《周易》的养生思想及其意义
一、“损益之道”:养生的准则
养生的准则是什么?就是要遵循阴阳“损益之道”。古人对《损》《益》二卦高度重视,故帛书《要》载:
夫损益之道,不可不审察也,吉凶之□也。《益》之为卦也,春以授夏之时也,万勿之所出也,长日之所至也,产之室也,故曰《益》。《损》者,秋以授冬之时也,万勿之所老衰也,长夕之所至也,故曰产。道穷□□□□□□□。《益》之始也吉,其冬也吉。《损》之始凶,其冬也吉。损益之道,足以观天地不变,而君者之事也。是以察于《损》《益》之总者,不可动以忧。故明君不时不宿,不日不月,不卜不筮,而知吉与凶,顺于天地之道也,此谓《易》道。[1]389
由《帛书·要》可知“损益之道”的价值是“足以观天地之变”,即由“损益之道”可以明了生命存在与发展的得与失,是吉凶之门,实现“穷理尽性以至于命”。
孔子对《损》《益》二卦高度重视,《淮南子》和《说苑》都有记载。《淮南子·人间训》载:“孔子读《易》至《损》、《益》,未尝不愤然而叹曰:‘益’、‘损’者,其王者之事与?事或欲以利之,适足以害之,或欲害之,乃反以利之。利害之反,祸福之门户,不可不察也。”[2]1247《说苑·敬慎》载:“孔子读《易》,至于‘损益’,则喟然而叹。子夏避席而问曰:‘夫子何为叹?’孔子曰:‘夫自损者益,自益者缺,吾是以叹也。’”孔子认为,“损益之道”的运用,一方面是“王者之事”,另一方面也是自己修养之道。关于“王者之事”,范仲淹《易义》中,说明统治者要善于运用“损益之道”,社会才能和谐、稳定。
钙硫比的增加对所获得的粉煤灰脱硫活性起到促进作用,但CaCO3的增加必然对炉内煤粉燃烧特性产生影响,若其加入严重影响煤粉燃烧特性,那么对上述研究就失去了意义。为此,笔者进一步针对钙硫比对煤粉燃烧特性的影响进行研究。
“损”“益”也是“养生”的重要原则。“七损八益”的说法由来已久,最早载于湖南长沙马王堆出土的西汉早期墓葬竹简古医书《天下至道谈》。它说的是七种有损身体的性行为和八种有益身体的性行为,是中医房中术将房事活动与养生紧密结合的重要概念,提出透过两性性生活的须知及养生之法,主张去除和防止“七损”,并以“八益”来达到养生保健之效。“七损八益”也出自《黄帝内经》中阴阳应象大论,篇中在谈论如何调阴阳时,提到“七损八益”的重要性,“岐伯对曰:能知七损八益,则二者可调,不知用此,则早衰之节也”[3]21。由此段对话,我们可以认为,在先人看来,“七损八益”对人体的健康非常重要,因此不可不知。顺应阴阳养生及抗衰老,是中医养生理论的重大课题。而“法于阴阳”则是养生之大道,因为“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3]7。
其实,“损益之道”的精髓在于,阴阳平衡,刚柔相济。“一阴一阳之谓道”是周易哲学的基本原理,强调阴阳二气是构成宇宙的基本物质,不仅如此,《周易》还指出“分阴分阳,迭用柔刚”,即阴阳变化是宇宙运动的基本规律,刚柔相济才能维持阴阳调和。《周易》的阴阳理论既是宇宙万物发生的理论,也是生命的起源和生命保养的理论。《易传》仍强调“阳刚”必须与“阴柔”适当配合,“刚”“柔”必须相济。刚、阳不能过分,柔、阴也不能太弱、太虚,否则无力制约阳气,人体就会出现阳气偏盛的虚热状态,就会出现五心烦热、颧红、失眠盗汗、口燥咽干、眩晕、耳鸣、舌红少苔、脉细数等症状。正如《周易·杂卦传》云:“乾刚坤柔,……损益盛衰之始也。”[4]206说明“损”“益”是盛旺衰微的开始。
《损·大象》和《益·大象》给我们指出了“养生”的两条准则,一条准则正如《损·大象》曰:“君子以惩忿窒欲”[4]116;另一准则正如《益·大象》云:“君子以见善则迁,有过则改。”[4]118一个是减法,一个是加法。只有加减法并用,也就是要坚守“损益之道”,才是养生须坚持的准则。
二、养身、养心、养德:养生的方法
(一)养身:“节饮食,慎言语”
传统医学的养生方法,注重引导人们重视适应自然变化,调节饮食起居,不妄作劳。古人认为,人的生命中早已注入了和二十四节气变迁一样的节律,因此要身体健康,就要顺其自然。反季节的饮食起居的种种行为,是对自身生命的摧残,所以古人说“药补不如食补”,强调顺时顺势调养身体。《黄帝内经》说:“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合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享其天年,虚百岁乃去。”[3]2
《易经》中专门有一卦讲养生的,那就是《颐》卦,《颐》卦提出了一系列养生的方法和原则。《易经·颐》卦曰:“六五:拂经,居贞,吉。不可涉大川;上九:由颐,厉吉,利涉大川。”[4]90“颐”为颐养葆生之卦。六五爻辞是说,如果不循天之常道,在家居正,可保吉祥,但不可离家涉水渡河。上九是说,如果遵循颐养之道,虽有病痛之厉,也能吉祥平安,涉水渡河也是吉利的。这是说,养生也要遵循自然之道,即“养正”。《易经》给人的感觉是凡事须循天道。循道则吉利,反之便凶吝,也就是说不能逆天而行。“养正”,即养生之道正当,养正才吉祥;养不正,自然无吉祥可言。养之正与不正,显然不是一个简单的饮食问题,而是涉及到思想修养、品德操守等精神生活领域的问题。在《周易》看来,依靠自己求得口中之食是贞正而吉祥的。
《大学》中有一句话,“富润屋,德润身”。财富可以修饰房屋,使房屋华丽;道德可以修养人的身心,使人思想高尚。心胸宽广开朗,身体自然安适舒坦,所以有道德修养的人一定要使自己的意念诚实。“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7]161。“仁者寿”即德者寿,养生术语。谓道德崇高者,怀有仁爱之心,胸怀宽广的人容易长寿。《礼记·中庸》引孔子:“故大德……必得其寿。”德者寿的观点是儒家养生思想最为集中而典型的体现。明代吕坤的《呻吟语》说:“仁者寿,生理完也。”即“仁者”在形、神诸方面都完全具备了有利于生命延续的全部积极因素。
养生在遵循自然之道即“养正”的同时,还要观其“所养”和实行“自养”。正如《颐·彖》曰:“颐贞吉,养正则吉也。观颐,观其所养也;自求口实,观其自养也。天地养万物,圣人养贤以及万民。颐之时大矣哉!”[4]89程颐对此解释说:“《颐》,养也。人口所以饮食养人之身,故名为颐。圣人设卦,推养之义,大至于天地养育万物,圣人养贤以及万民,与人之养生、养形、养德、养人,皆颐养之道也。动息节宣,以养生也;饮食衣服,以养形也;威仪行义,以养德也;推己及物,以养人也。”[5]106遵循正道养生吉利;观他人养生,吸取经验。能源来自于天,能量来自于地。圣人有力量自养,而且还养贤人以及万民。在自养方面,对如何养生、养形、养德、养人,还提出了具体的方法。
在提出“养正则吉”的同时,《颐·大象》则提出具体的养身的两条原则,即“山上有雷,颐;君子以慎言语,节饮食”[4]89。慎言语,就是不胡言乱语;节饮食,就是不饕餮,暴食伤身。人的口,一张一合,一出一入,出则为言语,入则为饮食。饮食能入不能出,言语能出不能入。由于饮食能入不能出,故不加节制就会生病;而言语能出不能入,不慎重则会招灾。因此,节制饮食可以防病养身体;慎言语可以免灾养德性。
关于饮食方面,古人提出了许多建议。《千金要方·道林养性》说,“须知一日之忌,暮无饱食”,“饱食即卧乃生百病”。《管子》说:“饮食节,……则身利而寿命益”,“饮食不节……则形累而寿命损。”人在大饥大渴时,最容易过饮过食,急食暴饮,所以在饥渴难耐之时,亦应缓缓进食,避免身体受到伤害。当然,在没有食欲时,也不应勉强进食,过分强食,脾胃也会受伤。《素问·痹论》说:“饮食自倍,肠胃乃伤。”[3]176梁代陶弘景在《养性延命录》也指出:“不渴强饮则胃胀,不饥强食则脾劳。”这些论述都说明了节制饮食的重要养生意义。
对1990年后我国小型水库溃坝案例进行初步统计分析,溃坝水库较集中于小(2)型,洪水漫顶与质量问题仍是溃坝的主要原因。基于已发生的应急事件转移人口,提出了包含风险人口的后果分类标准。建议加快推进小型水库管理制度改革,明确产权与管理权,实行专业化、社会化管理模式,依法监督,推进定期安全评估、除险加固、降等或报废工作;应按小型水库后果分类开展小型水库的设计工作,重视小型水库洪水标准等相关研究。
合肥市轨道交通1号线车站建筑方案设计的思路及探讨………………………………………………………… 闫阳(10-44)
最后将双重锁频应用于一个小型化集成光波导陀螺样机内,进行了3 600 s的长时间测试。测试结果如图8所示。其中图8(a)显示了陀螺在室温环境下进行的3 600 s的长时间零偏稳定性测试,图8(b)显示了在积分时间3.5 s时,得到其Allen方差为26.6 °/h的长期零偏稳定性。
养生讲究一动一静,所谓一张一弛乃文武之道。五官之中人使用的最多的是眼与口。言语饮食都需要用口。注意,病从口入,祸从口出。不懂节制饮食与言语,最终将伤害自身。曾国藩对此有清醒的认识,他说:“治口之道,二者交惕,曰慎言语,曰节饮食。”[6]468其实,西汉大儒董仲舒在其《春秋繁露》中也提出了自己养生的原则,他说,“利以养其体,义以养其心”,“循天之道,以养其身”。董氏用物质的东西(利)来充养形体;以精神的东西、道德的东西(义)涵养心灵,即养心。养身要顺应自然界寒暑变化的理论,对后世养生者启发颇深。
“养身”不仅要吃饭,还有一点就是要注重“言行”。《周易》把“言行”的重要性用一个词“枢机”来比喻,说明言语的重要性:
鸣鹤在阴,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子曰:“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则千里之外应之,况其迩者乎?居其室,出其言不善,则千里之外违之,况其迩者乎?言出乎身,加乎民;行发乎迩,见乎远。言行,君子之枢机。枢机之发,荣辱之主也。言行,君子之所以动天地也,可不慎乎!”[4]173
“言行,君子之枢机”者,王弼注:“枢机,制动之主。”孔颖达疏:“枢谓户枢,机谓弩牙。”这都说明言行是“关键”。朱熹认为“言行”可以动天地、泣鬼神,所以不能不慎重。
“慎言”即指言语要谨慎,勿放纵之意。中国最早的典籍《诗经》中就有对慎言的记载。《诗经·大雅·抑》说:“百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就是用白玉之瑕易磨而言语中的错误难改来说明言语应该谨慎,应该深思熟虑而后出。
孔子对言语非常重视,他指出,“刚毅木讷,近仁”,“巧言令色,鲜矣仁”,“仁者,其言也讱”。我们知道“仁”是孔子思想中最高的哲学范畴。除了刚毅以外,以注重实际(木),不巧言令色,不虚伪浮夸(讷),就当作距离仁德便不远(近仁)了。把“木讷”当作“仁”,可见言语之重要。孔子在注重言语的同时,更注重“行”,即实践的重要性。孔子说:“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7]129又说:“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7]119可令我们深自警醒。
江阴的农用耕地是一种自然与人文的复合景观。通过耕地不仅可以了解当地的乡土文化,还可以反映当地的历史特色。随着城市高楼越来越多,人口膨胀,造成绿色空间缺乏,城市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现代都市市民都渴望自己的居住区或周围有大片林木或草坪绿地。近年来江阴城市进行了大范围的城市绿化工程建设,包括兴建城市绿地广场,建设绿化隔离带。但是,由于地处城郊缺乏后备土地资源,无论是城市建设还是城市绿化都得占用耕地。
(二)养心:“惩忿窒欲”
《易经》除了讲“养身”以外,还提出了养生的另一条重要方法,就是“养心”。“养心”的一条重要原则就是“惩忿窒欲”,惩即抑制,窒是堵塞,即抑制忿怒之心,堵塞贪欲之门。
“惩忿窒欲”来自《损·象》,“山下有泽,损;君子以惩忿窒欲”。也是说,君子应压抑怒气,窒息贪念欲望。只有这样,才能是真正的君子。损卦,上艮下兑,兑为泽,艮为山。故云:“山下有泽”。卦名为《损》,即彖辞所说的“损下益上”之义。山在地上,泽在地下,山所以能高出于地上,乃因泽能自损,泽自损到地下,使自己成为泽,以所损出之土使山增高,成其为山,这是《损》卦中的自然现象。孔子以这现象指归人事,教人从卦中学习损己利人的行为。而损己利人的基本涵养就是“惩忿窒欲”。而卦象都是来自天然的法则,所以“惩忿窒欲”是顺乎天然的道理。
孔子对人生也有两大疑惑,一是“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亲。非惑与”[7]295;二是“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一朝之忿”,拍案而起,图一时痛快,最终会懊悔一生。孔子把人生成长的阶段一分为三,根据各自的特点,提出了各自应该引以为戒的东西。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7]391这段话大体是说:君子有三种事情应引以为戒:年少的时候,血气还不成熟,要戒除对女色的迷恋;等到身体成熟了,血气方刚,要戒除与人争斗;等到老年,血气已经衰弱了,要戒除贪得无厌。梁代皇侃在《论语集解义疏》中说:“君子自戒其事有三,故曰有三戒也。云少之时云云者,一戒也。少谓三十以前也,尔时,血气犹自薄少,不可过欲,过欲则为自损,故戒之也。云及其壮云云者,二戒也。壮谓三十以上也,礼三十壮而为室,故不复戒色也。但年齿已壮,血气方刚,性力雄猛者,无所与让,好为斗争,故戒之也。云及其老云云者,三戒也。老谓年五十以上也,年五十始衰无复斗争之势,而戒之在得也。得,贪得也。老人好贪,故戒之也。”[8]
“惩忿窒欲”的要点就是“养心”,就是尽量做到心平气和,“宠辱不惊”。《系辞传》说:“圣人以此洗心,退藏于密。”所谓“洗心”,就是要排除杂念,一丝不染。所谓“退藏于密”,就是深居密处,不接人事,摒除外在干扰。唐代李鼎祚看出这句话与养生有着密切联系,他说:“圣人以此洗心,退藏于密,自然虚室生白,吉祥止止,坐忘遗照,精义入神。”[9]2“洗心革面”来源于此,“洗心”意为涤除心中杂念,“革面”后喻指悔过自新。有人把“洗心”说成“先心”。什么才叫“惩忿窒欲”呢?笔者认为徐霖在《养生长寿诗歌诀》说得比较彻底。他说:
少思、少念、少欲、少事、少语、少笑,少愁,少乐,少喜,少怒,少好,少恶。此十二少,克养生之都契也。多思则神殆,多念则志散,多欲则志昏,多事则形劳,多语则气乏,多笑则脏伤,多愁则心慑,多乐则意溢,多喜则忘错昏乱,多怒则百脉不定,多好则专迷不理,多恶则憔悴无欢。此十二多不除,则荣卫失度,血气妄行,丧生之本也。[10]195-196
“此十二少”是养生之秘诀,“此十二多”是丧生之本。曾国藩也反复说明“惩忿窒欲”是治心之道。他说:“治心之道,先去其毒,阳恶曰忿,阴恶曰欲。”[6]468“古人以惩忿窒欲为养生要诀。惩忿即吾前信所谓少恼怒也,窒欲即吾前信所谓知节啬也。因好名好胜而用心太过,亦欲之类也”[11]1625。
庄子描述了人被物役的情形,他说:“一受其成形,不忘以待尽。与物相刃相靡,其行尽如驰,而莫之能止,不亦悲乎!终身役役而不见其成功,苶然疲役而不知其所归,可不哀邪!”[12]19已经“物化”,沦为“无家可归”,可谓“魂飞魄散”。庄子为了解决这一状况,提出了“心斋”“坐忘”两种路径。而要达到“心斋”“坐忘”,只能有两条路子:一是消解由生理而来的欲望,避免心被欲望绑架,心以奴役,无己、无功、无名,于是心便从欲望的要挟和痴迷中解放出来,精神便当下得到自由。二是消解由知识而来的是非,齐同人们对物的认识,不让由知识活动而来的是非判断给心以烦扰,于是心便从知识无穷地追逐中得到解放。孟子也主张“养心”,提出“养心莫善于寡欲”,把“寡欲”作为“养心”的最高目标。周敦颐在《太极图说》中说:“主静(自注:无欲故静)立人极。”提倡主静无欲,认为无欲故静,无欲才能静下心来。
(三)养德:“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3.1 PNN神经网络方块苗文识别系统的建立 概率神经网络(probabilistic neural networks,PNN)是一种基于Bayes分类规则与Parzen窗的概率密度函数估计方法发展而来的并行算法。这是一种训练快速、结构简洁的人工神经网络。
东晋著名养生家葛洪指出:“若德行不修,但多方术,皆不得长生也。”唐代名医孙思邈在《千金要方·养性序》中也言:“百行周备,虽绝药饵,足以暇年;德行不克,纵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寿。”清代养生家石天基认为:“善养生者,当以德行为主。”这些都说明了“养德”与“养生”的关系。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犯错误并不可怕,正如《益·大象》曰:“君子以见善则迁,有过则改。”见到他人比自己优秀善良,就应当毫不迟疑,像风一般立即追随;自己有过失,就应当毫不忌惮,像雷一般果断改过;这是使自己获得增益的大原则。《易经·系辞传下》子曰:“颜氏之子,其殆庶几乎?有不善未尝不知,知之未尝复行也。”只要知错就改,见善则迁,不断地修养自己的德性,改过为仁。周敦颐在《通书》第八章说:“人之生,不幸不闻过,大不幸无耻。必有耻,则可教;闻过,则可贤。”周敦颐的意思是说人总会有过,最不幸的事就是不闻过从而不自醒其过,不自醒其过就会不知羞耻,因此,要想自修而迁于至善之诚境,必从知过、改过开始。这与湖湘学派的“观过知仁”有异曲同工之妙。
孔子回答人死于非命有三种情况,后两种情况都是因“缺德”导致的:一是饮食不节制,作息、起居没有规律,或是太安逸,或是太劳苦,从而导致疾病,以致被疾病杀死。二是以下犯上,贪得无厌,索求不止的人,犯了法,各种刑罚会使他丧生。三是自不量力,动不动就怒气冲天,以少犯众,以弱者侮慢强者,各种兵器会令他丧命。这三者,都是自找的,不是命中注定的。而仁者、智者,无论什么事情都有节制,有规律,喜怒适时而止,不戕害自己的性情,所以肯定会长寿的。
(3)利用级别的数据管理与维护人员。主要指对各子系统归档数据库内数据有贡献的系统终端用户,系统可以给予他们对相关数据如实修改、上传等维护权限。按照文档一体化管理规范,这一过程应该包括口令登录、申请审核、数据上传、送审、归档等过程。高校教师,有上传自己课程的教学资料、自己科研成果等需求,同时也有利用资源库中其他资源的需求。他们就属于这类用户。
荀子也特别强调“积”在“成德”中的作用,在《劝学》中阐述“积”需“用心一也”。他说:“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13]3-4只要“积善”才能“成德”,也就是说,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品德,自然就会达到最高的智慧,具备圣人的精神境界。
另一条养生方法,就是要“积德”或“养德”,正如《益·象》曰:“君子以见善则迁,有过则改。”《周易》是一本忧患之书,也是一本道德教训之书,读《周易》就要于忧患中提高道德境界,以此作为化凶为吉的手段。《周易》反复“三陈九德”,也是表达这个意思。它说:“是故履,德之基也。谦,德之柄也。复,德之本也。恒,德之固也。损,德之修也。益,德之裕也。困,德之辨也。井,德之地也。巽,德之制也。”[4]191
《周易》反复强调人们要“育德”“修德”。《周易》指出,“君子以振民育德”“君子以反身修德”等,都一直强调道德修养的重要性。道德修养的目的是“德博而化”即“化生”。《乾·九二》曰:“见龙在田,利见大人。”何谓也?子曰:“龙德而中正者也。庸言之信,庸行之谨,闲邪存其诚,善世而不伐,德博而化,《易》曰‘见龙在田,利见大人’,君德也。”[4]29
预备党员的培养主要包括几点,第一,入党预审答辩之前的自主学习,对党的基础理论知识进一步的学习与巩固,以及深刻思考自己在入党前的多方面表现、对党员基本要求的理解、入党后自己奋斗的目标。第二,利用党员自习室、图书馆、网络自主学习等方式,深入学习党章党规、习近平新时代新思想、“两学一做”提高党性修养。第三,社会实践,要求在校党员在寒暑假必须完成一项与专业相关的社会调研。
孔子洞达生死,但他反对死于非命,这可以通过哀公与孔子的一段对话看出:
例如,在学习《Where didi you go on vacation?》时,我会在教学的开始创设一个问题情境,引导学困生思考他们想去哪里度假,或者是去过哪里度假,这样学生通过对问题的思考,可以更好的拉近学生与教材之间的距离;然后我会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呈现一些景点的图片,使学生欣赏不同的风景,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爱上英语,更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学习中来,提高他们的核心素养。
哀公曰:“智者寿乎?仁者寿乎?”孔子对曰:“然,人有三死,而非其命也,行己自取也。夫寝处不時,饮食不节,逸劳过度者,疾共杀之;居下位而上干其君,嗜欲无厌而求不止者,刑共杀之;以少犯众,以弱侮强,忿怒不类,动不量力者,兵共杀之.此三者死非命也,人自取之.若夫智士仁人,將身有节,动静以义,喜怒以时,无害其性,虽得寿焉,不亦可乎?”(《孔子家语·五仪解》)
那么“德博而化”的途径是什么呢?《周易》给出了明确的答案,就是一个字“积”。“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秧。臣弑其君,子弑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来者渐矣,由辨之不早辨也。《易》曰:‘履霜,坚冰至’,盖言顺也”[4]38。程颐注曰:“天下之事,未有不由积而成。家之所积者善,则福庆及于子孙;所积不善,则灾殃流于后世。其大至于弑逆之祸,皆因积累而至,非朝夕所能成也。明者则知渐不可长,小积成大,辩之于早,不使顺长,故天下之恶无由而成,乃知霜冰之戒也。霜而至于水,小恶而至于大,皆事势之顺长也。”[5]13-14“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小人以小善为无益而弗违也,以小恶为无伤而弗去也,故恶积而不可掩,罪大而不可解。《易》曰‘何校灭耳’,凶”[4]198。“积德行善”,才能给自己的命运带来转机,也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命运不好,是自己的德性不够。只有“崇德”,才能“利用安身”。“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龙蛇之蛰,以存身也。精义入神,以致用也;利用安身,以崇德也”[4]188。尺蠖尽量弯曲自己的身体,是为了伸展前进;龙蛇冬眠,是为了保全性命。人也要学会退让和忍受,才能充分展示自己的能力。
(2)过敏反应。在转基因食品中常常含有能够引起部分人过敏的基因,比如转基因玉米极易造成某类人群出现过敏的情况。
三、健康中国:养生的意义
“养生”不论过去,还是将来,或者当下,都是人类“探讨的永恒主题”。我们知道,“生生之谓易”,但如何“生生”也就成为《周易》这部经典的重要内容。生命本无事,但面对天灾人祸和社会激烈竞争给人们的身体尤其是心灵所造成的伤害,如何“养生”、“呵护”生命,就成为我们生命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2016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内容,提出“健康中国”的概念。2016年10月2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又通过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制定了实施健康中国战略。通过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主要是从政策上保证“健康中国”的实现,可见“健康”问题已引起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除了国家和政府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这个“外因”外,个人“养生”也是关键,“内因”才是根据,“外因”只是条件,只要人人身心健康,“健康中国”才能实现。那么,怎样保证人健康呢?具体来讲有以下三点:
庄子也强调“积”,只有“积”,才能抟扶摇九万里,才能“将图南”,改变自己在北方阴冷潮湿的处境。他说:“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12]3常言说厚积薄发,在庄子看来,水之积也不厚,则负载不了大舟;风之积也不厚,则托不起鹏鸟的大翼。“积”在庄子哲学中应看作是一个修养的过程,不“积”就“大”不起来。“积”“虚”,“唯道积虚”,才能让人走出现实限制,才能“游”起来。
一是要“节饮食,慎言语”,注重“养身”。要合理膳食,懂得节制。慎言语,并不是不敢说话,而是强调不要信口开河,说话要有根据。二是要“惩忿窒欲”,注重“养心”。我们现在的人有过多的欲望,内心不能“静”下来,有种种莫名的冲动。今人虽不必刻意的“窒欲”,但寡欲则是必要的,“少则得,多则惑”。“和谐世界,从心开始”。“养生”最重要的是“养心”,“养心”的目的是改变人们对世界、人生的认识和对生活的态度。“相由心生”,“心美”看什么都顺眼,看什么都是美的,满眼是春,才能保持一种宁静淡泊的心境,才有闲情逸致听雨打芭蕉、看斜阳晚照,体味人生的幸福和快乐,就能延年益寿。三是要注重“养德”。养生的关键是养心,而养心的关键在养德,可以说,养德,乃养生之根本,是养生之真谛。“德”是需要“养”的,如何养德呢?第一要“俭以养德”,这是诸葛亮在《诫子书》中说的。老子也把“俭”提到很高地位,他说:“吾有三宝: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第二要“积善成德”,“遏恶扬善”是“养德”或“积德”的过程。“养德”才能“泽福”,这就是曾子所说的“德润身”的道理。第三要“反身修德”,《周易》中有很多困难卦或不好的卦,究其原因,都是由于自身造成的,所以,《周易》教育我们要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即不断地“进德修业”,在社会公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个人品德方面,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境界。
参考文献:
[1]廖明春.帛书《周易》论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ROR-γt、Foxp3和 β-actin基因 PCR 产物经琼脂糖凝胶电泳证实PCR产物为单一目的条带,扩增产物大小分别为192bp、144 bp及259 bp。ROR-γt、Foxp3和β-actin基因的熔解曲线分析显示,为单一锐利主峰型,无杂峰,ROR-γt、Foxp3 和 β-actin基因PCR产物的熔解曲线的峰值分别为88.4℃、87.3℃及88.4℃,熔解温度均一,说明无引物二聚体及非特异性扩增,Tm值为60℃,扩增产物特异性好,ROR-γt(A)、Foxp3(B)和 β-actin(C)基因各组的溶解曲线,见图2。
[2]何 宁.淮南子集释:下[M].北京:中华书局,1998.
[3]谢 华.黄帝内经[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4.
[4]朱 熹.周易本义[M].廖明春,点校.广州:广州出版社,1994.
[5]程 颐.周易程氏传[M].王鹤鸣,整理.北京:九州出版社,2010.
[6]曾国藩.曾国藩治家全书[M].长沙:岳麓书社,1996.
[7]李泽厚.论语今读[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
对采集的磁测数据使用PMG-2软件进行日变改正,并使用Oasis Montaj软件对数据进行高度改正和正常场改正等处理,最终得到ΔT磁异常值,利用Oasis Montaj常值进行网格化,得到测区的磁测ΔT等值线平面图。
1)参见参考文献[1]译序第8页,译者乐民成写到“建筑符号学在四十年代萌芽,六十年代兴起,七十年代成长”,正文332-334页,费尔南多·杜德拉(Fer nando Tudel a)阐述了建筑符号学在意大利的发源与法西斯主义的抑制有关。意大利国家法西斯党的执政时间为1922年至1943年,推测建筑符号学始于20世纪40年代的意大利,与参考文献[4]等文章中所说的50年代有所偏差。
[8]黄 侃.论语集解义疏[O].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9]张文智,汪启明.周易集解[M].成都:巴蜀书社,2004.
[10]徐 霖.养生长寿诗歌诀[M].北京:华艺出版社,1990.
[11]曾国藩.曾国藩家书:下册[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
[12]曹础基.庄子浅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0.
[13]荀 况.荀子全译[M].蒋南华,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