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穆斯林的葬礼》看回民厚养薄葬的文明观

更新时间:2016-07-05

《穆斯林的葬礼》作者选取了一个相对比较独特的视角观念,来向人们展示了回族人民穆斯林家族的回族文化,文章中两代人之间错综交织的爱情故事带给了人们更多的感悟,同时最重要的一点是回族人民走向生命终极时的一系列事宜以及最终离开这个世界后家人对其丧葬的全过程,以此来向我们展现了回族人民独特的生命归宿以及厚养薄葬的文化观念,这些古老而又奇特的民族文化是回族人民长期以来的文化历程,也是回族宗教意识的体现,而这篇小说背后的文化内涵才是我们需要挖掘的重点。

一、关于回族人民的葬礼习俗

这部《穆斯林的葬礼》向我们展示了回族人民在即将要离开这个世界到离开这个世界之后家人对他的丧葬仪式的一些介绍,让我们了解了回族的丧葬文化,在伊斯兰教的宗教意识影响下,回族的丧葬习俗主要分为以下几个过程:讨白、念清真言、停“买提”、净洗、穿卡凡、殡礼、埋葬、试坑。

讨白是对于即将要离开这个世界的人,要在宗教里对自己一生的行为做出检讨,要忏悔自己一生的行为,在离开这个世界之前将自已的一切罪过都向神主忏悔,祈求神主的原谅与宽恕,在天堂能够免去一切的灾难,为来世祈求再生,这个行为要借助阿訇对神主的祷告来完成。念清真言是在即将离开人世的时候要念清真言,清真言出自伊斯兰教的一段经文中,这段经文主要是在赞赏万能的神主,对于伊斯兰教人们信仰高度的凝练,诵念这段经文就是为了对于自己的罪行祈求到神主的原谅,停“买提”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尸体存放的载物,在回族的丧葬中“买提”就是一块普通的木板,这块木板就是用来对于亡者进行洗礼时的必需品,这块木板一般是由当地的清真寺保管的,在人们逝世后才能借来用的,停“买提”就是指死者的身体在这块木板上的位置,一般是头朝北边,脚朝南边,面部稍微向西,尸体上要覆盖一条干净的白布,在准备向自家的亲朋好友通知丧事。净洗主要指的就是要对死者的身体进行清洗,由上到下、由左到右进行彻底的清洗,因为伊斯兰教教徒认为人们死后是要去到天堂面见神主的,因此一定要将身体清理干净。除此之外清理的原因就是为了避免有异味。在韩子奇死后,这一项工作就由自己的太太、女儿来完成。穿卡凡是将尸体用白色的棉布进行包裹,一般男性用三块布,女性比男性多两块用来包裹胸部和用作盖头。殡礼就是亲友对死者最后的祈祷,这一项活动在回族人民心中是庄重、简约的。在回族中每一个家族都有参加亡者殡礼的义务,回族人民的殡礼没有那些繁琐的利益与形式,只有筒单的站立祈福,祈福死者早日接受神主的洗礼。埋葬就是将死者放入墓地,一般的死者在抬向墓地的时候由四个人来抬,其他的人可以轮换来抬,在回族的文化中认为抬送死者进入墓地是可以消除自己的一些罪过,是个比较神圣的时刻,在回族的丧葬中经常可以看到埋葬的途中人们争先的抬送死者。试坑就是指在死者下葬之前,要由自己家族中的至亲的人员来亲自躺在墓地中为死者试坑,在回族丧葬文化中这一种方式是家人对于死者最后的敬畏,情感的另一种表达方式。在这部小说中,梁亦清的墓穴是由女婿韩子奇来试坑的,新月的墓穴是由哥哥天星和丈夫楚雁潮来试坑的。在描写楚雁潮为妻子新月试坑的时侯用自己的手仔细的将墓穴的每一寸土地都整理平整也体现出了楚雁潮对于新月的爱意,回族人民的丧葬仪式虽然有很多的环节,但是每个环节都是非常的简约,没有那些繁琐的形式和礼仪。

江户时代文士与朝鲜通信使的中国诗学讨论——以丈山、林家、木门与通信使的笔谈交流为中心……………………………范建明(109)

二、回族人民厚养薄葬的文明观

回族的丧葬中要求对死者要薄葬,这是回族文化中比较先进的一面,体现了回族人民淳朴的素质,不去注重那么多繁琐的形式,在回族的丧葬习俗中主要的体现是死者不用木棺,仅仅用几片简单的白布对其进行包裹,死者的家属也不用披麻戴孝,对于祭品、灵堂更是一切从简,也没有那些礼节的限制,对于墓穴的要求更是简单,不需要那些无谓的装饰,从这些方面我们能够看得出回族的丧葬礼仪是十分的简约,对于这种优良的传统需要我们去学习,对于死者生前的厚养才是最实在的,只有这样才是对死者最简约的尊重,而对于死者死后的铺张浪费是完全没有必要的,我们不需要把痛失至亲的悲伤用一些繁琐奢华的形式来表现,这样其实是做给活着的人看的,但是,在我们汉族,对于死者的丧葬要有很多繁琐的形式,这样一方面是浪费人力,另一方面是浪费物力,这些做法其实是完全没有必要的。这一种方式也不能对我们的心灵有什么慰藉,我们对于死者生前的尊重与孝敬才是最重要的。回族人民在对于丧葬文化的看法上是具有前瞻性的,我们要学习他们文明的地方。

汉族文化作为中国的主流文化,其丧葬礼仪中,有几点相对其他民族来说比较特别:

穆斯林家族所代表的的回族文化内涵,在一定的程度上影响着其他民族的文化,同时也是对于回族文化的一种记载与沉淀,我们要在追求精神文明建设的今天,去学习品读回族的民族文化内涵,回族文化中在对于长辈的丧葬方面选择的是一切从简,这不仅仅是一种节约,更是一种对于死者的尊重与对我国的先进文明思想的一种继承,我们常说百事孝为先,我们要在长辈在世的时候尽自己最大的可能去赡养孝敬老人,而不是等老人逝去之后才去注重丧葬的形式,这样并不能让我们的心灵达到慰藉,甚至是对于死者的一种不尊重。形式上的东西永远都是虚无的,我们要善于去追求真正对我们有用的文化,追求精神文明建设才是最重要的。因此这篇文章展示了回族的丧葬文化中对于我国传统的思想文化先进的一面,将我们慢慢遗忘掉的传统思想又一次展示给了我们,时刻去提醒人们要坚定的维护我国传统文化中有精髓内涵的思想。这部优秀的小说在一定的程度上换回了我们的精神良知,维护了我国优秀的传统思想,重要的一点是这部文化作品中对于我们的教育意义是深远的,我们能够在回族文明的社会意识中去认识我们的不足,同时对于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起到推动作用。

第二、隆丧厚葬。这是与穆斯林教丧礼最大的不同。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认为,在人死后,要进行一系列的丧礼仪式,来体现生者对死者的眷恋以及让死者安息。所谓厚葬,这可以从丧礼用具和仪式上了解一些。在葬礼用具上,中国传统葬礼所涉及的用具主要有寿衣、纸制物品和棺材。受佛道教思想的影响,认为人死后要去阴间,阴间寒冷潮湿,所以人死后必然要穿寿衣,戴棉帽穿棉鞋。在葬礼仪式上有一些带有宗教性的仪式。其主要是让亡灵得到安宁,同时要人鬼分途,死亡的阴影不再笼罩活人,保证活人的平安。做“七”就是其中之一,即逢亡过后每七天做一场法事,从头七做起,多的做到七七,一般的做到五七。”这些主要是受佛教和道教的影响。佛教认为,除罪大恶极的立即下地狱,善功极多的人立即升天,灵魂一般并不能够马上转生。没有转生的亡灵不是鬼,是在死后至转生过程中的一种身体,等待转生机缘的成熟。所以,人死之后七个七期中,亲属或亲友如果能请僧人来为他做些佛事,亡者即可因此而投生到更好的去处。所以,佛教主张超度亡灵最好是在七七期中。这也可见道、佛教对葬礼的参与,已经成为中国民俗的一部分。

回族人民传统的民族文化是一种向心力的表现,他们在对死者的敬畏是心灵上的体现,并没有那些形式上的局限,这是回族民族文化先进的一面,也是我们值得学习的地方,回族人民对于传统思想文化的继承也是一种优秀的表现,在我们汉族的文化当中,我们也有很多关于丧葬的先进文化,但是在逐渐的发展中人民并不去注重这些文明的方面,而是把我们传统文明的思想肆意的更改,但是和回族人民就有比较强烈的民族意识,在回族人民的意识中民族文化是不可以被随便更改的,这就在一定的程度上体现了回族人民的民族观念意识是非常坚定的,不受一些外力的影响。回族的文化在中国传统的文化中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他们的思想主要是受到伊斯兰教的宗教文化的影响比较深刻,他们认为人们的意识是一定要受到神主的影响才能得到深化,否则一切的思想都是空洞的表现。

第三、丧事中的喜庆行为。丧事是件比较伤心的事,在丧葬仪式中,除去哭丧,还有一种与其完全背道而驰的活动,即为丧俗的歌舞。丧俗的歌舞在起初时没有包含信仰的意识,灵魂不灭的观念形成后,丧葬中的喜庆则揉入了取悦灵魂的意味。而丧葬中悲喜交加的矛盾是出自这样的文化中心态,即对死者既眷恋又恐惧,既要切断死者与人世间的联系,又要着力保持这种联系。生之眷恋与死之恐惧的矛盾的审美超越寄托了人们全部的生死观,丧俗中的“喜庆”是对自己未来死亡的示威,反映了人类对死亡的恐惧和征服。

三、回族人民厚养薄葬的文明观影响

第一,重视孝道。中国丧葬文化中,孝道文化体现的尤为突出。孟子古训“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其原意在于为家族传宗接代。无子是最大的不孝,因为无子就断了祖先的祭祀,谈何尊亲,这种被后世当成伦理规范的孝“是一种独特的生命哲学”。因而,孝就成为超越死亡焦虑的强大精神支柱。因而在汉文化中,丧葬中的孝道思想具有对抗死亡、清除死亡恐惧的意识。

对于坚持阅读的人而言,书籍就像食物,阅读就像进餐,无须人提醒,更无须人督促。早起晨诵,享一顿丰盛的精神早餐;睡前夜读,用书香来慰藉疲劳的身心。久而久之,习惯成自然。如果我们能像宋代陆游“不是爱书即欲死,任从人笑作书颠”那样爱书,长期在书海中浸泡,自然心生万法。

四、结東语

《穆斯林的葬礼》这部小说主要是在讲述回族的民族文化,特别是将回族的丧葬礼仪第一次完整的展示给了我们,让我们对于回族的文化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同时也是对我们精神文明建设的一种影响的表现,在一定的程度上我们了解了回族先进的文化内涵,也是于回族厚养薄葬的思想观的一种赞扬,激励我们对长辈生前一定要十分的孝敬,死后要一切从简,注重心里对长辈的祈福与怀念而不是在形式上的表现。总的来说这部作品具有强烈的教育意义。

mother普通词义为“母亲”,在科技英语中表示 “母体,主”。 如:mother machine工作母机 ;mother rod 主(母)连杆 ;mother board母板。

参考文献:

[1]李传鹏.回族人民的悲与喜一一《穆斯林的葬礼》「J].语数外学习,2013(3):61-62.

[2]赵先锋,悲剧中演进的民族自信力ー一《穆斯林的葬礼》的悲剧意蕴[J].社科纵横,2012(11):78-79.

[3]马储.从《穆斯林的葬礼》看回族习俗与文化心理[J].剑南文学:下半月,2010(4):23-24.

张存根
《北方文学》 2018年第14期
《北方文学》2018年第14期文献
100%安全可靠
7X18小时在线支持
支付宝特邀商家
不成功全额退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