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来的“劳动节”

更新时间:2016-07-05

民国以前,倒是没“劳动节”这个说法。可是在古代,不管是皇帝还是平民百姓,农业劳动都是其生存的基础。因此,尽管没有劳动节,但类似的日子还是有的。

2)口语表达能力弱。主要明显表现为,中国学生遇到外教、外宾,基本上是绕着走。胆子大些的,第一句Hi;第二句Byebye。访谈不多聊几句的缘由,为“看到老外,脑子一片空白,再也想不起其他”。由此可见,常规教学中的英语对话、短文背诵任务,在日常英语会话中的输出转化率极其低下。在课堂上,英语老师让学生用英语发言、讨论时,低下头的学生一大片。强制点名发言,学生磕磕巴巴,畏畏缩缩,缺乏自信。

一个朝代的兴盛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民的劳动。因此,凡是明君,大都得劝民农桑,减轻赋税。为了鼓励农民积极耕种,哪怕是养尊处优的皇帝,每年也得出宫“劳动”一回。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古代的“劳动节”就是春耕开始的日子。在以农为本的古代,这个日子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每年开春,皇帝都要举行“劝民农桑”的仪式。

这个仪式,就是由皇帝本人当模范,亲自耕田,以表示农业对国家的重要性。既然天子都亲自表率,百姓们自然也不落人后。几乎可以说,从有农业开始的年代,就已经有了这个仪式。根据史书的记载,最早可以追溯到伏羲。之后,《史记》中也记载,周武王每年也都会郑重其事地举行“亲耕”仪式。自此之后,历朝历代也都颇为重视这一仪式。

大力弘扬绿色文化。举办世界绿色发展投资贸易博览会、中国鄱阳湖国际生态文化节、环鄱阳湖国际自行车大赛、节能宣传周、绿色家庭创建、“保护母亲河”“评选最美家庭”等主题活动,实施公交优先、“绿色出行”计划,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培训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1840人次,新编义务教育省情教材《美丽江西》,创建21所全国文明校园、195所省级文明校园,推进15个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建设。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北京大学举行了一次演讲会。在这次会上,蔡元培、李大钊和陈独秀等人轮番上阵,发表了精彩的演讲。其中,又以蔡元培的演讲最引人瞩目。蔡元培的演讲题目为《劳工神圣》。在演讲中,他号召青年学子们要改变过去唯有读书高的想法,重新认识劳工的价值,认识到劳动的意义。最后,蔡元培总结道:劳工神圣,劳动神圣!

直到民国,劳动节才在中国得以推广,这与蔡元培等人有很大的关系。

天津土地综合承载力与区域经济发展系统整体效应、协调度均缓慢提高,协调发展度逐步加大。2001—2009年土地综合承载力与区域经济发展处于中度失调向轻度失调过渡状态,2010—2012年处于勉强协调向中度协调发展阶段,2013—2014年处于良好协调发展阶段。这表明天津市充分利用存量土地资源,不断增强土地利用整体规划意识,加大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提高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加快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转变,土地综合承载力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协调程度逐步趋于良好状态。

将这个“劳动节”发挥到极致的要数清代的雍正皇帝。雍正帝在位时,设了一个“一亩园”,就是由皇帝亲自耕种的一亩地。每年的“劳动节”,雍正都会到一亩园里耕种。当然,平日里皇帝事务繁多,一亩园内的农务则由底下的人代劳。尽管如此,这也实属不易。这个习惯只有雍正皇帝坚持到底;到了乾隆后期,一亩园渐渐荒弛;到嘉庆、道光时期,一亩园彻底被废除。

这次演讲在知识界掀起了一股劳动神圣的潮流。不少人在蔡元培的影响下,意识到劳动的价值和意义。也正因如此,两年后的1920年,北京大学破天荒地举行了第一次劳动节的纪念活动。在此之前,全国都没有在劳动节这天举行纪念活动的先例。

这种劳动神圣的观念,尽管是经由蔡元培而得到推广,但在这之前,其实已经有相关的思潮传入中国。民国时期,各种思想从西方传入,有一种思想即主张以劳动救国,在思想界中有一定影响。但这一思想在蔡元培推广之前,始终未能发挥其影响和作用。可见,尽管劳动节并非发源于蔡元培,但却是因蔡元培而日渐为国人所知。在此之后,劳动节也日益重要。

纵观古往今来的劳动节,尽管劳动节这个正式的名称传入中国不过短短百年,但劳动的意义却早已为人们所认同。

郭华悦
《百科知识》 2018年第9期
《百科知识》2018年第9期文献
100%安全可靠
7X18小时在线支持
支付宝特邀商家
不成功全额退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