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报道中地域标签化的成因与消解
一、引 言
新闻报道是指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要遵从客观真实的原则。受众通过新闻了解社会动态,并且与自身发生联动关系。然而,经济社会的发展、新闻报道的竞争、新媒体的发展等因素都慢慢改变新闻报道的价值观念和方式方法。特别是在自媒体飞速发展的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都可以是消息的传播者,没有得到验证真实性的新闻充斥网络。例如新闻炒作、策划新闻事件、虚假报道、有偿新闻等行为越来越常见,其中“地域标签化”就是新闻报道不正之风比较典型的一个。郑雅宁认为地域标签化指的是利用不同地区之间经济、政治、文化、民族的发展差异,赋予某个地区一种固定化的特征,促使公众形成对该地区内的所有人、所有事的刻板印象[1]。地域标签化的新闻报道无视地域特色的多元性,忽视个体之间的差异,把人们浅薄表面的认识强加给不同的地域群体。用简单的几个词汇概括某个地域的特色和人群,以求在新闻报道中与受众获得共鸣,从而达到更迅速的传播和获得更广泛的新闻效果。久而久之,受众对不同的地域形成更加深刻的刻板印象,在认知和行为上表现出差异。地域标签化将个人的行为上升为地域集体的行为,将个人的性格上升为地狱的集体的特色,不仅反映了不同地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也凸显了人们认知的局限性。针对新闻报道“地域标签化”问题提出的对策,有利于改善媒体报道环境,报道方式方法,从而营造更加和谐的社会传播。对于处在快速发展和转型期的中国社会来说,公正客观的新闻传播如何正确引导社会舆论,有利于打破人们长期的认识局限、缓解社会危机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健康发展。
二、新闻报道中地域标签化的成因
为什么媒体在报道地方新闻时带有地域标签呢?其中的缘由包括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客观因素给新闻报道的演绎给予条件,同时主观因素是媒体发挥主观能动性,把新闻报道变相演绎,从而为个体的经济利益服务。
5.HIV职业暴露后的监测:发生HIV职业暴露后立即、4周、8周、12周和6个月后检测HIV抗体。一般不推荐进行HIV p24抗原和HIV RNA测定。对合并HBV感染的暴露者,注意停药后对HBV相关指标进行监测。
(一)客观经济历史条件的制约
从客观经济历史条件来看,不同的地区的经济发展是不同的,就国内不同地域经济环境而言,比如深圳是中国改革开放建立的第一个经济特区,也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其经济发展速度为世界人们惊叹,如今已发展成为有一定影响力的国际化城市;北京是中国的首都,是全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它拥有优厚的先天发展条件。另一方面,不同地区,人们的教育水平和认知水平也是有一定的差距,不同地域人们的教育程度大体趋同,在认知方面难免会趋向某一方面,这也是不可忽视的客观条件因素。
(二)新闻报道的求同趋向
从媒体的角度来看,其新闻价值观和报道意图影响新闻报道的内容。在新闻传播实践中,新闻媒体为了使新闻获得更多的效益,往往会在新闻报道中倾向某一传播方向,利用新闻议程设置的方法获得更多的关注。一方面,新闻报道与政治求同的趋向造成新闻报道中地域标签化的现象。为了维护社会秩序,媒体必须发挥公众话语权的作用,对传播信息的过滤和筛选。当不良社会事件发生时,新闻报道不得不考虑事件给社会造成的影响,在传播事实和维护社会公众利益之间权衡。媒体不能采取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策略,为了防止由于权威信息流通受阻,某些地方小道媒体和网民不经事实调查,任凭个体直觉猜测和刻板印象,随意传播信息。从而更不利于公众利益,导致权威媒体信息缺失。在网络的快速传播环境下,新闻事件引起广泛的舆论讨论,使新闻报道与地域标签化现象循环影响彼此。另一方面,新闻报道与受众求同的趋向造成新闻报道中地域标签化的现象。新闻媒体想要发展得更好,就要获得受众的更多的注意,由此吸引广告赞助。所以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更多的关注,媒体只有专注新闻报道,抓取受众阅读习惯和阅读心理,迎合受众的口味,从而吸引更多的受众。某些地方媒体在报道本地新闻时,往往采用具有优越感的词汇;而在报道外地新闻时,时常选材狭隘,用醒目的标题突出地域特点,引人注意。
在自媒体蓬勃发展的时代,不同地域的群体都可以在网络上表达自己的观点。某一地域发生新闻事件时,可以迅速在微博微信传播,传播者往往是普通的群众,他们的认知水平普遍不高,对新闻事件的求实渠道不够,造成对事件认识片面、不客观的结果。认知水平不足的受众对于官方媒体发布的消息,往往持非理性的认知态度,把对现实的消极态度泄愤到新闻事件的报道对象上,在网络上肆意传播非理性的话语。例如,人们在现实生活中遇到过小偷,在媒体报道的中提到某地域有大量小偷时,受众会在潜意识里把之前遇到的小偷归为新闻报道的地域人群,并在现实生活中对该地域人群持有惧怕和歧视心理,从而受众在认知和行为上加剧新闻报道中的地域标签化问题。
(三)受众受非理性的认知支配
这三个境界也可以对应我们人生的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就是,寻找探索阶段,因为这个阶段还没有明确的目标,明确的想法,所以,最需要的就是开拓眼界,开拓思维。古诗文,如果仅仅是理解诗文中的意思,其实只是处于第一个阶段。真正进入第二阶段,就需要把古诗文充分的和生活结合起来。第三境界,也就是追寻理的最高境界,那就是道,是一种超越世间万物的思想。在这方面,我们可以一段公案来看。这段公案牵涉出两首诗。大家请看。
三、新闻报道中地域标签化的影响
由于新闻报道传播的社会性和广泛程度,新闻报道中的地域标签化现象影响也是多方面、多层次的,不仅有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而且触及认知影响和行为影响。
“记住了,早晚是我的鱼塘”,一路上,佟老板这句话像只怪鸟在我脑海里横冲直撞。穿越幸福大街时,一辆桑塔纳轿车飞奔而来,我连同那只怪鸟立时被撞得不见了踪影。
(一)正面影响
在报道地方新闻时,地域标签化的使用提供了很多的便利。但是,在许多新闻报道中,标签化的新闻标题和新闻语言带有哗众取宠的意味,受众趋之若鹜,无视新闻事实,由此产生许多负面影响。主要的负面影响从不同程度上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在利益协调分配机制下,当分配因子λ1、λ2、λ3满足相关条件且取不同值时,制造商、零售商、物流服务集成商、物流服务提供商、产品供应链以及物流服务供应链的利润均大于分散决策下各自的利润。
(二)负面影响
地域标签化的现象带来的消极影响诸多,但是在某些层面上,其正面影响是不可否认的。新闻报道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要求真实、简练的新闻语言。首先,使用带有地域标签化的新闻标题或者新闻语言报道新闻时,能使新闻更简练,使受众更快接收理解,获得共通的意义空间。特别是本地媒体对本地新闻的报道时,使用地方惯用语,利用地方特色。这是地方媒体的一大优势。再者,在大量冗杂的信息中,受众是没有耐心一行行读新闻,简练易懂的新闻标题直接告诉他们发生了什么,地域标签化的新闻报道更符合人们的阅读习惯。其次,就传播效果来说,由于新闻中的地域标签大多属于嘲弄该地域的语言,能够扩大新闻报道的影响力。特别是附和时代潮流的标签,更容易得到受众的转发和再次传播。
1.对标签词汇赋予不同的意义色彩。地域标签化的新闻报道,从标签词面意义上来看,最直接的后果是对词义的意义的演变,破坏了标签化词语原本的意思,赋予它更多的与地域形象或者新闻事件相关的意义。在中华悠久的语言文化中,原本是褒义词的词语,现如今却演变为贬义词;原本是贬义词的词语,却被赋予调侃人的褒义词。它们逐渐失去原本的含义,被赋予新的意义。究其缘由,主要是新闻媒体用词不谨慎,习惯用标签迎合受众的品味,从而获得受众更多的关注。
3.导致地域歧视的社会认知。新闻报道对地域报道长期带有偏颇性的语言,不利于人们对不同地域形成真实客观的认知,从而导致地域歧视的社会认知。不同地域的形象是由地域经济、地域政治、地域文化和地域人口等错综复杂的因素决定的,当地政府通过宣传打造地域特色,这一点无可厚非,但在建设本地发展的同时,也应该尊重不同地域的发展,注重共赢的合作战略。更深一层地说,大部分的受众限于财力物力的条件,不可能去每一个地方亲身经历,只能依赖新闻报道了解外部地区,所以新闻报道的态度往往会影响人们的地域认知。就事实而言,新闻报道对地域的报道偏负面,人们对该地域的认知也越负面。在地域新闻报道中,媒体过分提及地域背景,对待不同地域的人有不同的态度,这些都助长了受众对不同地域的不同的刻板印象,形成地域歧视。由于地域报道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失衡,一些地域信息不够流通,若该地域出现一个负面消息,网民容易跟着舆论风向,发表不理性的言论,加深人们对该地域歧视的心理。毋庸置疑,每个地域都有好人和坏人,都有文明和不文明的现象,都有好环境和污染区。然而,带有刻板印象的观念渗入到新闻报道和新闻实践中,或者在新闻标题中着重强调地域的意义符号,或者带有偏见的新闻语言,以此招揽受众。这些带有地域标签化的新闻报道一次次引起不同地域群体的骂战和地域冲突。另一方面,随着自媒体的快速发展,受众往往是新闻的第一发布者或者后续传播者,他们在长久的认知局限和新闻渲染的环境影响下,对不同地域的新闻早就失去了公正客观的接收态度和传播思想,从而导致地域歧视。新闻报道应该真实客观的反应事实,全面的报道。不应该以偏概全,利用地域标签化图报道之方便,导致人们对地域产生歧视的认知。
2.不利于新闻报道的真实客观性表达。所谓新闻报道,面向的受众是十分广泛的和复杂的,他们对地域标签化的词汇理解不同,从而影响对新闻事实的理解。受众在读取新闻时,往往利用已有的认知去理解新闻,而新闻媒体正是利用受众的懒惰心理,使用地域标签化的新闻标题或者新闻语言获取共通的意义空间。地域标签化的词语往往是出于人们对地域认知的刻板印象。迎合人们的刻板印象虽然有利于获得更多的受众,但并不利于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和客观性表达。试想如果大多的新闻事实都在人们的预期之内,那么从何而谈新闻的“新”。
研究发现,孕期子宫逐渐增大和孕期激素水平的改变,会导致UI的发生率增加。本研究中,妊娠晚期孕妇UI的患病率比妊娠中期的孕妇高2.10倍,分析原因是随着孕周的增加,胎儿体重的变化导致孕妇盆底承受的压力也越来越大,而导致UI的发生。同时,孕前BMI也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研究发现[15],孕前 BMI大于 25 kg/m2的孕妇,患UI的概率较高。在本研究中,孕妇BMI处于24.0~kg/m2的OR值为2.41,95%CI:1.28~4.50,证明孕前BMI超重的女性UI患病率比BMI较低女性高2.41倍。
4.地域人群现实行为趋向标签。新闻报道对地域标签化的行为,会使该地域在潜移默化中趋向标签,向与之趋近的方向逐渐发展。所谓标签,是指人们透过与他人互动,产生的对自我形象的界定。他人的标签对自我形象的界定产生重要的作用,每个人都会有非理性的认知,但只有群体的行为被贴上“非理性的人群”的标签,个体的实际行动中趋向非理性的行为。新闻报道有选择性的把标签贴到不同的地域中,用标签表达新闻报道的态度,稍有偏颇,受众就容易被报道误导,以为自己隐藏在心里的想法是群体所共有的,然后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趋向媒体塑造的行为。就农村地区的留守儿童而言,许多父母为了支撑家里的生活,去外地打工,把孩子留给老人或者亲戚朋友照顾。孩子的成长发育期缺少父母的陪伴,不利于健全的心理成长。媒体在报道时,常常把地域背景情况特别强调,把缺少父母陪伴的孩子贴上“打架斗殴”和“孤独孤僻”等标签。孩子的思想不够成熟,善于模仿。以至于农村地区的不良少年的案例屡见报头。另外,一些媒体为博取受众眼球,报道不良案件时会把地域情况放在新闻标题醒目的位置,然后把作案细节和作案手法都公诸于众,致使一些潜在的犯罪分子模仿并犯罪。新闻媒体作为大众获取信息的媒介,理应客观公正报道,一味地夸张某地域的不良现象、给地域贴标签,在一定程度上引导了地域人群的现实行为趋向标签。
饲料中虾青素和黄体素对大黄鱼皮肤呈色的影响结果见表2。各处理组在背部皮肤亮度值、腹部皮肤亮度值和背部皮肤红色值上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腹部皮肤红色值方面,类胡萝卜素添加组高于对照组,最高值出现在虾青素组,然而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背部皮肤黄色值方面,黄体素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和虾青素组(P<0.05),虾青素组和对照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腹部皮肤黄色值方面,黄体素组和虾青素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然而黄体素组和虾青素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
四、新闻报道中地域标签化的消解策略
新时代背景对新闻传播提出要求,“高度重视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2]。”随着网络和自媒体的快速发展,新闻媒介如何健康传播、如何正确引导舆论的思考越来越多地被新闻界所提及。特别是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自媒体时代,人人都可以是消息的传播者,没有得到验证真实性的新闻充斥网络。例如新闻炒作、策划新闻事件、虚假报道、有偿新闻等行为越来越常见,其中“地域标签化”作为典型的新闻报道的不正之风,应该如何解决呢?
新闻报道中地域标签化问题的解决离不开党和政府的政策支持,离不开社会经济历史条件的改善,离不开社会阶层心理的疏导。同时,地域标签化的新闻报道直接原因是由媒体的不负责任。作为社会公众获取信息的媒介,媒体理应承担责任,及时遏止对地域标签化的报道。
(一)提高新闻人的专业素养
新闻报道中对地域贴上偏颇性的标签,是新闻记者和编辑为了获得更多的受众关注使用的写作手段,可以反映出新闻记者和编辑的专业素养的缺失。新闻报道理应是反应客观存在的新闻事实,不应掺杂记者和编辑个人的立场或经济因素。可在新闻实践中,记者和编辑作为新闻报道的“把关人”,由于刻板印象,选取利于报道的地域标签,迎合受众,致使新闻报道缺乏客观真实性。所以从主观角度出发,加强新闻人的专业素养是十分迫切的。
(二)倡导受众建立理性的认知意识
媒体报道的失真失实,从本质上来说,是受众非理性的认知助长了新闻报道的不真实传播。受众对传播的非理性认知离不开其媒介素养的缺失,对于受众而言,如果想从冗杂的信息中吸取有效信息,必须具备良好的媒介素养。媒介素养,是指在人们面对不同媒体中各种信息时所表现出的对信息的选择能力、判断质疑能力、理解能力、评估评价能力、创造生产能力以及思辨反应能力。陈晓慧认为媒介素养就是强调一种能力,一种在与各式各样的媒介接触时所必须具备的对媒介信息能够获取、选择、分析、评价、制造以及对其进行解读的能力[3]。网络和自媒体的盛行,普通大众从信息的接收者转变为信息的生产者和传播者,他们的受教育层度和媒介素养层度是不同的,一旦缺乏理性的认知,使非理性的舆论充斥网络,后果不堪设想。所以对网民的媒介素养教育显得尤为重要。针对“新闻报道中地域标签化”开展的媒介素质教育主要目标在于让受众具备选择和辨别有效信息和创造真实客观的传播内容的能力,从而促进他们在纷杂的网络环境中健康传播。从报道新闻的客观真实性来看,新闻工作者应该把握好新闻的客观真实性,不应给受众营造“后真相”的传播环境,批判吸引受众眼球的地域标签化的新闻,从而助于受众建立理性的认知意识。
五、结 语
自媒体时代,不良信息的传播很容易影响受众、煽动舆论,所以对新闻传播的把控不能仅仅倡导道德上的自律,同时应该从法律制度抓起。公开公正的监督,为新闻报道中地域标签化问题的解决提供支持和法律依据。首先,启用严格的大众监督机制。新闻媒体的报道是否公平公正,需要大众的监督,新闻媒体一旦对地域报道出现恶意的标签化的行为时,受众可以采取必要的理性的行为督促媒体改善报道。事实上,由于自媒体的发展许多受众已经脱离对传统媒体的依赖,成为新闻事件的第一传播源。但受众由于专业能力的限制,需要媒体发挥“把关人”的作用。再者,制定新闻监督法律制度。至今为止,中国没有建立新闻法,新闻界长期呼吁建立新闻法,只因为法律具有强制性和权威性,在一定程度上对新闻工作者起着约束作用,所以制定一部惩罚不当新闻行为的法律显得尤为重要。如尽快建立新闻法,现实中许多因为新闻报道发生的争议则有法可依,新闻媒体的发展会更加规范有序。
参考文献:
[1]郑雅宁,范玉吉.法制新闻报道中的"泛标签化"[J].新闻战线,2016(23):59-62.
[2]引自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会上的致辞,2017-10-18.
[3]陈晓慧,王晓来,张博.美国媒介素养定义的演变和会议主题的变革[J].中国电化教育,2012(7):19-22.
上一篇:浅谈新闻信息价值的逆向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