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莫扎特钢琴奏鸣曲的抒情性

更新时间:2016-07-05

一、莫扎特钢琴奏鸣曲的抒情性

莫扎特的奏鸣曲中所体现出的抒情性,最初以完整形态留下的作品群,是莫扎特受到意大利、维也纳与法国的影响,莫扎特在钢琴奏鸣曲中尝试多种多样表现法的新曲种,使作品具有强烈的抒情性,其中规模宏大的《杜尼兹奏鸣曲》就是莫扎特奏鸣曲的代表巨作。之后莫扎特在曼汗与巴黎的旅行途中所写下的三首奏鸣曲,追求的则是更宽广的表现力度,这或许与旅行途中接触到的德国钢琴工匠史坦所制作的优秀钢琴有关。其中,亲笔在乐谱上记有“1778年巴黎”字句的《a小调第8号钢琴奏鸣曲》,就是因为这趟旅行中原先的就职计划失败,同行的母亲去世,使得莫扎特受到打击,因而曲中流露出悲伤的情感。1781年莫扎特移居到维也纳,莫扎特在移居维也纳的时期,也因为接触到华尔特制作的卓越钢琴,使他的钢琴作品抒情性更为扩大,如终乐章附有《土耳其进行曲》的《A大调第11号钢琴奏鸣曲》,以及被收录在《小奏鸣曲集》里,在目录标明是为初学者而作的《C大调第15号钢琴奏鸣曲》,都是大家熟悉的名曲。

二、莫扎特钢琴奏鸣曲作品的抒情性体现

(一)《C大调奏鸣曲》(K.Nr.330)第二乐章

这个乐章的音乐显得那么的优柔、甜美,就像是女主人公在深情地唱着咏叹调,表达着自己对美好时光的回忆、对所爱之人的深切思念。首先,旋律不仅始终出现在高声部,而且符合 “优美动听”“强调声乐演唱技巧”的定义。“优美动听”大家都能感受得到,就不再多说了。所谓“声乐演唱技巧”,就我所能列举的,例如有各种不同样式的装饰音(第1小节的回旋音、第5、6小节的八度上滑音、第二乐句开头的倚音、第15小节的颤音等),大跳的音程(第12—13小节的上行小七度、第18小节附点节奏的连续跳进、第19小节的下行八度等),以及突然的戏剧性变化(第6小节在高音区的强弱突变)。

由上可见,“巧”“拙”字均有不少义项,两个词的较早义、引申义等均与道德伦理、心性问题等没有什么关系。那么问题由此而来:“拙”、“巧”的义项如此之多,为何后世儒者却偏偏把这两个词与道德伦理问题联系到一起?而且,由前文考察可知,“拙”的“质朴、原始”义与“巧”的“人为、做作”义,都是后来才有的引申义,而非其原始义或者较早义。那么,“巧”“拙”与道德发生关联的路径是什么呢?

更重要的是,符合“着重表现剧中人在特定情景中的思想感情”定义。不妨从莫扎特为旋律配置的伴奏织体中找一找“特定情景”的依据。先看“A”段,基本上是以和声进行为主,即便出现一些“旋律进行”(如第2、3小节)也是辅助性的,对旋律声部所表达的情感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这么一来,便使音乐显得格外抒情而富有深远的意境,不禁让我产生了“床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的联想。再看“B”段的第一乐句,为了形成鲜明的对比,不仅直接进人到了同名小调,使人明显地感到音乐开始“由晴转阴”,还让低声部在主音和导音上持续进行,从而表现出一种“无可奈何”的心情。第二乐句的前4小节,由于和声色彩出现了鲜明的变化,似乎又有了“希望”,因此到后4小节便产生了“渴望”;但是仍然得面对现实,这就又进入到“再现”。这样一些情感的交织流动,在“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时不是很容易产生吗?尤其是全曲的结尾,将“B”段的素材又移到了大调上“再现”,与主人公渐渐进入梦乡可谓“不谋而合”。其实,能够沉醉在自己设计的“特定情景”中进行演奏,才是一种最大的艺术享受。

(二)《C大调奏鸣曲》(K.Nr.330)第三乐章

为了给人以换“幕”的感觉,莫扎特选用了似舞蹈(富于舞蹈表现特性)却又非特定舞曲的音乐语汇,使第三乐章显得活泼、欢快,但又不失上层社会的典雅、优美。所谓“似舞蹈又非舞曲”,指的是作曲家在创作时,并没有选用早已为大家所熟悉的某种特定的舞蹈形式,譬如像《降E大调奏鸣曲》(K.282)那样,采用的是“小步舞曲”。正由于这样的“似是而非”,使作曲家可以不受特定形式的约束而充分发挥自己的创作才能,通过这种“另类”的音乐语汇来表达内心的喜悦、快乐,便成为奏鸣曲中抒情性的表现形式。因此,遇到这种情况时,我们也不妨随着音乐而放心大胆地“手舞足蹈”。所谓“随音乐而手舞足蹈”,指的是,首先要对不同的织体形式所表现出的“抒情性”进行感性的体验,然后再借助于曾经观看过的各种舞蹈的印象,从中“搜索”到与之比较吻合的舞蹈形象,并在心中为音乐“配舞”。当然,脑海里储存的“资料”越丰富,“搜索”到的形象便与音乐所表现的“抒情性”越贴切、越生动。

2007年10月,在第一届“中国——东盟社会发展与减贫论坛”上,第一次提出了“中国特色的扶贫开发道路”的概念。“新中国成立58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近30年来”,我国在不断探索中“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扶贫开发道路”[1]。并且,指认这一道路的核心是“政府主导、社会参与、自力更生、开发扶贫、全面发展”[2]。这实际上是“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概念的雏形。

三、结语

莫扎特钢琴奏鸣曲,对“钢琴奏鸣曲”的发展具有极大的贡献。在古典主义时期音乐家中,莫扎特的演奏和作品都是抒情性特征的理想典范。

参考文献

[1]汪毓和.中国近现代音乐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

曹文瀚
《北方音乐》 2018年第7期
《北方音乐》2018年第7期文献
100%安全可靠
7X18小时在线支持
支付宝特邀商家
不成功全额退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