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四大海产之首 ——大黄鱼
大黄鱼为传统“四大海产”(大黄鱼、小黄鱼、带鱼、乌贼)之一,是我国近海主要的经济鱼类。屠本畯在《海味索隐》中谓:“黄鱼,谓之石首,脑中藏二白石子,故名。”石首鱼因而得名。其体态特征呈现体延长,侧扁,头呈钝尖形,口裂大,尾柄细长,体黄褐色,腹面金黄色,各鳍黄色或灰黄色,很多地方也称呼它们为黄花鱼、黄瓜鱼,还有些直接就将黄谐音读成“王”,称呼它们为大王鱼。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写道:“生东南海中,其形如白鱼,扁身弱骨,细鳞黄色如金,首有白石二枚,莹洁如玉。”大黄鱼喜温暖,主要分布在黄海南部、东海和南海,寒冷的渤海里很少见到。江浙一带,大黄鱼被视为身价矜贵,能登上大雅之堂的“硬菜”。在温州设宴,可以没有鲍参翅肚,但却绝对少不了一条大黄鱼。上不上黄鱼,似乎也成了衡量酒席正式与否的标志。“老克勒”们谈吃喝,津津乐道的语题里也必有这条鱼,仿佛已然是“扎台型”和有腔调的谈资。
本文选取对案例地各特征带有明显情感描述的评论,共861条,采用“-5,-3,-1,1,3,5”的分值分别表示“严重不满”“比较不满”“轻度不满”“一般满意”“比较满意”和“非常满意” 6种不同情感,通过等权赋值对旅游者情感及强度进行评分,计算公式为:
“琐碎金鳞软玉膏,冰缸满载入关舫”,清代诗人王莳蕙曾对浙江沿海大黄鱼捕捞、运输有如此描绘。很长一段时间里,大黄鱼都是中国最常见、价格最便宜的鱼,而在上世纪50年代,由于缺少冰库保存,浙江省政府还曾号召大家买“爱国黄鱼”,以解决掉成堆的大黄鱼。
分类代码标准是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成果的最基础标准之一,要实现数据的融合共享,应首先从技术层面解决军民基础地理信息要素分类代码不一致的问题。本文通过对军民双方地理信息要素分类与代码标准的对比、分析、统计和总结,提出基础地理信息要素分类与代码标准军民融合的思路和方法,为测绘地理信息行业军民融合工作的开展提供技术依据和参考。
而如今我们吃到的大黄鱼,大都来自养殖场。福建宁德霞浦素有“中国大黄鱼之乡”之称,这里有世界级天然深水港—“三都澳”港湾。大黄鱼全部围海放养,吃天然的小鱼小虾,完美还原了野生大黄鱼的美味。有趣的是,为保留象征新鲜的金黄色,大黄鱼还必须在夜间捕捞。大黄鱼可红烧、清蒸、做汤、炖烤,每一种做法都是对味觉的洗礼。烹调后的大黄鱼会形成独有的“蒜瓣肉”,色泽白亮,鲜味扑鼻。咬一口,微微咸,像鲜豆腐一般滑嫩。
“楝子开花石首来”,宋人范成大的诗句如此写道。每年春末夏初,楝树花开,黄鱼上市,千年不易。但谁也想不到,有一天楝树空自开花,黄鱼不来。到了上世纪70年代末,舟山等地的渔船再难拖着一网网金黄色的大黄鱼满载而归。更没人能想到,有朝一日,餐桌上的大黄鱼也能身价上万。大黄鱼在历史长河上经历了跌宕起伏的价格变化,游走到今天,成为了能掀起互联网轩然大波的天价鱼,也不知道黄鱼“本鱼”对此有什么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