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沟通 助力慈善文化的弘扬

更新时间:2016-07-05

我们地球这个世界乱了。市场经济不仅没有缩小贫富差距,没有缩小富国与穷国的差距,相反的,有些地区差距更大。许多国家以发展经济为中心目标,但却放松了伦理、品德的教育,人心贪婪,造成了许多社会问题。二十世纪是物欲主义至上的时代,致使工具理性高于价值理性。自然科学发展的技术运用不当引发全球性问题。马克思早就深刻地指出自然科学技术发展的负面效应问题。他说:“技术的胜利,似乎以道德的败坏为代价换来的。随着人类愈益控制自然,个人却似乎愈益成为别人的奴隶或自己的卑劣行为的奴隶,甚至科学的纯洁光辉仿佛也只能在愚昧无知的黑暗背景上闪耀。”当代科技发展引发了人类社会成员价值观念的变化,道德观念的变化,高科技犯罪和许多原来无法预见的问题。进入二十一世纪,人类比以往任何时期拥有创造更强的经济、科技能力,与其同时也拥有更大的、更可怕的毁灭世界的能力,人类生存环境也不断恶化。有良知的学者大声疾呼,要警惕人类生存危机。在新的世纪,所谓“文明冲突”论阴魂不散。世界和平只是善良人们望眼欲穿的期待。我们要知道,我们的世界需要的不是对抗,而是合作,不是冲突,而是和谐。现在越来越多的仁人志士明白,人类有一个共同的历史使命:共建世界和平。殊不知,军事、政治、经济、科技均无法为我们世界带来和谐安定。唯有世界上圣贤的和正统宗教的道德慈善文化及其教育才是能够解决世界和谐安定的根本之道。自古以来的历史证明,圣贤的和正统宗教的以礼义、慈悲、博爱的教育为本,以经贸科技为辅,则国家兴盛安定,并致天下太平。倘若伦常纲纪败坏,圣贤、宗教的道德慈善教育被视为糟粕迷信,则天下会由是大乱。

十九世纪,德国大哲学家尼采说了一句惊世骇俗的话:“上帝死了。”许多西方人从尼采这句话中感到从上帝的约束中解脱的欢快。不过,他们并未理解尼采这句话的实义。尼采指的这个上帝是中世纪教会中的“上帝”。但另一种有着博爱、平等、正义涵义的“上帝”却继续存在。二十世纪另一位思想家弗罗姆说:“人死了。”这句话的意思是“人性”没了。他指出,人的心灵出了问题。这是西方国家的经济至上主义、科学至上主义、人类中心主义、货币拜物教和商品拜物教等等使人物化了、异化了,这让人牺牲了人性,牺牲了良知。长期以来,尤其严重的是,西方列强对亚、非、拉美的殖民化过程中,都打着基督教文明的旗号摧毁殖民地的土著文化。美国在力图称霸世界的过程中,对中国的文化战略就是摧毁以儒释道为代表的传统文化。美国学者荒谬地提出“文明冲突”论,把文化意识形态化,扩大世界上民族与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文明冲突”论主张的是美国的一种价值独断的文化霸权理论,它把美国的生存模式和价值标榜为至高地位,故意扩大文化反差,贬低其他族群的文化,以图颠覆其他文化及其价值体系,制造对立和冲突。

自古以来,中国文化是多元的,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化。中国的古圣先贤明白,真理是一个,道理一个,而人类不同族群以不同的方法和途径感悟到真理,换言之,最终的原点总是要走到一起来。《易经》的“系辞”写道:“天下何思何虑?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易经》的“睽”卦的“象辞”写道:“君子以同而异。”所以不同,是因为有同。与其标立彼此之“异”,不如首先认同、求同。《易经》的“序”卦写道:“与人同者,物必归焉。”意思是欲达到众望所归,要得到他人的认同,那么我们首先“与人同”。即使有所不同,但可以共处。大家都应探求彼此“同”的方面,由此达致“同”的境界,我们相互就“和”了。魏晋时期的“名教”与“自然”是儒家和道家的不同学派。前者关乎政治伦理秩序,后者关乎个体生命的自由。后来,王戎向阮瞻提问:“圣人贵名教,老庄明自然,其旨何异?”阮瞻答道:“将无同”,意即“同”。(“将无”是语助词,“没有”的意思)王戎表示同意。在历史上,儒家、道家、佛家三家相互对话、沟通达到共生共荣。清朝是少数民族在中国建立的政权,但清朝王室是用儒释道治国理政。雍正皇帝有一道关于文化教育的“上谕”,即皇帝的训辞中写道:“朕惟三教(儒释道三家的教育)之觉民于海内也,理出于一原(源),道并行而不悖”,“若能其平”(以清净平等心来看),“则外略形迹有异,内证性理之同,而知三教无异旨,无非欲人同归于善。”这意思是,真正通达儒释道三教,不在乎形式,而是注重其内涵与实质,它们讲的道理是一样的,都是教化人民断恶修善。现代我国的学术大家王元化先生在其《清园近作集》中写道:“毛泽东的‘一分为二’不是源自中国的传统。中国传统不是主体绝对站在客体之外,形成主客对立,或认为不是你消灭我,就是我消灭你,它没有这种两极化的对立观念。”王先生践覆了陈云所提倡的“不唯上”的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主张天地,乃至宇宙万物与我同体,即一个生命共同体,把不同文化看作同体。中国传统文化是“和而不同”,是“群而不党”。世界文化是多元的,不可能把它变成一元。要互相尊重,取长补短。中国以儒释道为代表的传统文化是世界上最善于求同存异,最善于对话、沟通而跟外来文化和合共生、共荣的。佛教传入中国后,儒释道三家融合在一起,就像“合金”一样,铁加上碳,成为钢,再加上其他金属元素,成为不锈钢。中国传统文化可以称之为“合金文化”。这大大提升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境界。这是历史明证。

中国传统文化不仅儒释道是一家,而且同中国境内的外来宗教也是和谐的。北京市佛教协会在研究“宣南文化”时发现在北京宣南地区,以北京建城纪念柱为中心的不大的范围内,聚集着几大宗教的著名教化场所:有佛教的天宁寺、法源寺、长椿寺;有道教的白云观;有基督教新教的珠市教堂;有天主教宣武门教堂;有伊斯兰教牛街礼拜寺等,体现了北京的宗教的“和”的文化。还有居庸关站是用大理石建造的,上面雕刻有精美的佛像和图案,其中在门洞内有用六种文字刻的经文,分别是印度的古梵文、蒙古文、藏文、维吾尔文、西夏文和汉文。这在世界文化遗产中极为罕见。犹太民族在欧美从未被同化,但只有在中国的一支则同中华文化融合了。

2017年上半年,广东海事局积极策划“平安西江”建设启动仪式方案。8月8日的启动仪式上,在广东海事局的倡议下,沿江六地市政府、省直6个部门、广东海事局共13个共建方共同签署了《“平安西江”共建协议书》,构建“水上安全命运共同体”,形成了“共商、共建、共享”的局面,为打造“安全、畅通、绿色、高效”的西江航运大通道提供安全保障。

“校企合作”是“校企合作教育的简称”[1],校企合作在不同人才的培训中,能针对不同人才进行相应的训练。依靠校企合作,能够充分利用好企业的资源和实习环境,让大学生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加深对技能的体验与实践,理论结合实践,进而增强自信心和实际应用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究会上的讲话提出“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一系列的新概念、新思想、新论断,这也是我们研究“交流、沟通、助力慈善文化的弘扬”的指导思想。多元融合是最美好的,单一是不符合自然规律的。从历史上看,文化也是多元的,并且永远是多元的,文化是水滴石穿的积累,久久为功的沉淀,不断地传承,长期的潜移默化,不断互鉴。文化互鉴是一种力量,文化互鉴是一种天命。中国圣贤强调“通”。治国要“政通人和”,文化互鉴也要文通人和。“通”正是天地的规律,以天道融通入人道,以天命融通入人类的命运。人与人之间的误会、冲突是由于不通,国家与国家之间、族群与族群之间、文化与文化之间的误会、冲突也是由于不通,彼此互相猜忌,自然造成彼此的对立,并且容易被野心家离间分化。“通”是彼此坦诚相见,相互了解,建立互信。同时遵循中外圣贤的教诲,以德化人,必使人心淳厚,社会安定,人类各个族群、国家都相互补益,彼此分享。这在我们世间是一个大学问。世界上无论东方,抑或西方,文化大多是宗教文化。我们首先要以儒释道为代表的传统文化跟世界上的主要的宗教文化进行对话、沟通。我们应该以“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宽阔胸怀,通过对话、沟通,把慈善文化理念推向世界文化平台,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并继之为构建“人类生命共同体”贡献力量。这是现今人类生存危机的挑战,向我们提出的重大历史使命和历史责任。我们需要“登山不以艰险而止,则必臻乎峻岭矣”。

我们的慈善文化的对话、沟通首先要在我们中国的土地上进行。在我们中国的土地上,既存在着中华传统文化,以儒释道为代表。这是中华文化的主流文化,同时也存在着西方宗教文化,如犹太教、天主教和基督新教,也存在着东方的伊斯兰教文化和印度教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兼容性。它的核心是慈善文化。儒家的仁爱文化、道家的上善若水的文化和佛家的大慈大悲文化,都是利他文化,透彻地体现了人类共同的价值。自古以来,中华民族的儒释道文化从没有跟世界上其他文化对立。中华文化的传承从未断绝,因为它反映了宇宙人生的真相。宇宙人生的真相就是“爱”,一种“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文化,一种“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即宇宙万物与我是一生命共同体,从而生发出大慈大悲的文化,因此具有永恒的生命力。中华民族的“天下大同”思想为世界未来指明了发展方向,而中华民族的仁爱、慈悲的“利他”之道是实现“天下大同”的方法和途径。我们中国人首先要立足于本国实际。儒释道的“爱”的文化具有实实在在的社会联结作用。它给人们提供了可以借鉴的安身立命之道,并以仁慈博爱的利他精神为跟世界文化对话提供了指导之道,以诚敬、谦和、平等的情怀为跟世界其他文化对话提供了交往规则,以天下大同和天地万物与我同体为世界对话提供了价值目标。习近平总书记说:“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中华民族的文化同世界各种文化的对话,激荡出的将是一种更加深沉而自信的文化力量。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这是中国人的精神命脉。我们中国人愈是深入地了解中华文化,愈能跟其他民族、国家对话、沟通,形成多元共存。东方的印度教文化和伊斯兰教文化、西方的基督教文化都是宗教文化。而基督教文化、伊斯兰教文化和印度教文化,很早就传入中国。直至当今,都有中国公民信仰。中华以儒释道为代表的文化不是宗教文化,但需要跟各种宗教文化对话。不同宗教所祀奉的神明是不相同的。“神”是什么?在中国文化中,“神”这个字是会意字,这个字的左面是个“示”字,意思是讲上天垂象。这个字的右面是个“申”字,是贯通之意。“神”就是完全贯通、明白这个自然的真相,不迷惑了。神跟圣的意思是相通的,中国文字中常将“神”跟“圣”合起来用,名为“神圣”,其意是通情达理的人,他没有私心。《六书》的定义是“聪明正直谓神”。现代科学家承认,宇宙确实有不同维次的空间,高维次空间的那些生命比我们聪明得多,智慧比我们高,禅定的功夫、清净寂净的功夫比我们人类深。科学家的自由探索是无限的。我们应该尊重他们的科学探索精神。科学作为一种对未知事物的探索必然突破常识和常规。比如霍金的宇宙理论。我们只看到人类生存的三维空间,但霍金说时空有十一维次。科学家称天神是处在跟人类不同维次空间的生物。西方许多大科学家深信宗教,相信有上帝,相信有神明。我们知道在动物方面,很多低级动物,如爬虫类的蚂蚁,它们生活空间是两度空间,在它们的感觉当中只有长度和宽度,没有高度。比我们维次高的空间的生物能看到我们,我们没有办法觉察他们的存在。联合国和各国宪法承认的正统宗教的核心内容都是博爱。我们中华文化跟世界上的正统宗教有一个联结的共同的平台,这就是仁慈博爱,其目的在教化众生平等对待,和睦相处,共存共荣。一般宗教如基督教讲有人道,有天道,有地狱道,印度教讲六道轮回,六道指地狱、饿鬼道、畜生道、人道、阿修罗道和天道,也就是科学说的六个不同维次的空间。佛教讲十法界,十法界是十个不同维次的空间。佛教和东西方的正统宗教都讲人有今世,也有前世和来世,认为人死了,死的是肉体,但灵魂会轮回,积善者升天,积不善者下地狱。《易·系辞上》讲到灵魂:“死生之说。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这意思是:考察万物的开始,故知之所以死;反求万物,所以终结,故知它的所以生。精气成灵物,是神,游魂成为人的变化,是鬼,圣人所以知道鬼神的情状。轮回的说法早在佛教传入中国以前就有。《史记·正义》讲鲧在羽山被杀,他的灵魂变成黄熊。又讲卫康叔死后投胎于襄公之妾。《小学》引范仲淹的话:一个人独享富贵却不去周济他的亲族,来日怎能有脸去见地下的祖宗。西方科学家用先进科技来探测所谓灵界的状况,半个多世纪来,成果相当卓越。比如1963年英国著名医学家约翰·艾克理爵士因为发现人有灵魂而荣获诺贝尔医学奖。在他的得奖论文中写道:“神经细胞彼此之间有无形的沟通物质,这就是灵识(俗称灵魂)的构成。人体内蕴藏着一个非物质的思想与神力的我,那是在胚胎时期或极年幼时,进入肉体大脑的,它控制着大脑,就好比人脑指挥电脑。人的无形的非物质的识力,对其物质构成的肉体大脑施予实质的推动,使脑神经细胞发动工作。这种非物质的‘识我’在肉体大脑死亡之后,仍然存在,并仍有生命活动形态,可以永生不灭”。他是根据多年从事的科学实验和统计得到这样的结论的。

宗教也讲伦理,因为伦理、戒律、因果教育是“仁爱、慈悲”教育的基础。盖房子没有坚固的地基,盖好的高楼就会倒塌。在伦理方面,印度教的《摩奴法典》讲“在生育和教养方面,母亲和父亲所受痛苦,虽几百年也不足补偿。”《泰迪黎奥义书》讲“毋轻忽敬神明、敬父母之责!奉母如神!奉父如神!奉客如神!”伊斯兰教《古兰经》讲“你们当崇拜真主,不要以任何物配他,当孝敬父母,当优待亲戚,当怜悯孤儿,当救济贫民,当亲爱近邻、远邻和伴侣,当款待旅客,当宽待奴仆。真主的确不喜爱傲慢的、矜夸的人。”天主教的思高版《圣经·德训篇》讲“孝敬父母的人,必能补偿罪过,且能戒避罪恶,在祈祷之日,必蒙应允。孝敬父母的人,就如积蓄珍宝的人。”基督新教的和合本《圣经·出埃及记》讲“当孝敬父母,使你的日子在耶和华你神所赐你的地上得到长久。”和合本《圣经·箴言》讲“你要听从生你的父亲。你母亲老了,也不可藐视她。”“教养孩童,使他走当行的道,就是到老,他也不偏离。”和合本《圣经·歌罗西书》讲“你们做丈夫的,要爱你们的妻子,不可苦待她们。”在戒律方面,印度教《商枳略奥义书》讲“不害、不盗、贞行、仁慈、平正、容忍、坚定、节食与清洁,此持戒十。”《摄句义法论》讲“信法、不伤害、仁慈、诚实、摆脱不正当的占有欲、不淫、净化动机、不瞋。《薄伽梵往世书》讲‘物质的利益和欲望永不餍足,此之谓贪婪。’《拾得奥义书》讲‘不害、真实语、不盗、不荒淫。身外无长物、无瞋、敬师尊、纯洁、知止足、正直端正行。’”《瑜伽经2》讲“当确立了不杀生(的思想)时,在(一切)生物出现时就放弃了敌意。”“当培养了不贪的品德时,就认识了生命的形态。”“当培养了诚实的品质时,行为和结果就有了依赖关系。”伊斯兰教《古兰经》讲“你们不要明知故犯地以伪乱真,隐讳真理。”“凡背弃约言的,都是罪人。”“你们不要顺从私欲,以致偏私。”“你们当为正义和敬畏而互助,而不要为罪恶和横暴而互助。”“你们当尽忠报主,当秉公作证。”“当你们缔结盟约的时候,你们应当履行。”“悔过而且行善者,确已转向真主。”“他们不做假见证,他们听到恶言的时候,谦逊地走开。”“你们应当以公平的秤称货物。”“你们用钱的时候,既不挥霍,又不吝啬,谨守中道。”“凡忍耐而且恕人者,他们的行为确是有决心的表现。”犹太教、天主教和基督新教除了著名的“摩西十诫”外,天主教思高版《圣经·圣咏集》讲“不信口非议,危害兄弟,更不会对邻里持势诋欺。”“从不放债,贪取重利,从不受贿,伤害无罪。这样行事,永定不移。”思高版《圣经·玛宝福音》讲“凡高举自己的,必被贬抑;凡贬抑自己的,必被高举。”思高版《圣经·斐理伯书》讲“凡是真实的,凡是高尚的,凡是正义的,凡是纯洁的,凡是可爱的,凡是荣誉的,不管是美德,不管是称誉,这一切你们都该思念。”思高版《圣经·希伯来书》讲“待人接物不应爱钱,对现状应知足。”基督新教的和合本《圣经·诗篇》讲“凡遵守公平,常行公义的,这人便为有福。”和合本《圣经·箴言》讲“你要除掉邪僻的口,弃绝乖缪的嘴。”“不义之财毫无益处,唯有公义能救人脱离死亡。”“正直的人纯正,必引导自己;奸诈的人乖僻,必毁自己。”“说出真话的,显明公义;做假证的,显出诡诈。”“酒能使人亵慢,浓酒使人喧嚷,凡因酒错误的,就无智慧。”“远离纷争,是人的尊严;愚妄人都爱争闹。”和合本《圣经·诗篇》讲“他不以舌头谗谤人,不恶待朋友,也不随夥毁谤邻里。”“当心止住怒气,离弃愤怒,不要心怀不平,以致作恶。”和合本《圣经·彼得后书》讲“有了信心,又要加上德行;有了德行,又加上知识;有了知识,又要加上节制;有了节制,又要加上忍耐,有了忍耐,又要加上虔诚。”和合本《圣经·马太福音》讲“你若要进入永生,就当遵守诫命。就是不可杀人,不可奸淫,不可偷盗,不可作假见证,当孝敬父母,又当爱人如己。”“凡自高的,必降为卑;自卑的,必升为高。”“凡一国自相纷争,就成为荒场;一城一家自相纷争,必站立不住。”和合本《圣经·提摩太前书》讲“贪财是万恶之根。”在因果报应方面,印度教的《薄伽梵往世书》讲“人人都自食其行为之果。”《摩诃婆罗多》讲“没有谁行善反得恶果的。”伊斯兰教的《古兰经》讲“行善者自受其益,作恶者自受其害。”“善人们,必在恩泽中。”“恶人们,必在烈火中。”“行一件善事的人,将得十倍的报酬,做一件恶事的人,只受同样的惩罚。”“行一个小蚂蚁重的善事者,将见其善根;做一个小蚂蚁重的恶事者,将见其恶报。”天主教的思高版《圣经·玛宝福音》讲“神贫的人是有福的,因为天国是他们的。”“心里洁净的人是有福的,因为他们要看到天主。”缔造和平的人是有福的,因为他们称为天主的子女。为义而受迫害是有福的,因为天国是他们的。”“不是凡向我说:主啊!主啊!的人,就能进天国;而是那承行我在天之父旨意的人,才能进天国。”基督新教的和合本《圣经·诗篇》讲“主啊,慈爱也是属于你,因为你照着各人所行的报应他。”和合本《圣经·箴言》讲“祸恶追赶罪人,义人必得善报。”“以恶报善的,祸患必不离他家。”“行为纯正的义人,他的子孙是有福的。”和合本《圣经·罗马书》讲“神必照各人的行为报答各人。”和合本《圣经·加拉太书》讲“人种的是什么,收的也是什么。”因果报应教育实为宇宙真理,古今中外的历史实录中不胜枚举。东方各族的历史记载尤多。绝非“信则有,不信则无”的。因果报应教育对于一个人的品德修养,这种力量远远超过伦理教育和戒律教育。伦理和戒律教育让我们知耻,因果教育让我们不敢作恶。一个人的品德有相当的修养,可是遇到高名重利,那个诱惑非常强大,他还是守不住。唯有深信因果报应,他虽然看到这个高名重利,但心一动,想将来果报是下地狱,他就不敢了。

中国传统文化,不论是儒家,抑或是道家和佛家都是教育,不是宗教。把佛教说成是宗教,是绝对的误解。这需要我们中国人自己坚持不懈地阐述佛教的原意和实质,消除“积非成是”的说法。自古以来,中国没有西方涵义的“宗教”一词。在西方的“宗教”概念中,宗教里一定有个主宰的神,比如基督教《圣经》说,上帝或耶和华是“唯一的真神”。佛教里的“佛”是“觉悟者”的意义,深刻明白了宇宙、人生真相者称作佛。佛陀的教育是通过教育使众生觉悟。所以佛经称释迦牟尼佛为“本师释迦牟尼佛”。“本师”意即根本的老师。佛教是师道。师道是“只闻来学,未闻往教”。绝不拉信徒。人们来寺院听和尚(意为亲教师)讲经说法,是自己怀着恭敬心仰慕而来。而宗教是到处招揽信徒。基督教中的上帝与信徒的关系也是父子关系,信徒称上帝为“圣父”。在佛经中可以看到,佛陀应天神的邀请,给天神讲经,让天神开阔眼界,提升生命的境界。佛经讲“生、佛平等”,众生与佛是平等的,不是说“佛、生平等”,将众生放在佛前面。这说明佛非常谦让,对众生尊敬。佛教是平等法。众生个个只要遵循佛陀的教导“断除贪嗔痴,勤修戒定慧”,都可以转迷为悟,而成佛。唯有平等法,才能做到真正的和谐相处。在宗教里,不可说人人都可以当上帝或当天神。我们要为佛教正名。《论语·子路》讲“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名义不正当,说话就不顺理,说话不顺理,事情就不可能办好。)我们要理直气壮地弘扬佛教的慈善文化,充分地发挥佛教的社会教育功能。在中国传统的词典中,分别只有“宗”和“教”两个字。“宗”含有“主要的”“重要的”“崇高的”意思;“教”是教育。宗教是什么?“宗”和“教”合在一起,它是主要的教育、重要的教育和崇高的教育。从狭义上讲,佛教把“宗门”和“教下”合起来,略称为“宗教”。“宗门”单指禅宗;禅宗以外还有九个宗派,统称“教下”。所以佛教自身所称的“宗教”的涵义跟世界各国宪法所称的“宗教”毫不相关。佛教寺院有佛和菩萨的塑像,塑像是表法的,比如“释迦牟尼”这一佛号,“释迦”意为“能仁”,表性德中的“仁慈”,“牟尼”意为“寂默”,表性德中的“清净寂静”。又如,地藏菩萨意为大地资源宝藏,引伸为性修的根本——孝道,代表百孝为先。又如观世音菩萨表大慈大悲。佛门弟子眼见佛像、菩萨像,耳闻佛、菩萨名号,皆能发向上之志,见贤思齐,依其典型,来塑造自己的真善美品德。佛教的教学宗旨是彻底破除迷信,启发正智正见,使人们能明辨真妄、邪正、是非、善恶、利害、得失,进而建立理智、乐观、奋发、进取、向上、清净慈悲的救世的人生观,化解众生的苦难,获得圆满幸福的生活目标。因为佛教是教育,佛教从不参与政治,更不干涉政治,而且劝导人们报四重恩,即报国家恩、报父母恩、报师长恩、报众生恩。在历史上,从未发生过佛教与任何宗教的冲突和战争。中国儒释道文化的教育追求的是“和平”。什么叫“和平”?和平是“和谐相处,平等对待”:看一切众生,没有高下,人心平等;看一切族群,没有高下,族群平等;看一切国家,没有高下,国家平等;宗教与宗教之间,没有高下,一律平等;文化与文化之间一律平等。互相尊重,互相敬爱;互相合作,共同缔造世界的安定和全球人民的幸福。

中国的圣贤文化和佛陀文化以及东西方的宗教文化都劝导我们“存天心,行天道”。天心是无私。天神被誉为“大公无私”“公正、正直”。天道是仁民爱物。我们的心、行要跟天神、真主、上帝一样,以仁慈对待一切人,以爱心对待万物。中国传统慈善文化和东西方正统宗教文化为什么能传承千百年,这是因为它们的经典是超越时空的教科书,是永恒不变的道理。唯其是永恒不变,才能大有可为。在我们这个世界上,常会见到宗教与宗教之间,一个宗教内部的不同教派之间发生冲突,乃至战争。这是为什么呢?我国的潘光研究员,联合国“文明联盟大使”曾说:“人类文明发展史的主流是不同文明互相碰撞与交融,在取长补短中共同发展。许多恶性冲突实际上发生在不同文明背景的一小撮极端分子之间,而不是发生在不同文明背景的广大民众之间,而且这种冲突往往源于深层次的政治、经济、社会矛盾。”要窥破一小撮极端分子的险恶用心,大家需要觉悟。怎样才能觉悟?唯一的方法是深入学习宗教经典,真正理解和掌握经典的义理,先化解自己内心的冲突矛盾,彻底放下自私自利,以真诚爱心对待一切人、事、物,才能化解外在的所有的冲突矛盾,获得和平安定。宇宙间最强大的力量是真诚爱心,能化解一切冲突对立、天灾人祸。

佛教平等对待一切众生。天神也是众生。佛教绝对没有傲慢。天主教有天主,基督新教有上帝,伊斯兰教有真主,印度教有大梵天。佛教的学子遵循佛陀的教导,对真主、大梵天、上帝、天主都真诚恭敬。佛寺每年大年初一第一桩事是“供天”。供天就是对真主、大梵天、天主、上帝等天神致敬。佛教讲,宇宙只有一个真实的东西,就是爱心。能真诚地爱一切众生,才是真正爱自己。中国圣贤文化、佛陀文化和东西方的正统宗教都讲“爱”。中外所有圣贤和宗教缔造者都是社会教育大师,都是至圣先师,孔子讲“成仁”,孟子讲“取义”;佛教讲“慈悲为本,方便为门”;印度教讲“以仁慈化解暴怒,以善对待恶行”;《古兰经》讲“真主确实是仁慈”;基督教《圣经》讲“神爱世人”。所有正统宗教缔造人都是以“仁慈博爱、诚敬谦和”为本质,教化众生断恶修善破迷开悟,和谐相处。教学内容首先是伦理、仁爱、因果等。由于当时交通不便,资讯难以传播,圣贤、佛陀和宗教的先知根据人们不同的文化背景、生活习惯,随顺而广设方便,而有不同的礼仪和生活方式。从神圣的宗教文化的教学实质来看,诸多宗教都是“理同出于一源,道并行而不悖。”

中华文化跟各种正统宗教对话、沟通,首先要认真读各个宗教的经典。应特别注意中华文化跟各个宗教文化相同之处,寻找彼此最大公约数和共同点,认识到中华文化与各种正统宗教实在都是反映宇宙、天地、自然的真相和人的本性或良知中本具的真善美慧。各种宗教都有关于仁爱、戒律、伦理、因果等内容,这里限于篇幅,只能摘录一小部分。在仁爱方面,印度教的《泰迪黎奥义书》讲“以敬而布施(布施意为慈善捐献和服务),以乐而布施,以惭而布施”;《薄伽梵歌》讲“行布施出乎真心,不期回报,且要适人、适时、适地,此之谓纯净布施”;《摩诃婆罗多》讲“行善唯在今日”,“那仅丧失财富的,不因丧失财富而痛苦。但是,那失去善行的,就是真的丧失了。”伊斯兰教的“伊斯兰”三字在阿拉伯文中意为“和平”。在仁爱方面,《古兰经》讲“我(安拉)的慈恩是包罗万物的”,“真主的确命人公平、行善、施济亲戚、并禁人淫乱、作恶事、霸道。他劝戒你们,以便你们记取教训”;“如果你们公开地施舍,这是很好的;如果你们秘密地施济贫民,这对于你们是更好的”;“敬畏的人,在康乐时施舍,在艰难时也施舍,且能抑怒,又能恕人,真主是喜爱行善者”;“凡救活一人的,如救活众人”;“你们为喜爱真主而赈济贫民、孤儿、俘虏”;“行一件善事的人,将得十倍的报酬;作一件恶事的人,只受同样的惩罚”;伊斯兰教的《布哈里圣训》讲“扔掉路上的障碍物也算施舍”;《米什喀特圣训》讲“件件善行,都是施舍。每与兄弟相遇,和颜悦色待之,是善行;把水从你桶里注入兄弟的桶内也是善举。”天主教在仁爱方面,思高版《圣经·箴言》讲“不要让慈祥和忠贞离开你,要将她们系在你的头上,刻在你的心版上,这样,你在天主和世人面前,必获得宠爱和恩爱”;思高版《圣经·若望福音》讲“我给你们一条新命令:你们该彼此相爱;如同我爱你们,你们也该照样彼此相爱。”“假如有人说:‘我爱天主’,但他却恼恨自己的弟兄,便是撒谎;因为那不爱自己所看见的弟兄的,就不能爱自己所看不见的天主。”思高版《圣经·若望一书》讲“我们爱,不可只用言语,也不可只用口舌,而要用行动和事实。”思高版《圣经·迦拉达书》讲“你们要以爱彼此服事,因为每部法典总括在这句话内:‘爱你的近人,如你自己’。”基督新教的和合本《圣经·马太福音》讲“你施舍的时候,不要叫左手知道右手所做的,要叫你施舍的事行在暗中。”“所以,无论何事,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因为这就是律法和先知的道理。”和合本《圣经·约翰福音》讲“神爱世人。”和合本《圣经·雅各书》讲“人若知道行善,却不去行,这就是他的罪了。”和合本《圣经·加拉太书》讲“圣灵所结的果子,就是仁爱、喜乐、和平、忍耐、恩慈、良善、信实、温柔、节制。”和合本《圣经·以弗所书》讲“要以恩慈相待,存怜悯之心,彼此饶恕。”

对话、沟通不是容易的事,比如跟基督教对话,我们需要读《圣经》,并且要读得细一点,不能只是浏览。有一本题为《江边对话》的书,是赵启正先生跟他的老朋友,一位著名的美国牧师的对话。赵先生是无神论者,他说他见不到上帝,所以不承认上帝的存在。美国牧师讲“上帝在我心里”。赵先生肯定读过《圣经》,但可能读得不细。其实《圣经》讲得很清楚,上帝作为最高精神体,其真实存在却不被世人看见。《圣经·歌罗西书》称耶稣基督为“那不能看见之上帝的像。”《圣经·旧约》中的约伯也谈到上帝“从我旁边经过,我却看不见。他在我面前行走,我倒不知觉。”因此基督教强调对上帝的敬拜,一、不可用神像,二、不可拘方所,三、不可凭外礼,而须用心灵诚实敬拜。至于《圣经》所提到的上帝的形象,非绝对物质存在意义上的形象,而是象征上帝所具有的真理、仁爱、圣洁和智慧。根据这种理解,《圣经·约翰福音》讲“从来没有人看见上帝。”可贵的是赵先生在对话中称赞上帝和耶稣的博爱精神。这从根本上使他跟美国牧师增进了私人友谊。宗教的主要功能是教育,但现在宗教有点商业化了,使宗教丧失了教育人们断恶修善、破迷开悟的社会功能。这是严重的社会问题。媒体报道,“近日,国家宗教事务局等12部门联合发文,就进一步治理佛教道教商业化问题提出意见”,媒体的标题是‘宗教搭台、经济唱戏’,叫停!”《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也明确提出要“发挥宗教在促进社会和谐方面的积极作用。”这启示我们需要了解宗教文化,反省我们对某些宗教,乃至非宗教的佛陀教育理解上的不足,或者理解上的不完全,乃至理解上的片面、偏颇,从而作出适当的自我修正。我们对话以前要了解对方,这离不开熟悉宗教经典,你读宗教经典过程中可能会有某些疑问,或难以理解的问题,或者你长期所接受的教育养成的价值观所不能理解的,诚恳地在对话中请教。与其同时你要接受对方对你的观点的质疑和商榷。在对话中要承认自己知识和经验的有限性。

从表4~表6中可以明显看出,在水活度较高的部分,金银花实测值和预测值的相对误差较小。相对误差的较大的部分总出现在水活度比较低的部分。所以,可用分段拟合的方法,使拟合精度更高。

我们看欧美害怕恐怖袭击,原因在哪里?重要原因之一是宗教问题处理失当。在我国,有东西方的正统宗教,信徒也不少。我们首先要做的是,推动中华圣贤文化和佛陀文化跟大陆的东西方正统宗教对话,加强相互了解,取长补短,和谐共处,一起助力慈善文化的弘扬和践履,为社会安定、社会和谐做出努力,也会有力地推动我国慈善事业的更健康的发展。继之,我们可以走出国门,跟东西方的宗教慈善文化对话、沟通,为世界和平做贡献。

在精准扶贫工作中,如何引导贫困户自主努力?沁县打破“大锅饭”的扶贫模式,在段柳乡试点开办“爱心超市”,向贫困户发放“积分卡”,充值基础分10分。贫困户通过自主发展、生产劳动、改善家庭卫生、参加村级公益活动等来获取积分奖励,凭积分可到“爱心超市”兑换物资。

陆镜生
《慈善》 2018年第02期
《慈善》2018年第02期文献
100%安全可靠
7X18小时在线支持
支付宝特邀商家
不成功全额退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