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对高职院校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思考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高等教育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1]。教育部制定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认为,在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缺少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创造性人才,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提升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对高职院校来说,培养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是新时代赋予高职院校的重要任务和使命。
高职院校科技创新活动的本质是一种创新实践活动,是学校开展素质教育的主要方面。近年来,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及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我国高职院校科技创新活动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有力地促进了高职院校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学风建设,对于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具有重要作用。
1 高职院校科技创新活动对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作用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要求对学生科技创新能力进行培养,成为了高等职业院校的一个重要教学目标[2]。在对高职院校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思考中,我们首先需要了解的是科技创新活动对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作用。
1.1 有利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改善和拓宽知识结构
21世纪是一个创新的时代、竞争的时代,以技(指先进技术)取胜,将取代以劳(指廉价劳动)取胜;以智(指智慧)取胜,将取代以资(指物质资源)取胜[3]。以调研对象泉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为例,学生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对基础理论课的学习激情不高,觉得上课枯燥无味,看不出学基础理论课程有什么用处,总是临时抱佛脚应付考试,甚至补考挂科情况严重。科技创新的重要前提是全面深入掌握专业领域的相关知识。高职院校大学生通过参加科技创新活动,综合分析运用各学科相关知识,融会贯通,突破习惯框架,有所创新。因此,开展高职院校科技创新活动,有利于提高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并内化相关知识体系,改善和扩宽原有知识结构,端正学习态度,积极开拓创新。
以2017年医院目标管理考核体系建立为例,当时,医院的战略目标是提升医院的综合实力及影响力,采用基于战略的成功关键因素分析法,确定医院实现战略目标所必须的关键成功领域是质量安全、运行管理和创新发展。
1.2 有利于促进学生实践创新,培养和提升综合素质
科技创新鼓励机制是推动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深入、有效开展的重要制度基础。科技创新激励机制应与课程改革、学分设置、物质精神奖励等因素紧密相连。目前,各高职院校对科技创新活动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不一,组织管理工作也不统一。以泉州幼高专艺术学院为例,面对诸如“挑战杯”“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时,领导们能积极组织参与,但是学校缺乏鼓励机制和团队支持,准备过程断断续续,未能全面统筹和有效实施,不利于调动广大学生和指导教师的积极性,很难营造科技创新的学院氛围。
现代学科专业发展越来越显现出交叉、融合特征,不同学科背景的人之间共同合作完成一项工作的方式越来越常态化。而根据泉州幼高专艺术学院的学生表现可以发现,目前大学生独立性普遍越来越强,缺乏统筹沟通协调的能力,团队协作和集体荣誉感弱化。因此,高职院校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团队中的学生们在共同完成一项任务时,不同学科专业、不同年级学生以项目为重,相互沟通,服从集体利益,培养大学生团队协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
1.3 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
综上所述,检测早产儿生后早期外周血清IL-1β、IL-6、IL-8等细胞因子变化,在BPD发病机制和早期动态监测和治疗中,可以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早干预等,对降低BPD死亡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2 高职院校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现状
2.1 传统的课堂教学培养模式不能满足科技创新教育的需要
高校应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改革以往的传统教学方式,鼓励教师创新性教学。一方面,课堂教学要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主导的灌输式教学,着力以启发训练学生创新思维为导向。如,教学过程可以创设情境,允许学生质疑,激发思维的活跃碰撞,促进学生创新潜能的迸发。另一方面,学生的作业、考查、考核也应以锻炼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为主,注重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2.2 学生普遍缺乏对科技创新活动的认识和欠缺相关能力素质
高职院校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既可以看作是一项重要的教学实践活动,更是创新创业教育、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和平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因此,高职院校在培养学生技能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对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面对各种竞争和挑战,高职院校更应该思考如何有效开展高职院校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
2.3 科技创新活动教师队伍建设力度不足
一方面,开展必要的科技创新意识教育。一提到科技创新,不少学生就有畏难倾向,认为自己不具备这方面的能力。因此,高职院校应该更新教育理念,积极创造条件开展必要的科技创新意识教育,加强学生科技创新意识的培养。比如,在新生入学教育和课程讲授中加强引导,使学生崇尚科技创新,从而在学生中形成浓厚的科技创新氛围。另一方面,培育健康的科技创新文化素养。科技创新文化素养包括科技伦理、道德规范、科学精神及心理素质等方面。从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技能人才”的高职德育目标来看,高职院校加强内涵建设就要积极培育学生健康的科技创新文化素养,使学生成为科技创新操作技能与文化素养兼具的复合型人才。同时,科技创新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过程,历经千百次失败最终成功的科技创造发明数不胜数,因此学生不轻言放弃、具备抗压抗挫能力,善于总结经验教训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提高学生在创新性、进取性、灵活性及心理素质等方面的文化素养,使学生能够灵活高效地学习新的科技创新知识,处理各种可能遇到的科技创新问题。
2.4 缺乏鼓励科技创新的有效机制和良好氛围
高职院校科技创新活动重点强调要创新,要求能在原有继承的基础上有独到之处。因此,开展高职院校科技创新活动过程要求学生综合运用各种能力,思考分析问题,展开探索实践,想方设法地把自己的理念和构思创造、发明为现实。这样首先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增长学生的才干;其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最后,在不断验证理念想法的基础上获得经验的积累,促进自身全面健康发展。
随着人们消费意识的不断加强,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喜爱和利用快递服务这一快速便捷的方式,因而各快递服务企业的业务规模不断提升,社会功能日益显著,对促进经济发展和服务消费者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3 高职院校大学生有效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措施
以泉州幼高专艺术学院为例,每次高职院校各类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下达学院时,学生往往不了解科技创新活动是什么、做什么、怎么做等,故而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无法形成科技创新氛围。此外,学生在科技创新素质方面比较欠缺,表现在缺乏自主学习能力,实践经验和能力不足,缺乏创新性思维。
3.1 教学方式的创新是高职院校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必要基础
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和能力必须通过教学实践环节进行培养和提高。以泉州幼高专艺术学院为例,传统的课堂教学培养模式大都还是以教师为主体,学生缺乏主体性,学习热情不高;教学内容方面没有把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的相关知识融入课堂教学,未能起到引导、牵头落实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导致大学生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没有真正落实到课堂主阵地。
3.2 增强学生科技创新意识是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前提
近些年,科技创新活动如“挑战杯”“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日益常规化、大众化。根据泉州幼高专艺术学院团总支组织参赛情况来看,以学生为主体的科技创新活动规模大、形式多,从立项申报到学校选拔,工作量大且工作程序繁杂,而且主要还是由辅导员牵头落实。专任教师组织和开展这项工作相对较少,积极性也不高,导致学生普通觉得科技创新活动收获相对较少,参与激情更是无从谈起,更多时候是一种应付,对科技创新活动的持续性发展是很不利的。
3.3 高素质的指导教师队伍是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保障
要有效提高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层次、参与率和质量,加强学生科技创新活动骨干队伍、指导教师队伍的建设和培训至关重要。指导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治学态度直接影响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成效。此外,建立科技创新活动导师负责制。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和导师尽早建立密切联系,有助于学生在科技创新方面经验的积累和能力的提升;另一方面,一届届学生的梯队资源,不仅可以为后来新生提供良好的科技创新氛围,也可以使得导师在科研活动中得到更多得力助手,可以实现双赢。学校相关部门应该根据院系学生人数,核定工作量,对导师的工作进行量化和评比,纳入专业教师考核,以规范和引导更多专业教师来指导学生,而不仅仅是靠专业教师自愿来维持工作[4]。
3.4 形成鼓励科技创新活动的长效机制和良好氛围
目前,泉州幼高专艺术学院团委总负责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统筹组织工作,同时以各学院书记为主的学院团总支具体落实参赛事宜,协调统一,形成合力,完成学院申报、学校选拔、组织参赛等各项工作流程。为了确保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突破发展,首先,高职院校应建立相关的保障管理机制,建设一个校级大学生科技创新管理平台,最大限度地整合校内科技创新资源,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培养钻研精神;其次,学院可根据本院专业和学生特点等实际情况,建立和健全促进学生科技创新的激励机制;最后,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技创新活动,渗透科技创新思想,激发学生科技创新潜能,培养学生科技创新素质,使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营造浓厚的校园科技文化氛围。如积极开展“能工巧匠杯”技能比赛科技节活动,组织参加“挑战杯”、全国创业计划大赛等活动,建立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社团或者兴趣小组,结合专业特色组织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暑期实践活动等[5-6]。
1929年《中国摄影学会画报》刊载的《值得登广告之侧眼旁观所得剧外的几幕》中详细记载了“无形的时装展览”实况:
4 结语
当今世界,科技创新水平是国家实力最关键的体现,高职院校应积极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充分发挥大学生在创新活动中的主体性。在高职院校科技创新活动过程中,参与学生不再是消极、被动的接受者,而是积极主动的求知者、探索者及创新者,从而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培养科技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实现学生全面健康可持续发展。
1)经济因素。该因素是指充电站建设总费用和投资回收期,包括土地投入、工程建设、运行维护等成本。选取建设运维成本A11、投资回收期A12作为经济因素的评价指标。
参考文献:
[1]王赛玉.高校创新教育的探索与实践[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4):28-39.
[2]李繁,周贝贝.高职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途径探究[J].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学报,2015(2):53-56.
[3]殷现元.大学生个性化教育与创新能力的培养[J].教书育人,2013(6):34-35.
[4]孟昭学.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体系构建途径探析[J].教育与职业,2006(12):28.
[5]习近平.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6]尹磊昌,杨鲁宁,朱婷婷,等:论大学生科技创新长效机制建设[J].山东理工大学(社会科学版),2008(6):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