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创空间发展与苏州经济转型
2016年2月18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快众创空间发展服务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意在促进我国众创空间的深层次发展,通过创客、科研院所、企业、高校等各方协同合作,共同创新,打造产、学、研、用相结合的综合型众创空间,为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实现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助力。以此为背景,苏州着力于发展众创空间,积极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地方经济的转型升级。
一、苏州众创空间的发展现状
众创空间是创业初期的重要载体,它与原有的“科技企业孵化器”、“加速器”以及“产业园区”等载体共同组成了新的创业孵化链条。近年来,苏州市科技局根据《苏州市众创空间等新型孵化机构认定和绩效管理办法(试行)》对“双创”发展进行了积极的探索,通过施行“创客天堂”行动支持和引导苏州的众创空间高效发展,成效显著,形成了以金鸡湖创业长廊、昆山高新区海创集聚区、苏州创客峰汇、常熟国家大学科技园众创集聚区为代表的一批资源集聚、服务完善、特点显著的众创集聚区。截止至2016年,苏州共有96家众创空间被纳入省级以上众创空间管理体系,其中纳入国家级的众创空间有32家。
在这样的情境教学中学生扮演的角色与他的年龄特点与身份相适应,这样的命题就能相对准确地了解学生在这方面的能力。
二、苏州众创空间的发展特征
(一)区城分布全覆盖。96家省级以上众创空间在苏州各城区实现全覆盖,其中工业园区、高新区拥有省级以上众创空间分别达23家、16家,占苏州全市总数的40%以上,具有明显的集聚效应。目前,苏州工业园区拥有13家国家级众创空间,远超其他各区域。尤其是工业园区重点打造的“苏州金鸡湖创业长廓”,吸引了蒲公英、36氪、苏河汇、创客邦等优质新型孵化器进驻,成为生态化创新创业示范区建设的翘楚,在国内众创空间品牌建设领域具备一定的知名度。
(二)建设运营主体多元化。目前,众创空间的建设运营主体逐渐由政府主导扩展到由企业、高校、投融资机构等社会力量多元共建,“政府引导、社会参与”的众创空间建设模式已初步形成。从投资建设主体看,苏州全市有21家省级以上众创空间是由孵化器投资建设,表明苏州创新创业孵化链条进一步完善,孵化器内部的创新创业资源得到更充分利用;15家由高校科研院所投资建设,有利于进一步推进高校成果转化,实现技术成果的市场化和商品化。从运营主体看,96家众创空间中89家由企业运营,5家由事业单位运营,2家由民办非企业单位运营,企业已成为众创空间运营的主力军。企业积极参与众创空间运营有利于激发企业内部创新创业,促使产业链上下游创业者形成优势互补,协同发展。
表1 苏州全市范围省级以上众创空间数量及区域分布
地区国家级众创空间省级众创空间省级以上众创空间(去重后)张家港市266常熟市11010昆山市199太仓市299吴江区399吴中区266相城区233姑苏区255工业园区131523高新区41616总计328896
资料来源:苏州市科技局
可能,可能,很多,很多年后大家会意识到他们错了。其他人只是在写生,有一画一,有老二画老二,她们中的很多人甚至都不知道那是鸡巴,但至少泥巴已经知道了。而这居然构成了她纯情的最初证据。
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对不同的经营管理行实行差异化的监督,根据各支行不同的经营情况进行不同重点的监督,具体来说,就是将每次的检查内容纳入到下一次的检查方案中,深入贯彻一整套审计流程,杜绝同类问题的再次发生。
(三)服务内容多样化。随着苏州众创空间建设运营主体的多元化发展以及运营模式、服务手段的不断创新,其提供的创新服务内容也日趋多样化。2016年,96家众创空间为1,923个创业团队和1,602家初创企业提供的孵化服务从最初的办公场地租用、政策解读向创业导师、投融资、企业管理、技术创新、市场开拓等领域扩展。如:启点咖啡借助近300位风险投资人的专家储备,致力于打造长三角创投平台和企业股权并购首选地,为入驻企业提供专业化的投融资服务;36氪依托其国内第一的创投媒体平台“36氪媒体”,为入孵项目提供宣传推广服务以提升其市场影响力;智能装备与再制造之家依托张家港智能制造产业协同创新基地,在装备制造、机器人等领域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为入驻的孵化企业提供技术创新支持。
(四)成效逐步显现。近几年,经过各级政府的合力推进,众创空间已成为承载区域创新创业、新兴产业培育等功能的核心载体,服务成效已逐步显现。从企业培育来看,2016年通过XLAB、集成光电谷、PLUSONE+1等众创空间的精心培育和辅导,苏州聚晟太阳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新疆金牛能源物联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北京特里尼斯石油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这三家企业顺利完成新三板挂牌。从专利产出来看,众创空间入驻企业和团队累计授权的有效知识产权数量达1,980个,其中发明专利379件,众创空间创新催化作用显现。从就业人员来看,众创空间内创业团队和企业吸纳就业人员约1.2万人,其中吸纳应届毕业大学生3,608人,社会效益可观。
表2 众创空间服务成效概览
地区新注册企业(家)创业团队和企业吸纳就业情况(人)其中:吸纳应届毕业大学生就业(人)创业团队和企业拥有有效知识产权(个)其中:发明专利(个)张家港市2951111847668常熟市1578392809849昆山市912 18813746212太仓市4235317510526吴江区771 42923723471吴中区68172618015相城区91475330334姑苏区565971173823工业园区3163 9021 66021958高新区2141 39249323553总计1 14111 8583 6081 980379
资料来源:苏州市科技局
三、苏州众创空间的发展建议
(二)构建完善的创新生态环境。苏州市众创空间的探索与实践证明,创新生态环境是众创空间发展的重要条件。通过行政管理、人才引进、产学研结合、科技金融、服务运行、财税等制度的完善和作用的发挥,苏州市创新生态环境将不断优化,进而为众创空间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基础。一方面,“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需要立体化、多层次的金融服务体系扶持。为进一步强化科技金融的支撑,到2020年,苏州全市计划审批或建立超过500家银行、创投、保险等金融机构为众创空间提供服务,同时,创投机构管理的资金规模也预计将达到2,000亿元。针对不同时期创业企业的资本需求,通过设立母基金和风险补偿基金等方式,促进企业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融资,推进区域内企业的股权交易和上市。另一方面,完善众创空间的基础设施条件、人才引进战略、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等政策也是进一步构建完善的创新生态环境的重要举措。要提升办公场所、设备、配套技术等软硬件设施的建设,以此来吸引投资机构、地方优秀创业企业等社会力量加入到众创社区的建设中来。
(一)坚持市场主导与政府引导的方针。参考当前海内外成熟的众创空间建设发展历程可以看出,其发展内核是创业者自身的科技创新能力。因此,众创空间的发展必须坚持以市场为主导,着眼于创业者的实际需求,充分尊重创业规律。忽视市场需求,单纯依靠政府规划建立的创业空间往往难以取得预期的成效,甚至会导致投入资源的浪费。在推动创业、创新的过程中,政府需要充分发挥其政策制定、整体规划、服务提供的作用。在打造众创空间方面,政府应当注重布局规划和引导,建立和完善众创空间的认证评价体系,设立专项扶持基金来为建设众创空间提供必要的财政支持。此外,政府还可以积极引导众创空间发展较快的地区,在当地成立众创空间协会或组织,从而弱化对政府管理的依赖,以地方协会为主导,使各地的众创空间能够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自主调整,实现行业自律。
(三)建立符合市场需求的众创模式。近年来,苏州在建设众创空间上强调符合市场需求,以产业为主导,以不同创业群体的需求为划分,建成了一批各具特色的专题孵化器。比如工业园区的金鸡湖创业长廊以扶持云计算产业发展为核心,因而近几年园区云计算产业产值保持年均30%左右增长,产业发展成效显著。众创空间的建设,不是单纯的场所区域、配套设备建设,其作用应当是为各类新兴创业项目提供有价值的服务。这种服务一方面要满足创客群体的共性需求,另一方面,也要重视不同创客的个性需求。与传统孵化器相比,众创空间更强调提供服务的重要性。从长远来看,一个众创空间能否健康高效地发展,取决于该众创空间提供的服务能否满足入驻创客群体的实际需求,能否为创客带来更大的价值。为此,众创空间建设要坚持需求导向,以是否符合市场需求为标准对所提供的专业服务进行及时的评估,满足不同创客群体的差异化需要,实现众创空间建设与创客个性化需求的有机结合。
(四)制定完善合理的众创空间业绩评价体系。建设众创空间需要有严格的建设要求,同时还需要有与之相对应、完善合理的运营评价体系。评价体系的建立要充分考虑众创空间的建设目标。平板众创空间建设目标实现情况可以从如下几个角度出发:该众创空间是否切实推动了大众创业和万众创新,是否有助于提高区域创新能力,服务创业者数量、初创企业存活率、孵化企业盈利绩效等是否达到预期。同时,要注重评价体系建设的完善程度。评价体系完善,具体而言,是指该评价体系要同时衡量众创空间提供的专业化服务质量、参与的创客群体数量和创新层次、孵化企业的存活率及发展预期等多个维度。
值得关注的是,不应将建设众创空间作为一项政策指标强制性执行。众创空间建设务必要符合市场的需求,结合不同地区的相关资源、产业情况进行考虑,从实际出发。当前,有部分地区以众创空间的建设数量作为创新创业的衡量标准,依靠政府的优惠政策强行推出一些前景较差,利润薄弱甚至亏损的众创空间,导致所形成的众创空间投入产出比较低。单纯依靠政府补贴存活的创业空间无法真正意义上实现创新能力的提高,不具有持续性和成长性。因此,对众创空间进行评价时,既要考虑其孵化企业、服务创客群体的数量,也要关注其提供创新创业服务的能力以及孵化企业的盈利性和成长性。
【参考文献】
[1]刘亮,吴笙.众创空间集群与区域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基于苏州工业园区金鸡湖创业长廊案例研究[J].科研管理,2017,8
[2]张树俊.关于众创空间发展路径的探讨——以江苏省为例[J].菏泽学院学报,2016,6
上一篇:长春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问题研究
下一篇:无锡市特色小镇建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