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样的力量——指挥家杨鸿年教授和他的合唱团

更新时间:2016-07-05

杨鸿年的音乐人生

杨鸿年是世界著名的指挥家、音乐教育家,是我国在国际合唱比赛中,获奖最多的指挥家。自1974年以来,一直在中央音乐学院指挥系任教,而今年已经84岁的他还没有退休,教学与科研永远是他生活的主题。为了继续站在讲台上,杨鸿年一度每天得吃142粒药,一年365天,没有休息,没有假日,没有正常的家庭生活的这种状态下,他在执着地工作,顽强的工作。然而少年时期的杨鸿年家境贫寒,但是他却十分勤奋刻苦,由于买不起钢琴,他就用纸画出键盘图贴在木板上做成木头“钢琴”,然后每个周末再去钢琴老师家用钢琴练习,他的钢琴老师被这种勤奋刻苦的精神所打动,一直出资供养到他读大学。

提起指挥家,人们总是会想起交响乐队的指挥,而与乐队指挥具有同等地位的,则是掌控人声的合唱指挥。在国际上,杨鸿年被誉为“真正掌握合唱艺术奥秘的大师”,作为中国指挥家,能在国际上获得如此之高的评价,其实并不是有什么得天独厚的优势。我们国家在合唱这个方面,事实上是没有很好的天赋的,因为这是由我们国家的整体文化水平决定的。合唱艺术最开始起源于西方教堂内的唱诗班,并且早已深入人们的生活。但是在中国,音乐自古以来都是由文人雅士独自欣赏,合唱还是一门年轻的艺术,直到20世纪初,才被引进到国内。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人演唱的许多合唱作品都是源自西方,例如李叔同填词的《送别》曲作者是美国作曲家约翰·奥德威。为了补充本土的合唱作品,杨鸿年亲自作曲改编了大量合唱作品,而人们只知道他是著名的指挥家,却不会想到他还是一位作曲家,曾先后出版了《合唱训练学》《中外童声合唱作品精选》等教材和论著。

通过招商引资、大户联合等形式,招商建办了雄发兴农果蔬保鲜库,扶持组建了王村章村、汭丰东王、高平董家3个蔬菜专业合作组织。培育优质菜苗,修建了王村大运现代农业观光园,建成了集旅游采摘体验观光、精品水果示范、反季节水果体验和民俗特色文化展示休闲为一体的现代农业观光园区,进一步提升了蔬菜产业发展水平,为助推精准扶贫,带动贫困户增收,实现整县脱贫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杨鸿年之所以会对作曲产生这么大的热情,这要从他在云南时的一段经历说起。1976年因为一个偶然的机会,杨鸿年与音乐学院的几位老师领着学生去往云南实习。当地的山歌调子,尽管没有殿堂里的交响乐那么宏大考究,却唤醒了杨鸿年的童年的记忆。多年沉浸在西方音乐中的他忽然产生了一种冲动,要把这些埋藏于民间的音乐传唱开来,让人们听到中国本土也有优秀的音乐作品。杨鸿年说“合唱要植根于民族的土壤上面,这样长出来的东西是自己的”。在云南的那段日子里,每天上午杨鸿年给学生们讲和声、作曲,下午指导省歌舞团排练,晚上教指挥,闲暇之余还要帮文化单位修钢琴,而备课只能是在半夜以后了。在旁人看来,这是一段艰苦而操劳的日子,但是在杨鸿年心里,深入基层,普及音乐教育,本来就是他的职责所在。

杨鸿年合唱教学与合唱团建设

20世纪70年代,杨鸿年开始从事中央音乐学院指挥专业的教学工作。在任教40多年中,他知道想要推动合唱艺术的进步,仅仅靠教授音乐系的学生,是远远不够的,他一直在等待一个机会,能让他播撒更多的火种。20世纪80年代,杨鸿年迎来了一个难得的机会。1983年,北京一家教育机构想组建一个童声合唱团,中央乐团的艺术指导李德伦推荐说:“如果想组建一个高水平的合唱团,不是唱着玩玩的,那就去找杨鸿年,如果他答应了,那么中国的少年合唱团就有希望了。”于是他们找到了杨鸿年,49岁的杨鸿年就在一个仅有25平方米的平房里带着30多个孩子组建了合唱团。当时的杨鸿年给自己定下了一个目标,第一年要达到北京市最好的合唱水平,第二年达到接近全国最好的合唱水平,第三年接近国际水平,第四年冲出国门。从1983年到1987年,杨鸿年实现了当初的承诺。1987年,杨鸿年带领着他的合唱团赴美国参加比赛。在这次比赛中,杨鸿年发现,虽然中国合唱在这方面比较落后,但是美国人喜欢唱的还是我们中国创作的那些作品,很震撼他们,所以杨鸿年从那个时候开始就想要走自己的路。

1.合唱团的光荣与荣耀

在杨鸿年的训练过程中,始终贯穿着一个合唱理念“和谐是生命,音乐是灵魂”,合唱想要有生命,就要有和谐度,否则就不能称之为合唱,因此发声练习的训练中,杨鸿年的合唱队员基本都是在和声中进行,很少进行单旋律的练习。让队员在和声中感受音高以及发声部位的准确性。例如:三个声部同时唱三和弦的二转位。为了能够训练孩子们的音乐感,在演唱时随着指挥的要求不断移调并且随时调整演唱力度。在合唱队音量增减训练方面,会先后收掉声音,然后逐渐加入,以此来训练合唱队员演唱张力以及对合唱作品音量的控制等演唱技巧,在训练过程中还会强调合唱队员声音的均衡,利用交替呼吸法让合唱队员唱出可持续的长音。对母音(i—e—a—o—u)的训练更是强调咬字声音过渡的连贯性,声音要圆润并且有颗粒性。在整个训练过程中,对合唱队员做“抽查”,或从每个声部各选二三人临时组合在一起演唱,提高“单兵作战”的能力,使每个成员都有很强的演唱能力。

合唱团成绩和贡献的背后,是杨鸿年辛勤的努力和付出。为了不耽误中央音乐学院的教学工作,杨鸿年平时教学搞科研,利用一切业余时间来培养合唱团的孩子们。在合唱团35年的发展中,他们也曾遇到了各种的困难。80年代末,合唱团刚开始在国际上取得声誉的时候,也曾面临过即将解散的危机。此时担任中央乐团团长的严良堃得知后大力支持杨鸿年,将合唱团并在中央乐团的名下才使得这个合唱团重新恢复起来。后来中央乐团更名为中国交响乐团,于是他们的合唱团就顺势改为中国交响乐团附属少年及女子合唱团,名称是严良堃提出来的。他说,孩子到了年龄就会长大,过了15岁就不能唱童声合唱了,所以为了让孩子的艺术生命更长一些,就加了少年及女子合唱团。重新恢复了合唱团后,为了能够让合唱团生存下去,杨鸿年和家人们负担了所有的活动经费,包括置办演出服装,打印合唱谱子,等等。1990年,合唱团获得了去维也纳演出的机会,但是因为种种原因,出访申请获得审批的时候出现了问题。已经非常临近原定的演出时间,而当时演出的赞助商撤资,原定的车票也过期。当时月薪只有80元的杨鸿年决定借钱带领合唱团演出。 也正是因为这次演出,杨鸿年背负了将近70万元的债务。很多人觉得这么做不值得,但是为了征服音乐之都维也纳,把中国合唱打入欧洲,让欧洲人承认中国孩子的合唱水平,为了这种对事业的热爱以及民族荣誉感,杨鸿年觉得是值得的。

在指挥风格上,杨鸿年更是博采众长。单凭一只手就能够指挥合唱队从哼鸣弱唱到逐渐声音开放的一个过程。手型随着握拳到微微张开到开大成C字状到最后的四指并拢双手接近平行,合唱队员的口型也随之变化。不需要任何语言,仅从手势变化合唱队便能做出任意音之间的转换。通过手势提醒合唱队员音与音之间的转换过渡要圆润不能生硬,口形不要有太大的变化,同时用手的高低位置变化来调整各声部音准的高低。杨鸿年在训练时经常会说:“看着我的手!”作为一个团队的核心,杨鸿年在指挥时是用手说话,利用手势的变化表现音乐的线条走向,通过精湛的指挥技法把音乐形象清晰地刻画出来。

2.中国交响乐团附属少年及女子合唱团

作为指挥家,他还频繁受邀担任国际、国内重要合唱比赛评委,多年来他不辞辛苦,致力于推进中国合唱艺术的发展,为中国的优秀合唱走向世界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身患患糖尿病多年的杨鸿年还经常开夜车编教材、写文章、改编曲目、编排音乐会的节目,似乎永远停不下来。他说,“如果你把工作作为职业,那只要完成任务就行,但如果作为事业来做,那就没有上班下班,脑子里想的就是要把事情做得尽可能完美,可以为它做到不能动为止。认定了这条路,就必须走下去,心甘情愿为它苦一辈子。有人说我是大炮打蚊子,我觉得十个孩子有一个成才也值了”。在他看来合唱团如果没有好作品就等于食物没有营养,选错作品就是浪费排练的时间。 杨鸿年把音乐教育比作农民种地,要深耕、细作、施肥、日晒,收获的时候粒粒皆辛苦。

杨氏合唱训练体系

杨鸿年对于合唱训练有他自己的体系,在国内外被受推崇,被称为“杨氏合唱训练体系”。我们知道,在学科范围内将理论联系按照逻辑顺序构成的整体,才能称为学科体系。而合唱艺术体系则需要涵盖教学、实践、创作以及其理论研究等相关的逻辑整体。合唱训练是合唱艺术的核心,良好的合唱理念才能创作出优秀的合唱作品,而合唱指挥则是合唱意图最终体现。我们从杨鸿年有关合唱训练的书籍论著以及他的指挥技法中可以体会到杨鸿年对于合唱涵盖了合唱的训练、创作及合唱指挥,有他自己一套完整的体系。

1.关于合唱训练

在杨鸿年的指导下,一群几乎没有音乐基础的孩子聚在一起,开始学习最基本的五线谱、和声,从最初的几十人到后来的上百人。一批又一批的孩子,没有辜负杨鸿年的心血,这个合唱团慢慢成长为世界顶尖的童声合唱团。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杨鸿年合唱团的孩子们演唱了奥运会会歌,这是奥运会历史上第一次以童声合唱的形式演唱会歌。美国著名指挥家齐佩尔评价合唱团:“既有特定的中国音乐风格,又吸收了欧洲的技巧,每个孩子都具有很好的天赋与良好的音准节奏,可以看得出他们有一位才能卓越的优秀指挥家。”除去在国际赛事中收获的荣耀与奖牌,更重要的事情是孩子们拥有了一个与合唱为伴的童年。在此后的人生中时刻都可以感知音乐的美好。在35年的时间里,无论严冬酷暑,每个周日杨鸿年都会照例来给孩子们上课,尽管在国际赛事上斩获无数荣誉,但杨鸿年的愿景是让更多的人爱上合唱享受音乐。从1987年第一次走出国门开始,此后的20多年里,杨鸿年率领这只合唱团足迹遍及世界各地,并在各项国内外重要比赛中获得了30多项大奖。他把这只合唱团培养成“世界七大童声合唱团之一”,在中国合唱史上谱写了辉煌绚丽的一页。

目前,中国正处在高速城镇化的进程中,成千上万的农民因城镇化失去了土地而成为失地农民。据估计,到2020年,我国失地农民预计将超过1个亿。[1]对于这部分人而言,尽管在土地被征用的过程中会获得一定额度的安置补偿款,但是“仅仅依靠安置补偿款无法保障失地农民的可持续生计”[2]。要解决长远生计,对于那些尚在劳动年龄段的失地农民而言,最好要能以非农就业方式重新就业。

2004年,由杨鸿年编撰,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中外童声合唱精品曲选》收录了世界很多国家不同地区的合唱曲目,大多作品都是杨鸿年和他所指挥的中国交响乐团附属少年及女子合唱团在30多年的排练和演出中所积累并经过他重新编配的。杨鸿年在改编创作合唱作品方面有他独特的见解,因此他改编作品的“成活率”很高,几乎改编一首成活一首。例如他改编的作品《茉莉花》,这是一首人们耳熟能详的作品,有很多不同的版本。杨鸿年利用一定的音程关系让两条旋律同时进行,上声部演唱江苏民歌《茉莉花》,下声部则演唱河北民歌《茉莉花》,这种巧妙的改编让听众在一首作品中可以感受到两个地区不同的《茉莉花》,成为一首十分精巧的复调作品。

2.关于合唱作品的改编、创作

杨氏训练体系中,对于音准方面,杨鸿年强调“没有绝对的音准,绝对的音准是没有艺术价值的”,合唱所追求的是和谐统一,正如四声部合唱中,各个声部的音色及音高都是不一样的,这样才有了和谐统一的可能。在以往的童声合唱中,最高音一般不会超过小字二组的d,这是因为当时的童声合唱的最高音只能唱到这个音,唱再高的音就变成喊叫了,即使用假声唱上去了,声音也不结实缺少表现力。但是杨鸿年训练的合唱团,可以唱到小字二组的a。有个别男声可以演唱花腔童声,甚至可以演唱《夜莺》等极具难度的歌曲。杨鸿年这种对童声合唱音域上的训练方法极大程度上的丰富了童声合唱的表现力,是一般合唱训练所难以达到的。

让学生培养一种乐于探索知识、获取知识的自主学习意识也是一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十分重要的任务.学生只有能够发现物理知识并且乐于发现物理知识才会自主学习,扩充自己的知识面,让自己的物理能力得到提高.

杨鸿年的创作不拘泥于声乐作品的改编,他还改编了大量的器乐作品,并且对合唱队员声音的训练有很大的帮助。如《野蜂飞舞》重在训练合唱队员的音准以及速度的练习。《拨弦波尔卡》则是人声模拟弦乐的拨弦技法,强调人声共鸣模仿乐器音箱共鸣,真正做到人声的器乐化。使合唱队员在轻松愉快的演唱中掌握各种音乐风格和技巧。杨鸿年在教学之余花费了大量的时间改编了中外合唱作品,可以说是为我国合唱事业做了一件非常扎实而有意义的工作,特别是在我国原创合唱作品及其匮乏的阶段,这一工作就显得更为珍贵。

3.关于合唱指挥技法

计算GDP有两种常用的方法:收入法-计算经济区域内所有生产要素的收入;支出法—衡量最终消费者的购买或支出。[9]根据国家统计局对“收入法”的定义,GDP由企业盈余、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劳动者报酬等4部分组成。基于“收入法”,港口利润P、投资后变动成本V、投资后的固定成本D和劳动者L收入可计入GDP中。此时,城市政府投资港口的投资收益函数和的溢出效应函数为

然而有时他又非常吝啬自己的指挥动作,以至于引起众多争议。有人说他不会“起拍”,还有人说他指挥看不到小节线。但是在杨鸿年看来,只要合唱队员能够整齐准确地进入,完整表达音乐作品深刻的内涵,任何形式上的起拍都是多余的。在他看来,音乐旋律是流淌出来的,只要保持音乐旋律性,其他的都显得不是那么重要了。指挥合唱作品时,不单单只靠手来表达音乐,还需要指挥眼睛、嘴、呼吸等,皆可传意达神,还需要根据演唱曲目的内容、风格要求用富于变化的指挥手势来引领合唱队员,这种手法的娴熟运用就是我们常说的合唱指挥技法。

杨鸿年凭着对合唱事业的热爱和执着,如今已经耄耋之年的他仍在各地奔波演出、教学,孜孜不倦的一代接着一代地培养人才。很多人觉得杨鸿年训练童声合唱是“大炮打苍蝇”大材小用,他应该搞科研,做成就更大的工作。但是杨鸿年则认为,任何事情不分高低,只在于你追求的是什么。如果没有追求的教书,是没有用的。而他的乐趣就在于教孩子。

中国的合唱艺术到如今已经有近百年的历史并早已深入人心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特别是近几年来,我国专业 、业余合唱团在国内外各种比赛中不断获奖,使世界合唱艺术界认可了中国合唱。这种成就与我们国家合唱界老一辈指挥家的长期努力、辛勤工作分不开的。在众多的合唱指挥家中,杨鸿年教授无疑是当今我国最出色的合唱指挥家。凭着对音乐的热爱和执着,杨鸿年孜孜不倦地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爱好指挥的音乐人并用他的行动感染着大家。正如杨鸿年所说:“为人要低调,要简单,相对要纯粹一些,这样的艺术是有灵魂的,有生命的。人的生命是有限的,我要在有限的时间里争分夺秒地多做一些事。”

[ ]

[1]陈家海.对“杨鸿年合唱训练体系”形成的理论思考[J].人民音乐,2017(01).

[2]张 彬.岁月如歌——庆杨鸿年教授从教五十周年[J].人民音乐,2004(08).

[3] 赵 琳.操千曲而后晓声——浅谈杨鸿年著《合唱训练学》一书[J].中国音乐,2015(01).

[4] 张 宁.中央乐园少年及女子合唱团的艺术成就[J].人民音乐,1994(06).

[5] 孙 绮.和谐共融——记杨鸿年教授[J].歌唱艺术,2012(02).

景花厂不大。阿花给我作介绍,有抛光车间,洗净车间,品检车间,还有仓库。我们是小厂,三十来人,不能与大发厂相比。以后还请你这个专家多多指导!

汪健,常乐
《当代音乐》 2018年第05期
《当代音乐》2018年第05期文献
100%安全可靠
7X18小时在线支持
支付宝特邀商家
不成功全额退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