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历史视域下少数民族音乐形式与文化的关系探讨

更新时间:2016-07-05

从本质上来讲,特定的音乐形态为特定文化发展而来的产物。正因为二者关系密切,学术界一直存在音乐与文化关系的争议,不断探讨二者的关系到底是“文化中的音乐”还是“音乐中的文化”。而少数民族音乐形式多样,也与民族历史文化存在密切的关系。因此,想要更好地进行少数民族音乐的研究,还要加强对民族音乐形式与文化关系的研究,继而更好地结合民族历史文化探究音乐的传承价值。

青岩刘发展电子商务的时间早,模式较成熟,但在迅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诸多困难与阻碍,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创新电商经营理念,加速转型升级;落实扶持政策,强化金融服务;对接高校资源,加强校企合作等措施。青岩刘电商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政府、全体村民以及电商从业者们的支持、配合与努力;营造可持续发展的电商生存环境,将会促使淘宝村更好更快地转型与升级。

少数民族音乐与历史文化

作为拥有56个少数民族的国家,中华民族音乐文化十分丰富,呈现出多元起源、混合发展的态势。而每个少数民族都拥有各自的历史文化背景,使得各自民族音乐形式纷繁。在研究少数民族音乐时,人们通常会以民族历史为脉络,通过追溯少数民族历史加深对民族音乐的了解。因为不同于西方的音乐,中国少数民族的音乐不仅具有为人欣赏和审美的作用,同时也具有较强的社会功能性和实用功能性。从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史上,这些功能可以得到更好的展现和审视。由此可见,少数民族音乐与历史文化之间关系密切。从历史视域下加强对少数民族音乐形式与文化关系的研究,则能了解少数民族发展历史中的不同文化与音乐的交融情况,从而更进一步认识少数民族各种音乐形式的传承价值。

大数据(Big Data)也被称为海量数据,指的是大量、增长快、多样化、价值密度低但应用价值高的信息资产[4]。大数据真正的核心在于挖掘数据中蕴藏的信息价值。我国有无数个食品安全监测点,所汇集的食品安全信息包含了大量的实时数据且数据储存形式多样,同时食品安全数据分析应用的价值很大。由此可见,食品安全数据符合典型的大数据特征,因此可称其为食品安全大数据。

基于历史视域下少数民族音乐形式与文化的关系

从历史视域下对少数民族音乐形式与文化的关系展开研究,还要结合中华民族的历史对少数民族音乐形式和文化组成进行划分。从文化组成上来看,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可以划分为物质文化、精神文化、民俗文化、宗教文化等几大类。而少数民族音乐形式较多,各民族的音乐都存在一定差异。但从总体上来看,主要包含民间器乐、民间歌曲、民间舞曲等形式。

在对照组西医治疗方案的基础上,再予大八风汤加减治疗,药物组成:党参15 g,黄芪30 g,茯神15 g,紫苑12 g,当归20 g,川芎12 g,赤芍15 g,独活10 g,秦艽10 g,五味子6 g,地龙10 g,陈皮9 g,炙甘草10 g。1剂/d,水煎取汁300 mL,分早晚2次口服。治疗4周为1个疗程,共1个疗程。

1.民间器乐与物质文化

在少数民族的历史发展中,伴随着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变,人们也逐渐产生了精神文化需求。而借助音乐语言,民族内部可以实现信息传递,从而使民族精神文化得到较好的体现。在与民族精神文化的融合上,民间歌曲成为了凝结民族世代文明智慧的结晶,通过世代传唱使民族文化得以传承,同时也成为了研究少数民族历史的重要依据。许多少数民族地区都被称之为音乐之乡,因为歌声始终伴随着人们的生产、生活[2]。以维吾尔族为例,该民族的民间歌曲数量众多,可以分为爱情歌、劳动歌、历史歌等。维吾尔族的爱情歌对民族历史也进行了反映,如《青牡丹》《我的愿望》等歌曲大多描述了维吾尔族青年男女坚贞的爱情观念以及反抗旧社会包办婚姻的思想。而维吾尔族的历史歌则大多描述了民族重大历史事件,如《迫迁歌》就对19世纪末维吾尔族被迫背井离乡的事件进行了描述,表达了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蒙古族作为游牧民族,在7世纪前的生活方式主要为山林狩猎,所以当时的民间歌曲大多为狩猎文化类型,如《追猎斗智力歌》,直至成为游牧民族后才开始创作体现游牧文化的歌曲。而在12世纪,蒙古族战乱频繁,为表达对和平的向往,出现了各种《劝诫歌》,如《珠辉山高》中就描写到“我本是牧人之子呵,随军出征心中悲痛”。少数民族的民间歌曲对民族各历史时期的精神追求进行了表述,给民族后代留下了丰厚遗产。

2.民间歌曲与精神文化

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物质文化为重要的文化组成部分,而文化也需要以物质文化为基础进行衍生。作为少数民族文化的一部分,物质文化的产生与民族生产生活存在密切的联系,所以由民族生产生活中产生的少数民族音乐与之关系密切。物质文化与少数民族音乐的关系,可以从民间器乐上得到着重体现。在不同民族特殊的生产生活背景下,各民族完成了自己民族独特乐器的创造,为推动民族音乐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目前在各少数民族中,都蕴藏各自的民间乐器和乐曲,各种形制的乐器多达500余种,可以划分成击奏、拉奏、吹奏等多个类别,拥有丰富的表现性能。在少数民族器乐中,较为具有代表性的有土家族的打溜子、瑶族的长鼓、维吾尔族的木卡姆等,各自有不同的音乐风格。以瑶族长鼓为例,早在宋代,瑶族就已经制作出自用的长鼓,当时称之为铙鼓或“铳鼓”,至今一些瑶寨依然称之为铙鼓。长鼓多利用燕脂木制作,股身长83cm左右,中腰细而实,两端粗且空,鼓面为羊皮或山兔皮,制作工艺精细,主要功能是为舞蹈伴奏。长鼓极富少数民族风格,通体彩绘着云头、日月、花草等图饰,油漆色调鲜明,一些在两端和腰间系着铜铃。在瑶族的历史传说中,长鼓是用于纪念伟大民族领袖冬比的,在很早之前,瑶族为抵抗外族入侵,决定选举领袖。一天,伴随着天空一声巨响,天空一道白光插入巨石成为长剑,瑶族人民决定谁能拔起长剑就为首领,最终冬比成为首领,保卫瑶山打了无数胜仗,但最后负伤牺牲[1]。为纪念冬比,瑶族人民砍梧桐木制成长鼓,以手拍击发出“咚比、咚比”的音响,以寄托哀思。由此可见,民间乐器包含丰富民族文化,其发展也象征着民族的富强发展。经过民族乐器与物质文化的不断融合,使器乐得以形成,成为了民众心声的物化反映。

3.民间舞曲与宗教文化

从少数民族发展历史上来看,宗教文化使得民族的力量得到了凝聚,从而使民族得以不断发展壮大。而在民族的舞曲中,这些宗教文化得以较好的渗透和融合,使得各民族形成了特殊舞曲形式。藏族早期信仰民族原始宗教,被称之为“黑教”,直至大乘佛教由印度传入,藏族的宗教文化发生了改变。但是在藏族的传统歌舞中,依然处处体现着该民族的宗教信仰,舞曲内容大多表达了对日月、星辰、大地、山河等事物的歌颂。以堆谐《阿妈临几》为例,在臧语中,该种歌舞为“堆”,与藏族信仰的宗教文化相关。而藏传佛教寺院则会在重要节日上安排僧人表演羌姆乐舞这种仪式舞曲,舞曲最早来源于藏族古代本教和古印度密宗,藏语可以翻译为法舞、神舞等,汉语一般称之为“金刚驱魔神舞”,以驱鬼镇邪为目的,同时发挥弘法和传扬宗教故事的作用。在维吾尔族的历史上,曾经信仰萨满教、佛教、摩尼教等,直至公元11世纪才开始信仰伊斯兰教中的逊尼派,发展至16世纪成为了该民族的唯一宗教。目前,该民族传承下来的舞曲中依然有音乐表达了对拜物教的崇拜,如“托合”转圈歌舞曲,就是一种由慢渐快的歌曲套曲,属于无伴奏徒歌,表达了该民族过去特殊的宗教信仰。朝鲜族的宗教信仰在不同历史时期都有一定的变化,无统一宗教信仰,但是其信奉的万物有灵等观念曾经给社会带来深远影响[3]。而巫乐作为朝鲜族的宗教舞乐,在民间得到了广泛开展,主旨在于祭祀天地鬼神,从而为人消灾解惑,包含《悔心曲》《祭典》等,一些舞曲将在巫术祭祀仪式上表演。借助民间舞曲,少数民族表达了民族的宗教信仰。而随着历史上民族宗教文化的改变,新的舞曲也随之诞生,从而使民族的音乐形式变得丰富。

4.民族音乐与民俗文化

少数民族的生活有其秩序和禁忌,这些往往作为民族的民俗文化被体现出来。民族音乐作为少数民族音乐与舞蹈有机结合形式,往往是为民族社会习俗规则而服务,如朝鲜族在婚礼、寿宴等活动时通常会组织亲朋好友跳《阿里郎》《丰年歌》等舞蹈。从朝鲜族的历史文化上来看,在朝鲜族社会生活中,讲求父慈子孝,老人在生活中普遍受到尊重。作为能歌善舞的少数民族,维吾尔族无论节日、结婚等喜庆日子,都要表演铁环物、大鼓舞、盘子舞等舞蹈。其中盘子舞流行于乌鲁木齐等地,利用弦乐伴奏,配有专门曲调,表演的舞者需要双手持盘子,手指夹竹筷,合着音乐边打边舞,舞者头上常顶盛满清水的小碗。但是新疆地区这类舞蹈只能由男子表演,少数地区才能由女子表演,表现了该民族的社会禁忌。民族音乐作为表达少数民族群众情感的重要方式,总是与民族的民俗文化密切相关,如蒙古族流传的宫廷音乐主要为成吉思汗等大汉提供精神享受,普通家庭轻易不会演奏。畲族的哭嫁歌、丧葬歌的形成都与民族习俗有关,能够反映出当时历史背景下该民族婚姻、丧葬等方面的礼仪制度,轻易不会在家中传唱。雅美族的音乐同样流传着社会规范,该民族歌曲属于家庭中最年长的男性,其次为女性,然后为下一代,跳级传唱则意味诅咒家中第二代年长者死去,被视作社会禁忌。而这种音乐表演制度的形成,与历史上该民族男女在生产、生活上的社会分工有关,能够反映出民族的社会规范[4]。从民族音乐与民俗文化的融合来看,在历史上,一些少数民族没有文字,想要维持民族的团结和发展还要依靠长期形成的社会秩序和民族习俗。通过民族音乐传递这些内容,则能使民族的文化得以传承,继而为民族的发展提供保障。

通过研究可以发现,从历史发展角度来看,少数民族音乐之所以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形式,以各种表演体制表现出来,与当时民族拥有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民俗文化和宗教文化有关。在漫长的民族发展历史中,音乐与文化取得了相互融合,使得音乐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各个层面进行了贯穿。正因为如此,在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的过程中,民族音乐具有重要的研究和传承价值。

[ ]

[1]马 赛.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历史尊重与现代发展[J].贵州民族研究,2017(12):94—97.

[2]陈 然.少数民族电影音乐对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的建构[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7(03):71—75.

[3]杨民康.历史民族音乐学:把音乐史还原到上下文语境中进行研究——兼论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史书写的难题与对策[J].黄钟,2017(01):119—126.

[4]李林谦.民族音乐多元化前提下少数民族音乐的继承和发展[J].戏剧之家,2017(17):55—56.

朱明月
《当代音乐》 2018年第05期
《当代音乐》2018年第05期文献
100%安全可靠
7X18小时在线支持
支付宝特邀商家
不成功全额退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