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的话
主持人的话:按照一般流行的看法,中国当代文学已近70年了,差不多是现代文学历史的两倍。说起当代文学历史的长度,意图并不在重提诸如现当代文学的分期问题,而在强调当代文学及其研究的时间长度、内容体量和文学实绩等,已经足以支持有关当代文学史或当代文学批评史的研究反思及重新评价了。反思或再评价其实也就是一种有目的、有问题导向的新研究,至少须建立在这种新研究的基础之上。而事实上,反思重评或再评当代文学并不始于现在,若干年前引起聚焦关注的“重返八十年代”、近年的所谓史料研究转向等,都可被视为对于当代文学重新评价的学术研究行为。也可以这样说,对于当代文学的重新评价一直都是有关当代文学研究中的一种自觉意识。其原因除了当代文学总是与我们切近的利益相关且多变外,也和一般学术意识、研究水平的进一步自觉、推进及提升有着极大的关系。自觉地反思和重新评价有助于我们适时纠正以往可能甚至是必然的偏颇与狭隘,有助于体现并推动我们的认识水平及学术进展,特别是能有机会将我们的现实关怀纳入到学术思考之中。因此,重新评价当代文学应该就是当代文学批评和研究中的常态。
重评当代文学既是文学批评,更是一种文学史研究。前人有将治史的立场与门径大致说成信古、疑古、释古三派。三派的区分主要就在对于古代史料与文献的处理态度和方法上。而归根结底都在以不同的学术方式阐释各自的历史观和价值观。可见史料和文献绝不仅是技术层面的工具零件,不是傀儡,任何学术工作的动力都在表现一种思想的诉求。所谓学术的高下既有技巧、技艺或策略上的区分,也有思想诉求方面的根由。当代文学研究亦然如此。只是与一般学术方式略见异趣的是,当代文学中有着更多的感性因素的介入,往往难以排除实际利害关系的牵制。那么对于观念或价值立场的表达,如何在学术层面上处理好史料和文献的问题,就更加关乎到文学批评或当代文学研究的学理性与学术质量的高下了。批评的学理其实应该是批评的基础。重新评价中国当代文学的对象,既有作家作品、文学思潮等以文学创作为中心的现象,也包括文学批评——文学批评可谓文学史的第一书写者和书写方式。所以,重新评价中国当代文学既可以是文学批评方式的一种直接继续,也可以是对于历史上的文学批评的学理反思,这种学理反思尤其应该成为文学史和批评史的更新内容。那么,有了70年的批评实践、特别是有了70年的反思资源,在中国文学进入新世纪、走向新时代的今天,重新评价中国当代文学的研究基础、学术条件和现实需求等,都已经具备,且正逢其时。
缘乎此,本栏文章在观点上尤重思想的发明,在史料和文献方面尤重学理的阐释和运用——归根结底,史料发掘和考证的目的不在单纯的技术指标及其评价上,其旨趣主要是在问题导向的对于当代文学的理论重释和再评价上。理论重释和再评价,就是以史料和文献的研究达到对于当代文学种种问题或现象的重新理解,说到底,也可以说就是重建一种——但非唯一的文学历史观和文学价值观的新视野、新可能。重释不是重返,重释是对那个再也回不去的历史现场进行一种特定的思考,是一种逻辑和观念的重建,故谓之反思、谓之再评价。这是一种回溯,但更是一种前瞻,因为这种回溯一定缘于我们的当下关怀,一定与我们的切近之问有关。同样,重释也不是当代文学研究“史料转向”的技术表现,如前所述,重释的动力是在我们的思想观念诉求。技术和工具要素确乎也是重要的,但文学批评和学术研究的根本价值应在表达我们的思考水平、现实关怀和专业价值观,这也可以归之为反思和再评价。“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集中专辑发表能够学理重释当代文学的批评文章,突出我们的思想诉求宗旨,就是本栏设置的初心,也是我们的一种文学专业担当。我们期待的本栏文章是有真实问题导向的史料阐释、并进而对文学史评价做出新颖思考的学术理论之作。本栏主持人之一还同时担任教育部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中国当代文学批评史”研究及撰述的首席专家,本栏文章也可视为该项目的同道合作研究成果。期待同情本栏旨趣的同仁大作,多多赐教。我们共同砥砺前行,怀抱初心抵达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