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本《诸经杂辑》刍探——兼议敦煌草书写本研究的有关问题

更新时间:2016-07-05

前面的话

2017年8月,敦煌研究院在敦煌莫高窟举办纪念段文杰先生诞辰100周年学术论坛,让我们回想起上世纪80年代初,段先生主持现在的敦煌研究院还是敦煌文物研究所的工作的那个时代。那时候研究所一共也就五十人左右。作为文物单位,主要职责是保护好文物。但段先生以战略家的胸怀和气概,与所里一批老敦煌学专家一道,抱着“誓雪国耻”的信念,奋发图强,埋头苦干,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了一大批研究成果,创办了学术杂志,举行学术会议,树立了敦煌研究院在国际国内的学术地位。三十多年来,国内的敦煌研究已经走在世界前列,这是令人欣慰的事。因为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都已经听不到“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外国”这个曾经让人心痛的话了。

但是不是我们所有的研究都已经超越了世界呢?仔细想一想,还真不是。近30多年来,我们的敦煌研究可谓是风生水起如日中天,但却掩盖了落后的一面。我们对敦煌出土的古代民族文字文献的研究,都还没有超越上世纪国外专家们的领先地位;就汉文写本来说,敦煌草书写本的研究也是一个很突出的例证。敦煌藏经洞所出草书写本计有500多件,200余种,但在国内的研究方面,首先做到第一步工作的释文,据我们所知大概不超过5件 (其中还包括已经有传世本可参照者如《文心雕龙》);大部分出版物上都只是影印图片且无任何释文,甚至连是什么内容都没有说明,只注明是草书写卷。相反,日本人早在近百年之前,就对近20件草书写本做了释文,并收集在《大正藏》第85册中。虽然这个数量也不是太多,但还是领先我们好几倍。况且 《大正藏》第85册印行于1932年。这就是说,在敦煌草书写本文献的研究上,我们至少还要落后日本学者85年。这仍然是令人十分痛心的事。

今天,因为我们要整理的这份卷子没有清晰的图片,更没有网上彩图,我们重新摇起了上世纪60年代就使用过的135黑白缩微胶卷阅读器。翻开上世纪80年代影印的单色模糊不清的《敦煌宝藏》,感觉一下子又回到了30多年前。

一 写本的基本信息及拟名

敦煌遗书编号S.6888,现藏英国国家图书馆。

首先是翟里斯目录第5907号的介绍:“经文注释的两不连续之残片,上边沿写有词语注。7世纪写草书。字好。薄皮纸。594.4+472.3厘米。” 翟里斯编 《英国国家博物馆藏敦煌汉文写本注记目录》,1957年英文版;台建群汉译本,敦煌研究院内部编印,2007年。

《俱舍论》卷14曰:

2012年,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敦煌写本研究年报》第6号发表了本井牧子《敦煌写本中的〈法苑珠林〉与〈诸经要集〉》[4],在文章末尾附了这件写本较为详细的信息,包括现存三十种内容和三大分类,但作为附录,没有更进一步的整理和研究,甚至也没有该写本的定名。

S.6888被分为两段,前段存362行,后段存314行,计676行;每行 30—50字不等,连续书写。正文顶格处空3—4格,部分行头有内容标识提示。书写内容、形式与《经律异相》《诸经要集》《法苑珠林》等佛教类书 经文参见《CBETA电子佛典集成June2016》,台北CBETA中华电子佛典协会,2016年。形式相近,为佛经片断的辑录,属于佛教类书;只有部分小标题,不分卷品(章节),似乎是更原始的草稿,也有可能是个人听经或写经的随记。总之,S.6888是一份没有广泛流通的佛教类书稿,因此暂定卷名为 《诸经杂辑》。从书体风格分析,我们认为其书写时代可能为公元8世纪初,比翟里斯的判断稍晚一些。但应该早于《诸经要集》和《法苑珠林》。

因为见不到原件,也没有比较清晰的图片资料,我们只能根据20世纪60年代的单色缩微胶卷和1986年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印行的《敦煌宝藏》进行粗略的过录和辨识。

此外,目前尚未见到对S.6888的其他研究文献信息。

二 见载经文对比举例

前面谈到,S.6888《诸经杂辑》内容大多从《经律异相》《诸经要集》《法苑珠林》中分别辑录过,其中《经律异相》最多,《诸经要集》与《法苑珠林》大体相同;而叙述形式比较接近于《诸经要集》。现选取较短经文段落数例,列表对比(表1)。

表1

写本原文 《诸经要集》原文 《经律异相》原文 《法苑珠林》原文 出处经典原文施灯功德经云:复次,舍利弗,如人于佛塔庙施灯明已,命终时得三种明。何等为三?一者彼人命终时先所作福悉皆现前,忆念善法而不忘失,因此念已心生踊悦;二者因此便能起念佛,能行布施得欢喜心无有死苦;三者因此便得念法之心。(第51-54行)又施灯功德经云:佛告舍利弗或有人,于佛塔庙诸形像前而设供养故,奉施灯明……复次若人于佛塔庙施灯明已,临命终时得三种明。何等为三?一者彼人临命终时先所作福悉皆现前,忆念善法而不忘失,因此念已心生踊悦;二者因此便能起念佛,能行布施得欣喜心无有死苦;三者因此便得念法之心。(卷 4,《大正藏》第 54册)又施灯功德经云:佛告舍利弗,或有人于佛塔庙诸形像前而设供养故,奉施灯明……复次若人于佛塔庙施灯明已,临命终时得三种明。何等为三?一者彼人临命终时先所作福悉皆现前,忆念善法而不忘失,因此念已心生踊悦;二者因此便能起念佛,能行布施得欣喜心无有死苦;三者因此便得念法之心。(卷 35,《大正藏》第53册)复次,舍利弗!若善男子、善女人于佛塔庙施灯明已,临命终时得三种明。何等为三?一者,彼善男子、善女人临命终时,先所作福悉皆现前,忆念善法而不忘失。舍利弗!是为一明;因此便能念知自己,先于佛所殖诸善业。复次,舍利弗!彼善男子、善女人于命终时,得如是念:“我于佛像塔庙等前,已曾供养。”作是念已,心生踊悦。舍利弗!是为二明;因此便能起念佛觉。复次,舍利弗!彼善男子、善女人于命终时,见余众生奉行布施,见他作已,起如是念:“我亦曾于佛支提所奉施灯明,我今亦当复行布施!”念于布施,得欣喜心;得喜心已,无有死苦。舍利弗!是为三明;因此便得念法之心。(《佛说施灯功德经》一卷本,《大正藏》第16册)迦叶诰阿难经云:昔阿育王自于境内立千二百塔。王后病困,有一沙门省王病。王言:“前为千二百塔,各织作金缕幡,欲手自悬幡散花;始得成办,而得重病,恐不遂愿。”道人语王:“乞王好手一心。”道人即现神足,应时千二百塔皆在王前。王见欢喜,便使取金幡金花悬诸剎上,塔寺低仰即就王手。王得本愿,身复病愈,即发大意,延寿二十五年,故名续命神幡。(第54—59行)如迦叶诰阿难经云:昔阿育王自于境内立千二百塔。王后病困,有一沙门省王病。王言:“前为千二百塔,各织作金缕幡,欲手自悬幡散华;始得成办,而得重病,恐不遂愿。 ”道人语王:“乞王好叉手一心。”道人即现神足,应时千二百塔,皆在王前。王见欢喜,便使取金幡金花悬诸剎上,塔寺低仰即皆就王手。王得本愿,身复病愈,即发大意,延寿二十五年,故名续命神幡。(卷4,《大正藏》第54册)如迦叶诘阿难经云:昔阿育王自于境内立千二百塔。王后病困,有一沙门省王病。王言:“前为千二百塔,各织作金缕幡,欲手自悬幡散华,始得成办,而得重病,恐不遂愿。”道人语王云:“王好叉手一心。”道人即现神足,应时千二百寺皆在王前。王见欢喜,便使取金幡金花悬诸剎上,塔寺低昂即皆就王手。王得本愿,身复病愈,即发大意,延寿二十五年,故名续命神幡。(卷 36,《大正藏》第53册)

从表1中可以看出,虽然S.6888内容《经律

异相》《诸经要集》《法苑珠林》等有许多相同之处,但异文甚多,且不分卷序品次,叙述形式也不一样,显然不是上述诸经中的任何一种,而是独立的特殊写本。

续表1

写本原文 《诸经要集》原文 《经律异相》原文 《法苑珠林》原文 出处经典原文跛脚 杂譬喻经云:昔有跛脚道人,持戒乞食遇至一家,见其患脚,心生悲悯,一年供养。道人辞去。客主悲泪。道人去后。主人发床唯见金宝,因此至富。邻比一家见其大富,问何因缘,其人实答。邻恶念希觅珍宝,便觅一跛人欲供养之,遍求无有。会一道人身体完具,还折脚供养少时,强驱令去。去后发床,恶心所感,毒蛇蜂蝎来螫合家,现世恶报后入地狱。得珍宝者贞吉,被螫毒者其心不仁。(第270—275行)昔有跛脚道人。持戒乞食遇至一家,信大法久,见其患脚,心悲悯,一年供养。道人辞去。主人言曰:“愿数垂顾。”分离之际客主悲泪。道人去后,主人发床唯见金宝,因此至富。邻比一家见其大富,问何因缘,其人实答。邻人恶念希觅珍宝,便觅一跛人欲供养之,遍求无有。会一道人身体完具,缚还折脚供养少时,强驱令去。去后发床,恶心所感,毒蛇蜂蝎来螫合家,现世恶报后入地狱。得珍宝者其心贞吉,被螫毒者其心不仁。出 《杂譬喻经》也。 (卷 44,《大正藏》第53册)譬喻经云:昔有一人于两宅,有二妇。适诣小妇,小妇语言:“我年少,婿年老,我不乐住,可往大妇处作居。”其婿拔去白发,适至大妇处,大 妇语言:“我年老,头已白,婿头黑宜去。”于是拔黑白,如是不止,头遂秃尽。二妇恶之,便各舍去,坐愁致死。过去世时作寺狗,水东一寺水西一寺,闻揵搥鸣狗便往食。后日二寺同时鸣磬,狗浮水欲渡,适欲至西复恐东寺食好。向东复恐西寺食好。如是犹豫,溺死水中。(第275—280行)昔有一人于两业,有二妇。适诣小妇,小妇语言:“我年少,婿年老,我不乐住,可往大妇处作居。”其婿拔去白发,适至大妇处。大妇语言:“我年老,头已白。婿头黑宜去。”于是拔黑作白,如是不止,头遂秃尽。二妇恶之,便各舍去,坐愁致死。过去世时作寺中狗,水东一寺水西一寺,闻揵搥鸣狗便往得食。后日二寺同时鸣磬,狗浮水欲渡,适欲至西复恐东寺食好。向东复恐西寺食好。如是犹豫,溺死水中。出《十卷譬喻经》。(卷 44,《大正藏》第53册)昔有一人作两业,有二妇。适诣小妇,小妇语言:“我年少,婿年老,我不乐住,可住大妇处作居。”其婿拔去白发,适至大妇处。大妇语言:“我老,头已白。婿头黑宜去。”于是拔黑作白,如是不止,头遂秃尽。二妇恶之,便各舍去,坐愁致死。过去世时作寺中狗,水东一寺水西一寺,闻楗搥鸣狗便往得食;后日二寺同时鸣磬,狗浮水欲渡,适欲至西复恐东寺食好,向东复恐西寺食好。如是犹豫,溺死水中。(《涅槃玄义发源机要》卷4,《大正藏》第 38 册)

续表1

写本原文 《诸经要集》原文 《经律异相》原文 《法苑珠林》原文 出处经典原文大智度论云:山中有一佛图,有一别房,中有恶鬼,喜来恼人,诸僧舍去。有客僧来,维那处分令住此房,而语之言:“此房有鬼喜来恼人。”客僧自以持戒力故,答言:“小鬼何所能为?我能伏之。”即入房住。日将欲暮,更有僧来求觅住处,维那亦令在此房住,亦语有鬼。其人亦言:“我当伏之。 ”时先入者,闭户端坐待鬼不来。后来者,夜打门求入,先入者谓为是鬼,不为开户。后来者极力打门,在内僧以力拒之。外者得胜,排门得入。内者打之,外者亦极力熟打。至明旦相见,乃是旧同学僧,各相愧谢。众人云集,笑而怪之。(第347-353行)如智度论云:一切诸法皆是虚诳,众生愚痴不识亲疏,瞋骂加害乃至夺命,起此重罪。故堕三涂受无量苦。譬如山中有一佛图,彼中有一别房,房中有鬼来,恐恼道人,是诸道人皆舍房去。有一客僧来,维那处分令住此空房,而语之言:“此房中有鬼神喜恼人。能住中者住。”客僧自以持戒力多闻故言:“小鬼何所能为?我能伏之。”即入房住。暮更有一僧来求此住处,维那亦令在此房住,亦语有鬼恼人。其人亦言:“小鬼何所能为?我当伏之。”先入者闭户端坐待鬼,后来者夜暗打门求入。先入者谓为是鬼,不为开户。后来者极力打门,在内道人以力拒之。外者得胜排门得入。内者打之外者亦打。至旦相见,乃是故旧同学,识已各相愧谢。众人云集笑而怪之。出《大智度论》第九十一卷。(卷 16,《大正藏》第54册)山中有一佛图,有一别房,中有恶鬼,喜来恼人,诸僧舍去。有客僧来,维那处分令住此房,而语之言:“此房有鬼戏来恼人。”客僧自以持戒力故,答言:“小鬼何所能为?我能伏之。”即入房住。日将欲暮,更有僧来求觅住处,维那亦令在此房住,亦语有鬼。其人亦言:“我当伏之。”时先入者,闭户端坐待鬼不来。后来者,夜打门求入,先入者谓为是鬼,不为开户。后者极力打门,在内道人以力拒之。外者得胜,排门得入。内者打之,外者亦极力熟打。至明旦相见,乃是故旧同学,道人各相愧谢。众人云集笑而怪之。出《大智度论》第九十一卷。(卷19,《大正藏》 第 53册)如智度论云:一切诸法皆是虚诳,众生愚痴不识亲疏,瞋骂加害乃至夺命。起此重罪,故堕三涂,受无量苦。譬如山中有一佛图,彼中有一别房,房中有鬼来,恐恼道人,故诸道人皆舍房去。有一客僧来,维那处分令住此房,而语之言:“此房中有鬼神,喜恼人,能住中者住。”客僧自以持戒力、多闻,故言:“小鬼何所能为?我能伏之。”即入房住。暮,更有一僧来求此住处,维那亦令在此房住,亦语有鬼恼人。其人亦言:“小鬼何所能为?我当伏之。”先入者闭户端坐待鬼,后来者夜暗打门求入。先入者谓为是鬼,不为开户,后来者极力打门,在内道人以力拒之。外者得胜,排门得入。内者打之,外者亦打。至旦相见,乃是故旧同学,识已各相愧谢。众人云集,笑而怪之。(卷54,《大正藏》 第 53册)如山中有一佛图,彼中有一别房,房中有鬼来恐恼道人故,诸道人皆舍房而去。有一客僧来,维那处分,令住此空房,而语之言:“此房中有鬼神喜恼人,能住中者住。”客僧自以持戒力、多闻、故言:“小鬼何所能?我能伏之!”即入房住。暮更有一僧来求住处,维那亦令在此房住,亦语有鬼恼人。其人亦言:“小鬼何所能?我当伏之。”先入者闭户,端坐待鬼。后来者夜暗,打户求入。先入者谓为是鬼,不为开户,后来者极力打户。在内道人以力拒之,外者得胜,排户得入。内者打之,外者亦极力熟打。至明旦相见,乃是故旧同学,各相愧谢。众人云集,笑而怪之。(《大智度论》 卷 91,《大正藏》第25册)

敦煌写本不一定都是抄本,也有“原创”,如草书写本,多为听讲随笔记录本,大多仅一份,无复本,且有讲述者或他人校改痕迹。但作为类书的S.6888则与听讲随记不同,为摘录汇集。而且,与《经律异相》《诸经要集》《法苑珠林》有一点相同之处,就是它的叙事写作格式,比起征引的原始经文来说要简略得多,不仅语言简练,而且叙述通俗、深入浅出,生动妙趣,更适合中国人阅读和理解。

续表1

写本原文 《诸经要集》原文 《经律异相》原文 《法苑珠林》原文 出处经典原文僧祇律云:毕陵伽婆蹉在王舍城,日时将至次行乞食,至一放牧家食,其家女人啼,即问女言:“何故啼耶? ”答言:“阇梨,今节会日众人集戏,我无衣裳独不得去。”时尊者即化作种种衣服、珠宝璎珞、金银校饰,与已便去。众人见之,问言那得,具说因缘。闻达国王,王即唤牛女及比丘即来,问尊者:“何处得此金?非世所有。”比丘即捉杖,扣壁床,一切化成黄金,作如是言:“首陀罗何处得金,此即是也。 ”王言:“阇梨有大神足!宜各还去。”(第 561—566 行)。毕陵伽婆蹉在王舍城,日时将至欲行乞食,至一放牧家食,其家女人啼,即问女言:“何故啼耶?”答言:“阇梨,今节会日众人集戏,我无衣裳独不得去。”时尊者即化作种种衣服、珠宝璎珞、金银校饰,与已便去。众人见之,问言那得,具说因缘。闻达国王,王即唤牛女及比丘来,问尊者:“何处得此好金?非世所有。”比丘即捉杖,打壁扣床,一切化成黄金,作如是言:“首陀罗何处得金,此即是也。”王言:“阇梨有大神足!宜各还去。”出《僧祇律》第二十九卷。(卷15,《大正藏》 第 53册)三婆蹉者,佛住王舍城。尔时尊者毕陵伽婆蹉在聚落中住,时到,着衣持钵,次行乞食;得食已,至一放牧家食。其家女到尊者边立啼,即问女言:“何故啼?”答言:“阿阇梨,今是节会日,诸人集戏,我无衣裳独不得往,那得不啼?”时尊者即化作种种衣服、珠宝璎珞、金银校饰,与已便去。乃至王闻,闻已即唤女问:“汝何处得此好璎珞?”答言:“尊者毕陵伽婆蹉见与。”王即唤比丘来问:“尊者何处得此好金?非世所有。”比丘即捉杖打壁打床,一切化成金,作如是言:“首陀罗何处得金,此即是也。”王言:“阿阇梨有大神足,还去;放牧牛女还家。”诸比丘闻已,见毕陵伽婆蹉现异,乃至放牧女被执,应作举羯磨,即集比丘僧。世尊乘神足来,知而故问:“汝作何等?”答言:“世尊!毕陵伽婆蹉现异,乃至放牛女被执。”佛问毕陵伽婆蹉:“汝实现异令牧牛女被执耶?”答言:“世尊!我不故现异令牧牛女被执,我慈心故耳!”佛言:“毕陵伽婆蹉大神足故,无罪。”如是毗尼竟。(《摩诃僧祇律》卷 29,《大正藏》第22册)

三 与原记出处迥异之经文举例

(1)涅槃经云:宁于一日受三百钻钻身,不应起一念恶心向于父母,何以故?父母恩重故!(第1—2行)

(1)各分项工程同步交叉施工。高速公路的改扩建施工势必会给高速公路交通量带来严重的影响,所以必须尽可能缩短工期,同时合理安排各分项目工程在不影响其他项目的情况下进行交叉施工,以此有效减少施工时间。

按:此段文字不见于《涅槃经》,而出自《盂兰盆经赞述》,为《大正藏》第85册所收。《盂兰盆经》传为西晋敦煌菩萨竺法护所译,一向有伪经之说,而此《盂兰盆经赞述》亦当系敦煌所出之疑伪经。

(2)又五分律云:父母恩重,不可得记,云证之者昊天网极。左肩负父,右肩担母。从生至长,周行天下,遭百千劫,更不能报。父母之恩何以大?皆由父母共千百荫,敷张六情,使睹光明,推燥居湿,随时扶侍,是以孝子虽报其恩百千万分不及其一。(第2-5行)

应用型本科院校需要根据学生成长规律因材施教,建立有针对性的实践教学体系,产学联动积极推动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沈阳工学院酒店管理专业联合上海皇廷酒店集团在未来的合作中需要优势互补,共同制定学生的教学目标和培养方案,共同建设实践教学体系,共同商定实践教学的课程体系和教学重点,共同培养学生的校内实验和校外实训,共同评价校内外的培养质量。

再次是社会史意义:多数草书写本是来源于社会最基层的佛教宣传活动内容的记录,所讲内容贴近社会生活,运用民间方言,结合风土民情,充分展示了中国大乘佛教的“入世”特色。通过对敦煌草书写本文献的整理研究,窥视当时社会第一线的佛教信仰形态,进而对古代敦煌以及中国佛教进行全方位的了解;同时向世人展示佛教在社会发展进步中的历史意义,进一步发挥佛教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发展方面的积极作用,也为佛教在当今社会的传播和发展提供历史借鉴。另外有少数非佛典写本,其社会意义则更加明显。

(3)劝友将受菩萨戒,先教发重净心。或一年下至七日,持斋礼拜,舍诸恶业。习诸善事,长养净心,然可为受。若有事缘,不得先教发起重净心。欲受戒时,劝发深心,方与受之。深重心者,断一切恶,修一切善,度脱一切众生心是。(第256—258行)

按:此段未记出处。经查,应出自沙门慧沼所撰《劝发菩提心集》卷下,经文参见《大正藏》第45册。

母亲的冬衣不必拿了。阿东捧在手上,看了看,然后闻了一闻,重新叠好放回箱中。阿里突然冒了一句:“这是姆妈的。”

(4)佛子受无尽戒已,其受戒者过度四魔越三界苦,从生至生不失此戒,常随行人乃至成佛。佛子,若过去未来现在一切众生不受是菩萨戒者,不名有情识者,畜生无异,不名为人,常离三宝海,非菩萨。非男非女,非鬼非人,名为畜生。名为邪见人,名为外道。不近人情。故知菩萨戒有受法而无舍法。有犯不失尽未来际。若有人欲来受菩萨戒者,法师先为解说使其心中意解,生乐着心,然后为受。又复法师能于一切国土中,教化一人出家受菩萨戒者,是法师其福胜造八万四千塔,况复二人三人乃至百人千人,福果不可称量。(第259—266行)

按:本段未记出处。经查,系出自姚秦凉州沙门竺佛念所译 《菩萨璎珞本业经·大众受学品第七》,经文参见《大正藏》第24册。

针对装置中控制效果差的部分回路进行了PID参数调整,优化了控制效果,提高了平稳性,降低了报警量。回路整定效果以S Zorb装置和三催化装置为例,分别如图2和图3所示。

(5)菩萨八胜菩萨戒有八种(殊)胜:第一极道胜。受菩萨戒,喻如大鹏鸟,一举趐飞能至万万九千里。受三归五戒十善八戒,犹如蚊子咬,终日竟夜不能出一室。第二发心胜。昔有罗汉等沙弥弟子,以沙弥即发菩萨心,罗汉即代沙弥担幞,推沙弥在前行。沙弥即自思维,昔日尸毗王割肉代鸽,命摩诃萨埵投身饿虎,此是难以苦行,即生退心。罗汉还沙弥幞自在前行。沙弥问曰,和上向者代弟子担幞,今后还使者,不知寄师。答曰:汝向者怀菩萨心,超过二乘境界,汝胜我故,以此代汝;汝今后还心,不如我故,以是验汝在后,是名心胜。第三福田胜。假使供养满阎浮提阿罗汉,不如供养一禽,其义云何?此鸟本受菩萨戒故。第四功德胜。受菩萨戒,喻如日光,无所不照。声闻小戒,犹如萤火,其光甚微,不相比益。第五受罪轻微胜。今受菩萨戒者后,有违犯毁,破其戒,若堕地狱,地狱中王;若堕饿鬼,饿鬼中王;若堕畜生,畜生中王;若生人中,人中胜;若生天中,天中王。诸所生生处,皆得尊胜。第六处胎胜者。菩萨处胎,常为天龙八部诸善神王之所拥护,不令破坏。第七神通胜。阿罗汉亦有神通,不能变现十方世界。菩萨亦能现大后能现小,变大地为金银,化海水为酥酪,亦能超过百亿世界,亦能一日度百千众生。第八果报胜。菩萨果报身善因满,湛然常住,终无迁戒喻。如天上日,在下置百千亿,百千亿亮小,亮小中有百千亿个日住,而天上日渐来入此亮等,不得而此曰,渐有损减示不也。菩萨果报喻,如天上日,湛然常住,慈心遍言。众生身亦善,临自利度他,皆成佛果。(第238—255行)

按:此段未注出处,查原文与《受菩萨戒仪》相近。《受菩萨戒仪》1卷,又称《受菩萨戒法》《受菩萨戒文》,相传为南朝慧思(又作惠思,513—577)所撰,收于《卍续藏经》第105册。其内容叙述大乘戒法授受之次第:初告诫方便,次观五法,三兴三愿,四发四弘誓,五请戒师,六敬礼,七归依,八问难,九忏悔,十问遮,十一正受戒法,十二说戒相,十三明戒利益,十四白佛请证,十五礼敬诸佛,十六回向,十七发愿。唐代以来,又有高僧大德撰写同标题、同内容者十多种,但基本上都是在慧思本的基础上略有改动而已,且唐宋之后的撰述在按月菩萨戒的程序方面还不及慧思本完备。因此有人怀疑《受菩萨戒仪》并非南朝慧思所撰,而是五代宋元时代之慧思所撰。本写本的发现,完全可以证明其与五代以后的慧思无关!

四 不见于传世本的经文举例

(1)毗尼母论云:若比丘受人施舍,不如法,得飞光意。施者父母。若父母贫困,先授三归五戒十善,然后施与。(第5—6行)

按:此段文字不见于《毗尼母论》(或曰《毗尼母经》),亦未见于其他有关戒律的佛典,是假借戒律的形式来强调对父母的孝道。

(2)三归 如希有校量功德经说,阎浮洲中,信陀恒头陀含,阿如含、阿罗汉、辟支佛。有人尽形寿供养衣服,饮食香花幡盖,供养及至戒度后,起七宝塔,供养如可不。如善男子、善女人,非如是言处。某甲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所得功德,百千万分不及其一。(第157—161行)

按:《希有校量功德经》历代经目有著述,但未见传世本,似乎已经不存。这段文字为有关三归(皈)依的说明。

(3)欢戒

“我被关在监狱里快一年的时候,秋天到了。”入秋之后渐渐变得越来越冷,这对于酢浆草来说,严酷的环境也开始了,最后酢浆草的叶和茎都消失了,只剩下霜柱。“就这样到了十一月七日⑤。”这一天,酢浆草已经消失,主人公正在痛苦的时候,主人公的母亲把作为探监慰问品的菊花送来了。这件事在主人公心中就像十月革命给俄国带来了光明一样。

但是,一条精子所含的酶量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在许多精子的共同努力下,才能杀出一条血路,让幸运的那个英雄攻破卵细胞最后的壁垒。

2.能生禅定身。戒如大海水,是之功德宝。戒如大药王,戒律加总诵。

八戒斋者,是过去现在诸佛如来,为在家人制出家法:一者不杀,二者不盗,三者不淫,四者不妄语,五者不饮酒,六者不坐高广大床,七者不作倡伎乐故往

4.能破生死颜。戒中大宝船,能度三生海。戒如大导师,导法于道者。

5.戒如大法鼓,声震满十方。戒如大明灯,能破无明暗。

6.弟子某甲等归依佛无上尊,归依法离欲尊,归依僧众中尊。一日一夜敬受

7.八戒。释迦如来清净弟子三说弟子某甲等归依佛竟,归依法竟,归依僧竟。一

8.日一夜敬受八戒。释迦如来清净弟子三说如诸佛说八戒,尽形受弟子凡夫。

9.是之烦恼未能尽形。一日一夜随佛出家。不煞生起大慈行长寿缘。

10.不偷盗起大义行无无贪缘。男女别宿修清净行莲花化生缘。

11.不妄语起双直行无虚诳缘。不饮酒离愚痴去惠缘。不食肉安乐行无病缘。

12.不食五辛身常清洁无臭秽缘。不上高广大床离傲慢行尊贵缘。

13.不极注观听伎乐离散乱行身当寂净。不庄严身行因不放逸缘。

14.过午不食常令戒行群法无长施。(第224—237行)

按:这是一段有关八关斋戒的内容,可能是一件一次性使用的应用文本。

八关斋戒又作八斋戒、八关斋、八支斋,亦单云八戒。有二说:依《俱舍论》:一杀生,杀有情之生命也;二不与取,取他不与之物也;三非梵行,男女之媾合也(与五戒中不邪淫不同);四虚诳语,与心相违之言说也;五饮诸酒,饮酒也;六涂饰鬘舞歌观听,身涂香饰花鬘,观舞蹈,听歌曲也;七眠坐高广严丽床上,坐卧于高广严丽之床上也;八食非时食,食非时之食(午后之食)也。离此八种之非法为八戒,然此八戒中之第八离非时食,是斋法,故总名八戒斋,如八正道中惟正见是正道,故亦谓之八正道。依《萨婆多论》及《成实论》《大智度论》等说,则分涂饰香鬘与舞歌观听为二,总有九戒,此中前八者为戒,后一者为斋,故戒斋合而名八戒斋。申言之,即依《俱舍论》,则八戒即八戒斋。依其他论,则八戒与斋法合为八戒斋。一般都是作为佛弟子在一日一夜之间所遵循的事项。

内部控制是提高企业的经营业绩,保证财务报告的准确性及对法律法规的遵守性,单位的管理层及其相关人员积极采取战略,为实现单位目标而提供合理保障的过程[1]。透过组织文化可以了解到组织的精神、组织的管理思想、组织的价值观念及组织的发展战略,组织文化也是所有人员所认同和恪守的价值观念,反映组织的文化特色。内部控制对于组织文化具有一定的指导、监督以及约束作用,内部控制的好坏将直接决定着企业未来的发展。随着时代的发展,内部控制与组织文化关系的研究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依赖组织文化与内部控制之间的协调,二者形影不离。

2.育种技术。优良品种是取得养猪效益的一个重要因素。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 人们对安全优质动物食品的需求将会大幅度增长。良种猪具有生长发育快、饲料利用率高、瘦肉率高、销售价格高等诸多优点,因此,应该以育种手段创新为核心,切实解决良种供应问题。

《敦煌遗书总目索引》拟名为《佛经》[1],《敦煌遗书最新目录》拟题《法苑珠林节抄要览》[2],《敦煌遗书总目索引新编》[3]袭之。

20世纪90年代前后,我国多个与食品工业研究相关的科研院所、高校开始把目光转向促进食品工业发展共赢、推动行业交流、把握市场动向上来。在这样的时代契机下,各种形式、规模不等,打破国家界限,以“探讨食品工业发展”“引进多国食品工业发展经验”为主题的国际食品技术交流与研讨会纷纷举办。

何等名为八所应离?一者杀生,二不与取,三非梵行,四虚诳语,五饮诸酒,六涂饰香鬘歌舞观听,七眠坐高广严丽床座,八食非时食。

据《大智度论》卷13,这九戒分别为:一不杀生,二不盗,三不淫,四不妄语,五不饮酒,六不坐高大床上,七不着华璎珞、不香油涂身、不着香熏衣,八不自歌舞作乐、不往观听,九一日一夜不过中食。

又有《受十善戒经》曰:

3.戒如大宝珠,能满众生愿。戒如大极恪,降伏四魔众。戒如大宝剑,

观听、不著香熏衣,八者不过中食。

写本在内容方面与其他经论没有太大的区别,而且明言佛弟子于一日一夜的持戒和念诵内容,更具有实用性和操作性。

(4)譬喻经云:昔有一人,贫穷天生,治生入海采宝还国。遇善知识言……此人叹言,真为智慧,何但堪千两金。即复与三千两金。故有偈云:长丧诤思堆,慎英卒行将。江今虽无用,会当有用时。

按:此段经文原出自《经律异相》卷44,但文末“故有偈云”及以下之偈语不见于经文,可补传世本之缺。

别论:关于敦煌草书写本及研究

1900年,敦煌莫高窟封闭千年的藏经洞出土了数以万计的敦煌写本文书。其中仅汉文文书就有近六万件。这些汉文写本从书体方面讲,主要以楷书写经为主,兼有其他书体的写本,其中草书写本有500件左右。

文字是所有自然现象、社会发展和人们之间用语言交流的记录,所以在不同的环境和场合使用不同的书体。敦煌草书写本所采用的基本为今草书体,其中也使用了一些章草的运笔和整体表现。草书写卷的内容大多属于听讲记录和随笔,系古代高僧对佛教经典的诠释批注以及一部分佛典摘要类的学习笔记。

敦煌草书写本虽然数量有限,但却体现出不凡之处和价值意义:

首先是文献学意义:敦煌草书写本,是佛教典籍中的宝贵资料,书写于距今1000多年前的唐代,大多为听讲笔记的孤本,仅存一份,无复本,也无传世文献相印证,均为稀世珍品,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文物价值、研究价值,全面彰显文献学的意义。而一部分虽然有传世本可鉴,但作为最早的手抄本,保存了文献的原始形态,对传世本的讹传和误传的校正作用显而易见;敦煌草书写本作为最原始的第一手资料可发挥重要的勘误校正作用。同时作为古代写本,保存了诸多值得注意的古代异文,提供了丰富的文献学、语言文字学和文化史等学科领域的重要信息。

其次是佛教史意义:随听随记的草书写本来源于佛教前沿,内容大多为佛经的注解和释义,将佛教经典中深奥的哲学理念以大众化的语言进行演绎,既有佛教术语,又有方言土语,没有经过任何加工和处理的原始演讲记录,保存了许多生动、自然的口语化形态,展示了一般书面文献所不具备的语言特色;同时作为社会最基层的佛教宣传活动的内容记录,以通俗的形式进行佛教的普及宣传,深入社会,体现中国大乘佛教的特色,是研究佛教具体信仰形态的第一手资料。通过敦煌草书写本,可窥视一线前沿的佛教信仰形态,进而全方位地了解古代敦煌以及中国佛教。

1.(前略)戒如大地力

按:此段内容不见于《五分律》,系出自姚秦凉州沙门竺佛念所译《出曜经》卷27,经文参见《大正藏》第4册,叙述迥异。

最后是草书作品的书法史,即草书规范与正轨的文献意义:写本使用的草书文字,结构合理,运笔流畅,书写规范,书体标准,传承有序,是敦煌遗书也是中华书法宝库中的精品,许多字形不见于现存中外草书字典。这些成书于千年之前的草书,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古代草书样本,对于汉字草书的书写和传承有正轨和规范的作用;给各类专业人员提供完整准确的研习资料,为深入研究和正确认识草书字体与书写方法,解决当今书法界的很多争议,正本清源,提供了具体材料;对汉字草书的书写和传承具有模板作用,从而有助于传承民族优秀文化。

总之,敦煌草书写本无论是在佛教文献的整理研究领域,或是对书法艺术的学习研究,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方面,都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大的现实意义,因此急需挖掘、整理和研究。

一般来说,对敦煌草书写本的研究,是利用原件或者原件照片,在释读与校勘的基础上进行综合研究,主要包括内容分析、相关的历史背景、独特的文献价值意义、书写规律及其演变、书写特色及其意义等方面,以历史文献和古籍整理为主,综合运用文字学、佛教学、历史学、书法学等各种研究的方法手段,对精选的敦煌草书文献进行全面、深入、系统的研究,为历史古籍和佛教文献研究者提供翔实可靠的资料;另一方面,通过对草书文字的准确识读,进一步对其中包含的佛教信仰、民俗风情、方言术语等以及其所反映的社会历史背景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同时深入认识汉字的精髓,在中国传统草书书法方面做到正本清源,又为草书文字的学习和书写提供准确、规范的样本,传承中华优秀文化。

然而,敦煌遗书出土一个多世纪以来,在国内无论是学界是还是佛教界,大多数研究者们专注于书写较为工整的楷书文献,而对于字迹较难辨认,但对内容更具文献价值和社会意义的草书写本重视不够。以往的有关成果主要是零星散见于敦煌文献图录和各类书法集,仅限于影印图片,释文极其罕见,更谈不上研究,因此这部分写本不仅无法体现其内容和文献的价值意义,对大多数的研究者来讲仍然属于“天书”;而且因为没有释文,不仅无法就敦煌草书佛典进行系统的整理和研究,即使是在文字识别和书写方面也造成许多误导,作为书法史文献也未能得到正确的认识和运用。相反,如本文开头所说,曾有日本学者对部分敦煌草书佛典做过释文,收入近代《大藏经》,令国人汗颜。虽然日本学者的释文讹误甚多,但敦煌文献是我们的老祖宗留下来的文化瑰宝,我国学者也应该在这方面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对敦煌草书文献的整理研究,今天对于中国学界和佛教界来说无疑仍然具有强烈的刺激与激励作用。因此,敦煌草书写本的整理研究不仅能填补国内的空白,而且也能丰富佛教古籍和中国佛教史的研究,并在一定程度上开拓敦煌文献与敦煌佛教研究的新领域。

唐山市位于河北省北部,早春大棚茄子,播种日期一般控制在11月下旬。此时正值严寒的冬季,外界温度寒冷,光照强度较差,外界很多因素都不利于早春大棚茄子生长,所以,应该选择加温温室或者日光温室加地热线育苗。一般情况下,茄子播种以后,温室内白天温度控制在35℃以内,夜间温度控制在20℃-22℃左右。茄子出苗之后,白天温度维持在25℃以内,夜间温度保持在17℃以上。

参考文献:

[1]王重民,等.敦煌遗书总目索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2.

1999年春,徐河涉足电力工程,很快有了百万资产,他也对纯朴的妻子越来越看不上眼。2001春,徐河因琐事第一次对妻子动手,此后打骂就成了家常便饭。每当这时,15岁的徐云天都挡在继母身前。

[2]黄永武,编.敦煌宝藏:第 53 册[M].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3.

比如说,我一直觉得自己的牙齿不好看,但是即使我带着这些缺点,还是找到了一个满意的老公,还是交了很多真心的朋友,还是得到了很多人的夸赞,还是有了很多的读者,还是过上了自己想要的生活。

[3]敦煌研究院,编.敦煌遗书总目索引新编[M].北京:中华书局,2000.

猪通常被称作“六畜之首”。考古学家发现,早在近万年前,人类就开始驯化并饲养野猪了。野猪性格凶猛,发起怒来连“兽中之王”老虎也要怕它三分。而被驯化的家猪,不但一改野猪的习性,而且在外貌上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猪浑身都是宝,不仅是重要的肉食来源,还是制作皮革的原料,就连粪便也是上等的农肥呢。

[4]本井牧子.敦煌寫本中の《法苑珠林》と《諸經要集》[J].敦煌寫本硏究年報,2012(6).

马德,马高强
《敦煌研究》 2018年第02期
《敦煌研究》2018年第02期文献
100%安全可靠
7X18小时在线支持
支付宝特邀商家
不成功全额退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