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积山石窟冯国瑞洞窟编号考对

更新时间:2016-07-05

冯国瑞[1](1901—1963),字仲翔,号牛翁,又号渔翁,晚年号麦积山樵、石莲谷人,甘肃天水人。1924年就读南京东南大学。1926年就读清华国学研究院,师从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诸先生,并以优异成绩毕业;1929年被聘为兰州中山大学教授、甘肃省通志馆分纂等职;1930年到西宁,历任西宁县县长、青海省政府秘书长、代理省政府主席;1937年到西安,被邵力子聘为陕西省政府顾问;1941年登麦积山,著《麦积山石窟志》;1949年任兰州大学中文系主任;1963病逝于兰州。

1941年农历四月初八,冯国瑞先生首次前往麦积山考察,对麦积山石窟进行了初步编号 (下文简称“冯氏编号”) 参见《天水麦积山石窟介绍》,《文物参考资料》1951年第10期,第167—186页。,抄写了碑文,著《麦积山石窟志》一书,由陇南丛书编印社印行,但书中并没有对编号进行说明。此后麦积山石窟方为世人所知悉。1944年2月,冯国瑞先生再次前往麦积山考察,作麦积山石窟编号说明并绘一平面草图,撰成《调查麦积山石窟报告书》呈报当时的国民党甘肃省政府[2]。如今冯先生所作编号说明及所绘平面草图已亡佚,因此冯国瑞先生所编洞窟无从知晓。冯国瑞先生发表于《文物参考资料》1951年第10期的《天水麦积山石窟介绍》一文总共记载麦积山石窟编号121个,受当时客观条件限制,西崖上部部分洞窟未予编号。笔者根据 《天水麦积山石窟介绍》(以下简称“冯氏文”)中的记载考对出冯氏编号洞窟所在位置,并与1953年中央勘察团所编窟号(以下简称“现编号”)相对照。本文按照冯氏文中先“崖面正面”再“西旁面”的顺序进行对应式核对 冯氏文中“麦积山崖面正面”为麦积山崖面东部,简称东崖;“西旁面”为麦积山崖面西部,简称西崖。

一 东崖部分

1.冯氏编号第1窟冯氏文:

麦积石窟前岩正面(东崖):

(a)1窟—天堂部分,为正面最高处,有横雕的平凹痕迹一道。其西端凹中有字,似梵文,其下有原来栈道插大梁的孔痕,可能是《太平广记》所说的“天堂”。

根据以上叙述,冯氏编号第1窟为东崖最高处横凹槽,凹槽西端有字似梵文,其下有栈道孔痕迹。东崖最高处为现编第4窟散花楼,散花楼上方有附属建筑遗迹,主要为众多桩孔和其上横凹槽。这道横凹槽是整个麦积山崖面最高的建筑遗迹。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考古研究室2007年采集现编第4窟上方桩孔数据时,在散花楼上方横凹槽中清理出石刻小坐佛一尊,并在小坐佛西侧发现了冯氏文中所说的疑似梵文痕迹[3](图1)。以上所述与冯氏文所述相符,依此推断冯氏编号第1窟为现编第4窟上方的横凹槽。

一辆2014年哈弗H6旋钮式智能钥匙,无钥匙进入功能失效,车主把车开到修理厂,要求检修。根据维修经验需要重新做钥匙匹配,但由于学徒操作失误,导致钥匙学习失败,进入学习模式未退出,防盗灯亮,报故障“未成功完成钥匙下线学习”,车子无法正常着车。

2.冯氏编号第2—8窟冯氏文:

相声大师马三立讲过一个《祖传秘方》,其中有这样一个片段——穆翔凤看见一个人在卖专治皮肤瘙痒的祖传秘方,于是花五毛钱买下。晚上他身上发痒,打开装着祖传秘方的锡纸包,里面是一个白纸包。“把白纸包又打开一瞧,还是白纸包。哟,又打开,又是白纸包。嘿,越着急身上越刺痒,更痒痒,‘这家传秘方,嘛玩意儿啊这里头?’打开最后一个纸包一瞧呢,是一张小纸条。把纸条拿出来,打开一看,写着俩字:挠挠。”

(b)自2窟至8窟为七佛阁各一窟。窟外自最高以下,以及东西两边线中间全部,分别叙述:

1.在天堂已毁的栈阁下,即属于七佛阁散花楼之部。这部分的最高处,在中线以西,有“太平”二字……七佛阁门前面,有泥塑璎珞帐幔……及各柱上的浅雕嵌壁的威神……七佛阁的东西两侧有石雕六棱方柱……七佛阁前东西两壁上端,各有一石窟,里面有佛像,石窟下边有护法威神立像各一……

根据以上叙述,冯氏编号第2至第8窟与现编第4窟散花楼的俗称相同,洞窟特征相同。散花楼位于东崖上部,平面横长方形,大型庑殿顶崖阁。前开七间八柱窟廊,现只存2根六棱角柱,其余都已崩塌无存。窟内正壁并列7个佛帐式大龛,各龛之间的壁面有石胎泥塑的天龙八部。窟内左右壁上部各开一六角攒尖顶和穹隆顶的佛帐式耳龛(冯氏编号第1窟或为这两个耳龛,但从目前已知的线索来分析,前文观点更符合冯氏的记载),耳龛下方各塑金刚力士。以上特征与冯氏文所述相同,依此推断冯先生是将现编第4窟正壁七龛分别编号为第 2、3、4、5、6、7、8 窟, 但是冯氏文并没有记载编号第2至第8窟的排列顺序。笔者认为应该从东往西依次排列,因为散花楼西侧现编第5窟牛儿堂内的三龛为冯氏编号第9、10、11窟,说明冯氏编号第2至第11窟是从东往西排列的。依此顺序排列,冯氏编号第2—8窟分别对应的是现编第4窟的第1—7龛。

图1 冯氏编号第1窟散花楼顶横凹槽

(图片来自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

3.冯氏编号第9—11窟

27窟在大佛脚底,已毁栈道之下,有扁形的石窟,中有上下两层,石雕造像很精。

“(c)9窟10窟11窟三窟为牛堂部分,分别叙述:

1.上七佛阁西隧道下通牛儿堂,仅可容一人走,隧道门顶有刻石曰:“小有洞天”。这隧道有两三丈长,传说从前要由崖边冒险越过,还存留着“鹞子翻身牛儿堂”的农谚……2.牛儿堂有三石窟,中窟最深……石窟门前左边有卧牛,在牛背上站一尊护法威神……牛儿的角耳都毁了。左右二窟开凿较浅……石柱毁折,断廊是柱额的顶点。

根据以上叙述,冯氏编号第9、10、11窟与现编第5窟牛儿堂俗称相同,洞窟特征也相同。现编第5窟牛儿堂因窟中的泥塑天王脚下有一金角银蹄的牛犊而得名,与现编第4窟平齐,两窟之间凿一隧道,仅容一人躬身通行。此窟为大型平顶崖阁,前开三间四柱窟廊,廊柱已崩塌,仅存东侧角柱。正壁并列三龛,各龛都有莲瓣形和圆拱形双重龛楣,龛楣左右两侧柱头为火焰宝珠及莲花。正壁正中开平面马蹄形穹隆顶大龛,左右两侧各开平面马蹄形圆拱龛。中龛外左侧塑踏牛天王,其脚下牛儿双角已残。以上特征与冯氏文所述相同,依此推断,冯先生是将现编第5窟正壁三龛分别编号为第9、10、11窟,排列顺序与散花楼相同。冯氏第9—11窟分别为现编第5窟第1—3龛。

4.冯氏编号第12—18窟

冯氏文:

(d)12窟—18窟这七个窟叫中七佛阁,在天桥的下面,前有木建楼阁,窗格作“卍”字形。阁中的雕塑,都经过明人改造了。

根据以上叙述,冯氏编号第12至18窟被称为“中七佛阁”,与现编第9窟俗称相同。现编第9窟为大型栈桥式崖阁,前部原有木构栈阁7间,后又按照原来的木结构样式,重新建造了7间钢筋混凝土栈阁。窟正壁开7个平面马蹄形圆拱龛,龛内塑像均为明清重修。以上特征与冯氏文所述相同,依此推断,冯先生是将现编第9窟内正壁7龛分别编为第 12、13、14、15、16、17、18 窟。又因冯氏编号第19窟在其西侧,故排列顺序应与散花楼牛儿堂相同,均从东往西排列。依此顺序,冯氏编号第12—18窟分别为现编第9窟第1—7龛。

5.冯氏编号第19—23窟

冯氏文:

(e)19窟石窟已破,仅存一半,里边有雕塑。

(f)20窟窟顶已毁,后部尚存,石雕斗柱……中有佛像,与19窟原系同一栈道。21窟的位置在19窟之下,与22窟为姊妹窟,前部已损毁,仅存后半部。其顶作尖方形,分四部,各为等腰三角形,后部之一全存,左右两部,仅余其半,后部三角形内所绘,色彩尚丽,人物众多,似为佛画极乐世界,旁边会有精舍于院之中部,开有正门,为凸出棚状,由院之左角看去,可见棚下之旁室(室中尚有人住),院墙为青色。又顶之两边所存残余半三角形中,画的色彩更鲜丽,也是佛经故事。其下三面壁上,皆有小窟,各有像一躯,壁上亦有绘画,惟已剥落模糊。

22窟与21窟大致相同,唯21窟稍斜向东南,此窟正向南面,其中一切构造俱同21窟,也损毁了一半。其中顶上后部三角形中,绘佛经祇园故事,草树丛萃,佛坐其中,众生环坐听经,窟壁的上部,绘有两层不同佛像,色泽也相当好。

23窟只存残龛及坐佛一尊。

23窟之西,有小窟群,自48窟至52窟及最小者十余,其中亦有佛像。

综合能力的培养对大学生进入社会后快速适应工作环境尤为重要,为此高等教学应该不断创新教学模式,在知识传授的同时,更应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21窟22窟23窟平列各窟的下面,自西而东,至大佛脚下面,有已毁长栈道痕一道。

根据以上叙述,这5窟相邻,但没描述具体位置,只能以冯氏文中描述的洞窟特征来考对。现编第14窟位于东崖中部,平面方形,为帐式四角攒尖顶窟,前部已崩塌,窟内塑一佛二菩萨一力士。西侧的现编第15窟为平面横长方形仿木制结构人字披顶窟,窟前部崩塌,仅残留右侧石头柱,正壁塑三佛,左右壁各塑一佛。这两窟的窟形、残损程度、造像情况与冯氏编号第19、20窟的描述相同。这两窟下方为现编第26、27窟,现编第27窟位于东崖中部,四角攒尖顶,前披已塌,其余三披绘法华经变,正壁和左壁绘有建筑、云纹、卷草纹等图案。现编第26窟位于东崖中部,四角攒尖顶,前披已塌,其余三披绘涅槃经变,四壁上部绘满千佛。这两窟的窟形、残损程度、壁画内容与冯氏编号第22、21窟的描述相同。以上4窟均与冯氏文描述相同,依此推断,冯氏编号第19—22窟分别为现编第14、15、27和26窟。

24窟25窟有大窟和小窟群。在中七佛阁的西端下,均各有像,迤东有在壁间刻的“麦积山”三大字。又其东有凹形雕线一条,此三窟下有已毁的栈道痕一。

现编第25窟位于现编第26、27窟(冯氏编号第22、21窟)西侧,这3个窟高度相同。其龛内塑一大坐姿菩萨像,与冯氏编号第23窟的描述相同,依此推断,冯氏编号第23窟为现编第25窟。

6.冯氏编号第24、25窟

冯氏文:

在单位数据中心和虚拟化时代,由于各采油厂都有庞大的基础设施,所以运维人员划分为数据中心管理员和最终用户两种。到了云计算时代,油田开始整合IT资源,运维人员根据所处的时空不同划分为四种,分别是:云计算中心的设计规划与实施者、云计算中心的管理员、使用云计算的单位管理员和最终用户。各采油厂数据中心管理员或整合成为云计算中心管理员或变成使用云计算的单位管理员,而极少数能参与云计算中心从设计规划到实施。对于最终用户来说,并无太大影响,由于接入带宽的增加,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设备接入网络,访问自己的应用资源。

学生公寓需要部署的ONT设备很多,ONT安装和维护工作量巨大,传统的ONT安装时需要在ONT上做配置,对安装人员的要求相当较高。本方案基于云端配置和管理的场景设计出一套ONT免配置上线的方法,大大提高了安装效率,降低了安装难度。配置和安装过程分为云端预配置数据和ONT安装配置自动下发两个过程,介绍如下:

这段话中可以看出冯氏编号第24、25窟其实是由3个洞窟组成的,1个窟较大,2个窟较小。根据冯氏文中所述位置寻找,中七佛阁西端下方是现编10、11、12窟,这三窟东侧有石刻的“麦积山”三字,与冯氏文描述相符。其中现编第11窟规模较大,现编第10、12窟规模较小,依此推断,冯氏编号第24窟为现编洞窟规模较大的第11窟,冯氏编号第25窟为现编洞窟规模较小的第 10、12 窟。

电动滑门控制器采集相应的信号(如开关信号、霍尔信号、中控锁信号等),控制滑门解锁、闭锁电动机执行解锁、闭锁操作,并控制滑门驱动电动机的运转从而实现电动开闭滑门。电动滑门控制器采集的信号及其作用见表1所列。

7.冯氏编号第26窟

冯氏文:

26窟在中七佛阁东端之东,有二小石窟距天桥的石磴不远,在天桥石磴前的东数步,上为文殊窟,下为卧佛窟。

根据以上叙述,中七佛阁东侧为石磴(现编第168窟),石磴往东几步为冯氏编号第26窟,上方的为文殊窟,下方的为卧佛窟。依此寻找,现编第9窟中七佛阁东侧为现编第168窟“石台阶”,“石台阶”东侧为现编第1、2窟。现编第1窟正壁塑一卧佛,是麦积山唯一一尊卧佛造像。右上方的现编第2窟,窟内塑有乘坐狮子的菩萨造像,当为冯先生所说的文殊窟。依此推断,冯氏编号第26窟是由现编第1、2窟组成的。

8.冯氏编号第27窟

冯氏文:

冯氏文:

冯氏文:

9.冯氏编号第28、29窟

冯氏文:

28窟,此窟已塌,只余佛像一尊,极庄严。29窟在28窟迤东,有小窟,木门掩闭,惜不能登。

大约过了两个时辰,我们在牛车河追上了姜大爹他们。我们沿着去山里的路跑,姜大爹说山里偏远,不招兵丁。咸丰年间遍地是长毛,山里也冇闹过,东洋人就更不会去山里的。可东洋人偏偏让姜大爹失了算。我们近五百号人,还赶着猪啊牛的,拥成一大堆,还真是跑不快。赶了十几里快到杜陂时,一队东洋人就把我们追上了。

根据以上叙述,冯氏编号第28窟已塌,只余佛像1尊,东侧为冯氏编号第29窟,窟口装有木门。现编第32窟窟口处有凿槽一道,宽约6公分,深约3公分,应为嵌置过木门的卡槽,现在木门已残毁了,四周也无其他窟有安装过木门的痕迹。依此推断现编第32窟为冯氏编号第29窟。此窟西侧的现编第33窟应为冯氏第28窟,但现编第33窟内正壁塑一坐佛,左侧塑一立菩萨与冯氏文记载的“只余佛像一尊”不符。笔者认为造成不符的原因很可能是现编第33窟窟口前的栈道损毁无法登行,窟口下方又为悬崖,所以勘察此窟的最佳地点只能在下七佛阁窟口前地坪处。此处勘察现编第33窟,窟内左侧的立菩萨会被崖壁遮挡,造成视角盲区(图2),从而导致冯先生只能看到窟中的坐佛。依此推断,冯氏编号第28、29窟为现编第 33、32 窟。

总分大于等于60分,且单类评价因子得分均不小于该类评价因子满分的60%,具有建立省级海洋公园的条件。总分小于60分时,或单类评价因子得分为该类评价因子满分的60%以下,均具有否决效力。

10.冯氏编号第39、44窟

冯氏文:

自29窟下,有已毁栈道痕直至39窟,窟的顶上尚延长而西。

39窟瓴部石雕建筑形状,与在下之44窟相同 (七佛阁天花板上有同样的绘画),是建筑研究很好的材料,前有木门掩闭,左右两窗,左窗已塌,露出了窟口的威神像一躯,很雄丽,右窗中亦可由棂隙看见与西相对的威神像,且有竹制仓具,由左破塌处看见其中壁上亦有绘画。距地面有二三丈,将来准备搭架上去了解。

根据以上叙述,冯氏编号第39窟有石雕的瓦檐,窟口安装木门,木门左右两窗后可各见一身威神造像。此窟下方的冯氏第44窟也有石雕的瓦檐。现编第43窟位于东崖下部,庑殿顶崖阁,外凿三间四柱式窟廊,柱间装有木门,窟内前廊两侧各塑一力士。据1954年中央勘察团发表的《麦积山石窟内容总录》记载,当时此窟窟口石柱间仍装有木制栅栏[4]。以上洞窟特征与冯氏文描述相同,依此推断,冯氏编号第39窟为现编第43窟,此窟垂直向下是现编第49窟。现编第49窟位于东崖下部,庑殿顶崖阁建筑,前凿三间四柱式浅廊,与冯氏文描述的洞窟特征相同,依此推断,冯氏编号第44窟为现编第49窟。

人际间制约因素中 (图9),缺乏同伴是出现次数最多、影响最普遍的人际间制约。出现次数较多的还有忙于家庭责任、朋友/家人的否定态度。此外,被歧视是种族人群和移民休闲制约研究中普遍存在的一种人际间制约。出现次数较少的因素包括需要照顾身患疾病的家人、朋友精力不够、同伴住太远等。

图2 麦积山石窟下七佛阁处拍摄原始崖面下的冯氏28号窟

11.冯氏编号第30—38窟

冯氏文:

30窟至38窟,此大小各窟,在29窟东,星罗棋布,皆各有佛像。

从上式可知,对任给的ε>0,存在t4∈Τ,使得x(t)≥x*+ε,对于t>t4都成立.则当t>t4时,

根据以上叙述,冯氏编号第30—38窟位于冯氏编号第29窟东侧,其内均有造像。但实际冯氏编号第29窟(现编第32窟)东侧为下七佛阁,为冯氏编号第53—58窟。所以我认为冯氏编号第30—38窟应当位于冯氏编号第29窟 (现编第32窟)下方,东至冯氏编号第58窟,西至冯氏编号第39窟这片区域。 此区域现编有第 34、35、36、37、38、39、40、41、42、190 窟共 10 个洞窟, 其中现编第190窟中无造像,余下9窟如冯氏文所述,其内均有造像且数目相符。冯氏文未说明排列顺序,因此只能推断,冯氏编号第30—38窟为现编第 34、35、36、37、38、39、40、41、42 窟。

12.冯氏编号第40、41窟

冯氏文:

41窟40窟两小窟在39窟下旁似为一组,里外皆各有佛像,柱上楔楣之间,有石雕大花纹檩斗各式,似与牛儿堂相同,整齐可观,可供建筑学家研究。

根据以上叙述,冯氏编号第40、41窟在冯氏编号第39窟下旁,两窟为一组。冯氏编号第39窟(现编第43窟)下方西侧现编第48窟位于东崖下部,浅廊式双龛崖阁,正壁开小龛2个,均为平面马蹄形穹隆顶龛。左龛有浮塑莲瓣形龛楣。两龛有浮塑龛柱,龛柱莲台上承摩尼宝珠,风格与牛儿堂相似。依此推断,冯氏编号第40、41窟为现编第48窟窟内正壁的双龛。

13.冯氏编号第42、43窟

冯氏文:

40窟42窟43窟下,也有已毁栈道的痕迹。

根据以上叙述,这3窟窟号相连,窟下方有栈道孔痕迹。冯氏编号第40、41窟 (现编第48窟)的东侧为现编第50窟、西侧为现编第46窟,3窟相连,基本呈一横排。据《麦积山石窟志》中所附的《天水麦积山石窟测绘图》[5]来看,这3窟下方均有桩孔,与冯氏文描述相符。冯氏文未说明排列顺序,故只能推断冯氏第42、43窟为现编第50、46 窟。

14.冯氏编号第48—52窟

一是根据环境、地域,选择与之相适应的树种,做到因地制宜、适地适树;抓好居民点(院外)绿化,注重庭院(院内)绿化,做到内外结合,实现整体绿化;二是在树种搭配选择上,注重多树种立体搭配,乔、灌、草结合,多树(品〉种复合绿化,做到科学合理,操作性强。

根据以上所述会误以为此窟有上下两层,窟内为石雕造像。其实此窟为东崖大佛脚下的现编第31窟,平面横长方形平顶龛,龛内正壁上下2排影塑,每排5身,远处看很像石雕。依此推断,冯氏编号第27窟为现编第31窟。

23窟之西,有小窟群,自48窟至52窟及最小者十余,其中亦有佛像。

根据以上叙述,冯氏编号第23窟(现编第25窟)西侧为冯氏编号第48—52窟,共十余窟,窟内均有造像。冯氏编号第48—52窟位于东、西崖中间区域, 现编有第 16、17、18、19、20、21、22、23、24、152、172等共11窟,窟内均有造像。依冯氏文描述,冯氏编号第48—52窟规模较大。在这些窟中,规模较大、保存较完好的5个窟为现编第16、17、21、20、24窟,余下不能排除的6个较小的窟,应当将其视作附属窟归入冯氏编号第48—52窟中。冯氏文未说明排列顺序,故只能推断冯氏编号第 48—52 窟为现编第 16、17、21、20、24 窟,并包括现编第 18、19、22、23、152、172 窟。

15.冯氏编号第53—58窟

冯氏文:

自53窟至58窟称下七佛阁,西端在三大佛像脚底已毁栈道之下,东端上与中七佛阁相齐。中间一室已毁,仅存佛像。东西各有三窟,窟前皆有石柱,共为七部。近处,有石堆很大,将正中最下之处全被掩没,当是上七佛阁上顶塌下石方的积累。

根据以上叙述,冯氏编号第53—58窟与现编第28、29、30窟组合成的下七佛阁相同,洞窟特征相同。现编第28窟位于中七佛阁下方,平面横长方形庑殿顶崖阁,前开三间四柱窟廊,正壁开3个佛龛。现编第29窟位于中七佛阁下方,平面横长方形平顶龛,龛楣上部木檐塌毁,龛内多处地方塌毁。现编第30窟位于东崖大佛脚下,平面横长方形庑殿顶崖阁,前开三间四柱窟廊,正壁开3个佛龛。此3窟共七龛,故称下七佛阁,冯氏文中,冯先生只编了六个窟号,而现编第29窟多处坍塌,窟口被堆积物掩埋,故可将其排除。冯氏文未说明排列顺序,故只能推断,冯氏编号第53—55窟分别对应现编第28窟第1—3龛,冯氏编号第56—58窟分别对应现编第30窟第1—3龛。

脱贫攻坚,资金是关键。赣州市财政部门紧扣脱贫攻坚任务,发挥政府投入主体和主导作用,为全市脱贫攻坚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

16.冯氏编号第 45、46、47 窟

冯氏文:

46窟45窟38窟39窟迤西上下有二窟,也有佛像,在34窟下,有栈道痕一。

至此,东崖部分的冯氏编号洞窟仅余冯氏编号第 45、46、47 窟与现编第 44、45、47 窟可对应。但冯氏文对冯氏编号第45、46窟的记载较笼统,而且未曾提及冯氏编号第47窟,因此无法得知这3窟的排列顺序,只能推断冯氏编号第45、46、47窟为现编第 44、45、47窟。

二 西崖部分

冯氏文:

以上是前岩正面的情况,至于与前岩相连的西旁面,石窟大的很少,可以三大佛立像作为中心。大佛的脚下,列有石窟86窟至96窟十一处,东端之一窟稍大,亦有佛像。59窟至84窟在大佛的西端,有上下排列的石窟四列。

2.1 槐耳清膏对NCI-N87细胞增殖影响 槐耳清膏(4、8、16、32mg/ml)作用 NCI-N87 细胞 24、48、72h后, 与对照组相比,8、16、32mg/ml对胃癌细胞有抑制增殖作用,并以浓度和时间依赖的方式抑制细胞增殖(P<0.05),而低浓度组 4mg/ml未显现明显抑制作用。结果见表1。

根据以上叙述,冯氏编号洞窟在西崖的划分以现编第98窟西崖大佛为中心,分别为西崖大佛西侧和西崖大佛脚下这两大区域。其中冯氏编号第59—84窟分布在西崖大佛西侧,上下排列成4排。冯氏编号第86—97窟在西崖大佛脚下,为一横排。此横排之下为冯氏编号第102至120窟。

1.冯氏编号第59—63窟

冯氏文:

第一列与大佛像头相齐,在长栈道的下面,自59窟至63窟凡五窟。

根据以上叙述,第1排冯氏编号第59—63窟与西崖大佛头部平齐,共有5个洞窟。而现编号中,这一排有第 123、126、120、127、124、158、153、125、171共9窟。该如何找出冯氏编号洞窟?回顾麦积山石窟的历次编号,1941年冯国瑞先生前往麦积山考察,首次将麦积山石窟编号。1952年西北考察团考察麦积山,将麦积山石窟编号,共计157个。1953年中央勘察团考察麦积山,在西北考察团157个编号的基础上又清理发现了37个洞窟,使窟龛数增至194个,后来又增编了王子洞窟区等,最终石窟编号增加至 221 个[6]。1953 年中央勘察团所清理发现的37个窟为1952年无法登临的洞窟,那么冯先生1941年也是无法勘察这37个洞窟的。再者,冯氏文中多次指出所编洞窟均有造像,笔者认为冯先生优先将塑有造像的洞窟进行编号。因此在寻找冯氏编号洞窟时,可将窟内无造像的洞窟与1953年清理发现的洞窟 (现编第157窟之后的洞窟)排除在外,余下洞窟较为接近冯先生当年所看到的洞窟。根据以上两点,排除现编第158、153、125、171窟。冯氏文未说明排列顺序,只能推断冯氏编号第59—63窟为现编第123、126、120、127、124 窟。

2.冯氏编号第64—68窟

冯氏文:

第二列自64窟至68窟大小凡五窟。根据以上叙述,第2排为冯氏编号第64—68窟,共5窟。 现编号中,这一排为第115、114、113、121、122、179、181、182、183、119 窟,共 10 窟。去掉4个1953年清理出的石窟,即现编第179、181、182、183窟,还有6窟。这6窟中现编第119窟为小浅龛,规模最小,很可能因距离太远无法看清而被忽略,所以再将现编第119窟排除。因冯氏文未说明排列顺序,只能推断冯氏编号第64—68窟为现编第 115、114、113、121、122 窟。

3.冯氏编号第69—79窟

冯氏文:

第三列自69窟至79窟凡十一窟。根据以上叙述,第3排为冯氏编号第69—79窟,共11窟。现编号中这一排有第118、117、116、112、111、110、109、108、106、105、104、107 共 12窟,去掉窟内无造像的现编第107窟,其余与冯氏编号数目相同,冯氏文未说明排列顺序,只能推断冯氏编号第 69—79窟为现编第 118、117、116、112、111、110、109、108、106、105、104 窟。

4.冯氏编号第80—84窟

冯氏文:

第四列自80窟至84窟大小凡五窟。

根据以上叙述,第4排为冯氏编号第80—84窟,共5窟。现编石窟中这一排也是5窟,数量相符。冯氏文未说明排列顺序,只能推断冯氏编号第80—84 窟为现编第 99、100、101、102、103 窟。

5.冯氏编号第85窟冯氏文:

85窟在大佛像东头,俗名碑洞,有人推测庾信的佛龛铭石刻存放在这里,拿望远镜看,窟口内稍深处,悬有篆文,榜曰“民乐堂”。

根据以上叙述,冯氏编号第85窟被称为碑洞,与现编第133窟俗称相同。现编第133窟位于西崖中部,西崖大佛东侧,为汉代崖墓式佛窟,窟门内侧嵌置木门框,门楣上悬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木制匾额一块,题曰“极乐堂”。与冯氏文所记“民乐堂”相差一字,疑是距离较远所致。依此断定冯氏编号第85窟为现编第133窟。

6.冯氏编号第86—96窟

冯氏文:

大佛的脚下,列有石窟86窟至96窟十一处,东端之一窟稍大……86窟至96窟在大佛下面,为一横列,其下有长栈道迹。此长栈道痕西部之下,有栈道所承的三窟(104窟、105窟、106窟)。

根据以上叙述,冯氏编号第86—96窟在西崖大佛脚下,为一横排,共11窟,其下有长栈道痕一道,长栈道痕西端下方有3个窟为冯氏编号第104、105、106窟。在现编号中,西崖大佛脚下一排共25窟,冯氏编号洞窟只为其中11个。根据1952 年冯先生所绘的麦积山测绘图[2]101,可知西崖大佛脚下有一排残损栈道痕(图3),与冯氏文记载的西崖大佛脚下的“长栈道痕”相印证。该栈道痕上的石窟则为冯氏编号第86—96窟。图中现 编 第 91、90、138、89、88、87、86、85、84、83、82、81、189、170、186、188、187、167、184、137 窟,共 20窟,均在“长栈道痕”上。这其中除去1953年清理发 现 的 现 编 第 189、170、186、188、187、167、184窟,而现编第137窟在大佛脚部左侧位置,不在大佛脚下,故可排除。 所剩现编第 81、82、83、84、85、86、87、88、89、138、90、91 共 12 窟,多出一窟应为冯氏文未提到的冯氏编号第97窟。长栈道痕西端下方的冯氏编号第104、105、106窟为现编第65、64、63窟,冯氏文未说明排列顺序,只能推断冯氏编号 第 86—97 窟 为 现 编 第 91、90、138、89、88、87、86、85、84、83、82、81 窟。

7.冯氏编号第98—101窟

冯氏文:

98窟至101窟各窟散在泉湫的附近,有两窟皆为泉口,远看里面也有竹编物存在。

按冯氏文所述,冯氏编号第98—101窟在湫池附近,其中有两窟为泉口。现编第57、173窟为两处泉眼,其附近现编有第 79、80、58、174、175 窟共7窟。其中窟内无造像的为现编第79、174、175窟。冯氏文未说明排列顺序,依此只能推断冯氏编号第 98—101 窟为现编第 80、173、58、57 窟。

8.冯氏编号第102—120窟

冯氏文:

102窟至120窟的窟群分布于长栈道痕的下面,大小不一,其中皆有佛像。

图3 冯国瑞1952年所绘麦积山测绘图

(冯国瑞著,张克源、冯晨校注《麦积山石窟志校注》,中国文史社出版2015年,第5期,第101页。)

上述 “长栈道痕”下分布有现编第73、72、65、64、63、71、70、67、69、169、68、66、62、61、60、94、166、56、55、54、53、52、74、75、76、77、78、152 窟, 共 28窟。除去窟中无造像的现编第61、66窟与1953年清理发现的第166、152窟,而现编第169窟为1953年中央考察团补编的[4]106,并非清理时发现的洞窟,所以不应排除。再将这些窟中规模最小的洞窟排除,即现编第 62、68、72、73、75 窟,因为当时无法登临,远眺难以看清。余下石窟因冯氏文未说明排列顺序,只能推断冯氏编号第102—120窟为现编第 77、76、65、64、63、78、74、71、70、67、69、169、60、94、56、55、54、53、52 窟。

9.冯氏编号第121窟

冯氏文:

121窟上有长方扁形小窟,中小佛一尊,及左右侍窟,下面壁上,雕有半身作怒目状神像位于莲花中心,又有莲梗抽出二莲蓬于左右,莲蓬上亦各有一像,姿态很生动,左边的龙女,眉目姣好,翘足而立,形式极美,下有四狮,现仅存二。

根据以上叙述,冯氏编号第121窟窟内有怒目状金刚力士位于莲花中心,下有4狮,现仅存2身;现编洞窟中第191窟为摩崖泥塑,上部龛内存一佛一弟子,龛下部浮塑—大鹏金翅鸟,两侧向上伸出的莲蕾上各塑一菩萨,下部两侧各塑一蹲狮。以上特征与冯氏文所述特征相同,依此推断冯氏编号第121窟为现编第191窟。

三小结

已明确位置的冯氏编号洞窟的排列顺序:先东崖再西崖,东、西崖均从最高处开始编号,同一高度的洞窟从东往西编号。可将冯氏文未说明排列顺序的洞窟依此顺序排列并与现编窟号相对照(表1)。如此排列可见,表1中冯氏编号与现编号的排列顺序有多处相同。笔者认为,冯国瑞先生曾与1952年西北考察团[7]、1953 年中央勘察团[8]一同前往麦积山考察,说明这两次考察的石窟编号很可能借鉴了冯国瑞先生1941年的一些编号。表1中冯氏编号与现编号的不同之处说明现编号修改了冯国瑞先生的一些编号。

致谢:特别感谢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夏朗云、白凡、张铭、屈涛老师指导和李晓红、董广强老师提供资料。

表1

冯氏编窟号 现编窟号 冯氏编窟号 现编窟号1散花楼顶处凹槽 42 46 2、3、4、5、6、7、8 4(第 1、2、3、4、5、6、7 龛) 43 50 9、10、11 5(第 1、2、3 龛) 44 49 12、13、14、15、16、17、18 9(第 1、2、3、4、5、6、7 龛) 45、46、47 44、45、47 19 14 48、49、50、51、52 16、17、21、20、24 20 15 53、54、55 28(第 1、2、3 龛)21 27 56、57、58 30(第 1、2、3 龛)22 26 59、60、61、62、63 123、126、120、127、124 23 25 64、65、66、67、68 115、114、113、121、122 24 11 69、70、71、72、73、74、75、76、77、78、79 118、117、116、112、111、110、109、108、106、105、104 25 10、12 80、81、82、83、84 99、100、101、102、103 26 1、2 85 133 27 31 86 91 28 33 87、88、89、90、91、92、93、94、95、96、97 90、138、89、88、87、86、85、84、83、82、81 29 32 98、99、100、101 80、173、58、57 30、31、32、33、34、35、36、37、38 34、35、36、37、38、39、40、41、42 102、103、104、105、106、107、108、109、110、111、112、113、114、115、116、117、118、119、120 77、76、65、64、63、78、74、71、70、67、69、169、60、94、56、55、54、53、52 39 43 121 191 40、41 48(正壁双龛)

参考文献:

[1]冯国瑞,著.张克源,冯晨,校注.麦积山石窟志校注:冯国瑞先生生平简略[M].北京:中国文史社,2015.

[2]冯国瑞,著.张克源,冯晨,校注.麦积山石窟志校注[M].北京:中国文史社,2015:169.

[3]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麦积山石窟第4窟庑殿顶上方悬崖建筑遗迹新发现 附:麦积山中区悬崖坍塌3窟龛建筑遗迹初步清理[M].文物,2008(9):71-86.

[4]麦积山勘察团.麦积山石窟内容总录(三)[J].文物参考资料.1954(4):101.

[5]张锦秀,编撰.麦积山石窟志:天水麦积山石窟测绘画[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2.

[6]魏文斌,白凡.麦积山石窟历次编号及新编窟龛的说明[J].敦煌研究,2008(5):30-34.

[7]孙儒僴.我曾经参加过的几次石窟考察[J].敦煌研究,2000(2):60.

[8]麦积山勘察团.麦积山勘察团工作日记(摘要)[J].文物参考资料,1954(2):35.

高原,卢娜,李沁,杨彩兰,汪嘉荣
《敦煌研究》 2018年第02期
《敦煌研究》2018年第02期文献
100%安全可靠
7X18小时在线支持
支付宝特邀商家
不成功全额退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