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高窟壁画中的隋代华盖图
本文是继《北朝时期的敦煌石窟华盖图像》[1]一文论述隋代莫高窟壁画中的华盖图案的。华盖是壁画中的装饰图案,同时也作为佛教庄严器具。“庄严”二字在佛教艺术中意味着华丽、严肃装饰,除了艺术上纯粹的美化装饰功能以外,还具有宗教上圣化空间的功能。这一抽象观念在实际的艺术创作、造型、装饰和用色手法中,则以更为概括和美化的形象出现。
一 莫高窟隋代华盖的类型与分布
在隋代短短的38年历史中,敦煌莫高窟就开凿了81个洞窟① 樊锦诗、关友惠、刘玉权的《莫高窟隋代石窟分期》将隋代洞窟分为81个,参见《敦煌石窟·敦煌莫高窟》(二),文物出版社,1987年。。经笔者实地调查,有华盖的洞窟44个,华盖共计300余个,比起北朝时期有华盖的23个洞窟中共77个华盖,数量有了明显的增加,主要出现在洞窟四壁的说法图中。主尊头上的华盖醒目华丽,层次较为繁复,使主尊更显庄严。隋代华盖的样式变化百出,甚至单个洞窟中有上百个华盖而无一相同。莫高窟第390窟中所绘115个华盖,个个异彩纷呈。
隋代华盖是北朝华盖的延续,但在表现形态上又有了隋代的新特征。对于华盖的分类,有学者将敦煌华盖分为悬挂型和支撑型[2],笔者主要是按照华盖的造型将其分为幔盖、伞盖、双重盖三种类型① 关于三种类型的盖的结构和定义,参见范丽娟、韩卫盟《北朝时期的敦煌石窟华盖图像》,《敦煌壁画艺术继承与创新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年。。
1.Ⅰ型 幔盖
幔盖在莫高窟早期洞窟中属于最基本的华盖类型,到了隋代依然存在,但是存在的比例随着新增华盖造型的递增而开始减少。幔盖在北朝图像中已经有了固定的形式,到隋代也没有超出北朝的形式范围。
由表2、表3可知,药后30 d,各药剂处理小区内杂草株防效相对于药后15 d整体略有降低,可能是由试验小区内新增杂草较多所导致。1%甲基二磺隆·双氟磺草胺可分散油悬浮剂各剂量处理对雀麦、播娘蒿、荠菜的株防效、鲜质量防效均在80%以上,总体防除效果较好;单剂30 g/L甲基二磺隆可分散油悬浮剂对雀麦的株防效、鲜质量防效仍高于90%,对播娘蒿、荠菜的防效略差;单剂50 g/L双氟磺草胺悬浮剂对播娘蒿、荠菜的株防效、鲜质量防效仍高于90%,但由于对雀麦无效,总体防效较差。
城市信息模型(CIM)=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 BIM)+基础设施信息模型(Infrastructure Information Modeling IIM)+地理信息 模 型(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 Modeling,GIS-M)
这时期的幔盖可以简易到盖顶无装饰,主要分布在洞窟窟顶故事画和千佛当中,已经成为华盖最简易的符号,所在壁画基本都是窟顶比较细密的部分或者是洞窟壁面的千佛部分,由于所饰华盖的对象减小,因此华盖也就比较简单(图1-1、1-2)。
西魏第285窟中出现的比较特殊的一种折伞盖在隋代也延续下来,集中出现在第420、436、244、390窟,主要分布在窟顶故事画和壁面说法图中(图 3)。
仰莲顶幔盖依然承袭北朝的形式,主要以第405、419、423、425、389 窟的华盖为代表, 这些华盖有了新的变化和装饰纹。华盖的顶珠或颜题(华盖顶部和下帷之间的装饰带)上用幡带装饰(图2)。这种华盖主要分布在经变画和侧壁说法图中,多数悬挂于佛陀头上,少数悬挂于主尊倚坐菩萨的头顶。
2.Ⅱ型 伞盖
伞盖在隋代的发展有了非常大的突破,以下出现的四种类型,Ⅰ、Ⅱ式是北朝曾出现过的,而Ⅲ、Ⅳ式则是隋代新出现的。北朝的折伞盖已经完全消失,出现了新的形式:覆莲伞盖和圆伞盖。新出现的这两种形式在这一时期变化出非常多的造型。
需求分析还体现在教材建设上。ESP教材首要因素是满足学习者需求,教材要以内容为依托,教学内容与某些特定学科和职业相关,通过模拟真实语言学习环境,激发学习者学习兴趣和热情,发展学习者运用语言的能力,为进入专业英语学习打下扎实语言基础。笔者认为可以尝试组织有关专家和教学经验丰富的一线ESP教师对各类大中专院校进行学生ESP学习需求调查和分析,根据不同级别和不同性质院校的学习者需求对ESP教材进行开发和编写。同时,各个高校从事ESP教学教师,从社会和学生需求出发,借鉴国外优秀原版教材,认真对比国内同类教材,结合国内学生情况,进行教材再建设。
图1-1 千佛华盖
图1-2 牛车车盖 莫高窟第420窟窟顶南披
图2 幔盖 莫高窟第419窟窟顶西披
进入隋代第二期,覆莲伞盖的数量大幅度增加,包括折伞盖的数目占到此时华盖总数的近一半。覆莲伞盖的雏形期在此时继续向复杂化发展,有些平顶上加有莲花或火珠纹,然而单瓣覆莲形式在这一时期属于主流,发展趋势更加成熟和程式化,除了吊幡与吊坠有所区别,其他形态上并没有大的变化(图11)。折伞盖在这一期出现在窟顶,实际上是没有安装盖弓帽的覆莲伞盖(图12)。
带柄伞盖在这一时期非常少见,造型上也没有大的变化,均为直柄伞盖。与北朝时期所不同的是,所出现的位置主要是窟顶故事画中帝王或太子的上空,而供养人中很少有撑伞盖的例子。
(2)Ⅱ型Ⅱ式 折伞盖
12.3 采粉时白天还要加强通风,撤下遮阳网,盖上草帘遮荫70%,起到白天降温、夜里保温作用,利于灵芝多弹射孢子粉。白天温度控制在24~30℃,湿度在50%~70%,每天早晨采集完孢子粉浇一遍水保湿。
从昆明沿昆玉高速公路往晋宁方向行驶,半小时不到,在牛恋乡收费站下高速公路,经过一个大拐弯,亭台楼阁的“山大王”菌庄显得较为显眼,也早就被云南人成为美食圣地,很多款待外地客人的朋友都会驱车百里慕名而来,只为了那一口鲜香的菌。
(3)Ⅱ型Ⅲ式 覆莲伞盖
覆莲伞盖是隋代新出现的一种形式,从外观上来看,它像是一朵大莲花倒悬在空中,实际上我们可以从覆莲伞盖上看出伞的具体结构 (图4),它表现出了汉代马车车盖中的具体部件,但是当具体造型在佛教图像中出现时,更加增添了艺术上的夸张手法。平面图像伞盖的内部结构、盖斗和盖弓是看不到的。隋代的盖弓帽多数表现的都是曲茎华蚤① 曲茎华蚤取自孙机著《汉代物质文化图说》:“《东京赋》:‘葩瑵曲茎。’李注:‘葩爪悉以金作华形,茎皆曲。’”。这类伞盖主要分布在侧壁的说法图中,只有少数几例出现在窟顶。
(4)Ⅱ型Ⅳ式 圆伞盖
本次研究得出受体糖尿病病史与排斥反应相关,而其高血压病史、吸烟史与排斥反应无关,而有研究结果中,糖尿病病史与排斥反应发生无明显相关性。本试验糖尿病、吸烟、高血压患者的比例均明显偏低,考虑为样本含量不足,存在偏倚,不能完全说明排斥反应与受体糖尿病史、高血压病史及吸烟史的关系。
圆伞盖在隋代首次出现,并且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圆伞盖主要分布在洞窟壁面的说法图中,与覆莲伞盖一样悬挂于佛陀与倚坐菩萨的头顶,甚至发展至第三期时连天王头顶上亦有圆伞盖。
图3 折伞盖 莫高窟第420窟窟顶
图4 覆莲伞盖结构图
随着隋代新特点的出现,第二期洞窟中的华盖图像增加了新的装饰纹样,火焰纹代替了原先的仰莲纹。华盖上的吊坠开始丰富,有龙衔杂玉佩羽葆、龙衔杂玉佩绶带、铃铎、杂玉佩铃铎、羽葆、双重羽葆、孔雀羽等。
图5 圆伞盖A 莫高窟第305窟东壁北侧
图6 圆伞盖B 莫高窟第425窟北壁
3.Ⅲ型 双重盖
双重盖主要悬挂在龙凤驾车② 此处龙凤驾车为专指,一说为东王公、西王母驾车,一说为帝释天、帝释天妃驾车。上,和北朝时期一样。其中第420窟窟顶也有把双重盖作为车盖用的(图7)。双重盖的位置随着龙凤驾车位置的变化而变化:早期出现在窟顶南北侧,隋代第一期时出现在平顶南北侧和西壁龛上南北侧,隋代第三期时则只出现在西壁龛内南北侧。
隋代第一期所出现的覆莲伞盖和圆伞盖成为了后期伞盖的主要发展趋势,这一期的华盖造型上虽然也出现了新的样式,但总体上来说,还是较多地沿袭了北周时期的特点。
图7 马车车盖 莫高窟第420窟窟顶西披
图8 覆莲伞盖 莫高窟第394窟南壁西侧
图9 圆伞盖 莫高窟第394窟南壁东侧
二 莫高窟隋代华盖的演变趋势
盖顶无装饰的幔盖第三期仅有一例,第394窟东壁门上尊像画的覆钵形伞悬在主尊上空,盖上无任何图案及装饰纹样。仰莲顶幔盖在这一期有31例,帷幔部分直接在颜题下绘三角帷幔纹,并且三角帷幔纹夹角中间的绶带纹也开始消失,这种构成已经成为了第三期幔盖帷幔的构成趋势(图14)。仰莲顶幔盖的装饰纹在这一时期增添了更加华丽的构件,尤其是顶部的装饰是前期很少见的,也反映出了仰莲顶幔盖在消逝前的繁华(图 14)。
在检视莫高窟隋代华盖图像的过程中,笔者看到了华盖的演进变化规律。为了能更清楚地彰显隋代华盖的特征,以下以华盖装饰纹的繁衍、造型的演变以及视觉角度的递进做分析:
1.第一期洞窟(581—589)
同时注意到在模型3的控制变量中,研究生毕业学校等级对研究生的学术水平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这表明从统计学意义上来讲,国家重点院校对研究生学术水平的影响要显著高于其他一般普通院校,这与我们的经验也是比较吻合的。但是当模型中引入研究生学术感知力变量时,控制变量对研究生学术水平的影响并不显著。
飞机起落架主要用于吸收飞机起飞、着陆及滑行时的动能,其内部为缓冲器。起落架载荷试飞[1]的目的是检查起落架的结构强度,着陆试验是其中的重要试飞科目。与正常着陆过程中拉飘飞机以较小的下沉速度着陆不同,强度试飞着陆试验要求飞行员操纵飞机最终以最大使用下沉速度着陆,处于起落架的严重受载状态。
隋代第一期的华盖造型真正体现了 “隋承周制”。这一期所出现的盖顶无装饰的幔盖、仰莲顶幔盖、双重盖都承袭了北周的样式,从纹饰上来看更加巩固了从西魏以来的鱼鳞纹与三角帷幔纹的结合,直到隋代第三期,幔盖中的这种组合方式成了幔盖裙幔部分的构成定式。
进入发展壮大阶段,企业的规模不断增大,并开始走向正规化。规模扩大使企业管理的专业化分工成为必然,企业主已经没有能力或体力将所有企业事务都由自己来决策和处理,专业人才的加盟成为必然。因此需要内部提升和引进职业经理人来解决发展问题。同时,企业制度的不断完善,给非家族成员提供了相对平等的发展机会,同时规范的管理和监控,减少了企业引进职业经理人的道德风险。但规范化往往是局限在非决策层,因此,非决策层仍存在职业经理人的道德风险。
圆伞盖比北朝时期多了鱼鳞纹、三角帷幔纹,并且在伞盖上面还有隋代常见的联珠花瓣,但这种形式并不长久。到隋代第二期时,圆伞盖开始出现了新的变化。覆莲伞盖是这一时期新出现的伞盖造型,雏形期上部为平顶式,后来逐渐发展为单瓣覆莲的形式,并一直沿袭到隋代末期,甚至到唐代也有所沿用。同时,覆莲伞盖的曲径华蚤的盖弓帽部分吊有吊坠以及幡带,这种构造方式在后来各时期的华盖表现上都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以上几种伞盖形式从视角表现来看,覆莲伞盖要表现莲心的形态,因此从视角上也是以四分之三仰视的角度来表现的,多数可以看到覆莲伞盖后半部分的盖弓帽。到隋代第三期,部分覆莲伞盖有将覆莲内部的莲心露出的趋势(图8)。圆伞盖第一期为平视表现;到了第二期,随着样式的复杂化,视觉角度上也开始向半仰视的角度发展,并已表现出其内部的莲心装饰(图9)。从隋代华盖所悬的对象来看,俗人即洞窟中的供养人撑伞的现象减少了,佛经中每有帝王遇到佛陀时都要将其伞盖除却,如经文所述:“摩竭陀王频鞞娑逻遥见世尊在林树间……有五仪式:一者剑,二者盖,三者天冠,四者珠柄拂,五者严饰屣,一切除却。”[3]类似的记载不少,大多数经典中,国王只要遇到佛陀,都会除却五仪式(其中包括伞盖),这是否会导致洞窟中俗人撑伞盖的现象减少呢?
2.第二期洞窟(590—612)
真正的隋代特点在第二期开始出现,无论是洞窟形制、联珠纹装饰,还是塑像、壁画都开始出现了许多新的特点,华盖样式也同样出现了新的特征。这些特征都是第一期洞窟所不见或少见的,而且还延续至第三期甚至初唐时期的洞窟中。以下分述各种华盖类型在第二期所出现的特征:
幔盖的数量逐渐减少,尤其是盖顶无装饰的幔盖仅有4例,且没有新的变化;仰莲顶幔盖基本延续了在北周洞窟中帷幔上的鱼鳞纹、三角帷幔纹的构成组合,且三角帷幔纹下面坠有露珠,夹角处或有绶带,也有少数颜题下面直接是三角帷幔纹,这种构成一直发展到隋代第三期(图10)。从仰莲顶幔盖的其他装饰纹样来看也出现了新的特征:盖顶的仰莲装饰纹演变成为了隋代比较普遍的火珠纹,并且华盖的吊坠部分使用了隋代比较常见的杂佩玉饰(图10)。
图10 幔盖 莫高窟第425窟南壁
伞盖中,带柄伞盖在早期洞窟中都是出现在俗人上空或洞窟供养人由侍从所撑伞盖的,到了隋代出现的例子非常少,仅第二期洞窟中有4例,形制上也没有新的特征。
(1)Ⅱ型Ⅰ式 带柄伞盖
第二期所出现的圆伞盖虽然数量上并不多,但其造型直接发展成第三期圆伞盖的基本造型。圆伞盖在隋代的出现可以说是比较特殊的,基本上属于敦煌石窟中特有的地域性的伞盖造型。它的视角呈现主要是以半仰视的角度呈现给观者的(图13),且伞盖内部的莲花心也呈现出来了。
双重盖的数量随着第二期洞窟中龙凤驾车题材的减少而减少,仅在第404窟中出现了一对,且在第三期洞窟中已绝迹。
图11 覆莲伞盖 莫高窟第423窟北壁
图12 覆莲伞盖 莫高窟第420窟窟顶
图13 圆伞盖 莫高窟第427窟北壁
圆伞盖的表现形式有两类:A类是先出现的,乃沿袭北周时期的带柄伞盖,且发挥至极致(图5);B类是隋代第三期(如后详述)最常出现的形式(图 6)。
3.第三期洞窟(613—626)
莫高窟隋代华盖的发展历程中,第三期是华盖的活跃时期。华盖造型由质朴趋向华丽,其形制主要以覆莲伞盖、圆伞盖为主流,第一、二期所延续的北朝华盖类型到第三期完全消失,主流伞盖的造型开始有向初唐过渡的趋势。
隋代消除了南北交通阻碍,中原与边疆畅通无阻,华丽的中原风格和质朴的地方色彩相结合,形成了隋代壁画艺术的特色。隋王朝经营丝绸之路,在张掖举办二十七国交易会,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隋代华盖和壁画的整体风格一样,经过了两百多年的发展,已经把外来艺术精华,作为创造中国民族艺术的营养,逐渐融化于民族艺术中。
治疗结束后,研究组患者34例,治疗痊愈8例,占比23.53%,治疗显效12例,占比35.29%,治疗有效13例,占比38.24%,治疗无效1例,占比2.94%,研究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7.06%;对照组患者34例,治疗痊愈3例,占比8.82%,治疗显效10例,占比29.41%,治疗有效9例,占比26.47%,治疗无效12例,占比35.3%,对照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64.7%;将两组数据进行比较,研究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要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3.858,P=0.000<0.05)。
覆莲伞盖在第三期的数量是最多的,但是它的样式上并没有大的变化,主要是以第二期的单瓣覆莲的形式发展来的,在伞盖的盖弓帽上程式化的吊有铃铎,少数吊有杂玉佩和羽葆。少数覆莲伞盖中心内部可以看到倒悬的莲花,但是大多数覆莲伞盖还是以平视或者略微俯视的视角来绘制的(图15)。覆莲伞盖的顶珠和仰莲顶幔盖的发展过程相同,由最初的平顶到仰莲花再到最后的火焰珠,甚至第三期也出现了双层、多层的覆莲伞盖形式。其吊坠除了程式化的铃铎以外,也有第二期出现过的杂玉佩、绶带等。
随着国内葡萄酒行业、侍酒师行业的发展,越来越多人像他们那样,一边工作,一边考试升级,不断努力,只为让自己更专业。正如戴鸿靖所说:“这个时代给予了无限可能。距离很多东西其实都很近,比如距离Michelle Rolland只相隔了一个人,近距离观察Rolland怎么做调配也不远。所以有梦想,去做,身边所有人都会帮你的。”
圆伞盖在这一时期已经形成了比较稳定的造型模式,圆伞盖的结构上是看不到有盖弓的,主要是在伞盖的边缘镶金华,在金华上挂上串珠,然后再在串珠上吊上丰富的吊坠。但是圆伞盖在第三期中吊坠相对比较单一,主要是以杂玉佩和铃铎相间配吊的,少数也有绶带和铃铎相间的。第390窟的圆伞盖比较特殊,几乎每个伞盖都有绶带。圆伞盖的顶珠发展与覆莲伞盖比较相似,这里仅将前期少见的样式列出来(图16)。
图14 幔盖 莫高窟第389窟南壁
图15 覆莲伞盖 莫高窟第244窟北壁
图16 圆伞盖 莫高窟第244窟东壁
三结论
关于仰莲顶幔盖火珠纹的演变过程:仰莲顶幔盖起源于北朝,发展于隋代第一、二期,最后消亡于隋末唐初,可以说其发展已经出现了完美的转型,将写实的仰莲顶顺势转型成为了火焰珠。其中仰莲顶的中心也是由雏形期的花苞逐渐转变成隋代盛行的火珠纹,完成了从莲花纹到火珠纹的演变过程。
(2)有利于简化物流园区项目中的合同关系。在EPC总包模式下,业主不需要再与设计方、采购方和实施方分别签署合同,只需与总包方达成一致,极大地简化了智慧物流园区项目的合同框架。
关于第390、244、314三窟华盖的特殊性:第390、244、314窟的每个壁面上都绘制了大量的说法图,仅在第390窟就绘制了115铺说法图,几乎每铺说法图都有华盖,画工都有意从色彩、形式、构成等做出了华盖对比,使各个华盖都有所不同。很多华盖的顶珠出现了仰月纹,但都集中在第390窟中。
关于华盖的时代特征、地域性:从隋代华盖构成的时代特征来看,首先,隋代华盖承前启后的特点很强,第一期仍然沿袭了南北朝时期的因素,南北朝与隋代的特点相互融合,有的因素甚至影响到唐初,而且到了隋代第二、三期还出现了新的因素,并一直沿续至初唐。之所以说隋代启后的作用非常大,也是由于到了初唐时期,绝大部分华盖造型都是由隋代的华盖造型综合构成的(图17)。
图17 华盖 莫高窟第205窟北壁
其次,隋代华盖造型仍然存在地域性,虽然莫高窟佛教艺术受两京(长安、洛阳)的影响非常之大,但是从华盖来看,很多单个类型的华盖发展不仅不受其影响,反而有自己的发展特点,其中有些伞盖也是莫高窟中所特有的。这些特点在唐代和中原文化发生了巨大的交汇、融合,产生了多彩绚烂的唐代艺术。
第三,华盖造型越来越由写意化发展为装饰化,尤其是吊坠之类的装饰纹样,这种特点到了初唐演变得更加显著(图18)。
图18 华盖 莫高窟第204窟北壁
(本文配图:范丽娟)
参考文献:
因此,规程认为单侧电源线路的三相一次重合闸动作时间宜大于0.5 s,同时为提高线路重合成功率,可酌情延长重合闸动作时间。
[1]范丽娟,韩卫盟.北朝时期的敦煌石窟华盖图案[C]//敦煌壁画艺术继承与创新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
[2]王乐,赵丰.敦煌伞盖的材料和形制研究[J].敦煌学辑刊,2009(2).
[3]中阿含经:第11卷[M/CD].CBETA电子佛典集成.CBETA中华电子佛典协会,2014:4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