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研学基地 探索研学途径*——以张掖湿地博物馆研学基地为例
随着张掖湿地博物馆被教育部确定为全国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基地,它将会成为未来中小学生开展研学旅行活动的重要场所,在提升学生湿地环境保护意识和培养生态文明行为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目前共识机制应用的场景越来越广泛,且不同场景下对共识机制安全性与效率要求不同,能否找到一种适用于大多数场景的共识成为关键。
一、走进湿地,领略湿地之美
张掖湿地博物馆是西北地区惟一一家以湿地为主题的自然科学博物馆,馆内大量的资料图片、标本模型、复原场景和高科技手段等内容,将会成为学生进行发现式、体验式和探究式学习的研学教育资源。
信息技术的发展,带动了整个社会生活的变革,特别是近几年来随着素质教育不断深入,创新教育、创客教育正以一种全新的姿态进驻各中小学课堂,而信息技术更是以一种不可替代的作用贯穿于这些领域当中。如何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提升他们的信息技术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逻辑思维习惯是每一位信息技术教师研究的重点和难点。在教学的过程中,我通过自学和外出学习等方式为自己充电,接受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大胆尝试,勇于创新,推陈除旧,逐步形成了一整套适合现代教育的教学方式和方法。
1.湿地博物馆内的观察之旅
在湿地科学展区,通过讲解员的讲解,学生可了解湿地的概念、湿地的形成、湿地的分类、湿地的功能、湿地的作用、湿地划分的标准、世界湿地分布、中国湿地的分布、黑河湿地的分布等知识。丰富湿地知识的同时,激发和吸引学生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兴趣,使其能自发认识到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学生通过观察黑河湿地形成的沙盘模型、黑河湿地潜水剖面模型图、湿地形成等高线分布模型等,对湿地形成的原理进行认知。通过博物馆内物资宝库、气候调节、污水净化、调洪蓄水、补充地下水图文观察活动,了解湿地对区域环境的影响和作用;引导学生关注日常生活中的环境变化,从而保护湿地生态环境。
(三)在财政层面,监管不到位,由于非税局人员力量薄弱,没有将“征、管、查”有效地结合起来,使得非税监管工作开展不到位。同时,受到财力分成的负面作用影响,对非税收入往往并不是应缴尽缴,而是会视财政调度收入进度情况和本镇街收入完成情况酌情上缴,造成人为调节收入的现象。
在湿地家园展区,通过“湿地动物大观园”和“草木部落”展项,让学生观察湿地保护区内部的各种动植物标本,让其探索湿地生物多样性形成的缘由。通过显微镜操作,学生观察各种植物种子的剖面,认识种子的结构。在身临其境中,感受湿地的一草一木,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2.湿地博物馆外的认知之旅
学生通过湿地公园开展识别鸟类体验。了解公园内鸟类的分布区域,绘制最佳观鸟区域地图、参加鸟类素描速写竞赛。通过观鸟活动,了解候鸟迁徙规律,调查候鸟种群变化。通过湿地鸟类种群及数量调查,了解湿地建设对鸟类迁徙的影响。通过鸟类主题摄影活动,宣传鸟类与自然和人类和谐相处的重要意义。
二、研学湿地,体验湿地之魅
研学旅行活动最大特色在于让学生学会体验,在体验中学会思考、学会探索、学会感悟。在博物馆感知体验区,学生和游客可以通过游戏互动方式,加深对湿地知识的感知和了解。
1.影音体验
一般解法: m≤xlnx/(x-1),求导易得极值点为x=1,再利用洛比塔法则求得极值为1,解得m≤1。
2.光影体验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成为国家的顶层设计,生态文明知识教育要深入人心,湿地博物馆就承担着这样的责任和功能。博物馆要结合自身特点,充分利用网络媒体和主题宣传途径,采用馆校结合、全民参与的宣传方式,开展湿地知识的普及与宣传工作。
3.阅读体验
电子书籍分为张掖历史文化介绍和湿地知识介绍。学生通过翻阅电子书籍,在观看影视的基础上进行有目的的阅读活动。通过挑选自己感兴趣的知识进行阅读学习,让学习具有主动性,能够达到深度学习的目的,让研学旅行活动落到实处。
馆内利用多种手段对学生开展科普教育活动,将环境教育和自然知识普及相结合,加强保护生态环境的科普教育。如博物馆内的错觉画“戈壁与绿洲”展项,杂粮种子拼图“湿地与农业”展项,采用不同设计形式,诠释“有水是绿洲,无水是戈壁”的湿地内涵。
4.骑行体验
自行车骑行体验由两部分内容组成。一是博物馆内模拟骑行体验。通过感应设备,进行自行车蹬踏,在虚拟空间内,感知湿地游行的前进路线,感受湿地的美丽景色。二是实地骑行活动。学生通过租赁湿地公园的自行车,进行实地骑行活动,体验湿地美景,感受旅行快乐。
5.研学体验
完成博物馆内的学习后,教师带领学生走进湿地,开展认知活动。对湿地公园内各种植物进行认证和识别,通过实地认知,了解湿地植物降解污染物、吸纳营养物、净化污水和滞留沉积物的原理,探究湿地生物多样性的作用。对湿地内的鸟类进行识别,了解各种鸟的分布区域,分析张掖湿地作为候鸟迁徙驿站的原因所在;登临观鸟塔,领略在塔顶观鸟的乐趣,探讨观鸟地图的绘制内容;设计研学旅行活动的路线,研讨开展研学旅行的内容等。研学旅行,让学生在观察中成长,在认知中突破。
湿地植物对湿地水体具有一定的净化作用。其中芦苇、水葱、长苞香蒲、水柳、荷花和金鱼藻是主要的水生植物,对水体净化和局部气候调节有重要的作用。通过调查让学生了解它们是如何对水体进行净化的,水体净化作用的机理是如何进行的,作为湿地标志性植物的芦苇在不同季节彰显的美学价值等。学生的生态文明行为通过研学活动不断得到提升。
湿地对水质的净化作用是如何进行的,学生有兴趣且探索欲强。通过让学生进行水体随机取样,借助馆内实验室,对所采水样进行分析检测;通过对水体中化学物质成分比例的读取和分析,并在专业人员帮助和讲解中完成这一知识的检测和理解,有助于学生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的提升。
湿地博物馆配置多套科普及城市主题影片,对湿地知识进行介绍和讲解。学生通过球幕投影,了解湿地的各类知识,如世界湿地的分布、中国湿地的分布、黑河湿地的分布等。
三、宣传湿地,感悟湿地之媚
学生通过电子感官设备,动手操作,了解气候、地形、区域、水域、冻土等因素在湿地形成中的不同作用。通过知识竞猜游戏,学习湿地形成的各种要素分布、湿地种类的分布。通过参与互动,了解湿地动植物对人类社会衣食住行的影响等。通过闯关游戏,参与湿地知识问答,进行知识储备。通过驱赶鱼类在净水区与污水区的反映状况,感知水质对生物生存状况的重要性。通过手影体验,模仿各种鸟类的形状,进行仿真游戏参与。
2015年2月,国务院批复同意实施《左右江革命老区振兴规划》,从煤电、水电、新能源、油气、电网、有色金属、战略性新兴产业、文化旅游业等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努力探索革命老区跨越式发展、持续发展的新路子。但是规划批复至今,还未见到具体的税收政策扶持文件,老区的企业除了享受西部大开发政策等国家级的政策优惠,并没有相应的地方政策出台。建议借鉴北部湾经济带的优惠政策制定出台相应老区的税收政策报批,为老区企业发展提供更好的平台。
1.媒体宣传让湿地靓起来
湿地的宣传,要立足于媒体,通过新兴媒体,配合一定的活动,让媒体宣传湿地的政策、法律法规;挖掘湿地文化,制作宣传片;作为影视拍摄的取景地等。结合湿地公园网站、张掖日报社等媒体,通过湿地文化宣传,让湿地靓起来,进一步提升湿地的知名度。
(2)完善的固定资产管理。通过资产卡片的建立,院领导能随时查询和掌握全院的固定资产情况,在建立设备资产卡片时,记录与关联和设备相关的配件、操作手册、技术文档等;同时通过对企业注册证、经营许可证、企业许可证等“三证”的管理,提醒各证的到期时间,从而有效地控制风险。除此之外,还针对需要“强检”的设备进行计量管理功能,可有效配合计量管理部门的工作,并能快速地完成台账处理。
2.主题宣传让湿地美起来
通过举办湿地文化专题活动,如举办湿地美文诵读活动、湿地诗歌征集活动、湿地美文集、湿地摄影等活动;制作湿地鸟类画册、湿地植物画册、湿地美景画册、甘州八景文化产品、湿地美景明信片等文宣产品;湿地知识竞赛等文化创意;湿地之夏等文娱活动,让文化产业带动湿地的旅游发展。
3.义务宣传让湿地活起来
通过馆校合作,使主题讲座进校园,在中小学开展湿地知识的普及、宣传和保护工作;在“湿地日”开展主题宣传活动,让湿地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意识深入千家万户,让保护行为落实到每一个家庭;通过小小讲解员挑选和培训活动,让学生参与到湿地知识的讲解和宣传中,成为湿地知识宣传和保护的中坚力量;通过湿地义务环保志愿者的参与,让湿地环保知识深入人心,带动广大市民自觉践行生态文明建设活动。
研学旅行活动是新事物,它需要广大地理教师一起参与此项活动,充分利用地理学科优势地位,研究和探索研学旅行活动的方式和设计研学旅行类课程,让研学旅行活动真正起到为课程改革服务,为学生发展助力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