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域旅游视角下的生态旅游开发模式研究

更新时间:2016-07-05

全域旅游理念作为新时代的旅游发展思路,以其指导我国旅游开发已经成为当前我国旅游业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全域旅游是指在一定区域内,以旅游业为优势产业,通过对区域内经济社会资源尤其是旅游资源、相关产业、生态环境、公共服务、体制机制、政策法规、文明素质等进行全方位、系统化的优化提升,实现区域资源有机整合、产业融合发展、社会共建共享,以旅游业带动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一种新的区域协调发展理念和模式。同时,在推动高速旅游增长转向优质旅游发展的新环境下,生态旅游在我国旅游业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生态旅游是指以可持续发展为宗旨,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以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准则,并依托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独特的人文生态系统,采取生态友好方式,开展的生态体验、生态教育、生态认知并获得心身愉悦的旅游方式。

在最新的中国旅游业统计公报及国家统计局年度公报中,2017年,国内旅游人数50.01亿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长12.8%;国内旅游收入4.57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5.9%;全国人均可支配收入25,974元、人均支出消费18,322元、人均旅游消费914元。随着居民收入增加、消费升级,迫切需要能够满足新需求、提升旅游消费的产品和服务。此时可以生态旅游为契机,进行全域开发,创新理念,构建新的生态旅游开发模式,顺应全域旅游时代新形势。

一、现有生态旅游开发模式概况

旅游开发模式,即旅游开发主体进行旅游开发行为的一般方式或标准样式,在开发模式中确定具体实施办法,主体根据既定模式中的标准方法来实施旅游开发。现阶段生态旅游开发模式主要依据生态旅游资源类型进行构建,大致可归纳为3大类:功能分区模式、体验导向模式和社区参与模式。

1.功能分区模式。此模式大多为拥有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国家公园等优质保护生态旅游资源但环境较为脆弱的旅游目的地所用。这些目的地的生态旅游资源价值很高,拥有巨大的开发潜力,但同时因为目的地生态环境系统的脆弱性,实行功能分区的开发模式尤为重要。此开发模式在规划分区中主要将旅游目的地划分为旅游吸引物区、娱乐体验区、综合服务区3个大区域。旅游吸引物区又可分为核心区及缓冲区,核心区为最重要和珍稀或最为脆弱的生态环境系统,除观测研究外多实行全封闭式保护,核心区的周围环绕区域为缓冲区,此区域仅限于观光的生态旅游活动,一般有旅游者人数的限制。娱乐体验区可存在少量居民点,可有一定范围的生产活动,此区域主要为旅游设施集中地,配置了高密度的娱乐设施以进行各种娱乐活动,旅游活动的形式不只局限于观光,还可包括滑雪、漂流、采摘等。综合服务区为旅游者提供餐饮、住宿、购物、交通等各种服务[1]

我国云南省纳帕海自然保护区是应用功能分区模式的典型景点。其旅游吸引物区中的核心区为纳帕海湖,湖泊水体是该保护区最珍贵和脆弱的资源,故进行了严格的保护,一般不允许进入。缓冲区为围绕湖泊水体的湖滨带及湖周陆生带,有一定的观光旅游活动。娱乐体验区为缓冲区外围大面积的草甸、农牧区,可进行骑马、民族歌舞、野营等生态旅游项目。综合服务区为整个保护区范围以外的区域,提供食宿并联通外部主要交通干道。

第一,注重信息化建设的规范性,尤其是要规范建设与管理资源、数据和服务等信息,形成比较完善的信息化资源库,做好资源优化和共享工作;

2.体验导向模式。体验导向模式多应用于开发科普生态旅游资源,以展示生态旅游产品,包括环境、文化、意境、风情、特殊环境下的人际关系和联想空间等,结合旅游者参与融入其中的方式,使旅游者改变被动角色,获得一种新的生态旅游经历与体验。具体途径有打造生态体验品牌、营造真实的生态体验场景和多感官的生态体验氛围,设计深度参与的生态体验活动形式,开发独具特色的生态体验项目等。体验导向模式会将旅游与教育相结合,使旅游者在生态旅游活动中接受保护生态环境的教育,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高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以进行本次负责任的旅游。

以广西亚热带植物科普园为例,在体验导向的开发模式下,园内以体味南方果林为主题,除观光活动之外,还设有果林科普游、农家体验游、校外生物课堂、亲子春秋游等生态旅游产品,配套建设科普活动广场、长廊、烧烤场,并随季节推出主题科普活动,使旅游者参与其中。植物园还包括广西亚热带农产品加工研究所和作物种质资源圃与科研试验基地,在进行生态知识科普教育的同时可为旅游者提供新鲜蔬果和蔬果加工食品,营造多感官体验氛围。

鞍山分公司提高加油站员工销售润滑油奖励幅度,奖励标准不断细化,针对车润、车辅及高端汽机油均设置不同奖励额度,提升员工销售昆仑润滑油热情。此外,鞍山分公司组织开展了多场员工内购活动,领导班子带头购买昆仑高端汽油机油,多场活动共销售KR8及以上高端汽油机油1000余桶。截至9月20日,鞍山分公司实现车用油销量1430.64吨,同比增长54%。

3.社区参与模式。生态旅游在本质上强调社区参与、提高当地居民福利,与传统“自上而下”的旅游开发模式相反,社区的参与对于生态旅游开发是一种可以取长补短的行之有效的方式,此模式一般用于农业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按社区参与模式进行生态旅游开发时包括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决策阶段,社区居民参与旅游发展决策,在开发时重视社区的态度与需求,使社区作为一个集体对生态旅游开发具有控制权与主导权,具体实施时一般进行实地调研、民意测验、意见征求,在此基础上提出开发规划并再次征求社区居民的意见,最终协调各方意见作出开发部署。第二阶段是旅游发展利益分配阶段,如经济利益分配,发展红利共享,就业机会的分配等,利益分配的过程需要政府及相关专业人员的帮助与引导。

海口市龙鳞村是社区参与模式下的典型生态旅游开发案例。开发时首先由政府作为主导,提供旅游规划、基础条件建设和生态旅游项目开发招商等支持,在征集社区居民意见的基础上进行开发。村委会创建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作为该村旅游经营主体,社区居民入股、参与开发管理并得到收益。合作社也与其他旅游公司协议合作,共同开发,共享收益。[2]

二、现有生态旅游开发模式与全域旅游理念的适配度分析

当前全域旅游是我国旅游业发展的新思路[3],全域旅游理念已经成为我国旅游开发的核心指导思想,带动、引导着包括生态旅游在内的各类型旅游的开发。在新的发展思路下,旅游开发模式也要适应新的现实情况,如果当前的开发模式与新的指导思想即全域旅游理念适配度低,不适用于全域旅游,则需要对自身进行调整、转变、提升。

沙葱根系发达,耐干旱,能防风固沙,改良土壤,保持水土。早年间,科尔沁沙地里随处可见,但是由于长期过度开垦和放牧,近些年,野生沙葱日渐稀少。

1.功能分区模式与全域旅游理念适配度分析。功能分区模式在进行旅游者分流、生态旅游资源保护上优势明显,但运用此模式进行生态旅游开发时,会将范围局限在景区景点内,在做到保护核心生态旅游资源的同时却无法使景区景点与整个区域的联通增强,优势资源的带动作用微弱,与区域内其他资源难以联动发展,阻碍景观全域化的实现,对目的地生态旅游的持续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而全域旅游就是要把一个区域整体作为功能完整的旅游目的地来建设,实现景点内外一体化,做到人人是旅游形象,处处是旅游环境。全域旅游是空间全景化的系统旅游,是跳出传统旅游谋划现代旅游、跳出小旅游谋划大旅游[4]。所以如果在保护的前提下,构建一种全新的生态旅游开发模式来延伸范围,增加优势资源辐射强度,带动区域内各种相关资源及行业融合、联动发展,实现生态保护与全域开发并举,将会与全域旅游的指导理念更加相符。

3.社区参与模式与全域旅游理念适配度分析。由于生态旅游的特殊性,发展生态旅游时当地居民的参与是其中的重要一环,社区参与模式符合了这一特点,满足了提高当地居民福利的要求。但这一模式只强调了周边社区居民的参与,而全域旅游追求全民参与,实现多方共赢,而社区参与模式下除旅游资源周边居民外的民众参与程度较低。且此情况下缺乏专业知识经验的情况时有发生,利益分配不均的情况仍然存在,由社区完全掌握控制权与主导权也导致权力过大,管理混乱,此时需要在全域旅游的视角下完善此模式,融入全域旅游中全城居民共同参与,各部门齐抓共管的概念,加强专业人才输入与各部门协同管理,以解决当前此种生态旅游开发模式与全域旅游理念适配度低的问题。

根据上述情况,在全域旅游视角下构建社会共建生态旅游开发模式,由政府进行统筹安排,有意识的组织、引导、鼓励当地居民按照统一要求进行开发,其中重点是政府为当地人民提供资金、技术、培训等扶持,并从高校、专业机构等组织吸纳旅游专业人才或拥有专业知识的有意创业者来到旅游目的地共同参与开发和建设,再联合当地社区居民,为旅游者提供具有自然淳朴人文特色的生态旅游产品和服务。这样做,一方面会提高旅游开发的专业技术含量,在资源保护、合理规划、优化配置、产品开发、科学管理等方面提升水平,避免开发的盲目性,实现开发的系统化和规范化。另一方面在维护当地居民利益的基础上,合理分散其手中过于集中的权利,降低管理混乱的可能性,弥补当前社区参与模式的不足,同时也避免一些其他的旅游企业单打独享,更好地实现全域共同参与,社会共建,经济成果共享的全域旅游理念。

2.体验导向模式与全域旅游理念适配度分析。体验导向模式强调生态旅游与生态环保教育相结合,通过旅游来进行教育。但由于旅游时间短促,给旅游者的感染与影响较小,多为短时记忆,易造成遗忘。如果融入全域旅游理念,在生态旅游开发时充分利用目的地全部的吸引物要素,为旅游者提供全过程、全时空的生态旅游产品及服务,则会让旅游者在整个旅游的过程中都感受到浓厚的生态氛围,身心完全沉浸于生态环境保护教育的熏陶,留下深刻的印象,形成难以忘怀的具有纪念意义的记忆。融合全域旅游理念对现有体验导向模式进行完善,可以提升生态旅游开发模式与全域旅游理念的适配度,使其适用于全域旅游的指导。

三、全域旅游视角下的生态旅游开发模式设计

1.景区带动模式。生态旅游开发模式中的景区带动模式,客源主要来自其所依托的优势生态旅游景区,是“搭便车”的开发模式[5]。此模式以优势、特色景区为点,开发生态旅游线路,再带动区域内其他非最优生态旅游资源及相关产业互动发展,最终打破先前景区的围墙壁垒,形成由景点到旅游线再到区域内联动发展的点、线、面全域共兴局面,弥补现有功能分区模式的不足,促进全域旅游视角下景观全域化、产业融合化的生态旅游开发。

2.投资运营模式。从生态旅游开发经营上来看,国营、民营、外资、私企、集体制经营多方面参与产生了积极的经济带动作用,但也存在着政府的支持度不高、缺乏专业知识、旅游产品单一且知识含量略低、旅游者驻留时间短的问题,同时中小微旅游服务商竞争压力过大、开发风险较高、难以提供优质产品和服务。为指导区域内生态旅游的开发,全域旅游要求对区域内社会经济资源进行全方位系统化的整合、优化、提升,营造协调、创新、共享、开放的开发环境,此时可以由政府加强主导作用,引导建立开发运营平台公司。平台公司提供开发技术支持、专业知识培训、质量监控等服务,同时予以政策优惠,降低开发的投资经营风险,吸引企业、投资者投资。以政府引导帮助、企业投入资金的方式,推动各类相关资源整合优化,开发优质、创新性、多样化的旅游产品,推进生态旅游产品和服务提质增效,即生态旅游开发的投资运营模式。此模式下政府、企业一同进行区域内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与旅游项目开发,以丰富的资金和卓越的专业知识、技术,共同利用目的地全部吸引物要素,为旅游者提供全过程、全时空的高知识含量生态旅游产品,从而满足旅游者全方位游览、体验、教育、科普的需求,延长旅游者停留时间,为旅游者留下更加深刻的生态旅游印象和生态教育影响。投资运营模式由政企联合,既完善了现有的体验导向模式,又激励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分担了政府的开发压力,还有利于实现资源有机整合、相关产业融合与产品服务创新化的全域旅游新格局。

钱海燕在网上搜集很多关于甲状腺癌的正面描述,发给周启明,每天给他灌输各种心灵鸡汤。人在脆弱的时候,心灵鸡汤还是挺管用的。反正,周启明慢慢走了出来。

在此模式下开发生态旅游,首先,应明确思路,借助优势生态旅游景区的影响力,联合区域内其他非最优生态旅游资源各自的特色,形成旅游资源的优势互补效应。以开发特色生态旅游产品和路线为第一吸引力吸引旅游者前来观光体验和消费,融入全域旅游理念,充分联通食住行游购娱各要素,带动区域内其他非最优生态旅游资源开发,调动相关行业提供旅游者所需产品与服务。在激发生态旅游全域开发的潜力的同时,为其他非最优旅游资源和相关产业发展提供动能,为整个区域的联动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其次,要注重树立品牌,结合周边旅游开发情况和适宜产业化的项目,开发观光、体验、休闲、度假、教育、参与于一体的生态景观产品及生态旅游路线,打造目的地全新的生态旅游主题,其旅游项目、旅游基础设施、产业要素等皆应围绕主题展开,形成众星拱月,特色鲜明的全域生态旅游,既突出全域旅游产品创新化的特点,还可促进产业融合,形成产业链[6]

3.社会共建模式。生态旅游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护当地居民利益的双重责任,增加当地居民的经济效益是其本质要求之一,现有的社区参与模式便是强调这一要点的生态旅游开发模式,其主要针对农家、牧场、田园风光等农业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拥有此类资源的社群主要为农民,缺少规范的统筹安排,所拥有的生态旅游资源无法被充分健康的开发,如按现有的社区参与模式开发,一些问题将难以得到妥善解决。且在新的全域旅游时代背景下,旅游开发要求社会共建共享,各行业积极融入其中,全域居民共同参与,而不只是局限于生态旅游资源周边的社区居民掌握完全的开发控制权与主导权。

从表1可知,4种药剂中仅噻虫啉对茶棍蓟马防治效果差,试验期内药后不同时间其防效均低于40%;其余3种药剂防治效果均较好,其中,药后1 d,联苯菊酯的防效为80.54%,而噻虫嗪和溴虫腈的防效分别为69.64%和75.52%,说明联苯菊酯对茶棍蓟马的速效性略优于噻虫嗪和溴虫腈。药后3 d,溴虫腈的防效最高,为89.48%,噻虫嗪和联苯菊酯的防效分别为84.48%和72.88%。药后7 d和14 d,溴虫腈、噻虫嗪和联苯菊酯的防效均保持75%以上。药后21 d,溴虫腈的防效为65.64%,噻虫嗪和联苯菊酯的防效均低于60%,其中联苯菊酯的防效(46.49%)最低。

根据多普勒谱可以得到信道的最大多普勒频移,进一步能计算出平均多普勒频移和多普勒扩展。平均多普勒频移描述了信号的频率偏移程度,定义为多普勒功率谱的一阶原点矩。多普勒扩展描述了信号的频率扩展程度,定义为多普勒功率谱密度的二阶中心距。

四、结语

生态旅游本着可持续的内涵,对我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而在全域旅游新思路的指导下我国旅游业势必会迎来更为深刻的变革,生态旅游开发模式也需要随之进行适当的调整以提高与全域旅游理念的适配度。在全域旅游视角下构建全新的生态旅游开发模式,实现了生态旅游开发与全域旅游理念的融合,适应了全域旅游时代的新形势,为我国旅游业从高速旅游增长向优质旅游发展转变、迈向旅游新常态提供一些启示。

统计学属于理学类专业,学生思维不活跃,在教学中,要以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对课程产生兴趣。在课堂模式中,拓展强化实践技能,注重实施创新教育,夯实学生的统计学基础知识,为后续课程打牢基础。在教学内容上,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统筹考虑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应该讲哪些内容,讲到什么程度,从而避免教学内容的重复性。

〔参考文献〕

[1]王金伟,李丹,李勇,等.生态旅游:概念·历史及开发模式[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8,(09):24-30.

[2]陈海鹰,曾小红.利益相关者视角的乡村生态旅游社区参与模式探讨——以海口龙鳞村为例[J].广东农业科学,2011,38(14):157-160.

[3]戴伟明.全域旅游视角的大都市近郊文化休闲旅游目的地开发模式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6.

[4]蒙欣欣.解析全域旅游发展模式[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6,(04):004.

[5]宋棣.山水型乡村旅游景区开发规划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5.

[6]李美秀,张光英,林文君,等.全域旅游背景下乡村旅游主题开发研究——以宁德市大岭村为例[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7,(02):84-88.

吴迪,王丽萍
《大庆社会科学》 2018年第02期
《大庆社会科学》2018年第02期文献
100%安全可靠
7X18小时在线支持
支付宝特邀商家
不成功全额退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