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现实主义的弧光:论吴永刚“新华”时期的两部翻拍作品《胭脂泪》与《中国白雪公主》
2017年12月底,为纪念吴永刚导演110周年诞辰,上海电影评论学会特别策划了吴永刚导演纪念影展,并以“新现实主义的旗手”为题,集中放映了7部全新修复的吴永刚导演的影片,分别是《神女》《胭脂泪》《壮志凌云》《小天使》《离恨天》《中国白雪公主》和《浪淘沙》。《浪淘沙》《壮志凌云》等虽是名片,但1949年后却从未公映过①;《神女》虽早成经典为众人所熟知,但与翻拍的有声片《胭脂泪》并映,影坛双姝阮玲玉与胡蝶于80年后再次银幕相会竞技为影展一大亮点。
著名影评家尘无1934年12月在《晨报》“每日电影”栏目发表的《〈神女〉评》一文中称吴永刚是“灵魂的写实主义者”,在一些当代的评论家们对吴永刚电影艺术的总结中,亦大多以他的作品中反映出书写、关怀人性的人道主义思想,并对社会现实进行揭露和批评为吴永刚电影艺术的核心特征。
受限于影片资料,在中国电影资料馆完成吴永刚电影修复工作之前的几年,学界对于吴永刚导演的研究大多一直围绕着他生平最受关注的三部电影作品进行:中国无声电影的巅峰《神女》(1934年),颇具先锋性的首次有声片尝试《浪淘沙》(1936年),以及晚年艺术探索的转型之作《巴山夜雨》(1980年)。至于吴永刚导演在“孤岛”时期,特别是新华影业公司时期的工作,研究者言之甚少。即使是吴永刚导演本人在回忆自我创作道路的描述中也依然带有很强的选择性,他将四年孤岛生活,主要是在新华影业公司的创作活动,以及后方重庆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一并隐匿在历史视线之外,将之归结为“抗战后就乱套了”②。
据统计,吴永刚一生拍摄了30多部影片,近一半是在“孤岛”时期拍摄完成的③,在新华影业公司编导创作的13部电影作品,包括了国防电影、戏曲改编电影、喜剧片等不同类型,这些作品独特的价值与意义不能被忽视。因此,有学者言,不了解不研究吴永刚“孤岛”时期的创作,“就不可能准确把握吴永刚整个电影创作的艺术脉络和发展变化,也就无法真正读懂这位杰出的电影艺术家④。吴永刚在“孤岛”时期的创作彰显出了“一个电影艺术家身处逆境仍然关注人类、忠于艺术的非凡品格和卓越风范”⑤。
本文探讨的是在本次影展中颇为独特的两部翻拍作品,均为“孤岛”时期吴永刚导演在新华影业公司创作,一部是对无声片《神女》进行“有声”翻拍的《胭脂泪》(1938年),另一部是对美国迪士尼动画片《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进行“真人”翻拍的《中国白雪公主》(1940年)。尽管这两部作品都十分明显地带有商业倾向,亦是迫于当时不得以之选择,但从两部影片当中仍然可以看出他在电影艺术和技术上进行的探索,继续以人性论为纲,继续“写真正的人,写具有人性的人”⑥,继续深入探讨人性的价值和意义。吴永刚导演对人性作深度描写,对现实主义的艺术追求仍然没有转变,这种执著愈是在夹缝中求生存的创作环境中愈发闪现出一种新现实主义的弧光。
一、吴永刚进入“新华”与翻拍之策
身处历史与政治的漩涡之中,抗战初期的吴永刚选择留在“孤岛”继续从事电影事业。1936年,吴永刚导演加入上海新华影业公司,并为上海剧艺社等话剧团体导演进步话剧,像大多数“孤岛”爱国文艺工作者一样,“干下去,为着我们的民族作一次呼声”⑦。在1936年进入新华影业公司之前,吴永刚一共导演了3部作品,《神女》(1934年)、《小天使》(1935年)和《浪淘沙》(1936年)。10年的摄影场生活给一开始从事导演工作的吴永刚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他对《神女》的剧本“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研究,对每一个人物、每一个场景都作了细致的设计和安排,力求用朴实的素描方法来刻画剧中人物”⑧,并在镜头语言上努力创新,最突出的例子就是一个从流氓的胯下拍摄女主角恐惧悲愤的“人”字形构图镜头。作为一位导演的处女作——《神女》的高度无疑是超乎寻常的,为导演蜚声影坛的同时也给他带来了很多压力,一些批评的声音也在所难免。吴永刚多次撰文将《神女》的成功总结为,“首先是因为它揭露了旧社会的黑暗,为被压在最底层的妇女鸣了不平,这才打动观众的心弦。同时也是因为阮玲玉的表演好,不然也不会产生这样强烈的艺术感染力。”⑨可见,吴永刚导演非但没有将精湛的画面叙事、电影影像等导演功力作为《神女》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反而他接受了一些负面的批评。之后的《小天使》《浪淘沙》的批评之声则让彼时的吴永刚进一步陷入创作上的迷惘期。吴永刚在《写壮志凌云的动机及其他》中这样总结自己的前3部作品:“在《神女》里我只写了一个生活在都会黑暗面的女人,小天使只为着家庭教育作了一次说教;《浪淘沙》呢?想把人与人之间的冲突启示出来,但是这个企图是失败了,我承认我太懦怯了,尤其是站在这充满了火药和血腥气的非常时期,我们应该自省,我们应该贡献点什么给观众。”⑩可以说,吴永刚导演是在内心承受着“失败”的压力,忍受着非常的痛苦来坚持创作的,更有来自外部的压力(当时反动当局加紧迫害和摧残进步电影,不能直言“抗日”“东北”等等),因此在他写作《壮志凌云》分幕和对白的时候“煞费斟酌,种种地方,如何避重就轻,委曲求全”,导演自知“前面的路是不会平坦的”,自己“将要背起这十字架来”。⑪所幸的是,当吴永刚和金焰、王人美两人共同从联华转入新华的时候,《壮志凌云》这个故事得到了新华老板张善琨的支持,“在这里我(吴永刚)不得不佩服张善琨先生的毅力和他所给我的勇气。”⑫适逢国防电影运动时期,《壮志凌云》成为吴永刚加入新华拍摄的第一部影片,同时也是作为电影界的进步力量的代表。
因为片名《壮志凌云》,常被人误解为一部航空片,实则是一部关于流亡、农民和土地的悲壮的故事。因此,吴永刚导演不得不连写两篇文章来加以澄清。《壮志凌云》的布景和摄影,差不多全部是在郑州的户外完成的,全靠着日光,这在当时来讲因为成本和周期的不确定性,通常会受到影片公司的阻碍,最终此片拍摄顺利完成,新华影业公司自办刊物《新华画报》也于1937年1月1日第一期对该片集中推介。随后,吴永刚又编导创作了《黄海大盗》(1938),该片同样“不惜大队人马耗资累万,外景在青岛海面上取摄”,电影海报直言场面伟大、紧张。原本采取实景拍摄源自导演的创作追求,却在擅于宣传和营销的“新华”体系下,进化成为类似于今天的“商业巨片”的制作风格和卖点。
为了体现党校讲坛的理论深度,教员需要对讲授的选题进行扎实深入的研究。党校学员都是来自工作一线的各级领导干部,实践经验丰富,学历层次也越来越高,甚至有的学员本身就是相关领域的专家,他们作为学员来到党校学习,从某种程度上讲也是考官。面对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党校教员必须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能够将选题讲得清晰透彻,观点才能令学员信服,课堂效果才可能更好。
在“孤岛”整体的市场环境下,吴永刚导演之后的创作愈发体现出量多、快产的特征,1938年编导了至少5部影片⑬,1940年和1941年每年至少编导(或导演)4部影片⑭,初摸估算每部影片平均创作时间不超过三个月,其艺术水准自然难以与“十年磨一剑”的处女作相提并论,更难免会受制于来自“新华”主要商业策略、制片路线与风格的束缚和影响。至于在商业策略之下,电影收获商业价值几何,今日已难以考证,但我们可以从导演自述自己“在旧社会影业资方心目中是个不卖座的导演”⑮的表述中得知一二。《胭脂泪》和《中国白雪公主》都是颇具商业气质、符合“新华”制片特点的影片,而“翻拍”,是最能突显“新华”独特的商业经营策略和制片路线的方式之一。
吴永刚导演在《中国白雪公主》中,并没有把原故事奉为“元典”直接参照用真人复刻再现,也无意作一次拙劣的戏仿,而是在保留原故事核心冲突和情节框架的前提下,翻拍时对《白雪公主》原故事的人物、背景、情节设定都进行了较大幅度的改动,但同样表达出了赞美善良、美丽、纯真、正义等美好人性这一崇高主题。从卡通动画到真人演出之间本身就横亘着很多技术难题,这里不仅需要导演拥有在翻拍困难重重的情况下灵活应变的能力,也能由此看出吴永刚在拍摄商业片时也保持着艺术创作的严谨态度,是导演匠心的一种体现。
陈颐磊听了不语,他知道,现在一六三师正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压力,金兰至衢州一线,脆弱的国军防线早已支离破碎,日军铁蹄不时将兵临城下。且不说这个叫孔志浩的中尉现在是不是还活着,就说那报丧的小子,能不能活着走到兰溪都是一个问题。
1934年底,张善琨凭借改编自评剧连台本戏的《红羊豪侠传》创立“新华影业公司”,该片首开专映西片首轮影院放映国产片的先例⑯,之后“新华”接连推出戏曲翻拍片,奠定了其在影界的基础。1937年日寇入侵上海,沪上电影公司几乎从此销声匿迹,只有“新华”在张善琨的出色商业运作之下,拍摄了大量根据民间故事改编的古装片,取得了空前的成功。尽管社会环境的变迁给新华影业公司带来不同的评价语境,但在民族资本发展为外族入侵所割断的情况下,经营方针的转向是无法避免的,并不能说明其作为电影制片主体的独立性不复存在⑰,作为电影创作主体的导演,则更为具体地在迎合商业诉求和追求民族意识影像化的矛盾过程中发挥自己的主观性。
改编、翻拍续集和前传一直是电影制作中的重要元素,特别是在满足电影观众不断增长的特定内容需求上。娱乐浪潮汹涌的“孤岛”时期,重映、翻拍、改编都是比较普遍的现象,重映和翻拍大多是从商业角度出发的考虑,借助原先的影响力让影片在市场上获得先机,同时在面临市场缩水的情况下,翻拍、改编的制作周期和成本也相对节省。当然改编历史故事而非正面呼应时代洪流,也是影片公司在十分复杂的历史政治环境中进行自我保护的方式。
一般而言,改编是更为广泛的概念,在对原作品(文学文本、真实故事、戏曲神话等)进行重新编写,通过改变作品的表现形式或者用途,创作出具有独创性的作品,更多的情况是创作区别于原作品的另一种视听媒体。而翻拍的核心在于“模仿”或“再现”,是对已有的作品进行重新拍摄以形成新作品,虽然翻拍并非一定要完全按照原版次序,会因历史、经济、社会、政治和美学上的不同体现出差异,但前后作品的艺术形式应是基本保持一致。翻拍通过模仿或再现对原作品进行了“引用”,客观上为观众提供了互文接受的潜力。而技术的进步,如声音、彩色、特效(特别对于像西部片、音乐片、恐怖片这样的类型片来说),常常成为测试新(或更高成本)的故事或冲破故事板障碍的前提。
《胭脂泪》和《中国白雪公主》这两部翻拍作品虽是在艰难的“孤岛”时期,制片公司商业运作下的“命题作文”,但又各自携带技术突破的前提,吴永刚的两次翻拍实践,都突破了原故事板的设定,更加重视“真实”的独特性以及它与原始文本之间的互文关系,为故事提供了在一个新的文化环境下被重新观看的可能。吴永刚导演为翻拍所注入的创作力,使影片某种意义上更具有一种“改编”的倾向,体现出一位导演在遵循商业制片方针下难能可贵的艺术探索。
二、“有声”翻拍《胭脂泪》
《胭脂泪》改编自1934年阮玲玉主演的默片《神女》,该片于1938年12月在金城大戏院首映。借助《神女》的影响力,阮玲玉与胡蝶的演技比拼更是吊起了诸多影迷的好奇心。也可以说,这是新华影业公司一次非常出色的商业策略运用。
《神女》的故事灵感来自于吴永刚导演在生活中,对于社会底层女性的观察和感受。他在坐电车时经常看到一些孤苦无靠的妇女在街上游荡,强颜欢笑地到处拉客,于是他构思了一幅油画“一盏昏暗的街灯下,站着一个抹了口红、胭脂,面带愁容的妇女”⑱,这幅画成为《神女》最初的创作主题。导演对于“阮嫂”这样一位女性,充满了深深的理解和同情。因此在翻拍时,吴永刚未敢有任何懈怠,他邀来“电影皇后”胡蝶出演阮嫂,以她的表演经验和影坛地位希望能与阮玲玉相媲美,扮演配角的演员,仍沿用章志直、黎铿等人,而在导演手法和风格上,他保留了一些原作精巧构思的同时,也有些新的变化。
《胭脂泪》是一部有声片作品,从无声到有声,可谓是这次翻拍最大的命题和逻辑真理。众所周知,从1931年中国第一部有声片《歌女红牡丹》出现直至1936年,无声片才终于停止拍摄,中国电影从无声向有声的转变方得以彻底完成。吴永刚的第一部有声片作品《浪淘沙》创作于1936年,当时作为联华公司推出的第一部对白有声片被寄予厚望,然而该片因为“录音模糊”“个性化的先锋风格”“既有世界影坛二三十年代先锋风格的影响,也是吴永刚含蓄淡雅的个性所致”⑲导致票房成绩并不理想,迫使吴永刚导演放弃了过于个性和先锋的探索,并且当时整个中国电影界对于声音技巧的整体探索尚未发展到成熟的艺术表达手法,吴永刚导演对于声音的运用基本上仍处于摸索阶段,有些地方明显是为有声而发声。可能正因如此,在默片《神女》展现出的含蓄隽永的艺术风格,一经片中人物开口说话之后,影片的韵味便逊色几分,总体上表现出不及默片原作的感受。比如,阮嫂与儿子一起学习写字和做广播体操的场景。默片原作字幕简练,阮玲玉出神入化的表演恰如其分地展现了母亲羞怯又喜悦的心理活动,而在翻拍片中由于对白的加入,使这一场景显得“生硬”,本来胡蝶的身形音容没有原版阮玲玉妥帖,继而胡蝶的表现则更难以充分调动并渲染观众的情绪。
吴永刚在《胭脂泪》翻拍中对于声音技术技巧上的探索并不止步于加入对白,变无声为有声,全片根据故事节奏适时地加入了各种音乐音响,力图使影片始终情绪饱满。如果联系到主演胡蝶曾是中国第一部有声片《歌女红牡丹》的主演的话,导演对于此次“有声”翻拍实践的诉求和野心可见一斑,他显然并不想做一次简单的“搬演”,而是在寻求新的突破,让影片达到更高的高度,这一点在《胭脂泪》增加的结尾当中更为明显地展现出来。
《胭脂泪》的故事情节与《神女》基本相同,《神女》终结于阮嫂锒铛入狱,而《胭脂泪》则被导演有意增加了一个感人至深的结尾。当胡蝶饰演的母亲刑满出狱时,她已经苍老憔悴,唯一的挂念是她的孩子。她巧妙地回避了老校长的帮助和邀请,在大雪纷飞的夜里,独自一人来到校长的家门口,儿子已经长大成材,却不认得她了,心地善良的儿子还给了她一块钱。她透过窗口看到了自己的儿子,大家正在庆祝他从音乐学院毕业,校长又宣布了他和一位贤淑女子订婚的消息,儿子要演奏一首自己创作的《思母曲》,却因为伤感作罢。母亲在窗外落泪,为了不影响儿子在社会上的地位和光明的前途,她没有和儿子相认便悄悄地离开了,一个佝偻的背影消失在雪夜中。结尾处胡蝶所饰演的老年母亲沧桑凄凉、饱含深情,令人印象深刻。而那首《思母曲》,可能由于修复版本或其他原因,本次影展放映的影片中结尾未曾出现,却也丝毫没有影响影片结尾哀婉感伤的基调,如若片尾由儿子直接演奏出来的话,笔者反而觉得过于煽情了,打破了影片的整体风格。
(8)五河尾闾区水系复杂,地势平坦,泥沙淤塞河道、水流不畅现象依然存在。除信江尾闾貊皮岭分洪道已实施,其他已纳入规划的尾闾河道和湖区洪道整治一直未进行更深的研究,五河尾闾疏浚工程也于2005年后停止实施。
吴永刚导演曾在《神女》的创作完成之后,承认自己是“懦弱”的,仅仅是“借了一个有良心的老校长作了点正义的呼声,从他的嘴里喊出了这是整个社会的问题”,导演本人没有“把这个问题解答”⑳。从《胭脂泪》中可以看到,导演在翻拍中增加的结尾,延伸了影片故事的长度和情感的长度,最后一笔更加突出了甘于牺牲的伟大母爱和人性当中的真善美,可见,探讨和挖掘人性,讴歌和赞美人性中的崇高才是吴永刚导演坚持不懈艺术追求的问题答案。对于结尾这样的翻拍,有评论者评价道,是一部“深刻隽永伦理大悲剧”㉑,散发着美丽的人性之光,是“吴永刚对中国女性传统美德的阐释,闪烁着理想的光芒,完成了一次完美人性的新探索新创造”㉒。
《胭脂泪》延伸的结尾是一个时间不算很短且相对独立完整的段落,在摆脱原作品故事及形态框架后,导演用流畅的剪辑和细节呈现将母亲从出狱带到校长室门外,并且通过室内外的切换烘托出母子久别重逢却不能相认的动人场景,胡蝶在与阮玲玉对比之外奉献了一场精湛的表演,而声音和主题曲的加入,让这部影片所要表达的情感主题更为浓郁。影片结尾母亲的身影悄然消失在雪夜中的一幕,与《偷自行车的人》一片结尾父子俩消失在茫茫人群中有异曲同工之妙,对于真实社会现实和人性内心情感的刻画都透过银幕散发出巨大的力量。
三、“真人”翻拍《中国白雪公主》
1936年,《良友》杂志1月刊率先介绍了迪士尼和米老鼠。1938年6月,迪士尼动画片《白雪公主》在上海上映,票房空前。《白雪公主》(Snow White and the Seven Dwarfs),全名应译为《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由戴维·汉德(David Hand)执导,初次上映于1937年,并以电影历史上第一部彩色动画片的名义载入史册,该片是迪士尼的第一部动画长片,一经推出就在商业上取得了巨大成功,让制作动画长片成为迪士尼的主业。该片的上映情况自然受到了具有敏锐商业嗅觉的中国制片商“新华”的关注。1939年出版的《新华画报》“每月情报”栏目中曾出现了两次关于《白雪公主》的报道:著名儿童卡通片《白雪公主》,在荷兰开映,当局以片中有若干恐怖场面足使儿童心理感受不良影响,特禁止十四岁以下儿童观看。㉓《白雪公主》一片,在电影历史中较任何影片赚钱为多,顷华特狄斯奈摄影场披露,该卡通长片发行以来,已十五阅月,收入约六·七四〇·〇〇元。此数较一九二八年初期全部影片《The Singer Fool》所创之收入纪录,犹高一·七四〇·〇〇元,按《白雪公主》在美国已收回停映,然在许多外国,则仍在放映中,当尚有二·〇〇·〇〇元之收入也。㉔如果说,3月份刊载的那则消息隐约透露出“新华”对儿童卡通片《白雪公主》某种担忧或观望的心态,那么7月份刊载的关于《白雪公主》电影票房的消息则表现出该片对于“新华”巨大的商业刺激。因此在商业利益的驱动下,“新华”果断决定即刻翻拍此片,在1940年第四期《新华画报》的“每月情报”栏目上发布了拟摄制《白雪公主》一片的消息,并介绍了演员阵容。
新华公司拟摄制《白雪公主》一片,而以真的男女主演,将以息影多时的童星陈娟娟饰演白雪公主,而由韩兰根,殷秀岑,汤杰,章志直,洪警铃等七个喜剧演员饰演七个矮子,形式上仿佛西片,而内容是更多有力的讽刺,与善良的指导。㉕
“新华”在张善琨的带领下,善于寻找噱头,宣传炒作更是长袖善舞,翻拍《白雪公主》一片也必然被投入了很多商业上的考量。鉴于追逐迪士尼卡通片的商业热点的需要,翻拍制作的时间不能太长,客观上“新华”也没有制作卡通片的经验,采取“真人”翻拍的方式,即用真人演员来出演白雪公主与七个小矮人的故事,可谓是非常“明智”之举。同年,吴永刚导演的《中国白雪公主》拍摄完成上映,该片由华新公司出品(张善琨为打破新华影业公司与上海金城大戏院的放映合约限制而另外设立的两块制片招牌之一)。《中国白雪公主》主演“小白雪”一角的是小童星陈娟娟,她不出5岁时便因在《为国争光》一片中扮演小角色而成为影坛上颇受瞩目的小童星。“新华”曾仿照美国童星秀兰·邓波儿的路线立捧这位小童星,为她量身打造了第一部由童星主演的电影《小孤女》。1936年该片上映时,《新华画报》第一年第七期专门出版了陈娟娟9月生日专号,三毛作者张乐平绘制同名连环画本同期发行。从“新华”恪守的商业片路线上,陈娟娟复出银幕主演《中国白雪公主》也可以看作是《小孤女》的延续。此外,七个喜剧演员大多是上海影坛具有观众号召力的成熟演员,整部影片虽全部由真人出演,但诸多情节动作设计滑稽风趣,特别是吹肥皂泡泡一幕融入了泡泡“特效”,令人印象深刻。
FTS作为一个新兴理念已在多个外科领域应用,特别是在胃肠外科。胸腔镜手术中应用 FTS 理念进行肺癌患者围手术期管理,可使患者在微创的基础上尽早拔除胸管、降低疼痛发生、减少应激反应,在本研究中观察组术后拔胸引管时间和下床活动时间提前、术后住院时间缩短、术后前3天NRS评分及肺功能均有明显的改善,因此,FTS理念用于肺癌外科治疗效果较好。
相比翻拍《神女》一片时,吴永刚导演保留原作故事只是在《胭脂泪》结尾处努力作了一次“升华”,而翻拍《白雪公主》时,吴永刚导演则表现出结构性的改动,在进行真人翻拍的过程中,他将原作故事与西方社会文化背景相剥离,减弱原作的童话色彩,并努力代之以再现生活和贴近真实,一切朝着“真的”可信的方向前进,反而呈现出一种“反童话”式的翻拍(或改编)风格。
丁主任早上7点起床,拖着深蓝色的胶拖鞋,端着圆木盖的白色痰盂,吧唧吧唧地上厕所。厕所离甲洛洛家门不到五米,因此,甲洛洛只需在门外把漱口的时间拖得够长,或不出家门守在窗边即可观察到他。甲洛洛还是喜欢前者,躲在窗边,始终觉得不够磊落。
《中国白雪公主》作为一次早期电影人本土化跨类型的翻拍实践,编导吴永刚发挥创作主体性去再现生活和贴近真实,使影片更突出了“中国”二字。
翻拍片中恶毒的后母与小白雪的矛盾并不是集中在原作中的“谁是世界上最美的女人”,而是“美”与“丑”的二元对立,年老色衰的后母嫉妒小白雪的年轻与善良,希望牺牲小白雪的年轻和善良来抵御时间,来“补偿”自己和自己的容貌,后母的丑陋不仅在于面容还在于内心。原作中后母“邪恶”的一面,魔法师的身份和功能发挥在翻拍片转移到另外一个编导新增的人物“医生”身上,魔镜和毒苹果翻拍时都被编导舍弃,相应地设计了“医生”能够通过古怪的手术使人返老还童。这一点固然有受到古代文学、志怪小说影响的影子,比如妖精吸人血能获得青春(时间或生命),比如对于长生不老的追求等,在《西游记》《聊斋志异》这样的文学作品里面都随处可见。然而,导演对于“医生”的人物形象设计以及场景设计更偏重于表现其貌似“科学”的一面,比如白衣大褂、实验室(试管、烧瓶等)、手术台等。翻拍片中的“邪恶”所指代的并非原作中充满童话幻想色彩的“超能力”想象,而是有着真实细节的“伪科学实验”。《中国白雪公主》公映时距离“赛先生”思想在中国民众中倡导不过20年,而列强凌辱侵犯国土只因他们“船坚炮利”(科学技术)也是国人最直接的主观感受。对于科学的向往和依赖,和对于反人类的“伪科学”的恐惧和憎恶共同构成了支撑“医生”这一人物形象乃至整部影片的社会心理基础。如果吴永刚导演欠缺对于当时中国社会状况和人们生存心理细微的观察和思考,是做不出这样的改动的。在影片结尾,“伪科学”的医生在后母坠崖之后也走投无路,堕入深渊。
帮助小白雪与“邪恶”力量进行对抗的,是七兄弟所代表的“正义”力量。吴永刚非常富有创意的把愚公移山的传说故事糅进本片,将七个矿工小矮人改编成辟山开路的七兄弟。原作中的七个小矮人是深山密林里挖掘宝石的矿工,他们辛勤劳作是为了获得财富,他们又矮又黑又脏却拥有无数宝石的宝藏,这与童话故事所要求的“神奇”“美妙”“不可思议”是吻合的。然而,编导将他们改为移山的七兄弟之后,不仅规避了技术上要去表现小矮人身高“矮”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七兄弟作为抵抗“邪恶”的正义一方,他们艰辛劳动不是在追求宝石和财富,而是秉承着“愚公移山”的信念去开创美好的未来,人格也因此更加趋于完美,更符合中国观众价值体系中对于“正义”的想象。他们一边劳动一边唱道,“移掉妨害我们自由的高山,要靠我们大家的力量开出一条自由的大路”,导演通过隐喻有意将他们跟忍辱负重的广大民众、前方战场里的士兵、工人阶级等等联系在一起,小白雪家里的七个仆人(厨师、园丁、清洁工等身份)同样也是手工业者、小市民等社会各阶级的缩影。
虽然《中国白雪公主》看上去是一部美国卡通片《白雪公主》的翻拍片,一部迎合市场之作,但经过导演深入思考后的再创作,童话故事经过“真人”演绎之后,童话与真实的缝隙被弥合了。正如导演本人对于“真实”的态度,所谓“真实”或者“不真实”,都是相对的;所谓“不可能”不是绝对的,也不符合生活现实,而“可能”才是绝对的,是生活;让我们自己首先建立起一个信念来,只要我们所想的,让未来观众所想的,在感情上面有那么一点共同的地方引起共鸣,这就符合了生活的真实㉖。于是在这样一次极具商业意味的“命题”电影翻拍实践中,吴永刚导演从始至终都没有放弃对美好人性的讴歌,没有放弃对社会真实、人性真实的贴近,可以说,《中国白雪公主》是吴永刚导演的一出折射中国社会现实的“真实童话”,折射出新现实主义的点点光彩,翻拍是符合中国人传统道德和价值观念的,也更有助于时代观众去理解影片所期望传递的人性主题。正如片中人所说,“假使一个人活在世界上,不老,不死,但是没有人性的爱,那是多么的寂寞,活着又有什么意思?”
吴永刚.写壮志凌云的动机及其他[N].新华画报1936.9.5.
结语
从吴永刚导演一生的创作生涯去考量,《胭脂泪》和《中国白雪公主》这两部影片并不能成为他最优秀和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但他在当时特殊的环境下并没有因为商业诉求的“翻拍”而有所懈怠或随波逐流,反而借助于两次“翻拍”敢于进行自我突破和大胆探索。从《胭脂泪》的“有声”翻拍和《中国白雪公主》的“真人”翻拍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吴永刚导演依然充满着对艺术的真诚,充满着人性之爱,他在“新华”时期的这两部翻拍作品,一如他创作之初,追求真实的人性与故事,追求真实的内心力量,闪烁着新现实主义的弧光。因而,对吴永刚的这两次翻拍的评价不应仅参照今日的欣赏标准,与默片时代的巅峰之作《神女》,迪士尼卡通长片开山之作《白雪公主》进行简单的孰优孰劣的比较,更何况,这两部影片已经完成了“经典化”,已经拥有超越原作品的意义。今天的我们应适当回归到当时的语境中,更多地站在历史的角度,在互文之外看到吴永刚导演可贵的艺术坚持与探索。
部分建筑单位在工程建设过程中,没有注重对于施工成本的管控问题,他们对于施工成本的管理手段不够科学,这并不能为施工单位节约资金,对于施工单位的经济效益造成了影响。施工单位对于预算管理制度建立不够科学,他们对于预算没有进行科学的管控,只好在施工结束后对成本进行核算,而对于整个施工过程的成本问题却没有引起重视,以至于发生浪费、腐败现象都不清楚。
高小健整理.吴永刚生平与创作年表[J].当代电影,2004(5):71.
张伟.从《神女》到《胭脂泪》.[N].新民晚报,2017.12.28.
吴永刚.我的探索和追求[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6:154.
【注释】
郦苏元、边静.对人性的低语和追问——吴永刚“孤岛”电影探微[J].当代电影,2004(5).
郦苏元、边静.对人性的低语和追问——吴永刚“孤岛”电影探微[J].当代电影,2004(5).
一位留守老人发现家中有盗贼,于是反锁了大门。老人寻遍家中所有地方,不见盗贼。正在一筹莫展时,忽然听到墙外空调外机处有轻微响动。机警的老人发现了盗贼,于是报警,盗贼被抓。
吴永刚.我的探索和追求[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6:154.
青辰一阵错愕。他不明白对方口中“飞翔的种子”是什么,但在听到这几个字的时候,他觉得自己的心里,似乎真的有什么东西轻轻地蠕动了一下。
吴永刚.我的探索和追求[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6:131-132.
吴永刚.我的探索和追求[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6:133.
吴永刚.写壮志凌云的动机及其他[N].新华画报,1936.9.5.
在从卡通形象到真人演员的转换中,吴永刚巧妙地设置了“小白雪”这一人物,她继承了白雪公主纯真、善良的性格特征,但是她不是有着统治阶级血统的公主,她的身份是普通人(尽管是有钱人家的孩子)。故事大致内容仍旧是她遭受后母的虐待和迫害,逃到丛林里遇到了七个好心人。事实上,观众心里十分清楚,“小白雪”就是白雪公主,后母就是恶毒的皇后,七兄弟就是原作里的七个小矮人,这一系列人物之间建立的互相指代关系,本身就是翻拍片吸引观众的重要因素之一。还原核心人物关系和情节内容是翻拍成立的基石,也是导演必须完成的工作。然而,原白雪公主的故事在影片中却十分有意地被编导“插入”,通过增加小白雪跟七兄弟讲故事的情节传递出来,借助小白雪的口说出“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公主……”因而翻拍前后两个故事既是同构的又是刻意保持距离的,两个故事之间的互文关系也表现出更为丰富和有趣的阅读感受。并且,翻拍中删去了结尾王子吻醒白雪公主,两人“永远幸福地生活在一起”的情节,因为1929年出生的陈娟娟当时年仅11岁,配备“银幕情侣”出演这些情节是有悖常理的。
吴永刚.《壮志凌云》导演者言[N].新华画报,1937.1.1.
同时,材料的力学性能也是重中之中,比如屈服极限、弹性模量、弯曲强度、表面硬度等都应该在合适的条件内。如下表所示:
吴永刚.《壮志凌云》导演者言[N].新华画报,1937.1.1.
奶奶编蓑衣的姿势很优雅,像她平时做针线活那样细致认真。蓑衣草晒干后有些扎手,编起来容易断,爷爷会端来一碗水,喝一大口含在嘴里,腮帮子都鼓起来,然后猛然张口一喷,水雾四散开来,均匀地散落在蓑衣草上,干燥的蓑衣草经水雾的浸润,就会变得柔韧。爷爷将一撮撮蓑衣草细密拼叠,奶奶用一道道绳线紧缠密绕,如此循环往复,像是在合奏一首优美的乐章。父亲有时会呆呆地望着他们,深深地陶醉着,屋里屋外,飘荡着蓑衣草的清香……
1938年编导《黄海大盗》《胭脂泪》《离恨天》《四潘金莲》《无敌武术团》。
1940年编导《岳飞尽忠报国》《花魁女》《红粉金戈》,导演《中国白雪公主》。1941年编导《战地情花》《铁窗红泪》《摩登地狱》《聂隐娘》等影片。
吴永刚.我的探索和追求[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6:146.
1935年2月3日(大年三十)23点30分的午夜场,《红羊豪侠传》成为第一部登陆大光明的国产片。参见郑健健.新华影业公司探析[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17:46-47.
郑健健.新华影业公司探析[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17:5.
吴永刚.我的探索和追求[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6:146.
黎煜.《浪淘沙》:一部经年蒙尘的先锋派作品[J].当代电影,2004(5).
吴永刚.我的探索和追求[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134.
王奇.一年来之新华[N].新华画报,1939.1.1.
郦苏元、边静.对人性的低语和追问——吴永刚“孤岛”电影探微[J].当代电影,2004(5).
每月情报[N].新华画报,1939.3.
决定免去李甜公司总经理职务;决定在新聘总经理任职之前,暂由公司董事长党发龙代为履行相关职责;本着对公司管理运营更为审慎的原则,将上述第二条决议内容提请股东会予以审议确定。
每月情报[N].新华画报,1939.7.
每月情报[N].新华画报,1940.4.
2004年,鼓楼医院提出了“建设国内最好人文医院”的愿景,在加强医院学科、技术和硬件建设的同时,把医院文化建设放在战略的高度,走出了一条建设现代人文医院的特色之路。
吴永刚.我的探索和追求[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6:138-139.
本文所用数据为2017年3月由陆地资源卫星Landsat8拍摄的分辨率为30 m的遥感影像,其中Band8为全色波段,分辨率为15 m,可用于与多光谱影像进行融合。数据来自地理空间数据(http://www.gscloud.cn/)发布的免费数据,研究区域上空平均云量为0.22,影像已做过地形参与的几何校正,一般情况下可以直接使用而不需要做几何校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