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视角下大学生心理韧性提升策略探析

更新时间:2016-07-05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一直受到社会和高校的关注,心理健康是指一种持续且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主体能做出良好的适应,并且充分发挥其身心潜能。个体能够适应发展着的环境,具有完善的个性特征,其认知,情绪反应,意志行为处于积极状态,并能保持正常的调控能力。在生活实践中,能够正确认识自我,自觉控制自己,正确对待外界影响,从而使心理保持平衡协调,就已具备了心理健康的基本特征。与心理健康有着密切相关的心理韧性,它是当今心理学界研究的热点,大学生心理韧性作为心理素质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大学生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心理韧性与心理健康有一定的相互影响,因此,对心理韧性进行探讨,以便让大学生更好地应对各种压力、挫折,增进心理健康,为生活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心理韧性的基本界定

心理韧性是指个人面对生活逆境、创伤、悲剧、威胁或其他生活重大压力时的良好适应,它意味着面对生活压力和挫折的“反弹能力”[1]。目前,心理学界对心理韧性概念的界定还不是很统一,但普遍的观点认为:心理韧性是个体普遍存在的在逆境中能够自然地表现出来一种自我保护的本能,帮助个体克服逆境与挫折。它被认为是一种动态发展变化的过程,是个体在遭受重大压力和危险时能迅速恢复和成功应对的过程。

二、心理韧性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价值

(一)有助于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

大学生正处于自我意识高涨的特殊阶段,在学习生活中会遇到来自多方面的压力,有时要面对许多困惑,认知和情绪发展还很不平衡,人际关系不和谐,学习的压力总体较大,大学生情绪多较复杂,情感相对丰富但有时却伴随着不理性不客观的认知,理想与现实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自我效能感不强,学习生活中伴随着紧张、焦虑、厌倦、压抑等不良情绪,很多情况下得不到有效疏导和宣泄,社会环境复杂多变,还有来自竞争的压力,严峻的就业形势,不良的社会适应等因素致使大学生在生活学习中遭遇诸多挫折和困境,在这样的情况下,就要求有较强的心理抗压能力和心理恢复能力,那么,心理韧性品质对心理的疏导、情绪的平复就显得尤为重要,有利于大学生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

(二)有助于和谐人际关系的形成

培养大学生的心理韧性,有利于大学生与家人、同学、朋友等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沟通基础,提高与他人沟通的技能、技巧,增进人际和谐,拉近心理距离。具有心理韧性品质的人有更好的心理素质;优良的心理韧性品质也是增进与他人有效交流的前提条件,它可以有更好的心理能力理解对方的思想和情感,有助于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心理韧性还有助于提高个体共情能力,能够很好地理解和体验他人的内心感受,准确把握他人情感需要,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更懂得与他人合作分享;具有心理韧性品质的人更善于把握人际交往的合理尺度,促进情感互动。因此,心理韧性对大学生和谐人际关系的形成和良好社会适应能力的提升都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三)有助于增强应对挫折的承受力

有研究表明,一个具有良好心理韧性品质的人,其面对困难和挫折时具有良好的心理调节和心理适应以及应对挫折、困境的能力。在面对挫折时,能够积极主动地向外界寻求他人帮助,寻求外界的支持,知道如何寻求构建良好的外界支持系统,增强解决问题的信心和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力量。具备一定的心理韧性品质的人,在面对不利情形和困难处境时,他们就会利用来自外界的帮助,给自己以积极影响,产生希望,获取成功应对所需的心理资源,进而减少不幸遭遇后的负性连锁效应,抵消一些危险因素的消极影响,避免产生负性循环[2]。因此,心理韧性有助于个体以更加积极健康的心态去应对各种压力、逆境和困难,能够寻求外界支持,增强自身抵抗挫折的能力和逆境承受力,从而更加有效地消除挫折带来负面情绪的影响,增进个体心理健康。

(四)有助于增强大学生自我效能感

家庭环境是人的心理发展和人格形成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和谐的家庭环境,良好的亲子互动,良好的教养方式,民主式的家庭氛围等都对人的健康心理形成发挥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家庭作为人生成长最重要的场所,对一个人人格形成具有最重要的影响,作为最重要的心理支持源,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和良好社会适应都发挥着关键性作用。同时,营造健康和谐的家庭环境氛围对个体的心理韧性也产生重要的积极影响,家庭环境紧张,亲子关系不融洽,压抑的家庭氛围等都是影响心理韧性的负面因素,这些因素都不利于心理韧性品质的培养,这些因素对个体心理韧性的影响都是消极的。有研究表明,热情及时的照料、精心的抚育和温暖支持的亲子关系对于青少年的心理韧性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5]。家庭成员间的密切程度、情感交流和充分表达对于个体的心理韧性提升有重要的积极影响。因此,营造和谐温情、具有凝聚力和相互支持的家庭环境氛围十分必要,有助于发展健康心理品质和有效压力应对,有利于提升人的心理韧性和心理健康水平。

三、大学生心理韧性的提升策略

(一)培养心理韧性特质

韧性特质是指遇到逆境后个体内部具有保护作用且能促进个体积极适应与发展的积极心理特征和人格特质。自我接纳、乐观、自强、高自尊、充满希望、自我效能感、良好的认知能力、幽默、自我控制、成就动机、计划决策能力、社交技能等都是积极的心理韧性特质[4]。心理韧性作为积极的心理品质,可以围绕以上人格特质做出相应的努力,可以结合个体身心特点和差异特征有针对性地培养,注重环境熏陶和氛围感染,重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对心理韧性特质的培养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在其中,父母、教师发挥的作用尤为重要。作为高校,要通过多种途径,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创造各种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心理韧性特质的环境和条件,力求有效提升大学生的心理韧性;作为大学生,要加强心理韧性特质训练,在大学各种教育教学实践环境活动中充分挖掘内在潜能,主动构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和正确合理的价值认知,培养自信自强、自尊自立、乐观向上、坚忍不拔的积极心理品质,从而提升心理健康水平。

(二)构建外界支持系统

大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一些困难、挫折和逆境,当面对这些困境时,单靠个体自身调节通常是不能解决问题的,外界有力的支持就显得尤为必要了,社会为个体提供良好的外界支持,可以有效减少逆境对个体的不利影响,缓解个体心理压力,促进个体健康发展。健全完善的外界支持体系对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它可以使大学生尽快适应不利环境,并能及时从逆境中走出来,有助于形成大学生压力来临时勇于面对压力,战胜困难的心理暗示,提升心理抗压和调节适应能力;作为大学生,家庭的支持、亲友的关爱、良好师生关系和同学同伴友谊,这些都是构成了大学生社会心理支持的基础,是大学生重要的心理支持力量,这些支持对个体安全感的形成、良好社会适应、心理韧性提升以及改善心理健康水平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父母、教师、朋友等是大学生最重要的社会支持源,共同为大学生构建了人生最重要的心理支持系统,在逆境中给大学生以支持和鼓励,引导如何正确认识逆境、战胜逆境,并帮助建立成功应对逆境的积极心理体验,在逆境中培养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让他们学会正确地看待生活和学习困境,提高面对不利情境的适应能力,促进积极心理的形成和韧性品质的提升。

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大学生心理发展和培养健康心理的重要途径。大学生的心理韧性特点和水平存在个体差异,当前,高校普遍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但心理健康教育形式还比较单一,各高校要培养学生的心理韧性就要结合具体实际,根据学生心理韧性的水平和特点,开展富有特色和有实效的教育活动,实施有针对性和有个性的心理韧性辅导。重视个人辅导与团体辅导相结合,注重差异辅导,充分考虑大学生年级、性别、生源地、贫富、健康程度等差异特点,有针对性和指向性地进行分层分类个性辅导,帮助不同背景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接受自我,实现自我,并不断超越自我,帮助其发现自身优势,获得积极的心理体验,培养自信心,提高适应能力。开展丰富而有活力的适合大学生心理发展需要的心理健康教育,拓展心理健康教育渠道,提升大学生心理韧性水平。充分利用教师鼓励、同伴支持、团体影响、文化熏陶、心理咨询等隐性形式,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正能量,不断提高心理承受力,不断提升心理韧性的整体水平,为发展个体健康心理素质提供保障。

(三)营造和谐家庭氛围

自我效能是指个人在挑战面前对自己具备某种能力的预期和信任,比如认为自己能够解决自己的问题,觉得自己能做好许多事情等,就是个人具备自我效能的体现[3]。自我效能感决定人们对活动的选择及对该活动的坚持性,影响人们在困难面前的态度,还会影响活动时的情绪。自我效能也能体现个体自信,自我效能感帮助大学生明确自己的目标和人生理想,而且有为实现目标和理想的信心和勇气,对目标保持高期望值,遇事冷静,理智处理,高自我效能感的人能充分发挥智慧和技能,敢于迎接挑战。心理韧性是增强自我效能感的重要的心理品质和影响因素,自我效能感和心理韧性存在着一定的相关,自我效能强的人具有一定的心理韧性,心理韧性有助于增强大学生个体自信和提高其自我效能感,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积极乐观心理和完善自我健全人格。

(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美声唱法原意是“美好的歌唱”,主要是指18世纪至19世纪初在意大利语言、自然条件、民族个性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具有意大利歌剧演唱风格的歌唱方法[1]。民族唱法则是指按照中华民族的美学观念、欣赏习惯,用带有善于表现本民族特征的咬字以及语调来塑造声乐形象,运用中国独特的歌唱技巧,即用本嗓或者真假声结合的方法来演唱我国各民族、各地区的作品。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两种艺术既有相同之处又存有一定的差异。

他又向后翻看,后面皆是蝇头小字,密密麻麻地记载了九州各地的风俗物产、舆地历史等信息。他下意识地找到巴州的那部分,果然,里边有关于唐门的介绍。

(五)拓展实践训练辅导

要培养大学生的心理韧性,应从积极心理学和健康心理学的教育理念着手,在实践中加强韧性训练,将训练系统化、制度化、长期化。大学军训、户外拓展、体育锻炼、爬山长跑等实践活动都能很好地培养大学生心理耐受力和心理适应力,训练意志力、承受力、执行力和团队协作等优良品质,对强化心理韧性具有促进作用。开展成功教育辅导,设计逆境体验和成功体验教育实践,以身临其境的训练获得面对逆境、困难的心理体验和战胜逆境、困难获得成功的幸福感受,体会心理变化过程,提高心理适应性;发挥个体优势,充分利用各种实践平台,锻炼能力和强化韧性培养,如通过演讲赛、辩论赛、运动会、歌唱赛及各类文化文艺活动等,让学生在活动中充分展现自己、发展自己、完善自己、提升自己;大学生在各种实践训练中,必然会遇到诸如焦虑、紧张、不安等让他们难以适应的问题,作为高校和教育工作者一方面要创造各种条件给他们适应锻炼的机会,另一方面鼓励学生要有敢于直面问题和勇于解决问题的态度和勇气,让他们明白问题是暂时的,自己完全有能力去解决,通过训练,引导学生正确认识逆境,培养战胜逆境的能力,增强心理适应力。

推荐理由:硅谷工程师爸爸、理工科学霸给孩子的48堂思维训练课,48个日常生活中就能做的思维刻意练习,让孩子在思考中激发兴趣,在趣味中启发智慧。书中介绍了如何运用亲子互动活动、思维导图工具、美国的STEAM教育法等来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将复杂的思维训练过程简单化、生活化。帮助家长从数学启蒙、编程启蒙,到科学启蒙、艺术启蒙,再到孩子学习习惯培养、时间管理等,循序渐进地进行思维训练,有效地激发出孩子的超强思维力、创造力和想象力。

参考文献:

[1]胡月琴,甘怡群.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的编制和效度验证[J].心理学报,2008(8):902-912.

[2]任学亮,李文珠.论大学生心理弹性和心理健康[J].科技信息,2010(18):445.

[3]陈红艳.心理弹性视角下的大学生挫折教育[J].教育教学论坛,2016(19):53-54.

[4]郭燕燕.心理韧性:青少年需提升的积极品质[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14(1):18-20.

[5]代辉.家庭因素对青少年心理弹性发展的影响[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171-172.

汪胜亮,杨丽萍
《鄂州大学学报》 2018年第02期
《鄂州大学学报》2018年第02期文献
100%安全可靠
7X18小时在线支持
支付宝特邀商家
不成功全额退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