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下现代国际关系课程特点与教学创新

更新时间:2016-07-05

新媒体带来的技术变迁和文化变迁对传统教学的影响是十分深刻的,它使现代国际关系课程本身的特点更为突出,也使教师的教学面临了更大的挑战,它不仅要求教师要有更高的理论和知识的修养,还要有较高的运用新媒体的技能。这已成为从事现代国际关系课程教学的教师探讨不已的课题。

一、新媒体使现代国际关系课程教学面临历史与现实结合的困惑

在今天的现实世界中,新媒体以其数字技术、互联网技术、移动通讯等技术手段使知识传播的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新媒体提供的信息服务对大学生的学习产生了较大影响,对从事现代国际关系教学的教师的教学也带来挑战。《现代国际关系》这一课程是研究国家间、地区间、国际组织间在政治经济等方面的相互影响和相互制衡的关系的学科,它既有历史性也有极强的现实性,可以说,现实复杂的国际关系往往和国家之间的历史交往有关。例如,中国与日本的现实国家关系中往往会因为二战遗留的历史问题而引发新的现实冲突,西亚北非纷乱的现实冲突实则与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的殖民政策造成的后果相关。教师在现代国际关系的教学中,不仅要清楚地介绍国家关系的现状情况,还要通过历史承继关系的阐释与分析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现实关系的成因。因此,在教学中,如何把历史知识与现实内容很好地结合起来是教学中应当把握好的重要环节。在新媒体技术发达的今天,有关国际关系的丰富的历史知识和快捷的现实状况都能在新媒体上得到反映,“同样的信息传播内容‘碎片’通过新兴媒体重新整合在一起,发挥了信息影响力的倍增效应”,[1]这给教师教学备课带来了方便,也带来了教学上的困难,因为学生也能通过在多媒体上获得相关知识,从而使他们对教师在课堂上讲授内容的兴趣降低,而学生从新媒体上获得知识的碎片性特点往往易使他们产生偏激的、带片面性的看法,这给教师通过课程教学培养学生全局意识的教学要求带来困惑。

二、新媒体使现代国际关系课程教学因多样与单一的复杂性而多难点

世界两百多个国家存在着国与国的单一性质的包含着如领土完整、主权尊重、经济互利、文化互融等问题的国家间交往关系,这些交往问题的交融与变化产生的相互间的观念差异构成了多样的外交活动。而地区利益集团内部和利益集团之间的关系,如欧盟内部的国家间关系和欧盟与他国的关系,东盟与非东盟国家的关系等更增加了国际关系的复杂性。此外,国家实力的变化又导致国家间、地区间、利益集团间的关系发生新的动向,这种动向又因各国的内在需要的不同,使国际关系的具体处理方式也有多样性。单一性和多样性交往的变化推动着国际关系的文化变迁,分析和判断这种文化变迁是大学生最活跃的议题。新媒体输送的大量多元文化的信息使当代大学生因能接触到的各种学术见解而思维特别活跃,这影响着学生对国际问题的思考,这使现代国际关系课程教学不能简单地向学生传授教材既定的知识,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培养学生能更好地应用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去分析国际关系的复杂性,从纷繁复杂的国际风云中概括出国际关系的演进规律的能力,进而加深对我国处理国际关系的外交立场有坚定的理解。很显然,这要求教师要解决的难点问题尤其突出,其课程教学的复杂性给教师的压力也是不小的。

三、新媒体使现代国际关系课程教学在静动结合中面临改革的迫切性

国家之间悠久的交往关系会沉淀出静态的思维意识,人们习惯于用具有静态特点的国际关系的结论作为观察点,去看待今天具有极大变动性的现实国际关系,由此会产生许多令学生不理解的问题。生活在这个国际风云变化的现实环境里的大学生会产生许多疑虑:昨天的盟友为何今天变成对手?一向的宿敌为何忽地变成了同盟者?这种静态和动态的变化让学生产生诸多的不理解使教师教学常处于被动的解惑答疑中。例如,我们从静态角度分析加入WTO以来15年过度期满后我国获得市场经济地位的好处,可一夜之间,中国几个主要的贸易大国均不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的信息在网上不胫而走,这使教师的课堂教学中关于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优越性的理论分析失去效力,教师的教学会因滞后性而降低引导作用。现代国际关系课程这种动静结合的特点在新媒体条件下显得格外突出,大学生通过手机终端用户或通过上网便能快捷地获得大量国际文化变迁的信息,这使他们在思考教师所讲授的教材体系的内容时会反思甚至抵触,他们会对内因静态沉淀形成的处理国际关系的政策思路产生质疑。新媒体带来的国际关系的变迁与教学上的滞后性使我们不能不思考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问题。

四、新媒体的发展对现代国际关系授课教师及教学方式提出新的要求

传统课堂教学的课堂教学活动是在教师的主导下展开,教师根据教材知识的逻辑关系进行教学以完成知识的传播。教师在备课时都会注意理论联系实际的要求,通常会结合教材的内容搜集一些现实国际关系中正在发生着的新问题、新动态,特别是大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进行充分的课前准备,以便在教学中让学生对教师讲授的问题能保特热情和积极性。但在互联网条件下,“中国高等教育正进入一场基于信息技术的变革”,[2]互联网带来的新媒体技术为教师教学和科研提供了新的环境,优化了教师教学的条件,使教师可以不断获取国际关系新动向的信息,但同时作为授课对象的学生也可以便捷地获得同等相关的资讯。这种获取信息方式、时间效率的趋同化使教师作为知识传播者的优势地位减弱了,知识权威性被削弱的教师在课堂上的中心地位开始受到挑战。例如,教师原计划就国际关系某一热点问题为学生分析形成的内外条件与主客观因素,但在课堂上却发现不少学生已经通过手机互联网获得了相关评论与分析的信息,这就使教师需要临时改变授课内容及方式,改用能与学生互动共同讨论的方式。新媒体带来的这种教学环境的变化使教师要能适应新媒体环境下的现代国际关系课程的教学,就必须要在学识修养和教学法创新上做出更大的努力。

复杂曲面的加工一直是加工制造业的难题,而装备制造业的核心零部件大都有着复杂曲面,如航空发动机的叶轮、叶片以及轴承套圈球形滚道等[1]。但是其一旦发生局部损坏,则会造成整个零件的失效与报废,因此一直是制约整体设备服役寿命的关键问题。而目前随着3D打印技术的发展,对复杂零件,特别是具有复杂曲面的零件加工有了新的解决办法,并已经逐渐应用于复杂曲面零件的产品修复中[2]。但如何得到被损伤零件的修复表面的曲面数据,以及如何得到待加工的曲面数据实体是目前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针对这两个问题进行深入探讨与分析。

(一)教师要加强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

5)数据全面共享:系统遵循IEC 61850标准,可与其他系统交互数据及状态,也可为其他系统提供所需要的数据和状态,提供实时防误闭锁服务,并能够与其他系统互联,实现数据及状态信息的全面共享。

现代国际关系课程要向学生传授知识,引导学生去理清复杂的国际关系背后的社会发展规律,培养学生善于把握社会复杂变迁中的“理”,这就要求教师要有更丰富的知识视域和更深的理论修养,在教学中能应用自身的理论知识水平去展示现代国际关系理论知识的逻辑魅力,去影响和感召学生,从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国际视野,即便面对“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急”的国际态势也会有自己的定力。现代国际关系课程的特点决定了教师在当前所掌握的最新的现实动态信息在未来就可能变成静态的历史,知识的不断更新是现代国际关系授课教师的基本功,这种基本功使教师善于从沉淀的静态的国际关系文化中概括出有助于对现实动态的国际关系的特点作诠释的理论,善于对未来国际关系的走向作出有预测意义的判断,从而使自己始终站在引导者的角度上,而不是单纯成为教材内容的传声机,这也是教师能否受到学生首肯和尊重的关键能力之一。教师只有具备学识魅力才有人格魅力,进而产生教学魅力,才能在教学中将正确的理论原理内化为学生的思维方式,内化为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才能真正培养出有世界胸怀和国际视野又有爱国情操的人。

(二)教师要主动学习现代教学技能,不断提高对新媒体的驾驭能力

借助新媒体技术并将其运用到对现代国际关系学科教学法的理论与现实、动态与静态的信息获取、判断、分析和归纳当中,把文字、声音、图像、动画效果融为一体,营造主体动态教学气氛,在课堂教学中丰富教学形式,深化教学内容。多媒体课件是课堂中运用最多的现代教育技术,其艺术性可以使枯燥乏味的语言变得生动有趣,根据教学内容选择适当的展现形式,有利于控制讲授的节奏,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路。教师要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手段,不断营造出动态的、活泼的教学氛围,让课堂教学内容更加形象和生动,使课堂教学具有趣味性和形象直观性,这样不仅可以使教师的课程内容丰富生动而有感染力,也是对以纯文本为主的授课的有益补充。教师只有充分发挥传统教学方式和现代多媒体教学方式的各自优势,才能更好地驾驭课堂,只有让自己展示给学生的知识超越学生已有的碎片性知识而具有更高层次的理论性、系统性和生动性,才能掌握课堂教学的主动权。

工作稳定度:通过问卷中“过去三个月中的主要就业状况”这一指标来衡量,“全职就业”表示工作稳定度高;“无业”表示低;而选择“半职就业”、“临时性就业”等选项的则表示中。

(三)教师要适应新媒体环境下的知识传播方式,不断在教学方式上大胆创新

新媒体技术的教学环境使一元化的课堂知识传授方式的教学效能受到削弱,学生已不是被动的知识信息接受者,他们可以成为信息的主动探究者。有学者主张“尊重学生参与意愿,发挥学生在文化育人过程中的内驱作用”,这是很好的思路。[3]为此,现代国际关系的学习方式必须创新,建立网络授课平台作为教师课堂教学的补充就是创新之一。网络平台可以加强对教学资源的管理,教师可以把自己收集的资料或教学笔记放在平台上,学生也可以把他们接触到的但教师没接触到的资料放到网上进行交流,这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网络平台还可加强学习过程的管理,如在平台上答疑、讨论、设置自测题库等,增强教学的互动性,这对提高教学的实效性有着极大的意义。依托新媒体技术开拓多种灵活的学习方式也是值得重视的创新之一。例如,运用如慕课(MOOC)、微课的方式让学生主动地去进行学习可以把传统的课堂教学转变为师生的互动场所,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当然,现代国际关系课程资源的开发必须贴近大学生所生活的具体社会环境,并使大学生适应其所生活的社会环境。[4]通过新媒体上多种课程资源的开发,让学生对各种资源进行自学及讨论,再借助教师严谨的面授与点评,结合广泛的相关书籍的阅读,使学生在多方面的感受中逐步建立起开阔的全球思维视野,在对国际关系复杂现实的体验中提高思辨能力,在对中外国际交往的政策比较中获得独立自信的价值观,真正将学生培养成为为社会所需,为时代所求,具有竞争力,有世界视野的能为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的社会中坚人才,切实实现国际关系学科教学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徐海鑫,廖浩君.试析新媒体如何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中有效发挥作用[J].学术论坛.2011(7).

[2]狄成杰,强敏,王兆龙.基于“互联网+”的高等教育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0).

[3]施卫华.学文化育人功能及实现路径研究 .[J].思想教育研究,2016(5).

[4]王根顺,吕成祯.论高等学校课程资源开发的社会学基础[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1(2).

杨阳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8年第04期文献
100%安全可靠
7X18小时在线支持
支付宝特邀商家
不成功全额退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