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华山志》考略
宝华山作为明末清初古心如馨律师中兴南山律宗之后最重要的律宗祖庭,其山志无疑是考察清代及之后佛教发展,尤其是律宗一脉的重要文献。《宝华山志》现有三个版本,按刊刻出版先后分别是:第一是宝华山隆昌寺千华①宝华山历史上有佛教组织千华社,三昧律师驻锡宝华山后重新结社,立有《千华社序》等社约,故后世称宝华山律宗传承为千华派,三昧律师为其一世祖。三世祖定庵德基律师辑,康熙庚午年(1690年)刊刻②(清)释德基撰:《宝华山志》,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藏清康熙二十九年刻本,《四库全书存目业书》,济南:齐鲁书社,1996年影印本,史部,第236 册。(以下简称康熙版《山志》,定庵辑《山志》或前《志》),十一卷③续志称十二卷,不可考。;第二是千华七世祖福聚文海律师重校,刘名芳纂修④(清)刘名芳纂修,文海重校:《宝华山志》(句读本),释慈舟主编,徐巧道编校:《宝华山志合帙》,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乾隆年间⑤据刘名芳在《金山志》的自序,《宝华山志》成于《五山全志》后,《金山志》前,详见后文。又依惟光和尚重刻刘名芳纂修的《金山志》所作《跋》,有言:“南庐(刘名芳的号)天机清旷,独往独来,放浪巅涯之间,辄经年不去,尽为志以苕其幽。乾隆初尝诣里人于南通州,成《崇川五山志》二十卷,后入宝华山成《宝华山志》十五卷,乾隆十六年南庐适游此土,睠流峙之奇丽,感旧跡之多湮,发凡起例始事纂述”,出于刘名芳纂修:《金山志》,民国廿五年江天寺刻本,《中华山水志丛刊》13 《山志卷》,北京:线装书局,2004年影印本,第192 页上栏。可知刘名芳于乾隆十六年(1751)开始纂修《金山志》,推测《宝华山志》当成于乾隆十六年(1751年)前后。《续志》所说《宝华山志》是刘名芳完成《金山志》之后所作,即乾隆二十二年(1757)之后,与前述几处文献不符。刊刻(以下简称乾隆版《山志》,刘编《山志》,或后《志》),十五卷;第三是慈舟法师主编,徐巧道句读编校,2001年出版,该版本根据千华十五世祖圣性律师再梓的乾隆版《山志》加以句读,并新增图文五卷,新增部分又称《新编宝华山续志》(以下简称《续志》),二者合帙成五部共二十卷。
表1 三种《宝华山志》目录内容对比
(表中黑体部分为康熙版《山志》独有的内容,楷体为乾隆版《山志》独有内容)
版本卷目录 定庵德基辑《宝华山志》(康熙版)刘名芳纂修《宝华山志》(乾隆版) 新编《宝华山续志》卷首: (前置序文4 篇)凡例、山图 御制 见月像、碑刻、测绘图、隆昌律寺图卷一: 开山 (前置凡例)山图、形胜、星野 序、缘起、宝华纪事卷二: 重兴 山水 律师、方外、碑铭、塔铭卷三: 山水 建置 文钞、千华诸祖赞卷四: 梵宇(附:经律、碑碣) 古迹、灵异 艺文、志、宝华诗抄卷五: 记载(附:古迹题咏) 高僧、律师卷六: 规则(又名轨则) 碑铭、碑记卷七: 艺文 (诏敕、照牌、碑记、游记、赋、考、禀辞、纪事)塔铭卷八: 艺文(序、缘起、书、启、赞、颂、表、跋) 诏敕、奏疏、公移卷九: 艺文 (誌铭、戒坛铭、塔铭、行述)记卷十:艺文 (五言古诗、七言古诗、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五言绝句、七言绝句、歌行)赋卷十一 序卷十二 传卷十三 赞、考、书、启卷十四 诗(七言古、五言古)卷十五 诗 (五言绝、五言律、七言绝、七言律)
由表1简单对比各版目录内容可知,《续志》部分如其缘起所述“旧志所载,新志不述。旧志所无,新志庚续①徐巧道:《新编宝华山续志缘起》,第5 页中,释慈舟主编,徐巧道纂修:《新编宝华山续志》卷一,释慈舟主编,徐巧道编校:《宝华山志合帙》,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加之编者在成书时未见康熙版《山志》,故而《续志》是对乾隆版《山志》的史料补充,以及对宝华山隆昌寺近现代发展的简要记录。从佛教志书的角度观察,《续志》尚不能成为独立的志书,可以将其列入补充资料。那么,表中呈现的康熙版《山志》与乾隆版《山志》,都有着明确而完整的体例,记录详实丰厚,是考察宝华山佛教历史和明末清初南京地区的重要文献,因而本文主要针对这两个版本的《山志》作对比研究。从目录中可以观察到两种《山志》明显在记录内容方面各有侧重,有部分内容是各自独有的,且后《志》删裁了前《志》不少内容。随着后《志》的出现,前《志》便不再流通传播,以至于最近一次的《续志》编辑都无从查找前《志》。那么,两种《山志》对于宝华山的佛教发展起了什么作用,分别代表了怎样的意义和体现了什么价值,将是本文所要追寻的。
以下针对定庵辑的《宝华山志》和刘名芳纂修的《宝华山志》,作一系统的内容对比。先就二者各自独有的内容,分别标立出来;再将均有的篇章考察其异同,如两版都有《序》,前者置于卷八艺文部,后者单独成卷十一,将二志内容条列出来对比,可知其重叠与否及相异之处。据此,通过对比两志的体裁、体例及修志认识等方面,剖析他们的作用和意义。
一、康熙版《宝华山志》独有的内容
1.该志开篇列有三篇《宝华山志序》,分别为朱雯②朱雯为原授提督山西通省学政按察司副使,前知松江府事,内阁诰敕撰文中书,今候补学政按察司副使。(赐进士第中宪大夫)、白良琯(句容知县)、张总(南京居士)所撰,最后以定庵律师自叙一篇为结尾。四文均对山志的缘起、目的和意义及体例作了阐述和说明。
2.第二卷《开山》亦为此志独设,其内容遵循宝华山最初为梁代宝誌和尚道场的起因而集录《宝志公传》,详细收集了描述宝志公行迹的文字。
另外,乾隆版《山志》此卷增设了《形胜》、《星野》两节。其中《形胜》一文盛赞宝华山“其形安而逸,其势尊而严。东凌铁瓮,西控金陵,南负句曲,北俯大江,山之所趋,水亦至焉! 岷川自西而下,直走山麓,与黄河淮泗,东汇于海,为山水都会,诚东南一奥区也!①刘名芳:《形胜》,第14 页中,《宝华山志》卷一,释慈舟主编,徐巧道编校:《宝华山志合帙》元部。”显示出后《志》对于地区文化的关心和较广博的心理空间。
轨则者,释氏规条,律门之仪范也! 山待人兴,人必以道重,华山专主律法,若夫轨则其大纲也!③定庵德基:《轨则》,《宝华山志》卷六,《四库全书存目业书》,史部,第236 册,第430页。
其中,柔直系统的运行损耗可将系统各部分损耗求和。该损耗主要与柔直系统的有功、无功、换流变阀侧电压、换流变档位等相关。为便于在优化计算中应用,根据柔直工程实测损耗,可通过线性回归分析将柔直运行损耗表达为上述变量的二次函数形式。
该卷录有千华二世祖见月和尚定立的《宝华山见月和尚律规自序》、《共住规约》、《安居略谕》、《出食规辩》、《日课册题辞》、《沐浴轨示》、《一叶庵规约》、《宝华山隆昌寺同住略禁》,附《天隆愿约》①见月律师晚年受礼请主持南京天隆寺,该寺为古心如馨律祖的墓塔所在地,见月律师视其为祖师道场而破例担当。。定庵和尚奉行重立的《共住规约》、《芳庵规约》、《鹿山略规》、《鹿山庵共住规约》、《华山隆昌寺下院定水庵共住规约》。总计十四篇。
二、乾隆版《宝华山志》独有的内容
该志开篇将《御制》作为卷首,罗列了康熙帝游华山的诗、匾额及赐品,雍正帝的诏谕、赐赠各样内容和诗,乾隆帝六次游访宝华山的诗、匾额、题刻、赐赠等。其中雍正帝的诏谕记录了千华七世祖文海福聚律师赴北京放皇戒、主持法源寺的缘由。
三、两者均有的章节内容对比
两个版本的《山志》均有不少章节是内容相同而分类方式有异,既有重叠又各有独特之处,以下依康熙版《山志》为参照,一一举证。
(一)凡例
法绍南山宏正脉,灯传心地永联芳
刘编《宝华山志》在《凡例》指出“圣天子以文治天下,而山川灵萃,人文蔚起,悉属出风入雅。宝华虽僻处一隅,而谢屐潘车,往来不乏,又为圣祖今上后先巡幸之地,天章灿烂,照耀林泉,柳柳州曰:‘山若增而高,水若辟而广’,有以哉!④刘名芳:《凡例》,第1 页上,《宝华山志》,释慈舟主编,徐巧道编校:《宝华山志合帙》元部。”可知,刘名芳纂修《山志》时更重视山水人文的风雅盛况。
将忠君孝顺这一“命题作文”放在现代社会考量,这是一部关于人性的电影。药师程婴中年得子,生活本来幸福美满,宫里大臣政客们争权夺利的斗争与他根本不相关,他愿意参加吗?还要牺牲自己的孩子和女人,甚至搞得自己家破人亡!电影对这些是怀疑和否定的。电影里不管是赵氏天下还是屠岸贾掌权,都不会国泰民安,因此,屠岸贾奸臣篡国的罪名便消逝了,而程婴救孤也是不得已而为之,甚至最后抚养赵氏孤儿是出于恨意,韩厥也是出于对屠岸贾的一刀之恨。这种对剧中人物行为出发点的现代解释便有了颠覆传统说教的意味。
(二)山图
关于山图的用意二志相当,前者言语更为简练:
志,山史也! 史,必佐以图。图,为史眉目。志,又山眉目也。眉目则传神写照,通体攸关,凡诗若文记载之跡,所难书者必将神遇之于图。图也者,犹眉之有彩,目之有瞳也! 宝华固以律重宇内,律今古孰踰酂候。酂候制律首重图籍,宝华律庭亦端赖山图,故以之冠于诸卷之首。①定庵德基:《山图》,《宝华山志》卷首,《四库全书存目业书》,史部,第236 册,第390 页上栏。
二志由于撰写时间相差大半个世纪,其间庵基房舍增建较多,所以前《志》仅五幅(见表2),包括隆昌寺全景鸟瞰图、铜殿鸟瞰图、戒坛庭院鸟瞰图、塔院区全景鸟瞰图和从北面望山全图;后《志》十二幅,除了重绘与前志相同角度反映隆昌寺建筑的四幅图外,增加了多幅全开大图,囊括了宝华山全景,如宝华山全图从北望山包括龙潭镇、东阳镇、山里的诸大小寺庵,直到南部的汤山止。又较前《志》增加了三幅人文景观和反映山的四个方位关系图,且图幅描绘较前细腻。
表2 两种《山志》山图对比(楷体为后《志》增加内容)
版本序号 定庵德基辑《宝华山志》(康熙版)刘名芳纂修《宝华山志》(乾隆版)宝华山全图2 1宝华山圣化隆昌寺图铜殿图 宝华山敕赐慧居寺图3戒坛图 铜殿图4塔院图 戒坛图5宝华山北向图戒公池图6塔院图7拜经台图8欢喜岭图9宝华山北向图10宝华山南向图11宝华山东向图12宝华山西向图
3.第六卷《轨则》篇幅巨大,占据全志七分之一的文字内容。如其开篇言:
(三)山水
《山水》一卷在两志中都单独成文,而前《志》极为简练,仅简单罗列九处山名及其来历,三页纸而已。其百多字引文,一语“神圣佛祖所息止,其蕴必深,其风土必绵,恒而敦厚,初不贵峰峦峻拔以标奇,涧壑幽险以示异也! 钟山以东今华山为江左律宗第一业林,所望之有道人气,将惟献花之祖堂并隆,非他登临名胜所可同日语也!②定庵德基:《山水》,《宝华山志》卷三,《四库全书存目业书》,史部,第236 册,第414 页下栏。”将宝华山以道重于自然风光的特点标示无余。
后《志》则大篇幅详细地记述了36 处山,3 个峰,4 座岩,3 处岗,4 座台,2 处弯,一座岭,一墩,一矶,7 块石,9 个洞,8 口泉,4 座池沼,3 口井,并加以释名考证,且附有古人专为某山水而发的短小诗词。该卷所述宝华山北起沿江诸山如铜山、竹里山,西至射乌山、石佛山,南到汤山、雪浪山,东连空青山、五岐山,将宝华山的气宇扩大成方圆数十平方公里的巨大区域,囊括了这些山地中大小数十个庵基道场及其周边环境,较全面的反映了宝华山佛教最盛期的地理条件。
(四)梵宇与建置
前《志》称为《梵宇》卷与后《志》的《建置》一卷内容相当,都记述的是隆昌寺建筑及其下院庵舍情况。所不同的是,前《志》是按照入寺参行的顺序来表述,从山门(包括环翠楼、留云阁、山门、二山门)起始,到殿堂(包括大雄宝殿、大悲楼等),再是三大士院(包括铜殿、无梁殿等)、宣戒坛院(包括石戒坛等),然后塔院、支提、园房(包括悦心轩等)、下院(包括一叶庵等)。如此根据寺院功能区块的不同加以分门别类地记录,条理清晰。并可以显著地体会到当初重兴隆昌寺时,寺院的格局设立为四大板块,即保留妙峰大师初创的三大士院,以大雄宝殿等十大殿堂围绕的丹墀为核心的寺院主体,代表律宗寺院性质的戒坛院落和序列递进之山门区域的系列寺前引导空间。
其实,随着时代的变迁和交通、印刷业、传媒业的迅猛发展,再加上跨地域之间的艺术交流的日趋频繁,早年以地域为特征的所谓“南宗”“北宗”乃至“海派”“浙派”,其地域特征和艺术分野正在慢慢消弭,如果溯本求源,有些流派本来就是同源同宗,一些流派之间不过是同干异枝或是同源异流的关系。
后《志》则是从铜殿、无梁殿开始,以“兹山先有铜殿,而后有寺宇,先及之,亦犹古人③刘名芳:《凡例》,第1 页中,《宝华山志》,释慈舟主编,徐巧道编校:《宝华山志合帙》元部。”,再是大雄宝殿等殿堂寮阁亭榭,最后是下院和塔,基本上依循建筑的建造次序由远及近。阅之稍觉次序杂乱,无如前《志》谨严条理。
值得注意的是,后《志》通过全景山图的使用,陡然扩大了宝华山作为佛教圣山的空间范围。例如,其《宝华山全图》中将北抵长江边的丘陵及城镇(如龙潭镇、东阳镇)均纳入山图中,因为该处是由长江水道朝山的必经之地,留有乾隆行宫和隆昌寺的下院定水庵等多处古迹;又,南达汤山一带,东至铜山、青空山,西到射乌山,将方圆几十公里的整个丘陵山地统一到宝华山的佛教圣境下。相形而言,前《志》五幅图尚处于山林寺院建筑为中心的单一层次里,唯一一幅山图反映了从长江北上宝华山的道路关系,仅单页版面,较为简略。而刘名芳修志将所有的寺庵加以梳理记录,因而在《山水》一卷中格外细致地载有各峰、岩、洞、潭等地景特征,与《建置》一卷配合相得益彰,并且大多可以在山图上印证。
(五)高僧、律师
宝华山历代祖师及关联的高僧记录在志中的方式,两版差别较大。由于康熙版《山志》成书时距离隆昌寺开山不到百年,仅限于记录此间(明末清初)的高僧,而乾隆版《山志》晚其60 多年,收录人物内容自然要多于前者。表3就其录述内容和记载方式作一对比。
表3 高僧律师记录对比表
版本和尚名号 定庵德基辑《宝华山志》(康熙版)刘名芳纂修《宝华山志》(乾隆版)宝志公 卷一·开山 集录《宝志公传》 卷五·高僧 简介释宝志释普照 卷五·高僧 简介释普照妙峰大师 卷二·重兴德清憨山大师撰 《妙峰禅师传》、附录钱谦益《妙峰大师传后》卷五·高僧,卷十二·传 简介释福登,传同左高僧 简介释雪浪三昧寂光律师 卷二·重兴 读徹苍雪 《宝华山第一代律师三昧和尚传》 卷五·雪浪洪恩 卷五·律师 简介释寂光见月读体律师 卷二·重兴方亨咸 《宝华山第二代律师见月和尚传》、尤侗《见月和尚传》。卷五·律师,卷十二·传 简介释读体,传同左
另外,后《志》卷五《律师》一节续见月律师之后,按次序逐个介绍了十二位祖师,他们是千华第三代德基定庵、四代真义松隐、五代常松闵缘、六代实永珍辉、七代福聚文海、八代性言理筠、九代圆先浑仪、十代明如恺机、十一代定静卓如、十二代慧皓朗鉴、十三代昌苍体乾、十四代海然敏通。由于后《志》由十五代圣性印宗和尚再梓,所以该节止于此。
对照上述标准,比较两志体裁和体例的差别,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认识两种《宝华山志》的修志意趣。
如寂读德真常实,福性圆明定慧昌
海印发光融戒月,优昙现瑞续天香
支歧万派律源远,果结千华宗本长
该组主要职责:负责利用政务微博、电视字幕、网络和手机信息等手段常态化地广泛宣传防御台风、山洪、地质灾害和避灾救灾等知识;负责对内对外宣传报道(水雨情和灾情、工作动态、典型事例、领导活动),收集汛情和灾情影像资料,及时更新防汛动态信息;县外新闻媒体接待等工作;制作防灾抗灾救灾专题片和防灾警示片;对外宣传和县防指保持互通。
定庵律师辑《宝华山志》在《凡例》里清楚地表述了内容目录编辑次序的缘由,强调本山志与诸山志之不同在于宝华山“惟释氏一门,创于宝志,重兴于妙峰三昧见月三公②定庵德基:《凡例》,《宝华山志》卷首,《四库全书存目业书》,史部,第236 册,第387 页上栏。”,所以首先著《开山》、《重兴》二卷,然后《山水》、《梵宇》等。诸山志往往率先写山水,次建置、物产、人物,而以艺文终。而宝华山不以形胜著名,而以道场显达,故而山志当首先记开创兴起之人,故而尊崇宝誌和尚为宝华山开山鼻祖。另,他山人物多有儒仙并列,而宝华山唯独佛教。又山志一般录物产特色,宝华山非沃田庄稼地,满山松楸外,盛产的就是戒律精严的戒子了,他们虽“非此山所生,要皆此山所成,成之犹生之也!③同上”这些在宝华山陶冶过的佛子们将分赴大江南北,肩负传播弘扬佛法的重任,以戒为师,从而挽救颓落的纲网。此乃正是《山志》有别于他志的重中之重。
前《志》卷八包含内容广博,其中包括各护法、道友问候祝寿的序文16 篇,后《志》仅录入5 篇,补2 篇。前《志》记录11 人来往函书共14 篇,后《志》收录3篇,补充2 篇。前《志》有26 人写有27 篇启,后《志》录12 篇,增补3 篇。前《志》有14 首像赞,后《志》录入10 首。前《志》有三篇颂,一篇表,一篇跋,后《志》均未录。
所以,《续志》简介了如馨古心律师和寂光三昧律师,之后补录有十五代圣性印宗律师、十六代浩静发圆、十七代光悦德宽、十八代融忍妙柔、十九代戒署东巽、十九代月济慈舟。
又《续志》立有《方外》一节于《律师》后,简介了近现代对宝华山有贡献的高僧三人,即清定、大鼎映徹、优鑫茗山。
(六)记载与碑铭、灵异等
前《志》摘取典籍中有关宝华山的内容成一卷《记载》,涉及文献有《一统志》、《江南通志》、《江宁府志》、《句容县志》、《郡国志》、《金陵世纪》、《金陵志》、《元金陵山水志序》、《方舆记》、《戚氏志》、黄汝亨《隆昌寺碑记》节录、焦竑《铜殿碑记》节录、李本宁《华山游记》节录、李模《见月律师塔铭》节录、周天成《见月本师七十序》节录。
后《志》未有单独的《记载》卷,但其内容散见于其它卷,如《碑记、碑铭》(第六卷)、《塔铭》(第七卷)、《古迹、灵异》(第四卷)、《记》(第九卷)中,且前《志》节录的记载部分在后《志》单列的碑记等卷里是全篇内容。仅周天成《见月本师七十序》未见后《志》收录,因后《志》收录有释道忞的《见翁法兄弟华山大和尚七十序》和张有誉的《见月律师大和尚七十序》,顾推测编者在凡例里告白“庆祝之篇,酬赠之什,绮语谀词,是编删削殆尽。①刘名芳:《凡例》,第2 页b,《宝华山志》,释慈舟主编,徐巧道编校:《宝华山志合帙》元部。”
(七)诏谕公文等
前《志》将当时国朝来往公文等全部详细地编入艺文部之首,即卷七。后《志》则根据文体形式分列于诏敕、碑铭等卷六、卷八之中,增补了后续的部分公文内容(见表4),如奏疏、蠲免杂差等碑,然则细节有所省略,如题款、时间等。
二是公民新闻出现。随着手机、数码摄像机、数码照相机、笔记本电脑等电子产品的普及,信息的生产和传播发生急剧变化。最显著的变化是,普通人可以借助电子产品通过论坛、博客、微博、公民新闻网、微信等平台发布信息、发表评论,自媒体和公民新闻日益成为传播领域不可忽视的力量,参与到社会公共事件的报道中。在自媒体时代,公民新闻打破了传统的新闻传播机构对新闻传播的垄断格局。
表4 诏谕公文等记载对比表
(黑体为前《志》独有,楷体为后《志》独有内容)
版本公文名称 定庵德基辑 《宝华山志》 (康熙版)刘名芳纂修 《宝华山志》 (乾隆版)备注 (撰文或勒石时间)尊宝志大师(梁武帝) 卷七·诏 卷八·诏敕敕谕钦赐宝华山敕建护国圣化隆昌寺住持福登及僧众人等(万历帝)卷七·艺文 卷八·诏敕 万历三十五年(1607)照牌:钦差督征四川等处地方税务开采矿洞御马监太监丘为公务事照得僧人妙峰钦奉卷七·艺文 万历三十一年(1603)
续表
版本公文名称定庵德基辑 《宝华山志》 (康熙版)刘名芳纂修 《宝华山志》 (乾隆版)备注 (撰文或勒石时间)禀词:隆昌寺僧为恳恩乖悯废刹转请高僧住持法门/批复 卷七·禀词 崇祯 十 二年 二月(1639)奏请将宝华山律宗五部编入大藏疏(福聚文海)/清世宗谕旨 卷八·奏疏雍正十二年五月初二日(1734)/乾隆二年正月二十八日(1737)碑阳 敕建宝华山护国圣化隆昌寺碑(黄汝亨)万历乙卯年长至日(1615)碑阴黄汝亨文,顾起元文,憨山德清文,戒显文(1648)卷七·艺文 卷六·碑铭丙辰 (1616),丁 巳(1617),戊子万历乙卯仲冬(1615)碑阳 敕建华山护国圣化隆昌寺观音菩萨铜殿碑(焦竑)卷七·艺文 卷六·碑铭碑阴 焦竑文,乌程沈淮文,邹迪光文,戒显文(1648)建造宝华隆昌寺三大师行略碑(陈丹衷) 卷七·艺文 卷六·碑铭 顺治辛丑(1661)(姜承基) 卷七·碑记 卷八·公移 康熙十七年十月初九日(1678)宝华山隆昌寺蠲免杂差碑记差碑 卷八·公移 康熙五十五年四月十八日(1718)宝华山奉总督部院永禁找赎杂差碑 卷八·公移 康熙五十五年五月初三日(1718)宝华山奉将军都统永禁找赎杂宝华山漕米蠲免入仓杂项碑(贾泽润) 卷八·公移 乾隆九年二日(1744)重建天隆极乐禅寺碑记(李皋)卷七·碑记 康熙十三年十月望日(1674)体) 卷七·铭 卷六·碑铭 康熙二年三月十六日(1663)敕建宝华山隆昌寺戒坛铭(读
(八)记、记事、赋、考等纪事文收录对比
前《志》在卷七的公文之后,罗列了记、记略、赋、考关于本山本寺的重要记载文体(表5),体现了编者对丛林道场重要文献资料加以归类的思路。这样编辑的思路一方面表明与宝华山相关场所的起源关系,言之有据;另一方面,经过数十年变迁,传说纷纭,为避免是非曲直,集中各纪事文章可以统一认识,匡正源流。对比之下,后《志》虽然基本收录了前《志》该卷的内容,但根据文体不同分别录入《碑记》《记》《赋》《考》各卷,表明编者仍以形式重于内容,分目较细致虽方便查找,却也割裂了纪事内容的连贯性。
表5 《记》文体等对比表(黑体为前志独有,楷体为后志独有)
版本记文名称 定庵德基辑 《宝华山志》 (康熙版)刘名芳纂修 《宝华山志》 (乾隆版)备注(撰文时间)华山定水庵记(薛正平) 卷七·记 卷六·碑记 顺治 十 三年 仲 春(1656)题宝华下院定水庵缘册(薛正平) 卷八·缘册缘册建悦心轩记(读体见月) 卷七·记附规约五则 卷六·碑记 康熙巳酉春(1669)定水庵修建殿阁缘起(姚思孝)卷八·环翠楼记(读体见月) 卷七·记 卷六·碑记 康熙 癸 丑 上 元日(1673)千华社缘起(寂光三昧)附千华社约 卷七·缘起 约1641华山千华社序(寂光三昧) 卷八·序 卷十一·序 该文虽为序意类同纪事,故记入此表重新铜殿香亭石台记(德基定庵) 卷七·纪事 卷六·碑记 约1685奉旨重修宝华山慧居寺碑记(赵洪恩) 卷六·碑记 乾隆元年仲秋(1736)1612游宝华山小记(盛时泰) 卷七·记 卷九·记 万历戊寅三月(1578)华山游记(李维桢) 卷七·记 卷九·记 约华山游记(陆求可) 卷七·记 卷九·记游宝华山记略(鲍鳞宗) 卷七·记略 卷九·记游宝华山记(王士祯) 卷九·记宝华山记略(刘景福) 卷九·记 乾隆十五年(1750)铜殿赋(曹山秀) 卷七·赋 卷十·赋戒坛赋(王槩) 卷七·赋 卷十·赋朱竹幛子赋(王槩) 卷七·赋 丁卯夏(1687)宝华山赋(王蓍) 卷七·赋 卷十·赋华山铜殿考(王槩) 卷七·考 卷十三·考宝华山灯谱序(景考祥) 卷十一·序 雍正癸丑(1733)
(九)序、启等来往文书
2018年3月5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表示,我国要持续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通过改革破除要素市场化配置障碍,从而进一步减少制度性交易成本。尤其是针对目前存在的重审批、轻监管、弱服务等问题,不断深化“放管服”工作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减少微观管理,注重宏观调控,由直接干预变为依靠市场监管和公共服务。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审核发放制度的保留,有利用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加强种畜禽市场宏观调控,优化产业布局,夯实种畜禽监管工作基础,逐步将工作重点落在为农民服务上。
由上可见前《志》将序、书、启、赞、颂等集为一卷,大意都是与宝华山来往称颂的礼文,可知千华一派当时举国钦慕的盛况和民间敬佛敦请的虔诚。后《志》将其剖为两卷,删削过多,尤其不屑于道贺祝寿的礼文,嫌其冗长阿谀,殊不知其中珠玑佛语,枉费世人多少心思。
(十)铭文等比较
前《志》录有铭文三篇,行状和道行各一篇。后《志》全部收录前《志》三篇塔铭,增补五篇,然未录行状和道行二文。
表7 铭文比较表(楷体为后《志》收录前志内容者)
版本文书名称 定庵德基辑 《宝华山志》(康熙版)刘名芳纂修 《宝华山志》(乾隆版) 备注(撰文时间)images/BZ_282_358_1790_392_1824.png法师墓志铭(陆倕) 卷九·墓铭 卷七·塔铭梁华山雪浪大师塔铭(邹迪光) 卷七·塔铭华山雪浪大师塔铭 卷七·塔铭金陵宝华山千华三昧大律师塔铭(张有誉) 卷九·塔铭 卷七·塔铭 乙未(1655)千华老人行状(云居山戒显) 卷九·行状金陵宝华山见月大律师塔铭(李模) 卷九·塔铭 卷七·塔铭宝华山隆昌寺见月大律师道行纪(丁思孔) 卷九·道行定庵和尚塔铭(高士奇) 卷七·塔铭 康 熙 癸 未 秋(1703)松隐和尚塔铭(严思位) 卷七·塔铭 癸巳春(1713)显亲王) 卷七·塔铭 乾 隆 十 一年(1746)宝华山文海和尚寿塔铭(和硕
(十一)诗歌对比
前《志》卷十全部是诗篇,次序录有五言古诗10 篇,五言律诗28 篇,七言古诗3篇,七言律诗33 篇,五言绝句13 首,七言绝句14 首,歌行1 篇。后《志》分两卷录前《志》五言古诗7 篇,增4 篇;七言古诗全部录前《志》3 篇,增8 篇;五言律诗录前《志》22 篇,增14 篇;七言律诗录前《志》18 篇,增18 篇;五言绝句录前《志》5 首,增1 首;七言绝句录《前》志10 首,增5 首。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加深了旅游业与互联网的不断融合,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网络新媒体改变了游客旅游活动过程中的信息传播方式[1]。互联网的崛起扩张了现实世界的连接性,重构了人类社会信息交互的基本规则,对各种产业组织结构及其治理模式带来了深刻影响[2]。网络空间已经成为网民沟通交流、表达诉求,以及宣泄情绪的主阵地。网民成为各类信息的生产者、传播者和发布者。网络环境的复杂性和多变性对各个领域的实际管理机制提出了系统性的挑战[3]。
可见后《志》按照前《志》分类收录,次序有所不同,前《志》以五言古诗、律诗起始,再是七言古诗、律诗,最后绝句,歌行;后《志》则以古诗打头,分五言和七言,再是律诗各分五言和七言,最后绝句。后《志》较前《志》诗篇各部分均有增删,未收前《志》歌行。
四、两志的差异及分析
佛教方志在吸收传统方志的经验基础上,结合佛教自身的特点和诉求而形成各家之特色。然于方志学的传统中,有较多的借鉴和运用,主要体现在体裁、体例和修志认识方面①参见曹刚华:《明代佛教方志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三章。。体裁是志书的基本框架,体例是组织该框架的方式、方法,修志思想是作者在体裁与体例的实践基础上所进行的理论高度提升,并体现了修志者的思想倾向和趣味。据此,以下对两种《宝华山志》作一对比研究。
(一)两种体裁类型
刘编《宝华山志》是较为典型的平目体(平列分目体),十五卷内容即是十五个平行排列的类别,互不统摄。他既具备了该体裁详细和容量大的特点,然而未能成功避免冗赘之嫌。从表1两志目录的对比上,可以清晰地观察到,刘编《山志》大部分是按照文体分类,如记、赋、碑铭等各自独立成卷,而无视所写内容之间的关联,所以会出现如果查找记录某位高僧的文字时,可能分布在碑铭、记、传不同卷里的复杂情况。
相形而言,德基辑《宝华山志》则分类明朗,将《开山》、《重兴》分列卷一、二,清楚表明山志缘起和重心;书中单列《轨则》一卷,则将律寺之纲骨表露无遗;各种文体之文字记载则统归于《艺文》一类,下列子目将不同文体分门别类,根据记述内容的相关性集合成卷。此种体裁有政书体的风范,类同明末高僧德清撰《庐山归宗寺志》,该书分山川形势考、开创古迹考、传灯人物考、杂志机缘考、重兴因缘考、山场田地考、清规执事考、法缘文字考八类。此种体裁分类清晰,各类下详分子目,上下关系明了。故而,前《志》与后《志》内容虽然有别,源于后《志》多积累数十年资料,含量自然大于前者,且秉承前者为多,然而在阅读感受方面前《志》较后《志》更为框架分明,分类合理,此为二志体裁之差异。
(二)两种体例
体例是文献内容如何组织和表述的原则和方法。以下就内容结构的编排和详略等方面,选取代表性的几则内容对比两种山志的不同特征。
1.序
德基辑《宝华山志》有四篇序,分别由大臣名士朱雯、宝华山所属地的知县白良琯、负责整理编辑山志的南京人张总和自己撰写,都主要言明作山志的目的和意义,并统一在“僧史”这样的框架下。朱雯借史书的体例称山志即是史,
志也者,史之一体,是尤荟萃诸体者也。其志山水非史之载地理乎,志规则非史之载礼乐乎,志开山、重兴非史之有世家列传乎,志诗赋记铭非史之有艺文乎,与文章之杂见于各传者乎。志,诚史也!①朱雯:《宝华山志序》,定庵德基:《宝华山志》,《四库全书存目业书》,史部,第236 册,第372 页上栏。
并赞许该志“尤集大成,即比之志匡庐,志黄海者,裒纂似更精研。史有信史,志亦可谓信志也哉!②同上书,第373 页下栏。”白良琯亦欣然称其“规条井井,次序彰彰,诚沙门之玉牒,释氏之良史也!③白良琯:《宝华山志序》,定庵德基:《宝华山志》,《四库全书存目业书》,史部,第236 册,第381 页上栏。”张总具体简略地言明编辑采集资料的原则,德基律师则秉明编辑山志“以三学④即戒定慧,修此三学,可以由戒得定,由定发慧,最终获得无漏道果,故三学又名为三无漏学。为正因,削繁绪正,循其踪奥,其义简,其辞悉,其意志年纪事,而存后鑑,或可由以针砺后人也!⑤德基:《自叙》,定庵德基:《宝华山志》,《四库全书存目业书》,史部,第236 册,第385页上栏。”祖师有先见之明,为防止后世随意删改,序文最后提醒道:
(《山志》)以纪古之诸师诸祖隐显机缘,今之是圣是贤,出处事迹,警策七众,精修三学,直扫执情,互严智行。尝圆证真禅真教真律,自利利他,继绍芳踪,俾后世方外史臣不自立宗,秉直大书曰:光隆僧史。不无挽回末运乎!⑥同上书,第385 页下栏。
由此,可以感受到定庵和尚用心良苦地安排四位不同身份的作者,从不同角度对山志的缘起给予了充分而又统一的定位,即“僧史”。将山志定位于以佛教为主题,以纪事为内容,以严谨的态度昭示宝华山的历史轨迹为核心,以期起到启迪人心的作用。
刘名芳纂修的后《志》则无序文,并删去了前《志》的所有序文,使后人无从知晓前人编志的用心,甚为可惜!
2.凡例
凡例是地方志常用的开篇内容,用于对志书的宗旨、内容、体裁、结构以及编写的一些基本约定或说明。随着明代传统方志的成熟和繁盛,佛教方志在内容编排上也借鉴这种方式,故而两种山志均立有凡例。
对心房颤动患者冠脉PCI术后进行抗栓治疗时,需对血栓、出血以及卒中等多种风险因素进行综合性考量[1]。相关研究报道指出,达比加群脂具有较好的抗凝作用[2]。本研究采用达比加群脂联合氯比格雷的方式对心房颤动患者冠脉PCI术后进行抗栓治疗,获得了较好的效果,现进行如下报道。
前《志》即便有四篇序文,仍然保留了长篇幅的《凡例》十三条,并与《山图》单独成卷,显示出谨严的治学态度和清晰的编辑原则。
后《志》的《凡》例十一条,列于卷一之前,不单独成卷。第一条即禀明录入的原则是“不雅驯者不载①刘名芳:《凡例》,第1 页a,《宝华山志》,释慈舟主编,徐巧道编校:《宝华山志合帙》元部。”,之后对前《志》评价为“未免芜蔓未芟,有失体裁②同上书,第1 页b。”,并大力删削过半,仅对前《志》的改动和裁剪加以说明。所以,后《志》《凡例》基本上是对裁剪前《志》内容时给予理由,且言明了编者的主观立场和批评态度。
3.图
将斑点叉尾鮰放入CO2浓度为550 mg/L的水溶液中,浸浴15 min后将鱼装进保活袋充入纯氧,每组分别放入0、2、4、6、8和12 ℃的培养箱中,5 h后取出放入清水中,观察存活数并记录存活率。
图作为山志的文字补充是考察古迹变迁的重要史料,两志虽然相距不到百年,然而图中反映的境况却相差巨大。一方面,在三世祖至七世祖之间,隆昌寺添建了大量房舍,形成环绕中心丹墀的重重院落;再则反映了隆昌寺鼎盛时期的繁荣景象,尤其体现在建筑的精美和宏阔气象上,以及山中多处庵舍均详细收载于图中。所以,后《志》不仅涵盖了所有前《志》的图幅内容和摹写角度,而且增设了东南西北各个方向观察宝华山名胜和庵院情况的全景图,这对后世了解宝华山古迹提供了不可多得的依据,特别是在多数庵院建筑已然湮灭无存的情况下,更显珍贵。
另外,前《志》该卷后附有经律、碑碣目录,录有42 种、9 块。
图1 康熙版塔院图
另外,可以观察到两志对于山景建筑的描画迥异。例如同样是塔院图,前《志》的山体与建筑关系基本上与现有地形地貌可以对应,并文字标示出主要地景,使人一望而知(图1);后《志》则是概念性地将各个塔院纳入图内(图2),与山林岩石之间的关系仅仅是意向性的,比如文和尚塔应该在见和尚塔右侧的相同海拨高度,图中则画于其下,显然是为了尊崇先祖,且受图面局促所至。幸而两塔皆存,所以易于区分,但是对于已毁的墓塔建筑,根据后《志》则难以判断具体方位,是为其不足之处。又如隆昌寺图,后《志》侧重描画建筑的精美和细腻,四周山景以线描法的片状山石为衬托;而前《志》基本写实,将铜殿后方平坦的天平山较为立体地表现出来,一脉山脊巨石如游龙直抵大雄宝殿后方,与志中所说“本山坐向,巽乾穴结,其中龙形起伏,耸秀峰而环绕①释读体:《环翠楼记》,定庵德基:《宝华山志》,《四库全书存目业书》,史部,第236 册,第485 页下栏。”和“大殿后是来脉②[明] 见月读体:《一梦漫言》,镇江:宝华山隆昌寺,1999年,第56 页。”相吻合。故而,通过前《志》对照现况可以较清晰地了解已有建筑和已毁建筑的布局关系,此乃前《志》优于后《志》之处。
查尔斯·狄更斯晚期代表作《远大前程》一直被视为“成长小说”的典范,诚如巴里·韦斯特伯格在《查尔斯·狄更斯的自白小说》一文中指出的:“这些激进地探索成长、时间与生活的小说成了狄更斯创造力的主旨”。[1]根据蔡熙《当代英美狄更斯学术史》中所做的归纳分析,英美学界对狄更斯的研究经历了两次大的转向:从传统批评到后现代批评的演变,期间各种批评理论都对《远大前程》做了多角度的文本分析和解读,而其中尤以萨义德的后殖民批评值得关注:首次将狄更斯笔下的“海外领土”作为批评的切入点,将其关注的焦点从《东方主义》中的以印度为代表的第三世界拓展到了澳大利亚(当时的英国殖民地)。
4.内容详略的原则
志书详略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如何处理佛教与世俗之间记载的关系;二是如何处理古今史事的记载。
图2 乾隆版塔院图
显而易见的是两志在佛教与世俗之间的轻重份量方面是相去甚远的。前《志》由定庵和尚亲自编辑主导的,僧人编僧史,自然以佛教本怀行事。他不仅将开山鼻祖和建寺三位大师首当其冲地单列在前,分开成卷以示尊重,而且将所有规约不无遗漏地罗列在《轨则》一卷中,旗帜鲜明地倡导律寺以戒律为精神,以持戒精严为楷模,以继承古心如馨律师中兴律宗的法脉为己任,可谓是用心良苦。故而,前《志》将上述之外的常规文献统一划入《艺文》一类,依据诏谕公文、碑记等类别次序录入。所以,该志重在继承先师定下的方向和开创道场的精神,内容以《轨则》为重,为特色。后《志》是游访的文人刘名芳所修,其人雅好山水,志中落款“十六洞天刘名芳”,以道家的雅称标明自己的籍贯在武夷山,可见其有别于佛教徒的立场。后《志》见长于俗世的描写,刘名芳甚为详细地记录山水、山图即是显见。总体而言,后《志》删减前《志》内容较多,增加的部分除卷首独立的《御制》篇外,总有高僧律师、建置、公文等随年数推移的材料积累,主要侧重在增添多篇诗作方面。可见后《志》未解识前《志》之用心,当文字诗章而作,详述于山水梵宇之美和文人之才情中去了。
以此为线索,笔者对《十日谈》中70个带有女性角色的故事进行梳理,最终确定女性形象最具代表性的30个故事。表1是所做整体分析的一个节选。以文本维度为基准,进行“由外到内,由社会到个人”的三组跨维度比较:第一,是文本与社会的平行比较,分析《十日谈》中女性角色的选取是否与社会现实差别过大,承载了作者的过度偏见;第二,是文内的平行比较,意在考察“爱情”和“智慧”两大主题是否贯穿了所有女性为主角的故事;第三,是作者意图的解析,判断女性正、负面角色如何划分以及女性角色结局如何。结论如下:
对于古今详略的问题上,两志差别仍然比较大。前《志》成时距离创建隆昌寺不到百年历史,其改为律寺后到定庵和尚才是三世,志中立《开山》和《重兴》两卷着力记述和赞誉四位大师,可以表明和尚以师为重,以教为本,尊古启今的意向,特别在《开山》卷中,不遗余力地从各种文献里收集整理了远至梁代的宝誌公行迹,其中涉及的书籍有《释氏编年录》《漫录》《行状》《万花谷》《释通鉴》《如如居士语录》《梁皇忏序》《南史》《苇江集》《释氏感应记》《大藏传灯录》。后《志》独立设置有《高僧律师》卷,是按照先后顺序、平行罗列各高僧律师的生平简介,未有前《志》的立意深刻,表现出传统史学详今略古的作风,故而在其增删时也是删的力度大,增近代的文字为多,如诏谕公文、诗作等。
(三)两种修志认识
明清以来佛教方志的评判标准基本趋于统一,僧元贤在《泉州开元寺志》序中给出了代表性的几个要素①参考曹刚华《明代佛教方志研究》第三章中的见解,见第130 页。:一是立意高,编撰者能够站在一个佛教历史发展的高度,审时度势地看待寺院所处一方重要作用的胸怀;二是编撰者具备高瞻远瞩的史识远见和广博的知识;三是语言流畅典雅,可读性强;四是史料详于考辨,诚信真实。
据《续志》载,隆昌寺传承尊古心如馨律师为律宗中兴之祖,以寂字为开山第一代,演派五十六字如下,并一直沿用:
1.两志立意标准的差别
在两志立意的高度方面,可以从其对待佛教史料的详略窥见一斑。那么,篇幅浩大的《轨则》一卷明显地成为判别二志的依据。关于《轨则》卷的繁简存留,德基在序文里清晰地批判过:“儒有六经,经有春秋,经中史也! 释有三藏,藏有律部,藏中史也。春秋者圣人之刑书,律部者僧众之规则。古人之文即经即史,后则离经而史。②德基:《自叙》,定庵德基:《宝华山志》,《四库全书存目业书》,史部,第236 册,第384页上栏。”《凡例》第六条专门针对其立言:
诸山多载上堂语录,兹独列轨则者,以律宗所重也! 昧公有云:‘僧行非威仪莫显,威仪非规约莫束’,寺之所以隆昌,业林之所以永盛者,均是赖焉,庸可忽乎!③德基:《凡例》,定庵德基:《宝华山志》卷首,《四库全书存目业书》,史部,第236 册,第388 页上栏。这些文字清晰而深刻地表明了定庵和尚编撰志书的用意和鲜明态度,他以隆昌寺为佛门振兴戒律的中流砥柱自居,严肃地规范了道场的依止精神。这里不免要廓清当时中国佛教界戒律凋敝的局面,在明末高僧灿烂之后的夜幕下,虽然清朝皇帝对佛教有支持和鼓励,整个僧团的秩序仍然是散漫的。所以,在古心如馨律师中兴南山律宗的旗帜感召下,隆昌寺经过两代大师的经营,到三世祖定庵和尚主席时,他的全副精神都是在延续和秉持先祖留下的规则,正是这样的坚守和维护,使宝华山为佛教培养了大量的律学人才,将宝华山的影响传播到江南、中原以至于海外。由此可见,前《志》如其编撰者崇高的地位一样有着坚定而高远的立意,托以志书传播佛法是其中心思想。
刘名芳纂修《宝华山志》显然没有前《志》命意奇拔的使命感,书中除却《凡例》的十一条言明其修志原则外,基本上少有他自述的文字,我们只能从他对待前《志》增删的态度上感受后《志》的意趣。刘名芳对前《志》应是有异议的,《凡例》中几次批判其“有失体裁”,“近怪过诞,概置弗录”,“不敢以鄙俚贻玷山灵”,“旧志庆祝之篇,酬赠之什,绮语谀词,是编删削殆尽”①刘名芳:《凡例》,《宝华山志》,释慈舟主编,徐巧道编校:《宝华山志合帙》元部。。虽然有些个人喜好的取舍,但是后《志》完全去掉《轨则》一卷,犹如拔骨抽筋,失却了前《志》的精神。又从后《志》的体裁上观察,该志更接近于普通的志书格局,不以僧重而于世俗见重,从其开卷列《御制》篇可以知之。虽然明代以来佛教方志常见记载历代皇室的恩宠,如明人周应宾《重修普陀山志》专设《宸翰》一卷,又《雪窦寺志》卷首收录历代皇家的敕谕,《武林梵志》有《天朝宠赐》篇。但据《梵网经》卷下“出家人法:不向国王礼拜,不向父母礼拜”,僧人是以佛法为无上之宝;且定庵和尚出版山志前,康熙皇帝已到访过宝华山,当有赐赠,然和尚不以此自持,仅将诏谕等编入《艺文》类最前面,代表对世俗的最高礼敬。故此,刘名芳列《御制》在卷首的作法,陡然将山志的佛教意蕴打折,加之全删《轨则》一卷,两种山志的立意即见高下。
2.编撰者的身份和志向相去甚远
网络订餐这种饮食方式时尚快捷,消费者在享受方便的同时,对其中可能存在的风险隐患也不能掉以轻心。建议选择有信誉的商家,订购取得《食品经营许可证》的食品经营者销售的食品。如需进行二次加工,一定要彻底加热,保证熟透后再食用。
两种山志出自于气类不同的编撰者,前《志》是和尚亲历亲为的编辑,后《志》是文人游访之余的雅作,其责任感和品质迥异。
前《志》的编辑者定庵德基律师是隆昌寺作为律宗道场的第三代祖师,其一世祖寂光三昧律师,二世祖见月读体律师,均为法门龙象。三昧律师的戒和尚古心如馨律师被称为中兴南山律宗的荷担者,有优钵离尊者再来之喻。见月律师则大力改革律门乱象,使宝华山成为全国传戒、弘戒的重镇,并影响至现代中国佛教戒律的传承②参见释圣凯:《明末清初律宗的传播情况与特点》,《世界宗教研究》2014年第5 期。。在这样光辉的师承中,定庵律师不辱使命,主席隆昌寺二十一年“与众同疾苦,均澹泊。凡遇劳瘁,以身先之。规模大振,四方瓶钵,风从云集,莫不皆叹:澄照③唐道宣和尚谥号澄照律师,开创南山律宗,为中国律宗始祖。之再来矣!④刘名芳:《律师·释德基》,《宝华山志》卷五,第12 页b,释慈舟主编,徐巧道编校:《宝华山志合帙》元部。”除著有《宝华山志》十二卷外,定庵律师还撰写《羯磨会释》十四卷、《比丘尼戒本会义》十二卷,又《毗尼关要》十六卷在乾隆二年经七世祖福聚奏请入藏。以“直探毗尼奥蕴,三学该通⑤同上”的智识编辑《宝华山志》,定庵和尚具格地体现了僧人编僧史的价值。所以,志中的自叙里强调“不以山川胜迹著,唯以三学为正因”,可知和尚将山志当作有助于后人修学的佛教材料来编辑,其志向之深远昭然。
2.创新发展“枫桥经验”,必须把握依靠群众这一主线。人民群众是社会的主人,也是实践的主体。“枫桥经验”是人民群众集体智慧的结晶,深深扎根于群众这片沃土,具有广泛的群众性。50年前,毛泽东同志批示推广“枫桥经验”,最看重的是依靠群众、发动群众,做好群众工作。“枫桥经验”发展历程表明,群众既是“枫桥经验”的受益者,更是“枫桥经验”的实践者。没有广大群众的实践和创造,离开广大群众的参与和支持,“枫桥经验”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正是因为一切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充分发挥群众的首创精神和主体作用,才使“枫桥经验”的内涵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始终保持旺盛的生机和活力。
后《志》纂修者刘名芳是旅居江苏通州的福建福清人,其性嗜山水,工吟咏书法,一生如闲云野鹤般地游历于山水间,因酷爱通州五山,遂结茅以居于其中的军山,雅号“水云窝”,又历三年潜心撰修《五山全志》,留有不少诗词和功业在通州,并终老于此。刘名芳也常宿于佛寺,往来之人皆士大夫,如好友丁有煜(号“个道人”),亦风雅之辈①参考陈世镕:《刘名芳》,陈世镕纂:《福州西湖宛在堂诗龛征录(下)》卷十五,《福建文史丛书》,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7年5月,第722 页。。《五山全志》为刘名芳建立了声誉,籍此被延聘到宝华山修《宝华山志》②刘名芳在《重修金山志自序》曰:“初无成志念也,后应聘纂修《宝华山史》,因搜宝华名作,旁采金山记序、诗赋,不下千余篇”。另外可能的因缘是刘名芳在通州发现了骆宾王的墓地遗骸,迁葬于五山之一的狼山。而文海和尚俗家是骆宾王后裔,有可能出于对刘名芳修墓的感恩而聘请修志。,在往来镇江与通州时,惊叹金山之奇,因而留心收集金山的文献,又逢乾隆皇帝南巡索要《金山志》之需,得以正式纂修《金山志》(并同《焦山志》),此举应当在完成《宝华山志》后。故而,刘名芳一生留下的著作即是以上四个山志,从文字观察,最能体现其性情的当是《五山全志》③参考刘名芳纂修:《五山全志》,《中华山水志丛刊》9 《山志卷》,北京:线装书局,2004年影印本。,该志完全在闲适沉浸的心境中完成,没有约束和限制,恰如其所好。而《金山志》是给他带来最高荣誉的作品,成志之时得以“敬将是志并所纂之《焦山志》进呈睿鉴。…奉召行在,拜赐彩缎二端。夫山野愚蒙,妄邀天赉,自顾转生愧色④刘名芳:《重刻金山志自序》,刘名芳纂修:《金山志》,民国廿五年江天寺刻本,《中华山水志丛刊》13 《山志卷》,北京:线装书局,2004年影印本,第22 页上下栏。该志纂修始于乾隆辛未年(1751),完成于丁丑年(1757)。”,由此可以理解他纂修的后三个山志都以《御制》开卷了。又,其《宝华山志》由千华七世祖文海律师亲自校对,然志中未见文海律师的文字,其于山志的辑修意见不得而知。十五世祖圣性印宗律师再梓时,增添了卷五《律师》部分从七世祖至十四世祖的简介,之外也未见印宗律师的文字。所以,可以认为乾隆版《宝华山志》主要体现了刘名芳的个人意趣。后来的清人卢见曾再次纂修《金山志》时,述及前有四人作志,各有褒贬,言及“近闽人刘名芳亦为志,务在增广,而讹舛愈多⑤(清)卢见曾:《凡例》,《金山志》,《中华山水志丛刊》13 《山志卷》,第196 页下栏。”。由以上所述可以想见,在《宝华山志》、《金山志》和《焦山志》这三座佛教名山的山志纂修中,面对浩瀚巨量的史料,刘名芳的主要工作体现在体裁的重新制定和材料的增删方面。
虽然刘名芳第一次接手此类工作即《宝华山志》时,没有明确表态重山而轻寺的观点,其《凡例》里些微印迹可循,但在《金山志》里就态度鲜明得多了,“舆地首重山川之有志,犹家之有乘,国之有史也! ……至方外法系、上堂语录,悉弗载入,兹为山志,非专志寺也!⑥刘名芳:《凡例》,《金山志》,《中华山水志丛刊》13 《山志卷》,第22 页上栏。”。再如对待同样是建筑一篇,定庵和尚讲究开门见山,标示隆昌寺作为江南第一律院崇重法门,因而从山门区域而及殿堂,再是三大士院、宣戒坛院,到塔院、支提,最后园房,根据参行次序分区域板块地讲述,条理清晰。唐宋以降丛林大刹多寺域广阔,从外山门到二山门设有漫长参道,如天童寺二十里松道,十里松门国清寺等,参道成为城市到山林的过渡和空间引导,也是寺院整体空间序列的起始⑦参考张十庆:《中国江南禅宗寺院建筑》,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三章。。隆昌寺修建在山涧峡谷边的外山门亦是如此,行者须经过山涧、岩崖,由环翠楼、留云阁多重空间,方才到达戒公池,接近寺院。古人求法多需经历一番曲折探寻,参道也蕴育着由世俗到圣地的心理准备。所以,前《志》作《梵宇》卷依循求法的路径将山门列为起始,符合佛教徒的心理期许,也是寺主重门庭的必然。刘名芳作《建置》卷则先铜殿,再殿堂等,因为“山先有铜殿,而后有寺宇,先及之,亦犹古人,祭山川而后海也!①刘名芳:《凡例》,第1 页中,《宝华山志》,释慈舟主编,徐巧道编校:《宝华山志合帙》元部。”其理由昭昭然,然而若真是尊古崇先,偌大一座宝华山,其志为何不先讲述开山始祖、创寺因缘,却于寺宇古迹如此计较,究其内心乃以山川古迹重于佛教本体,将山优先于寺,将山与寺分离开来了。由此可知刘名芳对山志的重修认识局限在山水本身,未将寺院丛林以山为号理解到位。《禅林象器笺》云:
山对城市之言,城市俗,山林真,凡兰若反俗居,本宜在山,所谓远离处也。故纵在城市者,亦用山号。②(日)无著道忠:《禅林象器笺》,《佛光大藏经》,禅藏,杂集部,高雄:佛光出版社,1994年12月。
所以,虽名“宝华山志”,其实山中寺院之总称也! 又若金山,本是一处小石山,如一拳之势,寺包着山,故言山即是寺,寺就是山。再如明代以来的佛教四大名山,其山志就是山中寺院的总志,无不以菩萨显迹因缘着手,大谈寺院古迹、高僧梵行、檀越护法等为其事。
另外,刘名芳的重修工作也许有委托人身份和需求的不同所致,因为《宝华山志》由僧人延聘,替人工作,总得照顾寺院的需求;而《金山志》则是官府的差事,非寺院所请,所以用世情作世事,也无可厚非。综上所述,刘名芳以道人的性情,文人的才学,纂修《宝华山志》的意趣如其前后几个山志的情形,重在山水名胜,对于佛教的内涵和寺院作为律宗祖庭的作用是不够重视的。这里,应当指出的是隆昌寺容许刘名芳重定体裁体例,大幅删削前《志》内容,特别是全部删掉定庵和尚认为隆昌寺赖以永盛的《轨则》卷,以俗情擅改佛教方志,可以窥见隆昌寺以一律宗巨刹尚且如此,那么寺院道风日下基本呈现了清朝前期的佛教之境况了③参见印光大师:《与佛学报馆书》,言:“刻论佛法式微,实不在于明末。明季垂中,诸宗悉衰。万历以来,勃然蔚兴。……虽不及唐宋盛时,亦可谓佛日重辉矣。及至大清启运,崇重尤隆。林泉隐逸,多蒙礼敬。如玉林,憨璞,木陈等。世祖(顺治皇帝)遂仰遵佛制,大开方便。罢除试僧,令其随意出家。因传皇戒,制护戒牒,从兹永免度牒矣。佛法之衰,实基于此。在当时高人林立,似乎有益。……而世宗(雍正皇帝)以大权乘愿,建中立极。……迨至高庙(乾隆皇帝)以后,哲人日希,愚夫日多。加以频经兵燹,则鄙败无赖之徒,多皆混入法门。自既不知佛法,何能教徒修行。从兹日趋日下,一代不如一代。”出自《 增广印光法师文钞(上)》卷第一,苏州:弘化社,2004年,第15—16 页。。
3.史料来源的广泛性、真实性和可靠性
方志撰述的规范性是志书编修水平的反映,其中标明引文出处是一个重要标志。明代之后的佛教方志已经开始重视引文的标注,如德清撰《庐山归宗寺志》由于前无志书,所以需要大量从传统史书和佛教文献里摘取资料,全书引用了数百种文献,并尽可能在每处引文后标明史料出处。在这个方面,两种《宝华山志》也体现了前《志》优于后《志》的特点。
例如,前《志》在《开山》一卷中集录梁代宝志的行迹,采摘了十多种文献,一一标明史料来源;又在《记载》一卷广泛采集多种地方志、碑记等,如实标注出处。在文献、碑记方面,前《志》均完整地录入所有信息,包括碑阳、碑阴的文字、题刻和落款、时间等,易于阅读和查找。后《志》新增的文献尚存有完整的信息,但录用前《志》时往往掐头去尾只留正文,略去了如落款、时间或碑阴的文字等信息,此举不能不说是不够谨严。
五、两志对于宝华山佛教发展的意义
定庵律师编辑的《宝华山志》开创了宝华山以隆昌寺为首的律宗祖庭历史记载之先河,奠定山志“僧史”的基本格调,维护了宝华山律宗道场的楷模作用,一定程度地扩大了社会影响和启示后学。
刘名芳纂修的《宝华山志》虽然改变了前《志》的格局,削弱了山志的佛教意义,但增添了数十年间的文献材料,有益地补充了前《志》出版后宝华山六十多年的发展境况。其中最有价值的贡献当是他对于山川名胜古迹的详实记录和通过多幅山图、寺图描绘宝华山佛教顶峰时期的盛况,并且扩大了宝华山的疆域概念。他以爱山之心囊括了宝华山周边诸多的山峰丘陵和古迹,无意间将隆昌寺推向了更宽阔空间的宗主地位。
然而令人叹息的是,定庵律师辑山志的苦心本是维护隆昌寺作为律寺的核心精神,以志书的形式借以宣化佛理,启迪人心,却未料不到百年的功夫就被束之高阁。后《志》的推出距前《志》六十多年间,隆昌寺具体发生了什么变化,不得而知,从《轨则》一卷的整体删除中宁可以为是文人刘名芳的擅自举措,也勿愿想做当时的隆昌寺恐是不能秉持或不再坚定地执守那些严刻的规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