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社会史视域下的中国佛教百科全书撰著”学术研讨会综述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斯里兰卡发起编纂英文版的佛教百科全书,中华人民共和国总理周恩来受斯里兰卡总理之托,委托中国佛协组织人力编写、翻译。中国佛教协会接受任务,成立中国佛教百科全书编纂委员会,约请了一部分专职编撰人员,撰写佛教百科全书条目,汉文条目共写成400 多篇,约200 多万字。1980年代初,中文版出版成为四卷本的《中国佛教》。英文版也有100 万字,仅有少量收入斯里兰卡版佛教百科全书,全部词条至今尚未完整面世。编译团队的工作手稿留存至今,成为了珍贵的文物。2018年正值第五届世界佛教论坛召开,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组织团队对英文词条稿进行整理、出版,项目不仅将为当今佛教界提供一份英文版百科全书项目,还希望能够为人们理解二十世纪的中国佛教提供一份知识社会史的材料。
为了让这一中国佛教百科全书有更好的呈现,为了更深入地理解佛教的知识社会史,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中央社会主义学院统一战线高端智库、中国社会科学院东方文化研究中心、清华大学道德与宗教研究院共同举办了“知识社会史视域下的中国佛教百科全书编撰”学术研讨会,研讨会于12月8日至9日在中央社院成功举行。
出席会议的领导、嘉宾有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党组成员、副院长袁莎,中国佛教协会秘书长刘威,中国佛教协会副秘书长卢浔,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清华大学道德与宗教研究院副院长,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副所长圣凯法师,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东方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成建华,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东方文化研究中心秘书长洪军,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研究员何蓉,金陵刻经处常务副主任、研究员肖永明,东南大学人文学院、滁州学院副教授韩传强,北京佛教文化研究所办公室主任定明法师,北京佛教文化研究所监学法雨法师,复旦大学中华古籍保护研究院助理研究员王启元,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讲师孙国柱,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张捷,九江学院庐山文化研究中心讲师张琴,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博士后杨剑霄,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博士后米媛,复旦大学中文系博士研究生杨奇霖。
校录审定团队成员一共有近30 人,本次出席研讨会的有15 人,包括《佛学研究》编辑部主任能仁法师,中国佛学院普陀山学院讲师现了法师,南海佛学院讲师悟畅法师,中国佛学院普陀山学院讲师亲宣法师,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范文丽,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博士研究生姜桂芹,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学院博士研究生智清法师,清华大学哲学系博士研究生旦巴贡布,清华大学哲学系博士研究生陈超,自由译者赵凌云女士,学堂在线项目经理梁峻铭先生,清华大学哲学系博士研究生吴紫雯,中国佛学院普陀山学院硕士研究生传云法师,清华大学哲学系硕士研究生王帅,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硕士研究生尹晗。
开幕式阶段,与会领导致辞肯定了研讨会的意义。袁莎副院长在致辞中肯定了会议的现实意义,认为研讨会的主题与现在的形势结合得很好,认为其既有学术的高度,展现了前沿的学术研究范式,又有政治高度,体现了对建立中国文化自身话语体系的关切,从学术和学理方面为统战工作提供了参考价值。刘威秘书长表示,编纂中国佛教百科全书是解放后中国佛教界做的一件大事,在百废待兴的一个历史时间段中艰难写成,是前辈们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从学术价值而言,这是一套由中国人自己撰写的英文版《中国佛教百科全书》,填补了学术空白;从历史价值而言,是一份宝贵的知识社会史档案,能够还原这一时期的历史;从现实意义来看,有助于推动中国佛教的对外交流,有助于推动中国佛教走出去;此外,还有助于推动中国佛教界在国际视野中进行集体思考,探索佛教的发展方向、发展路径。成建华主任发言肯定了校录团队所做的工作,认为这不仅是对中国佛教的一个贡献,也是对世界佛教的一个贡献,这不仅是对佛教文化的一个贡献,也是东亚文化、东方文化的一个贡献。东方文化研究中心会在将来创造更多的合作机会,为佛教文化、东方文化的发展和推广贡献一份力量。
韩传强和王启元主持第一个分议题“中古佛教知识社会的兴起”的讨论,四位学者就这一议题进行了探讨。圣凯法师《净影慧远〈大乘义章〉与北朝佛教义学集成》对北朝佛教“义章”类的佛法纲要文本《大乘义章》进行了分析,认为该文本体现了北朝佛学的最高义学水平,其“五聚”的框架结构与“教理行果”“法宝五义”(教法、理法、助道法、涅槃法、化用法)完全相应,否定了有些学者强调《大乘义章》是借鉴《成实论》“四谛”的组织结构说法。何蓉的报告《佛教徒主体视角下再思〈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以日本佛教天台宗高僧圆仁用汉文写就四卷《入唐求法巡视行记》为考察对象,借助于外籍和尚圆仁的文化他者视角,试图重构他所遇到的唐人世界,一方面展示他作为一个求法者个体所面对的信仰和生活世界,另一方面也呈现出他所在的那一时空中佛教的信仰、社会、政治生态。杨剑霄《宗门内外的知识界限——再论唐代法相唯识宗的创立过程》对玄奘作为公众人物的求法僧形象和作为宗派导师的译经僧形象进行分析,试图去挖掘玄奘历史形象被制造的过程和背后的诸种缘起。文章认为,玄奘作为开宗立派的唯识宗祖师形象的建立,经过了人为的刻意“制造”,这种制造的背后,是窥基一系创立法相唯识宗的历程。正是窥基通过建立《成唯识论》的传法谱系,制造了玄奘与《成唯识论》的特殊关联。在建立继承性谱系的基础上,完成自身建构唯识宗的用意。能仁《天台佛学对末法思想的克服》以智者大师思想为例,讨论天台佛学在继承“末法”观念的同时,如何克服佛教终末论的时间性焦虑。“末法”是指佛教在经过正法、像法阶段后,众生根机陋劣,不持戒律、无修无证,佛法走向灭亡的过渡时期;“末法时代”观念是带有时间性焦虑的佛教终末论,东亚佛教对“末法时代”有两种因应之道:一种不以末法时间观作为立教依据的教学体系,表现出重“法”的倾向,其教学特色为以“法”摄“行”;第二种以“末法”时间性焦虑为立教依据的教学体系,表现出重“行”的倾向,其教学特色以实践为中心,以“行”入 “法”。
语言文字是一个民族文化中最基本的要素。语言文字的发展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标志。对语文这一学科而言,语言表达能力尤为重要。以此为发展目标,从小处、从实处入手,发展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在苏式语文课堂的教学中,教师要始终着眼于学生全面、和谐、健康的发展,改善课堂教学方法,改变教师角色定位,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存在多重共线性时,模型结果与实际情况不尽相符。为消除模型的多重共线性,本文采用岭回归方法进行回归数据有偏估计。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城市群模型岭迹见图4。由图4可得,京津冀城市群模型岭回归中,当参数k=0.2时,模型回归系数趋于稳定;长三角城市群模型岭回归中,参数k=0.12时,回归系数趋于稳定;珠三角城市群模型岭回归中,参数k=0.08时,回归系数趋于稳定。
第二个分议题“中国佛教知识社会的衰落”由杨剑霄主持。张琴《唐末五代时期禅宗对佛教知识社会的影响——以〈 景德传灯录〉 为文本的考察》立足《景德传灯录》,对唐末五代时期七家大的禅系进行梳理,认为当时的佛教知识社会情境呈现出三大特点:禅师与世俗王权往来普遍;师弟之间机锋盛行,问题“普遍”三大特点。王帅《华严学系的圆融思想及其“反知识”倾向》考察了华严学系的圆融思想,认为从地论学派到华严宗,华严学系圆融思想的发展渐趋精致,但思想发展的繁荣隐含着知识衰退的危机,当圆融思想成为华严学的基本组织框架,传统的概念分析不再受到重视,一个概念在圆融思想架构之中的位置成为关键问题。韩传强《论禅的反知与存智》通过对禅的释义、禅的形态以及禅的进路等多维的考察,试图论证中土之禅的传统是反知而存智的。报告认为,禅的反知与存智是一种并进的过程、一体之两面。反知,是就禅的进路而言;存智,则是就禅的旨归而论。
研讨会一共有五个不同的分议题:“中古佛教知识社会的兴起”、“中国佛教知识社会的衰落”、“禅宗与佛教知识社会”、“近代佛教知识社会的兴起”、“现代中国佛教书写方式之考察”。
第四个分议题“近代佛教知识社会的兴起”由张琴主持。王启元《晚明唯识学复兴的历史与价值》以《近世东亚观所缘缘论珍惜注释选辑》一书为线索,探讨晚明唯识学复兴与近代佛教复兴之历史进程之间的勾连。近代佛教复兴、尤其佛教学术的振新,其最重要的线索是晚明佛教的唯识学复兴。通过梳理其脉络,可以呈现近世佛教复兴的内核与之后的流变、及其与近代佛教传承的关系。肖永明《善知识之善——〈藏要〉编撰与现代中国佛教知识典范》考察《藏要》的编撰过程,认为其通过对佛教经典进行系统的校定文字、整理言教、建立意趣,达成佛教信仰作为知识表达的确定性厘定、结构性梳理和实践性建基,使佛教信仰成为可以善巧表达佛教智慧的一种善知识。孙国柱《公共化、人文化、知识化:当代人间佛教发展路向刍议》在过去理解人间佛教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人间佛教的主要内容是公共化、人文化、知识化。这其中,公共化是佛教立世的关键;人文化是佛教出世的关键,知识化是佛教化世的关键。公共化、人文化、知识化三者共同构成了人间佛教未来发展的三大要点,为佛教处理宗教与文明、知识与伦理、事实与价值、私域与公共诸种关系提供了可资参考的借鉴。
第三个分议题“禅宗与佛教知识社会”由能仁法师主持。传云法师《基于曼海姆“社会决定论”解读〈宗镜录〉的书写——以“空间”为例》以曼海姆“社会决定知识论”去考察文本《宗镜录》的书写社会环境,以“空间”作为切入点,从微观到宏观,多层次、多角度解读社会环境对《宗镜录》编纂的全方位影响,强调《宗镜录》的形成不仅是其内部佛学思想演变的结果,更是其外部社会环境的结晶。喻春勇《晚明佛教中的“三教合流”思想及其批判——以晚明四大高僧为例》以晚明四大高僧为例,从云栖袾宏的“合而不合”、紫柏真可的“三教一道”、憨山德清的“三教趋净”以及蕅益智旭的“心通三教”的三教观来阐述佛教对三教合流的回应,认为佛教在三教合流思潮下呈现出佛教本位主义的立场。现了法师《从清末民初僧教育模式的转变看近代佛教知识社会的兴起》以谛闲法师注重专弘天台一家的“宗学”教育和太虚大师主张兼顾世学、适应时代的“新式”教育为考察对象,探讨古代以丛林教育模式为主的僧教育模式向学院教育模式的转型过程,认为僧教育模式的转型,培养了大量的僧才,使得佛教义学得以广泛传播,扭转了明清以来佛教义学衰颓的局面,促进了近代佛教知识社会的兴起。
最后一个分议题“现代中国佛教书写方式之考察”由定明法师主持。姜桂芹《现代佛教的书写方式—以星云法师〈 百年佛缘〉 为例》的报告以星云法师的口述历史《百年佛缘》探讨现代中国佛教书写的特点,认为其打破了传统史学单纯对于历史叙事的“历时性”逻辑,将个人时间、社会时间共同纳入考虑范畴,在顾及“百年”的“长时段”与“整体性”同时,更注重应用微观史学所强调的具体事实的深描。范文丽《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中斯佛教百科全书撰述及其社会史意义》以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和斯里兰卡的佛教百科全书项目的编译、出版活动为轴心,以斯里兰卡版百科全书,相关历史著作、人物传记、学术刊物以及当时中方编译团队留下来的工作文稿等材料为考察对象,寻找此项目推进的相关线索,考察中斯双方编写此书的时代环境,分析其缘起、影响因素、编纂思路等,分析其知识社会史意义,展示了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到六十年代初期中国佛教乃至亚洲佛教的生态与面貌。
AAS也可用于设计开关型表面活性剂(switchable surfactants)。这类AAS中最知名的例子是半胱氨酸衍生物,其能通过可逆过程很容易地转换成胱氨酸衍生物。例如,长链的N-酰基胱氨酸是一种高表面活性的gemini表面活性剂,能被转变为半胱氨酸衍生物。二硫苏糖醇的表面活性很差,通过一个氧化反应也能恢复成gemini表面活性剂。从一个状态向另一个状态的转变也可通过电化学方法实现[180]。
在进行软件开发的过程中,需要灵活恰当地应用设计模式,并将几种设计模式进行组合,在应用设计模式时,需要掌握设计模式的应用场合以及能解决什么开发问题。在应用设计模式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在闭幕式阶段,圣凯法师对研讨会进行了总结发言。他讲述了百科全书校录整理这一项目启动的具体缘起,并表示接下来英文版的百科全书会以纸质本和电子版两种形式出版。本次研讨会,既是一个总结会,也是一个见面会,大家相聚在一起,在知识社会史的视域下,以这一批文献为线索,分析考察中国佛教从古到今的书写方式,意义重大。其意义不仅体现在我们继承了前辈们的遗产,将这一批珍贵的文本重新推向学术界,还在于通过项目的进展,让参与其中的青年法师、青年学者得到了锻炼,为中国佛教界的发展培养了人才。
上一篇:第五届世界佛教论坛分论坛综述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