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急救援染毒威胁环境中的机动防护平台
0 引言
随着科技的发展,有毒化学品的种类和数量不断增加,在生产、储运和使用过程中,有毒化学品意外事故时有发生,尤其是泄漏事故,给人们的安全健康和生存环境带来巨大危害。如1984年印度博帕尔联合碳化公司农药厂发生甲基异氰酸脂泄漏事故,造成严重伤亡,成为目前世界上最大的一次化工毒气泄漏事故;1976年发生的意大利塞韦索的环已烷泄漏事故,造成需应急疏散的人数为12万人[1-3]。我国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化学工业发展迅速,危险化学品的种类、数量不断增加,危险化学品泄漏事故也急剧上升,造成大规模的空气污染[4]。例如1979年9月温州电化厂液氯钢瓶爆炸泄漏事故;1985年辽宁抚顺火车站的槽车液氯泄漏;1990年武汉市液氨泄漏;1991年江西上饶的一甲胺泄漏[5];1993年8月深圳清水河危险品库大爆炸;2004年4月重庆天原化工总厂发生液氯泄漏爆炸事故[6];2005年3月京沪高速公路淮安段发生液氯槽车泄漏事故[7];2003年12月重庆市开县罗家16H井含有高浓度硫化氢天然气井喷失控造成大范围人畜伤亡事件[8];最近当数2015年“8.12”天津滨海新区危险品库大爆炸[9,10]影响最大,造成巨大的人员和财产损失。据不完全统计[11],公安消防部队和专业防化部队平均每周就要处置75起化学灾害事故。另外恐怖分子如今将化工生产、危险品储运作为进行破坏的目标,其特点是成本低,危害面大[12]。公共卫生安全方面以 “非典”、“禽流感”病毒的爆发,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日本福岛为代表的核事故,日军遗留的毒气泄漏事件[13]等等,都导致了非常严重的后果。面对日趋繁重的抢险反恐救援任务,作为应急救援专业力量的我国应急救援相关部门,为了能够在严重染毒情况下进行有效应急处置,必须要拥有强有力的完善可靠的防护技术手段。
1 毒气扩散浓度分布
在有毒甚至剧毒的污染环境下进行作业和应急救援,首先要了解染毒浓度分布情况,以此作为有针对性进行防护分析的基础。利用毒气泄漏扩散模型,就典型事件进行计算,得到救援现场浓度分布。
1.1 扩散模型的确定
有毒气体在大气中的扩散情况对于应急救援中的决策是至关重要的,对于处置人员本身,常见有毒气体的扩散模型研究对所需防护级别确定具有重要意义。危险化学品泄漏事故具有高突发性、不可控制性和灾难性等特点,其泄漏扩散模式多种多样,既有瞬时泄漏,又有连续泄漏;既有泄压阀失控形成的圆型孔洞泄漏,又有罐体脆裂形成的不规则裂纹泄漏;既有静风条件下的开阔地形扩散,又有一定风速状态下的复杂地形扩散。通过多年的研究和分析,有毒气体扩散遵循一定的规律性和预测性,宜采用适合于小尺度时空范围的数学模型进行研究和模拟,重点侧重研究有毒物质对人群和生物可能造成的伤害程度。
目前,国内外比较常见的扩散仿真模型可分为概率模型和计算流体力学(CFD)模型[14-16]。概率模型是从宏观层面上对气体扩散进行仿真,通过对一段时间点上气体扩散情况进行概率统计,从而得到这段时间内的气体扩散情况及浓度分布。概率模型的运算量通常比较小,适合于实时性要求较高的工程应用。其中一维的模型因为计算简单,易于理解,发展得比较早[17]。较为常用的多维概率模型有高斯模型[18,19]、BM模型[20]、Sutton模型[21-23]和FEM3(三维有限元计算)模型[24,25]。另外适用的模型包括盒子模型[26]、相似模型[27,28]、平板模型[29]和半球模型[30-34]以及改进的高斯模型[4],其它的模型诸如BM模型、Sutton模型、板块模型[35]分别适用于大量泄漏、中性气体和大密度气体[36,37]。计算流体力学模型是从微观层面上对气体扩散进行仿真,这种模型一般涉及复杂的公式和大规模的计算,不适合在对实时性要求较高的工程应用中使用。近年来随着计算流体力学的发展,将其应用于大气中污染物的扩散也逐渐成为学术研究的一个发展方向[38]。
高斯模型适用于仿真危险化学品泄漏形成的非重气云扩散行为,或重气云在重力作用消失后的远场浓度分布变化规律,因参数相对较少,且计算结果与实验值能较好吻合,可以满足快速预测的需求,适用于实时性要求较高的应急救援辅助决策中应用。
1.2 模型计算条件
基于威胁环境评估要求,这里使用应用广泛的高斯模型对高架连续点源的污染进行浓度分布计算,首先确定合适的计算条件。
要以实际执行救援任务中可能遇到的常见情况比较不利的条件进行考核。一个重要的因素是风速范围的确定。有关分析得出:在其它参数相同的情况下,风速越大扩散距离越远,浓度下降越快,伤亡区域面积越小[39]。风速的大小和风的稳定性则可以影响染毒空气浓度降低的快慢、传播距离的远近和危害范围的大小。如果风速大,则染毒空气扩散的快,浓度下降的快,持续杀伤作用的时间缩短。当风速由小变大时,液体有毒物质的蒸发速度也将由慢转快。实验证明在微风时,液滴状毒剂在地面上的染毒密度及使用地面染毒的持续时间是风速6~7m/s时的几倍。只有在风速小于5m/s,风向为侧风或顺风时,施放毒剂才会有较好的效果[40]。通常的化学战中,一般要在较低的风速下实施,外国军队有关的化学武器适用规范中规定风速最高为8m/s[41]。超过速度上限所造成的污染时间短,有效杀伤面积很小。另外考虑到最为常见的风速和高斯连续源扩散模型的适用范围,本文中以代表性风速u=4m/s进行分析。同时就比较常见的大气稳定度为D的浓度情形进行计算,则相应y和z方向的扩散参数[14]分别为a1=0.929418, r1=0.110726;a2=0.826212, r2=0.104634。
1.3 浓度分布计算
根据执行救援任务时所能接触的区域,将计算污染区域定为下风x=0~6000m,侧风方向y=-300~300m,高度方向z=0~5m。以氯气泄漏进行模拟,污染源强为Q0=50000mg/s[42],使用应用广泛的高斯模型对高架连续点源的污染进行浓度分布计算。将各参数代入,任意点的污染物浓度最终表达式[14]:
图1 染毒浓度分布
表1 不同氯气染毒浓度的伤害危险级别分区
浓度(mg/m3) 分区危害程度850少量吸入可危及生命300 致死区(A区) 可造成致命性损害90 重伤区(B区) 引起剧咳60 轻伤区(C区) 刺激咽喉剧咳15 吸入反应区(D区) 刺激咽喉6有明显刺激1明显气味
图1对人员毒害高度定为1.6m的浓度分布结果,另外还计算了不同风速、高度的x-y、x-z、y-z面浓度分布、x、y、z方向浓度梯度。
1.4 浓度分布规律
通过对图1和其他计算结果分析可以看到,距离污染源同样的距离x,y=0即污染源正下风处浓度最高,x向浓度梯度也最高,同时z向浓度梯度也最高;同一x值下y的绝对值越大则浓度越低,而y向浓度梯度在大约y=0.1x处却出现极值,并且两侧浓度和浓度梯度关于y=0对称;相同y值下,下风方向距离污染源越远(x值越大),浓度和各方向浓度梯度呈现为越低。
2 应急救援中的防护
图2 污染区域危险级别分布图
人员在染毒环境下避免伤害必须要进行防护,从形式和规模上分为个体防护和集体防护,前者所谓个体防护,一般指人员穿戴个体防护器材(包括防护面具、防护服、防护手套、防护靴等),进行灵活机动的单独活动,可以在污染区域从事各种危险处置作业,包括救援、帮助逃生、污染源的近距离应急处理使之停止污染或减少污染等工作;集体防护则是指在污染环境中,向防护空间内输送足够量的可供呼吸的洁净空气,保证内部人员、仪器和设备免受有毒物质的污染或杀伤,使人员在不使用防护手段、不增加任何负荷的情况下进行正常的活动。
2.1 空气染毒范围分析
表1为空气中不同氯气浓度对应对人的伤害程度和危险级别。
对于应急救援中的防护,最关心的问题就是污染程度,为了更加直观的展示染毒程度分布,根据图1氯气泄漏事件模拟和表1伤害级别计算出的污染级别分区图,具体如图2所示。
中银香港首席经济学家,曾供职于中国银行总部国际金融研究室,负责港澳台地区。1997年金融危机期间,作为国务院政策研究室派出的5名官方考察人员之一,出访受金融危机影响的国家和地区。
2.2 应急救援防护情况
出入口内部道监测:测试防毒出入口内各通道染毒浓度,监测工作状态,为人员出入提供安全依据。
目前我国毒气泄漏事件中采用的防护手段普遍是个体防护。由于染毒事件应急救援人员要在毒气浓度非常高的环境里进行紧张工作,所以防护级别要求很高。通常按防护级别高低分为A、B和C级防护。A级为一体式气密性防护服设计,由位于防护服内部的背负式高压空气瓶供气,用于背负者呼吸和整个防护服处于正压状态,防止外界染毒气体浸入,保证人员与外界完全隔离;B级防护同样由背负式高压空气瓶供人员正压式呼吸,但是高压瓶裸露在外,人员穿戴一体式隔绝式防护服,防护服内部不存在正压;C级防护的防护服与B相同,但是呼吸器由过滤式滤毒罐供气。因为救援人员所处环境最为恶劣,毒气浓度很高,如果采用过滤式将可能因为滤毒罐瞬间穿透从而导致防护失效,造成伤亡;B级用于毒气对人员皮肤和粘膜没有损害的场合;所以真正复杂救援条件下都使用A级防护。
气候变化与北冰洋融化又存在着相互影响的关系,科学家表示,由于北极冰盖的体积在近30年里减少了20%,极地海洋一旦缺少冰层覆盖,其海面相对温暖的空气就会向寒冷的高空移动,影响极地大气循环,其结果是极地冷空气在高压系统推动下,向北半球大陆地区进发,导致当地气温骤降。
人员背负的空气呼吸器高压空气瓶通常两种,6.8L和9L,压强30Mpa,满装空气下质量分别为8kg和9.5kg左右,中等劳动强度下可保证呼吸30和40分钟,以5km/h的速度行走,运动距离约为2500m和3300m,实际行走半径对应为1250m和1650m,如果算上应急救援处置所需要的时间,人员所能到达的距离会短得多。由图2中的污染区域分布来看,安全区最远距离泄漏点5281m,理论上讲目前的个体防护装备无法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满足对应急救援人员的防护要求。
(2)现状和可能的发展方向
实际救援中专业处置人员的防护问题早已显现出来,象大范围染毒事件,由于事故中心距离安全区比较远,远大于个体防护装具的有效活动半径,使救援处置效率严重下降,甚至无法到达处置点进行救援。只能等泄漏接近终了或者风向、风速等适宜身着个体防护装备救援人员接近时才能进行处置。例如,重庆市开县井喷特大事故[8]、山东省某地发生的大型罐槽有毒气体泄漏等等,都是无法及时处置泄漏,导致了污染进一步大规模扩大的严重局面,造成了巨大的经济和环境损失。天津8.12大爆炸事件中,国家动用了大量人力物力进行救援处置,在严重的污染环境中,只有防化研究院配备了在污染现场临时搭建的移动式集体防护的防护体,其他大量人员只能佩戴防毒面具甚至简易口罩,长时间暴露在恶劣大气环境中执行任务,对现场人员健康造成了极为不利的影响。假如现场大气中包含急性有毒物质,移动式集体防护体的搭建也将遇到困难。
这段时间是孕期旅行的最佳时间,此阶段孕妇的肚子慢慢大起来,旅途中要注意预防肚皮被撞击,以免出现胎盘早剥、流产、早产等情况。但是如果出现孕吐厉害、高血压、前置胎盘等情况,建议还是在家休息。
3 机动防护平台
组成:外部空气监测、出入口内部空气监测、洁净防护体内空气监测。
在本次研究中,采取6个实验班进行学习实践相关研究,试验期为一年。通过数据对比,所有参加试验的学生在单位时间内的平均成绩均有所提高(见表1)。可见,在大学英语学习过程中,采取移动学习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性、积极性、热情,还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3.1 任务分析
执行救援应急任务时,装备有集体防护系统的机动防护平台(车辆、方舱等),首先要在外围洁净安全区域进行准备和集结(见图2),并等候命令,准备完成后接到救援出发指令,再向污染中心区域进发。过程一般是:在道路等通过性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尽量选择上风方向或者侧风方向接近污染源,先后通过轻度污染区,中度污染区,重度污染区,最后停在人员可以轻松到达应急处置点的极重污染区与核心污染区交界附近,例如,图2中的距离泄漏点100m左右,平台成为救援队员和物资装备在核心污染区内的防护洁净庇护中心。具体应急救援工作开始时,穿戴个体防护装具的救援人员携带必要的装备,由平台内的洁净防护体,通过专用出入口,进入污染区,专用出入口具有人员由洁净防护体出来时能阻止外界染毒空气透入内部的能力,救援人员步行到达目标点进行应急处置;人员需要休息、补充装备或处置结束时,可以步行返回到机动防护平台所在位置,通过专用出入口,经过必要的洗消和消毒后,回到洁净的防护体内,脱掉个人防护器材,进行休整和补充;需要时人员可以重新穿戴个体防护装具再次出去,由专用出入口进入污染环境,继续进行救援处置。任务完成后或者需要运送物资装备时,机动防护平台可以行驶通过不同的污染区,重新回到外围无污染的洁净区,进行必要的洗消和消毒后,继续完成后续工作,直至机动防护平台应急救援任务完成。
下风方向极重污染区距离泄漏点102m以内,A区 102~ 198m,B区 198~ 402m,C区402~509m,D区509~1127m, 刺 激 区1127~1902m,安全区距离泄漏点5281m以外。实际中风向随时可能改变,出于安全考虑,距离泄漏点的安全距离应该以下风方向的污染区距离为准,也就是安全区应是以泄漏点为中心,半径为5281m的区域以外。
3.2 功能和组成分析
根据所需完成任务特点,机动防护平台从功能上可以分为防护体分系统、防毒出入口分系统、机动底盘及动力分系统、空气染毒浓度监测分系统、防护控制中心。
3.2.1 防护体分系统
功能:救援人员可以在防护体内不穿戴任何个体防护装具的情况下从事正常活动。也就是分系统能提供内部洁净的可呼吸空气,同时防止外部染毒空气通过任何防护体上的非密封处向内的浸入。
组成:防护体、洁净可呼吸空气源部分、空气再生部分、超压流量等综合控制部分。
⑷根据剩余空气储气量、防护体内生理需要空气成分选择应急防护方式。
鉴于救援用个体防护装具有效使用时间过短的问题,目前有几个发展方向:第一是单纯提高空气瓶压强以在不增加瓶重的情况下提高储气量,这对储气瓶的安全性提出了更高要求;第二是研发小型机动式高压充气装置,在污染核心区边缘就近为救援人员高压瓶补充空气;第三是研发可以实现在过滤式和空气呼吸器之间转换的新型防护装具,在救援人员通过低污染区时使用过滤式,到达高污染区时可以转换成高压空气供气式,以此增大救援人员总体活动范围。
空气源部分:包括毒气过滤原理的滤毒通风装置和高压空气瓶阵列,当平台在移动或静止状态下外界染毒浓度较低时,使用滤毒通风方式给防护体内部供气;当处于核心区附近外界染毒浓度较高时,改为高压空气瓶供气,以最大程度提高洁净空气的供气能力。
空气再生部分:包括二氧化碳消除和氧气再生,以实现空气再生,其作用是该部分的使用,可以大大降低人员呼吸所需要空气源供给防护体的空气量,可用于空气源发生故障等紧急情况。
超压流量综合控制部分:有防护体内相对于外界的超压测控、送入空气流量测控、排出空气流量测控以及内部氧气和二氧化碳浓度监测。用于保证内部人员拥有足够的可呼吸空气,同时防止外界染毒空气借助防护体上各种非密封处的侵入。
3.2.2 防毒出入口
为解决在外界染毒情况下,人员进出防护体时毒气的侵入问题,必须要在外部染毒环境与需要保护的特定安全空间之间设置缓冲空间,以形成由毒气的高浓度向洁净区的逐步过渡,实现污染物的逐步消除。防毒出入口作用主要为两个,一是人员由防护体洁净区通过防毒出入口缓冲区间进入污染区时,可以始终保持防护体内所需的防护正压,防止外界污染物向内部洁净区侵入;二是受沾染人员需要回到防护体洁净空间时,要经过防毒出入口,通过缓冲空间内的强制洁净空气风洗,以及洗消等措施,完成人员由污染区过渡到半污染区,以及受染衣物和装备的处理,最后安全进入洁净区,保证防护体的防护正压情况下,防止了毒气随人员的带入问题。从而完成在污染环境下人员安全地进出防护体的任务。
主要组成为:气源部分、维护支撑结构、超压分布排气控制、人员风洗和洗消。各部分组成功能分析具体如下:
气源部分:滤毒通风原理供气和高压空气瓶阵列供气,前者用于出入口内风场和强制风洗条件的建立,后者用于出入口内超压分布的建立。
维护支撑结构:可以为固定式和收放式。固定式与平台一体,结构固定不变;为减小所占用的空间,出入口可以设成收放式,机动防护平台行进时处于收起状态,人员需要进出机动防护平台的防护体时打开,创建人员出入空间。
超压分布排气控制:包括隔离门、超压传感、排气流量控制等,用于在出入口建立规定的超压分布。人员需要离开防护体时,在出入口超压分布作用下,可以防止外界染毒空气在人员由内向外进入染毒环境过程中由出入口侵入内部。
风洗洗消部分:包括气流均布扩散器、风洗器和洗消设备。通过对进来染毒人员和带入物品的强制风洗,配合建立的从内向外的合适风场进行染毒表面洗消,最终变为洁净状态,人员更衣进入防护体洁净空间。
3.2.3 机动底盘及动力分系统
作用是为防护平台提供驱动力和工作能源,由于染毒环境空气中成分的不可预知性,要求该分系统工作时既不能为救援环境带来额外危险,又不能被污染空气影响。因此与一般车辆有着完全不同的要求。
组成:需要与外界大气交换动力和不需要与外界大气交换的动力。需要与外界大气交换动力即需要外界空气和排出废气的动力,可以是传统内燃机、燃料电池和驱动电机等;不需要与外界大气交换的动力可以是蓄电池和驱动电机。
需要与外界大气交换的动力要有发动机进气处理系统:防止外界污染空气影响发动机正常工作;发动机排气处理系统:防止排气过程(主要是高温)对特殊污染环境(比如可能的易燃易爆)中引起危险;驱动电机要有隔离防暴措施,一方面防止染毒空气的影响,同时杜绝象电火花、局部高温可能对污染空气带来的危险。
图1为核电站二回路主要系统流程图,二次侧的水经蒸器发生器加热,变成饱和水蒸汽,经高压缸和低压缸做功后,由凝汽器冷凝成液态水,通过凝结水泵进入低压加热器进行预热,再由除氧器除氧加热后,通过给水泵进入高压加热器加热,最后进入蒸器发生器内,重新接受一回路的热量加热变成水蒸汽,重复上述过程。
工作方式选择:机动平台位于核心外围低浓度区使用需要与外界大气交换动力,比如传统内燃机等,当进入临近和进入核心区浓度变高的情况下使用不需要与外界大气交换的动力比如电力驱动,因此机动防护平台采用的应该是混合动力系统方案。
3.2.4 空气染毒浓度监测分系统
具有能够测试应急救援事件中所遇到的各类有毒气体的能力。用于为机动防护平台提供全面的染毒信息,以便于选择对应的工作状态。
在大范围染毒事件救援中,如果拥有配备集体防护措施的机动防护平台,以上应急救援中的防护问题将有望得到彻底解决:该平台就可作为救援人员的洁净港湾,可以随平台抵近到核心区范围,然后再穿戴个体防护装备,出平台近距离行进到核心处置点,则能大大提高救援效率和效果。因此应急救援用机动防护平台,是目前解决大规模染毒污染事件中应急救援所遇到的防护问题的一个比较理想的发展方向。
外部监测:测量平台所处周围空气中染毒浓度,用于判断所处地域危险级别,用于平台选择防护方式。
(1 )防护分析
与上述国家相比,我国实施住房抵押贷款模式相对较晚。在金融严格监管的大环境下,初期各项操作较为谨慎,受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该项工作也出现停滞。直到2012年5月中旬,人民银行、银监会和财政部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扩大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有关事项的通知》,在全球经济形势较稳、市场预期普遍好转的情况下,我国资产证券化业务才重新步入正轨,并逐步驶入快车道。
洁净防护体内染毒报警:测量人员所处洁净空间内的空气超低染毒浓度,如测出且超过规定浓度则人员将采取其它防护措施以确保绝对安全。
3.2.5 防护方式控制中心
实时监测、显示机动防护平台的防护状态,协调控制各分系统正常运行。
⑴根据获得的外界大气染毒浓度信息选择防护体供气方式:滤毒通风方式、高压瓶阵列方式。
⑵根据获得的外界大气染毒浓度信息选择动力源:与大气交换动力-如内燃机、无交换动力-如蓄电池电动驱动。
⑶控制防护体内超压、人员呼吸用供气量和防毒出入口超压分布处于规定值范围。
革命沟矿床产于芨岭岩体外接触带,含矿围岩为角闪岩、硅质角砾岩、硅质大理岩和花岗岩,铀矿化主要与断裂及其充填位置关系密切。矿体产于革命沟断裂与其次级断裂带呈“入”字型夹持部位,次级断裂在剖面上呈斜列式排列(图11)。
防护体:可以是车体、方舱等,形成密闭的空间,供救援人员待蔽。
在定义了所有矩阵F,H,Q和R之后,按照式(8)和式(9)方法进行了机器人位置的预测、更新.由于Bk描述的系统状态在每次迭代时都被跟踪,因此,可实时获得矩阵Bk的特征向量和特征值,并根据式(3)获得机器人的位置信息.
试块力学性能有较大的提高,满足预设要求。大试块心部金相球化率在2~3级,也满足了预设结果,力学性能检测结果见表5,金相检测结果见表6。
⑸人员出和入时防护体内、出入口、隔离门、洗消装备等的协调工作状态控制。
红薯叶所富含的营养物质包括黄酮类化合物,具有多种生理保健功能,如抗癌、抗炎、提高免疫力和调节内分泌等,是新兴功能食品中的重要生物活性因子之一[6]。由于红薯种植地区广泛,红薯叶分布广其产量大,是黄酮类物质提取的良好来源[7]。因此,以废弃的红薯叶为原料进行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不仅可以变废为宝,增加红薯叶的利用价值以及红薯产业的附加值,而且可以减少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4]。
基于所实现的各种功能,各分系统相互协调,人员严格按制定的防护程序执行,机动防护平台能圆满完成大型染毒事件条件下,为应急救援人员提供安全进入核心污染区运送平台,并在核心污染区建立可出入的洁净无毒空间临时基地的任务,与现有个体防护装备结合,将会大大提高我国染毒污染事件中的应急救援能力,从而为迅速处置、达到降低污染程度、减少人员和财产损失等提供强有力的防护措施。
4 结论
⑴本文就大规模毒气泄漏以氯气为例进行了扩散浓度分布数值计算,在设置条件下得出距离泄漏点的保守分区距离:102m以内为极重染毒区,到102~198m为A(核心染毒)区,198~402m为B(严重染毒)区,402~509m为C(重染毒)区,509~1127m为D(染毒)区,1127~1902m为刺激区,5281m以外才是绝对安全区离。
走在雪地上,脚下“吱吱”作响,转身一看,身后已经留下了一串串脚印。不知不觉,思绪开始飞扬。一阵爽朗的笑声突然穿透了我耳膜,回首看,一群孩子欢呼着从屋子里跑出来。他们穿着各式各样颜色的羽绒服,仿佛雪地里盛开的朵朵鲜花,他们快乐地奔跑着,一会儿玩着滑雪车的游戏,一会儿打着雪仗;一会儿又兴高采烈地堆起雪人来,尽情享受着北方冬天的快乐时光。
⑵目前使用的应急救援个体防护装备,由于有限的工作时间,无法满足染毒面积很大的大规模毒气泄漏事件的应急救援对防护的要求。
“今之县古之国也,今之县志古之国史也,一县之沿革利弊凡有关于政教者,莫不于志焉”“今天下郡邑星罗其布,莫不各有志矣,愚以为潼关志为尤亟”[2]3。然高梦说莅任潼关时“求古人之遗迹茫然无有识者,愽访文献亦苦无征”[2]2。又潼关屡经变乱兵火焚劫,无论典册、图志荡毁无存,即使藏书旧家亦尽付灰烬。故潼关旧志不存,掌故多缺。幸杨端本于华郡得一残卷,据此考证、补缺、续作编纂成帙,然为付梓终失散,后高梦说访得杨端本此旧稿,并依此综核修纂,终于康熙二十四年纂成《潼关卫志》。
⑶提出了与个体防护相结合,以集体防护措施为基础的专用于应急救援的机动防护平台解决方案,并给出了任务剖面。
因此,在不断提升门诊患者和住院患者对医生信任水平的同时,还要缩小门诊患者和住院患者对医生信任水平的差距。这不仅要靠各级管理部门在政策上的激励和调整,还需要依靠医生的努力。无论是对待门诊患者还是住院患者,医生都要坚持“以病人为中心”,用更好的态度和接诊方式去接待患者,耐心解答他们所提出的问题,提升医务人员的形象,取得患者的信任[12]。同时,门诊医生要将对住院患者治疗中值得借鉴的经验带到门诊中来,如对患者病史进行详细了解、多给以人文关怀等,这些行为都能拉近门诊医生和陌生患者的距离,提升门诊患者对医生的信任水平,从而改善整体的医患信任水平。
⑷分析指出了机动防护平台由防护体分系统、防毒出入口、机动底盘及动力分系统、空气染毒浓度监测分系统、防护方式控制中心组成,并指明了各自的功能、应用条件和使用方式。
为机动防护平台研制、防护性能评价和救援中的使用,最终提升我国毒气泄漏事件救援水平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指导。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James R, Wells G.Safety reviews and their timing[J].J Loss Prev Process Ind, 1994, 7(1):11-21.
[2] Henrich H W, Peterson D and Roose N.Industrial accident prevention.5th ed.New York: McGraw-Hill, 1980.33-40.
[3]Granot H.The dark side of growth and industrial disasters since the second world war[J].Disaster Prevention and Management, 1998, 7(4):195-204.
[4]何宁.有毒气体扩散模型在事故救援中的应用[J].自然灾害学报, 2009, 18(5): 197-200.
[5]刘贯学.中国特大事故警示录[M].北京:中国劳动出版社,1995.
[6]荆波.重庆天原化工总厂“4·15”氯气泄漏爆炸事故[J].现代班组,2007, (11):45.
[7]蔡继红, 尤小娟.液氯意外泄漏的应急监测[J].中国环境监测,2007, 23(1):70-74.
[8]席学军, 邓云峰.井喷硫化氢扩散分析[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2007, 3(4): 20-23.
[9]罗孝如, 吴国庆.从天津港812大爆炸看化学事故的防护与处置[J].生命与灾害, 2015 (10):4-5.
[10]沈浩, 刘端阳.基于拉格朗日混合单粒子轨道模型的大气污染物扩散预报系统研究[J].环境污染与防治, 2016(7):31-35 (天津812大爆炸)
[11]李剑峰, 刘茂, 王靖文.山地地形重气扩散模拟中湍流模型的选择[J].安全与环境学报.2008, 8(4):118-124.
[12]黄顺祥, 胡非, 陈海平.反核生化恐怖与大气科学[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4, 14(3):3-7.
[13]陈海平, 黄顺祥.日本遗弃化学武器挖掘回收工程风险评估理论体系概述[C].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 第四章环境监督管理制度建设与探讨.2006, 1246-1251.
[14]李剑峰, 姚晓晖, 刘晓琴.基于Fluent的开县井喷事故后果模拟与分析[J].环境科学研究.2009, 22(5): 559-566.
[15]Zhang Jianwen, Lei Da, Feng Wenxing.An approach for estimating toxic releases of H2S-containing natural gas.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 2014(264):350-262.
[16]S.M.Tauseef, D.Rashtchian, S.A.Abbasi.CFD-based simulation of dense gas dispersion in presence of obstacles.Journal of Loss Prevention in the Process Industries.2011(24):371-376.
[17]杜建科.毒气泄漏过程及其危险区域分析[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2, 12(6):55-59.
[18]郝吉明, 马广大.大气污染控制工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19]何浩鹏, 彭友志, 凌模.基于高斯模型探讨地形起伏对毒气扩散的影响[J].地理空间信息, 2015, 13(1):152-154
[20]王治华.受限空间内气体扩散的数值模拟及分析[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 2009
[21]王淑兰, 喻健良, 丁信伟, 徐国庆.易燃气和毒气泄放扩散浓度计算[J].化工装备技术, 2001, 22(4):22-25.
[22]丁信伟, 王淑兰, 徐国庆.可燃及毒性气体泄漏扩散研究综述[J].化学工业与工程, 1999, 2(16):1 18—122
[23]Hou Q M, Jiao W L, Zou P H.The analysis for the environmental impact of natural gas leakage and diffusion in to the atmosphere[J].Advanced Materials Research, 2011, 4(225):656-659
[24]Yong Tian Zhu, Jian Hua Li, Hao Ling, Jin Li.An Efficient Diffusion Model for a Real-time Gas Diffusion Simulation System.4th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 Science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2011):148-152.
[25]Chan S T, Ermak D L, Morris L K.FEM3 model simulations of selected thorney island phase I trials[J].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 1987, 16(3):267-292.
[26]Philippe P.and Gareth.Methods for assessing and reducing injury from chemical accidents[M].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Ltd, 1989.
[27]Puttock J S.A model for gravity-dominated dispersion of dense gas clouds, In:Puttoek J S.Eds Stably stratified flow and dense gas dispersi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8, 233-259
[28][20]Witlox H W M.The HEGADAS model for ground-level heavy-gas dispersion-I.Steady-state model, Ⅱ.Time-dependent model.Atmospheric Environment, 1994, 28(18): 2917-2946
[29]颜伟文, 韩光胜.平板模型对液化石油气连续泄漏扩散模拟分析与探讨[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9, 19(11):56-61
[30]黄德寅, 孙金艳, 于信波.半球扩散模型在氨中毒职业病危害事故风险评估中的应用[J].职业卫生与应急救援, 2005, (9):141-142
[31]杨乐华.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识别[M].北京:化工工业出版社, 2006:47-48.
[32]陈晓敏, 刘林飞, 姚海波.毒气储罐泄漏紧急疏散区域的划分与估算[J].现代预防医, 2008, 35(4): 666-670
[33]徐晓虎, 许开立, 赵海荣.流动危险源毒气泄漏事故伤害模型研究[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2006(6):39-42
[34]Li Huimin, Zhou Xuezhi, Chen Haiping, Huang Shunxiang,Liu Feng, Wang Gang.Numerical Simulation and Field Experiment Validation of Atmopheric Pollution Chemical Accidents Based on Canopy Model[J].Procedia Environmental Sciences.2012(12):30- 37
[35]Zeman O.The dynamics and modeling of heavier-than—air,cold gas releases[J].Atomospheric Environment, 1982, 16(4):741-751
[36]Wurtz J, Bartzis J, Venetsanos A etc.A dense vapor dispersion code package for application in the chemical and process industry[J].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 1996, 46(2-3):273-284
[37]Hankin R K S, Britter R E.The shallow water approximations in dense gas dispersion over complex terrain, In: Stably stratified flows: flow and dispersion over topography.1994
[38]王文娟, 刘剑锋.危险气体泄漏扩散数学模拟研究.工业安全与环保[J], 2006, 32(11):23-25.
[39]余世舟, 赵振东, 钟江荣.地震次生毒气泄漏与扩散数值模拟的参数分析[J].地震T程与工程振动.2002, 22(6):150-155.
[40]赵秋红.气象因素对化学武器中毒剂扩散影响的分析[J].中国公共安全·学术版.2007, 9(10): 123-124.
[41]美陆军野战教范.化学武器与生物武器的使用(FM3-10)[M].北京: 战士出版社, 1977.
[42]王孔森.基于高斯模型对氯气泄漏浓度分布的快速估算方法研究[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2, 8(9):33-37.
上一篇:护膛衬里残渣留膛分析和解决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