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视域中人的技术化问题剖析
技术的发明和使用是人与动物相区别的一个重要标志,人类文明有着深深的技术烙印。毫无疑问,人与技术自始至终都纠缠在一起,技术渗透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社会的技术化和人的技术化早已不可避免。如何看待人的技术化这一必然趋势,需要从人的本质和技术的本质进行分析,而如何抑制人的过度技术化则需要哲学的反思。
一、人的技术化发展趋势
1.什么是人的技术化
人的技术化是始终不停演变的量化的完成过程。它是指技术活动深刻影响着人的活动,其原则与规范日益成为人的行为准则。首先,人的技术化是人本身技术属性不停增加的过程。技术发端于人对自然的改造,人从运用身体某一局部器官的技巧开始,到发展以设计为核心的智能技术,一步步将无机技术与人的身体技术相结合,实现了人对自然界的改造,同时,也使人添加了自然界其他事物的属性。其次,人的技术化是人与外部世界关系建构的技术化。技术形态的多样化发展与人类活动的目的性特征密切相关,技术形态随着人类活动的目标而变动。对于人类社会而言,技术形态的多样化发展就是技术世界的丰富与拓展;于人类个体而言,技术形态的多样化发展则是不断适应技术世界的变化,逐步成为技术活动的单元或对象,运用技术活动的原则和规范,与外界世界建立广泛而丰富的联系。
2.人的技术化发展趋势
人的技术化使人形成类似于技术活动的原则和规范。技术化的过程,是一个人与技术双向互动的进程。一方面,人类通过将自然界的无机技术与自身的身体技术相结合,创造出便利于人们日常生产和生活的新技术,不断促进技术的发展,以技术改变自身,改变世界。另一方面,技术的发展促使人的生物品性不断完善,新技术的发明与利用使人的大脑、肢体、感官等身体器官的功能得到延长,使人的认知能力、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等逐步改变。人的技术化使人类愈来愈擅长以技术活动的高效、实用等特点作为自身活动的行为准则,以技术活动的标准来要求自身。人的技术化开展趋向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人的技术化扭转人的社会关系。人的社会化的一个重要外面表现就是人的技术化,人的发展与社会进步自始至终都与人的技术化息息相关。随着计算机的出现以及通信技术、个人计算机终端技术和媒体传播技术的进步,人们的写作方式、通讯方式、生产方式、经营方式等等都以机器操作的方式展开,网络成为人们的虚构存在模式,虚拟经济蒸蒸日上,虚拟的社会关系随之而被建立……由此可见,技术方式已经局部内化为人们的思维观念和行为模式。人类发明和集聚越来越丰硕的技术成绩,技术活动的类别与范围始终扩展,随之而来,社会也按照技术的规范建构、运行,社会生产、社会交往、社会组织等等都以技术化的方式运作。第二,人的技术化使人成为技术活动的一个单元。人类创造各种各样的技术系统,并将其纳入到社会生产和和生活的方方面面。社会的技术化带动人的技术化,人被纳入各种技术系统的建构和运行之中,成为技术活动的单元或对象。人作为技术活动的单元或对象被纳入到多种技术系统之后,按照技术系统的模式与节奏运行,从而人的思维、心理、生理、器官、肢体等方面都被打上了技术的烙印。
那天晚上,一杭怎么也睡不着,索性起床,下楼,打车去了雪萤租住的城隍公寓。公寓大门紧闭,保安亭的灯已经熄了。他有些失望地在解放北路游荡。
二、对人的过度技术化的哲学反思
目前,人的技术化有无法逆转的趋向,这是技术提高的必然后果,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技术活动一旦开展,它会沿着自身的发展方向前进,渐渐摆脱人为的控制。人类最初发明技术只是为了改造自然,促进生产和生活,却没料到,随着技术活动的发展,人类社会也逐步技术化,人的技术化趋势也愈来愈明显。若技术发展速度不能与人的发展同步,并且社会相应的关系调整跟不上,一定会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和伦理问题,特别是人的过度技术化所引起的社会方面的问题更需要及时处理。人的过度技术化主要体现为人类对技术的过度依赖和沉迷于技术化生存。面对人的过度技术化,不仅需要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更重要的是要有哲学的思考,认清人与技术的关系及其本质,理性对待技术化的后果。
1.从本体论角度质疑人的过度技术化
技术是人目的性活动的手段。人类不断创造、应用技术来实现改造自然、改变世界的目的,这是技术的属人性特征,也是其与动物本能、自然运作机制相区别的标志。技术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技术活动成为人类活动的基本模式,技术化悄然成为人的本质属性。工具技术时代,人们随机器进行运作、生产,技术将人与自然界相连接,技术活动的对象是自然界,技术作为一种手段实现技术活动造物的目的,机械化、效率化是那个时代的标签;信息技术时代,人类活动以信息转换、传播的方式开展,技术活动的对象显然变为人工信息世界,技术活动的目的由造物转变为造信息,信息技术成为人与人之间的中介,技术的主客体不能再简单地定义为人与自然物。技术的信息化,信息技术的人化,使人与工具之间的界限日益模糊,人的技术化逐步加深。当今时代,只要掌握信息技术,可以完成任何想完成的事情。简单来讲,一部智能手机基本上可以满足一个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比如,购物有淘宝、京东等网络运营商;一日三餐有美团外卖、饿了么等各种软件;出行有途牛、去哪儿网等各大网站,预定车票、旅店、景点门票轻松方便;各种手机APP足以满足人们休闲娱乐的欲望,手游、视频、歌曲、比赛应有尽有等等。现代技术给人们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也渐渐吞噬了人的主体能动性,遇到问题找百度,大脑不用思考,出门有各种交通工具,双脚不用行万里路……从广义的技术定义来看,技术已经不仅仅是服务于人,也成为制约人发展的一股新生力量。人对技术的过度依赖使人自身的一些本能逐渐丧失,人类愈来愈按技术活动的原则行事,在技术与人的关系中,人的主体性功能越来越弱,人的过度技术化必然会使人成为技术的奴隶。
“技术是什么”是长期以来一直在争论的话题,也是技术哲学范畴的元理论问题。技术哲学家拉普在其《技术哲学导论》中,指出“初看起来,‘技术’一词的涵义好像十分明白,因为到处都可以看到技术装置、器械和工艺,人们已承认它们是‘第二天然’”。然而,如果要给技术概念下一个明朗确切的定义,人们马上觉得无从下手。这种情况和那种具有很高普遍性的定义很相似。诚然,如果承认技术的多方面因素就无法设想人们会一致赞同任何一个概念。确实如此,对“技术是什么”这一问题的回答具有很大的差异性,形成了各种相异的技术哲学流派。据不完全统计,对技术的定义约有上百种,其主要分歧在于,技术是否限制于为自然技术或物质生产技术与技术包括自然技术、社会技术和四维技术或人本技术,也就是从狭义和广义两个层面探讨技术的概念。
2.从认识论角度质疑人的过度技术化
第一,不适当技术化使人类的自我认同感和幸福感下降。自我认同感是指人可以明智地面对和接受自己本身以及外部世界,个体对自己本身所思考的、所实践的一种认同感。幸福感则是人对自身生活的一种满意度。人的技术化是否使人们对自身越来越认同,对生活越来越满意呢?有许多学者对技术的“代具性”有所研究,剖析了技术吞噬着人的天然才能,让人的自然属性愈发不明显。自然属性是人的基本属性,虽然与某些技术相比,人相应的自然属性不优,但是否真的应当直接将其抛弃呢?一个关键问题是,技术的发展也使人的局部功能退化,甚至对人造成了一些负面的影响。比如,汽车作为代步工具,使人们减少了运动,汽车尾气所造成的大气污染对人类的健康极其不利,如此一来,人们的幸福感何在?计算器以及计算机的出现,可以短时间内正确地进行复杂的计算,代替了出错率高的口算和手算,其结果却是人类口算能力的下降,以至于最简单的加减乘除也要使用计算器,这不正是人类相信机器胜过相信自己的表现吗?网络的发达和媒体技术的进步,各种有趣的故事以视频化的立体画面展现在人们面前,人们不再喜欢枯燥的纸质阅读,从而人的思维想象能力也随之下降,遇到问题,首先想到的是搜索软件而非自己的思考……种种表现,不仅反映出人类愈来愈离不开技术,同时也表现出人类对自身的认同在逐渐下降,宁愿相信机器、相信网络上的信息也不愿相信自己。人的技术化是社会进步和技术发展的必然,但过度的技术化不仅不会增加人类的幸福感,反而还会使人一步步失去最原初的本性。
计算得出纯防洪库容3.039亿m3,纯兴利库容1.590亿m3,从防洪限制水位到正常蓄水位之间的重复库容4.753 亿 m3。
技术发展初期,人们的认识对象是实实在在的自然物,亲身实践是认识自然的最好方式。显微镜、放大镜、望远镜的发明以及造纸术和印刷术发明出现,拉近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将认识对象更近距离地呈现在人类眼前,使之前观察不到的对象也能够进入人们的视野,有时候甚至通过阅读别人的研究成果就可以获得知识,间接获取知识的方式也颇受欢迎。随后,电子信息技术的出现又极大地改变人与技术的关系,人的认识对象和认识方式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当今时代的智能手机可以作为一个典型代表。它已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手机控随处可见,刷屏刷网是人们每天必不可少的事情。接收和发送信息、看视频、浏览网页新闻、听音乐等,随时随地都可以满足人们的需求,超越时空的限制,有趣好玩的虚拟世界令人流连忘返。
现代技术为人们营造了一个远离现实世界的虚拟空间,人们由原始的直接获取知识到如今的间接获取知识材料,由最初的亲历体验、亲眼所见到如今的通过电子显示屏观察、体会,电子信息技术给予人类一种新的认识方式,使之足不出户便可尽览天下大事。也正是由于现代电子信息技术所显现出的巨大优越性,使人们愈来愈倾向于依靠网络,也使人们愈来愈沉浸在虚拟世界里不能自拔,碎片化阅读成为人们获取知识的常态,人类离现实生活、真实社会越来越远,技术提供什么,人们就认识什么。实际上,谁拥有了最先进的技术,谁就拥有了最高话语权,技术对人的主宰又衍生为技术主宰者对普通受众的控制,人的认识对象和认识方式都受到了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制约。很明显,人的过度技术化于人自身有百害而无一利,不仅改变人的认识对象和方式,还逐渐限制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
其中P为阳性结果发生的概率;βj(j=0,1,2,…,k)为模型的回归系数,参数估计采用最大似然法进行估计,其估计值记为bj,显著性检验采用似然比检验。
3.从价值论角度质疑人的过度技术化
第二,人的过度技术化造成扰乱社会秩序的伦理问题。伦理关系是社会稳定的基础之一。随着新技术的发展,人的技术化生存趋势愈来愈明显,传统的伦理关系由现实的关系转向虚拟的关系。人的技术化是好是坏,价值判断的标准不仅有是否使人感到幸福,还应当有是否使社会稳定和谐地发展。比如,网络交友是电子信息技术时代的家常便饭,却也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朋友情谊,降低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在虚拟的空间里,两个谈朋友的人可以超越时空的限制,有些人便通过这种方式行骗抑或盗取网络账号以对方好友的身份进行诈骗;同样,手机控无处不在,家庭朋友聚餐,全都是低头族,一句“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我坐在你面前你却在玩手机”形象地阐释了人们心中的无奈与失落,虚拟世界的交往不费吹灰之力便打败了现实生活中的情感交流。又如,通过技术手段获得美貌日趋流行,却无形中影响着年轻夫妇的婚姻关系。结婚前一些人要求配偶展现整容之前的照片……例子不胜枚举。这不得不让人反思,人的技术化到底造就了一个什么样的社会?如果一个社会没有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缺乏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信任,实用主义至上,以自我为中心,那么,这样的社会必然难以稳定和谐地发展。人的技术化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人类自身的完善和发展,但过度的技术化必定会走向极端坏的一面,需要及时进行反思和扼制。
从认识论角度来看,人的技术化表现为我们进入了一个技术主宰的时代,技术决定着我们的认识对象和认识方式。
技术的价值是在技术与人的关系中产生出来了,它不仅应当表现为一定的经济价值,更重要的是其社会价值。从价值论角度看,人的过度技术化,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值得探讨:
(3)提前下达财政专项资金。上级财政部门应严格按照预算批复,及时细化、下达财政专项资金,促进财政资金尽早发挥效益,让高校的执行时间更加充足。防止出现年底才下达当年财政专项的现象,规范预算管理。
三、扼制技术化向违背人的自由趋势发展的对策
1.从社会责任视角约束过度技术化
技术化是社会进步的产物,技术化的后果应该由全社会负责任。技术的进步是为了促进社会的迅猛发展,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技术化是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无论是社会的技术化还是人的技术化,从整个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来看,本质上应当利大于弊。找回缺失的技术责任主体,技术化的不良后果完全可以降到最低限度。
对于人的过度技术化,所有社会成员理应付出努力。首先,科技开发创新人员要具备较高的素质,不仅要有高标准的专业素养,更要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用社会的道德准则和伦理标准要求自身,力求创造出造福于人类的技术,真正意义上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其次,政府部门要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以制度来约束不良的技术化。尤其要关注技术发明对生态环境所造成的影响。政府一方面要放手让科学技术人员进行研究,另一方面还要预知科技人员未能料到的社会后果,及时出台相应的政策。第三,企业要担负起社会责任,不能唯经济利益至上,要树立长远眼光,注重技术发明的社会价值,同时还要勇于担负技术后果的责任。第四,公众要回归责任主体,搞明白自己所参与的技术活动会产生什么样的社会后果,积极行使自己的权力,踊跃参与技术决策、技术监督等。
在一定的温度下,氯酸钠才能氧化矿浆中的金,并且随着温度的升高氯酸钠氧化能力增强。为了探究最佳浸出温度,本文采用单因子变量原则,考察了不同温度下金的浸出率。温度(℃):70、75、80、85、90;氯化钠:1.0 mol/L;氯酸钠:16 g/L;稀硫酸:3.0 mol/L;矿浆浓度:25%;时间:2 h。不同浸出温度试验结果如图9所示。
2.从人文视角约束过度技术化
扩展技术价值的判断领域,是从人文视角约束过度技术化的方式之一。以往社会对技术价值的判断多注重于单一的、功利的价值,只求技术动作达到更高的效率而忽视了技术的道德价值。扩大技术价值的判断范围,即将技术价值的判断囊括对技术道德价值的衡量。比如技术产品的设计者在设计产品时,不能仅仅只考虑最大的经济效益,最重要的应当是预设到产品损坏时如何降低对人的伤害或者技术使用过程中如何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等。也就是说,技术设计时要做到全面预设,将人文价值考虑进去。
过度技术化的背后往往是人类的贪欲在作怪。各阶段的教育应当注重价值教育,将人文教育、道德引导贯彻到教育活动中,尽量将无良的技术设计扼杀在摇篮里,教育人们正确认识人与自然关系的转变,清楚人的本性与技术的本质,了解技术的双重作用,意识到不适当技术化的严重结果。
参考文献
[1]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M].张峰,吕世平,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88.
[2]陈昌曙.技术哲学引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
[3]王伯鲁.广义技术视野中人的技术化问题剖析[J].自然辩证法通讯,2005(6).
[4]肖峰.科学技术与人的善恶[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2006(1).
[5]罗玲玲,王以梁.人的技术化的伦理反思[J].应用伦理学前沿,2014(6).
[6]李美凤,李艺.人的技术化之合理性辩护[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8(1).
[7]梅其君.技术自主论的三个层次[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8(9).
[8]梅其君.技术在何种意义上自主[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8(6).
[9]李三虎.技术发展与伦理秩序[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2(9).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