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后记:守护人文学术的家园
《国际汉学》进入2017—2018年“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的历史类系列,对我们来说实在是一个惊喜。《国际汉学》1995年创刊,在任继愈先生的带领下,作为一份民间学术集刊连续出版了26期,历时19年时间。2014年北京外国语大学向国家新闻出版机构成功申请到正式刊号。一份民间的学术辑刊,能拿到国家正式刊号,进入正式出版行列,这已经是一个奇迹。现在我们仅用两年时间,进入CSSCI刊,而且进入的是历史刊物方阵,这又是一个奇迹。
学生也可把流程图用于学习到的化学知识上,从顺序角度去分析各种化学现象的产生、发展、过程、结束以及每步流程的内在逻辑,有利于实现知识内化。此外,教师在课堂上也可使用流程图解析化学现象,明确讲解每一步,能更好地提高学生思维的条理性。
这是中国学术界对近三十多年国际汉学研究异军突起,快速发展的一个认可,是中国学术界期待在世界范围内构建自己的学术事业所迈出的重要一步。今日之中国前所未有地接近世界舞台的中心,前所未有地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前所未有地具有实现这个目标的能力和信心。今日中国之学术,面临着学术重建与更新前所未有的困难,迈开了走向世界前所未有的步伐,面对商业大潮前所未有的侵袭。兴奋、茫然、分歧、堕落、探索,我们精神世界的分裂感从未像今天这样强烈,突然间感到学术重建的重担从未像今天这样如此复杂与艰巨,思想从未像今天这样活跃,争论也从未像今天这样激烈,发展的机遇从未像今天这样多,手中的科研经费从未像今天这样充足,肤浅泡沫式的学术成果从未像今天这样繁多。这是一个自“五四”以来,中国文化和学术前所未有的大变局的时代,这是一个属于开创者的伟大时代。这或许是在人类古代文明中唯一延续下来的中华文明所要经历的一次前所未有的大考,或许是一个伟大国家与古老文化又一次经历着凤凰涅槃,浴火重生。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我们能担起这三千年未有之变局的大任,为往圣继绝学吗?历史能从我们这一代开始重新书写中国的知识体系与学术的道统吗?在这“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动荡世纪里,一切都崭新而陌生。全球化的现实、中国的崛起都需要思想的变革和理论的支撑,我们能为这个变化的世界提供一个东方色彩的理论吗?在这个资本消融一切,物质主义横行的时代,在这个庸俗化无处不在的时代,我们这一代读书人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吗?
在1995年《国际汉学》第一期的“编后记”中,我写下这样一段文字:
眼下中国的人文科学研究工作处于低谷,守护好一块纯净的学术园地可谓困难重重,与此同时,现代化的进程亦给予中国的人文科学一个千载难逢的转机,中国文化在全球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日益显示出其独特的魅力和强大的生命力。推动中国文化与世界各国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弘扬中华文化,开辟汉学研究的新天地,这或许是我们对张横渠所说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新理解,我们将朝着这个目标努力。
在2014年《国际汉学》成为正式刊物的第一期“编后记”—《一份民间学术刊物的精神史》中我写道:“在中国艰难的社会转型中,在商业日益成为社会的重心之时,仍有一批知识分子守护着自己的理想,在学术的艰难之中,坚守着千年来中国文人的那种‘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理想与节操,这种精神将继续成为《国际汉学》前进的航灯。”
3)目前国内的微课研究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已经从注重微课的概念定义以及制作方面的研究转向了面向微课的教学实践应用研究,但是由于特殊教育的特殊性,针对特殊教育领域的微课的理论以及实践研究相对较少。
今天,在《国际汉学》成为“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的时刻,我们将继承任继愈先生、季羡林先生、汤一介先生留给我们的学术传统,为沟通中国与世界,推进在世界范围展开中国学术研究的伟大事业尽绵薄之力,我们将抵御任何商业化、实用化对学术研究的侵袭,守护好这份人文学术研究的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