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态保护“广西文场”的策略研究

更新时间:2009-03-28

广西文场是一种清唱剧类型的曲艺形式,流传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北部官话地区,承金元戏曲余绪,与明清俗曲一脉相承,被视为中国近代古曲词的活化石,2008年6月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作为中国曲艺的璀璨明珠,在多元文化相互激荡,多种艺术媒介和艺术形态发展的当今社会,广西文场的生态环境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这种曾经辉煌过的说唱艺术的生存成了很大的问题。因此,抢救广西文场和重建优化其生态环境是文化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的使命,需要有一整套思维缜密且操作性强的活态保护模式构想,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一、增强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意识,树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制观念

在现阶段生活节奏快速发展的数字时代背景下,人们的文化生活趋于多元化。广西文场的生存面临着严峻的文化生态环境的考验。然而,广西文场作为桂林为数不多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研究桂林音乐文化的活化石,作为老一辈桂林人文化生活中的一部分,作为桂林重要的历史文化载体,作为桂林山水孕生和培育的曾经辉煌的表演艺术形式,它拥有着太多的桂林味道。因此,将其抢救、保护和传承是需要文化工作者给予警觉的,一定要树立强烈的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广西文场才不至于销声匿迹。

中国当代著名的音乐家贺绿汀、施光南、满谦子等对广西文场情有独钟,他们为广西文场的传承和发展做了大量实际的工作。据考证,著名音乐家贺绿汀先生曾多次来桂林,听广西文场音乐成了他的首要任务,其次才是看桂林山水。在20世纪80年代,贺绿汀先生还专门致电何红玉老师,表达自己对广西文场的喜爱之情,并交代要进行广西文场的传承和传播工作。尤其是中国当代著名的作曲家施光南先生,他以广西文场音乐元素创作的声乐作品《漓江谣》,将文场流水般的旋律与漓江的美景相结合,其韵味与内容所迸发出的艺术魅力是不能用言语来表达的。中国近代音乐教育家满谦子是首个将广西文场引入大学课堂的人,他亲自任教并编写了《达瓦除豹》《快把姑娘接进庄》《毛主席像太阳》等文场唱段作为教材。著名的音乐家尚且能够对广西文场具有保护和传承意识,作为本地的文化、艺术、教育工作者更应该增强广西文场的保护和传承意识。

[25][26]阿兰·罗伯-格里耶:《一部现代文选的因素》,《快照集/为了一种新小说》,余中先译,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1年,第148、167页。

2011年2月25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其中第四章第三十四条规定:学校应当按照国务院教育主管部门的规定,开展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第三十三条规定:国家鼓励开展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关的科学技术研究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保存方法研究,鼓励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记录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整理、出版等活动。当然法律的规定有其深远的意义,作为文化、艺术、教育工作者不光要树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制观念,更要增强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意识。非物质文化遗产源于某个地方,它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这种特征包含了地方本土文化的方方面面,彰显了地域文化的某种气质,也正是这个特征形成了地域的文化标签。“广西文场”首先作为桂林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非常重要的研究价值,因此进行广西文场的活态保护是迫在眉睫的事情,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制观念,将非物质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工作落到实处,这样才体现了依法办事。

行政楼前最大、长势最好的一棵丝木棉有十五岁了,被誉为花王。那一年,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雨,丝木棉花王竟轰然倒下,一时间,朋友圈、网络上“炸”开了锅,师生们纷纷对“花王”的倒下表达惋惜与不舍之情。原来,几年前电网公司在旁挖井眼敷设电缆,导致白蚁侵蚀根部并腐烂,呈一字型的树根头重脚轻,最终倒下。被学校抢救的“花王”,从行政楼前移植到图书馆前的空地后,才平息了师生们的心情。

二、抢救和保护第二代广西文场传承人的艺术研究成果,将其数字化活态地呈现

以第三代广西文场传承人为代表的苏俊敏(系第二代广西文场大师何红玉先生之子)先生以及桂林本土音乐文化艺术工作者,以多元化的创作理念,运用广西文场音乐元素创作了一大批符合时代感的音乐作品,是将广西文场音乐进行时代感活态演绎的范例。例如,由苏俊敏先生创作的《漓江边上文场情》,其朗朗上口的曲风现已广为流传。此曲采用文场音乐与现代音乐元素紧密结合,将作品内容进行生活化处理,将传统表演形式的坐唱、弹唱渗入一定的民族民间舞蹈表演元素,使得作品好看、好听、好玩,吻合了群众的欣赏口味。由他自编自导的文场音乐小品《小龙娃网话》,以当前数字化的生活快节奏下,孩子用网络来表达心声与家长沟通为主题,运用现代的网络语言与文场音乐元素相结合手法,使作品的形式、内容以及结构都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由何红玉老师作曲、当代著名词作家曾宪瑞老师联手打造的广西文场歌曲《漓江烟雨》,经过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古筝团和合唱团的联袂创编和演绎,加入了西洋复调的作曲手法与意大利美声唱法的创作元素,再与中国传统乐器古筝伴奏,用音乐描绘了一幅美丽的山水画。此曲从音响效果和表演形式都已经超出了人们对文场音乐的传统印象,尝试了广西文场不同艺术演绎的创新之路,提升了文场音乐的艺术内涵和品位。事实证明,将广西文场进行具有时代感的活态演绎是能足够吸引观众眼球的,是解决广西文场发展滞后,培育青年观众群,多元化形式发展的法宝,是广西文场得以传播的最好途径,同时也在优化着广西文场的文化生态环境。

数字化活态呈现第二代广西文场传承人的丰硕研究成果的主要途径分为三个部分:第一,是制作数字化的资料库,利用现代化数字技术将前辈留下的图、文、音像资料进行有序的采集、归类、包装,进行数字化的制作和编程,使其能够永久性保存,给后人提供一个学习和传播广西文场数字化的资料库。第二,是聘请第二代有代表性的广西文场表演艺术家,利用数字传播手段建设符合大众口味的既有观赏性又有学习性的系列广西文场不同题材、不同内容和不同形式的数字网络课程(赏析课程、教唱课程、示范课程等)平台,进行广西文场艺术表演知识的介绍和推广。第三,是搭建广西文场“耍家”(文场爱好者)与文场名家以及其他姊妹艺术的爱好者能够共享的网络交流互动平台,设计定期的文场演出活动,使演出实况能在网络上得以呈现,形成以广西文场为主的与姊妹艺术以及艺术家的互动交流,提高广西文场的关注度和社会影响力。

在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建设文场精品课程,向社会辐射,也是一种策略。

三、发展创新多元化的文场音乐表现形式,将其具有时代感地活态演绎

首先,广西文场的剧目及其音乐文化发展至今还是比较滞后的,大部分作品都是传统曲目,所以造成音乐的风格单调、题材陈旧、体裁单一等问题。如果没有新的表现方式、内容、题材等方面的创新,必然就逐渐被时代所抛弃,这也许是为什么广西文场的观众群都是老年人居多,青年观众群极少的原因。将广西文场进行具有时代感的活态演绎是解决当前广西文场观众群老龄化问题以及培育年轻观众群的最好方式。其次,广西文场的音乐从音乐的构成和音乐的风格上来讲不像某个戏剧音乐,已经被其内容和风格程式化了。但它有其独特的调性和结构,能够随意地嫁接和转化,因此具有极大的发展空间,这样就为多元化的文场音乐表现形式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条件。再次,广西文场生存的根本是要与群众的欣赏口味相吻合,发展的根本是需要与时代的气息相吻合,求新的根本是需要提升其本身的艺术内涵和品位,按照这样的思路去做一定会发展创新多元化的文场音乐表现形式。

改进组患儿家长的满意度为96%,常规组为84%,改进组患儿家长的满意程度更高,证实了改进后的弹力绷带小手套在固定小儿手部留置针中的应用,能够提高患儿家长的满意程度。p<0.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1。

以文场大师金紫臣、满谦子、王仁和、刘玉瑛为代表的第一代传承人相继谢世,得其真传的第二代传承人何红玉、陈秀芬、陈丽雯、李伟群,大多年过六旬,身体状况、记忆力和演唱能力都在退化。但是,她们作为广西文场的的研究者、工作者、爱好者,顽强地坚守着广西文场这块文化阵地,孜孜不倦地做着广西文场的研究、教学、创作和保护工作。例如,在20世纪30年代,作为广西接受正规现代音乐教育的第一人——广西艺术学院院长满谦子,1957年曾在《广西日报》发表《谈谈文场曲艺发展的道路》,在《广西文艺》上又相继发表《谈文场曲艺》等论文,从广西文场的美学角度、表演角度以及文化角度阐述了它的美学价值和艺术价值以及社会价值,这些丰硕的研究成果和教学理念为后人进行广西文场活态保护模式的实际操作积累了经验。例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广西文场的传承人何红玉先生,可以说将自己的一生献给了文场的表演与研究,经她演唱的文场名段《骂玉郎》被中国艺术研究院作为广西文场音乐的唯一国家级音像资料收录。她踏遍广西40多个地方,收录220多首文场曲调、60多首文场经典唱段,用了大半辈子的心血有计划地考察、搜集、整理、研究,分别撰写了关于文场系列的专著6部,即《戏韵》《词韵》《曲韵》《心韵》《音韵》《乡韵》以及广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丛书《广西文场》,为后人研究广西文场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四、依托桂林地方高校建设广西文场的传播基地,将其辐射性地活态传承、传播

[1]王畅.曲艺特征论[M].北京:中国曲艺出版社,1989.

淋巴结反应性增生病变检出率明显高于其他病变检出率,淋巴结结核以及淋巴瘤检出率明显低于淋巴结转移癌病变检出率,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淋巴结结核病变检出率与淋巴瘤检出率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充分发挥基地的辐射性作用,进行广西文场的演出、研讨、创作、教学、交流等体系化的活动模式,充分利用网络传播平台,定期地将广西文场的经典作品、科研成果、教学成果进行推广,全方位介绍文场与桂林历史文化的关系,文场的艺术和文化价值,有体系、有方法地教唱文场。建设广西文场的传播基地,将其辐射性地活态传承,是打造地方音乐文化为背景的特色精品课程的契机,是地方历史文化与地方教育有效融合的试点工程,这将对地方高校特色课程的打造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这也是树立桂林本土音乐教育观的实践性突破,是学生提高本土音乐文化素养的实践性研究。

班主任要跟着时代跑,不断创新。这几年我醉心于研究班级管理艺术,自己探索了一些班主任工作的方法,如“名言管理法”“名著管理法”“市场经济管理法”等。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作为桂林市管的唯一高校,在文化艺术教育、科研方面有着较强的人才队伍,在师范教育体制下有一定的示范性,在音乐文化的创作和实践方面有一定的品牌效应,因此将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作为广西文场的传播基地,将其辐射性地活态传承是具备客观条件的。依托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文化艺术人才队伍,建立广西文场的活态传承研究室,作为广西文场抢救、传承、传播、研究、创作、表演的中心。发挥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艺术教育教学的优势,打造广西文场的教学示范基地,收集整理现有文献以及民间文场的史料,对文场的唱法、音乐特征、乐谱、文化内涵、历史背景、艺术特征、社会价值等因素进行研究。编撰《广西文场演唱教程》教材,内容要有历史、有文化、有鉴赏、有谱例、有传统、有现代、有音像等等,尽量将其编成适应桂林地方各级学校特色课程的开设和社会文艺爱好者容易接受、了解和学习的经典教材,以教材为基础打造广西文场教学的网络精品课程。促进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音乐艺术教育教学内容与桂林本土音乐素材相互渗透,将经典的本土音乐文化作为日常教学和科研的一部分,让广西文场音乐素材走进课堂,构建梯队式滚动发展的学生文场传承队伍,着力打造以广西文场为龙头的音乐文化活态保护模式,建设文化、教育、传播一体的活态传承基地。

尤其在多元文化并存的文化生态环境和宽口径数字化文化传播途径繁荣的今天,要实现活态化保护广西文场,不仅需要树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制观念,更需要做大量的文献研究工作,还要实现文化领域与教育领域研究点的对接,新、老艺术家传承与发展的对接,音乐创作上传统与流行风格的对接,建设以广西文场的教育、教学、研究为一体的示范基地,搭建网络传播平台,形成广西文场的社会化互动,从而优化广西文场的文化生态环境,只有这样,广西文场这颗璀璨的文化明珠才能闪闪发光。

本文通过对于八达岭野生动物园老虎咬人案件的分析,确认在此类案件中动物园方是否有尽到管理职责。在本案中:一名游客在进行车位换座时被动物园中的老虎袭击,其母亲在前往解救她途中不幸也遭受老虎攻击,其丈夫向动物园方求救后,动物园管理人员驱逐老虎未果,最终母亲身亡,女儿重伤。本文旨在探讨以下问题:因为游客的错而引发的恶性事件中动物园方是否有及时的做出紧急处理行为,以及对于此类事件是否有做出应有的预防措施。动物园尽责与一死一伤的游客过错之间有没有联系。通过这个案件进行反思,为今后认定此类案件中的动物园职责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从19世纪开始,中国以西方音乐教育体系为范本进行音乐课程的教育教学。经过1个多世纪的实践证明,西方音乐教育教学体系显现出诸多优点,但是中国音乐要发展,中国音乐文化要发展,显然将西方音乐教育体系完全植入到中国音乐文化的土壤中不能生根发芽、枝繁叶茂的,中国音乐的发展还是要以本土音乐和传统音乐为根。广西文场作为广西桂林优质的音乐文化资源,扎根于桂林地域当中,滋生在桂林人心里,温润在桂林的奇山秀水之间,代表了桂林的音乐名片,因此依托桂林地方高校建设广西文场的传播基地,将其辐射性地活态传承,无疑是一项既有文化传承又有教育意义的文化工程。

[2]何红玉.广西文场[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

[3]栾桂娟.从演唱现状看曲艺美学特征的流失与淡化[J].文艺研究,1992(3).

[4]严耀燕.论满谦子对广西早期音乐教育发展的影响[J].音乐生活,2010(11).

[5]田向红,茹洪毅.关于高等师范音乐教育中曲艺、戏曲教学的思考[J].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07(2).

[6]李桂英.曲艺发声用于声乐教学的一点设想[J].中国音乐,1997(1).

[7]张甲楠.中国音乐教育西化问题研究[J].华章,2011(29).

 
柴伦党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8年第02期文献
100%安全可靠
7X18小时在线支持
支付宝特邀商家
不成功全额退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