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培育大学生正确的民族观宗教观——湖北省大学生民族观宗教观现状调查
大学生正处于人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第一个纽扣”正确与否将直接影响到个人、家庭及社会未来的发展。我国少数民族众多、民族文化各具特色、实行宗教信仰自由等国情决定了对民族和宗教政策的正确认知直接关乎国家的长治久安、稳定发展。及时掌握高校学生对于民族观和宗教观的认知现状,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和宗教观是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特别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然要求。我们在湖北省五地(武汉、荆州、宜昌、襄阳、恩施)选取武汉大学等18所高校,采用随机抽样问卷调查及深入访谈等方法,运用Excel和SPSS19.0统计分析软件对一手数据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共发放问卷1100份,回收有效问卷1062份,回收率为96.55%,有效率为100%。样本高校涵盖多种类型(包括985及211院校、普通一、二、三类本科院校、专科院校),较好的反映了湖北省高校总体构成情况,具有很好的代表性。
一、湖北省大学生民族观状况的基本态势
(一)调查对象对我国现行的民族方针政策认同度较高
在对我国目前的民族方针政策认知方面,近七成左右的被访者认为“政策相对来说比较公平,有利于促进各民族的共同发展”,两成左右的被访者认为“相较于对汉族人民的利益,政策更偏向于少数民族的利益”,只有一成左右的被访者认为当前的政策“仍旧偏向于汉族,对少数民族的作用不大”或者对相关的政策“不了解”;在“培养少数民族干部政策”的态度上,被访者中近一半表示“同意培养”,“比较同意”和“非常同意”紧随其后,两者相加占据剩余部分的三成以上,仅有少量被访者对培养少数民族干部政策表示存疑。总体来看,大学生对于现行的民族方针政策较为认同。
(二)调查对象非常关注我国民族发展状况,
并对其他民族的文化习俗感兴趣,主张充分尊重和发展少数民族语言文字
通过乡土体育资源在农村学校阳光体育活动的广泛应用和实践,我们也有了更多的思考:(1)乡土体育资源的利用,完全可作为校本课程开发利用,其意义在于更有效地达成体育课程教学目标,立足于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从而满足中、小学生的多元文化的特殊需求。(2)西北农村乡土统体育项目复杂多样,可将其归纳为投掷类、奔跑类、力量类、跳跃类、技巧类、舞蹈类及其他几大类,以供在日常教学中选择应用。(3)乡土传统体育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具有符合地域性特点,有着丰厚的群众基础等优势,可带动社区体育的蓬勃发展,造福于父老乡亲。
调查对象对于我国“民族发展状况的关注程度”,“非常关注”占8.4%;“关注”占26.1%;“比较关注”占41.2%;“不关注”和“完全不关注”占比为23%和1.3%;总体大学生对于我国民族发展状况比较关注,关注度(非常关注+关注+比较关注)达75.7%,态度良好。但是,不关注度(不关注+完全不关注)达24.3%接近1/4,表明有关部门对于民族工作的宣传教育、引导措施尚须加强。
调查对象对于“当前高校在学生中宣传国家宗教政策的工作”反馈中,满意度大体随学校层次的增高呈递增趋势。学校层次高,学生对该校宗教政策宣传工作的满意度也较高。数据结果显示出,高校对于我国现行民族宗教政策的宣传教育有待提高,要在切合学生的需求方面进一步提高和加强。
调查对象对于“是否尊重和发展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有29.6%的被访者表示“非常同意”;有46%的被访者表示“同意”;有18.9%的被访者表示“比较同意”;有4.4%的被访者表示“不同意”;有1.1%的被访者表示“非常不同意”。总体来看,绝大部分被访者支持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文字的发展。
影像融合首先用QuickBird多光谱影像和全色影像进行几何配准;然后分别采用彩色合成变换[4]、IHS 变换、K-L 变换[5,6]和 Brovey 变换[7]进行融合处理;最后通过统计平均值、标准差、偏差指数、信息熵和相关系数,比较不同方法[8]的融合效果。
(三)调查对象普遍认为民族分裂活动严重影响民族地区稳定
“民族分裂活动严重影响我国民族地区稳定”的说法,整体同意度(“非常同意”、“同意”、“比较同意”)达到93.8%。调查显示,民族分裂活动严重影响我国民族地区稳定已经成为全民族的共识,仅有少部分被访者持反对意见。但在“非常同意”的占比中,汉族稍高于少数民族同学。因而在民族地区稳定工作中,应加强对民族分裂活动的管控和治理,切实保障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的稳定和谐。
(四)少数受访大学生对民族交融意识理解不够,对族际通婚支持率不高
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宗教观教育,需要教师按照党和国家关于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宗教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要求并结合大学生的实际情况适时穿插相关教学内容,使思政理论课教学与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宗教观教育有效、有机结合。
由图2可知,曲线有2个谐振点,分别位于低频处和高频处。当外加电磁波沿Z轴方向射入超材料,此时电场沿X轴极化,磁场沿Y轴方向。由于两侧金属环之间有一定距离且开口方向相反,在电磁波的作用下,2个金属环产生平行于开口方向的电偶极子和垂直于谐振平面的磁偶极子,并且二者的共振存在一定的相位差,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出现2个不同的振动状态,即图2中的低频谐振和高频谐振状态。
二、湖北省大学生宗教观状况的基本态势
(一)大学生信教人数不多,宗教信仰的仪式感不强
对比产品标准,粗锡中As、Fe、Cu、Pb、Bi、Sb、Cd、Ag、Ni等元素均超过标准要求,需要一一脱除。
在“信仰宗教”的受访者中,“定期参加”宗教活动占总体的21%,“偶尔参加”宗教活动占总体的39.5%;“没参加过”相关宗教活动39.5%。可见在校大学生的宗教仪式感并不强。
调查对象对于“当前文化和道德建设,宗教扮演的角色”反馈中,26.3%的受访者认为“宗教是民众道德行为自我约束、自我教育的重要机制,在维系良好的道德风尚上有重要作用”;36.7%的受访者认为“宗教是一种传统的民间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内涵丰富,是中华民族伟大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有18.6%的受访者认为“宗教文化是民众智慧的结晶,有深刻的哲学背景,有主动形象的文艺情趣,是综合多元的文化”;有10.7%的受访者认为“宗教会麻痹人的主动性和科学创造精神,使人安于现状,只求神灵,不求进取,完全接受命运之神的摆布”;7.6%的受访者认为“民族宗教中的某些方面不利于道德建设,不利于社会进步,不利于文化发展,甚至与现代化背离”。总体来看,大多数被访者认为宗教在当前更多的发挥着法律之外的道德约束功能,是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民众智慧的结晶;很少部分被访者认为宗教与现代社会相背离,不利于社会进步发展。可见大学生对宗教文化的认识总体上呈现出积极态度。
(二)调查对象对宗教的理解认知没有大的偏差,但无法确切理解宗教的含义,存在模糊认知的误区
调查对象对于“宗教的看法和态度”问题,所有被访者中近3/4认为“宗教是一种历史文化现象”,其余认为“宗教是迷信,是一种荒诞学说”、“宗教是高尚的精神活动”、“宗教是一个团体,有自己的组织,有教规教义”的受访者占比大体相当;仍有少部分被访者对宗教没有清晰的认知,认为“宗教在脑海中很模糊,说不清楚什么是宗教”。
对于“宗教的作用”问题,所有被访者中近30%认为“宗教能够凝聚众人的意志,维护社会的稳定”;近30%认为“宗教对于个人而言,有安慰心灵的作用”;近15%认为“宗教被统治者利用,成为阶级统治的工具”;其余对宗教作用“不清楚”的被访者也占到15%。
此次调查中,仅有10.5%的受访者有宗教信仰。其中信仰“佛教”的人数最多,占信教人数的52.4%;信仰“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被访者分别占22.9%和10.5%,我国本土宗教“道教”的信仰比率为8.6%,其他未纳入的调查宗教占6.7%。
(三)受访大学生对当前高校国家宗教政策宣传工作的满意度基本随学校层次的增高呈递增趋势
调查对象在对“是否对其他民族的文化习俗感兴趣”的反馈中,表示“非常同意”占13.1%;表示“同意”的占42.5%;表示“比较同意”占36.3%;表示“不同意”和“非常不同意”分别占7.5%和0.6%,即超过90%的调查对象对其他民族文化有兴趣。缘于大学生对民族文化的强烈求知欲望,建议在针对高校学生民族观的教育规划中,可适当增加各民族文化相关课程内容,增加学生了解民族文化的途径。
(四)调查对象以开放、积极的心态去看待宗教的社会功能,认为宗教在当前文化和道德建设中扮演着积极的角色
③应改进财政支农资金管理体制,充分发挥资金聚合作用。目前财政支农资金主要包括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国土整治资金、以工代赈资金、扶贫资金、农林水专项资金等,涉及发改、国土、扶贫办、林业、水利等部门。为了提高资金的整体使用效益,应明确县水行政主管部门统一管理涉水的财政资金,把分散在各部门的项目资金,捆绑使用,集中投放。按水利总体规划布局,集中连片进行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建设县域农村水利基础设施。
首先,要把创业教育纳入教学课程内容。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总体部署。为此,要在大学生中开展创业教育和培训,培养学生的创业技能与开拓精神,以适应全球化、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并将创业作为未来职业的一种选择,转变他们的就业观念。其次,要在独立学院的一些专业适当开展实训课,让学生更早地与企业建立联系,更多地接触工作的岗位,达到实践的锻炼,这将有利于他们更好地就业。开设就业指导课,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科学的就业观;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提升学生职业能力,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岗位技能[5]。
三、积极培育大学生正确的民族观、宗教观
目前湖北省的大学在大学生民族观、宗教观教育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大学生对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有了一定的掌握,但是仍存在一些不足。一方面对党和国家民族宗教政策的了解还不够充分,另一方面对民族交融意识还有一定的模糊认识,这表明相关部门对于民族问题的宣传教育、引导措施不是十分到位。
我们应该加强马克思主义和党的民族宗教政策教育,抵制非法宗教活动和境外敌对势力的宗教渗透。坚持不懈地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培养科学精神。
(一)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上加强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宗教观教育
调查对象中,只有4.9%的调查对象明确表示没有偏见,表示视情况而定的持含糊态度的同学合计占43.1%,这表明民族交融意识在大学生中不够强烈。同时调查对象对于“家庭成员与异族通婚”支持率不高,态度暧昧模糊,行动摇摆不定:表示“同意”占51.7%;表示“视情况而定”占32.5%;表示“保持沉默”占10.9%;表示“反对”的占4.9%。
用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民族、民族的起源、发展及其灭亡的理论讲解并引导学生思考对于处理民族问题的相关经验和正确方法;结合孙中山、李大钊、毛泽东等伟人的中华民族观,让学生在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渊源,了解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明白民族团结的重要战略意义。
对大学生加强党的宗教政策教育,使他们全面了解我国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严格要求中共党员和共青团员必须坚持无神论,做到在奉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同时更要旗帜鲜明地宣传无神论思想和共产主义信仰。
(二)在通识课程中拓展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宗教观的知识体系
通识教育课程作为专业教育之外的基础教育课程,旨在促使学生的知识更加完备,视野更加宽广,人格更加健全。教育技术的发展使得通识课借助网络平台让学习变得更加便利,资源更加丰富。上述调查数据表明青年学生对民族知识、宗教知识是十分渴求的,我们理应抓住机遇,通过民族、宗教通识课程的开展让学生学习到更加丰富的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宗教观的知识。使大学生在认真理解和把握民族、宗教知识的基础性、整体性、综合性、广博性的基础上构建更加理性、科学的宗教观、民族观。
(三)在社会实践中强化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宗教观的教育影响
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主要以学校党、团组织为依托。我们可以校团委为核心,发挥系团总支的作用,在班级中开展以“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宗教观教育”为中心思想的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强化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宗教观的教育影响。
大学生在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学习党和国家有关民族观、宗教观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增强学生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自豪感、使命感和责任感。在实践学习中进一步强化青年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构筑大学生的精神支柱。在认清宗教本质的基础上,加强科学精神的培养,引导学生追求科学与真理,尊重科技的价值,重视科学技术在推动社会发展的价值和贡献。
(四)在校园文化载体中深化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宗教观的教育内容
校园文化是向大学生进行教育的另一个渠道。社团活动、歌舞艺演、名家讲座、校园广播、校报校刊、网络论坛等载体都可以多方位、多手段、多途径地向青年学生介绍各个民族的历史发展、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和语言文字等知识内容,宣传党和国家的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在和平与发展的世界主题下,教育学生要有较强的识别能力,旗帜鲜明地抵制非法宗教活动和境外敌对势力的宗教渗透,搭建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多维平台。
下行横缝缝长均值为2.750m,上行为2.267m,即下行横缝缝长大于上行;下行横缝缝宽均值为2.148mm,上行为2.034mm,即下行横缝缝宽大于上行。下行纵缝缝长均值为4.100m,上行为2.141m,即下行纵缝缝长大于上行;下行纵缝缝宽均值为2.006 mm,上行为0.667 mm,即下行纵缝缝宽大于上行。
(五)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中弘扬民族观、宗教观的文化正能量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鲜活的精神和生命力,中国宗教也在不同层面和众多维度上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度契合,“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要求,“不仅适用于我们对民族、宗教事务的外延式和内涵式管理,而且也与我们各民族、各宗教的优秀文化价值体系相吻合”[1]。民族、宗教中的和平、和睦、和谐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和合”精髓,都可统一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中。对我国现行民族宗教政策的满意度的调查中,对于“当前文化和道德建设,宗教扮演的角色”反馈显示,大学生对宗教在当前文化和道德建设中的认识是多元化的。因此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中,很好地认识和利用宗教在文化传承及社会教化上的价值理想,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使宗教向着利于中华民族复兴的方向积极发展。弘扬中国宗教正能量,运用其积极因素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用整体意识,忧患意识,家国思想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激发大学生强烈的爱国热情,民族责任感和奉献精神,实现新时代宗教文化的自我革新、自我升华、与时俱进,让其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贡献智慧和力量。
参考文献:
[1]卓新平.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民族团结、宗教和谐[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05).
下一篇:人大代表构成分析与思路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