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东方艺术哲学》

更新时间:2009-03-28

东方艺术与哲学的研究起步于20世纪改革开放的思想大潮中。当时,刚刚重新向世界打开国门的中国人自觉于我们的落后和贫乏,非常渴望了解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西方文化艺术的思潮占据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术主流的地位。国内学者们几乎毫无例外地都去关注那繁花似锦、日新月异的西方世界,很少有人会关注我们自己的悠久传统以及身边这些跟我们一样处于发展中的东方国家。随着中国民众开始放眼世界,生活日渐丰富多彩,新时代也带来了精神生活的多元化和审美趣味的多样化。当时的中国文化思想界不断地受到西方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的猛烈冲击。曾有学者恰切而形象地比喻说:对中国文化思想界来说,西方现代主义文化就像一架迟到的航班,而后现代主义文化则像一架早到的班机,它们在短时间中先后降落在中国文化思想的航空港内,几乎同时对中国文化思想界掀起了巨大的冲击,产生了猛烈的震撼[1]。由于西方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想瞬间大量涌入,短时间内激活了中国学术界的巨大热情,使中国学术界的兴奋点和研究热点都聚焦于西方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方面,东方艺术和哲学不可能成为热点,因为研究东方艺术与哲学似乎意味着滞留于“传统”之中,显得一点也不新潮、不时髦并且不合时宜。

20世纪中国的人文学术研究的瓶颈根本在于研究资料搜集、整理、翻译、出版的欠缺和匮乏。这种资料贫乏的状态至今也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这种欠缺和匮乏在各学科之间还显得非常不平衡,厚薄很不一致。东方艺术与哲学研究的资料可谓极度匮乏和欠缺。

国外的学术研究机构非常重视资料的收集、翻译和系统整理。国外学术研究机构在学术资料的建设方面投入的资金和学术力量非常巨大,而且多年持续不断。而中国国内在这方面的研究和投入则相对来说要逊色很多。

至今,中国文化艺术界、学术界对东方各国的历史文化和艺术的了解都较浅显,介绍也较简略。这方面可见的资料更是少得可怜,就拿东方音乐方面的著作来说,目前仅可见到一本由俞人豪、陈自明著的《东方音乐文化》(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1995年),尽管写得很好,但也失之简略。要改变东方美学与艺术研究资料这种极度匮乏的局面,不是仅凭某个研究者的一己之力就能办到的,仅以个人绵薄之力来进行资料建设,简直如同投入到大海中的一滴水,几乎不起作用。如果等到我国的东方文化与艺术的资料建设非常充足和完善时,再开始研究东方美学和艺术,估计是在几十年之后的事了。

2017年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了邱紫华教授的新作《东方艺术哲学》。此书是继两卷本的《东方美学史》(商务印书馆出版,2003年)和《东方美学原理》(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2017年)以来,作者推出的又一新的丰厚成果。至此,邱紫华教授为自己持续了近30年的东方美学研究划上了圆满的句号。30年来,邱紫华教授在东方美学领域中像一头不知疲倦的牛一样,不断地辛勤耕耘,成为我国东方美学研究领域一位重要的拓荒者。

综观全书,可以说《东方艺术哲学》一书的出版,为我国的东方美学研究开辟了新的领域,扩展了新的视野,提升了研究水平。

该成果具有以下六个方面的创新性特色。

本书名为“东方艺术哲学”,显然是受到黑格尔《艺术哲学讲演录》一书的影响。黑格尔曾在他的经典名著《艺术哲学讲演录》(即《美学》)中提出,美学的最恰当名称应该为“艺术哲学”[2],或者说是“美的艺术的哲学”。黑格尔的美学研究,就是把艺术作为美学研究的主要对象。黑格尔在《艺术哲学讲演录》中阐明自己美学观念的同时,不仅系统地论证了人类艺术发展史,而且对各门类艺术的审美特性也加以了深入的研究和透彻的阐发。迄今为止,还没有一部美学著作,在对艺术史的系统研究上、在对各门类艺术的特性研究上,超越《艺术哲学讲演录》的。黑格尔把美学研究的主攻方向定位在“艺术”领域的作法,应该说是富有深刻见解的。古往今来探究审美奥秘和审美规律的人们,都绕不过那审美观念最鲜明、审美思想最集中、审美情感表现最丰富的艺术领域。我国美学大师朱光潜先生就说过:“研究美学不能不懂点艺术,否则就会变成‘空头美学家’,摸不着美学的门。”[3]其实质就是强调,对艺术审美思想的研究在美学研究中拥有核心的地位。《东方艺术哲学》一书所研究和论证的“东方美学”的思想特性,就是建立在对东方各民族的艺术实践和艺术作品的研究基础上的。

20世纪下半叶以来,我国的美学研究不知不觉地收缩为较为狭小的“哲学美学”,许多美学著作完全不涉及日常生活中的审美现象,也很少探讨各艺术门类的审美特性。许多研究者把研究重点放在对美学理论中的概念、范畴的辨析和论证之上。可以看出,本书命名为“东方艺术哲学”,其目的是让东方美学的研究从抽象的理论探讨回归到“艺术哲学”的本位和艺术创作的实践上来。

第一,让东方美学的研究回归到艺术哲学的本位。

在作者看来,东方民族的艺术创作是东方美学思想之源泉,抽象地谈东方美学思想,只是在谈“无水之湖”。作者认为,东方各民族日常审美实践活动是形成东方艺术的材料和基础;东方美学的思想观念不是凌空蹈虚的存在,东方各民族的艺术创作成果是“东方美学”思想观念的凝聚和表达。

定义1: 待检索的语句(问题)分词之后的结果词集称为“问题词集”,用“C”表示。词集C可以用由特征项表示为C(t1,t2,…,tn),其中tk为特征项,且1≤k≤n,特征项(Term,用t表示)是指出现在词集C中的基本语言单位,主要由词和短语组成。

浙江金融职业学院智慧图书馆,空间预约、电脑登录、活动报名与考勤都已经实现了人脸识别,是全国高校首家将人脸识别技术应用到图书馆所有业务流程,实现一站式服务的图书馆。

第二,本书深入考察了东方民族的审美思维特性同东方各民族的艺术创作实践、东方艺术形态的关系问题,并富有创造性地回答了“民族的审美观念同艺术表现形式”之间的关系这一重要的美学理论问题。

作者认为,一个民族的审美观念形成于长期的生存生活实践的过程中;一个民族的审美观念决定一个民族的艺术表现手段和艺术形态;一个民族的艺术特性是其审美思想的凝聚和表达。 正基于此,本书作者在处理东方美学思想和东方艺术的关系时,首先论证东方民族的审美思想的基本特性,然后运用这些特性来揭示和解读东方艺术的审美特征。反之,也可以认为,作者是通过大量的东方艺术现象和艺术创作实践来印证自己总结的东方艺术哲学理论。

以往有不少的美学研究著作,都比较热衷于那种单纯的、抽象的哲学式的理论演绎和推论,它们把研究的功夫主要放在对美学概念、范畴的辨析及其相互关系的论证之上。这样的著作不仅令人感到艰深枯涩,而且容易使人感到雾里看花,难以透彻领悟。这样的研究往往缺乏丰富的审美实践的支撑,也难以形成具有说服力的艺术理论。

多年来,三江平原以“地下水资源丰富”著称[1-4]。随着三江平原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及大面积旱田改水田,地下水资源开采量逐年增加,导致局部地带出现了地下水开采漏斗[1]。全省83个评价单元中,三江平原的平原区均属于严重超载区[5];区内地下水开采率达113%,其中,挠力河流域达162%,七星河流域超过200%[6]。因此,进一步研究确定三江平原地下水资源量的计算参数具有重要意义。

在第一编中,作者的研究重点集中在以下5个方面:

本书立足于20世纪之前的东方艺术形态的研究,因此除了20世纪某些新生的艺术门类(比如影视、摄影等),或者过于独特、民族和地域特色极为明显的艺术门类(比如书法、剪纸之类)没有涉及之外,对东方各民族拥有的各个传统的艺术门类都有介绍和论证。其中,有绘画、雕塑、建筑、园林等造型艺术,有舞蹈、音乐等表演艺术,也有戏剧这一综合艺术。全书以造型艺术为主要的研究论证对象。

《东方艺术哲学》一书共分上、下两编。前五章为第一编,主要在于阐明东方审美思维和东方审美观念的相关问题;第六章至第十四章为第二编,重点在于系统介绍东方各门类艺术,并分析论证东方艺术形态的重要特征。

在论证方法上,本书另辟蹊径。作者采取的策略是:既注重东方艺术哲学的理论性探讨,又把东方艺术审美特性研究放在重要的突出的地位。可以说,本书做到了以论带史、以史证论、有史有论、史论结合、相得益彰,从而准确而鲜明地呈现了东方艺术形态特征和东方审美思想独特的品性。

本书为了凸显东方艺术的审美特性,作者坚持把欧洲艺术的审美特性作为主要的比较对象,在此基础上来展开对东方各民族的艺术特性的介绍和研究。本书剖析并总结了东方各民族的绘画、雕塑、音乐、舞蹈、戏剧、建筑和园林等艺术形态的审美特性,深刻而准确地揭示了东方艺术独特的审美特性。在此基础上,本书总结并阐明了东方民族的审美思想同欧洲民族的审美思想之间的差异。这是本书最突出的特色。

1)东方艺术哲学研究的“地域文化”范围;东方艺术哲学研究的对象;东方与西方艺术哲学的相互关系,即彼此渗透、相互影响的共生发展关系;作为“人文学”学科的东方艺术哲学的基本品性;研究东方艺术哲学的意义。

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单靠企业自身的资源去参与竞争已远远不够。通过战略采购来获取和整合供应商的资源以获得竞争优势,是我国生产型企业的必然选择。集成化供应链就是在战略采购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产物,是指供应链的所有成员单位基于共同的目标而组成的一个“虚拟组织”,组织内的成员通过信息的共享、资金和物质等方面的协调和与合作,优化组织目标(整体绩效)。基于VMI(Vendor Managed Inventory) 模式的集成化供应链管理是对整个供应链上的供应商、生产商、运输商、分销商以及最终消费者的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进行计划、协调、控制等,使其成为一个无缝的连接,实现集成供应链的整体目标。

2)强调了东方艺术哲学的诗性特征,并从东方艺术哲学的诗性思维方式、东方艺术哲学理论的诗性形态、东方艺术哲学的象征的符号体系、东方艺术是意象的艺术世界等4个方面加以了有力的论证。

3)立足于比较美学的角度,阐明了东方艺术哲学关于“美”的基本观念;确凿地论述了“生命之美”是东方美学思想观念的原点和核心。作者指出东方艺术哲学从来就没有抽象地探讨“美的本质”的学术传统,并且质疑美学研究是否应当探讨“美的本质”。

4)详细地探讨了东方民族的“自然审美观”方方面面的特点。例如,东方哲学的“自然整体观”;东方“拟人化”的自然美的样态特征;东方民族关于“自然风景”审美的特点;东方民族关于“自然人体”审美的基本特点,等等。

5)探讨了东方民族关于“艺术起源”的思想观念。作者指出,东方民族把“艺术起源”这一抽象的、无法实证的美学理论上的“伪命题”,推诿为“神创”的予以回答。由于东方各民族都有不同的“神”,这些众神与多神都创造了艺术,说明艺术创造本身就是多元的。东方的“神创艺术论”实质就是证明了此问题“不可知”,是无解的问题,从根本上解构了西方艺术哲学这一长期困扰人们的“艺术起源”的伪命题。

第三,本书的第二编,广泛地论证了东方各民族主要的艺术形态及其特征,这是迄今为止,国内外艺术界和美学界都少有人涉及的研究领域。

(1)通过了解与铁相关的近几年高考试题中的具体生活化内容题材,感受铁及其化合物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性。

(1)规范护理文件书写:组织全体护理人员学习《护理病历书写要求及质量标准》,规范护理文件书写,确保护理记录可作为有力的法律证据之一。(2)进一步学习理论、技能及操作规范:随着新技术的开展和新药品的应用,护理人员应该不断地学习与实践[5]。

一般说来,理论研究关涉的问题越广泛,这种理论就越具有普遍性和概括性,越显得坚实可信,这也正是多学科研究和跨学科研究的优势所在。艺术和美学学科广泛涉及到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为避免可能产生的思想单一性局限,《东方艺术哲学》的作者立足于哲学、宗教、美学、文化人类学、史学、艺术学等多学科的视角,来观察、透视东西方的审美与艺术现象。这是具有相当难度的跨文化、跨学科的研究工作,但作者却能旁征博引,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该书所用资料新颖丰富,显示了广阔的研究视野。作为“美的艺术”的哲学,能够涵括如此众多的艺术门类,而且分析之透彻、论证之清晰,实在令人惊叹。正因此,本书对于东方艺术哲学的阐述和介绍才显得详细而完备,具有广泛的包容性和代表性。

在本书中,作者对每一门类艺术的介绍都涉及到该种艺术的发生发展情况,因而具有艺术史的特点。例如在第九章和第十章的“东方雕塑艺术”部分中,作者不仅详细地介绍了东方各民族雕塑艺术的状况,而且非常注意对各民族雕塑之间的相互影响和联系加以探讨,如,作者就把古埃及雕塑如何影响古希腊雕塑;古希腊雕塑又如何深刻地影响了印度犍陀罗雕塑;印度犍陀罗地区的雕塑以及印度其他地区的雕塑又是如何影响到中国秦代雕塑和南北朝时期的中国佛教雕塑。作者通过东方雕塑造型样式的变迁和审美特征的衍变,把东方各民族之间的雕塑艺术的内在发展状况进行了清晰的、极具说服力的描述。

4.明确邮储银行的功能和定位。邮政储蓄银行在农村地区点多面广,深入农村各个角落,且储汇业务电子化、网络化程度较高,具备其他农村金融机构所不具有的低成本优势,有着较好的网点基础,为邮储银行在农村开拓业务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空间。随着其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能力的提高,可以发挥其先天优势。有效增加资金来源,解决“三农”的金融需求问题。

不仅如此,作者在论述东方各民族雕塑艺术的审美特点时,不仅注意介绍其审美特点,而且还注意从艺术史的角度,勾画出该民族雕塑不同的发展阶段及其它们之间的联系。例如,作者在论述中国雕塑艺术发展的三个高峰期,把每一时期所表现出的艺术特点以及三个阶段之间的发展与过渡等过程都描述得十分清楚。同样的,作者在论述“东方音乐艺术”“东方舞蹈艺术”时,也都是这样。作者把东方艺术的审美特性的概括和东方艺术的发展史始终加以紧密结合。本书采取的史与论相结合的论述方式,使读者对东方艺术哲学有更为准确的把握和更为准确的理解。

第四,本书又一个重要的创新性特色表现在作者开阔的跨学科、多学科的理论视野和对新的后现代哲学和文化思潮的思考与汲取上。

本书系统论证了东方的绘画、雕塑、音乐、舞蹈、戏剧、建筑和园林艺术的审美品性。作者指出,东方各门类艺术大多具有混生性特点。所谓东方艺术的混生性特点有两个方面的含义:首先,艺术生成于、存在于人类的其他文化活动中。这些文化活动拥有多种艺术形式,某一种门类的艺术只是依附于其中的一种艺术形式而已。其次,从艺术的社会功用和社会功利价值看,东方各民族艺术自古以来就服务于、服从于宗教、政治和伦理等社会意识。东方各民族的艺术很少有西方近代意义上“超实用”的、“超功利”的、“为艺术而艺术”的“纯音乐艺术”。

在国家大力推进区域发展与脱贫攻坚的政策支撑下,我国将会在2020年实现农村贫困人口全面脱贫。但是,信息的贫困与经济的贫困不同,不可能通过财政补贴和税收来调节。增强脱贫群众再就业的内生动力,使之提高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地位,提高信息利用水平和效率才是关键。群众信息素质高低决定信息消费质量的好坏。提高全民信息素质、改变和培育信息消费观念、提高信息消费水平、增强信息消费能力、加强创新主体(群众)的信息能力是信息脱贫的关键所在。

20世纪以来,我国的美学研究深受西方传统哲学的“二元对立”思维方式和本质主义观念的影响。在研究中,人们习惯于把研究对象分裂为现象和本质两方面,并坚信只要透过现象发现本质,就可以揭示“美”的奥秘,就能够解释一切审美现象。多年来,在美学研究上,不少人始终注目于“美的本质”来展开自己的研究。但本书作者深知,东方美学(或者说东方艺术哲学)研究对象的情况要复杂得多,绝不可以这样简单对待。

对于高速公路桥梁的养护并没有做到位,后续的养护工作跟不上,桥梁出了问题没有及时补救。很多大型的车辆尤其是一些重型卡车,通常会运输一些比较重的建材之类的物资,这些重型车辆会对高速公路路面带来极大破坏。如果不能及时对损毁路面进行补救养护,那么只会让高速公路的损毁加速。

在研究方法上,作者从后现代主义哲学家们的主张和观点中得到启发,借鉴并运用了维特根斯坦的“家族相似”理论和德里达的“块茎”理论,来分析和透视东方艺术哲学中相关的“诗性思维”方式、艺术表现手法上的“家族相似性”和东方各民族艺术形态之间的同构性等问题。基于此,《东方艺术哲学》避免探讨抽象的东方的“美的本质”;拒绝人为地总结东方艺术的普遍性的共性特征,反倒是在论述东方的某一具体的艺术形式时,分别论述东方各民族在同一门艺术上的差异,并揭示差异形成的历史的、文化的原因。例如,作者在论述东方雕塑艺术时,分别指出了埃及雕塑同印度雕塑的差异与共同之处;在对待印度佛教雕塑同中国佛教雕塑时,既论证了它们的共同性和渊源关系,又具体地分析了它们之间的差异,并揭示了造成这些差异的文化原因。再如,作者在论述“东方人体审美观”和“人体艺术”时,指出了东方的人体审美观既有严格遮蔽类型的,又有敞露类型的;对人体雕塑、绘画既有裸露性感的类型,又有遮掩的类型。作者采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揭示了形成东方敞露裸露的人体艺术同遮蔽的人体艺术不同的文化原因。

本书作者在后现代哲学理论“多视角”主义的影响下,非常注意在揭示东方艺术总体上的“家族相似”性特征时,又特别强调各民族艺术的民族个性。作者认为,东方艺术和审美思想是参差不齐的缺乏坚固的统一性、多样性的“整体”。这个“整体”是相对于欧洲传统的艺术而言的;东方各民族拥有各自的民族个性,东方艺术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

总之,作者能够结合当下后现代哲学思潮的一些理论观念来审视和研究东方美学,从而为我国的东方美学的研究开辟了一个后现代主义哲学和评论的新视角。

可是他们已经来到了万花谷,总有一天,大家会重新相聚在一起,不是吗?吴耕你在聋哑村好好练功夫,我们得空会去看望你的!

第五,本书在论述每一门类的东方艺术时,都把西方同一门类的艺术作为重要的比较对象,通过比较的方法来突出东方艺术的审美思想和艺术特性。

值得肯定的是,作者充分运用了后现代主义的比较方法,着重比较东西方艺术不同的特征、特性,而绝不比较优劣。这就是后现代时期艺术思想的体现:人类的艺术是多元的、多极的、多层面的;绝不能把某一民族、某一地区的艺术当作“中心”“范型”或“标杆”。《东方艺术哲学》在充分的比较中,既突出了东方艺术的特性,又描述了人类艺术的丰富多彩的状况。

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性强,需要培养具备土建类工程技术以及管理、经济、法律等基本知识,能运用管理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手段,在工程建设和房地产领域从事工程技术、工程项目管理、工程咨询、房地产经营管理工作的应用型高级管理人才[1]。然而我国以学科教育为本位的普通高等教育达不到专业培养目标和就业要求[2~3]。目前,应用型本科工程管理专业教学模式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需要着重指出的是,本书作者认为,坚持“科学性”原则进行艺术创作是西方艺术的传统和突出的特征。在比较的视野下,作者揭示出了东方艺术的“非科学性”特征,用大量事实说明了东方是意象性的艺术。东方艺术中的和谐、比例、空间大小的营造都是意有所指的,指明了东方艺术是“非科学标准”的审美形式。揭示了东方绘画、雕塑不按“科学的”比例塑造的原因;揭示了东方音乐中为什么没有和声与多声部合唱,从而揭示了西方音乐立足于“科学”基础,而东方民族没有近代西方的机械制造手段、没有键盘音乐,也就没有和声与多声部的事实。这就使彼此之间千差万别的东方各国家、各民族、各种文化之间看似差异极大却又具有某种联系,看似具有联系却又表现得千差万别的艺术现象得到了较为合理的解释。

第六,《东方艺术哲学》一书在写作上颇见功力。全书章节的结构安排很有逻辑性。所论证的问题层层递进、步步深入。作为一部理论性很强的著作,作者能化深奥为浅白,把具体的艺术现象分析得细致透彻,表述得生动有趣。作者举例恰切,使论证的理论问题既能够鞭辟入里,又清晰易懂。

综合本书上述六个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创新性特色,笔者认为,《东方艺术哲学》一书重要的理论价值在于:它采取后现代哲学的理论视角,重点而系统地审视并描述了东方艺术的审美特性,这是此前中国美学界所没有的先例;《东方艺术哲学》在许多观念上突破了20世纪以来,中国美学和艺术学那些僵化的、无法实证的、缺乏可操作性的理论框框。《东方艺术哲学》一书的研究显示出多元性和开放性:它的研究既有边界,又无边界;既是“东方艺术论”,又是“东方审美论”;既是“东方美学原理”,又是“东方艺术概论”。因此,此书值得向学者推荐。

当然,《东方艺术哲学》一书尽管能够给后学提供诸多有益的启示,但也不可能涵括东方艺术哲学研究的所有方面。对于后来的研究者而言,这也就仅仅只是一个开头和有益的尝试而已。由于种种原因,本书的研究恐怕也还远远算不上完备,无论是音乐、绘画、雕塑还是舞蹈、戏剧、建筑和园林等,限于目前所掌握的有限资料,作者只能做一些最基本的概括和粗线条的勾勒,只能把目光集中到一些最为典型的国家和民族身上,而更多东方地域的更多更细致的研究工作还需要有更多学者持续投入更多精力来逐渐展开。比如:作者曾经不无遗憾地说,最具代表性的、最能体现印尼传统音乐文化特征的、在世界上影响范围最大的音乐种类“甘美兰音乐”,他就没有顾及到;像柬埔寨、泰国等地域特色鲜明的建筑艺术和舞蹈艺术等,也鲜有涉及。但是无论如何,本书的出版,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研究东方艺术哲学的良好榜样和成功范式,也有力地暗示了后来者们应该继续努力的方向。

[1] 常宁生.国外后现代绘画[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0.

[2] 黑格尔.美学:第一卷[M].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3-4.

[3] 朱光潜.谈美书简[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07:76.

 
李文斌
《湖北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03期文献
100%安全可靠
7X18小时在线支持
支付宝特邀商家
不成功全额退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