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新闻受众的“使用与满足”研究
一、 引 言
大数据时代“数据即信息”成为共识,来自个人和机构的海量数据得以开放,大量信息以数字形式存储,传播语径也从信息传播转变为知识传播,这使得采集、分析、计算量化数据成为新闻报道的一种必要的方式[1]。在此时代背景下,数据新闻应运而生。
数据新闻(data journalism),即数据驱动新闻(data-driven journalism)是对海量数据进行处理分析,通过可视化方式呈现的新闻。在大数据语境下,数据新闻一出现便受到新闻媒体的青睐,也迅速引起新闻传播学界的注意,众多学者从不同的侧重点切入,例如数据新闻实践的个案研究、数据新闻理论的梳理以及发展趋势研究等。
传统新闻业正受到新媒体与公民新闻的冲击,数据新闻成为重要的突围方向[2]。作为推行数据新闻的先行者,《卫报》与《纽约时报》各有特色。《卫报》率先开创“数据博客”,明确将数据新闻作为开放新闻观的具体策略来应对挑战[3]。《纽约时报》则把重点放在新闻呈现方式和叙事语言的创新,将数字化和交互性融入报道之中[4]。2011年起,国内四大门户网站、官方媒体、行业媒体相继推出数据新闻专栏,至今也已逐步发展出自己的特色[5]。
数据新闻理论研究被业界如火如荼的实践成果映衬得有些滞后。方洁对数据新闻的概念与特征进行了辨析与梳理[6],指出数据新闻亟待确立专业规范[7],并且刘建坤与其已经尝试建立[8]。此外,针对数据新闻的叙事方式,学者们有不同的见解。李岩等人指出在新的技术条件下,数据新闻依旧是以叙事为中心,由数据驱动的、可视化的新闻故事[9];曾庆香等人则认为数据新闻是从属于社会科学研究的论证[10]。
展望数据新闻的发展趋势,引入机器学习、搭建媒体平台数据库不可或缺,还可发动读者将众包新闻变为现实[11];与之对应的数据新闻教育也更加多元化,相关研究机构正逐步兴起,促进产学研共同发展[12]。同时也有学者对数据新闻的未来进行了审慎的思考:过度依赖大数据将使不可或缺的质性分析缺位;一旦固化就会成为新的程序化报道,将很快被机器人写作取代[13];此外,海量样本会降低数据精度,相悖于新闻真实性[14]。
然而上述研究均讨论的是拉斯韦尔“5W”模式的前三环节:传者、内容与媒介,对作为信息接收者的受众与传播效果研究,即受众是否愿意阅读、是否从中获得满足却未可知。近年来已有少数学者意识到这一点,胡灵舒运用定量研究的方法,横向比较数据新闻与传统新闻在微博上的转发、评论、点赞数量来探讨数据新闻的传播效果,并指出数据新闻的传播效果反而不如传统新闻[15]。赵鹏、刘毅针对不同的个案,使用问卷调查、实例分析等方法,对民生类[16]、体育类[17]数据新闻的传播效果进行了分析。
数据新闻包含较大的数据量和各类可视化效果,因此通常作品体量较大,针对PC端设计的作品尤甚。而现今新闻的阅读场景已经切换到了移动端,PC端适配良好的作品在移动端打开就可能出现乱码、卡、慢等现象,影响阅读体验。因此,应当为数据新闻作品针对移动端进行二次创作,包括重新拟定更符合移动端传播模式的标题、调整排版适配手机屏幕、缩小体量改善卡、慢现象等。
二、 理论与研究设计
(一) 数据新闻与U&G理论
智能移动设备的普及让报刊逐步退出历史舞台,但受众对于信息的需求依然客观存在,只是信息载体和传播方式改变了。受众注意力向新媒体的转变对传媒业提出了新的要求。数据新闻掀起了一股数据热潮,业界和学界都将其普遍视为新闻业的未来,传播效果却不理想,说明当前的数据新闻未满足受众的需求。因此,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重点探讨数据新闻读者从哪些特定使用行为中能获得满足,以期对数据新闻的制作与传播提出有价值的建议。
要了解受众的满足情况,最优考虑的理论框架是使用与满足理论(uses and gratifications,简称U&G理论)。U&G理论默认受众是因为特定的原因成为大众传媒的积极使用者,探讨对象为大众传播对受众心理和行为的影响,从而使这些需要得到满足的过程[18]。
从对象来看,U&G理论是媒体研究中的传统理论,从广播电视到有线电视、数字电视到新媒体的用户动机研究都有涉及,而数据新闻可以做到全媒体呈现,因此使用U&G理论作为理论框架是合理的;从内容来看,数据图表的解读需要耗费读者的精力,且目前我国数据新闻报道均为线上传播,需要受众主动点击阅读;从形式上看,数据可视化的表达效果好于文字,其交互功能也要求用户的高度参与。综上,数据新闻的读者符合积极受众的特点,可以将U&G理论作为理论框架进行下一步探讨。
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要促使乡村实现政治、经济、文化、组织等全方位的振兴,就必须破解人才瓶颈制约的难题,而实施“能人回乡工程”被普遍认为是必要之举。所谓“能人回乡工程”,就是鼓励和引导在外创业有成、热爱家乡的创业能人、社会贤达等,返乡创办实业,反哺家乡建设,用好当地资源,带动村民创业就业,增加农民经营性收入。“能人回乡”较好呼应了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要求,切实顺应了精准扶贫攻坚工作的现实需要。近年来,湖北省荆门市在推进能人回乡工作上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也存在诸多现实问题亟待解决。
(二) 研究设计
整理Elihu Katz等学者的相关研究发现,受众使用新闻来满足以下五个方面的需求:信息需求,即认知、了解世界动态和关注政府运行等[19];情感需求,即人们需要审美的、愉悦的、情感的经历[20];自我认知需求,即个人意见的确认 [21];社交需求,即更好地与人交流[22];娱乐需求,即放松和娱乐[23]。五大需求中,信息需求是受众阅读数据新闻的首要动机[24]。
立足上述理论,本研究将访谈的主要问题集中在:基于什么原因阅读数据新闻、阅读的频率、对数据新闻发展趋势的看法、对国内数据新闻媒体的建议等。通过面谈与即时通信软件,对15名关注数据新闻的时间均在一年以上,对数据新闻相对熟悉的数据新闻读者进行深度访谈。
依据人口统计学变量,列出受访者的基本资料:年龄从20岁到37岁不等;教育水平偏高,14名受访者接受了高等教育,其中包括硕士3名和博士1名;职业包括行政机关职员、事业单位职员、企业职员与全日制学生,其中因为媒体从业者占据比例较大,均单独标明,如表1所示。
表1 受访者基本资料
编号性别年龄学历职业01女24大学本科企业职员02女23硕士全日制学生03男25大学本科行政机关职员04男35大学本科企业职员05女22硕士全日制学生06女29大学本科媒体从业者07男26大学本科媒体从业者08女20大学本科全日制学生09男24大专事业单位职员10女29大学本科媒体从业者11男37大专企业职员12女35博士事业单位职员13男28高中企业职员14女23大学本科媒体从业者15男36硕士事业单位职员
三、 数据新闻受众“使用与满足”分析
(一) 访谈内容
结合相关理论与访谈资料,将读者阅读数据新闻的需求维度进行归纳,具体内容如表2所示。
表2 数据新闻的阅读动机
需求维度具体内容信息需求 了解近期发生的新闻/资讯时,相比较传统新闻,数据新闻是更优的选择 补充获取传统新闻未能覆盖到的信息(如时间轴、深度分析、为学习或工作获取特定信息等) 阅读数据新闻帮助我提升自己(如拓宽知识面、辅助决策等)情感需求 体验最新颖的新闻报道形式 这篇数据新闻的标题/图表/主题吸引了我自我认知需求 数据新闻很高大上,符合我精英的社会地位 身为媒体/金融/市场等行业的从业者,需要阅读数据新闻让自己不落伍 阅读数据新闻符合社会发展趋势社交需求 增加谈资,维持行业社交圈娱乐需求 打发闲暇时间 (如看好看的图片、玩有趣的游戏等) 暂时摆脱压力和负面情绪
1.满足受众的信息需求
信息需求是读者阅读数据新闻的首要动机,即使数据新闻的传播语径从信息传播转变为知识传播,传递信息的本质不变。
“数据新闻对于我来说是一个了解某件事比较信服的渠道和媒介。在工作需要了解政务信息的时候我会主动搜索新闻,包括数据新闻。印象比较深的是习近平访美时,人民网《探访海湖庄园——习近平特朗普庄园会晤》的数据新闻报道,卫星地图一步一步带领读者领略与习主席一样的风景,很特别。”(受访者1)
“在遇到比较大的热点新闻事件的时候,我会主动搜索时间轴之类的数据新闻,因为我觉得数据新闻报道有数据支撑,更全面和权威。”(受访者2)
环保型水利工程的建设可减少空气污染。在施工过程中,需要减少施工现场的烟尘,减少废气中有害气体的排放。进行材料运输时,需要采用封闭性较好的运输车,同时使用洒水车进行辅助,从而减少粉尘污染。使用工程机械时,需要安装除烟尘装置。对于废水以及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问题,需要严格按照相关标准进行控制,可对废水和废弃物进行处理后回收利用,对于不可回收的材料,需要严格按照相关标准进行处理,严禁随意丢弃,如重金属材料。
“以前比较喜欢看财新数据可视化实验室的文章,从《周永康的人与财》开始关注,信息简洁明了,还可以看到数据来源。从它开始收费之后也开始看其他媒体的栏目,网易数读、澎湃美数课之类的。”(受访者7)
“单位要求我们关注时事,订阅了网易数读的微信号,因为觉得很有趣,还能了解一些知识,推送了就会看。”(受访者9)
数据采用Excel 2003软件进行统计处理,结果以平均值±标准差的形式表示;使用SPSS17.0进行显著性分析;应用Origin 8.0制图。
“有的科普类作品能让我获取知识,有的用小游戏的形式讲时政,会有趣很多,比起干巴巴的文字,我更愿意看数据新闻。数据新闻方便了解实时数据信息,有什么新东西出来可以从数据可视化的角度为我解读,我觉得很受益。”(受访者12)
访谈发现,信息是否全面和权威都会影响数据新闻读者的使用与满足。访谈中,大部分读者们对数据新闻持肯定态度,认为在了解近期发生的新闻/资讯时,相比较传统新闻,数据新闻是更优选择;还可以通过阅读数据新闻补充获取传统新闻未能覆盖的信息,如时间轴、深度分析、为学习或工作获取特定信息等;此外,阅读数据新闻帮助读者提升自己,提供关于环境的信息、知识和对之的理解,以满足好奇心和探索欲望。但仍然有部分受访者坦言,有些数据新闻论证感太强,缺乏趣味性,有时候没有耐心看完,会影响信息的获取;还有少部分受访者认为,目前国内大部分数据新闻报道的深度和广度还不够,需要继续加强。
2.满足受众的情感需求
人们需要审美的、愉悦的、情感的经历,也就是情感方面的需求,这会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第一印象。
[8] 刘建坤、方洁:《数据新闻领域专业规范的确立与变化——基于全球数据新闻奖历届作品的内容分析》,《新闻与写作》2017年第12期。
“我是一个逻辑控,数据新闻这种方式直观且逻辑清晰,我很喜欢。”(受访者5)
“我是新闻传播专业的学生,肯定想要了解最新颖的新闻报道形式,这既是我的专业要求也是个人兴趣。其实我没有把数据新闻当成一种我一定要运用的方式,更多的是培养我的数据思维,关注数据从哪儿来,怎么读懂,运用到哪些行业,商业化是不是更有效率更有用。”(受访者8)
(1)结构形式对造价成本的影响。结构形式的选择是建筑结构设计的重要内容,结构形式的选择需要符合建筑物主体的使用标准,只有这样,结构形式才能够促进建筑结构安全可靠建设,同时,还能够保证造价成本的经济可控以及建筑物的美观舒适。因此,只有设计人员对所有结构形式充分了解,充分把握每种结构形式的优缺点,才能选择科学合理的结构形式,从而达到减少投资成本的目的。
访谈发现,数据新闻的可视化设计、数据新闻在业界的前沿地位影响数据新闻读者的使用与满足。访谈中,受访者对现有数据新闻的可视化探索的态度持两种对立观点。一部分受访者持肯定态度,认为与传统新闻相比,数据新闻在可读性方面有很大提升,能够为读者提供新颖的视觉感受。另一部分受访者持怀疑态度,认为数据新闻的表现形式实际上更为复杂了,看起来费力的图表实际上无法传递有效信息。
3.满足受众的自我认知需求
目前而言,国内的数据新闻报道大部分还处于“一张图带你看懂×××”的阶段,真正优质的数据分析较少。一篇优秀的数据新闻报道从选题到制作,需要花费团队大量的时间与精力,不能做到与传统新闻相同的更新频率。在此情况下,应当求精不求多,审慎选题,深入挖掘新闻价值,增加数据分析的深度与广度。
“我本身工作就跟数据有关,看新闻的时候看到数据新闻就会格外关注。”(受访者4)
结果显示,入院后6~12小时两组患者SAS、SCL-90、SDS和VAS评分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见表1~3;围手术期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后于出院前一天对两组再次进行心理评估,干预组SAS、SCL-90、SDS评分较对照组明显下降,差异有显著性(P<0.05);VAS评分差异无显著性(P>0.05)。
[11] 冯炜、谢誉元:《运算转向:数据新闻生产的新路径》,《编辑之友》2016年第9期。
“我对数据可视化有兴趣,最近也在学python。与传统新闻相比,我更愿意转发数据新闻到朋友圈,比较对我的胃口(符合我的形象)。”(受访者11)
另外,教师还应教会学生带着问题展开阅读,这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有重要帮助。在阅读中,教师应指导学生根据阅读材料的不同内容,选取不同的阅读方法,如对重点文章、典型句式及精彩段落,应展开精读;对于难度较大的内容,可以略读。这样的阅读训练更加有的放矢,可快速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现在是大数据时代,什么都讲究大数据,医疗大数据、物流大数据、电商大数据新闻当然也要大数据。数据新闻是符合时代潮流的发展形式,不关注的话就落伍了。”(受访者13)
访谈发现,受访者认为:其一,数据新闻很高大上,符合精英的社会地位;其二,身为媒体/金融/市场等行业的从业者,需要阅读数据新闻让自己显得不落伍;其三,阅读数据新闻符合社会发展趋势。这三点影响数据新闻阅读的使用与满足。在自我认知方面,受访者的态度没有明显分歧,认为数据新闻能够基本满足读者的个人认知需求。
4.满足受众的社交需求
基于个人对社会关系的渴望,人们会有加强与家庭、朋友、社会联系的需求。
“我在媒体工作,对同行的各种优秀报道都会关注,数据新闻是其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身边的朋友和同事也都会看,大家一起交流会很有氛围。”(受访者10)
在先进材料领域:以先进聚烯烃材料技术为核心,建设“催化技术与先进材料”技术中心创新平台,以航空航天、国防军警、海洋工程、高铁轨交、石化矿业、汽车电力、医疗体育用高端材料为主要发展方向,打造行业技术领先、具有影响力的先进材料创新中心。
“我看到好的数据新闻报道会分享到朋友圈和工作群,在社交场合可以增加谈资。”(受访者11)
访谈发现,是否可以增加谈资,维持行业社交圈也影响数据新闻阅读的使用与满足。访谈中,关于数据新闻的社交功能,有切身受益经历的受访者肯定态度明显,但是小部分没有切身经历的受访者多持保留态度,不认为维持行业社交圈与阅读数据新闻有直接的联系。
5.满足受众的娱乐需求
在工作和学习之外,我们会产生与逃避、释放压力和渴望消遣相关的需求。
“在诸如上下班通勤的闲暇时间我会用来刷新闻,利用碎片时间,这时候也会看新出来的数据新闻报道。”(受访者3)
“我工作的媒体报道方式比较传统,缺乏新意,特别是时政报道。在两会期间,我会特别关注人民网和新华网的可视化报道。怎么说呢,打着学习的名义逃避一下枯燥的工作,当然,我也很希望我们有一天能出品这么优秀的报道。”(受访者14)
“工作之余看个有趣的H5可视化报道,挺好的,放松一下紧绷的大脑,也不会被说偷懒。”(受访者15)
访谈发现,打发闲暇时间、暂时摆脱压力和负面情绪会影响数据新闻阅读的使用与满足。访谈中,受访者对数据新闻的休闲娱乐功能的认同感较低,大多持无所谓的态度,如果追求娱乐,会选择玩游戏、刷朋友圈而非看新闻。
(二) 访谈结论
根据对15名数据新闻典型受众的深度访谈,可以一窥受众对于数据新闻的态度。他们对于数据新闻这一全新的新闻表现形式的发展基本持积极态度,认为阅读数据新闻能够获取信息与知识、获得审美体验、跟上社会发展趋势、增加谈资、打发闲暇时间。同时,他们也提出了现存的一些问题:
1.数据太多,看不到重点,影响信息的获取;
随着信息化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广泛运用,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不可或缺的工具,通过网络平台进行自主学习将是以后人们获取知识、终身学习的一种主要途径。
2.过度重视可视化效果,成为炫技作品,缺乏内涵;
3.作品体量大,对终端要求高,PC端与移动端适配性不佳;
4.数据新闻的分发渠道不显眼,有时在二级、三级界面之后,如果不是有针对性地搜索很难发现;
5.论证感太强,阅读很费力,缺乏趣味性。
四、 对数据新闻的制作与传播的建议
根据数据新闻读者 “使用与满足” 的研究,数据新闻读者的使用需要主要分为五类,如前文所述。想要更好地推广数据新闻这一新型新闻报道形式,就应当在数据新闻的制作与传播的过程中,通过多种方式和有效途径满足受众的需要。因此,根据数据新闻读者的实际需求,我们有针对性地提出五点建议。
(一) 对信息进行视觉化萃取,突出重点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人类视觉系统的进化比语言系统的进化早数百万年,因此图片比文字更能够引导人。信息可视化意味着读者可以用更少的精力获取更多的信息。新闻必须客观,但当今媒体正面临着信息高度过载和受众对信息的低筛选能力之间的矛盾,如果这则数据新闻的可视化效果加重了读者的负担,就应当继续优化,突出重点,更好地传递信息。
以壹读传媒旗下的短视频平台“壹读视频”为例,由其参与制作的2015年习近平博鳌动画视频《跟着大大走之博鳌篇》在登陆优酷12小时后获得了60万点击量,用轻松幽默又不失深度的方式报道严肃话题,反映了受众的偏好。
(二) 增加数据分析的深度与广度
自我认知的需求是直面内心,期望自己作出符合内心期望的行为。包括维持自尊与受到他人的尊重。个人有增强自信心、可信性、稳定性和地位的基本需求,这源于个人对自尊的强烈欲望,人们会期望个人能力和成就得到社会的承认,在大数据浪潮下,阅读数据新闻能满足读者的自我认知需求。
财新网的“数字说”团队是我国首个获得国际数据新闻奖项的团队,如此高质量的团队在2017年仅打磨了10个可视化作品,话题涉及经济、政治、民生等多方面,均取得了良好的反响。
称取一定量的稻谷样品于砻谷机中去壳,倒入粉碎机中碾磨成粉。精确称取1g稻谷粉,按实验条件分别添加有机试剂、KOH甲醇溶液和BHT后避光振荡一段时间。过滤后的残渣重复提取一遍,合并两次上清液于50mL离心管中。以5 000r/min离心20min,转移清液至另一离心管中,重复操作一次,合并上清液,于旋转蒸发仪上50℃蒸至近干,残留物溶于2mL甲醇中,过0.45μm微孔滤膜备用。上述操作均在避光条件下进行[19]。
(三) 针对移动端二次创作
综上,有关数据新闻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且存在以下两点明确的不足:一是大多数研究具有雷同性,真正具有理论或实践意义的有建设性的研究较为少见;二是目前大多数研究均站在数据新闻的制作者和传播者的角度,鲜有以受众为视角关于数据新闻的研究。
通过校企合作,高校和企业订立学生实习协议,派遣学生到企业实习。学生在跨境电商企业实习,学习网店注册、产品发布、跨境网络营销、跨境物流、跨境交易支付等操作细节,开拓视野,掌握更多专业技能。学生走进跨境电商企业来完成相关的工作,有助于让学生明白企业最真实的需求。
全球数据新闻大会(NICAR)评选的2017年全世界优秀数据新闻作品选中,唯一入选的中国作品是香港《南华早报》关于“一带一路”的系列报道。《南华早报》针对这一系列报道作了良好的移动端适配,这也代表着未来的发展趋势。
(四) 给予数据新闻栏目更好的推送资源
澎湃新闻数据新闻主编吕妍认为,运用两微一端的推送资源会影响数据新闻阅读情况[25]。大部分受访者表示,了解到哪个媒体发表了新的可视化报道主要通过社群分享、朋友转发等方式,虽然微信公众号也有更新,但一般会选择关注媒体官方大号,而不是栏目公众号。除此之外很难从媒体官网、APP的首页发现数据新闻栏目的版面。财新网的数字说栏目在二级界面,澎湃美数课在时政栏目下的第三级界面,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数据新闻的传播。因此,应当给予数据新闻栏目更好的分发渠道,才能展示在更多的读者面前。
(五) 合理运用类比,让设计更人性化
数据图表能够最有效、最完整地呈现信息,但不是最形象、最能让读者接收到的。很多情况下,我们需要为读者筛去冗余信息。在不需要全局信息的情况下,可以不使用数据图表,而是运用类比的方式,加入与人们日常生活有联系的元素。简单直观地呈现数据。
BBC一则关于波士顿大雪积雪厚度的可视化报道,抛弃了传统图表,使用美国人喜欢的狗来形象地告诉人们:雪有多深会淹没我们的狗。积雪厚度用不同体型的狗来标注,使用读者已经非常熟悉的元素来作类比,省去看到信息后在大脑中转换的步骤,为读者节省了思考时间,更为人性化。
与此同时,同样是中国老字号的谢馥春、金芭蕾、红灯、双妹等仍然在苦觅突破之路,解构百雀羚老树开花的终极元素将会产生行业启迪意义不言自明。那么,百雀羚老树开花的秘诀何在呢?
五、 总结与展望
通过文献梳理,本文总结了受众使用数据新闻的五类需求,并通过深度访谈归纳出具体内容。在此基础上,对数据新闻的制作与传播提出了五条建议:对信息进行可视化萃取,突出重点;增加数据分析的深度与广度;针对移动端二次创作;给予数据新闻栏目更好的分发渠道;合理运用类比,让设计更人性化。但这五类需要还应该运用定量研究进一步验证。今后将针对五大需要设计调查问卷,在数据新闻社群展开调查,运用统计学方法核验数据,提升考察维度的有效性与科学性,再进一步探讨激励数据新闻读者阅读的方式与方法。
注释:
[5] 郎劲松、杨海:《数据新闻:大数据时代新闻可视化传播的创新路径》,《现代传播》2014年第3期。
[2] 郎劲松、杨海:《数据新闻:大数据时代新闻可视化传播的创新路径》,《现代传播》2014年第3期。
“3+1”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对原教学计划进行调整,一般本科大学的教学计划是4年,“3+1”模式中的“3”是指将原本的4年制教学计划调整为3年,“1”是指让学生参与一年的实习。3年内安排学生学习完理论课程和实验课程是没有问题的,但这期间学生参与顶岗实习较少,顶岗实习一般安排到最后一年,这样学生缺少实际的经验,对理论课程的理解就会产生不利影响,缺少对食品专业的认识。
[3] 章戈浩:《作为开放新闻的数据新闻——英国〈卫报〉的数据新闻实践》,《新闻记者》2016年第6期。
[4] 孟笛:《开放理念下的新闻叙事革新 ——以〈纽约时报〉数据新闻为例》,《新闻界》2016年第3期。
[1] 方洁:《数据新闻概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年,第4~14页。
[6] 方洁、颜冬:《全球视野下的“数据新闻”:理念与实践》,《国际新闻界》2013年第6期。
[7] 方洁、高璐:《数据新闻:一个亟待确立专业规范的领域——基于国内五个数据新闻栏目的定量研究》,《国际新闻界》2015年第12期。
“一年前在朋友圈看到好友分享,觉得很有趣,就一直关注了。有的数据新闻做的很特别,比如H5、视频之类的,和普通的图文新闻不一样,我在新闻APP上看到就会特地点进去看看,澎湃新闻上偶尔能看到不错的报道。”(受访者4)
本文选用某城市的GF2_PMS1_E116.4_N39.9_20160827_L1A0001792997中的影像进行分析研究。首先,将几个较小的图像进行切割处理。在本文中,选用两张具有代表性的图像:工厂和郊区(图2)。图像的实际尺寸工厂是283像素×334像素和郊区是244像素×252像素。
[9] 李岩、李赛可:《数据新闻:“讲一个好故事”?——数据新闻对传统新闻的继承与变革》,《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11期。
[10] 曾庆香、陆佳怡、吴晓虹:《数据新闻:一种社会科学研究的新闻论证》,《新闻与传播研究》2017年第12期。
“我是一名数据新闻记者,阅读学习同行的设计和制作经验是我工作的一部分。并且,作为媒体从业人员也会阅读的,否则就赶不上行业进步的速度。”(受访者6)
[12] 方洁、胡文嘉:《全球数据新闻教育:发展特征与未来趋势》,《国际新闻界》2017年第9期。
[13] 丁柏铨:《数据新闻:价值与局限》,《编辑之友》2014年第7期。
[14] 戴世富、韩晓丹:《增值与异化:数据新闻范式中的价值思考》,《新闻与传播研究》2015年第1期。
[15] 胡灵舒:《数据新闻在微博平台中的传播效果研究》,《编辑之友》2016年第2期。
[16] 赵鹏:《数据新闻民生报道的传播效果研究》,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17年。
[17] 刘毅:《传播效果视角下的体育数据新闻可视化策略分析》,成都:成都体育学院,2017年。
[18]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65~168页。
[19] A.Diddi & R.L.Rose, “Getting Hooked on News: Uses and Gratifications and the Formation of News Habits among College Students in an Internet Environment”, Journal of Broadcasting & Electronic Media, 50, 2006.
[20] P.Palmgreen & J.D.Rayburn,“Uses and Gratifications and Exposure to Public Television: A Discrepancy Approach”, Communication Research,6, 1979.
[21] R.K.Garrett, “Echo Chambers Online? Politically Motivated Selective Exposure among Internet News Users”, Journal of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14, 2009.
[22] P.Palmgreen & J.D.Rayburn II, “Gratifications Sought and Media Exposure: An Expectancy Value Model”, Communication Research,9, 1982.
[23] A.M.Rubin, “Ritualized and Instrumental Television Viewing”,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34, 1984.
[24] P.J.Shoemaker, Hardwired for News: Using Biological and Cultural Evolution to Explain the Surveillance Function,Journal of Communication,46, 1996.
[25] 王琼、王文超:《数据新闻内容生产的探索与商业模式》。[2018年3月8日] http://mp.weixin. qq.com/s/q1O-snCwNn22czFIEm551w.
上一篇:物联网视角下数据新闻生产的变革
下一篇:《华中传播研究》征稿启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