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迟的翻译生涯及其特色*
徐迟被誉为“文坛上的多面手,他能诗善文,又能翻译”,[1](P177)是西方诗歌与文学在中国译介的先驱者之一。 早在“五四”前后,徐迟与胡适、戴望舒、徐志摩、沈雁冰、郭沫若、孙大雨、老舍、袁水泊等一大批爱国的文学青年、学者利用懂外语、爱文学和善翻译的优势接触、参与和重构了大量西方的诗歌、戏剧和艺术,加快了西方各种文化思潮、表现手法、话语结构的“引进来”,感染了中国读者,影响了中国现当代文学和诗歌创作。学者们对徐迟的诗歌、散文、小说的研究颇为丰富,他也因创作了脍炙人口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而家喻户晓,但对他外国文学的研究和翻译认识尚不充分,迄今还鲜有专题研究。徐迟的翻译生涯大致有三个阶段:20世纪30年代主要是诗歌翻译和评价,40年代是戏剧、小说等作品的翻译,全国解放后对以前的译作修订和重译。外国文学翻译是徐迟文学生涯很重要的一部分,尤其他把翻译当作专业的技能、研究的手段、学习的方法,翻译、创作和研究互相促进 ,互相受益,互相制约,彰显出其求索方式独具特色。
一、诗人译诗
徐迟出生在湖州南浔,其父亲是当地有名的教育实业家,非常重视子女国文、体育和音乐教育,经常当场让子女做命题作文,徐迟因作文写得好而常赏到铜元。南浔人文荟萃,工商业发达,是我国较早开展对外贸易的地方。当时的丝业公会就是通过当地的“丝事通”*即懂英文,善外贸又熟悉制丝工艺的职员。 把南浔的“辑里湖丝”*1915年,中国南浔(现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的“辑里湖丝” 在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获金奖。这激励了当地人多种桑养蚕制丝,促进了生丝出口。 出口到国外,西装革履的英、美、法等国商人时常光顾小镇,居民崇尚学习外语。1921年,徐迟读小学二年级时就开始学英文。1927年,在南浔中学读初中时他开始阅读杰克伦敦的原版小说《野性的呼唤》,并通过国文课接触到我国早期白话诗人徐玉诺的诗歌。1928年,在上海光华大学附中读书时结识了新月派诗人徐志摩,开始接触现代派诗歌。1929年考入苏州东吴大学附中读高中时已有相当高的双语阅读能力,且兴趣广泛,酷爱音体美。1931年,17岁的徐迟创作了第一首诗,同年秋考入东吴大学文学院,攻读外国文学。1932年,徐迟因参加爱国青年北上抗日救国“援马团”滞留北京,借读燕京大学,受益于外国文学老师谢冰心“诗”的教诲和引导,外籍教师专门送给这位高材生《美国文学季刊》,徐迟从此与外国文学结下了一生的不解之缘。他广泛阅读雪莱、拜伦、华兹华斯、柯勒列兹等“湖畔诗人”的诗歌。徐迟的中文诗歌创作和外文诗歌翻译几乎是同时开始。1933年,首次翻译并发表了美国诗人维琪·林德赛的三百行长诗《圣达菲之旅程》和《诗人维琪·林德赛》译介。1934年,译介了以艾兹拉为首的七诗人现代“意象派”诗歌《新土耳其诗人奈齐西克曼》;1937年他研究德国诗人里尔克和西班牙诗人洛尔伽的诗歌创作风格,发表了《里尔克礼赞》和《诗的形象美》;1941 年,选译美国诗人惠特曼《草叶集 》的“芦笛之歌 ”;1942年,翻译拜伦战争诗二首;1943年选译雪莱诗歌《明天》,希腊荷马史诗《依利阿德选译》;1955年在《译文》和《人民文学 》又发表了惠特曼的 4首译诗,并在《光明日报》发表了惠特曼《法兰西 ——美国的第十八年 》。
一晃眼,车就到了龙田村口。路灯照进来,我看清了一张俊俏秀美的脸,蒙着一层金色的釉彩。一双波光粼粼的眼睛,顾盼生情,风生水起。
英国翻译家德莱顿认为“没有人能够译诗,除非他本人具有诗人的才华,而且精通原作者和他自己的语言”。 与之对照,徐迟既有诗人的才气,又有娴熟的双语和音乐修养,具备了最理想的译诗条件。徐迟不仅是美国诗人惠特曼《草叶集 》及其他诗歌成功翻译的第一人,而且还是客观评价第一人。他对惠特曼有着10多年热情而又细致的研究,加深了中国读者对这位伟大的自由歌手和民主诗人的认识。1943 年,徐迟就撰文指出 :“美国诗歌的传统亦即是沃尔特·惠特曼的传统,亦即是美国民主主义诗歌的一贯的传统,没有其他的传统存在。”徐迟高度译评林赛诗歌的“音乐美”和“语言美”,并援引诗行说明音律是林赛诗作的一个主要艺术特征,“他的诗是强有力的音的结构,他的音律是纵跃、翻身、移转、旋涡的技巧”。[2]早年徐迟还专门撰文《〈荒原〉评》积极评价他的同乡,湖州市德清县新市镇人赵萝蕤翻译的艾略特著名长诗《荒原》。由于精通中外诗歌,再加上音乐素养深厚,故而徐迟的译诗读来流畅自如,琅琅上口,节奏快慢徐疾一如原作。
二、学者译书
“文学翻译不仅仅是一门艺术,它也需要理论与方法。” [3]文学翻译的前提是文学本身的研究,徐迟恪守“翻译是一种求索的方法”、“翻译本身就是学习 , 是最好的学习方法之一 ” [4](P216)的理念,坚持先做好学者再做译者。他在40年代初研究过拉丁文学优秀的文学家、诗人和剧作家以及文艺复兴时期乃至17-19世纪欧美文艺。他曾自习希腊语,研究过希腊古典主义文学,还研究过前苏联文学,英国文学和各个时期的外国文艺理论、文学思潮、学术流派和创作风格,涉猎诗学、美学、自然科学、艺术、音乐、绘画、历史、语言学、人类学等众多学科门类。
徐迟的“多面手”确实名不虚传,他文学素养高,创作视野宏大,善于在宏观上把握一部作品产生的时代、文化背景及风格特色,在微观上着手探微作者的生平、思想以及创作手法。自1933年翻译了第一部美国作家赛珍珠的小说《二妇人》后,徐迟译笔不辍;1935年,出版美国作家弗兰克的小说《一枕之安》; 1939年威廉·莎洛扬的小说《战争》;1944年英国阿尔麦·莫德的《托尔斯泰传》(第一部:青年时期)、《托尔斯泰散文集》(第一册)和《美文集》,俄国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话剧《小涅丽》,英国剧作家诺艾尔·考华德的话剧《苦尽甘来》,德国安娜·赛格尔斯著的长篇小说《第七名逃犯》;1945年,翻译美国劳逊著的报告文学《我轰炸东京》(与张能欣合译)、裘屈罗·斯坦因著的报告文学《解放是荣耀的》、印度诗人泰戈尔的论文《艺术之意义》以及散文作品;1947年,徐迟与袁水拍合译爱伦堡的长篇小说《巴黎!巴黎》和《巴黎的陷落》、法国作家司汤达四十万字的长篇小说《巴马修道院》;1948年,出版司汤达的《帕尔马宫闱秘史》;1949年夏,在上海翻译美国作家梭罗的散文集《华尔腾》,徐迟不但是翻译此书的第一人,而且该译作被誉为中国翻译史上的经典之作,堪称翻译范本,1982年更名《瓦尔登湖》修订再版;1956年,翻译杰克·伦敦的《生命对我有什么意义 ? 》;1983年出版《托尔斯泰传》(全译本);1992年访问希腊雅典后重译了希腊荷马史诗《依利亚特》。徐迟无疑具有文学史眼光,选译的这些作家和作品都是具有时代特征且能流传后世的优秀作品。
[2] 姚君伟. 徐迟与美国文学在中国的译介[J]. 外国文学研究,2005(4).
徐迟长期用娴熟的汉英双语研究外国文学,奠定了翻译“艺术”所需的基本能力,但是他对不可译问题有独特的看法,他非常谦虚地认为“翻译工作真是太难了,越是精彩的作品,越是难译”。甚至认为“优秀的文学作品是绝不可能翻译过来的” [5](P467)。他把翻译看作是一种译者与作者和读者心智启迪和认知互动的过程,一旦译者与作者能够心领神会,配合契合,那是合作共赢,就能更好地再现出原作的风格和作者的思想 ,否则是对作者和读者的不负责任,也就不是合格的译者。因此,徐迟热衷于翻译那些个性特征、写作风格、语言表达与自己相近的作家的作品,做到下手前心里有底。徐迟译林赛、惠特曼的诗, 裘屈罗·斯坦因的报告文学,梭罗的散文,海明威的小说,确实是找准了对象。从相当程度上说他也是通过翻译表达本人的情感、思想和对社会的认知。例如,徐迟把《瓦尔登湖》中的“This small lake was of most value as a neighbor in the intervals of a gentle rain-storm in August,when,both air and water being perfectly still,but the sky overcast,mid-afternoon had all the serenity of evening, and the wood thrush sang around, and was heard from shore to shore”译为“八月里,在轻柔的和风细雨暂停的时候,这小小的湖做我的邻居,最为珍贵,那时水和空气都完全平静了,天空中却密布着乌云,下午才过了一半却具备了一切黄昏的肃穆,而画眉在四周唱歌,隔岸相闻”。又把“…and the sun’s brightness fade,and the winds would sigh humanely,and the clouds rain tears,and the woods shed their leaves and put on mourning in midsummer”译为“太阳黯淡了,风像活人一样悲叹,云端里落下泪雨,树木到仲夏脱下叶子,披上丧服”。[8](P45)通过这两个例子,明显可以感受到徐迟散文般的诗化语言。在“和风细雨”“画眉歌唱”“河岸相闻”等词语的描述下,我们仿佛可以看到一幅黄昏湖畔的水墨画,静谧安然。而下句的“太阳黯淡”“风的悲叹”“云端落泪”“树披丧服”拟人手法,形象生动,具体传神,人们似乎可以感受到悲哀忧愁的气息。徐迟用精致细腻的笔调、散文般诗化的语言把《瓦尔登湖》中的 “静、净、景、憬、情”描写得淋漓尽致,优雅点致。他让读者把心静下来后再去读这本记录了作者和译者怎样在大自然水乳交融、在田园生活中感知自然重塑自我的奇异历程,引领你进入一个“山明水秀的、未受污染地方去的兴趣”[8](P11)。
40年代中后期在“陪都”重庆工作和生活期间,徐迟热衷于把外语作为工作、交流和研究的工具,结识了大量国际友人、作家、记者和文化人士,有机会获取第一手文化信息、英文期刊和文学作品。徐迟曾经用一个月的薪水邮购艾略特的《论文选集》,翻译风格受到很大的影响,认为“现代派诗人是主张发挥个人才能,但是,同时也要求发挥个人才能的诗人不要脱离传统的两条腿走路。” 阅读了里德的《现代艺术》后,充分认识到“文学工作者应当除了文学之外,至少可以有另一种姊妹艺术的爱好,乃至有相当精通它的必要。”[5](P103)这使得我们看到了“一个多才多艺的徐迟”。他曾感慨地说:“我在翻译海明威的小说《永别了,武器》时,感到他的语言具有独特的风格,可以说是开了一代文风。译完这部书后,我自己的文风也受到启发,我力求用最少的文字来表达最多的感情。” [6]
三、译者创新
徐迟着眼于文学理论的研究,更着手于翻译实践的探索,他翻译过诗歌、小说、戏剧、报告文学、通讯报道等体裁。他认为,文学翻译不同于语言翻译,寻求的是译文与原文之间文学效果的对等,是两种文化之间的思维互动。一个作品并非由某种限定的语篇方式来表现,译者也不可能只用一种翻译方式,必须根据不同的文本灵活地、有侧重地采用雅译、编译、释译、选译、直译、意译等交替操作手法与作者互动,再现文本。坚持意义决不偏离,用语雅俗共赏,情节适当调整,方式讲究“艺术”,让读者在体验异域文化艺术的同时,较大程度地避免由文化差异带来的文本误读。
社交娱乐方面,绝大多数学生参加各种社交娱乐的时间和频次正常。学生谈恋爱现象比较普遍,问卷表明,大三学生中谈恋爱的已占到班级的七成以上。而认为谈恋爱对自己产生积极影响、负面影响的,后者略高于前者,约各占三成左右。绝大多数学生在与亲友QQ、微信或电话聊天,参加朋友聚会、聚餐,逛街、购物,节假日及假期外出旅游,到歌厅、茶室等公众娱乐场所玩乐的时间和频次,均在正常范围之内。
徐迟对严复的“信、达、雅”有独到的见解:文学翻译“雅”是首要条件,其次才考虑“信”与“达”,理由是“文学,本来就是一件‘风流雅趣’的事,不光要求形似,还要求神似” [5](P468)。徐迟的“雅”指的是“笔墨上的神势”,把“雅”放于翻译标准的首位,即倡导文学翻译重在如何保持作品“原汁原味”的艺术性。因此,他的文学译作都是充满诗意的“雅”作。然而,对于“社会科学的论文和译文一定是要求严格的准确性,即‘信’,自然科学的论文及其译文更必须是精确得如同数学一样” 。[5](P468)徐迟通过“达”把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艺术般”地“联姻”,把深奥的科学诠释得通俗易懂,把人物描写得生动形象,他直译和编译过音乐人物传记《歌剧素描》《世界之名音乐家》《乐曲与音乐家的故事》等。这些都有助于他在改革开放以后创作的科技报告文学“有诗语式的清新、凝练和文采”。[7](P142)
基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需要,宅基地对外流转不仅包括农民、城市居民等自然人之间的流转,还包括农民与企业之间、农民与集体之间、农民与政府之间的流转,对于不同类型的流转,应分别制定相应的流转政策与办法,分类指导、分类规范管理。
[3] 诺德(Nord, Christiana). 译有所为——功能翻译理论阐释,张美芳、王克非译[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余光中先生称“译者其实是不写论文的学者 ,没有创作的作家”。[10](P7)此话的实质是对译者的褒扬,但对于徐迟却不全面。六十多年来,徐迟不但用娴熟的双语,同时运用诗人的文笔、散文家的风格、学者的睿智、作家的视野从事外国文学求索与翻译,推动了西方优秀文学在中国的译介和传播。正如徐迟所言:“中国的新诗和文学艺术创作是同外国文学文艺的翻译、介绍、研究、传播工作并驾齐驱,并行而不悖的,借鉴了外国文学和诗歌艺术的精华也是不可否认的。”[11](P219)徐迟的翻译生涯、翻译特色和翻译思想为我们树立了一个“专家型译者”的成功典范,他是我国外国文学翻译与研究领域不可多得的人才。研究徐迟的翻译创作对于我们反思当下翻译和研究存在的问题,改进翻译人才培养方案不无裨益。
参考文献:
[5] 徐迟. 我的文学生涯[M].上海: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
为了与流行算法接轨,教学中应强化多种统计软件的学习,编写Eviews、R、stata、matlab等常用统计软件的实验指导书,尤其R,手机端安装R Compiler可方便进行R软件操作,能较大程度上培养学生的编程和创新能力,拓展实验教学内容。开展科创赛等课外活动,将教学、科研与应用相结合,培养学生实践应用能力,构建多元化实践教学体系。
1.3.2 生化指标测定 生化检验均按照标准采血并由医院检验科测得。生化指标由7170型日本日立株式会社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空腹血糖使用上海科华有限公司血糖试剂盒,氧化酶法测定;身高、体质量采用北京海波尔达科技有限公司的TCS-135-RTB型红外线身高体质量测量仪测量;血压采用日本A&DCD.,LTD公司出产的 TM-2655P型无创电子血压测量仪测定前臂血压。
80年代曾有一段时间,徐迟看到外国文学作品出版界存在重复出版的多,抢译、重译的多,粗制滥造的多,创新的少,好书少,精品更少的局面,表现出对“有关心灵和精神事业”的忧心忡忡。同时,徐迟对类似于《诗刊》这样的纯文学期刊印刷量大幅下降,读者锐减,而低级趣味的作品却大行其道深表不安。那时,徐迟的健康每况愈下,病魔缠身使他难于完成晚年的写作计划,无法修订、重译以前翻译过的作品。1996年初的一天,武汉下大雪,徐迟独自坐在光线黯淡的书房里,重译了他早期翻译的《昭明文选》里一篇古文《雪赋》。他将“白羽虽白,质以轻兮;白玉虽白,空守贞兮。未若兹雪,因时兴灭”改译为:“白色的羽毛虽然很白,可它的质量太轻飘了。白玉虽然也是白的,它的贞节也是白的,却都不如这白雪,应时而下,因时而灭。” [9](P49)他似乎意犹未尽在一旁加了些文字:“……今天因为下了大雪,忽然想起我曾译过这篇赋,……我如今也到了年老了,气息奄奄,如日薄西山,译出这种文章,也许还可以赐我以永生。” [9](P50)仿佛让读者通过他和作者心灵的沟通去感受他心里的悲哀和忧愁。同年12月,徐迟在武汉同济医院逝世,享年82岁。
[4] 徐迟. 文艺和现代化[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
[1] 沈求我. 忆徐迟[M]//邓志伟. 永远的徐迟.上海:上海远洋出版社,2009.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几年努力,学校艺术生已经占全校学生总数的一半以上,每个年级分别有音乐班、美术班和普通的文化班,学生实现了多元选择、个性发展。学校办学业绩有了显著提高,大部分学生通过参加艺术类高考都能顺利进入大学深造。受到艺术生的感染和鼓舞,文化班的学生也不断进步,录取率逐年上升,他们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蝶变的奇迹。
[6] 郑延国. 徐迟和翻译[EB/OL]. http://news.takunkpao.com/paper/q/2013/0823/1848094.html. 2013-08-23.
[7] 晓雪. 怀念徐迟同志[M]//邓志伟. 永远的徐迟. 上海:上海远洋出版社,2009.
[8] 徐迟.瓦尔登湖·前言[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8.
[9] 徐鲁. 无尽的猜想[M]//邓志伟主编. 永远的徐迟. 上海:上海远洋出版社,2009.
[10] 余光中. 作者·学者·译者[J].外国文学研究,1995(1).
为什么会选择做Pét-Nat?“本来就想要做点不一样的酒。其次在自然酒的世界里Pét-Nat很常见,也喝过很多。再则,上半年去了奥地利,红白混酿不仅不是禁忌,似乎完全都不叫问题。于是就做了这款贵人香和品丽珠的Pét-Nat。实际过程里有很多随性的部分,并没有很有计划性。但这样又未尝不可呢?”戴鸿靖说道。
[11] 徐迟. 外国文学于我[J].外国文学研究,1979(1).
下一篇:疾病诗学与巴金作品中的肺病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