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海丝”文化遗产旅游廊道构建研究
一、研究背景
海上丝绸之路(简称“海丝”)是古代东西方国家经济文化交流的纽带,这条贸易通道不仅创造了经济奇迹,也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融。2013年“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计划的提出,促进了沿海地区经济、文化的巨大发展。2017年,在“一带一路”的框架推动下,沿海城市与世界的交流进一步加强,翻开了海上丝绸之路的新篇章。古代“海丝”沿途上的许多文化遗产,是构建新“海丝”文化的重要基础。
本研究的局限性:首先,本研究为单中心回顾性研究,病例数较少,部分患者选择接受非治愈性治疗或者拒绝治疗,未纳入本研究中,存在潜在的选择偏倚。其次,本研究仅针对术后5年的预后进行分析,时间相对较短。除此之外,随着时间的发展,医生及患者对合并症的关注度以及治疗改善方案也可能发生变化,术者手术技术的改变,以及手术理念的变化也可能成为改变预后的因素。
福建凭借区位优势和历史渊源,在新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中具有重大意义。泉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城市,因此建设新海上丝绸之路,重新开创海上贸易、海上文化交流的辉煌,福建成为推动“新‘海丝’”战略的重要沿海省份。福建与“海丝”相关的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具有很大的研究价值,并且在“一带一路”战略中,“海丝”文化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典型性。福建沿海地区包括宁德、福州、莆田、泉州、厦门、漳州6个城市,福建内陆地区包括南平、三明、龙岩3个城市。按照各个城市的社区概况、语系、历史文化等因素进行全省区域划分,从空间上大致分为闽南、闽东2个区域,闽东地区包括宁德、福州2个城市,闽南地区包括莆田、泉州、厦门、漳州4个城市,南平、三明、龙岩为内陆区。
廊道建设是发源于美国的一种对遗产进行综合保护和开发利用的技术和方法,[1-6]中国学者早期对于廊道建设的研究是在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理论基础上形成的,主要应用在生态保护方面,随后才将此理论应用到文化保护与开发上。丁蕴一通过介绍美国城市生态廊道建设的主要做法,发现我国在城市森林系统建设中存在过分人工化倾向,建议吸收国外经验,结合实际情况改进一些作法。[7]李军通过对美国黑石河峡谷、英国哈德良长城和东南欧文化走廊建设及保护的探析,汲取其经验与教训,为四川藏羌彝文化走廊项目建设保护开发上提供了启示。[8]对于文化廊道的建设,李小波在考古学新证据的基础上提出了考古成果转向旅游产品,建设新三峡遗产廊道的新思路。[9]焦睿红、杨姗姗等提出建设长城文化廊道以保护长城文化。[10]陶犁认为“文化廊道”的建设就是创新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与保护的模式。[11]段友文、张小丁提出建设长城文化遗产廊道,对于长城周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周边的生态环境的保护有着重要的意义。[12]盛亚莱等通过丝绸之路的案例,从文化的角度来总结遗产廊道的特点。[13]
二、福建省文化遗产空间结构分析
(一)文化遗产数量统计
以福建省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分布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实证研究,统计省级以上的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发现福建的文化遗产数量与等级成反比,文化遗产级别越高,数量越少。
海上丝绸之路自南宋兴起,在沿海地区遗留了许多文化遗址,这些遗址是我国古代不同时期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证据与象征,但是它们的自身价值指向存在差异,其旅游开发方向会各有侧重。建设文化遗产旅游廊道首先要以价值高的文化遗产为中心,并辐射周围;其次,在进行文化遗产旅游廊道规划时,要根据目标文化遗产价值的高低进行保护与利用,并建立联合机制;最后,廊道建设要跨度广,福建省9个市级行政区域,共有12.4万平方千米,跨度比较大,各个地区的文化环境、自然环境都不相同,整个廊道的建设要因地制宜,展现廊道不同地区独特的风情。
采用区位熵法[14]对文化遗产的空间结构进行量化分析,测定不同文化遗产类型的集中程度。具体计算公式为:
非遗数据主要是来自福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网,非遗数据收集共363项,其中国家级的非遗数量有124项,省级非遗数量共有364项。对收集的非遗数据以申遗项目划分,共有10大类: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传统医药、传统美术、传统技艺、民俗、曲艺、传统体育与杂技。这是福建非遗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非遗的类型分布并不平衡,其中传统技艺非遗数量最多,共有102项,民俗非遗紧排其后,最少的是传统音乐非遗,如表1。福建省非遗包括7项世界级的非遗项目,世界级的非遗主要分成三类:一是人类非遗代表名录共有4项,分别是南音、妈祖信仰、剪纸、中国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二是急需保护的非遗项目,分别是中国木拱桥营造技艺、中国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三是非遗优秀实践名录,为福建木偶戏人才培养计划。
表1 福建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
地区 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传统医药传统美术 曲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民俗 总计福州厦门宁德莆田泉州漳州龙岩三明南平1 1 2 2 4 1 1 0 0 6 3 1 4 5 5 5 4 4 3 2 2 4 5 3 1 6 0 1 5 2 1 9 9 3 5 5 4 5 8 1 2 5 1 0 0 2 0 3 4 8 5 1 0 1 2 3 0 4 1 3 0 2 2 8 2 2 0 4 1 3 0 1传统技艺21 5 14 9 19 18 6 9 1 1 6 1 7 9 8 5 9 4 5 4 54 30 45 35 72 59 26 31 25
一个礼拜后,粒粒回到自己的城市。开始整理照片和游记,这是她的谋生手段。雪早就化尽了,阳光从窗口探进来,很暖。整理发送完毕,粒粒打开QQ,她答应了程颐,回来之后要给他发照片。
福建的物质类文化遗产数据主要是来自记录在内的省内省级以上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共有591项,分为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庙、摩崖石刻5类。其中福州的物质类文化遗产的数量最多,共有114项;其次是泉州和漳州,数量均为87项;厦门的物质类文化遗产数量最少,共有25项,这与厦门市的行政面积最小有一定的关系。
表2 福建物质类文化遗产数量
地区 文化遗址 古墓葬 古建筑 石窟寺庙 摩崖石刻 总计福州厦门宁德莆田泉州漳州19 7 22 8 16 16 17 1 4 3 8 6 51 9 17 19 34 37 21 3 15 15 17 19 6 5 1 1 1 2 9 114 25 59 46 87 87
(续表2)
地区 文化遗址 古墓葬 古建筑 石窟寺庙 摩崖石刻 总计龙岩三明南平19 18 13 2 5 6 38 28 23 4 5 5 1 1 5 64 57 52
(二)空间布局分析
1.空间结构类型
尽管级配碎石基层中强调集料能够形成嵌挤结构,但压实度仍然是反映其施工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本文根据《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JTG F10—2006),通过钻芯取样确定路基压实度,测试结果如表3所示。
2.物质类文化遗产统计
公式中:Qij为j地区i文化遗产的区位熵;i为文化遗产类型;j为研究地区样本;Gij为j地区i类型文化遗产的得分值;Gj为j地区的各种类型的文化遗产的得分值;Gi为全省i类型文化遗产的得分值;G为全省文化遗产的得分值。
以福建9个地级市作为案例地研究其文化遗产,并且对福建的文化遗产等级进行赋值,[15]国际级等级最高,赋值为最高分4分;国家级别的文化遗产赋值2分,省级别的文化遗产1分。根据公式得到福建不同地区文化遗产的区位熵,具体见表3。
表3 福建物质类文化遗产资源区位熵
地区福州厦门宁德莆田泉州漳州龙岩三明南平文物保护单位0.10 1.98 0.51 0.01 1.39 1.39 0.90 0.95 0.66历史文化名城1.33 0.00 0.00 2.00 1.33 0.00 1.33 0.00 1.17历史文化名镇1.46 0.00 0.46 0.00 1.62 0.38 1.85 1.31 1.38历史文化名村1.41 0.00 1.00 1.33 1.52 0.85 0.89 1.11 1.26历史文化名街1.12 7.06 0.18 0.00 2.18 1.06 1.18 0.24 0.18传统村落0.87 0.13 1.42 0.32 0.94 0.70 1.04 1.19 1.26
研究发现,福建省的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名镇、历史文化名村、历史文化名街、传统村落在各市的分布不均衡,反映了福建省各个地区的区位条件、历史文化、自然环境等存在着一些差异。文物保护单位主要集中在厦门、泉州和漳州3个沿海地区,历史文化名城主要分布在福州、泉州、龙岩、南平4个城市,历史文化名镇、历史文化名村、历史文化名街、传统村落集中分布在内陆地区。
为了进一步了解福建的文化遗产分布,在收集数据和计算区位熵的基础上,又做了进一步的细化研究,发现福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分布部分呈集中展现。福建的民间文化、民俗、传统美术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但是泉州地区的分布最多;曲艺主要分布在漳州地区,传统技艺分布在漳州、泉州、福州3个沿海城市;传统戏剧主要分布在闽南地区;传统舞蹈的空间分布在三明地区与泉州地区数量相差无几;传统戏剧在福建的分布比较广泛,传统音乐在漳州、泉州、福州、龙岩的空间分布比较均匀;传统技艺也主要分布在福建沿海地区;传统体育主要分布在福州地区;传统医药则主要分布在闽北的宁德地区,如图1所示。
图1 福建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差异分布图
交通通达性对于建设文化遗产廊道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便利的交通就是联系文化遗产点与点的纽带。遗产分布在交通便捷的地区,有利于旅游开发与利用,将文化遗产点与“海丝”城市联系在一起,形成点线面的结合,为廊道的建设提供便利的纽带联结。
图2 福建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差异分布图
福建的“海丝”文化遗产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主要集中在福州、泉州、莆田、漳州4个城市,在2018年中国“海丝”申遗的9个沿海城市中,福建地区占4个,这也表现出福建地区“海丝”文化遗产丰富多样。从图3可以看出,福建重要的“海丝”文化资源主要集中在泉州沿海地区,这与泉州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贸易港口有极大的关系。目前,福建对这些“海丝”文化遗产进行申遗,这为未来“海丝”文化资源旅游廊道建设打下了基础。
2.空间耦合度分析
图3 福建“海丝”遗产资源分布图
在小学语文阅读的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并没有将针对性教学放在心上,他们在整个教学阶段都采用同一种教学方式和差不多的教学内容。这种不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无法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教学知识,理解能力强的人不能学到更深入的知识,而理解能力较差的学生又无法跟上学习进程,导致课堂效率大大降低了。
第一,纠纷事实的异同。这两起都是由于牲畜侵害庄稼而引发的纠纷,而且“青楞”都是当事人之一。不同之处在于,“狗咬羊”案中的侵害人“青楞”,是“羊吃花生”案中的受害人;“狗咬羊”案中“青楞”不仅没有承认错误,反而导致受害人的意外死亡,而“羊吃花生”案中的“青楞”在保护自己的庄稼时显然行为过于激烈,违反了牲畜侵害庄稼纠纷解决的乡土规范,不仅构成了对王贵春的侵犯并引发了王贵春的自杀行为。
福建的物质类文化遗产主要分为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庙、摩崖石刻,其区位熵的差异分布不显著,见图2。相对于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分布,物质类文化遗产的分布就比较集中,空间分布差异比较小。文化遗址与摩崖石刻主要分布在龙岩、宁德、福州3个地区;古建筑与古墓葬在空间分布主要集中在福州地区;石窟寺庙主要在福建沿海地区分布。
此外,广东省水利部门在加大河道执法力度的同时,注重拓展水土保持、水资源、水工程等执法,截至目前,已办理水土保持案23宗,水资源案14宗,水利工程案8宗,有力地打击了各类水事违法行为。
三、“海丝”文化遗产旅游廊道建设
(一)构建“海丝”旅游廊道的原理
1.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统计
福建“海丝”文化遗产种类多,存在着比较完整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传统村落,分布在福建河流沿岸,并延伸到沿海地区,为海上丝绸之路的文化遗产廊道构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17]从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空间节点上看,与“海丝”相关的重要文化遗产一般分布在沿海地域或者沿河岸分布,呈带线状分布。福建沿海地区城市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沿海地区分布的文化遗产密度较高,遗留的文化遗产数量比较可观,闽南区域的文化遗产数量最多,福建内陆地区物质类文化遗产的分布比较紧密,但是与“海丝”文化相关的文化遗址比较少。可以看到,福建的文化遗产的多样性为构建“海丝”文化遗产旅游廊道打下了基础,文化遗产种类多样、历史名城和村落数量众多,从点到线再到面,构成了福建“海丝”文化遗产的发展。福建的生态资源比较丰富,生态资源与文化遗产共同构成了“海丝”文化遗产廊道。
自古以来文化遗产的产生就与历史文化、地形地貌、河流等因素密切相关,[16]因此有必要对交通要道因素与文化遗产的空间分布差异进行耦合性分析。福建地区属多丘陵地带,文化遗产一般多靠近河流、交通发达的地区。福建省最大的河流闽江经过福建三明、福州等6个地区,河流所经过的沿岸地区都是遗产聚集中心。福建的晋江下游就是泉州港所在地,该地区分布着大多数的“海丝”文化遗产。“海丝”文化遗产主要分布在福建沿海地区,也是沿着交通沿线和海岸线分布。“海丝”遗产顾名思义是海上丝绸之路沿线遗留的文化遗产,而海上丝绸之路是重要的贸易与文化交流的要道,从古至今对于交通的便利性是有较为严格的要求,因此海上丝绸之路的廊道路径与福建的海岸线分布是基本一致的。福建的高速公路与铁路几乎覆盖了全省地区(如图4),福建打造了“两横两纵”铁路网(峰福、鹰厦、赣龙-龙厦、温福-福厦-厦深),不仅将福建沿海地区的大通道连接在一起,甚至和周边岛屿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还沟通了沿海与内陆的联系,这给旅游开发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性。福建的公路目前已经将“六纵十横”公路网基本完善,基本连接了福建的各个经济区与旅游区,极大促进了各地的经济交流。
图4 福建交通地图
前文分析表明,“海丝”文化遗产廊道主要是沿河流、交通要道、海岸线为走向,包括福建特定区域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传统村落、宗教寺庙分层次构成的遗产廊道,基本囊括了福建优秀文化遗产的线路,最终形成点线面层次结构鲜明的“海丝”文化遗产廊道。节点是廊道建设的活动频率高的范围,一般节点都是旅游中心城市,对福建来说,厦门、泉州是廊道建设中的旅游凝聚力较强的节点城市,单方面发展某个节点城市的旅游,会割裂全省的“海丝”沿线路径,割裂了海上丝绸之路文化传承的意义。[13]构建“海丝”文化遗产旅游廊道能全面发展福建文化遗产旅游,更好地传承海上丝绸之路的文化意义。
“海丝”文化遗产旅游廊道建设是海上丝绸之路从古至今的成果展示,为旅游的开发保护提供了具体的模式,具有明显的主题意识。在空间结构上表现出“海丝”文化交流的成果分布,以“历史关系”和“文化景观”为纽带,将海上丝绸之路文化交流融合的文化遗产整合成一个完整的动态系统。[9]建设“海丝”文化遗产旅游廊道对福建经济发展、文物古迹的保护、生态环境的建设具有促进作用,让社会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有机结合起来。
(二)“海丝”文化遗产旅游廊道构建
福建省“海丝”文化遗产旅游廊道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然后向内陆辐射,主要包括福州、厦门、泉州3个旅游城市和19个历史街区。福建“海丝”文化遗产廊道的建设主要从宏观、中观、微观的角度出发,具体的任务是建立廊道建设的界定线与交通线,避免在旅游开发中出现断层与缺漏的现象。另外,还要做好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宏观方面,区域性整体的文化遗产保护存在一定的难度,在开发过程中要实现“生活化”利用,保持着福建特有民俗的原汁原味。中观方面,在主要节点城市向周围辐射的过程中,要梳理出能辐射周围的历史名城、街区、古村落,让这些单一的文化遗产形成一个整体,划入“海丝”文化遗产廊道,实现区域性保护与开发。微观方面,对于不同等级的文物保护单位要实行特有的保护措施,制定出不同的开发策略。
图5“海丝”文化遗产旅游廊道构建图
福建“海丝”文化遗产旅游廊道的构建包括核心区、衍生区、拓展区和纽带。[16]核心区主要由厦门、福州、泉州3个沿海城市与福建世界级文化遗产旅游资源共同组成,把10种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资源与“海丝”资源结合在一起,避免同质化竞争。衍生区主要包括省级文化遗产、历史文化名城、街区、传统村落等,基本上沿交通、河流的线性分布,这样作为纽带的交通网络就可以把点上分布的文化遗产联系成线状、面状的廊道。拓展区是在核心区、衍生区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地域范围,包括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乡村旅游资源等。纽带就是遍布福建各个地区的公路与铁路(漳夏、福厦、向莆、厦深)、河流(闽江、九龙江、晋江)沿线,构成整个“海丝”文化遗产廊道,实现廊道内资源的合理配置,如图5。“海丝”旅游廊道主要由2个核心区(福州、泉厦)向周围辐射,并且与福建内陆的文化遗产廊道相互连接,相辅相成,共同发展。
四、结论
新海上丝绸之路的提出给福建旅游发展带来了新机遇。对福建“海丝”文化遗产分析发现,沿海地区文化遗产的密度高于内陆地区,物质类文化遗产多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遗产分布不均;级别越高的文化遗产的数量越少。从空间结构分析和区位熵模型分析发现,福建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名街、历史文化名镇、历史文化名村、传统村落在空间上的分布比较集中,数量相对均衡。耦合性分析发现,福建的“海丝”文化遗产的分布主要沿海岸线、河流、交通分布,这对文化遗产廊道的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SELLITA是目前唯一被认为ETA机心的接替产品,在历峰集团旗下的IWC万国表入门款中都可以看得到,还有一些比较小的独立品牌如依波路、梅花等品牌。
本文从宏观、中观、微观3个层面出发,提出“海丝”文化遗产旅游廊道主要是以福州、厦门、泉州3个旅游城市、19个主要历史街区和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文化遗址共同组成,并且与福建的文化遗产廊道相结合,共同形成文化发展圈。此外,“海丝”文化遗产旅游廊道的建设还要与福建的良好自然生态环境结合,形成具有特色的文化遗产与自然生态相结合的旅游廊道,以满足游客不同层次的需求。“海丝”文化遗产廊道的构建将单个文化遗产的点与点联系成为一个整体,不仅能促进福建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还有利于提升福建“海丝”文化遗产的整体认识。
[参考文献]
[1]Toteu S F,Anderson J M, Wit M D.“Africa AliveCorridors”:Forginganewfutureforthe people of Africa by the people of Africa[J].Journal of African EarthSciences,2010,58(4):692-715.
[2]Fabos J G.Introduction and overview:the greenway movement,uses and potentials of greenways[J].Landscape UrbanPlan.1995,33(3):1-13.
[3]Viles R L,Rosier D J.How to use roads in the creation of greenways:case studies in three New Zealand landscape[J].Land-scape Urban Planning.2001,55:15-27.
[4]俞孔坚,李伟,李迪华,等.快速城市化地区遗产廊道适宜性分析方法探讨——以台州市为例[J].地理研究,2005,24(1):69-76.
[5]张镒,柯彬彬.我国遗产廊道研究述评[J]世界地理研究,2016,25(1):166-174.
[6]张镒,柯彬彬,苏欣慰.海上丝绸之路遗产廊道构建设想及原理——基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背景[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15,27(5):20-27.
[7]丁蕴一.美国城市生态廊道建设及其对我国的启示——以丹佛为例[J].中国城市林业,2010(3):60-62.
[8]李军.国外文化遗产廊道保护经验及其对四川藏羌彝走廊建设的启示[J].四川戏剧,2014(11):116-119.
[9]李小波.三峡文物考古成果的旅游转化途径与三峡遗产廊道的时空构建[J].旅游科学,2006(1):12-17.
[10]焦睿红.长城文化遗产廊道构建初探[A].中国风景园林学会.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3年会论文集(下册)[C].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3:4.
[11]陶犁.“文化廊道”及旅游开发:一种新的线性遗产区域旅游开发思路[J].思想战线,2012(2):99-103.
[12]段友文,张小丁.“长城文化遗产廊道”:边关古村镇整体保护之构想[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1-7.
[13]盛亚莱,陈楚文,薛依欣.以文化的角度审视遗产廊道[J].现代园艺,2016(15):94-96.
[14]鲁艳,徐建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实证研究与R|S分析[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2,21(3):60-66.
[15]程乾,凌素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分布特征 及 影 响 因 素 分 析 [J].地 理 科 学.2013,33(10):1166-1172.
[16]张镒,柯彬彬.空间视角下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廊道构建研究——广东沿海地区为例[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16(3):22-30.
[17]王丽萍.文化遗产廊道构建的理论与实践——以滇藏茶马古道为例[J].贵州民族研究,2011(5):61-66.
下一篇:泉州“海丝”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