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那些茶事儿(下)
吓煞人香是横空出世的碧螺春
苏州的名茶除了白云茶、天池茶为历代记载传扬外,清以来却是碧螺春闻名天下,与龙井相伯仲。其实,早在唐宋以来,太湖洞庭山就开始采制茶叶,品种也较多,有西山剔目、东山片茶,也有粗杂的边销茶。清王维德《林屋民风》载:“土产茶出洞庭包山者,名剔目,俗名强茶。出东山者品最上,名片茶。制精者价倍于松萝。”清方武济撰《龙沙纪略》云:“茶自江苏之洞庭山来,枝叶粗杂,函重两许,值钱七八文,八百函为一箱,蒙古专用,和乳交易与并行。”由此可知,清初洞庭山采制的茶叶品种较多,质量差异很大,而紧细形的“剔目”和品质最上的“片茶”或可称为是碧螺春的雏形。
太湖东山茶场 席时超/摄
碧螺春名字的形成时间,大约是在清中期。成书于 1712年 的《林屋民风》“土产”条中只提到东山片茶,而《随见录》载:“洞庭山有茶,微似岕而细,味甚甘香,俗呼为‘吓煞人’,产碧螺峰者尤佳,名碧螺春。”《随见录》原书散失,史料引自清陆廷灿《续茶经》。康乾始,碧螺春成为朝廷贡茶,清顾禄《清嘉录》卷三记载:“谷雨节前,邑侯采洞庭东山碧螺春茶入贡,谓之茶贡。”顾禄生活年代大约于清代嘉庆道光年间,东山碧螺春茶已成贡茶当是更早的事儿,又章乃炜、王霭人编《清宫述闻》初续合编本“弘义阁等处·茶库”条记载:“乾隆时,各省例进方物,茶叶一类,两江总督进碧螺春茶一百瓶,银针茶、梅片茶各十瓶,珠兰茶九桶。……河东河道总督进碧螺春茶一百瓶,江苏巡抚进阳羡芽茶、碧螺春茶各一百瓶,……”可见到乾隆时候,碧螺春早已成为了贡茶。又清乾隆六十年(1795)李振青《集异新抄》记载:“包山寺(今吴县境内)有白茶树,花叶皆白,烹注瓯中,色同于泉,其香味类虎丘。一寺止一株,不知种自何来,植数十年矣。”
在当前我国企业的发展中,财务管理已经成为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以及任务,财务的合理管理对企业的稳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通过本文论述得知,想要解决商业经济下财务管理的问题,要完善财务管理的制度和提高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的自身素质,进而保证企业的稳定且持续发展。
碧螺春炒制
1949年以后苏州茶叶种植变化较多,据《苏州农业志》记载:20世纪60年代前,吴县茶种主要用本地洞庭东、西山群体种,俗称“柳叶条”“酱板头”“柴茶”等。60、70年代,开始引进安徽祁门的槠叶种、福建的“福鼎”种和浙江的“鸠坑种”等外地品种,多种在国有虞山林场、光福茶场、狮子山茶场及乡村茶场如西山堂里、涵村、天王坞,东山杨湾、东山镇,越溪张桥林场等处。
碧螺春好,采摘是关键,须细嫩茶芽,即采即炒。陆羽《茶经》关于茶叶好次,这样说道:“叶卷上,叶舒次”。制作上乘的碧螺春,0.5公斤干茶需要茶芽6-7万个所谓的“一旗一枪”,必须采摘细嫩的茶芽。时间选择春分后至清明、谷雨前最佳,有谚云:“前三日早,正三日宝,后三日草。”“雨前是上品,明前是珍品。”意谓清明前所采之茶,因嫩芽初展,为上春茶,俗称“明前茶”,为茶中珍品;难得遇到温暖的早春,采得春分之前的“分前茶”,则尤为名贵,数十年难得一遇,其次是明前,在清明后谷雨前采的茶,称“二春茶”,茶柄如旗,茶芽似枪,仍不失上品,俗称“雨前茶”。采摘炒成后的干茶条索紧结,白毫显露,色泽银绿,翠碧诱人,卷曲成螺,茶香四溢。冲泡后,叶片徐徐舒展,银澄碧绿。滋味鲜醇爽口,汤色绿而明亮。清·李慈茗《水调歌头·碧螺春》描绘甚佳,其云:“谁摘碧天色?点入小龙团。太湖万顷云水,渲染几经年。应是露华春晓,多少渔娘眉翠,滴向镜台边。采集筠笼去,还道黛螺奁。龙井洁,武夷润,岕山鲜。瓷瓯银碗同涤,三美一齐兼。时有惠风徐至,赢得嫩香盈抱,绿唾上衣妍。想见蓬壶境,清绕御炉烟。”一俟谷雨过后,天气渐暖,茶叶生长旺,有谚云:“谷雨茶,满地抓。”此时炒制的茶,俗称为“炒青”,品质也就逊色多了,却深受老茶客们的喜爱,因为叶较老,经泡,一杯可以喝上大半天,价廉物美实惠,立夏过后,茶叶日益变老,则不再采摘了,所谓“立夏茶,夜夜老,小满过后茶变草”。
刚采下的碧螺春嫩芽 席时超/摄
李根源题辞
南宋时期的苏州,因香花之胜,进入“茶引花香,相得益彰”的花茶萌生时期。在唐代陆羽《茶经·六之饮》中有“以汤沃焉,谓之庵茶,或用葱、姜、枣、橘皮、茱英、薄荷之属,煮之百沸”的记载。北宋蔡襄《茶录》、熊蕃撰、熊克增补《宣和北苑贡茶录》中,都谈到在贡茶中掺入“龙脑”香以增茶香的做法。当时还有“烹点之际,又杂珍果香草”的说法。此种茶饮,可以说是花茶生产的原型。真正开始生产花茶,却始于南宋初期。已有1000余年的历史。最早的加工中心是在福州,从12世纪起花茶的窨制已扩展到苏杭一带。明代钱椿年编、顾元庆辑《茶谱》较详细记载了窨制花茶制法:“茉莉、玫瑰、蔷薇、兰蕙、橘花、栀子、木香、梅花,皆可作茶。诸花开时,摘其半含半放之香气全者,量茶叶多少,摘花为茶。花多则太香,而脱茶韵;花少则不香,而不尽美。三停茶叶,一停花始称。”明朱权著《茶谱》曾这样说:“今人以果品为换茶,莫若梅、桂、茉莉三花最佳。可将蓓蕾数枚投于瓯内罨之。少倾,其花自开。瓯未至唇,香气盈鼻矣。”这是一种以花代茶的品饮方法,他还介绍了一种“熏香茶法”:“百花有香者皆可。当花盛开时,以纸糊竹笼两隔,上层置茶,下层置花,宜密封固,经宿开换旧花。如此数日,其茶自有香气可爱。有不用花,用龙脑熏者亦可。”这就是简单的熏制花茶工艺了。苏州多以茉莉、珠兰、栀子、玳玳花等熏茶。特别是茉莉花茶,香气文雅,能提精安神,尤为北方各省人士喜爱,宋代诗人江奎的《茉莉》诗赞:“他年我若修花史,列作人间第一香。”苏州本地人则尚饮新茶,据福格《听雨丛谈》载:“今京师人又喜以兰蕙茉莉玫瑰熏袭成芬,渐亦通于海内,唯吴越专尚新茶,不嗜花熏,固是出产之地,易得嫩叶耳。”这种南北不同的饮茶习俗,一直保持至今。
再比如思科证书,课程体系中的《计算机网络基础》《路由交换技术》《高级路由技术应用》融入了相关核心技能,学生学习这些课程后,可考取思科的CCNA、CCNP等认证证书或华为的HCNA、HCNP及HCIE认证证书。该证书还能申请以证代课、以证代学分(对应课程的学分)。
当地民间传说,碧螺春原是野茶树,有一年因为上山采摘,茶叶丰收,竹筐装不下,就顺势揣在怀中,没想到茶叶受热放出茶香,互相惊呼曰:吓煞人香,“吓煞人”是吴语,意思是吓人一跳,于此碧螺春先有了一个非常乡土的名字,后来又经过圣祖康熙钦点改名,一时间揄扬到上京,一举成名天下知。清梁同书《碧螺春》诗云:此茶自昔知者稀,精气不关火焙足。娥眉十五采摘时,一抹酥胸蒸绿玉。纤褂不惜春雨干,满盏真成乳花馥。”相传民国年间,当碧螺春最佳采摘时节,某些上海富豪绅以重金招当地清纯少女,上山采茶,采得嫩芽后,即用纸包放入怀中,无焦卷之患,以此制得绝妙茶品。又据新编《东山镇志》记载,东西两山的民间茶俗十分独特,如种茶时,将茶籽分塘播种后,要用小石块封盖,因为传说茶姑娘长得妩媚动人,山神老怪常在暗夜里前往调戏,故需用石块挡邪。清朱文藻《采茶歌》云:“采春茶,冒春雨,戴笠持筐走山女。采茶忙,焙茶忙,山泉到处声淙淙。新茶供客客满堂,有余时与家人尝。君不见,东村蚕娘勤采桑,丝成不得为衣裳。”诗意与宋代张愈《蚕妇》诗“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相同。
语义上具有普遍性的网络词语很可能进入规范的现代汉语中。例如“萌”,在网络上流行后,先后均在多种报刊的头条出现:“谁在稀里糊涂地卖萌”(2011年12月19日《世界新闻报》),“厦门公安网上“卖萌” 专家提醒“卖萌”要有度”(2011年12月28日《广州日报》,“萌可萌 非常萌”(2012年1月3日《羊城晚报》)……可见“萌”的语义接受普遍性很强,不仅在民众中广为流行,就连官方也主动接近。所以笔者认为,“萌”进入规范的现代汉语的可能性很大。
虎丘山上有座真娘墓,埋葬的是唐代的艺伎真娘,历代文人慕其芳名和气节,吟诗歌咏不断,连大诗人白居易也写有《真娘墓》诗,深情感叹:“不识真娘镜中面,唯见真娘墓头草。霜摧桃李风折莲,真娘死时犹少年。脂肤荑手不牢固,世间尤物难留连。难留连,易销歇,塞北花,江南雪。”民间还传说,茉莉花在真娘死前是没有香味的,真娘死后其魂魄附于花上,从此茉莉花就带有了沁人的香味。所以茉莉花又称香魂,茉莉花茶又称为香魂茶。
真娘墓在断梁殿外石道右侧,依岩有个小亭,东砌砖墙,嵌一大一小青石碑刻两方,均镌刻行楷“古真娘墓”四字。小碑为圣祖康熙年间张潮山手迹,大碑下方刻有“海陵陈铁坡重建”字样。下方突起的石头上刻有“香魂”两字,亦不知哪朝哪代那个多情文人的墨宝,真娘,在历史上是否真有其人,还是只是个民间美妙凄婉的传说,历来扑朔迷离。早在唐时候,范摅《云溪友议》记载说:“真娘者,吴国之佳人也,时人比於钱塘苏小小,死葬吴宫之侧,行客慕其华丽,竞为诗题於墓树。”据此推断真娘应该是在公元九世纪左右的人,因为白居易是在唐敬宗宝历元年即公元825年出任苏州刺史的,那个时候真娘已经葬在虎丘了。
此外,碧螺春的冲泡也十分讲究,明代苏州昆山人张大复《梅花草堂笔谈》中说:“茶性必发于水,八分之茶,遇水十分,茶亦十分矣;八分之水,试茶十分,茶只八分耳。”首先是水的选择,泉水为上,温度以70°~80°水温为佳,大半杯为度,而且是先在玻璃杯里冲上80°沸腾的水,然后再放3克左右的茶叶,因为碧螺春芽头十分幼嫩,所以不能用100°的水冲泡,否则滋味全失,看着茶叶螺旋水里慢慢打开,茶香随着温润的水汽蒸腾,轻轻靠近嗅闻,清甜的茶香、淡淡的花果香(由于碧螺春多种植在枇杷、梅花、桂花、杨梅树下,故而茶叶微微有花果香,这是太湖东西山茶叶独特之处。)立刻溢满飘逸出来,学着古人饮茶的模样,啜一小口,慢慢咽下,几秒后,回味有甘,茶香在舌头的两边氤氲开来,隐隐仿佛有花果的清香,心亦随着茶香慢慢沉静下来,正如苏州文化人、园艺家周瘦鹃《望江南》词云:“苏州好,茗碗有奇珍。嫩叶喷香人吓煞,纤茸浮显碧螺春,齿颊亦留芬。”
赵元于1352年作的《倪瓒写照》
花茶飘万里,茉莉人间第一香
关于碧螺春名称由来,说法颇多,最流行的说法是圣祖仁皇帝赐名。据王应奎《柳南续笔》记载,康熙三十八年(1699)春,圣祖玄烨南巡到太湖,巡抚宋荦将“吓煞人香”茶献上,圣祖品尝后十分欣赏,问它的名字,答以“吓煞人香”,圣祖认为不雅,以其茶色碧绿,卷曲似螺,又出洞庭碧螺峰等,赐名“碧螺春”。清顾禄《清嘉录》、清陈康祺《郎潜纪闻》、清袁学澜《吴郡岁华纪丽》等均有类似的记载。清乾隆《太湖备考》卷十六亦记云:“东山碧螺峰石壁产野茶数株,山人朱元正采制,其香异常,名‘吓煞人香’。宋商邱抚吴始进上,题曰‘碧螺春’。自是督抚提镇岁来采办,售者往往以赝乱真。元正殁,制法不传,即真碧螺春亦不及曩时矣。”这是流传最广、比较公认的一种传说。历代咏此诗词也不少,清陈康祺《咏碧螺春》诗咏道:“从来隽物有嘉名,物以名传愈见珍。梅盛每称香雪海,茶尖争说碧螺春。已知焙制传三地,喜得揄扬到上京。吓煞人香原夸语,还须早摘趁春分。”
一说花茶创始人是元末高士倪云林。据《云林遗事》记载,倪云林首创“莲花茶”,倪瓒(1306~1374),字元镇,号云林,人称倪迂。善画山水,为元四家之一,好古博学,终生不仕,是个“闲身空老,孤篷听雨,灯火江村”的散淡人。
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已经不能满足当前的教学形式,在如今社会经济形势和新课改的形势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已经成为义务教育最基本的工作。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方法,尤其是学困生,在为其打造更加舒适的学习环境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学习技巧和能力,遇到问题时给予一定帮助,是帮助学困生打破困境最重要的条件。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就是这个道理。
相传倪瓒好饮茶,特制“清泉白石茶”,明人顾元庆《云林遗事》里讲:“倪元镇性好饮茶,在惠山中,用核桃、松子肉和真粉成小块如石状,置于茶中饮之,名曰清泉白石。”这清泉白石茶,其实是观赏性颇佳的养生调饮茶,味道可能不过尔尔,宋朝宗室后裔赵行恕慕名而来,倪瓒用此喜爱的好茶来招待他。赵行恕喝过后却觉得此茶不怎样。倪瓒十分生气,对他说道:“吾以子为王孙,故出此品,乃略不知风味,真俗物也。”居然与之绝交。倪瓒饮茶还讲究野趣,他在《绝句》还写到在小船上敲火煮茶的情景,十分有趣,其诗云:“松陵第四桥前水,风急犹须贮一瓢。敲火煮茶歌白苎,怒涛翻雪小停桡。”
明洪武六年(1373),倪瓒73岁的时候途经苏州,狮子林正在修筑中,曾参与造园,并题诗作画,绘有《狮子林图》,疏林坡岸,幽秀旷逸,笔简意远,使狮子林名声大振,一时间成为佛家讲经说法和文人墨客赋诗作画之胜地。
在江南之地,湖荡遍地,植莲其中,夏末秋初,莲花盛开,有赏荷盛事,文人清玩亦多喜制作和饮用莲花茶,说倪云林创制莲花茶却是有可能的,莲花茶制法在顾元庆删校《茶谱》时候全部保留了相关内容,在“诸花茶法”中详细记到:“莲花茶:于日未出时,将半含莲花拨开,放细茶一撮,纳满蕊中,以麻皮略絷,令其经宿。次早摘花,倾出茶叶,用建纸包茶焙干。再如前法,又将茶叶入别蕊中。如次者数次,取其焙干收用,不胜香美。”明屠隆《茶说》里也有同样文字,只是稍稍简略些而已,这些记载都是文人的雅事儿,如宋徽宗《大观茶论》所言“咸以雅尚相推,从事茗饮。”却无意中开辟了中国茶文化的新领域,倪云林创制“莲花茶”的时候是绝对想不到自己有这样开创性的贡献。
明代开始,苏州虎丘山下之山塘街一带出现窨制花茶的茶行、茶栈。“斗茶时节买花忙,只选多头与干长;花价渐增茶渐减,南风十日满帘香。”吴门诗人钱希言诗描绘出买花窨制花茶的热闹情景。苏州花茶主要品种有:茉莉花茶、白兰花茶、玳玳花茶、珠兰花茶。此外还有较少应市的桂花花茶、腊梅花茶、蕙兰花茶等品种,却以茉莉花茶为主。
虎丘真娘墓前题刻:香魂
苏州虎丘古真娘墓
据说东山“碧螺峰”三字系王鏊所书。据清乾隆《吴县志》记载,“碧螺峰”原为王鏊题写,因年久字迹模糊,民国十九年李根源在旁题写了“碧螺春晓”四个大字。
+[σ(α(y)),σ([x,z])]+δ[σ(α(z)),[σ(x),σ(y)]]-δ[σ(α(z)),σ([x,y])]
碧螺春茶好,炒焙亦有自己的特色,对碧螺春采制工艺较早、较为系统的记载是朱琛《洞庭东山物产考》卷二说:“茶有明前、雨前之名,因摘叶之迟早而分粗细也。采茶以黎明,用指爪掐嫩芽,不以手揉,置筐中覆以湿巾,防其枯焦。回家拣去枝梗,又分嫩尖一叶二叶,或嫩尖连一叶,为一旗一枪,随拣随放,做法用净锅,入叶约四五两,先用文火,次微旺,两手入锅急急炒转,以半熟为度,过热则焦散而香散,不足则香气未透。炒起入瓷盆中,从旁以扇搧之,否则色黄香减矣。碧螺春有白毛,他茶无之。碧螺春较龙井等为香,然味薄,瀹之不过三次,饮之有清凉醒酒解睡之功。”碧螺春炒焙的独特之处,在于高温杀青,热揉成形,搓团显毫、文火干燥四个连续操作环节,一锅到底,俗话说:“手不离茶,茶不离锅,炒中带揉,揉中有炒。”这样出锅的碧螺春呈现的是独特外形,当地人称是“铜丝条,螺旋形,浑身毛,一嫩三鲜自古少”。可见碧螺春炒茶技艺的独特之处。
大约清雍正年间开始,虎丘一带成为我国著名的四大香花产区之一,“虎丘茶花”为苏州一大特产。茶花是窨制花茶的原料,茶商与花农间的不解情结,苏州虎丘花神庙维修后立碑,记录了茶花之盛,桐桥内花神庙自明初创建后,分别于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嘉庆十四年(1809)、道光十八年(1838)三次进行重修,其中嘉庆十四年重修时,曾勒石刻碑,作记云:“本庙始于先朝,创建以来,历次重修,未经载注。今嘉庆十四年仲秋月,蒙众善姓士商捐资重建。芳名于左……”所列“捐助士商”中,有“关东庄”“茶商”“茶行”“茶叶店”等,赞助茶商多达40余户,捐资180两(总捐纹银400余两)。在苏州茶商中“关东庄”,就是以经营花茶为主,专门运销东北的茶商,可见其规模之大。据记载清末民初,苏州花茶经海上运销东北的花茶,每年在8000担左右。清光绪(1875—1908)年间,虎丘一带花农约150户左右,年制珠兰花茶约5000担,至清末花农增至645户,年产茶花可供制花茶达15000担。位于山塘河南岸间,花茶行栈多达50余户,每年五月至十月窨制花茶旺季,各茶庄纷纷招来临时拣花女工,通过运河来到山塘河上各路茶商云集于此,车船常常拥塞。
苏州留园路上的苏州茶厂每到生产花茶的季节,就能见到成群结队的花农挑着成担的茉莉花、白兰花、玳玳花送到茶厂窨制花茶,整条留园路会因此花香飘荡于路,香喷喷好几天,特别是茉莉花茶是苏州花茶中的翘楚,虎丘周边的花农窨制茉莉花茶,历来深得人们尤其是北方人士的喜爱。
相传元末吴王张士诚,听说倪的高名,几次请他出仕均被拒。相传吴王之弟张士信还派人奉上金银礼品请倪瓒作画,也被他斥责,怏怏而回。张士信为此怀恨在心,一次张士信与宾客游太湖,闻芦苇中有异香,随行告诉他说,倪云林吟诗作画时总要焚烧这种异香。张士信派人搜索芦苇丛,果然从渔舟中找到倪瓒,乘机将他拖出船,用木杖毒打,差点毙命。朱元璋平定张士诚后,倪瓒忽散尽家财,黄冠道服隐迹太湖一带。洪武七年(1 3 7 4)病逝,享年7 4岁。
1949年以后,苏州茶厂生产的“虎丘牌”一级茉莉花茶还荣获“全国优质食品银质奖”,二级、三级茉莉花茶获商业部和江苏省优质产品荣誉称号,五窨的“苏萌毫”成品茶还被评为全国名茶。20世纪50年代开始,苏州茉莉花茶开始出口,外销香港、东南亚、欧洲、非洲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
城里人与乡镇人“吃茶”各道
江南人传统上把喝茶看成生活中开门的第一件事,称之“吃茶”。苏州旧时有“早上皮包水,下午水包皮”的习俗,所谓“皮包水”即泡茶馆吃茶,“水包皮”指泡浴室,老茶客每天晨光熹微,便按时必往茶馆吃茶,俗称“吃板茶”,早餐亦在茶馆中完成。旧时茶馆兼营饼点,如蟹壳黄、盘香饼、面衣、生煎馒头、各色面条、风味小吃,茶客呼之即来,随其挑选,十分方便。旧时江南城里乡镇都分布各色茶馆,同时还兼信息交流,娱乐,谈买卖等功能,茶馆大都设有书坊,人们还可在此听书,下棋,打牌,品画,赏花活动。老年人往往坐到中午时分离去。
将元人戏曲中用典、用事“不拘时代先后”的特征,从明人原本以史实角度解读戏曲内容,对该特征加以贬斥的僵化思维中解放出来,用“雪里芭蕉”的绘画意象形象而言简意赅地阐释其中的不尽之意,使之由“以史解曲”的视角束缚,转而升腾为“不可易与人道也”的“得意忘言”美学范本。
苏州城里茶馆,旧时泡茶用的水,取自胥门外的胥江,那个时候茶馆砌的是大灶头,烟囱较粗,像老虎尾巴,前面炉膛像老虎嘴巴,故而俗称老虎灶,胥江水往往雇专门的人挑到老虎灶旁的大水缸里。苏州文人喝茶最喜用“天落水”,收集此水的装置叫净落。下雨时,雨水通过净落管流到坛子里,且有开关装置,初雨有尘不要,要等到屋面已被雨水洗干净后,才打开开关,让雨水流到坛子里,特别是每年五月黄梅季节,收蓄雨水,以其甘滑胜山泉,嗜茶者视为珍品,称之梅水。清徐士宏《吴中竹枝词》:“阴晴不定是黄梅,暑气熏蒸润绿苔。瓷瓮竟装天雨水,烹茶时候客初来。”
苏州茶馆里旧时喝得多是安徽来的茶叶和东西山的碧螺春、炒青。清时闻名的茶馆有玉露春、三万昌茶社、品芳茶社、吴苑深处及小仓别墅等。玉露春早在民国十二三年闭门歇业。三万昌茶社在玄妙馆观音殿右侧,三开间门面,后门直通到大成坊巷,是苏州综合型的茶馆,内设有书坊,而且形成了有规律的“茶会”,即米市店老板茶会、油茶会等,买卖交易皆在饮茶之间谈妥,故而上市时人头济济,热闹非凡。而品芳茶社则开始是苏州文明人雅聚之所,随着营造业、砖瓦业从业人员和道士的进入,逐渐成为他们聚会之所。
1.1 对象 根据整群、分层、随机的抽样原则,于2010年9月-2011年6月在佛山市内3区(禅城区、南海区、顺德区)抽取幼儿园、小学、中学各1所共1 800名4~1 6岁儿童作为调查对象。
苏州茶社讲究环境园林布置,据周振鹤《苏州风俗》一书记载,民国时:“茶肆以吴苑深处及小仓别墅最为有名。吴苑深处有爱竹居,话雨楼等,分室列座,雅洁无尘。此地客来,风生七碗。小仓别墅则卉石错立,绿痕上窗,消夏湾也。且有扬式点心,别绕滋味,但自甲子战后,满城风雨,别墅亦即歇业,迄今尘封,架上鹦鹉,不问呼茶声矣。”今苏州人仍沿旧俗,园林小街曲巷开有茶馆,人们邀饮聚会于此,品茶兼吃各式点心,下棋,打牌,谈交易,吃茶风俗仍盛行不衰。
应用层是物联网和用户的接口,它与行业需求相结合,实现物联网的智能应用。应用层的应用支撑子层由各种支撑平台和中间件组成,其主要功能包括对采集数据的汇集、转换、分析,以及用户层呈现的适配和事件的触发等。在物联网中,RFID标签中存储着规范而具有互用性的信息,通过无线通信网络把信息采集到处理系统,实现对物品信息的分析和处理,并通过互联网实现信息的交换和共享。
新年里,城里人要吃元宝茶。所谓元宝茶,即用青橄榄泡茶,年初一请吃橄榄茶,讨吉利的口彩,也让清香微苦的青橄榄洗刷一下新年油腻了胃口。金孟远《吴门新竹枝》咏道:“圆子年糕莲桂汤,满壶椒酒味甘芳。醉来笑把茶经读,龙井春浮橄榄香。”王稼句《姑苏食话》还引了民国三十一年(1942)《清乡新报》有署名阿宝的《新年竹枝词》,咏道:“锣鼓喧天岁事更,瓯香橄榄最知名。新春半月观前市,士女倾城第一声。”词下小注云:“新正半月,玄妙观中,热闹异常。观前一带茶坊,例于此际在茗碗上加鲜橄榄,游观者每称吃橄榄茶,此风各地仿佛也。”
苏州乡下有吃阿婆茶的习俗,这是女人们的专利。农闲时候村中妇女齐聚在一起,一边聊着家常、一边手里还做着针线活,烧水是十分寻常的陶器瓦罐,燃料用的是寻常地里顺手捡拾的竹片树枝。阿婆茶品茶时还有茶点相配,随着四季不同而各异,如菜苋、瓜子、酥豆、蜜饯和糯米小方糕。屋宇下,女人们说的口渴了,做活累了,歇一会儿,喝口茶,吃点小点心,家长里短,心平了,气也顺了。清《平山堂话本·快嘴李翠莲记》里也描述过阿婆茶,说是李翠莲嫁到张家,众人都嫌她嘴快,三日,“那翠莲听得公公讨茶,慌忙走到厨下,刷洗锅儿,煎滚了茶,复到房中,打点各样果子,泡了一盘茶,托至堂前,摆下椅子,走到公婆面前,道:‘请公公、婆婆堂前吃茶。’又到姆姆房中道:‘请伯伯、姆姆堂前吃茶。’员外道:‘你们只说新媳妇口快,如今我唤她,却怎地又不敢说甚么?’妈妈道:‘这番,只是你使唤她便了。’少刻,一家儿俱到堂前,分大小坐下,只见翠莲捧着一盘茶,口中道:公吃茶,婆吃茶,伯伯、姆姆来吃茶。姑娘、小叔若要吃,灶上两碗自去拿。两个拿着慢慢走,泡了手时哭喳喳。此茶唤作阿婆茶,名实虽村趣味佳。两个初煨黄栗子,半匙(吴方言:音抄)新炒白芝麻。江南橄榄连皮核,塞北胡桃去壳柤。二位大人慢慢吃,休得坏了你们牙齿。”从快嘴李翠莲唱茶声里,今人知道那时候的阿婆茶用的是栗子、炒熟白芝麻、橄榄、胡桃泡成,养生功效显著。
老味道茶馆之老虎灶 莫厘峰客/摄
而在吴江的芦墟、七都、桃源一带,则流行喝风枵茶。所谓风枵茶就是糯米饭糍干茶,民间传说是招待过某位帝王的茶,又称“待帝茶”,女婿第一次上门,结婚、生子或贵客第一上门,须泡此茶以为待客之道,甜一甜,图个生活甜蜜好口彩。做法是;先将糯米煮成饭,然后在锅里把糯米饭团慢慢碾压转动,锅内的饭糍变薄变干,迅速将它铲下来,一张风枵就做好了。雪白香脆,放上糖沸水冲泡,云片般在水里翻卷,入口香甜绵软。当地女人坐月子,也用风枵茶补身子。此外当地民间还有熏青豆茶。家里来了客人,就拿它招待上宾。熏豆茶中其实只有少量嫩绿的茶叶,更多的是称之为“茶里果”的佐料,薰豆用的是新鲜的毛豆熏制成,辅料一般为胡萝卜干、橘皮、桂花、白芝麻,讲究的人家还加入震泽黑豆腐干丝、浙江天目的笋尖或福建的青橄榄等,味道咸香诱人,既可疗饥,又可解渴。
旧时,苏州城中地狭民稠,夏日懊糟难眠,多趋玄妙观广场茶肆品茗纳凉,以祛热驱暑,各色小吃蜜饯皆有叫卖,称吃风凉茶。药店配制出售“薄荷茶”“芦蒿茶”价廉物美,预防中暑,开胃袪湿,吴俗尤重“双花茶”,即以金银花、白菊花点汤为茶,或自家制之自饮,清凉消暑。
苏州民间还有吃讲茶的习俗,族中纠纷,邻里矛盾,相邀至茶社吃茶评理,理输者付茶钱,俗称吃讲茶。每至立夏城乡都有吃七家茶的习俗。茶以左右邻家索取为佳,再加隔年撑门炭烹茶以饮,云可防小儿疰夏。
古人讲究饮茶的时间、地方,这样的讲究也是茶文化的组成部分。据许次纾《茶疏》之说,最宜于饮茶的时间和环境是:“心手闲适,披咏疲倦,意绪纷乱,听歌拍曲,歌罢曲终,杜门避事,鼓琴看画,夜深共语,明窗净几,佳客小姬,访友初归,风日晴和,轻阴微雨,小桥画舫,茂林修竹,荷亭避暑,小院焚香,酒阑人散,儿辈斋馆,清幽寺观,名泉怪石。”看罢许次纾所说,我想苏州园林是最适合的了,时间是春夏秋冬四季园林景色不同,环境有亭、轩、楼、阁,两三好友把盏饮茶聊天,春云微雨、炎夏荷香、秋菊丽日、冬雪清幽。琵琶弦索声、昆曲绕梁音若有若无,仿佛间犹如仙境。明高濂的养生经典《遵生八笺》中写道:“人饮真茶,能止渴消食,除痰少睡,利水道,明目益思,除烦去腻,人固不可一日无茶。”
三瘸子的媳妇马上就要搬到京城了,临行前,她对乔瞧说:“你该庆幸,没嫁给秀容月明。你看,他家都要被杀头了。”
现代科学研究表明,茶叶有消炎杀菌、明目、兴奋、降血压、降血脂,抗衰老、抗辐射等作用。花茶还有药理作用,如茉莉花有理气开郁、辟秽和中的功效,并对痢疾、腹痛、结膜炎及疮毒起到消炎解毒的作用。玳玳花茶则有开胃通气的药理作用,可镇定心情,解除紧张不安情绪,也有助于缓和压力所致的腹泻,促进循环,此外,还有减脂瘦身的效果,喝茶有百利而无一害也。
苏式园林与许次纾《茶疏》说甚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