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音乐家的创作灵感
文艺创作往往需要创作灵感的偶然迸发。灵感来临如电光石火,瞬间照亮生活积累,点燃创作激情,突破创作困境,迎来文思泉涌,最终诞生出优秀作品。音乐创作尤其如此。以下音乐创作个案便是明证。
1964年,著名作曲家付庚辰按照组织安排,替换原作者为电影《雷锋》创作主题歌。经过体验生活,他认为原主题歌《高岩之松》只是表现了雷锋精神伟大的一面,而雷锋的特点是平凡中的伟大,主题歌一定要表现出这个特点。于是他决定重新构思,但苦思好多天也没有结果。一天夜里,他脑海里突然涌出一句词曲:“雷锋,我们的战友,我们亲爱的弟兄。”好像找到感觉了,他在心里反复咏唱着,接着又涌出一句:“雷锋,我们的榜样,我们青年的先锋。”再往下虽然没词儿了,但他敏锐地意识到,连日来苦思冥想、求之不得的音乐形象,终于被捕捉到了。于是他一气呵成将主题歌旋律写了下来,然后趁热打铁填好歌词。传唱至今的《雷锋,我们的战友》就这样诞生了。
2.4.1 不同医疗机构级别的医务人员院感知识认知正确率比较分析 对不同医疗机构级别的医务人员院感知识认知正确率进行比较分析发现,省市级医院、区级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和民营医院的问卷总体认知正确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手卫生认知、治疗过程防护认知、消毒与灭菌认知和医院污物处理认知这4个方面的认知正确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1973年,付庚辰为电影《闪闪的红星》作曲,他先后写完了主题歌《红星歌》,男声独唱《红星照我去战斗》,以及其他歌曲。就在准备录制这些音乐时,他偶然从剧本第三稿中,看到这样一首歌词:“夜半三更盼天明,寒冬腊月盼春风,若要盼得亲人回,岭上开遍映山红。”这几句歌词让他怦然心动,激发了他新的创作灵感。在一片白色恐怖当中,在夜半三更的山中茅屋里,当冬子问起红军什么时候回来时,朴实的妈妈凭着愿望和信念,坚信红军一定会回来,于是唱出了这发自肺腑的动人歌声。歌词很生活化,很有诗意,颇有特色,与剧中情境和人物性格都非常贴切。于是他毅然放弃了原先创作的《手捧红星盼红军》和《热血迎来红旗飘》,重新创作了家喻户晓的《映山红》。
1980年年末,著名作曲家刘锡津接到词作家王德创作的歌词《我爱你,塞北的雪》,这首歌词立即激起他的创作灵感。他认为这首歌词准确地描绘出了雪的感觉,意境非常美,语言也很朴实,能让人感受到家乡的可爱。在灵感的刺激下,他拿着歌词进入琴房,只用了半个多小时,就把曲子写好了。就这样,《我爱你,塞北的雪》于1981年年初飘飘洒洒进万家!
设置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奖励制度,奖励在资产管理实务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工作者,奖励提出资产管理合理化建议的人员。将员工的奖金与经营性资产取得的效益相挂钩,最大程度地发挥经营者的积极主动性,尽可能地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同时,对造成国有资产损失者,则应该按照有关规定,并依据当事人的责任大小追究其责任,并要求进行一定的赔偿。对管理意识薄弱的主管人员,造成国有资产损失、流失等后果的,则应给予严惩。
音乐家的创作灵感固然源于其审美的心理机制,但归根结底还是源于生活。比如付庚辰在创作《雷锋,我们的战友》之前,于寒冬腊月到雷锋班当战士。这期间他多次到雷锋生活过的地方,跟培养雷锋入党的指导员谈心,和战士们一起开座谈会,参观雷锋连队陈列馆,到雷锋当过校外辅导员的学校与校长和老师谈话。在这些刻骨铭心的深入生活的过程中,他被雷锋精神深深地感动和激励着,同时对雷锋精神的认识也发生了深刻变化,觉得雷锋的伟大,并不像黄继光和董存瑞那么壮烈,而是寓伟大于平凡。歌曲最终表现出了雷锋精神的这一鲜明特点,让人在一种亲切感中被感动,被激励。
再比如刘锡津在创作《我爱你,塞北的雪》之前许多年,便对“塞北的雪”情有独钟。刘锡津1948年出生于冰雪之都哈尔滨,在哈尔滨生活了半个多世纪。他9岁时凭借音乐天赋顺利进入哈尔滨市少年宫合唱团。那一年哈尔滨下了一场罕见的大雪,这场大雪给这位敏感多情的音乐少年留下终生难忘的美好记忆。出于对这场大雪的美好感受,他创作了自己第一首儿童歌曲《雪花飘飘》,并满怀信心地把稿件投到《儿童歌曲》杂志。虽然这首歌曲作品没有发表,但它却铭刻了刘锡津对家乡白雪的绵绵情思,并从此与雪结下了不解之缘。刘锡津曾满怀深情地说:“我是黑龙江人,从小就喜欢雪。在白雪的覆盖下,房屋都穿着厚厚的白衣,神秘极了。雪是那么晶莹剔透,那么洁白美丽,我对雪有着特殊的感情,雪对于我来说,象征着境界和情趣。”
实践证明,完全没有灵感的音乐作品,往往平淡无奇;而动人心魄的音乐力作,必定在创作时迸发过灵感。灵感与大脑机制有关,但必须源于长期的生活积累,乃至深厚的艺术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