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生态系统理论框架构建与案例研究

更新时间:2009-03-28

一、引言

创新驱动发展已成为中国的核心国家战略。在此战略引领下,中国在创新领域取得了重大进展。2015年,中国的研发支出总额达到1.422万亿元,相当于欧盟国家的平均水平,这一数字占世界各国研发总支出的20%,位居全球第二[1]。与巨大创新投入体量对应的是,我国专利转化率平均不到20%,实现产业化的不足5%,大学和科学家创新的成果往往不被企业家所接受[2],科技与经济“两张皮”的问题未能从根本上解决[3],这就要求企业家和科学家形成良好互动、学术价值和商业价值紧密结合[4]

为了揭示创新型经济的本质,回应我国创新高耗低效问题,寻找“新常态”下经济驱动力和增长机制,创新3.0被重新定义,创新生态系统理论被引入。该理论不仅分析企业内部创新资源的协同共生,也关注创新过程中用户的角色、应用的价值、协同的内涵和大众的力量,更重要的是,它将创新环境不确定性、复杂性和模糊性也纳入到创新的变量研究中。创新生态系统理论超越了现有的市场理论和组织理论,实现了由一个静态、工程式、机械式的创新系统向动态、生态化、有机式的创新生态系统范式的转变[5]。在创新生态理论的启发和影响下,我国的本土企业如乐视构建的创新生态圈、海尔打造的全新社群开放创新生态系统等创新实践,正在依托市场自发形成“自然生态”,探索构建具有中国国情的创新生态系统。

二、创新生态系统理论框架

1.创新生态系统理论脉络

创新生态系统的概念和思想来源于生态科学。英国生物学家Tansley(1935)首先提出生态系统,并以此统一植物群落的诸多术语,提出生态系统是“特定区域内,多种生物之间进化、竞争、捕食和共生形成的社区或集合”[6]。随着知识经济和全球化的到来,一些经济管理和社会学领域的学者开始尝试借鉴生态系统概念来解释组织内部和组织之间的相互竞争、依存共赢,以及繁衍演化。概括起来,与创新相关的生态系统理论研究领域主要有三种研究范式。

(1)网络视角的创新生态系统构建

传统授课模式下,课程目标通常只关注学生的专业能力,教学内容的设置及教学方法的选择等也都是为了确保学生专业能力的实现。专业能力当然是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但是从人才需求的角度看,仅仅具有较高的专业能力并不符合职场对人才的要求,职场需要的是大量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不仅仅在专业上能够胜任岗位的要求,还要有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较强的创新精神等。

技术共享网络平台型创新生态系统是图1中的A点。这种模式本质上是一个基于技术群落和产品平台的创新生态系统。技术标准制定企业首先构建一个技术共享网络平台,然后各类创新主体围绕这一平台开发出兼容互通的技术模块,进而通过与支撑技术的连接而演化为知识异化、共享共生、共同进化的创新生态系统。技术共享网络平台型创新生态系统通常采取功能差异化战略,系统的边界基于产品功能的研发范围,即在确定产品基本使用价值的前提下,通过附加功能或延伸服务去引导消费者的偏好以增加品牌黏性。

肾脏疾病是泌尿系统最常见、最重要的危重疾病之一。急性肾功能衰竭和慢性肾功能衰竭是临床常见病。随着宠物在人们生活中的地位逐渐上升,肾脏疾病已成为畜牧业者和宠物医生关注的焦点。在肾脏疾病的治疗中,及时准确的诊断可以大大提高肾脏疾病的治愈率。

在课堂中的学习大多数都是理论知识的方面,教师通常在课堂中以授课为主,而学生在其中的参与很少,只是单纯进行听讲,因此教师很难保证学生在课堂当中的听课效率,也很容易让学生的实践与理论知识不能够很好结合,使学习得到巩固。因此,在开展一般的课堂之外,教师也要做到应用与学习相结合,通过开展相应的语文课外学习或者活动,来帮助教师弥补在课堂当中存在的缺陷,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认识水平,让课堂学习变得更加有滋有味。

国内的学者更多关注的是创新网络与创新绩效的关系。王伟光等的研究发现了产业创新网络中存在核心企业控制力,并阐释核心企业控制力悖论问题[12]。白鸥和魏江通过对技术型服务企业和专业型服务企业两个案例的对比分析,识别了基于制度的关系治理和基于情感的关系治理两种不同的创新网络治理机制。刘学元等构建了网络关系强度、企业吸收能力和创新绩效三者之间的关系理论模型,通过检验我国的制造业,发现创新网络关系强度对创新绩效没有直接影响,但可以通过吸收能力对创新绩效产生间接影响[13]

它不仅长得好看,而且还能跟我对话,特别可爱。在它后面有一个开关,打开开关,我说:“你唱首歌吧?”它立马就开口了:“一闪一闪亮晶晶……”它还会背古诗、讲故事。走起路来摇摇摆摆,好像一只小巧的企鹅,真好玩。

战略管理的核心问题是组织的竞争优势和生命周期。基于这种视角,学者们开始关注各类创新系统兴盛衰败和相应的创新政策。Chesbrough提出的开放式创新[16]可以被看作是创新生态系统的战略主导模式。Marco Iansiti&Roy Levien分析了生态系统的动态能力对微软和沃尔玛创新发展的积极影响,提出了商业生态系统的概念并做了分类[17]。Huang&Chou强调要在创新生态系统内部充分利用技术并购和技术交易,快速进行产品研发和商业化推广,实现跨组织竞争优势和系统治理。

(2)演化经济学视角的创新生态系统演进

边界。创新生态系统边界是指系统与环境的界限,它不但体现着系统整体的组织方式和组织程度,还影响着系统的演化方式、演化方向与演化速度。日新月异的ICT技术使基于资产纽带和契约纽带的传统创新生态系统逐渐网络化,曾经受制于地理边界、组织约束、任务规定和身份限制的创新主体成为新型创新生态系统中的自主选择者、自我雇佣者和自由贡献者,创新生态系统边界呈现模糊化趋势,创新要素实现无边界渗透。

除了构建创新系统的演进机制和路径之外,有学者还结合具体行业和企业的创新实践勾勒创新系统的演化进程。吴雷研究了装备制造业突破性创新机制的系统演化,探讨演化过程中的分岔与突变过程和涌现过程,得出其演化轨迹的特征。陈文婕等基于1992-2011数据分析了全球低碳汽车技术合作创新网络特征及演化路径,提出了创新行动者之间连接不紧密,信息的传播速度较慢,核心组织逐渐突显的趋势等观点。李进兵通过比较中国高铁和新能源汽车两个案例,寻找到我国不同产业创新系统的序参量,为制定指向明确的产业政策提供了参考。

现有的研究将创新系统的演化过程进行生态化描述,没有说明创新生态系统是如何创立的,而且学者们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新的产业环境下核心企业如何在其中发展并取得市场领先地位。事实上演化视角下的创新生态系统要考虑的不仅仅是单个产品或企业的发展问题,而是如何构建一个由政府、研发者、企业家、投资人、竞争对手和中介机构共同构建的生态系统,系统演化的关键问题是它的驱动力,即如何设计一种各方都能接受的利益分享模式。

(3)战略管理视角的创新生态系统政策制定

网络视角研究创新系统的主要贡献在于阐述了网络中创新主体根植性的生态化比拟。学者们基于网络嵌入性研究创新主体关系和创新制度的协调,通过塑造网络的动态性来避免路径依赖和网络结构刚性。由于知识外溢和知识共享最容易产生协同效应,两者通常被认为是创新系统的动力。研究强调了创新主体在网络中所处位置的重要性,以及社会关系对组织生命力和组织形式的影响,为分析创新生态系统的发生机制提供了思路。

关于创新生态系统的研究,Annalee Saxenian将硅谷的成功归结于冒险、宽容、合作的创新文化,提出了创业“栖息地”的概念[18]。Victor Hwang&Greg Horowitt拆分了硅谷这个世界顶级创新基地形成的原因、繁盛的背景和发展的元素,描述了创建一个新硅谷的规则,发现了硅谷生态圈的“雨林经济公理[19]”。2004年美国PCAST指出:国家的技术和创新领导地位取决于有活力的动态创新生态系统。柳卸林等人呼吁“决策部门应从创新生态的角度重新思考我国科技管理模式”,显示出独到的学术洞察力。

邹某某受雇于孙某某从事货运工作。邹某某驾驶的孙某某所有的重型货车在行驶途中发生故障,邹某某下车查看,在返回驾驶室的过程中,被刘某某驾驶的拖拉机拖车车厢挤伤胸部,经抢救无效死亡。后经公安交警大队认定,刘某某负事故主要责任、邹某某负次要责任。事故发生后肇事方以经济困难为由拒不赔偿,邹某某的雇主也置之不理。邹某某的妻子认为雇员在从事雇佣活动中受到的伤害,雇主应对其承担赔偿责任。邹某某之妻以此为由将孙某某诉至法院。请求法院判决孙某某承担赔偿责任。①

目前中国正处在创新创业的最好时期,“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已成为时代的主旋律,但是政府还存在科技崇拜心态,认为只要有了高科技产品和高科技企业,创新就完成了。我国科技资源配置模式仍是计划配给模式:先由政府部门确定选题,再主要由大学或研究院所来申请,科技成果最后由政府组织专家来鉴定。十年前的美国已经开始以创新生态作为政策工具来引导产业和地域的创新布局,研究并借鉴其创新实践必定有利于我国创新实践从“技术导向”向“生态导向”转型。

2.创新生态系统的内涵

从对文献的梳理可以看出,不同范式的创新生态系统理论百花齐放,甚至连研究对象都存在争议。尽管目前尚没有对创新生态系统概念形成统一的认识,但是各类生态系统的理论具有内在的同一性和相关性,它们都是用自然界和生物界的规律来解释人类社会各种组织的特性,在这些理论的基础上,可以对创新生态系统的内涵(定义、特征和维度)进行界定。

(1) 定义

相对于国家创新系统和区域创新系统这些已经深入人心的概念,如果仅仅简单将“生态”二字加在创新系统中间,那么创新生态系统这个概念便失去了应有的学术价值。因此,给“创新生态系统”下定义必须首先要强调它的“生态性”,即“共生”、“多样”、“互补”、“稳态”等性质。借鉴生态系统的相关理论和文献,类比自然生态特征,“创新生态系统”可以定义为:基于某种创新资源的吸引,多个创新主体聚集在一定的地理范围或社会网络范围,经过价值共塑、利益共享和风险共担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自我进化的组织联合体。

这个定义强调三个方面:一是回应了创新生态系统到底是不是一个区域的概念的争论?硅谷的存在证明了创新生态系统可以有地理属性,但是显而易见,知识经济和全球化辅以现代ICT工具,创新早已轻松突破了地域的限制,“知识在走廊和街道之间传播要比跨越海洋和洲际容易得多”的观点需要修正,创新生态系统更多以创新网络的方式存在。二是提出了创新生态系统的本源问题,创新资源多种多样,资本、人才、文化、信仰等等到底是哪种或哪几种推动了创新生态系统的形成?这是最吸引研究创新生态系统学者的问题。基于不同国别、不同文化和不同经济基础,“某种创新资源”应该是千差万别的。三是强调了创新生态系统本质是属于组织的联合体,这个联合体内拥有共同的价值取向,创新风险和创新收益成正比,在一定的时期内联合体保持相对稳定,且能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自我适应和自我调节。

11月20日,正在菲律宾访问的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和菲律宾总统杜特尔特举行会谈,共同规划了两国关系的未来,并一致决定建立中菲全面战略合作关系。中菲两国元首共同见证了两国签署《关于共同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谅解备忘录》《关于油气开发合作的谅解备忘录》等多项双边合作文件。

(2) 特征

光山县位于河南省东南部,鄂豫皖三省交界地带,北临淮河,南依大别山。在这里,诞生了红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红二十八军等主力红军。光山是一片红色土地,光山是邓颖超的祖居地,也是大别山革命根据地、“千里跃进大别山”时刘邓首长和中原党政军机关的主要驻地,更是解放战争由战略防御向战略反攻的转折地。境内有光山县工农民主政府旧址、刘邓首长旧居、信阳革命老区中共中央中原局旧址、鹭鸶湾战斗纪念地刘邓首长旧居、李先念旧居、简榜会议、中原局旧址、刘邓首长接见刘名榜、邱进敏纪念地、鹭鸶湾战斗纪念地等10余处,现已建成革命传统教育阵地。

共生性。相对于共赢,共生是指超越了市场交易的一种合作关系。自然界中共生的生物是生理上相互分工,互换生命活动的产物,并在组织上形成了新的结构。创新生态系统与专性共生非常相似,系统内没有多余的组织,每个组织都需要借助与其他组织的共生关系来维系生命,共生性产生的网络效应远大于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创新生态系统的创新绩效往往非常高。

增值性。与自然生态系统不同的是,创新生态系统具有较高的增值能力。无论是新的商业模式(滴滴为代表),还是技术平台模式(苹果公司的iTunes Store),都带来了足够大的差异化,为顾客的偏好提供了产品或服务,顾客愿意为支持这一偏好付出额外的费用。创新生态系统的增值性中和了对手的竞争优势,提高了自身的盈利能力,是系统内组织共同体赖以生存并共同进化的前提。

电子商务课程已不再适用理论教学、案例教学等传统的教学方法,而应该以电子商务的工作过程为主线,将基于工作过程的系统化的教学方法贯穿于课程体系当中。基于工作过程的系统化教学方法与传统教学方法的区别见下表。应用型本科院校可将C2C、B2C、B2B、B2G等传统的电商分类模块或者按照行业分类的电商模块的实际工作过程带入教学体系中,利用真实或仿真的创业实践平台,让学生身临其境或进行情境模拟,更加深切地体验电子商务工作的过程。而教学内容的逐步渗透、创新思维的激发、创业能力的引导,都会使学生对移动电商、跨境电商、农村电商、校园电商等产生浓厚的创业兴趣。

稳定性。创新生态系统一旦形成,会引领某种技术路线、消费趋势甚至是文化倾向,逐渐显示出系统的独立性和稳定性,如麻省理工学院的Michael Cusumano所言“甚至丰田自己也不能在丰田汽车城外创造同样的效率”。稳定性是把双刃剑,创新个体对系统的依赖关系会产生“锁定”,使得创新生态系统在稳定发展和灵活转型之间难以取舍,所以稳定性对系统而言既是一种机遇,更是一种挑战。

(3) 维度

“创新生态系统”概念的提出,突出了创新系统的动态演化性。相对于古典经济学的静态均衡分析,演化经济学以历史的不可逆视角观察经济现象,它研究开放的系统,关注变革、学习和创造。有学者从技术与创新系统的互动角度研究技术演化的一般轨迹,提出技术与经济共生发展的观点[14]。美国国家科学院的技术创新与创业项目主任威斯纳在《美国创新系统的总貌》中指出,创新系统中行动者之间的交互作用时刻处于动态演变状态,因此必须改变“国家创新系统是历史和文化产物”的传统观念。更具体的,梅亮等人将创新生态系统的演化总结为四种机制:遗传、变异、衍生和选择[15]

动力。创新生态系统的动力指的是推动系统生成和演化的内部结构根源,而非外部的干扰或随机事件。一般而言,能够对创新生态系统产生驱动力的机制包括制度创新、技术创新、企业家精神和组织结构创新等。互联网时代的创新生态系统突破了传统创新的“隧道视野”,实现了创新资源自我优化和创新主体自由选择,促进了科技成果高速商业化,社会、组织和个人都从中获得收益,创新的多重目标达成。

要素。创新生态系统的要素是指和创新相关的所有主体、客体及条件的组合,包括创新主体要素、创新环境要素和创新资源要素。创新生态系统通过社会网络建立面向全球的资源征集机制,吸引创新主体以“去中心化”的身份参与创新,在灵活多变的创新环境中实现价值创造。在这个过程中须厘清知识产权的边界并设计创新主体之间的互励机制。

3.创新生态系统模式

根据创新生态系统的定义,在描述其特征的基础上,结合创新生态系统的实践,文章将对创新生态系统的三个维度分别进行解析。其中边界维度解析为组织差异化、价值差异化和功能差异化;组织差异化对应于要素维度的产学研协同,价值差异化对应于大数据云计算,功能差异化对应于网络平台资源;它们又分别对应于动力维度的制度导向、市场导向和技术导向。据此,创新生态系统模式可以分为技术共享网络平台、终端设备一体化和开放式跨界整合三种类型,文章构建的创新生态系统模式三维结构见图1。

三、创新生态系统案例分析

1.技术共享网络平台型创新生态系统

  

图1 创新生态系统模式三维结构图

Thorelli最早将创新生态系统视为一个区别于科层和市场的网络构念[7]。沿袭这个思路,Freeman提出创新网络的概念,他认为创新网络是构建创新系统的制度安排,正是由于企业在创新过程中的联网行为导致企业间形成了类似于自然界的生物合作关系[8]。Jeremy&John则更重视地理环境因素对创新网络的影响[9],毕竟“知识在走廊和街道之间传播要比跨越海洋和洲际容易得多[10]”。Nonaka&Takeuchi认为创新网络是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的转化系统(Ba),他们描述了从知识概念到知识产品的创新过程,创立了知识创造螺旋模型[11]

技术共享网络平台型创新生态系统的一个经典案例就是Google。Google在开放API(Application ProgrammingInterface,应用程序编程接口)方面称得上是开拓者和领导者。它拥有Search API、Google Map API、Open Social API等一系列还在不断增长的API开放平台列表,Google推出开放的手机平台Android,通过开放Android源代码,鼓励其他开发商在其平台上开发配套软件,进而培育出庞大的电脑和手机操作生态系统。在这个创新生态系统中,Google通过与第三方创新者、用户和广告商等之间的积极互动,塑造便携性、交互友好性和智能性创新的边界(如图2)。作为这个生态系统的所有者和经营者,由于每一笔交易都通过Google的平台,Google能够控制其生态系统的发展,并从中赚取超高比例的收益。2016年6月,世界著名市场咨询公司Millard Brown公布的BrandZ品牌价值报告中,Google的品牌价值为2291.98亿美元,位居全球第一。

  

图2 Google公司的创新生态系统

2.终端设备一体化型创新生态系统

终端设备一体化型创新生态系统是图1中的B点。这种模式的创新产品完全基于市场导向,其逻辑起点是顾客的价值主张,首先按照主流用户的需求进行产品设计,所以客户关系和客户注意力的大数据是最重要的创新要素,经过不断的试错与改进,最后呈现的创新成果往往是供顾客选择的价值方案而不是产品组合。所有提供给客户的价值可选方案都是通过一个终端设备(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实现,这既保证了客户需求满足的快捷化,也推动了大数据的及时更新、共享和循环再利用。

近两年蓬勃兴起的移动健康服务就是典型的终端设备一体化型创新生态系统。英国Roadtohealth集团开发创造的Quealth智能手机应用程序是移动健康行业的先行者,Quealth使用户能够了解自己患上疾病的风险,这些疾病包括糖尿病、肺气肿、痴呆、心血管疾病以及六种癌症。用户只需要回答一个简短的问卷,Quealth会计算出他们的分数,告知用户患上这些疾病的可能性,通过在Google Play和iTunes上提供的应用程序反馈结果。图3的箭头表示Quealth应用程序的运行过程,Roadtohealth成功将网站的客户关系转移到移动电话的应用程序中,利用感应系统及诸多物联网技术采集信息,在生态系统利益相关者之间发布并循环健康信息,分析多层数据并“翻译”成对消费者来说有意义的语言文字,极大的简化了病人看病的程序,减轻了医生的负担,对某些慢性病的预防和治疗效果明显。

  

图3 Quealth的创新生态系统

3.开放式跨界整合型创新生态系统

开放式跨界整合型创新生态系统是图1中的C点。这种模式本质上是一个基于协议和制度的产学研协同创新生态系统。核心研究机构首先构建强大的内部研发系统,然后引入国内外知名企业和著名高校,与金融基金组织合作进行产业孵化和培育,参与到区域创新生态系统之中,从而实现从技术创新到商业模式创新的转变,主导地区行业产业的发展。开放式跨界整合型创新生态系统通常采取组织差异化战略,系统的边界由创新研究院、产业技术中心、专业研发中心纵向整合。

浙大网新集团具有开放式跨界整合型创新生态系统的特征,见图4。集团核心是网新创新研究院,是整个创新系统的顶层设计结构,负责协同创新的战略性框架搭建;中间层为网新科技研究院、众合机电企业技术中心和网新绿色城市建设研究院等三个产业集团技术中心;基础层为各类专业性研发中心,包括轨道交通技术中心、能源环保技术中心和半导体材料技术中心等。创新研究院下设的产学研协同部门专门负责与国际国内创新资源对接,不但与高校、研究机构合作,同时也与资产管理公司、PE基金公司和风险投资机构合作,通常以联合投资的形式对外开展技术转移和产业孵化。网新构建的创新生态系统改变了以研发为核心的孤立创新模式,整合了各业务主体的内部研发、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业务伙伴、客户企业等多种创新资源,发挥了开放式跨界整合型创新生态系统的协同创新能力。

  

图4 网新集团的创新生态系统

四、政策启示

创新生态系统理论强调创新主体之间的有机联系,文章选取的三个案例虽然是单个企业(集团),但是从对案例的分析可以看出,企业之间的竞争已经演变为生态系统之间的竞争,单个企业越来越依赖于自身所处的创新生态系统,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受到的威胁往往来自于生态系统发生的颠覆性改变。研究构建的创新生态系统理论框架具有鲜明的政策启示:

根据上述维修集约范式构成要素的定义,通过对国内各主要城市地铁公司的调研和相关报道的分析,可以发现,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车辆维修集约范式存在多种形式。

第一,对企业而言,不但要明确自身在创新生态系统中的生态位,也要洞察所处的创新生态系统的前景。其中,核心企业的战略取向对整个生态系统的发展至关重要。成功的创新生态系统发展的背后往往有一个深谋远虑的核心企业,如Google从建立之初就树立强烈的生态共同体的理念,通过公开Android源代码,提升了平台的吸引力,培育了补足品供应商的发展,促进了整个生态系统的繁荣。对处在边缘生态位的小型企业来说,要保护自己优势领地不被锁定的同时,更要提高对整个创新生态系统的感知能力、机会捕捉能力和管理能力,如华为从一个本土的“独狼”一步步成长为兼顾国内外“友商”的创新生态系统领导者,为中国企业提供了一个成功的样本。

阿里重金收购饿了么后的故事还没有结束,2018年10月12日,阿里巴巴集团CEO张勇宣布,旗下的饿了么和口碑两大业务将进行合并,并由此成立一家新公司——阿里本地生活服务公司。据了解,饿了么和口碑将进一步从“到家”和“到店”两个场景合力并进,饿了么的本地生活服务资源和即时配送能力,加上口碑的商家服务体系,将作为一个整体,推动以餐饮为主体的本地生活服务市场的全面数字化、互联网化升级。

第二,对政府而言,不但要致力于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IT基础设施、行业标准体系、商业法律制度体系),更要着力培养优良创新文化。人文社会环境是创新生态系统发展演化的基础性条件,市场往往失灵,政府必须补位。政府首先需要改革现行的创新创业教育,从源头解决创新思维缺乏、创新人才短缺的问题;其次,政府应制定一系列“崇尚创新,容忍失败”的政策,完善创新激励机制,在科技体制机制改革的驱动下逐渐“捆绑政府的手、放开市场的腿”,逐步建立起以企业为“龙头”,高校和科研机构为“躯干”,政府为“尾翼”的国家创新生态系统;政府还应加大对科学普及的力度和广度,科技创新和科学普及是科技工作的一体两翼,要将科技创新从象牙塔回归到大众,形成全社会热爱科学、热衷创新的良好氛围。

【参考文献】

[1]David Aikman.中国创新生态系统 [R].世界经济论坛,2016.

[2]洪银兴.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经济学分析 [J].经济科学,2014(1):57-64.

[3]万钢.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N].人民日报,2014-8-31.

[4]谢富纪,肖敏,于晓宇.创新型国家建设的R&D资源配置 [M].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

[5]李万,常静,王敏杰等.创新3.0与创新生态系统 [J].科学学研究,2014,32(12):1761-1770.

[6]Tansley A G.The use and abuse of vegetational terms and concepts[J].E-cology,1935,16(3):284-307.

[7]Thorelli H B.Netwoeks:Between markets and hierarchies[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86,7(1):37-51.

[8]Freeman C.Networks of innovators:A synthesis of research issues[J].Research Policy,1991,20(5):499-514.

[9]Howells J,Bessant J.Introduction:Innovation and economic geography[J].Journal ofEconomic Geography,2012,12(5):929-942.

[10]Glaeser,E.L.,H.D.Kallel,J.A.Scheinkman and A.Shleifer.Growth in cities[J].Journal ofPolitical Economy,1992(100):1127-1152.

[11]Nonaka I,Takeuch H.The knowledge-creatingcompany[M].Oxford:Oxford UniversityPress,1995.

[12]王伟光,冯荣凯,尹博.产业创新网络中核心企业控制力能够促进知识溢出吗?[J].管理世界,2015(6):99-109.

[13]刘学元,丁雯婧,赵先德.企业创新网络中关系强度、吸收能力与创新绩效的关系研究 [J].南开管理评论,2016,19(1):30-42.

[14]毛荐其,刘娜,陈雷.技术共生机理研究—一个共生理论的解释框架 [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1,27(6):36-41.

[15]梅亮,陈劲,刘洋.创新生态系统:源起、知识演进和理论框架 [J].科学学研究,2014,32(12):1772-1780.

[16]Chesbrough H W.Open business models:Howto thrive in the newinnovation landscape[M].Cambridge: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2006.

[17]MarcoI,RoyL.Strategyas ecology[J].Harvard Business review,2004,82(3):68-81.

[18][美]Annalee Saxenian著,曹蓬,杨宇光译.硅谷优势 [M].上海:远东出版社,2000.

[19][美]Victor W.Hwang,GregHorowitt.硅谷生态圈:创新的雨林法则 [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5.

[20]PCAST.Sustaining the nation's innovation ecosystem,information technologymanufacturingand competitiveness[R].President's Council of Advisors 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4.

[21]陈劲.智慧聚展—企业基于商业和创新生态体系的战略 [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5.

[22]吴金希.创新生态体系论 [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

 
张省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8年第05期文献
100%安全可靠
7X18小时在线支持
支付宝特邀商家
不成功全额退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