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传统文化 积淀人文底蕴——小学古诗词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
当今世界,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青少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培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弘扬者,推动文化传承创新,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具有重要作用。那么,如何通过古诗词教学让学生认识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积淀学生的文化底蕴?以下是笔者的几点思考。
一、借助媒体,欣赏古诗词中的壮丽山河
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山川秀美,多少文人墨客为之赞叹:北朝民歌《敕勒歌》中的草原“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苏轼笔下的西湖“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白居易眼中的江南“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李白称赞庐山瀑布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都是千古名句,历代吟诵。
(一)释义的内容要能够清楚地标注出词义中是借代意义的义项,而不应该把借代意义混同为词的普通一般的指称意义。比如: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借助图片、视频等多媒体,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并主动进行学习与探究。例如,白居易的《忆江南》,作者别出心裁地抓住江水的颜色来描绘春天,通过“红胜火”和“绿如蓝”异色相衬,展现了鲜艳夺目的江南春景。因此,在教学这首古诗之前,教师可以让学生描述自己感受到的春天,然后通过多媒体展现江南风光,在学生们感受到大自然神奇的时候引出话题:“同学们,江南的春天美吗?今天就让我们走近诗人白居易,与他一起体验江南春水的美妙。”通过创设情境,想象画面,体会意境,激发学生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
二、介绍历史,感受古诗词中的爱国情怀
在浩如烟海的古典诗词作品中,爱国篇章灿若群星,熠熠生辉。南宋诗人陆游在临死之前仍旧不忘祖国的和平与统一,写下了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示儿》;民族英雄文天祥在兵败被俘后坚决不投降,留下了著名的诗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温文尔雅的杜甫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后“漫卷诗书喜欲狂”;战守边塞的王昌龄抒发了“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豪情壮志……
张栋认为,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必须立足地方和民族的历史地理,要保护农业文化遗产,对传统农业的耕作技术、生产工具等实施全面保护;要传承农耕文明,多种形式挖掘利用展示乡土文化、民俗文化等。要以文铸魂,匠心创意,讲好那山那水那人那事,勾勒最神往的故乡,书写最动人的乡愁,让游客魂牵梦萦。
三、开展活动,感悟古诗词中的爱民情感
在异彩纷呈的古诗词中,我们还能感受到不少民俗风情。如杜牧的《清明》中描写了清明节的情景;王安石的《元日》中描写了春节的情景:“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杜牧的《秋夕》中描绘了七夕之夜的情景“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据了解,某省普通高中毕业班质量检测的作文内容为“以‘过节’为题材,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可许多高三学生除了对常见的春节、中秋、端午略有所知,对其它节日却知之甚少,甚至有一部分学生将节日的由来及风俗胡编乱造或张冠李戴,这种传统文化的缺位不容忽视。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利用古诗词进行传统节日文化的渗透。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中提到一个传统节日——重阳节,教师可以让学生回忆家人一起过重阳节的情景,或上网查阅资料,了解这一节日的习俗:登高、赏菊、喝菊花酒、插茱萸、吃糕……
四、联系生活,体会古诗词中的故土情结
如今的独生子女往往缺乏合作意识和分享意识,社交能力差。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古诗词中表达出的真挚友情感染学生,教育学生珍视友情。如教学《赠汪伦》,通过创设情境演绎李白与汪伦的送别场面,想象两人道别的话语,体会友人的依依不舍,感受友情的珍贵。
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古诗亦是如此,它是诗人所见、所闻以及所感的载体。所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将古诗的内容与实际生活进行联系,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中主动探索知识,理解诗词中的情景和诗人的情感。比如,在教学《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篇文章时,可以联系生活实际,让留守儿童述说父母远离家乡、自己孤身处于外地的情景,引导学生体验作者的感情——“每逢佳节倍思亲”,以此为教学的切入点,带领学生体会诗人思念家乡的情感,进而在情感上与作者产生强烈的共鸣。
中学地理课堂教学以及学生学习的成败,在于地理课堂教学的活力,活力十足的教学课堂,直接影响着学生地理知识思维能力成果的优劣,在地理教学中,结合学生原有的地理水平和生活实际,不仅可以有利于降低许多地理问题的难度,使学生能充分理解,而且还可以避免许多学生在地理学习中的误区,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地理思维。还可以降低他们对地理恐惧的心理,增强学生学好地理的自信心,真正的达到了地理课堂教学中学习活力的提升的目的。
五、创设情境,领会古诗词中的友人情谊
古人非常推崇友情,古诗中也有许多赞颂友情的名作。“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是李白对友人的不舍;“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是王维对友人的叮嘱;“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这是高适对友人的劝慰;“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是王勃对友谊的理解……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是王安石思乡的无奈,“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是杜甫对家乡的眷念之情,“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是李白思乡的写照……
六、结合节日,了解古诗词中的民俗风情
我国是农业大国,劳动人民的数量庞大,他们辛勤劳作、朴实无华、不畏艰难。李绅在《悯农》中“谁知盘中餐,粒粒皆幸苦”,翁卷的《乡村四月》中“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张俞的《蚕妇》中“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这些古诗都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深深的同情。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社会主义道德品质,使学生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如何引导学生在古诗中感受诗人的爱国精神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入手去理解诗句、体会情感。如教学《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学生不明白为何杜甫“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在此教学环节应适时介绍“安史之乱”,让学生体会民众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的战乱之苦,接着出示杜甫的《春望》,感受杜甫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对战争的痛恨。通过这些历史资料,学生能够充分体会到杜甫因收复失地而“喜欲狂”,体会到杜甫是一位忧国忧民的诗人。历史知识的引入,有助于学生了解中华民族历代仁人志士为国家富强、民族团结作出的牺牲和贡献,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增强民族气节。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孩子离开了农村,远离了田间劳动,不知稻穗为何物,不知粮食来之不易。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开展一系列体验活动,如带领学生参加农村的“开镰节”,在校园开辟实践基地,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体会劳动的艰辛,从而增进对劳动人民的情感。
七、吟诵涵咏,领悟古诗词中的志向情操
古人常以诗言志,富含哲思理趣的佳作比比皆是。郑燮的《竹石》表达了自己坚忍不拔、不随波逐流的高尚情操,李白的《行路难》则告诉读者在遇到艰难险阻时要永不放弃,于谦的《石灰吟》表达了洁身自好、清正廉洁的人生态度……一首首精炼隽永的古诗词,让我们看到诗人不仅才华横溢,而且志向高远。
李小树在“啧巴”嘴的时候,我一下子又想起许春花。许春花在洋娃娃不吃东西的时候,也会把嘴弄得“巴啧、巴啧”响,只不过她在“巴啧”时,通常都会皱着眉头。
教学此类古诗可以让学生自行选择擅长的方式对诗文进行朗读,进而与作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还可以引导学生把这些古诗词当作自己的座右铭,以此来激励自己努力前行。如教学《石灰吟》,通过诵读想象石灰被“千锤万击”“烈火焚烧”的画面,与作者产生共鸣,接着让学生联想生活中还有哪些人具有石灰的品质,最后让学生谈谈自己的志向。从言到象、从象到意、知文对事,在学生心中植下正确的人生观。
对企业管理来说,要有效地提升会计成本核算水平,应对其进行人力资源的素质培养,使其能够产生职业素养,从而能够产生职业责任感,以此为企业的发展更加尽心尽力,充分发挥自身的专业技能,加强成本核算技能的训练,才能够有效提升企业会计成本核算水平。企业还能够邀请成本核算专家对企业成本核算会计人员进行知识讲解,提升其工作水平。并且,企业能够提升成本核算会计的福利待遇,激发成本核算会计人员的工作兴趣,从而提升成本核算水平。以此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稳定发展。
在现代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让我们穿越千年时空,带领学生徜徉于古诗词中,进一步认识中华文明,传承中华文化,汲取传统文化的精华,积淀学生的文化底蕴,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
参考文献:
[1]蓝海.浅谈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构建[J].教育学院学报,2014,(10).
[2]唐舒敏.品味古典诗词意蕴,传承中华文化精髓——从传统文化视野谈初中语文古诗词的教育功能[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