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标是个“技术活”
其实情报工作就是调查研究,反之亦然。情报工作中有一种非常重要的科学方法叫“对标”,英语中用Benchmarking,含义就是选择基准目标进行对比找出差距,力争赶上超越,可以简称为“定标赶超”,又可译为标杆学习、标杆管理、定标比超、对标分析、基准管理等。开展高质量调查研究的关键是要强化对标意识,用好对标方法。其实对标是个“技术活”,而且“技术含量”并不低。
国内关于对标学习的思想萌芽可以追溯到新中国成立之初。当时我国企业界对苏联经验的学习模仿可以说是最早的一种初级标杆学习方式;“大跃进”时期的“赶英超美”、 20世纪60年代的“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等做法都包含着标杆学习的思想。但是这些“标杆学习”的做法带有浓厚的计划经济色彩和盲从性,而且“基准对象”长期不变,失去了比较学习的意义,最终成为空洞的政治口号。这个英语词作为一种管理学概念最早出现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国际对标实践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美国向日本学习的运动中,首先开展对标活动的是以生产复印机出名的施乐公司(Xerox)。据考证,现代管理学意义上的对标概念和理论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在上海召开的一次主题为“科技促进社会发展”的国际会议上,由美国波音飞机公司的代表提出来并引入国内的,然后逐渐在国内一些“三资”企业中得到应用,随着竞争情报在企业中的应用推广,对标方法及其理论开始受到我国企业界的重视。
本文利用Airpak软件模拟了办公室内的气流组织和热舒适性,并与空调实际运行状态下办公室内各测点的数据进行对比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989年,美国学者罗伯特·C.坎伯(Robert C.Camp)公开出版了一本名为《对标:寻找行业中产生卓越绩效的最佳实践》(Benchmarking: The Search for Industry Best Practices that Lead to Superior Performance)的著作,首次在理论上提出了“对标学习”的概念和运作模式,并把对标方法定义为“寻找行业中能够产生卓越绩效的最佳实践的信息分析和管理实践过程”。今天,对标已被西方管理界认为是改善经营绩效、提高全球竞争力最有效的管理工具之一,而且目前的使用范围早已超出了企业,非营利组织和政府机构也在广泛使用。
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我院产科接诊产妇共2389例,从中选取100例初产妇参与此次研究,排除急性慢性传染病、多胎妊娠及妊娠合并症等相关症状,将10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50例。观察组患者年龄(22~33)岁,平均年龄(25.02±0.5)岁,孕周(37~42)周,平均(39.2±0.5)周;对照组患者年龄(22~31)岁,平均年龄(25.07±0.7)岁,孕周(37~42)周,平均孕周(39.3±0.3)周,经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
对标一定是要向“最高最好”学习,前提是要找对找准真正的“最高最好”。对标的核心是一个连续不断的信息搜集、分析和利用的流程,任何一个组织通过这个对标流程识别出具备最高标准最好水平的对象物作为“基准对象”(英语中benchmark的原义就是基准),并通过一系列学习、模仿、调整与创新的过程,提升自身组织的某项工作水平或能力,以赶超竞争对手。对标对象既可以是自身的主要竞争对手,也可以是非本行业的非竞争性标杆,关键是对标对象具有可对标价值、可比性以及可操作性。
对标方法有其局限性,要注意防范陷入“对标陷阱”。对标学习能够有效地提升企业、产业、国家或地区的竞争力,但是仅仅依靠标杆学习未必就一定能够将竞争力的提高转化为持续竞争优势,事实上在实践中有的企业甚至陷入了“对标陷阱”困境。由于标杆学习鼓励组织相互学习和模仿,简单片面应用对标可能会导致企业或组织的竞争和发展战略趋同、城市或区域发展的同质化。因此,强化对标意识很重要,提升对标能力更重要。
上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