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平台在文物考古类期刊中的应用思考

更新时间:2009-03-28

新媒体融合的当今,随着互联网和移动媒体的普及,期刊的传播模式、传播渠道和运作终端十分多样化。传统纸质期刊需引入互联网思维,微信公众号应运而生。与传统纸质期刊相比,微信公众号的信息传播范围更广泛、传播速度更快。在中国知网(CNKI)中[1],2018年3月5日以摘要含“微信”&摘要含“期刊”为条件检索近6年来的文献,共检索到1 626条结果。发表年度计量为2018年(25篇),2017年(522篇),2016年(501篇),2015年(354篇),2014年(192篇),2013年(32篇)。尤其在2015年和2016年期间,论文发表量年增长基本翻番,表明了此主题近年来在期刊界是研究热点。

1 文物考古期刊中微信平台的应用

随着纸质报刊国民阅读时长的逐年缩短,移动终端阅读快速发展。中国文物考古期刊[2-6]也面临着借助微信等新媒体手段,助力学术推广的机遇和挑战的问题。期刊的微信公众平台推送受限于期刊所属学科及刊文内容,不同学科的差异性较大。为了更好地推动期刊微信公众平台的建设,笔者基于所在《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编辑部的文物考古类期刊的工作实践,对文物考古类期刊的微信公众平台应用情况进行了调研。

积极做好国内外宣传促销工作。积极参加广西旅游交流推介、桂林国际旅游博览会以及国内外有影响的旅游博览会、旅游交易会等展会活动,展示推介涠洲岛旅游形象。创新旅游宣传方式。充分利用手机短信、微博、微信、微电影、旅游政务网站等平台和形式进行涠洲岛旅游推介。探索利用中国旅游新闻网、中国旅游新闻客户端、中国旅游报微博和微信公号等新媒体平台推介涠洲岛特色旅游景观和旅游项目。开展立体式宣传推广。重点在京广高铁、区内动车组及广州南高铁站、首都国际机场、南宁吴圩机场到达层播放发布涠洲岛旅游形象广告;组织“水火交融,情定涠洲岛”大型采风宣传推介活动。

首先,基于2015年9月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最新北大核心目录(第七版),选取了K85(含G26)文物考古(含博物馆事业)学科类中16种中文核心期刊作为研究对象[7]。这16种期刊分别为《文物》《考古》《考古学报》《考古与文物》《中原文物》《华夏考古》《江汉考古》《敦煌研究》《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故宫博物院院刊》《南方文物》《敦煌学辑刊》《北方文物》《东南文化》《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四川文物》。然后逐个调查这些期刊开展微信平台应用的情况,包括微信公众号与推送内容阅读量的计量及分析。

据2018年3月5日统计,这16份文物考古中文核心期刊中,《江汉考古》《故宫博物院院刊》《东南文化》开通了微信公众号;《文物》《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四川文物》《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分别挂靠文物出版社、上海博物馆、四川文物考古、国家博物馆等微信公众平台推送期刊的相关资讯。

1.1 微信阅读量计量

结合以上对微信阅读量的统计和影响微信阅读量因素的分析,“微信推送什么”仍是拓展微信的传播范围,提高微信传播力度的重中之重。因此,笔者思考在微信公众号建设中引入微内容的概念。

对统计数据首先按照期刊进行微信阅读量求和,然后除以统计篇数,计算得出 7种期刊的阅读量统计均值(见图2)。可以看出,虽均为文物考古期刊,纸质期刊刊文范围较为一致,但微信平台阅读量均值范围从《东南文化》的183.4到《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的3 043.0,差距较为明显。

推送内容信息量是否丰富,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微信阅读量。微信内容涵盖多,适应微信读者碎片化阅读的需求,在短时间内获取大量的信息,以便读者后续对此文的关注;反之,期刊微信推送照搬纸质期刊的全文推送,则效果不佳。如《遗产保护理论|砂岩类石窟寺保护新进展——以云冈石窟保护研究新成果为例》,首先选择的推送内容就是小众化的研究方向,第二又是全文推送,阅读量就极为有限。

  

图1 微信阅读量示意图

统计期刊中,《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较具有特色,它分别挂靠在国家博物馆和小博等2个微信公众平台。经统计数据(见表1)可知,《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在不同平台上的推送频次、内容等基本一致,但微信阅读量却极具差异,可见微信公众平台也是影响阅读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表1 不同平台相同推送内容阅读量统计

  

推送题目 国家博物馆 小博《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017年1—12期总目录 4 833 855 2017年第10期目录&刊影 2 729 647 2017年第9期目录&刊影 1 328 851

经以上阅读量计量分析可知,可归纳提炼出影响微信阅读量的关键因素主要包括有,推送题目的概括性、推送内容信息量的丰富度、推送时效、微信公众平台的影响力等方面。

推送时效也是关键因素之一。微信推送内容强调即时性,如《院刊预读|刘净贤:元明时期龙泉青瓷装饰中的戏曲故事元素探讨》,目前在中国知网等数据库仍无法检索到,那么它在微信平台的首次推送及简单获取,使得此文的阅读量达2 402。试想若延迟至数据库随时可检索到此文后再行推送,势必会对阅读量造成影响。

1.1.1 期刊自设平台和挂靠平台的阅读量差异

  

图2 统计刊微信阅读量统计均值

1.1.3 同种期刊的阅读量差异

多数期刊的微信推送内容仅限于纸质期刊的发文内容,或选取全文、或摘要等部分推送。部分期刊的推送内容在原文得基础上进行了适当拓展,与学术讲坛等相关联。对统计刊进行横向比较,结合统计数据对比各刊最大、最小阅读量(见图3)。可见,在同样的微信平台,一本期刊推送内容受关注的程度也有较大的差异。以《东南文化》为例,《学术资讯|江苏省考古学会2017年年会暨学术讨论会顺利举行 主题铿锵给力——探索地域文明 保护文化遗产》一文最大阅读量 992,而《遗产保护理论|砂岩类石窟寺保护新进展——以云冈石窟保护研究新成果为例》一文阅读量仅7;且最小阅读量的此篇微信推送时间为2018年2月6日,距统计日已近1个月,并非最新推送。

  

图3 统计数据中各期刊最大、最小阅读量对比

1.2 影响微信阅读量的因素分析

通过上节的微信阅读量计量及纵向、横向比对可见,有的期刊虽然推送频率较高,有时甚至每日都有新的微信推送,但微信阅读量不高,推送无法实现预定传播效果。综合分析,笔者提炼影响微信阅读量的因素有以下几点:

朋友从日本带回一瓶蜂蜜,那味道自不必说,瓶嘴儿让我不能不服——打开瓶盖,那稍稍伸出来的瓶嘴儿向外卷出那么一点点,恰到好处,往出挤蜂蜜的时候,一点儿也不会沾在瓶口外边。不像我们的蜂蜜瓶子,往出倒的时候你有多高的技巧也得沾在瓶口外边,真不知人家是怎么想出来的。

推送题目是否概括性强,能否引起读者阅读兴趣,是影响推送效果的主要因素之一。微信用户首先接触到的是微信题目。题目的恰当与否直接影响到读者是否愿意继续点开阅读。如统计数据中阅读量达4 833的《岁末回望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017年1~12期总目》一文,题目简单明确,告诉读者该文汇总的是该期刊全年的发表目录,直接明了,具有很好的传播效果。

图1统计的是各条微信阅读量。菱形线标志的是《江汉考古》《故宫博物院院刊》《东南文化》等 3种期刊的微信阅读量,开通的是期刊自有的微信公众号;方块线统计的是《文物》《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四川文物》《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等 4种期刊的微信阅读量,这 4种期刊分别挂靠文物出版社、上海博物馆、四川文物考古、国家博物馆、小博等微信公众平台。由图可以看出,挂靠平台微信阅读量普遍高于期刊自有微信平台阅读量。

夏热冬暖地区装配式民用建筑混凝土预制外墙板热工性能分析 赵立华 段骁健 郑林涛 等 2018/02 46

根据相似定律,依据-1180回风巷实际工程地质条件及实验模型情况,取几何相似比为Ci=1∶50,密度相似比为Cρ=1∶1.6,时间相似比为Ct =1∶7.07,应力及强度相似比为Cσ =1∶80。

微信公众平台的影响。经上节计量的分析,微信阅读量与微信公众号的运营情况极具关联。《中国博物馆馆刊》的《2017年第10期目录&刊影》推送,在“国家博物馆”平台阅读量为2 729,在“小博”平台阅读量为649;而且此篇并不是个例,在统计数据中,相同的推送内容,在 2个不同的平台上,各篇的阅读量拉开了差距,说明微信公众号的运营、关注人数、人群分布等息息相关。

1.1.2 不同期刊的阅读量差异

2 引入微内容

统计刊的推送频次和内容涵盖范围不尽相同,有每日推送,有间隔期刊出版周期推送等。设定自2017年12月1日至统计日最新的推送内容,或微信公众平台自推送期刊相关资讯以来可查询的最新的5条推送内容;阅读量以网页实时显示量作统计,共得到51组数据。以下综合纵向比较和横向比较等方面展开具体计量解析。

教学改革是一个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的过程。在非生态学专业的生态学教学中,必须充分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以学生原有知识体系为基础。必须重视实践的重要性,将理论与与实践相结合。在教学中增加趣味性,帮助学生认识到生态学的广泛应用前景。促进学生深入理解生态学的相关原理,引导学生将生态学知识理论运用到现实生活和工作实践中。运用先进的教育理念进行生态学教学改革,在传统教学模式中融入新的理念和教学手段,充实、完善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思路和方法。

2.1 概念及特征

相较于传统媒介中大制作、重要内容或者宏内容(Macro content),由尼尔森提出微内容(Micro content)的概念,用以描述一个网页上所显示的有特定明确含义的超小文字段,比如页头、标题与主题词等,认为这样的超小文字段在网络使用者对网页的选择和浏览上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8-9]。中国人民大学喻国明教授概况为:小到一句话,大到几百字,音频文件、视频文件,这些都是微内容[10]

旅游营销和旅游服务研究中的新现象、新问题和新理论 主持人:吕兴洋 感官营销:目的地营销的新思考 吕兴洋 / 顾客导向型偏离:酒店服务研究的新方向胡家镜 万 秋 熊 林 / 精益服务:三维视角的旅游服务研究新框架 邢 博 / 性别差异研究:一个历久弥新的旅游话题 潘 莉 马 骏 06(63)

2.2 传播模式及可实现性

微内容不局限表现手法,几段文字、图表甚或短视频都可以作为传播内容。与微信相似,微内容表现形式多样,便于终端的获取、阅读和传播,迎合碎片化阅读的需求。微内容易于传播,尤其适用于移动终端传播模式。

近年来,文物考古逐渐被公众所熟知,得到越来越多的社会关注度。如每年度的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除了专业的批判标准之外,公众的关注度和参与度也作为一项重要参考。这种发展态势对扩大文物考古期刊的传播范畴提供了机遇,但也提出了不小的挑战。文物考古期刊,尤其是其中的学术类期刊的论文专业度极高,直接全文推送并不符合公众传播中可读性和易读性的要求。借鉴微内容的理念,该类期刊微信公众推送可以尝试从纸质期刊刊载论文本身的关键点提炼、论文图表等高概括性内容摘录、相关学术会议或论坛等活动的关联三点获取。将学术内容科普化或微内容化处理后,通过微信平台在读者与期刊、文物考古行业间架起桥梁,让更多人了解文物,享受考古成果。

微内容与微信推送结合,可以适合传播渠道和读者需求的方式,更好地发挥传播功能。但同时,微内容的介入对编辑部提出了新的要求:首先,微信公众平台建设需要编辑同仁真心付出更多的努力;其次,工作量方面,微内容形式需要编辑进行论文的二次加工及内容提炼;再次,在工作过程中,编辑需要不断开拓新的微内容推广思路,创新传播意识;最后,要及时比对、总结微信阅读量及传播情况,分析利弊,并及时调整微内容的方向。

3 结束语

通过计量16种文物考古类中文核心期刊的微信公众平台建设及传播情况,分析提炼出影响微信阅读量的推送题目、推送内容、推送时效及微信公众平台等 4个关键因素。尝试引入微内容的概念,通过分析微内容的传播模式、设想文物考古期刊微内容的获取方式,以期将微内容与微信推送结合,以适应传播渠道和读者需求的方式,使得文物考古类期刊走出阳春白雪的旧模式,在移动阅读时代能更好地发挥传播功能。

民俗,究竟是民众自发的文化创造,还是基于“一二人倡之,千百人和之”[注](清)黄遵宪:《日本国志·礼俗志》卷三十四《礼俗志一》。的精英引领,抑或国家大一统进程中“礼化为俗”的结果?上述三种观点虽都不免以偏概全,却也都道出了民俗的某一要义。若将三者统观,庶有助于对民俗、村落的理解。

参 考 文 献

[1] 中国知网[DB/OL].[2018-03-05].http://www.cnki.net/.

[2] 马江丽.新媒体冲击下文博界刊物合向“互联网+”思维的发展刍议[M]//博物馆学刊.2018.

[3] 马江丽.文献计量统计解读文物考古类中文核心期刊(上)[N].中国文物报,2016-08-09(8).

[4] 马江丽.文献计量统计解读文物考古类中文核心期刊(下)[N].中国文物报,2016-09-06(8).

[5] 马江丽.基于高被引论文统计探究期刊可持续发展路径——以《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为例[J].出版发行研究,2018(6):56-59.

[6] 马江丽.媒体融合趋势下文博学术期刊编辑所需素养[N].中国文物报,2018-05-08(5).

[7] 朱强,何峻,蔡蓉华.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

[8] NIELSEN J.Microcontent: how to write headlines, page titles, and subject lines [EB/OL].(1998-09-06)[2018-03-06].http://www.useit.com/alertbox/980906.html.

[9] 张海东,孙继华.科技期刊微内容传播的思考[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5,24(9):925-930.

[10] 喻国明.微内容聚合与开发:未来媒体内容生产的技术关键[J].青年记者,2006(11):40-41.

 
马江丽
《科技期刊发展与导向》2018年第00期文献
100%安全可靠
7X18小时在线支持
支付宝特邀商家
不成功全额退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