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医学”对医学科普创作的启示
科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应该造福于民。医学是一门科学,在“造福于民”这个意义上,它的特征更加鲜明,因为它是一门直接服务于人类健康的学科。医学与其他科学门类一样,需要经过艰难的学习方能掌握。人的精力有限,不可能每门科学都精通,故对一般公众、甚至其他专业的科技人员而言,就有了普及医学知识的需要。
如今经济发展、科技进步,人们寿命延长,疾病谱转变,大量的慢性病与退行性疾病成了人们健康的主要威胁。此类疾病与以往常见的传染病、感染性疾病、营养不良性疾病不同,已非一方一药或是一次手术即能治愈,病者往往需要终身在医学照顾下维持健康的状态。因此,必须让病者及其家属了解病之来由、病之发展转归、治疗之对策、护理之方法,方能使病者遵从医嘱进而取得尽可能好的疗效。此类疾病当然更应该以预防为主,而欲预防此类疾病,则不如“打疫针”预防传染病之简便,预防之法全靠人们践行健康的生活行为。所以今日之病较诸以往的疾病,实际上更加需要对民众普及医学知识。
本文中所说的“冰臼”、“冰壁龛”等类冰川地质遗迹现象,是否最终认定确实是冰川形成,还需要更多的证据,因为,上述地质现象的成因至今尚存在着争议,即除了“冰说”外,还存在着“壶说”、“风说”、“风雨说”等多种说法。
由于民众需要、政府提倡,加以医疗卫生界以及媒体同仁之努力,我国的医学科普事业近年有长足发展,较诸世界各国,至少在数量上不落后于人,对促进民众健康贡献良多。当然面临新时代的新要求,医学科普可能还需在广度与深度上进一步努力。比如:饮食宜清淡,通常也只认为是不宜过分油腻。一般涉及饮食问题的健康科普,大多也只说到控制脂肪的摄入,而较少涉及控盐问题,有涉及的,也只说到宜少食用盐腌食品之类,多导致大众理解成食材应该新鲜,而少直击我国民众盐的摄入过多的问题。而盐之摄入过多则与我国高血压发病率高、胃病患者多有密切的关系,实不能忽视。又如讲到吸烟对健康的危害,传统的宣传切入点都是讲吸烟会引起肺癌,吸烟的人听多了,也就不以为然了。其实吸烟与动脉粥样硬化、心脑血管病的发作关系亦极为密切,而吸烟引起“老慢支”(老年慢性支气管炎)以及由“老慢支”进展而形成的肺气肿、肺心病等,统称为“慢阻肺”(慢性阻塞性肺病)更是面广量大,持续吸烟者更是势在难免,所以在关于控烟的医学科普内容中,这一点实在是应该强调的。
作为教师,我们希望能够将生动的课堂带给学生,让课堂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课堂,而是将快乐带入课堂,孩子们能够在这样的课堂上对语文产生极大的兴趣,并且进而能够主动的学习语文知识。而要想做到这样的教育,就需要通过教师需要在精心的备课设计下,实施情景教学。
医学科普工作的源头是科普创作,要支撑我国庞大的医学科普活动,自然需要有大量的作品。我国的医学科普作品的数量应是不少,估计在科学的各个门类中必定名列前茅。不过在这方面的“短板”也是有的,即原创的、高水准的、为群众所喜闻乐见的不多。
科幻作品几乎皆以小说的形式展开,科幻小说的内容固然是以当今科技为基础的想象力的放飞,但能吸引读者的恐怕还在于其中情节。一般读者阅读科幻小说的初衷未必是想了解其中的科学知识,因为读者知道其中的科学知识并非真实,阅读只是为其中曲折离奇的情节所吸引罢了,当然,读后也增加了一些相关的知识,因为这其中的幻想本是以当今科技为基础的。科幻小说既然可以将一些科学知识升华植入编造的故事情节之中,那么医学的事件原本便发生在人的身上,患者(有时是医生)便是这事件的主角,生病是人生中的事件,病死了绝对是悲剧,治好了自然是喜剧。患者会有悲欢,家庭会有离合,比如生病使人失掉了升职的机会,病好了却收获了爱情……其实医学是包含着极其丰富的情节的。只是过去医务同仁受传统的生物学医学教育影响,只看到细菌、病毒、癌细胞,自然就没了情节可言。
20世纪70年代,美国哈佛大学的恩格尔教授提出:“医学应该从单纯的生物学模式转化为生物-心理-社会的模式。”即医学是为人服务的,人不仅仅是一个生物体,人有心理活动,人的疾病与健康还与他所处的社会状态有关,故医学应该予以全面的关注。可惜20世纪70年代以后正是生物科技大发展的年代,尽管恩格尔的学说无人质疑,但生物学模式的医学还是尽占了话语权。不过,近年来在医学教育中有了“叙事医学”的提法,叙事医学指具备叙事能力、拥有叙事情景理解力的医学实践活动,医务工作者的叙事情景理解力,就是医务人员倾听、理解、回应故事的能力,对于促进医患沟通、促进患者的治疗和康复具有重要的意义。医学教育要求学生将学到的医学知识整合到具体的病人身上,叙说其得病后的痛苦、治愈后的喜悦,得病后社会角色的转变等。确实,生病的是人,生老病死是事,人有七情六欲,事含悲欢离合。医学既应是生物-心理-社会模式,医学便应教育学生将生物学的医学知识置身于病人的心理、社会背景中来学习,使之更贴近活生生的人的“真实世界”。这样培养出来的医生才会是一个充满人文关怀的医生。
仅就“喜闻乐见”四字而言:医学内容原本晦涩难懂,虽然如今随着民众文化水平的提高,医学知识的普及,以及医学科普作者的努力,这一难题有了逐步化解的迹象。不过,广大读者大多还是从自身疾病医疗的需要,或是希望能得到某种保健的方法才阅读医学科普作品的。比如“肝不好”的人愿意看《慢性肝炎100问》、前列腺肥大了要找《前列腺疾病知多少》;人到中年了,方才想到要看看“补肾妙法”之类的文章。这是因为医学科普作品即使通俗易懂了,大多仍是枯燥无味,若非必要,在如今快节奏的生活条件下又有谁愿意花许多时间来读它呢?这就如某些影视作品“叫好、不叫座”一般,生这病的看了叫好,不生这病就不会主动找来看了。因此,一些讲疾病预防、劝人改善生活行为的医学科普读物,自然问津者少。这就涉及医学科普作品的趣味性问题了。医学内容涉及人的疾病和健康,确实也难使之有趣起来。这个问题事实上在医学科普创作中一直未能得到很好的解决。
其实在医学科普作品中,近年来也有作者注意到此点,比如他们会写道:“王老伯最近腰痛,他便去看了骨科医生,医生为他拍了X光片,告诉王老伯他患了椎间盘突出症”。然后便是椎间盘突出症的病因:一、二、三、四……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甲、乙、丙、丁……讲开了。人物王老伯倒是有了,可惜王老伯很快退场了,自然不会吸引读者的兴趣,除非这位读者正在腰痛。
在医学教育中提倡叙事医学,便是为了使医学回归“真实世界”中来,使未来的医生能更好地体验患者的疾苦,更好地为患者服务。叙事医学所涉及的人物、事件、场景正是写小说的要素,可以将医学的内容写成小说,借用小说的形式来写医学科普,将枯燥的医学知识植入其中,使冰冷的医学知识得以通过小说主人公的体温而温暖起来;使单调的医学知识得以借用小说情节的起伏而活跃起来;使无趣的医学知识融入小说的故事之中而有趣起来。
近年我试着采用小说的形式来表述医学的原理,普及健康的知识。继2014年出版短篇医学小说集《财务科长范得“痔”》之后,2016年出版了一部25万字的长篇医学纪实小说《祺东的黄兴家医生》,将乙型肝炎相关疾病之知识嵌入黄氏家族的百年兴衰之中,希望读者在了解自清末至今、中国南方农村地区民众生活一个侧面的同时,也可以了解一系列关于肝病的医学科学知识。据称,出版之后读者反映颇佳。因此,2018年另一本名为《保卫科长莫有“病”》的短篇医学小说集,也已经在出版过程中。
将叙事医学用于医学科普创作是医学人文与医学科普创作的一种融合,用写小说的形式写医学科普,可借鉴的经验不多,于我而言亦只是一种尝试。但我相信,科学幻想小说既然能够激起人们阅读的兴趣、使人们开拓科学思维,那么科学“纪实”小说就应该更有可能。至此,希望得到科普专家的指导,也希望医学科普同道一起来探索叙事科普之道。
低度(20%vol)酒和高度(72%vol)酒沉淀物的红外光谱按1.3.3节方法测定。其结果见图2a和图2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