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中的葵意象初探

更新时间:2016-07-05

“葵”是古诗中较为常见的意象。细数诗歌中出现的“葵”意象,最早可以追溯到《诗经·七月》,《古诗十九首》中也有世人耳熟能详的“青青园中葵”,其后刘祯、陆机、陶渊明等人的诗句中也都频繁出现过“葵”的身影。到了唐朝,有学者曾统计出在《全唐诗》中提及葵的诗句有124首,且其中有18首是专门咏葵的。

虽然诗歌中的“葵”意象不比“梅、兰、竹、菊”,不是诗歌植物意象中的“名门望族”,却也凭借自己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成为诗歌植物意象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一直以来,学界对于诗歌中“葵”的研究仅仅停留在考释字义的阶段,并没有对诗歌中的“葵”意象进行专门的分析和研究,故本文将梳理出现在古代诗歌中的“葵”意象,并对其进行归纳和分析。

一、诗歌中的“葵”义考

“葵”在我国的种植历史久远,《诗经·豳风·七月》中记载“七月亨葵及菽”,《仪礼》中“士冠礼”“士虞礼”“少牢馈食礼”等都需要“葵菹”为祭,而“葵菹”就是由“葵”腌制的。后魏贾思勰的农书《齐民要术》把“种葵”一篇置于卷首,足可见“葵”在当时平民生活中的地位,元王祯更在其著作《农书》中称“葵为百菜之主,备四时之馔”[1]

但世殊事异,“葵”的地位在后世的记载中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明李时珍在其《本草纲目》中称“古者葵为五菜之主,今不复食之”,可知“葵”在明时已经退出了大众的餐桌,不再被种植。清人阮元在《研经室集·葵考》中仍然指出,葵为“百菜之主,古人恒食之”。我国19世纪的植物学家吴其浚在《植物名实图考·卷三》也对“葵”做了详备的考证:“考唐宋以前,园葵诸作,皆述其烹饪之功,而物状亦备。”[2]

可见在元以前“葵”在世人生活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是人们的家常菜之一,但在明清之际地位不复从前,“今人不复食之”。

其中,李白在《流夜郎题葵叶》一诗中自出机杼,把“卫足葵”的典故用出了新意。“惭君能卫足,叹我远移根;白日如分照,还归守故园。”前两句把“卫足葵”属性的内涵加以拓展,把“根”与“家”巧妙地联系起来,葵菜尚能自护其根,而诗人被流放却是无奈被移其根,这样的对比怎能不让诗人顿生惭愧之意。从此,“卫足葵”不仅可以用以表达诗人自全的选择,还可以用以表达诗人不愿远离故园的愿望。

葵菜种植范围不断衰退的现状以及葵类植物的不断变多的属种都给后世人理解“葵”义带来了麻烦。就拿“青青园中葵”来说,甚至有人认为此“葵”就是向日葵,在一般的诗歌赏析或是教学材中料对“葵”的解释都十分含混,要么不做解释,要么仅笼统地指出“葵”是一种古人常吃的蔬菜。直到马王堆汉墓出土了一袋标明为“葵”的种子,经检验确定为锦葵科中的冬葵,这才把出现在古诗文中的“葵”字身份定明了。

由此也可以看出前文中徐灏笺的错误,他把说文解字中的“葵”,定义为“凫葵”“兔葵”,即现在的莼菜,而莼菜属于睡莲科,与真正的“葵”义相差甚远。

除了政府的政策支持外,物流企业应当不断改进配送体系,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优势,建立云物流体系,充分运用大数据的优势,对不同产品、不同客户进行分析归类,为其提供个性的物流服务[5],从而大大节约运输成本和时间成本,使物流体系能够跟上电子商务产业的发展速度。

“葵”最初指义单一,仅指可入菜食用的冬葵,后随着属种的增多渐渐演化成一类植物的总称。命名为“葵”的植物一般有两大特征,一是从植物本身的形貌特征出发,叶子体积较大且向日者可命名为“葵”,如锦葵、蜀葵等;二是从口感或触感出发,口感滑嫩美味或手感柔滑者也可命名为“葵”,如水葵、落葵等。

综上所述,出现在《诗经》《古诗十九首》中,曾经被称为百菜之主的“葵”,就是现在我们所说的冬葵,而本文所要研究“葵”意象指的就是这一植物在古代诗歌中的运用,而并非整个葵类植物。故而,古代吟咏蜀葵、露葵(莼菜)的诗歌,并不在本文的研究范围内。

二、诗歌中“葵”意象分述

在古代诗歌的植物意象中有名者如“杨柳”“梅花”“菊花”等,它们所蕴含的意义都是固定的。而“葵”意象在诗歌中沿用甚久,所蕴含的意义却十分多样,这是因为“葵”作为先秦两汉时期的家常菜而被广泛写进典籍之中,从而产生了许多关于“葵”的典故,这样就让“葵”在诗歌中的意象也变得复杂多样。

经笔者检索,仅在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所撰的类书《白氏六帖事类集》中,关于“葵”的典故就有“七月烹葵”“拔园葵”“践葵”“卫足”等典故。故本节将从“葵”的典故在诗歌中的运用方式着眼,逐类分析诗歌中的“葵”意象。

1.乡野田园生活的代名词

诗歌中的“葵”意象作为先秦两汉时的日常蔬菜而被载入《诗经》《左传》等典籍之中,并逐渐成熟定型为文人耳熟能详的多个典故而频繁入诗。诗歌的意象是诗歌中诗人用以表达自己感情的支点之一,而“葵”意象之所以能沿袭千年,是因为它自身的多义性可以支撑不同诗人表达感情的不同诉求。也正是因为其自身的多义性才更需要学者对其在诗歌中的运用加以分类和辨析,从而让世人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涵。

“葵”最早见于诗歌是在《诗经·豳风·七月》之中,“六月食郁及薁,七月亨葵及菽,八月剥枣,十月获稻。”《诗经·豳风·七月》是记录周早期农业生产情况和农民日常生活的叙事诗,而“葵”是那时候的农民在七月的主食材之一,这也给“葵”这一意象奠定了“乡野生活代名词”的主基调。

如果把上节分述的“葵”意象合而观之,前两条的 “葵”是自然意象,后三条则是“葵”的典故意象。从纵向的诗歌发展的眼光来看,唐以前诗人们提及“葵”主要是实写自己眼前可见之景,即自然意象,如陶渊明的“新葵郁北牖,嘉穟养南畴”以及白居易的“中园何所有,满地青青葵”;唐以后诗人们的眼光则更多地聚焦在“葵”的典故之上,即“葵”的典故意象,如上文提及的苏轼、王炎以及文天祥的诗句。诗人对“葵”意象的关注点之所发生这样微妙的变化,一方面是因为宋时产生的“以文为诗”的传统,另一方面与“葵”逐渐退出百姓的餐桌、种植范围不断缩减也不无关系,这一点也可以与上文提及的元明之时明确记载“葵”地位下降的农书、医书互相印证。

而诗歌中出现的“葵倾日”意象就逐渐沉淀为忠君爱国的代名词,杜甫用“葵藿倾太阳,物性固莫夺”(《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把自己的爱国爱君之情比作“葵倾日”这一自然现象,直言此情是不能更改的“自然属性”,可谓构思精巧。其后陆游的“心似枯葵空向日,身如病栎孰知年”(《幽居二首·其一》),文天祥的“唯存葵藿心,不改铁石肠”(《壬午》),也是借“葵倾日不移”的意象诉说自己的殷殷爱国之情。

2.“旅葵”诉兴衰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6.88%(显效18例+有效13例);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78.13%(显效13例+有效12例)。两组数据比较,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14,P<0.05)。

葵菜根据种植地点的不同,可分为家养葵菜和野生葵菜,而“旅葵”指的就是野生葵菜。何以“园葵”变为“旅葵”?只因世道变迁,家园荒芜无人打理,让野生的葵菜蔓延到故居的堂上,归乡的游子看到这样的景象怎能不唏嘘感叹?

“旅葵”一词,最早出现在汉乐府《十五从军行》中,“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写的是出门征战几十载的老兵回家之后看到自家的井台之上已经长满了野生葵菜,人去园荒,悲不自胜。后世用“旅葵”这一意象表现黍离之悲的作品数不胜数,如阮瑀的“自知百年后,堂上生旅葵”(《诗》),何逊的“旅葵应蔓井,荒藤已上扉”(《行经范仆射故宅诗》)以及明李之世的“旅葵蔓荒阶,枯藓上颓墙”(《同万益之刘平子梁伯静嘉荐侄出郭酹吴非熊》)等诗句,都是借“旅葵”诉兴衰之变迁,不曾出《十五从军行》的机杼。

3.“卫足”喻自保

葵“卫足”一说,最早可见于《左传·成公十七年》:“仲尼曰:‘鲍庄子之知不如葵,葵犹能卫其足。’”晋杜预注曰:“葵倾叶向日,以蔽其根也。”[4]古人剪葵菜时不伤其跟以求再生嫩叶,故后以“卫足”喻自全或自保,而“卫足葵”也在诗歌中被广泛运用。诗人多用此典故表达入世生活诡谲多变而自己为自保甘愿隐逸山林的愿望,如宋王炎的“葵犹卫其足,况此千金身。山林本逍遥,无虞莫从禽”(《和赵行之三首·其三》)以及宋刘克庄的“昔惭葵卫足,今喜叶归根”(《志仁监簿示五言十五韵夸徐潭之胜次韵一首》)都是如此。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曰:“葵,菜也,从草,癸声。”清人段玉裁注:“崔实日:六月六日可种葵;中伏后可种冬葵;九月可作葵菹、乾葵。”徐灏笺:“古人常食用者凫葵、兔葵也。又楚葵即今之芹菜,落葵即今之藤菜,皆可作蔬。若蜀葵开花红白如锦,及黄花者但入药用耳。”[3]从徐灏的笺中可以看到,“葵”有“凫葵”“楚葵”“落葵”“蜀葵”之分,“葵”似乎不是某种蔬菜的特指,而是葵类植物的总称。那么出现在古代典籍中的“葵”究竟是何物呢?

4.葵倾日喻忠心

因为现在向日葵比较普遍,故而人们在看到“葵倾日”这一意象时第一反应是向日葵,其实“倾日”并不是向日葵的独有特征。晋杜预注《左传·成公十七年》“葵犹能卫其足”时提及的是“葵倾叶向日”,也就是说“倾日”的是葵叶,而非葵花,更不是向日葵。其实大叶植物较多都有向阳性,但因为葵菜在当时是较为常见的农作物人们接触的机会较多故而容易让人在潜意识里建立葵菜与太阳的关系。葵倾日的特性不只在杜预注中有记载,《淮南子·说林训》曰:“圣人之与道,犹葵之于日,虽不能终始哉,其向之者,诚也。”[5]这里不仅描述了葵倾日的特征,还把葵与日的关系延伸为圣人与道的关系,这个关系又被曹植沿用在《求存问亲戚疏》中喻忠君:“若葵藿之倾叶,太阳虽不为之回光,然终向之者,诚也。”

除陶渊明之外,王维描写自己的田居生活时也会写到葵菜,如《晚春严少尹与诸公见过》中的“烹葵邀上客,看竹到贫家”,烹煮“葵”这样的家常菜来招待上客与“贫家”暗暗相合,可知“上客”之“上”并不是地位上的尊贵,而是与王维一般喜爱山村田园生活的知音人。

这里的秦光仪是向孔尚任介绍弘光遗事之人,在《桃花扇》的创作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由于文献阙如,他与孔尚任的关系不得而知。那么“舅翁”是什么意思呢?一般有以下三种说法。

5.“拔葵”赞贤臣

它对依靠人体内部自身感受器调节动作的技能表现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形成了精确的反馈,才能及时做出相应的调整。

三、结语

汉魏时期的诗人经常称“葵”为“园葵”,可知当时“葵”被广泛种植于各家各户的园中,是那个时期人们的家常菜,也正因为如此,山水田园派诗人的笔下总是少不了“葵”菜的身影。山水田园派鼻祖陶渊明的隐居之地就种着郁郁葱葱的葵菜,他在诗作《酬刘柴桑》《止酒》中都有所提及,前者写“新葵郁北牖,嘉穟养南畴”,家中北墙下新生葵菜的葱郁和南边的田地里稻子的成熟让他沉醉于秋日田园生活的恬静美好;后者写“好味止园葵,大欢止稚子”赞颂园葵的美味。这两首诗分别从视觉和味觉两个方面描写园葵,可见陶渊明对园葵的喜爱。

“拔葵去织”的典故见于班固《汉书·董仲舒传》:“故公仪子相鲁,之其家见织帛,怒而出其妻,食于舍而茹葵,愠而拔其葵,曰:‘吾已食禄,又夺园夫红女利乎!’”[6]此后,公仪休拔去自家园葵的举动便成为后世不与民争利的爱民贤臣范本,而屡被诗人援引入诗,如韦骧的“已愧拔葵贤鲁相,更羞尘甑诵莱芜”(《县圃刈禾》)以及苏轼的“拔葵终相鲁,辟谷会封留”(《次韵阳行先》)等诗都不忘赞扬公仪休高尚的品性。

3.加大帮助发展中国家和低收入国家增强应对BEPS征管能力建设的力度。中国是发展中大国,帮助发展中国家增强应对BEPS征管能力建设是中国的责任和义务,也是中国的一贯立场和行动。一是中国承诺将继续帮助其他发展中国家分享应对BEPS的税收征管实践和经验。中国的目标是帮助发展中国家税收征管机构提高税收管理的效能、效率及公平性,妥善解决发展中国家在落实BEPS中面临的特殊挑战,降低AP-BEPS成果的实施成本,改善纳税服务,提高税法遵从度。二是中国将建立一个国际税收政策研究中心。其职能是进行国际税收政策研究和设计,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技术援助。

参考文献:

[1]王祯.东鲁王氏农书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431.

常规护理服务模式通常会告诫患者注意休息,尽量卧床并给予吸氧,并对患者进行相关的药物治疗,按照医师的叮嘱检查患者服药后的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

[2]吴其濬.植物名实图考校释[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8:45.

[3]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23.

7.2.14小叶病苹果树小叶病主要是由土壤缺锌引起的一种生理病害,病重植株树势衰弱,长势减缓,产量降低。

[4]杨伯峻.春秋左传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6:984.

[5]刘德康.淮南子直解[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913.

从表3中可以看出,惠州港防台期间走锚船舶中既有一般散杂船,也有危险品运输船舶。由于在港防台船舶数量多,种类全,锚泊安全间距不足,船舶一旦发生走锚、碰撞险情,容易造成人员伤亡和海域污染事故,防台安全形势严峻。

2001年我国加入世贸组织,随着外贸加工业的蓬勃发展,我国整体工业化进程快速推进,城市化进程也随之高速发展。城市成为产业聚集、人口聚集的主要载体,城市因此实现了快速发展。然而,城市没有约束和顶层设计的粗放扩张模式很快就受到了挑战,城市资源匮缺、环境污染、交通拥堵、空气质量差等问题集中体现,城市转型发展模式成为社会关注的问题。城市层面相继开展了由国家发改委、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等部门主导的老工业城市和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城市;国家发改委主导的低碳发展试点城市和循环经济城市、住建部主导的海绵城市、智慧城市等成为探索经济社会转型发展模式的可持续城市实践。

[6]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99:1917.

栏目管理——地震应急管理员可以对相关的应急信息栏目进行管理,如调整应急信息栏目优先顺序、添加和删除栏目、管理栏目下的地震应急信息、发布通过审核的地震应急信息等。

王营营
《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8年第02期文献
100%安全可靠
7X18小时在线支持
支付宝特邀商家
不成功全额退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