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稻史话
第一章 稻的由来
(接上期)
第三节 野生稻
在谈论野生稻话题前,要特别说明的是,水稻发源地各有不同说法,但栽培稻是由野生稻进化产生的这一结论是没有异意的,人类所有栽培种均由野生种演化而来,这符合生物群体进化规律。但野生稻是起源在哪里,有一元、二元论,中国的野生稻发现研究工作起步较晚,这不等于野生稻在世界上起源晚。
从龙虎榜情况看,游资是泰永长征股价异动的主力军,6天内无机构席位上榜。12月25日的龙虎榜数据显示,一线游资华泰证券深圳益田路荣超商务中心证券营业部位居买一席位,买入金额为5768.58万元。此外,知名游资财富证券杭州庆春路证券营业部、国泰君安南京太平南路营业部、华鑫证券杭州飞云江路营业部及西藏东方财富证券有限公司拉萨团结路第二证券营业部也曾多次上榜。
山东省是中国的农业大省,农业增加值居全国第一。但是,近年来农产品市场相继出现“蒜你狠”“豆你玩”“姜你军”“向钱葱”“糖高宗”等现象,价格的暴涨给山东人民的生活水平造成极大冲击,进而影响了山东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本文对山东省农产品价格和CPI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农产品价格变动对CPI的影响程度及持续性进行研究,以期对分析山东省的通货膨胀现象、稳定物价提供现实的参考价值。
中国野生稻种从现在调查看主要分布在云南、广西、广东、海南,至今在长江以北还没有发现野生稻。讨论野生稻,必须要搞清什么是“野生种”这个概念。野生种,是相对栽培种而言,野生种是具有原始特征,也称野生型,如水稻野生种一般具有易落粒特性,而栽培种就有不落粒性状等,野生种与栽培种关系密切。最初人们区分两者大都从性状上,后来进一步从机能上,现在已上升到基因上,从现代分子遗传来定义,野生基因才是野生种的内在物质基础。
据目前发现的野生稻来看,野生性状很多,除前面所说的具有易落粒特性外,如籽粒瘦小、有长芒,种皮有色,糙米有色,茎散落,多年生……可用一句话来形容,与栽培稻相比,简直就像一种杂草。也可以用面貌皆非来形容。为什么会有如此差异呢?这就是人工驯化的结果,稻本身的基因突变,人工杂交,不利于人类生产需要的性状多数被淘汰,人类的所有作物栽培种,大都是这样得来的。
四、根据现代分子生物遗传学,生物进化某种意义上可粗略视为基因的积累,生物在极其复杂多变的环境中,为了更好的生存,每时每刻都在以不同方式适应。人与稻,是动植物顶层生物,人的基因有3.8万个,稻的基因有3.3万个。人与稻因为长期协同进化的结果,如果按着同一分子生物钟进化,不应有太多差别。亚洲人种,据河南省渑池曙猿化石研究已推进到4500万年前(早于非洲猿人1000万年)。人类在进化过程中猿人到智人就是以能否使用工具为界限,使用工具才有可能发现作物种子,根据前面所述,野生稻被人类驯化为栽培稻,应当是在4500万年以后的事件。
一、分布地区广而集中。目前考查有两大集中均在青藏高原南,一个是横断山金沙江、澜沧江流域,再往东延伸到广西、广东。在海南、台湾两岛均有发现。
二、品种有普通野生稻、药用野生稻、疣粒野生稻三大种群,形态之间差异较大。目前收集到材料近4000份。
其实只是因为泥巴喜欢这个男人而已,他说什么自然再不能构成不喜欢的因素,而万一说对路了,那就更加喜欢。此时如果左小龙说出一句,我想干你爸爸,也丝毫不能影响泥巴的喜欢。这就是品牌忠诚度。
三、野生稻生态环境也较一致,多为高温、多湿、阳光充足,也有在山谷阴凉处。伴生植物有木禾、水蓼、三角草、斑茅等。
丁颖一生为我国水稻事业呕心沥血,考查我国野生稻,开发利用野生稻。在他晚年70多岁高龄,带病去山东考察,忍着强烈肝痛,浑身冒汗,肝癌晚期恶化,回到北京1964年去世。
五、普通野生稻与栽培稻的杂交。在20世纪初我国用普通野生稻与广西、广东栽培籼稻杂交育出许多表现抗病耐不良环境的新品种,还与印度籼稻进行了杂交,均培育很多用于生产的新品种。
科技人员既是科技成果开发者,也是加快转化的促进者,虽然已出台政策明确保障科技人员在成果转化中的权益,但实际操作依然面临制度难点。高校和研究开发机构对科技成果转化人员的评价和管理制度不完善,“重论文、轻成果”“重立项申请、轻成果转化”等现象依然存在,一定程度影响了科技人员从事成果转化的积极性。
六、从20世纪初开始,人类进入人工杂交改良水稻品种时代,在这一百多年的人工杂交变异选择中,水稻出现性状、籽粒、机能等的丰富变异,涉及到野生稻的有很多,如落粒性、米色,节生须根,地上节分枝,耐旱性、耐凉性等野生性状的出现,特别注意的是,在南北方(世界各地)均有类似的杂草稻的发生。
仅从以上野生稻的固有特点大致可看出野生稻的起源条件:
一、因在北方(北纬30度以北)从没发现过野生稻,故野生稻应在温热、淹水、低洼、生态区。
二、在中国野生稻在云南可生长在1000米以上高山处,这说明源生地应在高山且具有温湿条件的地方。
三、中国青藏高原南的横断山区应是野生稻最早发源地,根据植物种子随水由高向低漂移原理,云南发源向广西、广东、江西等省扩展。
四、台湾、海南岛的野生稻种群长期存在,根据大陆漂移说原理,野生稻产生至少应当在古生代即6700万年前。
从以上几点大致可勾画出野生稻的发源地,应当是在地理条件1000米,气候类型热带、亚热带的山谷河流旁,野生稻(禾本科原始形态,后分化成几种类型)随流水向下流扩散,成为扇面状分布区。
这样看来应在中国云南省。
关于支持野生稻云南起源地的事件:
一、云南省在我国乃至世界各地是水稻野生种、栽培种最丰富地区。仅就现在所知,野生稻除上述三种都有外,还有分布很广的的光身稻(研究偏粳稻)。栽培稻生态型有高寒、高原粳稻区,籼粳交错区,单双稻区,水陆稻兼作区,一季晚籼区等。品质上有白谷、红谷、麻壳、软米、香米、紫糯米。营养价值高,有的可入药。大穗达200粒,大粒千粒重达50克。
河南可以说是中国中原文化的代表地,古都洛阳、开封都在此地。
之所以如此,都是因为梁州这个移入场是他个人的主动选择,他仿佛第一次掌握了命运的主动权,他理想中“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观大散关图有感》)的生活方式似乎就在这里可以得到实践,他收复中原、一统天下的理想也只能在这里才可以实现。主动选择使陆游拥有了欢快的情绪与良好的精神状态,因而使他的地域书写情调高昂。诗人的主观愿望是否得到满足,决定了他的情绪或心境,而其情绪与心境又决定着其地域文化书写。
三、从生物协同发展进化规律看,云南省是我国乃至世界物种极为丰富的地区,其地理条件有垂直分布的植物带:高山、峡谷、河流、湖泊、盆地。世界上唯一称为四季如春的“春城”—昆明市就在云南省中部。昆明的西北有元谋人遗址,把中国直立人生活年代推到史前170万年。禄丰考古发现1.8亿年前侏罗纪恐龙化石。证明云南在远古就是生命生物非常富饶的发源地。
在菊花的栽培管理中,需要根据菊花生长情况定期进行追肥。在菊花的营养生长期主要以施氮肥为主,可以更好的促使菊花枝干粗壮,增加菊花的抗性,为菊花后期的生长奠定基础。在菊花的生长中后期主要以磷、钾肥为主,从而更好的对花朵质量进行提高。
我国野生稻主要特点:
与传统都是使用定价的估算方法,很多电力单位并不重视工程量清单计价方法的运用。以至于在实际运用的过程中,执行力非常的弱。导致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非常的多,其一,工程量清单计价的方法比较复杂,它涉及到整个工程的各方面支出。大多数电力单位为了方便可能不顾及出现的突发情况,过于简单的使用定价估算方法。其二,部分电力单位过度重视基础设施的建设而根本不重视其中的造价估算问题,而且他们本身也不擅长于这方面的操作,就很难形成严谨的工作流程,自然也就无法很好的执行相关事宜。
野生稻约在4500万年前起源于我国生物种源丰富的云南,后顺其河流,向国内外流向世界各地。是在当今科学没有揭开稻之来源的初步认识,不能说是无源之谈。
第四节 稻之考古
从生物进化里程看,地球上现有几百万种生物,曾生活在地球上的生物99%都灭绝了。2亿多年和6500万年曾因地球板块运动和火山爆发发生两次生物大灭绝。动物发展到哺乳动物时代,当然包括人类,植物发展到被子植物时代包括水稻,可算是一个非常偶然的事件。
如果把水稻进化史定为1亿年,而人类农耕史只有1万年,那9999万年均为自然进化过程。这么长期进化,不管从进化说,基因中性选择原则,还是三界说来看,其变化都是极其复杂多样的。现在留给人类的历史遗产,除了野生稻外还有大量的自然选择留下来的可贵品种资源。
考古发现,人们为了生存需要选择栽培种。
前面谈过,在水稻的人工选择之前的漫长岁月中,稻种的传播主要靠自然力,特别像水稻这样的亲水作物,这样就不能不从我国水资源的特点来看它的扩散趋势。中国总地势是西高东低,西部的青藏高原是我国两条母亲河长江、黄河的源地,冰川面积占我国冰川总面积77%,俗称“中华水塔”。长江流经我国生物物种最丰富的云南省到中部与黄河相汇,形成中原地区。
中原在远古因长江、黄河把上游的丰富营养积聚在这里,从而为祖先的最适定居地。据中华文明记载,中国的“四大文明”(火药、印刷术、造纸术、指南针),经典四大名著,均产生在中原。因此中原是历朝历代的必争之地。不论是“五代十国”还是“三国演义”都是这里发生的故事。
中国是世界上古老农耕文明发源地,农本思想,天人合一,精耕细作,农业产业化、体系化,特别唐朝以后,注重南方长江流域农业发展。明、清时期是我国农书最多的,这对总结发展中国传统农业,把中国农耕文明向世界传播,都起到重要作用。位于长江三角洲宁波余姚河姆渡水稻产业遗址(距今7000年)出现时,而古代中东苏美尔农业(公元5000年)只有一幅石刻上的收麦图。河姆渡稻产业遗址,堪称世界奇迹。
下面就时间顺序,例举中国水稻考古重大发现:
一、江西万年仙人洞遗址。
位于长江中游,我国最大淡水湖鄱阳湖,长江支流赣江,赣鄱湿地上。当发现有12000年前的世界最早栽培稻—植硅标本,引起了美国享誉世界考古学家的马尼士的极大兴趣,当时在万年仙人洞还发现了石器、骨器、蚌器、陶片,堆积如山的兽骨。这说明当时先人们,除种稻外还过着狩猎生活。
二、河南贾湖遗址。
四、人类机体是由几十种元素协调运转,食物的最佳营养是全面协调,水稻在好,作为主食,也不能忽视其它主食作用,如小麦、玉米等。宇宙间物质不会消灭,也是动态平衡,人与其它生物,生物与环境,地球与宇宙是一个庞大协同体。谁想打破也是不可能的。
贾湖位于河南省中部,舞县距漯河市不到100公里。文化大革命时笔者外调到过河南漯河市,那里的吃干馍的饮食习惯叫北方吃米习惯的人适应不了。北方人称馒头,他们叫馍,实际是呛面馒头,嚼一口掉渣。北方人长期食用不适应。考古人在这发现大量碳化稻谷标本,粒型极丰富,说明那时稻作品种较混杂,总的稻作品种偏粳型,处在分化状态。在该遗址300多座墓葬出土400多具人骨标本,最奇特的是出土了30多支7孔8孔的鹤骨笛,贾湖属仰韶文化,距今达八、九千年之久,可见那时古人社会生活是何等丰富。
使我们倍感兴趣的是现在以面食为主的河南省远古为什么有那么丰富的稻作技术?古代那里气候水土条件适合稻作,而现在更适合种植小麦了。所以稻作与麦作在中国的漫长农耕史的长河中,不知经过了多少次融合,分离。
“统一战线具有内蕴的共同体理论基因、丰富的共同体表现形式、独特的共同体力量功能,这是统一战线成为我们党的重要法宝的理论原理所在。”[9]由于统一战线是政治联盟,统一战线所构建的共同体主要是政治共同体。统一战线与共同体的逻辑关联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二、通过对云南野生种和许多栽培种的酶、核型研究,均有野生稻的两个核型大随体。与野生稻相关的抗病性、广亲和性、矮基因等十分丰富。我国南方种植面积最大的“矮脚南特”号就产生在云南。这也是世界上没有的地域。
三、浙江省的两处遗址,年代在7000年前。
两个都是位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遗址。余姚河姆渡遗址前面谈过是当今世界上最宏大的古人类稻作遗址,发现稻谷就有12吨之多,从碳化稻粒分析多为粳稻,也不排除籼稻。而跨湖桥遗址,与河姆渡遗址、湘赣地区遗址有很大联系。
四、江苏金坛三星村新石器时代遗址。
位于长江三角洲靠北的太湖地区,年代稍晚于上述地区,在6000年前左右。在灰坑内有较多碳化稻粒,经考查初步认为是人工栽培的粳型品种,但也有粒型较细小的籼型品种。
五、云南省红河元阳县哈尼族元阳梯田,列为世界稻作文化遗产。
它是位于云南南部与越南老挝,以及广西省上游红河支流地带。是世界上海拔 (1800米)最高、面积(19万亩)最大,最壮观人工梯田,种植历史可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是哈尼、瑶、苗、傣、壮等多民族,用锄头一点一点修成的,是血和生命的结晶,是“天人合一”的人间壮举,是中华民族的农业生态文明的代表作,是中国稻作产业的活化石。
从以上简要描述,大致可看出:
一、中国稻的起源是从西部云贵高原,而后顺长江到下游,再向北扩展。长江中下游的稻产业对我国水稻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二、中国是世界上唯一大面积种植籼粳两个亚种的国家,虽然该两个亚种的分化起源还不十分一致,但是从野生稻分布和水稻原始种植的稻业分布看,籼粳稻的开发利用是十分重要的,特别是籼粳杂交分化出的亲和基因,对我国稻作发展有着长远影响。现在东北大米销售遍布中国,将来走向世界是可预料到的。
其一,意识形态支配力建立在群众认同的基础之上。意识形态家在制造政治理论学说体系时,虽然主观上是服务于统治阶级利益的实现,但是客观上不得不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群众的利益诉求,这一意识形态才能得到群众的理解和认同。尤其是,在革命时期“它的利益在开始时的确同其余一切非统治阶级的共同利益还有更多的联系,在当时存在的那些关系的压力下还不能够发展为特殊阶级的特殊利益”㉛,进而形成领导革命、团结群众的舆论基础。
三、人类进化,东方文明的诞生,与水稻的进化息息相关,人类驯化了水稻为人类服务,而水稻也得到了优化,更适合人类生存需要,人与稻是生物界协同发展进化的典范,研究人与稻,能更好的理解人与自然的正确关系,从而在自然中找到一条人类绿色发展之路。
官窍,泛指器官和孔窍。官指耳、目、口、鼻、舌五个器官,简称五官。五官分属于五脏,为五脏之外候。除五官之外,咽喉也属于官之范畴。七窍是头面部(眼二、耳二、鼻孔二和口)七个窍的合称。头面部的七窍,又称清窍,是人体清阳之气出入的通道,与之相应,前后二阴(前阴尿道口和后阴肛门),是人体尿便排出的通道,称为浊窍。头部七窍及前后二阴统称为“九窍”。五脏的精气分别通于官窍,五脏有病,往往从官窍变化中反映出来。每一官窍不仅同与其相应的脏腑有着特定的联系,而且与其他脏腑也有密切的关系。
作业布置要严格控制总量。作业量太大容易使学生丧失对作业应有的良好情绪,造成兴趣衰退,甚至产生厌学心理;作业量过少,学生浅学辄止,也难以达到巩固掌握知识的目的。
第五节 稻的开发
随着现代分子生物技术兴起,人们盲目认为,将来基因工程可随意创造出任何生物,这是一个很大的误区。地球诞生就有46亿年,其它星系还要推到更远。宇宙,都是相互关联的,人对大自然的改变极其微小,比如水稻野生资源,至少发展了几千万年或上亿年,大自然条件下创造了遗传核酸、蛋白质,多达几百万种,如再加上它们的运动过程,很可能追溯到极微小的如像“夸克”一样的巨大作用,更不用说 “暗物质”。总的一句话,人类仍处在了解自然、顺其自然的初级阶段。大自然创造了人类,人类在当今不应改变敬畏自然的观念。
称为我国“稻作之父”的丁颖,1888年11月25日生于广东省高州县,一个普通农民之家。早年毕业于广东高等师范,以优异成绩考取公费留学日本,回国后在广东大学农科院任教授。1927年自己积蓄经费筹建了我国第一个稻作专业研究机构—南路稻作育种场(南京孝陵卫中央农业实验所成立于1933年)。在这期间,用普通野生稻与栽培稻杂交,育出了我国很快用于生产的“中山1号”。从“中山1号”又育出大量用于生产的衍生品种,这才是中国乃至世界最早利用野生稻的先河。
四、利用同工酶初步研究认为,我国野生稻之间的遗传背景差异较大,只有普通野生稻与栽培稻比较接近。
继丁颖对我国野生稻开发,至今在野生稻的地理分布,品种收集,形态特征,抗病虫害,谷粒成分,细胞学,酶谱分析,花粉培养,DNA基因导入,“野败”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中国具有世界上最大野生稻种群,近期在广西玉林福锦出现多达240亩的野生稻种群,这是世界目前发现的最大片的野生稻群。但有的已被开辟了鱼塘,所以对野生稻的首要问题是资源的保存,水稻挽救了人类,人类保护野生稻,就是保护自身。
中国科学家最近完成了野生稻近缘5个基因测试,发现均与AA基因有关,分布在亚洲、非洲、南美洲及澳大利亚等地,作为“一带一路”负主要责任的国家,野生稻的开发研究利用刻不容缓。
从生物进化角度,虽然现在人类自己已培育了成千上万种水稻新品种,但它们的根还在野生稻,特别是野生稻的环境抗逆性,至今仍是栽培稻无法相比的。所以对水稻优良基因的开发利用才刚刚开始。
第六节 稻的农家种
说实在的,如果以考古发现估算为一万年的话,人类自己经杂交有目标的选择良种也不超过100年,而9900年都是野生种和农家种时期。所谓农家种,指在农民家自己在自然稻田中自选出来用于生产的品种。
(二)选择栽培期。根据水稻生长好坏进行选择,最初是较粗放的混选,后来发展到更精细的成块、成片选,最后变成对个体选择。
(一)原始栽培期。基本上把天然野生种采集后种植,这要经过很漫长时期。
根据具体情况又大致可分为:
(三)品种形成期。当农民在稻田发现好的单株,单种单收单繁做种子用。这就是采用的“一穗传”方法,优良农家种绝大多数是这样。从中国考古发现稻粒形态各异程度,还没到这个时期,估计穗选发生在人类文明史期间(公元年代)。由于中国水稻种植面积广,各种地理环境复杂,品种演变时间长、类型繁多,单就农家种(有的俗称地方种)弄十分清楚也很难。
本书本着易粗不易细来大致把我国农家种做一大概分析。
全国解放后对我国栽培稻品种多次收集大致为 46885份(1992年),其中农家种 25952个,占56%。其中最多省份依次为:广西、云南、广东、湖南。籼稻占比例最多省份依次为:安徽、四川、广东、湖南,均占90%。粳稻最多省份为广西、云南、贵州、江苏。
可明显看出,我国农家种最丰富地区是广西、云南。说明云南、广西籼粳品种均丰富。而全部种植粳稻的均在黄河以北,如所占比例100%的省市有:北京、内蒙、山西、辽宁、吉林、黑龙江、新疆、宁夏、天津。
从上面大致分布情况初步看出,云南省不论农家种品种总数,还是籼粳品种均为最丰富地区。而籼稻最适合在人口增长快且集中地区发展,如四川、安徽两者。而粳稻适合在北方温度较低水资源能保证的地区开发。在文化程度较高的京津地区,人们以食用粳稻品种为主。当然这是在20世纪的经济条件下。
如原产云南牟定的“南山谷”,种植达四、五百年之久,茎秆高大粗壮、不倒,谷粒大、着粒密,米质优,耐肥、耐旱,在云南生长期155~165天,在云南海拔1600~1900米楚雄专区16个县长期多年种植,产量在700~1000斤,比当地品种增产20%左右,典型地方农家种。
易太太不免要添些东西。抗战后方与沦陷区都缺货,到了这购物的天堂,总不能入宝山空手回。经人介绍了这位麦太太陪她买东西,本地人内行,香港连大公司都要讨价还价的,不会讲广东话也吃亏。他们麦先生是进出口商,生意人喜欢结交官场,把易太太招待得无微不至。易太太十分感激。珍珠港事变后香港陷落,麦先生的生意停顿了,佳芝也跑起单帮来,贴补家用,带了些手表西药香水丝袜到上海来卖。易太太一定要留她住在他们家。
“白粳子”粳稻是在吉林种植达几十年的农家种。易落粒,抗稻苗病,生育期130天,适于肥地,在吉林九台、德惠、榆林、永吉等地种植达500亩,增产10%。看出此品种还有落粒野生性状。
“南特号”是江西省南昌市农家早稻中穗选,原名为“赣早籼1号”后改为“南特号”。该品种叶面宽厚,色深绿,剑叶鞘上有紫色条纹,根部有淡红色。叶鞘、叶片边缘和稃尖部带紫色,开花时柱头也是紫色,米粒尖端有小黑点,易落粒,易发芽,这些均是典型野生性状。因它适应性很强,作为双季早籼生育期仅105天。因感温感光不敏感,据不完全统计,在湖南、湖北、江西、浙江、江苏、安徽、四川等省累计种植达6000万亩之多,从20世纪初一直种到60~70年代,成为中国水稻矮化栽培的第一次飞跃。
20世纪是我国水稻育种(矮化,理想株形,籼粳杂交,杂优,超高产育种)突击发展时代,这是我国水稻单产提高的主要因素,但地方农家种仍是主要角色,最主要的是它的原始优良基因极为丰富,尽管水稻育种已开始了分子时代,但自然界千万年创造的原始基因库,依然是育种工作的基石,人类技术提高只不过是如何研究深入认识利用它,如脱离这一点那肯定是偏见。我认为这种局面今后一、二百年不易改变。
(未完待续)
下一篇:北方水稻新品系在宁夏引进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