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因果映射分析法的战略逻辑检验研究*

更新时间:2009-03-28

引言

20世纪90年代, 基于对逻辑思维的关注,一些学者聚焦于战略逻辑研究, 如主导逻辑(Dominant Logic)的研究,[1]该研究成果获得了美国战略管理SMJ杂志最佳论文奖,引起学界的高度重视。但是相对于战略逻辑的重要性,其研究进程显得并不相称,导致了一些不良影响[2]——战略逻辑理论的缺乏是炒作时髦概念“点金术”之类的战略管理书籍泛滥成灾的根源。[3]因此,战略逻辑研究需要在战略逻辑理论体系构建方面展开研究,而本文探讨的战略逻辑检验正是战略逻辑理论体系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2]

战略逻辑检验最初是由Saloner提出的,[4]认为逻辑是战略的一个构成要素,战略评价就是检验战略逻辑是否具有说服力。楠木建进一步提出战略逻辑检验是对战略逻辑质量的检验,[5]即检验“战略逻辑的扎实程度”,并认为检验的内容主要是连贯性(Consistency)检验。这是对战略逻辑是否具有说服力的一个具体阐述,也是对战略逻辑检验的内容的一个指向。至于战略逻辑检验的具体内容及方法,在理论上仍缺乏必要的研究,因为战略逻辑检验存在难点,战略逻辑往往是抽象、隐形的——隐形于战略方案之中,隐藏于企业管理者特别是高管人员头脑。本文试图构建一个具体的战略逻辑检验的内容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基于因果映射分析方法进一步探讨战略逻辑检验的步骤与方法,并且通过案例分析验证这一方法。案例研究发现,战略逻辑可由三个基本构成要素进行结构化表达,它反映了企业的战略认知,是组织的主导逻辑,战略规划其实是战略逻辑的情境化。

一、战略逻辑检验内容的指标体系构建

探索战略逻辑检验方法,首先需要明确战略逻辑检验什么,即明确要检验的内容。战略逻辑检验内容的确立应立足于“战略逻辑检验是对战略逻辑的质量所进行的检验”这个基本要求,而战略逻辑质量需要结合由战略逻辑构成的特征讨论。战略逻辑构成特征表现为:一是战略逻辑链连贯特征,即战略逻辑是由多个相互关联因素构成的战略逻辑链;二是战略枢纽特征,即在战略逻辑链体系中会有核心因素起到战略枢纽的关键作用。战略逻辑链体系特征说明逻辑链体系是多个因果逻辑连接的,楠木建[5]认为其逻辑质量高低体现在战略逻辑的连贯性上,对连贯性的检验包括三个维度,即强度、长度和广度。战略枢纽特征反映了战略逻辑体系中存在一个或者几个中心点,其逻辑质量高低体现在是否存在中心点,这些中心点在战略逻辑的主导环节——逻辑枢纽,那么战略逻辑的检验应该检验其中心性。Eden等认为,中心性反映了因果体系聚焦在一个或几个概念上的程度。[6]三是战略逻辑链的体系特征,即整个质量逻辑链形成一个体系,这个体系包含各因果逻辑衔接连贯而成正回馈系统,从而产生战略逻辑后期不断加强的效果。所以,战略逻辑质量的高低体现在连贯性、中心性、循环性三个方面,因此,连贯性、中心性、循环性就构成了战略逻辑检验的核心内容,结合相关文献,战略逻辑检验内容的指标体系构建如表1所示。

企业的科技创新发展离不开企业内部审计部门的有效工作。企业只有重视审计部门的作用,才能使审计部门发挥他们最大的作用,这样对于企业的科技发展也有着很大的正面影响,也正因为这样,才能让企业提高自身的竞争能力,有利于企业的发展。

 

表1 战略逻辑检验内容的指标体系

  

检验指标 检验内容 检验效果的衡量连贯性强度 检验因果链之间逻辑连接强弱程度强度越高,说明因果链上每个连接起来的因果关系连贯强度越高长度 检验因果链的连续扩展程度长度越长,说明竞争对手模仿的难度越大,企业越可能保持持久竞争优势广度 检验因果链的多维程度 广度越宽广,表示因果链上因果关系维度越高中心性 检验逻辑体系聚焦的程度 中心性越高,体现出战略逻辑中逻辑枢纽越清晰循环性 逻辑体系形成正回馈的程度形成循环系统表示因果逻辑链上的各因果逻辑衔接连贯形成正回馈,战略逻辑的后期效果会不断加强

二、战略逻辑检验方法

1.战略逻辑检验的步骤

对战略逻辑进行检验步骤包括:(1)战略逻辑的可视化。对企业战略资料的逻辑关系分析,构建因果关系链把企业战略逻辑通过图示的形式实现可视化,以便进行战略逻辑的连贯性、中心性分析检验。(2)通过长度、强度和广度检验逻辑链的连贯性;通过检验战略逻辑的核心概念情况,进行战略逻辑中心性检验;通过整体战略逻辑图分析各因果逻辑衔接连贯形成正回馈,尤其是逻辑枢纽之间是否形成循环性。(3)对企业的战略逻辑检验综合评价。

2.战略逻辑的可视化

战略逻辑作为反映管理者的战略认知(如主导逻辑等)[1]具有抽象性特征,它隐形于战略方案之中,隐藏于高管人员头脑,企业很少在其战略方案中专门表述出来。战略逻辑的可视化就是通过一定方法将形成战略的核心因素因果逻辑关系以图示方式明确表达出来。本研究运用因果映射方法研究战略逻辑的可视化方法,因果映射(Causal Maps)源于认知映射,[7]由Axelrod、[8]Huff等[9]学者引入到管理研究,Fahey等首先运用于战略研究,[10]Barr等验证了其可信度,[11]Nadkarni等又进一步提出了研究步骤。[12]但是该方法只限于分析战略环境与战略决策逻辑关系的可视化,并不适用于战略目标、行动等一系列战略逻辑关系体系的可视化。本文基于战略逻辑可视化,深刻理解关键因素因果链关系链并且形成因果逻辑的战略综合体系,[5]对战略逻辑可视化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出于对操作规程过程的严密性考虑,采用Kendall一致性系数等方法,对因果映射方法进一步完善及细化,特制定了战略逻辑可视化的四个具体步骤:

广度可以通过分别衡量入度和出度,再综合出入度进行分析,书店的战略逻辑图是一种有向图,从表3中可以看出,“单位成本行业最低”的广度较宽,出入度为8,其中入度为6,出度为2;其次是“独有的库存管理”,出入度为7,其中入度为2,出度为5。

第二步,关键因素或者关键内容编码,并且标注具有逻辑关系的关键词“因果连接词”。进行关键因素的编码就是识别或者提取出关键概念(或变量)、关键内容。[13]标注具有逻辑关系的关键词,如“所以”、“于是”、“使得”均标注为“因果连接词”,对存在逻辑关系但是没有关键词的,可补加注。

第三步,按“因、果”归类关键词或短语编制因果映射分析表。为帮助研究者对因果关系的理解,需要将相同特征的概念进行归类。为了确保因果归类在概念上的一致性,[14]学者们一般会采用Anderson等提出的分类方法,该方法需要两位以上战略管理相关领域的专家进行操作。[15]每个关键词的分类结果必须得到以上操作人员的认可。[16]由于战略逻辑图绘制由不同专家在不同时间、依据自己的认知和经验分别对研究者提供的文件和资料进行分析归纳,由于文档资料为特定的读者所写,可能存在印象管理。对于多位人员参与编码的,要计算其信度(R),并且进行研讨,直到满意为止。在此基础上编制因果映射表,表的内容主要由表示原因和结果的关键词或短语以及因果关系连接词构成。

其中,CDI(Pk)=连接概念 k的概念数目;DI(pi,pk)=距离:网络中的每个概念到达概念pk的最短路径;n=因果图中的概念数目。

3.战略逻辑连贯性的测量方法

(1)强度的测量。强度是指原因带来结果的可能性大小。在分析战略逻辑存在的因果关系以及总结关键词时,由研究者用5点评价法给出每个因果关系强度的大小(1=强度非常小,5=强度非常大),采用均值分析法对其评价做出分析。

(2)长度的测量。在绘制因果图时,把两因素之间的直接关系通过实线链接,隐含的因果关系通过虚线连接。以整个逻辑图中从开始到结束连接起来的最长概念数表示逻辑图的长度。采用NodeXL软件计算逻辑图的长度。

(3)广度的测量。广度是指战略构成部分之间的联系,组成部分之间更宽广,如一因多果或多因一果都说明广度大。战略逻辑可视化借鉴因果映射图,而因果映射图来源于社交网络,因此,把战略逻辑图中的关键词等同于社交网络中的点,逻辑连接线等同于边。然后运用社会网络关系中测量广度的方法,采用NodeXL计算入度和出度,[6,16,17]以出入度最大值来表示逻辑图的广度。其中,入度是指指向内部的关系链接数,是其他原因导致结果的内向程度。计算公式为:[18,19]

2.有效地处理情绪。当外方监督大发雷霆暴跳如雷的时候,我方项目经理并没有生气和发火,而是有条不紊地进行沟通,摆事实,讲道理。这和《哈佛管理导师》课程的情绪处理不谋而合。项目经理保持冷静,觉察外方监督的意图,了解到他的信息和目的后,克服困难,很好地解决了问题。

 

第四步,因果映射图的绘制。根据因果映射分析表中因果因素的关系引导绘制因果映射图,[11]实现战略逻辑的可视化。其中,直接的因果关系用实线表示,隐含的因果关系用虚线表示。

出度是指指向外部的关系链接数,是图中影响其他的原因,是框架中的概念影响其他概念的程度,点出度计算如下:[20]

 

第四步,根据因果映射分析表绘制因果映射图。其中,直接的因果关系用实线表示,隐含的因果关系是本文认为存在的因果关系,如培训、宣传和管理可以使得购物体验有吸引力,培训使得员工训练有素。这些因果关系用虚线表示,见图1。

4.战略逻辑中心性的测量方法

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是一种典型的中心性测量方法,该方法评估因果图围绕一个单一概念构造程度,除了考虑直接或间接因果概念的总数外,还要考虑把一个概念链接到该因果图里其他概念上所有路径的平均长度。最核心概念的核心得分与其他概念的核心得分区别在于因果图的核心。[21]因此,高度中心化的因果图只围绕着一个概念,而该因果图里与这个概念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大部分概念作为原因或结果。中心性反映了在因果图中一个概念主导因果关系的程度,这个基本内涵完全符合战略逻辑中战略枢纽的特征。中心位置越强,该概念就会受到越多的关注焦点。[21]计算公式如下所示:[22]

 

(3)循环性评价。通过绘制战略逻辑因果映射图,我们可以认为该公司战略逻辑比较清晰,但是一些因果关系并没有表述出来。本文分析弥补这些关系(见图1虚线),最终形成了一个战略逻辑综合体系图,该图清晰地展示了形成顾客购书的首选书店的因果链是如何形成良性循环的,即成为顾客购书的首选书店→每个书店销量大、连锁分店多→有利的采购成本、费用分摊能力强→①单位成本行业最低→获得最高利润→有实力投入培训→员工训练有素;有实力投入宣传、管理→购物体验有吸引力;有实力投入管理和创建信息系统→形成独有的库存管理→图书品种多;②单位成本行业最低→图书价格便宜;训练员工有素、购物体验有吸引力、图书品种多、图书价格便宜→成为顾客购书的首选书店。其中还包括了一个库存管理因果链小循环,即独有的库存管理→单位行业成本最低→获得最高利润→有实力投入管理和创建信息系统→独有的库存管理。

作者简介:赵敏荣,女,陕西西安人,空军工程大学理学院机械基础与化学教研室,教授,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工程图学。

5.战略逻辑循环性测评

逻辑循环性测评重要的是评判整体战略逻辑体系是否形成良性循环,如果能够绘制战略逻辑图,那么通过逻辑图上各因素之间的逻辑连线,可分析是否存在循环线路及其循环程度。

三、案例检验

为了验证上述战略逻辑检验思路及方法,本文选取一家书店的战略资料[4]作为案例分析,对其战略逻辑进行检验。

1.战略逻辑可视化

第一步,选取具有明确因果逻辑关系的语句。请三位战略管理研究学者挑选出具有因果逻辑关系的语句或短语,见表2左栏。

第二步,关键因素或者关键内容编码,并且标注具有逻辑关系的关键词“因果连接词”。三位战略管理研究学者对资料进行分析,归纳关键词或短语,并分析因果关系连接词,标识出归纳后的关键词/句,如表2所示。

 

表2 关键因素或关键内容编码和“因果连接词”标注

  

多图书品种(S1)、低价格(S2)、充分训练的员工(S3)以及有吸引力的书店、为顾客提供有吸引力的购物体验(S4),使(因果连接词)其成为顾客购书的首选书店(S5)于是(因果连接词),每个书店的销售量就会很大(S6),加上众多的连锁分店(S7),这就使(因果连接词)公司有了极大的购买力量(S8),可以在有利的价格条件下采购图书(S9)其独有的存货管理(S10)使其知道进什么货(S11),尽可能减少“脱销”的出现(S12),使(因果连接词)存货最优化(S13),并尽量减少向图书供应商的退货(S14)。因此(因果连接词),书店的单位成本在行业内是最低的(S15),这就使(因果连接词)其在价格低于平均水平时仍可获得最高的利润(S16)虽然在创建和维持独有的信息系统(S17)、培训(S18)、品牌宣传(S19)以及管理方面投入很大(S20),但公司把这些费用分摊到多个书店上的能力(S21)使(因果连接词)公司可以保持运营成本只占收入的一小部分(S22)现有的书店位置(S23)使(因果连接词)其拥有先动者的位置优势(S24),而公司能够带动人气的声誉(S25),使(因果连接词)其在新地区(新的市场地区)成为有吸引力的租房者(S26),新店会促进该地区的发展(S27),这使(因果连接词)其可以把竞争优势延伸到新的地区(S28)S1:图书品种多S2:图书价格低S3:员工训练有素S4:购物体验有吸引力S5:购书首选书店S6:每个书店销量大S7:连锁分店多S8:极大的采购量S9:有利的采购价格S10:独有的库存管理S11:知道进什么货S12:减少脱销S13:库存最优化S14: 减少退货S15:单位成本行业最低S16:低价格水平下获得最高利润S17:信 息 系 统、S18:培 训、S19:宣传、S20:管理、S21:费用分摊能力、S22:降低运营成本S23:现有的书店位置S24:先动者位置优势S25:带动人气的声誉S26:在新地区成为有吸引力的租房者S27:促进地区发展S28:竞争优势延伸到新地区

同时,通过战略逻辑的可视化也发现,“先动者的位置优势”→“现有的书店位置”(图1上方位置)脱离了上述战略活动因果链体系,在这一点上战略逻辑不清晰,该公司应该关注“先动者的位置优势”驱动因素有哪些,构建它们之间的因果链关系,以完善战略逻辑体系,进一步提升该公司的战略逻辑质量。

其中,CDO(Pk)=未概念k的概念的数目;DO(pi,pk)=距离:网络中的每个概念到达概念pk的最短路径;n=因果图中的概念数目。

 

表3 因果映射分析表

  

因连接词果(二级因)因果连接词二级果因果图书品种多(S1);图书价格低(S2);员工训练有素(S3);购物体验有吸引力(S4)使 购书首选书店(S5) 于是每个书店销量大(S6)连锁分店多(S7)每个书店销量大(S6);连锁分店多(S7) 这就给了 极大的采购量(S8) 使得 有利的采购价格(S9)独有的库存管理(S10) 使知道进什么货(S11);减少脱销(S12);库存最优化(S13);减少退货(S14)有利的采购价格(S9);知道进什么货(S11);减少“脱销”(S12);减少退货(S14)因此 单位成本行业最低(S15) 这就允许 低价格水平下获得最高利润(S16)费用(信息系统)(S17);培训(S18)、宣传(S19)和管理(S20);分摊能力(S21)使 降低运营成本(S22)现有的书店位置(S23) 使 先动者的位置优势(S24)(顾客)购书首选书店(S5) 能够 带动人气的声誉(S25) 使在新地区成为有吸引力的租房者(S26)在新地区成为有吸引力的租房者(S26) (使)新书店促进(企业)地区发展(S27)这使 竞争优势延伸到新地区(S28)

  

图1 战略逻辑因果映射

2.战略逻辑连贯性、中心性测量

根据书店的战略逻辑因果映射图,依次进行战略逻辑的连贯性检验、战略逻辑的中心性检验。连贯性检验包括强度、长度、广度检验:(1)强度评价。由来自书店、具有8年以上从业经验的三位中层管理者(MBA学员),对该战略逻辑图中所包括的43个因果关系进行了讨论评价(评价表略),以5点评价法给出每个因果关系强度的大小(1=强度非常小,5=强度非常大),评价结果总强度平均为4.46,方差为0.12;(2)长度以整个逻辑图中从开始到结束连接起来的最长的概念数表示,根据NodeXL的测算结果,该书店的战略逻辑长度为8;(3)广度可以通过分别衡量入度和出度,再综合出入度进行分析。中心性检验根据NodeXL软件测算。以上结果见表4。

 

表4 关键词关键指标分析

  

关键词连贯性中心性广度—入度广度—出度度(出入度)图书品种多(S1) 1 1 2 0.651图书价格低(S2) 1 1 2 0.641员工训练有素(S3) 1 1 2 0.638购物体验有吸引力(S4) 3 1 4 1.107购书首选书店(S5) 4 3 7 2.074每个书店销量大(S6) 1 1 2 0.674连锁分店多(S7) 1 3 4 1.139极大的采购量(S8) 2 1 3 0.959有利的采购价格(S9) 1 1 2 0.660独有的库存管理(S10) 2 5 7 2.052知道进什么货(S11) 1 1 2 0.638减少脱销(S12) 1 1 2 0.638库存最优化(S13) 1 0 1 0.399减少退货(S14) 1 1 2 0.638单位成本行业最低(S15) 6 2 8 2.247低价格水平下获得最高利润(S16) 1 4 5 1.335信息系统(S17) 1 2 3 0.853培训(S18) 1 3 4 1.110宣传(S19) 1 2 3 0.839管理(S20) 1 3 4 1.088费用分摊能力(S21) 5 1 6 1.600降低运营成本(S22) 1 1 2 0.615现有的书店位置(S23) 0 1 1 0先动者位置优势(S24) 1 0 1 0带动人气的声誉(S25) 1 1 2 0.802在新地区成为有吸引力的租房者(S26) 1 1 2 0.942促进地区发展(S27) 1 1 2 1.061可把竞争优势延伸到新地区(S28) 1 0 1 0.601

3.战略逻辑检验评价

(1)连贯性评价。评价结果总强度平均为4.46,方差为0.12,检验说明因果链上每个连接起来的因果关系连贯强度总体上比较高,而且方差值小,说明43个因果关系的强度均比较接近评价值的平均水平。

战略逻辑长度为8,说明因果逻辑链上的各因果逻辑衔接连贯的连续性较好,竞争对手的模仿难度大。

针对专业满意度进行信度分析结果显示,Cronbach ɑ值数为.800。关于专业满意度的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显示,输出因子的总分散说明力达到62.689%,KMO数值为.775。

第一步,选取具有明确因果逻辑关系的语句。首先进行资料收集筛选,资料可以从企业的战略方案、年度总结报告或者一些重大事件等获取,也可以是对高管的直接采访,但由于个人的认知会影响一些看法,[13]所以在资料选取中尽可能选择文本类的文档(如公司战略方案)进行研究以掌握隐藏在其背后的战略逻辑。资料选取后,邀请两位以上专家作为评估者,独立分析研究者所提供的资料及文件,并选取明确因果逻辑关系的关键语句,所使用的词组应该尽量精简、含义绝对清晰,使用关键词如“如果—那么”、“因为—那么”连接起来。

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和智能电子设备的广泛普及,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目前,人们采用移动阅读的频率及获取的信息量越来越大,移动端所占的比例已然超越了PC端,社会上各行各业也都陆续在移动端上为自身的品牌推广投入了更多资源。公开化、传播广的微博,精准度高、互动性强的微信公众号,粘性高、功能丰富的新闻客户端,这“两微一端”成为各类组织机构推广品牌的首选移动化平台。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8年8月底,32家标准化研究机构中,已开通微博、微信公众号和新闻客户端的分别有8家、13家和1家,详见表3。

蔬菜幼苗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到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工厂化育苗技术的示范推广,实现了种苗的工厂化生产、商品化供应,成为由传统农业走向现代农业的一个标志,是优质蔬菜生产的基础和增加蔬菜种植收入的保障。在影响工厂化育苗质量的众多因素中,温、光、水、肥等环境因素对提高秧苗质量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因此开发能够适应于大规模育苗环境的智能调控系统对推动工厂化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1]。

(2)中心性评价。从中心性可以得出该战略的核心环节,由表3可知,“单位成本行业最低”、“独有的库存管理”、“购书首选书店”中心性值数分别为2.247、2.052、2.074,数值最大,是书店的战略核心环节。他们的关系为“独有的库存管理”是“单位成本行业最低”的关键驱动因素,而“独有的库存管理”和“单位成本行业最低”,通过实现品种多、价格便宜,实现了“购书首选书店”,其他25个因素均与这3个核心因素联系。所以,中心性清晰地说明了该公司3个战略枢纽在28个战略关键因素中的重要地位,是公司战略最为关注的三大因素。

其中,CD(Pk)=连接到概念k的概念数量;d(pi,pk)=距离:概念pi到达网络中的每个概念的最短路径;n=因果图中概念数目。

众人见孔守善如此,压抑了几天的郁闷心结顿时开了闸一般,于是,在野炮、九二步兵炮、航空弹响成一片的爆炸声中,孔庙上下哭声一片。

第三步,按“因、果”归类关键词或短语编制因果映射分析表。在第二步基础上,三位战略管理研究学者对关键词或短语进行归类。信度(R)为0.96,一致性比较强,可以编制因果映射分析表,见表3。

1.2.5 椎动脉供血 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检测椎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由专人操作,仪器设定正常值标准参照。

综上所述,通过战略逻辑检验,说明其战略逻辑的连贯性高、中心性突出、循环性整体较好,但也存在一点缺陷(“先动者的位置优势”→“现有的书店位置”脱离了上述战略活动因果链体系)。战略逻辑检验的结论是,该公司战略逻辑质量高,但存在瑕疵需要进一步完善。

①在新建资源池网络中引入SDN组网,实现网络灵活部署。②传统数据中心在满足现有业务需求的情况下,暂不进行SDN改造,以免影响现网业务,后续根据集团公司指导意见和发展情况另行考虑。

四、研究结论与展望

1.研究结论

案例研究不仅检验了逻辑检验方法,还结合检验结果分析归纳出以下结论:

(1)战略逻辑可由三个基本构成要素进行结构化表达。战略逻辑是战略关键构成要素之间联系的逻辑,至于这些要素到底是什么,一般因战略内容而异,[2]并没有一个结构性的表达,显得具象化甚至碎片化。在案例研究中,本文通过关键词/句的编码提取、战略逻辑的中心性评价和连贯性评价,分别发现战略逻辑的构成包括三个基本要素:①战略凸显因素。[23]它是战略逻辑构成的最小单元,如案例公司战略逻辑有28个战略凸显因素构成。②战略枢纽。它是整体战略逻辑在多大程度上被一个(或多个) 核心战略凸显因素所主导, 如案例公司战略主要被3个战略凸显因素(“购书首选书店”、“单位成本行业最低”、“独有的库存管理”)所主导。③因果逻辑链。它以因果逻辑关系表达了战略凸显因素之间的关系,反映了战略逻辑在多大程度上被一个(或多个)因果关系逻辑所主导。如案例公司战略主要被3个因果关系逻辑所主导(如图1所示,成为顾客购书的首选书店→……→费用分摊能力强;单位成本行业最低→……→图书品种多;单位成本行业最低→……→成为顾客购书的首选书店),其基本构成是由一因多果、多因一果和多因多果三类复合逻辑关系构成。本文以上述三要素进行战略逻辑的结构化表达,将战略逻辑体系构成中战略凸显因素关系命题的研究内容结构化,以便从理论上对战略逻辑构建、提取和评析,从而以一个新的视角解决战略逻辑理论体系构建中突出的难题——战略逻辑内容的分歧导致战略逻辑表达的差异。[2]

(2)战略逻辑反映了组织的战略认知,是组织的主导逻辑。案例研究中战略逻辑呈现了战略核心(“单位成本行业最低”、“独有的库存管理”)与战略目标(“购书首选书店”)之间严谨的因果逻辑关系,公司的28个战略凸显因素,特别是3个战略枢纽是组织的注意力焦点,犹如信息过滤器控制组织注意力的配置,因为组织注意力只集中在被主导逻辑认为是相关的数据上,[24]进而才能够控制资源配置,体现了主导逻辑的信息过滤器功能。[1]同时,因果逻辑链是战略决策的诊断器,因果关系链决定战略行动的基本取向,体现了主导逻辑战略决策的诊断器功能。[25]因此,战略逻辑所展示的战略逻辑图是组织的战略认知图,体现了组织的一种认知模式,符合主导逻辑的特征,属于组织主导逻辑。高管个体的主导逻辑应该是组织层次主导逻辑的微观基础,因为所有对组织高层次现象的解释都应以较低层次行为者作为近因。[26]这一研究结论是对目前只关注高管个体主导逻辑研究的主导逻辑理论在研究视域方面的一个拓展。

国有企业是国民经济的中坚力量,其发展状况将会对国家经济建设带来直接的影响。随着我国社会体制与政治改革的不断深入,对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不论是作为国有企业的管理层,还是作为一般企业员工,都应该积极响应时代发展需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作用,确保社会经济健康稳定发展。

(3)战略规划是企业战略逻辑的情境化。案例研究的图1是对该公司战略规划的抽丝剥茧,是对公司战略规划的高度抽象(去情境化)。因此,战略是主导逻辑(高管)的情境化,主导逻辑是战略的去情境化观点,[28]应该被修正为“战略规划是企业主导逻辑的情境化,企业主导逻辑是战略规划的去情境化”。具体理由:一是高管的主导逻辑不等于企业的主导逻辑,从高管主导逻辑(个人认知)到企业主导逻辑(组织认知)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存在TMT决策机制、TMT行为整合等较多的中间变量;[28,29]二是企业战略逻辑的执行是通过部署组织活动与资源配置进行有针对性具体规划完成的(即情境化),或者是战略规划去情境化之后就是战略逻辑,本研究的战略逻辑检验方法解决了如何去情境化问题。如果战略规划做不好,可能就是战略逻辑的碎片化,有关战略规划的病垢在明茨伯格所著的《战略规划的兴衰》中已被透彻分析,在现实中战略规划常常被束之高阁的现象是其病垢的实证。因此,应该突出战略逻辑而非战略规划的作用,把战略逻辑显性化,战略制定的是“战略逻辑+战略规划”(战略逻辑处于显形,规划是对战略逻辑的情境化),而非传统上战略制定的是“战略规划”(战略逻辑处于隐形,战略逻辑是对规划的去情境化),这可能带来战略管理理论的变革,更加彰显战略逻辑作为战略构成要素的地位。[4]

2.研究展望

本文在战略可视化方法的基础上,尝试提出了战略逻辑检验的具体内容指标、步骤及方法,对战略逻辑可视化进行研究,进而研究提高管理者、员工的战略视线(Line Of Sight, LOS)水平,[30]从而提升其战略执行力与绩效;[31]此外还可以从战略逻辑可视图中挑选出与研究目标有关的因果联系的核心概念,进行分析和统计;[32]从时间动态性去验证战略逻辑的循环质量,及时循环性评价也许需要借助于系统动力学理论及财务数据。

主导逻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考察组织行为表象下“源”与“内在逻辑”管理问题研究的新视角。[28]但目前主导逻辑理论集中于研究高管的战略认知(高管的主导逻辑)还没有揭示组织战略认知(组织的主导逻辑),而事实上高管的战略认知最终会形成组织战略认知而发挥作用——这是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那么高管的个体战略认知是如何形成企业的组织战略认知的?TMT特征对组织主导逻辑的作用是什么?从高管个体到组织主导逻辑的形成是否存在涌现性(Emergence)?这是主导逻辑理论尚需深化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这一方向的研究基于其“认知—战略行动—绩效”理论研究范式,未来应拓展为“高管认知—组织认知—战略行动—绩效”,即只有充分考虑从高管个人战略认知到组织战略认知的形成过程中所存在的TMT决策机制、行为整合(Behavioral Integration)等中间变量,才能够提高战略逻辑的理论解释能力。

参考文献

[1] Bettis, R., Prahalad, C.. The Dominant Logic: Retrospective and Extension.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995, 16(1): 5-14.

[2] 李兴旺, 李志刚, 孙玮, 朱帅帅. 战略逻辑理论研究体系框架的构建.管理现代化, 2017, 37(5): 50-53.

[3] 加里洛(J.Carlos Jarillo)著,徐海鸥译.战略逻辑.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5.

[4] Saloner, G., Shepard, A., Podolny, J.著, 王迎军, 汪建新译.战略管理, 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4.

[5] 楠木建著, 崔永成译. 战略就是讲故事: 打造长青企业核心竞争力. 中信出版社, 2012.

[6] Eden, C., Ackermann, F., Cropper, S.. The Analysis of Cause Maps. 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 1992, 29(3): 309-324.

[7] Tolman, E. C.. Cognitive Maps in Rats and Men. Psychology Review, 1948, 55(4): 189-209.

[8] Axelrod, R.. The Cognitive Mapping Approach to Decision Making. In Axelrod, R.(Ed.),Structure of Decisi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Princeton, 1976.

[9] Huff, A. S., Narapareddy, V., Fletcher, K. E.. Coding the Causal Association of Concepts. In Huff, A. S. (Ed.), Mapping Strategic Thought, John Wiley, Chichester, 1990.

[10] Fahey, L., Narayanan, V. K.. Linking Changes in Revealed Causal Maps and Environmental Change: An Empirical Study. 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 1989, 26(4): 361-378.

[11] Barr, P. S., Stimpert, J. L., Huff, A. S.. Cognitive Change, Strategic Action, and Organizational Renewal.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992, 13(5): 15-36.

[12] Nadkarni, S., Barr, P. S.. Environmental Context, Managerial Cognition, and Strategic Action: An Integrated View.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08, 29(13): 1395-1427.

[13] Bettman, J. R., Weitz, A.. Attributions in the Board Room:Causal Reasoning in Corporate Annual Reports.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1983, 28(2): 165-183.

[14] Carley, C., Palmquist, M.. Extracting, Representing and Analyzing Mental Models. Social Forces, 1992, 70(3): 601-636.

[15] Anderson, J. C., Gerbing, D. W.. Predicting the Performance of Measures in a Conf i rmatory Factor Analysis with a Pretest Assessment of Their Substantive Validities.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1991, 76(5): 732-740.

[16] Bougon, M., Weick, K., Binkhorst, D.. Cognition in Organizations: An Analysis of the Utrecht Jazz Orchestra.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1977, 22(4): 606-639.

[17] Ford, J., Hegarty, H.. Decision Makers` Beliefs about the Causes and Effects of Structure: An Exploratory Study.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1983, 27(2): 271-291.

[18] Freeman, L. C.. Centrality in Social Networks: Conceptual Clarif i cation. Social Networks, 1979, 1(3): 215-239.

[19] Scott, J..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A Handbook (2nd edn). Sage Publications: London, UK. 2000.

[20] Freeman, L. C.. Centrality in Social Networks: Conceptual Clarif i cation. Social Networks, 1978/1979, 1(3): 215-239.

[21] Carley, K., Palmquist, M.. Extracting, Representing, and Analyzing Mental Models. Social Forces, 1992, 70(3): 601-636.

[22] Nieminen, J.. On Centrality in a Graph. Scandinavian Journal of Psychology, 1974, 15(4): 322-336.

[23] 马丁著, 胡雍丰, 仇明璇译. 整合思维. 商务印书馆, 2010.

[24] Richard, A., Bettis and Prahalad, C. K.. The Dominant Logic:Retrospective and Extension.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5, 16(1): 5-14.

[25] Nadkarni, S., Narayanan, V. K.. Strategic Schemas, Strategic Flexibility, and Firm Performance: The Moderating Role of Industry Clockspeed.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07, 28(3):243-270.

[27] Felin, T., Foss, N. J., Ployhart, R. E.. The Microfoundations Movement in Strategy and Organization Theory. 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Annals, 2015, 9(1): 587.

[27]苏敬勤, 单国栋. 本土企业的主导逻辑初探: 博弈式差异化——基于装备制造业的探索性案例研究. 管理评论, 2017, 29(2):255-272.

[28] Papadakis, M. P., Barwise, P.. How Much Do CEOs and Top Managers Matter in Strategic Decision-making? British Journal of Management, 2002, 13(1): 83-95.

[29] Hambrick, D. C.. Top Management Groups: A Conceptual Integration and Reconsideration of the“Team” Label.Research in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1994, 16(6): 171-213.

[30] Boswell, W. R.. Aligning Employees with the Organization`s Strategic Objectives: Out of “Line of Sight”, Out of Mind. Journal of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2006, 17(9): 1489-1511.

[31] 任润,李婧,张一弛.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员工战略视线的作用机理. 管理世界, 2011, (9): 105-115.

[32] 苏丹. 基于因果映射分析的高管战略逻辑研究.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2011, (5): 50-54.

注释① 以2位参与编码为例,R计算公式为:R=nk/[1+(n+1)k],其中:R为信度;n为样本数;k为平均相互同意度,是指两位编码员之间相互同意的程度,k=2M/(N1+N2)其中:M为两者都完全同意的栏目,N1为第一参与者所分析的栏目数,N2为第二参与者所分析的栏目数。

 
李兴旺,孙玮,董爽
《南开管理评论》 2018年第02期
《南开管理评论》2018年第02期文献
100%安全可靠
7X18小时在线支持
支付宝特邀商家
不成功全额退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