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驱动的历史脉络与安徽探索
今年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十九大报告提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理解和把握新时代、新的历史方位,要特别注意变与不变的关系,也就是“一个变化,两个没有改变”。一个变化是主要矛盾发生转变这一重大政治判断。应该说,经过几十年的高速发展,我国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再提落后的社会生产已经与现实脱节,当前我国发展更多存在的是不平衡和不充分的问题;人民群众的需求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从吃饱穿暖这种生存型的较低层次转向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这样一种高级层次。与此同时,还需要关注“两个没有改变”,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改变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这就表明发展仍然是硬道理,发展仍然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与过去不同的是由于主要矛盾的变化,发展的动力和模式已发生转变,由过去追求速度和规模向追求质量和效益转变,由过去主要依靠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向主要依靠创新驱动转变。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实现这样的战略目标,就必须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一方面,科技创新成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突破口,另一方面,三大变革的核心是动力变革,因此十九大报告突出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在此背景下,梳理建国以来党在探索创新之路上的历史脉络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对于安徽下好创新先手棋,加快建设现代化五大发展美好安徽,推动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同样具有启发意义。
一、从近五届党代会报告的文本分析中感悟创新进程
众所周知,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报告历来字字玑珠,可以说每一个字都是经过反复推敲与斟酌,能在党代会报告中出现的词一定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因此把握党代会报告中出现的新词以及某些词汇出现的频率对于理解党和国家政策导向具有很强的参考价值。就让我们跟随党报告中创新领域的几个词汇,从中寻找创新的足迹,尝试体会党对于创新的理解和把握如何一步步深入。
通过对近五次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报告进行文本分析,创新的脉络逐渐清晰(如表1)。具体来看,创新一词从十五大报告中出现4次,到十九大报告中出现59次,词频不断上升,体现了党不断提高对于创新的重视程度,已经将其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十五大报告中首次提出自主创新,十七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同时也是十八大报告中唯一一个在标题中出现的国家战略,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全要素生产率。可以看出,党在改革发展的进程中对于创新的理解与把握不断向前推进。比如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全要素生产率,全要素指的是经济学界在探索经济增长源泉的过程中发现有多种要素共同推动了经济的增长,除了资本和劳动以外剩下的余值统称为全要素。新古典经济学家索洛将这个余值的产生归因于技术进步,所以这个余值也被称为技术进步贡献率。由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世界银行曾两次对我国技术进步贡献率进行测度,这个概念就这样进入我国,被翻译成了科技进步贡献率,后来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衡量创新型国家很重要的一个指标就是科技进步贡献率,因此掀起了关于科技进步贡献率测算的高潮。需要强调的是,理解和把握科技进步贡献率不能望文生义,认为仅仅指由科技进步带来的经济增长,这是一个全要素的概念,包括制度创新、规模效应等,是一种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概念,更准确的应该叫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十九大报告第一次使用了这一概念也表明党对于创新的认识确实不断深入,愈发科学。
表1 近五届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创新词频统计
十五大报告创新自主创新创新型国家创新驱动全要素生产率4 1 0 0 0十六大报告33十八大报告56十九大报告59 1 0 0 0十七大报告56 11 3 0 0 2 2 3 0 1 3 3 1
除此之外,通过对近五次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有关创新的词汇进行文本分析,还有一个地方很有意思:自主创新这个词在十五大报告和十六大报告中分别只出现1次,而在十七大报告中出现多达11次,之后出现的频率又迅速下降,一向严谨的党代会报告为什么在使用该词汇上出现如此巨大的波动?
强调自主创新其实很好理解,早期的简单模仿和引进吸收模式在特定时期固然具有进步意义,但是完全是一种外援式创新,缺少自我创新的动力与能力,因此2007 年召开的十七大强调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那么为什么十七大后的两次大会很少提自主创新呢?难道是不重视自主创新了么?显然不是,这里面其实有个小插曲。首先,我们要从自主创新这个词本身说起,这个词并不是国际通用的学术概念或者固定搭配,其本身就是我们党理论创新的产物。但是在翻译的时候无论用“self-innovation”还是“independent innovation”,都有自我地、排他地、独立地意思在里面,容易造成认识上的误解。果不其然,2010年,在第二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中,美方一反常态,以往都是指责我国操纵人民币汇率,这次开始质问我们的“自主创新”政策。大家想想,2010年是个什么背景?美国深陷于金融危机的泥潭,我国政府为了稳增长,在前一年抛出四万亿强刺激计划,一时间各国都想搭上四万亿的顺风车。但是此时举国上下都在强调自主创新,政府采购也优先自主品牌。这对美国出口的打击很大,于是在商会的施压下美国政府开始责难,提出中国以前搞市场换技术,鼓励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现在技术学的差不多了,又要通过自主创新来进行市场封锁,政府公务用车、办公软件等都强制使用本国品牌,这不是市场经济,也不符合WTO规则。其实是在故意曲解我国的自主创新政策。各国都在通过自主创新掌握核心科技,美国的核心科技能卖给我们么?还不是长期对我们进行高技术封锁。另外,优先采购本国品牌也是国际惯例,这种指责毫无根据。
第二次科技盛会是1978年召开的全国科学大会。1978 年是一个有着特殊意义的年份,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元年。第一次科技盛会向全国发出“向科学进军”的号召,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这一进程后来被迫终止。1977 年,邓小平第三次复出后,要打破禁区,进行改革,科教领域成为突破口,小平同志自告奋勇主动请缨主抓科教工作。在此背景下,1978年3月,召开全国科学大会。邓小平在大会上提出“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等著名论断,后来又进一步发展成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同时邓小平再次重申“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一部分”,而在当时,对知识分子的阶级划分仍然有很大争议,这一定论彻底吹散了知识分子心中的阴霾。闭幕式上,86 岁高龄的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的书面讲话《科学的春天》由播音员全文朗读,多次被雷鸣般的掌声打断,最后的结尾是“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是革命的春天,这是人民的春天,这是科学的春天!让我们张开双臂,热烈地拥抱这个春天吧!”会后,全国上下掀起崇尚科学、尊重知识的浪潮,这就是著名的“科学的春天”。
以基础研究为突破,孕育原始创新。近年来我国科技创新事业取得显著成就,以“量子京沪干线”“墨子号”为代表的一系列重大科研成标志我国科技创新从跟跑时代逐渐步入跟跑、并跑、领跑并存而且并跑与领跑占比不断加大的新时代。与此同时,我国科技创新的基础还不牢固,与发达国家相比创新水平还存在明显差距。集中体现在大而不强,关键技术与核心装备受制于人。如每年集成电路进口额超2000 亿美元,远远超过石油和粮食之和。最近发生的中兴事件与当前中美贸易战则又一次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核心技术甚至不是花钱就可以买来的,不掌握核心科技如同被人卡住脖子,而核心科技来源于重大突破和颠覆性创新,背后都需要基础研究的不断探索,这是一个需要长期坐冷板凳的过程。因此,十九大报告在对建设创新型国家进行重大部署时把基础研究摆在了极其重要的位置。
二、从建国以来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五次科技盛会中把握创新脉络
回顾建国以来这五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科技盛会,可以清晰地看出,我国在迈向创新发展的实践探索中,经历过辉煌也遭遇过挫折,从失败中汲取力量,在泥泞中不断前行,一步一个脚印,从重视科技、重视人才到重视教育、重视自主创新,再到如今重视全面创新尤其是科技与经济的互动与结合。可以说,在不断的实践和探索中提升对于创新的理解与把握,这是我们当前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宝贵财富。
第四次科技盛会是2006年召开的新世纪第一次全国科学技术大会,胡锦涛总书记号召“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努力奋斗”。会议部署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进一步开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局面。明确了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核心就是要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次年召开的十七大明确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
第三次科技盛会是1995 年,在现代化建设的新形势下,召开的全国科学技术大会。江泽民总书记在会上提出了现在大家耳熟能详的“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大会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思想的指引下,正式提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把教育和科技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随后几年,在综合考虑高等教育自身发展以及亚洲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我国作出扩大高等教育规模的战略决策,我国迅速成为高等教育大国。虽然对于扩招至今仍有不同的看法,但总的来说从精英教育到大众化教育是任何一个国家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规律。同时,我国高等教育扩招在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这也为当前我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充实的人力资源基础。
由此可以看出,我国确实逐渐从挨打、挨饿进入到了挨骂的阶段。对于挨骂的问题,一方面要积极回应,主动出击,掌握话语权和主动权,比如本轮对话中方代表、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王岐山同志就作出回应,提出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是开放创新的道路,不是搞什么封闭封锁。另一方面挨骂的时候也要保持淡定,做的再好也可能挨骂,不能整天和人吵架。习总书记说“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骂归骂,我们抓紧战略机遇期干好我们的事。因此,这个小插曲之后,一方面我们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不动摇,另一方面在重大国际场合,比如党的全国代表大会这种举世瞩目的大会上减少使用自主创新这样的敏感字眼,免的引发争议,其实十八大提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也已经涵盖了自主创新的内涵。
该模拟试验系统可进行掘进机机身位姿测量试验、不同形状断面自动截割轨迹规划模拟试验、掘进机智能控制试验等。
第一次科技盛会是1956年1月召开的全国知识分子问题的会议,从会议的名称上就能看出,这不是专门讨论科技和创新工作的会议。当时的背景是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三大改造即将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开始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在此背景下,如何看待知识分子、尤其是如何对知识分子阶级属性进行划分成为一个大问题。在本次大会上,周恩来代表党中央作了《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报告》,郑重宣布我国知识分子“已经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要更充分地动员和发挥他们的力量,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这是我们党关于知识分子观点的重大发展。同时周恩来也鲜明地指出在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面前,我们已经落后,“必须急起直追”。毛泽东也在闭幕式上发表讲话,号召全党努力学习科学知识,为迅速赶上世界科学先进水平而奋斗。由此,全国上下掀起“向科学进军”的高潮。随后制定了我国第一个科技发展规划,明确了主攻方向,在此基础上,举全国之力,举世瞩目的两弹一星研制成功,我国的大国地位就此确立。
第五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科技盛会是2016年召开的科技三会,即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三大顶级科技会议历史性地联合召开,规格之高,十分罕见。在本次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就能实现的。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加快各领域科技创新,掌握全球科技竞争先机。”在十八大第一次明确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后,本次科技三会正式吹响了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号角。
17) species ['spi:ʃi:z] n. 物种 18) avatar ['ævətɑ:(r)] n.化身;头像
回顾建国以来我国在科技创新领域五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会,通过梳理五次科技盛会来把握我国创新发展的脉络。
三、从“四个一”创新主平台建设中探索创新安徽之路
安徽省委书记李锦斌在多个场合提到创新是安徽最为宝贵的“遗传基因”与“金字招牌”。作为农业大省,安徽与创新的不解之缘发源于农村。40年前,凤阳小岗的农民用18个红手印开始了大包干的探索,人还是那些人,地还是那块地,然而体制机制创新释放出的改革红利让这个村子一夜跨过了温饱线,成为我国农业改革的一面旗帜。可以说从大包干到综合医改,从“人造小太阳”到“墨子号”,从合芜蚌到“全创改”,从科教城到综合性科学中心,创新毫无疑问是过去、现在、未来安徽发展的主旋律。2016 年4 月26 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安徽时表示“安徽实施创新驱动有优势。”同时提出“希望安徽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在中部崛起中闯出新路”。自此,安徽不断加快创新步伐,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全力推进“四个一”创新主平台建设,即“一城”:打造合肥滨湖科学城,着力建设国家试验核心区、大科学装置集中区、教育科研区;“一中心”:围绕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形成原始创新策源地;“一区”:依托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构建产业创新引领区、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区;“一省”: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省建设,努力成为制度创新先行区。在“四个一”创新主平台建设过程中,应坚持基础研究要真基础,应用研究要真应用,人才驱动要真人才,着力形成从源头创新到技术开发、成果转化、企业孵化,再到新兴产业的全链条式竞争优势,努力走出具有安徽特色的创新发展之路。
称取样品5 g剪碎,加入45 ml无菌蒸馏水,在5 ℃条件下浸泡0. 5 h,待其充分浸泡后,用电子酸度计测定。
在研发阶段,可以通过网络化操作降低人工成本,网络化的操作不仅让我们在进行成本管理的时候提高效率,而且还最大可能地减少了人工费用的花费;增强研发人员成本意识,严格控制企业的成本是研发人员在互联网行业从事工作的必备要求,作为研发人员必须深刻地认识到研发费用监督的迫切性;整合信息资源缩减研发支出,利用互联网进行信息整合之后,就完全不用担忧不一样的系统、不一样的数据库之间的集成效果,进而实现信息资源配置最优化、拓宽信息资源应用领域和最大化挖掘信息价值的管理过程。
1.时间上坚持“三步走”战略。时空融合要按照我国全面建成现代化的时间节点(2020年—2035年—2050年)采取“三步走”战略,即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制定好城乡融合发展的制度规划,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时,城乡融合发展基本完成,阶段性效果明显;到2050年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时,城乡地位完全平等,要素自由流动,达到全面融合发展效果。
为此,安徽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时必须紧紧抓住原始创新这个“牛鼻子”,把基础研究摆在首位。第一,面向世界科技前沿,依托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走差异化、特色化发展之路,重点聚焦信息、能源、健康、环境等四大领域,开展以量子信息、核聚变能、铁基超导等为代表的前沿性基础研究与原始创新,在若干领域形成突破,勇闯无人区,成为代表国家参与全球科技竞争的重要力量。第二,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围绕合肥滨湖科学城打造国家实验室核心区、大科学装置集中区、教育科研区,集聚技术、资金、人才等要素,大力发展交叉前沿研究平台与共性研发平台,力争在应用基础研究领域突破一批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关键技术。第三,建立健全保障政府研发经费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着眼于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高技术领域,提供该类具有很强外部性的公共产品或准公共产品,提升安徽自主创新能力与区域创新竞争力。
以应用研究为纽带,助推产业创新。当前我国科技创新的另一个顽疾就是与经济社会互动存在脱节。与发达国家70%-80%的科技成果转化率相比,我国科技成果转化成为“肠梗阻”,严重影响创新驱动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如何打通科技创新“最后一公里”成为安徽实施创新驱动的关键。第一,面向经济主战场,突出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作为产业创新引领区和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区的引领作用,充分发挥智能语音、机器人、硅基新材料等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的集聚作用,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尝试破解科技与经济“两张皮”问题,加强区域创新体系与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第二,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为主体,对于市场化程度较高的技术研发领域应充分发挥企业主导作用,政府侧重于搭建服务平台尤其是大力推进协同创新合作平台与构建开放式创新生态系统,引导相关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开展联合研发与合作攻关,减少对其直接进行投入的同时也减少行政干预,充分发挥市场机制配置各种创新资源。第三,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整合利用社会资金,拓宽资金渠道。解决针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初创企业面临融资渠道单一、融资难、融资贵,创业(风险)投资、专利权质押融资和直接融资市场规模较发达地区仍有较大差距等制约难题。
以人才驱动为根本,倒逼体制机制创新。创新驱动发展,谁来驱动创新?发展是第一要务,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无论是创新人才的培养、引进、使用都离不开良好的创新环境,这就倒逼体制机制进行创新。因此,安徽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中,要把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作为体制机制创新的试验田,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成果。第一,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尤其在职称评定、人才编制、成果转化等方面继续大胆探索,鼓励科研人员兼职或离岗创业,激发科研人员创新创业热情,在科技成果转化收益中落实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让科研人员名利双收。第二,加强各类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建设,进一步改革行政审批制度,学习推广“最多跑一次”先进经验,解决创新人才后顾之忧。第三,避免陷入人才争夺战的恶性竞争,提高待遇对于吸引人才固然重要,但待遇不是决定人才去留与发挥作用的唯一标准,只有以事业留人、平台留人、环境留人,才能真正做到创新人才“引得来”“留得住”“用得好”,才能为安徽实施创新驱动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与人才保障。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
[2]习近平.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中国科学院第十八次院士大会和中国工程院第十三次院士大会、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N].北京:人民日报,2016-05-31(01).
[3]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光明日报,2017-10-28(01).
[4]中共中央,国务院.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N].光明日报,2016-05-20(01).
[5]迈克尔·波特著,李明轩,邱如美译.国家竞争优势(下)[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
[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
上一篇:万里对安徽农村改革的重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