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中国北方游牧文化与草原区域古代墓室壁画

更新时间:2009-03-28

中国北方游牧民族文化是其在适应生态环境、地理条件和生产资料的过程中经过长期的探索学习,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逐步创造和积累的宝贵财富,是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民族文化。正是在这种独特的文化及其审美的作用下,中国北方民族地区的墓室壁画与相同时期的不同地区的墓室壁画有所不同。以北方民族为主体所创作的墓室壁画,在题材、内容、风格等方面也无不向我们展示北方民族特有的区域文化与审美情趣。中国北方游牧民族文化对北方地区墓室壁画的影响巨大,研究其影响的同时可以以墓室壁画为切入点,更深层次了解中国北方游牧民族及其文化的独特成就。

一、中国北方游牧文化及其审美

(一)中国北方游牧民族的概念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由多民族组成的国家,北方游牧民族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文化区域界说应有的系统性与严肃性,北方文化区域,指大兴安岭以东以南以西,天山以东,燕山、阴山、秦岭、祁连山、阿尔金山、昆仑山等山脉以北,阿尔泰山以南的高原、丘陵、大漠、森林、草原、绿洲为主的广阔狭长地带;蒙古利亚华北型为主的人类圈,以阿尔泰语系为主的各民族和部落联盟”。[1]“中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的族群范畴是一个涵盖复杂的大系统,中国北方游牧民族是一个以游牧经济、游牧社会及其文化等为前提的历史范畴,多与中原农耕经济、农耕社会及其文化相对应的一个民族概念”,[2]他们一般会被泛称为中国北方民族。林幹先生将北方民族从广义上划分成为五个系统:“匈奴系统——匈奴、北匈奴、南匈奴、屠各、卢水胡、铁弗;突厥系统——丁零、高车(敕勒)、铁勒、突厥、回纥(回鹘)、薛延陀、黠戛斯、畏兀儿;东胡系统——东胡、乌桓、鲜卑、柔然、契丹、库莫奚、室韦、蒙古;肃慎系统——肃慎、挹娄、勿吉、靺鞨、女真、 满族;西域各族——因各族在语言、文化、经济生活和族源、族属等方面各有不同,并非属于同一族系,仅仅称之为‘西域各族’。”[3]

实现方式:在施工开始前或深化设计过程中利用BIM技术的可视化及可协调特性对各个专业(建筑、结构、给排水、机电、消防等)的设计进行空间协调,检查各个专业管道之间的碰撞以及管道与结构的碰撞,避免施工中管道发生碰撞和拆除重新安装的问题(见图15、图16)。

断面Ⅰ—Ⅰ与断面Ⅱ—Ⅱ处空气密度无法直接测得,空气密度ρ可由空气静压、温度和相对湿度计算得到,计算公式见式(4)。

从林幹先生对北方民族五大系统的划分,可以看到北方民族的地理区域范围基本涵盖了我国东北、北方和西北三大区域,也就是从欧亚草原的中西部到东部并涉及了欧亚草原东部的松辽平原以东、以北的广大区域。在本文中提到的北方游牧民族将以活跃于蒙古高原上的,如匈奴、鲜卑、契丹、蒙古等民族为主要对象,相对林幹先生对北方民族的广义分类,可以说是更为集中地指向北方游牧民族诸部。

(二)中国北方游牧民族的文化特征

中国北方游牧民族文化是中国历史文化发展史上重要的文化形态之一,这种带有民族特色的独特的区域文化是北方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创造和积累而成的。我们可以从地理环境、生产方式、政治制度、宗教信仰等方面来进行研究,综合这些方面因素便可了解认识中国北方民族文化特征。

3. 生存理想的审美特征

中国北方游牧民族在原始社会时期就形成了自己的宗教,他们认为万物都有灵性,敬畏自然,这就形成了最原始的、最初的宗教意识。随着社会的发展,北方游牧民族的宗教经历了自然崇拜、神灵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等阶段,在此过程中,他们在石头上进行刻画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信仰。例如,巴日松古敖包壁画墓1号墓中墓室北壁,画面的右侧为一辆由枣红马牵引的黑盖轺车,车内左侧坐一位黑衣男性,车后有侍女跟随,轺车之后是一辆由白马牵引的黑舆车,白衣御者坐在车前,已经成为身份和地位的象征。这是对墓主人生前生活的描绘,可以看出中国北方民族宗教信仰生活化,已融入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当水在大气中凝聚时,它溶解了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形成了一种叫做碳酸的弱酸。该酸最终随雨水落到地上,然后流过土壤上部到达岩石层,碳酸与岩石中的碳酸钙和碳酸镁发生化学反应,生成可溶性的碳酸氢钙和碳酸氢镁,当二者在水中达到一定含量时,就形成了硬水。

动物纹不仅仅代表着动物勇猛的特性,也代表着动物超强的生存能力和繁衍后代的能力,如龙、独角兽等神兽图案或是虎、豹等凶猛动物,都是北方游牧民族以动物纹图案造型为载体对于力量的崇尚,不仅成为蒙古民族的审美体现,也是蒙古族对自然环境和人文社会适应和征服精神的力量体现。同时这也与上文中“艺术生活化”的观点相呼应。

中国北方游牧民族文化的开放性与包容性与其本身的生活方式和民族性格气质有着极大的关系,他们充满生气,豪迈阳刚,善于吸收异质文化。在历史的进程中,北方游牧民族通过通婚、迁徙、贸易、战争等方式进行文化互动,使得本民族文化与中原文化交流交融。既促进了北方游牧民族社会物质文明的迅速发展,也使北方游牧民族形成了独特的区域文化,例如,在凤凰山1号墓内墓室西壁中的壁画,详尽地反映了当时的庄园经济形式。在墓室西壁左侧绘有庭院图,庭院门外绘有车骑出行图,院内角落有弹琴舞乐场面,空中绘有5只白鹭,白鹭下有3名男子举着弓射向天空中的飞禽。中部画面有些残损导致画面有些模糊,但仍可看到种植的农作物。画面右侧则是山间放牧场景。这类特有的庄园经济画面是鄂尔多斯地区汉墓壁画中的主流元素之一,同时也可以反映出当时社会生活和农牧经济的发达,各种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和包容。

选择样方内的其中一条测线(0/20-50/20),对该测线上的GPR、TDR及烘干称重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如图3。其中TDR数据为样点0~30 cm深度的平均土壤水分,而土样则采集自地表3~7 cm范围,因此土样数据可近似看作5 cm深度的土壤水分。从图上可以看出,GPR数据和TDR、土样数据基本保持了一致的变化趋势,特别是GPR数据与30 m深度TDR数据在一些细节上也非常接近。

中国北方地区从古至今就是多民族共同生存居住的区域,如匈奴、契丹、鲜卑、蒙古等民族,他们构成了北方游牧民族文化的创造主体,从这个角度来讲,可以说其形成的文化相对复杂。同时这种复杂性也决定了文化的多元性。北方游牧民族因地理位置的特殊性,文化形态包含的种类较多,其中有草原文化、森林文化、游牧文化以及少部分的农业文化。它并不是由一种文化形态构成的,而是由多个文化形态共同融合而成的,并且对其他类型文化进行吸收和交流。北方游牧民族文化具有复杂性与多元性是历史条件与客观条件所造就的,从而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的民族文化。

(三)中国北方游牧民族的审美特征

李崇辉教授就北方民族的审美特征曾这样讲,“因其游牧民族在整体经济模式与生产生活方式基础上,形成的生产组织与军事组织乃至信仰组织高度重合的社会结构与历史脉络中,向人们展示出游牧文化的一种独特的风韵:日常生活的信仰化、宗教信仰的艺术化和艺术创造的生活化。三者环环相扣形成草原民族文化鲜明的审美特征,并在不同的时代都铸就出新的时代特点”。[4]以李崇辉教授的观点为基础,我们可以把北方游牧民族文化的审美分为以下三点特征来加以延展。

1. 崇尚自然的审美特征

墓室壁画的内容一般以墓主人生前的生活写照、神灵图等为主。墓葬建筑是为墓主人去另一个世界而修建的,因此墓室壁画首先是宗教图像,然后才是艺术图像,这些图像是通过考古手段而获得,因此墓室壁画也是考古图像。这样来看,墓室壁画的内容及图像是一个多元结构的体系。中国北方游牧民族墓室壁画的内容与图像因受到中原文化的影响,中原农耕文明丧葬文化习俗中装饰美化的多数壁画内容在这里有所体现,所以有着强烈的北方民族特色。如星象、云气及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神图;祥瑞图;车马出行图、幕府官寺属吏图;宴饮图、百戏、舞蹈、庭院楼阁及庄园生活图等等。由于中国北方地区独特的区域位置和历史发展路径,同时也恰恰是因为该地区的独特性质,北方游牧民族的墓室壁画还展现出与众不同的内容,如东汉时期的凤凰山1号壁画墓、米拉壕壁画墓等处出现的北方游牧民族特色鲜明的放牧场景,这是其他地区同时期壁画墓中少见的题材。又如,辽代墓室壁画的升仙思想与驱邪祈祥的星象门神图、蟠龙图、飞凤图等等,这类壁画当中表现内容集中在天堂仙境、神灵祥瑞、镇墓辟邪等,在题材内容、图像、结构布局上与汉代以来的中原墓葬壁画有着较为紧密的联系。其次则是表现北方游牧民族生活方式的内容,其方式即是契丹民族的游牧生活,是辽代墓壁画中较为主要的内容。其中反映墓主人生前生活方式有许多方面,如群牧、出行、骑狩猎、宴饮、散乐等。辽代丧葬习俗不仅受到中原文化的影响,甚至也包括北亚和东北亚地区的影响,这既体现了辽代时期民族间文化互动的关系及对于文化的贡献。[5]例如,敖汉旗羊山1号辽墓壁画的内容是备茶图,惟妙惟肖地刻画了为主人备茶、烹饪的场面,还有人们劳动协作时的表情都通过图像直接、生动地展现在我们面前,是当时饮食活动的真实写照,也真实地记录了当时辽代的饮食文化。画面中桌子上的馒头等面类食物是大块的,喝酒并不是用杯子而是碗,可以看出北方游牧民族的豪爽,没有繁文缛节的饮食习惯。

2. 民俗信仰的审美特征

北方游牧民族大体上是以内蒙古高原为中心,多在这个范围内生存活动。这片区域处于欧亚大陆的东北段,海拔较高,山脉和高原被良好的土壤和植被所覆盖,属于典型的高原大陆性气候,冬季严寒,夏季酷热,风较大而降水量小。在这样恶劣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环境中,他们的命运无法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所以他们崇拜自然、敬畏自然,认为自然界的万物都是有灵性的并且可以主宰人类的命运。北方游牧民族开始通过膜拜、祭祀自然如天地、日月、星辰、山川等以求得到庇佑和幸福生活。例如,北方游牧民族信奉的最早、最原始的宗教萨满教,其核心思想便是天父地母,万物有灵。随着时间推移,便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自然崇拜文化。其原始性与生态性成为北方游牧民族文化早期形成与发展中的重要内涵,也是北方游牧民族文化及艺术属性上最具有个性的特征之一。

抓制度完善。坚持问题导向,督促各单位针对工程项目、公务接待、选人用人等重点问题,结合巡察、审计意见建议,加强制度建设,增强制度的针对性、可操作性,新制定制度6项,修善制度15项,将制度的笼子扎紧、扎实。

3. 复杂性与多元性

1.原生性与生态性

中国北方游牧民族的造型图案从艺术审美、造型观念和北方人民的传统思想中产生、发展到完善,它早已不仅仅是一种图案造型,更是在整个民族传统与文化中影响渗透,体现出具有中国北方游牧民族的性格和民族精神。例如蒙古族是一个英勇善战的马背民族,崇尚武力。由于艰苦的生活环境影响,使得蒙古民族形成了勇猛坚强团结的民族性格,最能体现力量的服装图案非动物图案莫属。

2.开放性与包容性

二、中国北方游牧民族文化对北方古代墓室壁画的影响

中国北方墓室壁画是中国古代壁画具有特色且重要的组成部分,其本身的题材内容、造型、绘画技巧等方面都在向我们传递中国北方游牧民族的文化及其审美特征,从中可了解到中国北方游牧民族的经济生活、宗教信仰、政治制度等方面内容。

(一)内容与图像

中国北方游牧民族审美特征与崇尚自然、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理念有着一定的关系,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体现。如辽代的墓室壁画的内容多数是以对神灵的敬畏及崇拜和日常游牧生活为主。中国北方游牧民族的服饰和家装用色比较艳丽,通常以蓝、白、黄、红、绿等颜色为主,内涵丰富。蓝色是天空的颜色,象征着永恒;白色是白云的颜色,象征着纯洁;黄色代表着大地的颜色;红色象征着火神;绿色则是草原的颜色。这种对色彩的审美运用是中国北方游牧民族把自然与生活结合统一的表现,同时也是对大自然崇拜敬仰之心的体现。这与上文中李崇辉教授提到的“日常生活信仰化”的观点相一致。所以说,中国北方游牧民族的审美是来自于自然融入于生活之中的,不论是在社会生活、民间工艺美术、宗教信仰等方面都可以感受到其对自然的敬畏和热爱,当然这与他们所生活居住的环境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1)港口岸线资源整合和港区功能布局优化,推进港口集约化发展。由于码头性质、经营等方面的原因,杭州港存在着泊位利用效率不高,岸线使用效益差,部分港区功能布局分散等现象。本次港口总体规划的编制,将按照岸线资源利用集约化和港口发展规模化、大型化和专业化的要求对岸线资源进行整合利用,对港区和泊位功能进行调整。总体规划中处理好既有泊位与规划新建泊位的关系,实现港口岸线资源整合和港区功能布局优化将是杭州港总体规划编制工作的难点之一。

辽代墓室壁画中一般图像表现儿童通过两种方式,第一种方式是把他们当作家庭画像的一部分,其次有些儿童的画像是有寓意的至少是带有一定的寓意。如图一中的一男一女两个小孩,都被描绘得天真可爱,应该是多子多福的象征。[6]

  

(图一 敖汉旗羊山1号辽墓 《备茶图》)

(二)题材与意象

中国北方草原地区的墓室壁画的题材与意象的选择上与北方游牧民族文化同样有着密切的联系,表现草原风光和日常生活题材明显增多,日常的家居生活会经常出现在壁画中。契丹民族的文化是以捺钵文化为主体的草原游牧文化,它作为一种活动习俗,是指辽帝在一年之中从事的与契丹游牧习俗相关的营地迁徙和游牧狩猎等活动,并不是契丹人刻意而为,而是遵循着自然规律而进行的,后来这种生活方式被纳入契丹贵族的政治生活之中。在墓室壁画的题材上,“庆东陵以四季山水来象征皇帝四时捺钵和库伦1号墓墓道壁画出行归来图代表契丹贵族的捺钵活动以外,辽代墓葬中还有很多不同形式来表现捺钵文化的图像,例如与捺钵有直接关系的毡车、猎犬、海东青、鹰、牵马图等内容大量出现在墓葬中,这些图像从不同的角度象征着契丹族捺钵文化的不同侧面”。[7](参见图二)图中展现的是四季捺钵的春季图,其中描绘的花草树木和水鸟等十分生动,透露着早期山水画质朴的特征。同时在辽代墓室壁画中经常会出现大量的牵马图(参见图三),这种意象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二者相结合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创作出的艺术形象既能联想到现实的具体形象,又不完全是对现实形象的模拟和再现,给人留下联想和想象的空间。这些意象的出现展现出北方游牧民族人民精神的一种寄托,同时以上意象在北方地区的生活中是常见并且不可缺少的。所以,从辽代墓室壁画题材和意象上的选择可以看出北方游牧民族敬仰自然,遵循自然规律,这种感性为先的主观意志奠定了中国北方游牧民族文化尊重自然的生态性。

采用定点、定株观测,每个品种选3—5株,每5d调查1次,观察记录各品种的物候期和生长表现、开花情况等性状。

  

(图二 庆东陵 四季山水图 《春》局部)

  

(图三 关山辽墓 《牵马图》局部)

(三)造型语言与风格

艺术风格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 在美学中对它的定义是指艺术创作的整体上所呈现出来的代表性特点,是由艺术家的主观方面的特点和题材的客观特征相统一所形成的一种独特的艺术风貌。具体到壁画的创作,它可以体现在壁画选择题材、主题、塑造形象、笔墨线条及色彩的运用等诸多方面。虽然墓室壁画与当时画家所进行的艺术创作有所区别,但终究也是以绘画作为其表现形式,因此,要把握墓室壁画的艺术风格,也要在结合其地域与时期的基础上,透过这些具体要素进行探讨。中国北方游牧民族文化对该地区的墓室壁画的造型影响相对较明显,例如巴日松古敖包1号墓顶的天象图,就是把龙和凤两种瑞兽融为一体,前段为龙首、龙身,而且还将龙首左右对称平面展示,后段则是凤翅和翎尾,也就是把两种瑞兽和人们的精神世界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此时的汉代墓室壁画处于中国传统绘画的早期阶段,其造型体现出一种质朴、幼拙的外相,甚至还残留着某种质朴和原始的风格,但是这也恰好构成了汉代墓室壁画简洁大气、灵动传神、质朴优雅的风格。

造型艺术再现了占有一定空间的、构成有美感的具体形象,中国北方游牧民族对物象的描绘以简练、概括为主,注重内在的动势与神态,并且在造型上主次分明。其墓室壁画造型特点总结有以下几方面:首先,描绘神灵要取材于动物形象,虽然比较写实,但同时也会表现出一些古朴的气息;其次,比较注重大形态的体貌描绘,忽略细节的刻画,传达出一种简洁干练的风格;最后,对动态中的物象把握准确,喜欢用极度夸张和变形的手法来营造故事情节的高潮部分。中国北方游牧民族的墓室壁画在艺术风格上由稚拙到成熟的发展过程,正是我们反观该地区文化演进过程的一个侧面。

三、小结

中国北方游牧民族文化是中华文明重要的组成部分,墓室壁画艺术更是北方游牧民族文化的直接载体。近年来的相关发现与研究成果弥补了中国北方区域古代文献史料的不足,为对当时的社会生活、文化思想和宗教信仰的深入研究,尤其是美术史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珍贵的第一手资料。同时能够为进一步了解北方游牧民族文化与中原文化的关系,为民族区域的历史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方法。以墓室壁画艺术研究推动深入挖掘北方游牧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工作,对于建设区域民族文化有着重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张碧波,董国尧.中国北方民族文化史[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3.

[2]李崇辉.中国北方草原游牧民族雕塑艺术研究略论[J].内蒙古艺术,2017(2).

[3]林幹.中国古代北方民族通论[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8.

[4]李崇辉.对话·创新发展论——北方民族传统造型艺术及其文化研究[M].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11.

[5]张鹏.辽墓壁画研究——以庆东陵、库伦辽墓和宣化辽墓壁画为中心[D].中央美术学院,2004.

[6]张文静.赤峰市敖汉旗羊山辽墓壁画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

[7]乌力吉.辽代墓葬艺术中的捺钵文化研究——以内蒙古地区辽墓壁画为中心[D].中央美术学院,2006.

 
闫丹
《内蒙古艺术》 2018年第04期
《内蒙古艺术》2018年第04期文献
100%安全可靠
7X18小时在线支持
支付宝特邀商家
不成功全额退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