耄耋琴人 爱子情深
今年3月份的央视《越战越勇》擂台上,出场的是一位满头华发、身材修长的老者,他叫祝恩仁,今年83岁,退休前是哈尔滨某单位的木工,退休后自学大提琴,成了一名业余大提琴手,而且还自制了13把形状各异的大提琴。当主持人问及老人,为何花甲之年学琴时,老人动情地回忆起了往事。
先民对于“巧”“拙”的认识,经历了久远的历史进程。《虞书·皋陶谟第四》载:“知人则哲,能官人;安民则惠,黎民怀之。……何畏乎巧言令色孔壬?”[1](P3)显示出彼时“巧言”已为人所警惕。孔子也表达出对“巧言”的排斥,他厌恶“巧言令色”,又批评“巧言乱德”而推崇“从野”“宁拙”。不过,原始儒家并不完全排斥“巧”。除了《礼记》记载,据传孔子有“辞欲巧”的言论之外,《孟子》亦提到“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也”,认为“金声”为“始条理也”,是“智之事”,而“智,譬则巧”。对此,邢昺《正义》疏云:“此章指言圣人由力,力有常也;贤者由巧,巧可增”[2](P269)。这说明,原始儒家学者并不“斥巧”。
祝恩仁说,他接触大提琴是在1966年。当时一位苏联大提琴老师在他儿子祝双泉的学校开设了大提琴课程。大提琴音色浑厚丰满,有“音乐贵妇”之称,价格不菲。“当时家里没有钱给孩子买琴,我会做木工活,于是就琢磨着自己动手给孩子做把大提琴。”一个月过去,他真的做出了一把大提琴。
后来祝双泉也很争气,将自己的琴声带上了第一届哈尔滨之夏音乐会的舞台,并取得了很好的名次。然而,天有不测风云。演出返回途中,双泉不幸遭遇车辆自燃的灾祸,全身大面积烧伤,双手扭曲变形,再也不能拉大提琴了,走向全国的梦想就此夭折。祝双泉最心爱的那把大提琴,被家人悄悄收藏进地下室,他们生怕双泉触景生情,造成心灵的创伤。双泉的生活彻底与大提琴隔绝了,在他的生命中似乎从未出现过什么大提琴。俗话说,知子莫若父。祝恩仁痛惜儿子失去大好前程,心疼儿子理想破灭无处宣泄的痛苦,看着儿子失魂落魄的样子,他索性大胆鼓励儿子尝试弹一下大提琴,却被儿子冷漠地拒绝了。有一次,祝双泉独自坐在窗前,窗外走过一个背大提琴的儿童,他目不转睛地盯着孩子的背影走远……这一幕,被在一边的祝恩仁看在眼里,他从儿子的眼神里读出了那种对大提琴的依依不舍。那一刻,祝恩仁突然觉得该为儿子做点什么。
本文通过求解非定常不可压缩RANS方程,对某空泡水筒流场进行数值模拟,探究空泡水筒不同位置处的流场分布特征。对试验段流场的特性进行分析,重点分析工作段不同断面处的流速分布及流场参数在空间上和时间上的均匀性、湍流强度和附面层厚度等流场特征。采用皮托耙对工作段不同断面进行流场测量,以验证数值结果的准确性。
祝恩仁退休了,花甲之年的他,决定自学大提琴。他说:“为了将儿子的梦想继续下去,我开始拉大提琴。”对音乐一窍不通的祝恩仁,从识谱开始学起,循序渐进,终于学会了拉大提琴。后来他成了哈尔滨市江畔爱乐沙龙合唱团的大提琴手。
祝恩仁常带着大提琴到广场和公园演奏。由于挤公交车时大提琴曾被挤坏,他开始琢磨着做一把不怕挤压的琴。经过两个多月的设计制作,一把长方形的加厚大提琴问世了,搬动时琴弦会发出共鸣声。最奇特的一把琴竟然让他设计成了类似于二胡一样的琴筒,发音部位蒙的是鼓皮,而拉出的声音却和大提琴没什么两样。“我最大的梦想就是建一个家庭大提琴博物馆。”祝恩仁说。
当主持人准备让老人用自制的大提琴展示一下琴艺时,他欣慰地说,儿子祝双泉今天也来到现场为他加油助威。主持人把祝双泉请上舞台,并提出了一个富有挑战性的请求:弹奏一支大提琴曲。正如一位嘉宾所说,这是一个残忍的请求,让一个双手重度残疾的人拉大提琴;然而这又是一个美好的请求,可以让一个远离提琴40多年的人重拾旧日梦想,点燃生活的激情。此时的祝恩仁深情地望着儿子,全场观众静静等待祝双泉的行动。终于,双泉拉起了大提琴。尽管琴声有些刺耳,但全场已是掌声一片,祝恩仁脸上绽露出灿烂的笑容,他大声说:“我儿子40多年没碰大提琴,今天终于开始拉琴了,我儿子终于回来了!”
从花甲到耄耋,祝恩仁对大提琴从未懈怠,音乐是他的精神寄托,更是他唤醒儿子激情的魔法棒。
上一篇:史春荣的“爱心粥屋”
下一篇:库尔班大叔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