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动画电影差异的文化探源

更新时间:2009-03-28

随着全球化及网络的发展,动画电影作为电影的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大众的关注,尤其是美国动画席卷全球,在中国屡创票房纪录,冲击了中国动画的发展。曾经辉煌的中国动画当前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如创意不新、题材有限、设计不精、产业模式单一等等。近年来,中国动画得到一定发展,动画作品数量很多,但是叫好又叫座的却少之又少,比起强势的美国动画我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如何继承和创新传统文化,如何融合世界各国文化,做出符合时代观念的精品是中国动画所面临的重要课题。要解决问题不仅是表面上模仿美国动画,更重要的是探索深层文化原因,打破我们的思维限制。因此,回顾中美动画历史,对比异同,寻根溯源分析深层文化差异才能更有利于促进中国动画的发展。

中美动画电影对比

(一)电影题材

动画选材上,中国动画早期主要取材于中国历史故事、寓言传说与神话和部分文学作品,过于民族化。《哪吒闹海》《宝莲灯》《梁山伯与祝英台》等耳熟能详的动画作品无不取材自中国文化,尤其是传统文化。21世纪后中国动画取材更多元化,如动作片《魔比斯环》、喜剧片《海鲜陆战队》、玄幻片《魁拔》、冒险片《藏獒多吉》、科幻片《桂宝之爆笑闯宇宙》等。但扎堆现象很明显,例如:2014年国产动画片以冒险类题材居多,大多电影冠以“历险记”“大冒险”“勇闯”等字眼[1];以《西游记》人物故事为原型的动画几十年不间断,从早期的《铁扇公主》(1941)、《大闹天宫》(1964)、《金猴降妖》(1985)到2015年的《大圣归来》。中国源远流长的历史及文学作品为动画提供素材,证明民族文化素材可以不断被发掘创新,但也反映了中国动画取材的局限性。在电影风格类型上,中国动画以喜剧片、动作武侠片等为主,但类型有限。

同样,美国动画以神话传说、童话故事、文学作品等题材为主,但取材不拘一格,善于利用跨越民族和国家界限的题材来赢得世界的认同,欧洲、亚洲、美洲、非洲等等各国的素材都拿来为其所用。《狮子王》故事灵感源于英国莎士比亚的经典名作《哈姆雷特》,但背景却是在非洲大草原;《功夫熊猫》系列毫无疑问包含诸多中国因素;《勇敢的传说》中的故事则发生在英国。影片类型丰富多样:《僵尸新娘》、《鬼妈妈》作为惊悚片获得奥斯卡提名,《兰戈》具有典型的西部片风格,《天才小子吉米》、《机器人总动员》等影片充满了科幻色彩。近年来美国动画影片更是注重融合多种类型,2013年的《科学怪狗》具有喜剧、惊悚和科幻不同风格。

对比中美动画题材,中国动画具有自身的民族特色,但取材局限于本国;美国动画奉行“拿来主义”,取材国际化。类型方面,中国动画各种类型风格都有涉猎却精品不多,创作了一些富有民族特色的武侠玄幻片;美国动画更擅长把各种类型进行有效整合,风格多样,尤其是歌舞片、惊悚片和科幻片是中国动画目前缺少的类型。

(二)电影主题内容

主题反映整部作品的核心价值,通过叙事传达电影的中心思想。中国动画以儿童为主要对象,承载教育的责任,主要通过叙事说明某个道理,比如倡导团结友爱、坚持不懈等精神:《雪孩子》中雪孩子牺牲了自己救了朋友,《三个和尚》中和尚们团结一心才能有水喝。新世纪动画电影开始关注更多的主题:《马兰花》以环保、生存、和谐作为大背景;《喜羊羊与灰太狼之虎虎生威》关注环境问题,探讨污染给自然带来的危害。2016年《小门神》涉及到神仙面临下岗的话题,对现实世界中人们一味追求金钱、成功进行了反思。但总体而言,以武侠、神话、历史为题材的动画电影对现实是架空的。令人惊喜的是2015年的《大圣归来》,该影片在主题上更加符合现代人的价值观和欣赏习惯,高票房高口碑也证明了它的成功,给中国动画带来启示。

不同的经济生存方式决定着不同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和民族文化性格。中国文化起源于大河,属于农耕文明,而西方文化起源于海洋,属于海洋文明[4]。中国在地理上的半封闭隔离机制,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及强烈的血缘宗族意识形成了中国人平稳求实的大陆性文化性格,漫长历史中形成的从崇古守常、我族中心到大一统的文化价值观使中国文化逐渐趋于保守自足[5]。传统上中国文化重传承,崇古守常,动画创作自然倾向于从丰富的神话传说、童话及历史传奇故事中寻求素材,但过于注重对本国文化的传承而不面向世界难免造成取材局限。重过去轻未来的观念也造成中国动画缺乏对未来的想象,武侠片、玄幻片数量偏多但科幻片产量却极低就是证明。继承儒家“文以载道”及艺术“不关风化,纵好亦枉然”的诗教传统[2],动画电影在定位制作时也难免受其影响,如果过度强调就会产生“说教化”、“低幼化”等问题,故事低幼、对白无趣等编剧问题就一直困扰中国动画。《小门神》(2016)试图在少儿与成人两种观影对象之间找到故事的平衡点却造成线索模糊不清而遭受批评。传统中国文化对伟人圣人的顶礼膜拜,使正面人物形象的塑造往往高大上、完美化,他们通常可以激励观众,但神化的形象很难真正引起普通人的精神共鸣。随着市场经济和全球化的深化,中国动画电影也在不断与时俱进,孙悟空平民大叔形象的出现就是传统与现代融合的结果。

在美国,动画电影是家庭娱乐的重要方式,美国动画电影基本是讲述亲情、友情、爱情、历险、成长、救赎的故事,其主题及价值观通常适应大多数观众的口味,传达“放诸四海而皆准”的普世价值观[2],体现美国乐观、追求梦想、追求真善美的价值观。《海底总动员》中的父子深情、友情感动了很多人,同时在整个过程中Nemo得到成长;《快乐的大脚》、《料理鼠王》讲述小人物通过不懈努力实现梦想;《冰雪奇缘》表面上是表现“冒险”、“真爱”、“拯救”等主题,但影片中处处体现了“追寻自我”、“真情消融冻结的心”等深层次内涵。

其中Asset为总资产;Sales为营业收入;Cfo为经营现金净流量;生产成本Prod为营业成本与存货变动之和;酌量型费用为销售费用与管理费用之和。在进行分行业、分年度回归后得到式(3)~(5)的残差项即为当期异常的经营现金流量 (Abcfo)、异常生产成本 (Abprod)与异常酌量性费用 (Abdisexp)。真实盈余管理的的度量总指标 (Rem)为异常生产成本减去异常经营现金流量再减去异常酌量性费用,取Rem的绝对值。j表示公司,t代表年度。

(三)人物形象

美国动画中的人物形象亦并非一成不变。以经典的公主形象为例,从下面三部影片中可以看到美国动画在刻画人物方面的改变:《白雪公主》(1937)中的白雪公主开始是个白富美,单纯、善良,性格比较单一,她得到小矮人的救助,打败恶毒皇后,最后与白马王子过着幸福的生活。而《怪物史瑞克》(2002)颠覆了经典童话,里面的菲欧娜公主最初被困在城堡中,天天梦想着白马王子,等待真爱;但她又是一个机灵坚强的女子,曾多次将山贼打得落花流水。影片的最后她得到了真爱之吻却也永久地变成了史瑞克那样的怪物。比起白雪公主,菲欧娜的形象更丰满有个性。2014年的《冰雪奇缘》刻画了两位公主。姐姐艾莎从外表上看优雅、矜持,有王者之相,但饱受魔法困扰,渴望自由,从开始的封闭自我到解放自己,最终控制了魔法,把握了自己的命运;妹妹安娜外表看起来和邻家女孩无二,活泼、冲动、勇敢,渴望爱,勇敢追求真爱。姐姐出走后她无畏地去深山寻找,最终救了姐姐,也拯救了国家。这三部影片中的公主从形象性格单一到丰满复杂,人物形象越发细腻、立体,从依赖等待别人拯救的白富美变为勇敢独立、追求自我的女性形象,美国动画人物塑造也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改进。

中国动画人物性格比较单一,造型上趋于脸谱化和类型化。但中国动画也在不断摸索改进,以孙悟空形象为例:1964年的《大闹天空》中孙悟空形象鲜明,在设计时考虑了性格的典型化和形象的装饰化,融合了猴的机灵、神的威力和人的感情,性格爽朗坦率、光明磊落、天真活泼、英勇不惧,符合大家心中的“齐天大圣”形象,其设计成为标准[3]。通过孙悟空闹龙宫、反天庭,集中表现了孙悟空的无畏精神和不甘受屈辱的斗争性格。2015年《大圣归来》中孙悟空颠覆了传统美猴王形象,变身为一个略显沧桑的中年大叔,桀骜不驯、很有侠气。本片对人物的刻画细腻,昔日战神孙悟空失去法力,冷漠狂躁,但难以割舍侠义情怀,慢慢地找回勇气和信心,最终回归成为真正的大英雄。两部经典动画中,从美猴王到大叔,孙悟空从高高的神坛走下,回归平民化,其性格更多元化复杂化,这符合现代动画角色形象人性化和“人化”的趋势。

中美动画差异的文化探源

根据布鲁斯的解释,“自然计算是发生于自然或者由自然激发的计算”。事实上,自然计算无处不在,发生于脑中的信息处理过程、发生于免疫系统中的信息处理过程,以及发生于自然选择中的信息处理过程等等都属于自然计算。

对比中美动画的主题,有很多相似处,但美国动画涉及的主题更广泛、更深刻。中国动画注重寓教于乐,故事情节相对简单,人物形象单薄,主题缺乏深度和张力,很难引起成人观众的共鸣;反观美国动画,精彩的故事情节和深刻的内涵更能得到“全年龄人”的共鸣,从而 “润物无声”地传达美国价值观。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发展,移动网络设备已经普及,手机应用软件已经能够为人们提供所需的大部分信息服务。财务信息化服务由于缺少相应的移动端模式,致使财务处理局限于PC端、报销流程半自动化、数据缺乏共享,已经不能满足学校发展和师生对财务事项办理的需求。

3.在幼儿园有限的空间内,扩大幼儿同伴交往的范围。在幼儿园,相同年龄段的幼儿生活在各自固定的班集体,很少打破各班级的界限,创造同伴交往的机会。可以打破班级界限,为幼儿创造各种的同伴交往机会,使他们能在与陌生的同伴交往时,运用正确的交往策略,提升自信,并为大班幼儿今后面临更复杂的交往人群时能灵活运用策略打下基础。

另一方面,在商业文化和海洋文化的影响下求新务变的创造进取精神是西方文化开放性的体现之一。美国文化强调动起来,认为“除了变化没有什么是永恒的”,“聪明人求变,愚人不会”。作为移民国家的美国,其人口流动性很强,各种文化交融,也为美国动画提供了跨民族跨文化的素材。为达到“娱乐至上”的目标,美国动画不遗余力将故事性和娱乐性尽量融合,不断创新。“梦工厂”就是抱着“颠覆一切经典童话故事”的理念创作了“怪物史瑞克”系列,男主人公不再是高贵的王子而是丑陋甚至有点自私孤僻的怪物,美丽的公主解除了咒语却没有恢复美貌而是永久地变成了史瑞克一样的怪物。《冰雪奇缘》中王子与公主不再注定在一起,真爱之吻不只限于情人之间,也可以是对亲人对国家的大爱。求变及未来时间取向的观念使得美国动画对未来世界有更多的想象,因此,科幻题材在美国动画中屡见不鲜,例如近年来的《科学怪狗》《天才小子吉米》《机器人瓦力》等作品。但不可否认,不论故事情节来自哪国,人物形象如何变化,美国动画所传达的仍然是美国主流价值观。花木兰在美国动画作品中一改中国文化中“忠孝两全”的形象,变成了体现美国个人主义价值观的独立女性;《功夫熊猫》中熊猫仍然是憨态可掬,但他贪吃,有时也会畏难退却,通过个人的努力最终实现了自己的大侠梦想;《勇敢的传说》中英国公主抗争传统束缚,为自己争取获得真爱的权利,改变了自己命运。

结论

商业文化、移民文化及源于欧洲的海洋文化使得“年轻”的美国更喜欢探索、冒险、求变,而农业社会的经济背景,求安求稳等价值观念在中国仍然根深蒂固,教化传道的理念及五千年的传统历史在某种程度上也成为创新变化的障碍。中美在动画题材类型、内容主题及人物形象等方面存在异同,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化的融合,有些差异不再明显,例如美国电影中近几年出现的“联盟”系列,在强调其传统个人英雄主义的同时也加入了集体主义概念,中国的动画也借鉴了很多美国动画的喜剧因素,比如人物造型、滑稽配角的搞笑等。时代的变迁,国情的变化,使动画电影也要反映时代,符合而不是迎合市场需求。中国动画需要打破传统思维束缚,寻求民族化与国际化的最佳契合点,以大片精品意识进行制作,才能真正形成有中国特色的动画产业。

[ ]

[1]杨晓林, 汪书春. 2014年国产动画电影综论[J]. 电影新作,2015(1):47-53.

[2]杨晓林,等. 好莱坞动画电影导论[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

[3]周越. 动画史[M]. 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4]陈坤林. 中西文化比较[M]. 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12.

[5]徐行言. 中西文化对比[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张兴梅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8年第05期文献
100%安全可靠
7X18小时在线支持
支付宝特邀商家
不成功全额退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