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人类生产力发展的历史规律及其当代表现
唯物辩证法认为,规律是事物发展过程中事物之间的联系,具有必然性、普遍性和客观性。宇宙间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有其规律性,作为社会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的生产力也不例外。关于生产力发展的规律,包括历史继承性、分工协调性、社会历史性和动态平衡性等诸多规律,学术界的研究较多,但大都比较零散。本文从生产力发展的内在矛盾运动规律和智能化演进规律等进行分析、考察生产力发展的历史规律,并在此基础上研究、探讨生产力发展在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等方面知识化、智能化趋势的当代表现,希望以此引起学术界对生产力发展内在规律的关注与重视。
一、生产力发展具有客观规律性
在透彻地分析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基础上,马克思批判地继承了其中关于生产力理论的科学因素,从而完成了哲学范式变革,在分析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运动过程中,将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看作一种自然历史过程① 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2页。,破天荒的破解了“历史之谜”。列宁也指出,当从社会关系和生产关系推演出生产力的时候,社会形态的发展才能被理解为一个自然历史过程。可见,对于生产力发展的客观必然规律性,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们都异口同声、毫无保留地予以认同。
首先,从生产力是一切社会变迁的总根源角度,马克思论证了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性。马克思曾在《哲学的贫困》中分析指出,“社会关系与生产力是紧密联系……一旦人们改变自己的生产方式,即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时,人们的一切社会关系也就会随之改变。……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42页。。人类社会滚滚向前发展,得益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从原始社会的石器到奴隶社会的青铜器再到封建社会的铁器的使用,无一例外地体现了这一规律性,而资本主义制度取代封建制度,手工工具和机器生产又发挥了决定性作用。1859年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分析指出,当人们所处时代的一定的物质生产力与现存生产关系发生冲突时,“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页。,必然引起社会革命。在这里,马克思分析并阐明了社会生产力是决定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也是引起一切社会变迁的终极原因。也就是说,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性决定了生产关系变化的规律和上层建筑变革的规律。
其次,关于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性,马克思从生产力发展过程中劳动资料等经济实体角度进行了论证。马克思认为,“在一切生产工具中,最强大的一种生产力是革命阶级本身”③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97页。,“劳动资料不仅是人类劳动力发展的测量器,而且是劳动借以进行的社会关系的指示器”④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04页。。由此可见,正是在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基础上,人类生产关系以及上层建筑的运动发展规律才得以实现和完成。
再次, 生产力总是按其自身固有的客观规律运转,这已经被人类社会的发展史所证实。作为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生产力的发展即物质力量的发展,不仅仅决定着社会形态的变迁,而且决定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生产力总是遵循自身的规律滚滚向前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人类社会的发展史也是生产发展的历史。生产力总是革命的且是向前进步的,这种趋势表明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性不因生产关系的改变而改变,也不因社会形态的变迁而变迁。作为一种社会力量,它与人类同生死、共命运,“社会发展史首先是生产的发展史,是生产力和人们生产关系的发展史”⑤ 参见《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135页。。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归根到底决定于生产力的发展状况。社会生产力的变革,必然引起生产关系、社会结构等相应的变化,这些就是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性。
二、生产力发展的历史规律
一般来说,在生产过程中,劳动者发挥劳动功能和生产作用的劳动能力,包括体力能力、智力能力和心理能力。自古以来,人类对自然、社会以及自身的认识能力有限,人的体力显得格外重要,“体力型”劳动者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都是劳动者的主体。自从人类进入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尤其是蒸汽机、纺织机以及电报机等的使用,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进步,“体力型”劳动者开始逐步向“智力型”劳动者转化。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兴起和蓬勃发展,生产力各要素越来越呈现出“软”化的特征,人们的劳动方式和交往方式都发生了革命性变化,人工智能直接或间接地代替了人力。“体力劳动者”与“知识劳动者”的从业比重、社会作用以及社会地位发生了更替,无论是质的方面还是量的方面,知识劳动者都成了社会劳动力的主体。也就是说,“体力型”劳动者的数量是越来越少,作用越来越弱化,社会地位也是越来越低;相反,“智力型”劳动者越来越成为生产力发展的关键多数和参与主体。显而易见,劳动者智能化的“软”化特征逐渐明晰。在知识经济社会,研发劳动的作用与地位大大地高于加工制造劳动,因为研发劳动的“知识”含量,代替了过去构成产品的物质材料或体力劳动,在更大程度上决定了产品的价值。也就是说,劳动者的内在质量已成为提高生产力的显著变量。
(一)生产力发展的内在矛盾运动规律
SNCR技术的优点在于易于实现,不需要催化剂,也就避免了使用催化剂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且易于安装在已有的燃烧装置上,项目成本低,运行费用也不高。尤其在烟气超低NOx排放技术中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技术。
放任6~8年的大樱桃树,不仅长势较强,大枝也多,树上大枝多达8~12个,主侧枝分布混乱,枝条交叉重叠严重,透光透气性能差。应用逐年疏枝的办法,疏除交叉枝、重叠枝和病虫枝。放任树疏剪后,每株保留大枝6~8个,各大枝层间距40~50 cm,保证树冠下部枝多,上部枝少,无交叉重叠枝,通风透光好,以利于花芽及优质芽形成,促进开花结果。
只要是人,就具有需要本性,这是人的自然天成的特性之一。从总体上说,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是人的需要的两个方面。显然,前者是后者的前提和基础,后者的获得和满足反过来又会促进前者的提高和发展。人的需要具有社会历史性和动态发展性。也就是说,人的需要不是恒定不变、静止不动的,它是随着时代的变迁、生产力的发展而动态地变化着的。
首席检察官:驱逐中国家庭的行为没有违法,不再继续调查。检方表示,调查已经结束,事件中警方依据警察法第十三条采取了标准的措施,没有任何违法之处,有权把当事人放置在稍远一些的地方,中国游客被放置的位置就是警方惯例释放的点。
生产力是一个历史范畴,不是一个恒定的、僵死的概念,它本身是一个自变量,会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改变自身的内容。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尤其是网络经济的兴起,知识、智力、信息越来越成为最重要的核心资源,不仅策动、激励了生产力构成要素发挥巨大功用,激发了知识的生产力功能,同时彰显了当代生产力发展的知识化、智能化趋势,这在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等方面都有所表现。
(二)生产力发展的知识化、智能化演进规律
人类社会的历史总是离不开知识的积累与发展,因而它是知识的生成史和发展史。任何跨越时代具有重大进步意义的变革与发展,对于生产力来说,都根源于知识的创新,因而,人类的历史同时也是生产力的进化史,由此形成了生产力发展的智能化演进规律。
在前工业社会时期,尤其是远古农业社会,谈不上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当时朴素的科学思想只是在生活、生产实践过程中逐渐日积月累,而且相当零散。由于人们对社会、自然的认识还处于起步阶段,零散的知识尚不能形成体系,在生产力系统中处于低于劳动力和土地的比较次要的地位。因此,当时的知识表现为个人的经验与技能等,且只能在生产生活中口口相传。但受交往方式以及语言记载、表达方式等方面的制约,面临随时失传的风险。仅限于毗邻地区的交往,使得一些发明或发现容易遭受灭绝性的失传。① 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l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37页。可见,农业社会的知识不仅仅水平低下,而且往往持续停留在经验层面,远远达不到科学层次的高度。在劳动力和土地占据主导地位的前提下,当时的生产力几乎谈不上智能化。
众所周知,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存在于一切社会形态之中,表现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它规定着社会的性质、结构和面貌。这种相互联结、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辩证运动,成为推动整个社会向前发展的最终动力,使人类社会发展的最一般规律得到充分的体现。尽管如此,生产力系统自我运动最深刻的源泉却来自其内在的矛盾运动——主体及其不断发展着的需要与客体对主体需要的不能完全满足的矛盾。人类为了生存,就需要同自然界进行物质的、能量的、信息的交换。显然,生产力内在矛盾运动的基本内容,就在人类不断发展着的需要与自然不能完全满足这种需要之间的矛盾运动过程中逐渐形成,且不断地推动着生产力的发展。
进入近代以后,人们批判封建神学,砸碎经院哲学的枷锁,人类自然科学以及哲学思维得到长期的积累与发展,独立的科学知识体系得以逐渐形成。受人的需要的影响与促进,人类生产力不断发展,工业社会时期的人们逐渐对自然及其规律抱有越发浓烈的兴趣,由此,从根本上改变了知识的性质。纺织机、蒸汽机的广泛使用,在解放人的体力的同时,为人类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使得社会面貌、社会结构等发生了巨大变化。尽管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但知识是在与资本紧密结合并与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联结在一起才发挥巨大作用的。一方面,知识以渗透、物化等方式融入社会生产的各个方面,激活生产,提高效率,为资本带来丰富的物质财富,因为当科学充分应用的时候,“资本才获得了充分的发展,或者说,资本才造成了与自己相适应的生产方式”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211页。。另一方面,资本在促进知识积累发展的同时,反过来又在某种程度上限制知识的发展,因为不管是社会科学,还是自然科学,都是在资本主义生产的基础上进行的。总之,工业时代的知识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但其影响力还不足以与资本相提并论。
劳动资料绝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时代的变迁尤其是科学技术的进步而不断地发展变化。现代生产工具呈现出智能化、网络化、信息化的潮流和趋势,这体现了现代知识型劳动资料的主要特点。在知识型劳动资料广泛应用的基础上,人的体力和部分脑力得到了极大地解放。当然,这对人脑的发展和进化也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在物质生产实践过程中,知识化、智能化的劳动工具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它代替了人的劳动,提供更高的劳动效率、更优质的劳动产品以及更令人满意的服务。在知识产品和信息产品的生产过程中,计算机、通信设备和功能强大的网络系统等知识型劳动资料,发挥的巨大作用更是不可取代。知识型劳动者不仅获取信息,而且充分运用知识。可以说,没有现代知识型劳动资料,就没有发达的现代生产系统。
从上述分析可知,在生产力发展的历史长河中,随着时代的变迁以及人类知识的积累与发展,决定各个时代生产力发展的核心资源是不一样的。一般来说,当时的稀缺资源总是占据主导地位,并呈现出知识的地位逐步提高、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知识在生产要素的排序也越来越靠前的趋势。也就是说,日积月累的知识逐渐成为最具创造力、最具价值的核心资源,并决定着人类经济增长和社会的发展。这样,在生产力系统结构中,在经历了由低级到高级、由量变到质变、由弱到强再到主导的历史演进过程之后,知识的地位发生了革命性的转变,人类生产力发展的知识化、智能化演进规律也得到了充分的显现。① 参见刘启春、陈建华:《论知识在生产力结构中地位的演变及其辩证关系》,《江汉论坛》2016年第3期。
近年来我国各种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呈不断上升趋势,给人们的健康和生命造成巨大的威胁。恶性肿瘤的治疗方法较多,其中化学药物治疗是一种常规治疗手段,效果尚可。但化疗药物具有严重的副作用,化疗致恶心呕吐即是最常见的副作用[1] ,如有报道统计,在不给予预防呕吐措施的状况下,化疗致恶心呕吐的发生率可达70%~80%,尤其是含有铂类药物的化疗患者,其发生率可达90%以上,甚至是100%[2] 。针对此类患者,笔者开展了综合护理干预,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三、生产力知识化、智能化趋势的当代表现
自有人类以来,生产力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大致经历了手工生产时代(含石器、青铜器以及铁器时代)、大机器生产时代以及智能化生产时代等。与此相适应,人类的需要层次也经历了由低级向高级、由片面到全面的发展历程。可以说,人的需要层次的每一次提高,都在某种程度上推进了人类生产力形态的发展与进步;反之,几乎每一次生产上的进步,也都会促进人的需要层次的提高。这种矛盾运动周而复始地推动着人类社会向前发展,正如马克思在讨论人的需要与生产过程的辩证关系时所说的,“已经得到满足的第一个需要本身、满足需要的活动和已经获得的为满足需要用的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2页。。可见,对更美好生活需要的追求,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发展历程。因此,人的需要与生产力发展互为动力,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这样,人的不断发展着的需要与自然不能完全满足这种需要之间的矛盾,循环产生、持续发展、永无止境。
(一)在劳动者方面,体力型劳动者逐渐转化为知识型劳动者的趋势
一般来说,知识型劳动者具有相应的专业特长和较高的个人素质、创造性和自主性以及实现自我价值的强烈愿望。在现代社会,知识型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总是想方设法地获取并充分利用知识。
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作为最活跃的积极因素,生产力不是一个因变量,而是一个自变量;它不仅具有内在矛盾发展运动的动力,而且内含特有的自组织系统,其内在规律引导着自身每一个阶段的发展变化。从实质上说,生产力发展的内在矛盾运动规律和智能化演进规律使知识、智力激活了生产力的其他构成要素,极大地促进了现代社会的生产与发展。
(二)在劳动资料方面,知识型劳动资料发挥的作用呈现越来越大的趋势
自20世纪40—50年代开始,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逐渐从工业经济时代迈入知识经济时代,社会生产力各要素发挥的作用发生了巨大变化,社会劳动越来越呈现出知识劳动的趋势,知识在生产力结构系统中的地位大幅度提升,从而转变为促进经济增长的核心因素。毕竟,在未来社会里,作为最重要的资源形式,智力资源必将取代传统自然资源和资本。
粗铅电解前需要采取火法精炼除铜,有时还需要除锡,但在电解精炼时锡的行为与铅相似,从而也影响着电铅的质量,多数厂家采用在析出铅熔铸前进行除锡。
在当代,劳动资料与科技的结合越来越紧密, 并逐渐融为一体。从某种意义上说,现代基础科学和高新技术的研发质量决定着现代劳动资料的知识化、智能化程度,现代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标志和象征已然表现为物化形式的劳动资料。人类社会的发展史,一方面表现为生产力的发展史,另一方面也是劳动资料的进化史。归根结底,生产力的发展根源于智力劳动, 特别是自然科学的发展。在当今时代,劳动资料系统的知识含量呈现出不断提高的趋势,且把智能化、网络化、数字化、信息化的特点越来越明晰地显现出来。总之,知识的分工与分化不仅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而且,知识与其他生产要素广泛且紧密的结合,从而涌现出新的复合型生产要素,促使现代劳动资料的知识化、智能化程度越来越高(详见下表)。① 参见刘启春:《知识生产力论》,湖南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109页。
为了实现人与自然和谐为目标,加强对河流、湖泊水污染的重点控制、构建生态文明城市,亟待研究一种工作效率高、节能环保、节省人力物力、结构简单、易于操作的节能环保的水面污染物清理设施。
生产要素的知识属性、形态分类表
生产要素分类 知识属性 要素例证 产生方式 产生原因物质生产要素 无知识属性 阳光、水土、空气、矿藏 自然作用 自然生产知识生产要素 观念形态 工艺、配方、软件、信息 思维操作 知识分工复合要素 知识型要素 观念形态 人力资本、管理制度等 思维操作 知识复合物化型要素 物化形态 机器设备、中间产品等 知识物化
(三)在劳动对象方面,知识型劳动对象的领域与范围呈现出愈来愈广泛、深刻的趋势
作为物质产品生产的基础条件,物质与能源是劳动对象的重要组成要素。在当代,新材料、新能源等层出不穷,体现了知识型劳动对象日益广泛、新颖的倾向;而且,在实际生产过程中,所消耗的物质型实体材料越来越少、知识型虚拟材料(知识与信息)越来越多。具体来说,在物质产品生产过程中,包括物质产品和知识产品,前者的劳动对象主要是物质材料,而后者的劳动对象更多时候表现为非消耗特性的知识信息材料。在知识产品的生产过程中,劳动对象表现为重新组合知识和信息材料,进而生产出新的知识产品和信息。在此情况下,原有的知识和信息等劳动对象,不仅没有损耗,而且可以在今后的生产实践中多次反复使用。
在知识经济时代,作为支配生产力发展的新型战略资源,信息和知识等人文资源已经逐渐成为一种全新的劳动对象,它们极大地拓展了劳动对象的领域和范围,且日益丰富着劳动的对象,使之既可以是生命中的最精微、细致的部分,又可以是浩瀚的宇宙。另外,劳动对象还可以是数字、电子、网络以及知识信息本身等。
(四)人类生产劳动越来越呈现出知识劳动的趋势
所谓知识劳动,一般而言,指围绕社会知识从事知识生产、传播以及应用等活动的统称。人类赖以生活的劳动日益转变为知识劳动,是当今世界最具深远意义的革命性变化。不同于直接劳动的性质, 知识劳动已经并将继续造就新时代不同以往的经济社会现象。在人类历史上,人的基本劳动形态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原始的“采集”劳动到物质生产时代的直接劳动,再到当今时代正在普遍发展的知识劳动,无不显示和证明了劳动是整个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的科学论断。
作为现代社会的基本劳动形态,知识劳动并不是自古就有的,而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才逐渐出现的,这反映了人类劳动条件的重大变革以及劳动形态发生了重大质的变化。一般来说,知识劳动的形式多种多样,主要是围绕社会知识来开展、进行,是学习、交流、创造更新和应用知识的有机统一。在知识经济社会,围绕社会知识从事的各种活动都是知识劳动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