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写一体—语文课程考量下的有效突围路径

更新时间:2009-03-28

引 言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关乎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教学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为此,阅读教学就需要以写作为本位,引领学生围绕着文本,通过聚焦、延展、实践的途径,促进阅读教学的读写相融,促发语文教学沿着读写一体化的思路向课堂教学的纵深迈进。

一、深入聚焦,为读写一体化锁定练笔目标

(一)聚焦文本特色,精选适切价值点

教材文本是学生进行语文学习的重要载体,文本中所蕴藏的丰富教学点,是引领学生在深入实践中进行体悟辨析的重要资源[1]。但这些资源并非都适合出现在课堂中,教师就需要在把握文本写作特质的基础上,聚焦最具有典型性的价值,促进学生表达素养的发展。

如《大江保卫战》这篇通讯,作者以生动形象的语言描写了人民子弟兵抗洪救灾的场景,刻画了一群军队官兵铮铮铁汉的英雄本色。这篇课文最大的特色就是在描写“保大堤”的过程中,运用了点面结合的写作策略。教师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聚焦于“点面结合”,组织学生进行了这样的教学:对比第二与第四自然段,感知作者同样描写“保大堤”,到写作视角的不同;引领学生关注课文第三自然段,洞察这三个自然段之间的内在关联,了解“点”与“面”都指向于共同的中心;最后,为学生呈现了校运会拔河的画面与场景,引领学生先确定一个中心,然后分别从点与面两个不同的角度展开描写,组织学生进行实践练笔。

(二)聚焦学生需求,研制精准练笔点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内容的研制都必须契合学生内在原始的认知能力和经验,否则教师一切的准备与思考都将无济于事。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形成深入的感知与了解,全面洞察学生的认知需要,让读与写都能真正契合学生的内在认知。

如在《船长》这篇小说中有一段描写哈尔威船长与大副之间的对话,教师引领学生思考:这段对话与其他对话有什么不同?学生发现此对话并没有写提示语,而且对话的内容也相对简单。这样的对话节奏感强化,与当时沉船紧张的氛围相辅相成。随后,教师引领学生回忆生活中紧张的情境,人们之间是怎样展开对话的?之后教师引导学生模仿课文的写作方法,历练学生内在的表达方法,更好地促进学生核心能力的发展。

二、关注延展,为读写一体化提供辨析资源

(一)补充资源,延展主题文本

随着语用理念的不断深入,阅读教学就不能再将关注点放在文本的内容信息上,而要转为关注学生文本的创作方法上。为了让学生更深层次、立体化地感知写作的方法,教师要为学生拓展运用相同写作方法的素材,让学生在对比的过程中深化认知意识。

实验结果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应用SPSS 19.0进行统计分析,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如在教学《滴水穿石的启示》这篇说理文时,教师先引领学生通过整体性朗读圈画出课文的中心论点。之后,教师引领学生提炼出课文中李时珍、爱迪生、齐白石的事例,感受作者选材的准确性和典型性。随后,教师引领学生拓展回忆:学习的课文中哪些事例可以成为这篇说理文的材料,并引领学生从课文中的内容进行拓展研究,之后以“诺贝尔”的事例,让学生进行实践练笔,让学生在同质材料的过程中进行感知,更好地促进学生核心能力的不断发展。

(二)聚焦类比,延展相似写法

本的创作都是围绕着中心展开的。作者对材料的选择、内容的处理都需要从文本表达的主题入手。读写一体化也需要让学生在把握文本表达中心的基础上,着力洞察作者是怎样围绕文本中心进行创作的。教师需要为学生拓展文本之外的同质素材,让学生从作者构思的视角选择合理化的材料,更好地促进学生核心能力的不断发展。

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使用的麻醉方式和手术的结果之间关联性紧密,根据临床研究显示,不科学的麻醉方式会让手术效果不佳,需要再次手术治疗,对患者的生命安全产生了很大的威胁,降低了医疗服务质量[3]。针对于此种情况,需要结合患者疾病的具体情况,结合患者的身体情况等进行综合性的分析,进而选择最为科学、最为有效的麻醉方式,这样才能够①确保麻醉的效果,②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确保手术的顺利进行[4]。

语文课程呈现出鲜明的开放性、实践性特点。读写一体化的强化,就要建立在实践平台的基础上,让学生在身体力行的过程中进行感知,为学生言语实践能力的表达地提供最鲜活、最可感的素材,真正促进学生核心能力的不断发展。

高效的数学课堂往往是丰富多彩的,不是死气沉沉的。但是一般数学教师都比较严谨,知识储备深厚,而教学水平不足,既影响了自身的发展,也会有碍于学生的数学学习。对此,教师就要努力学习,多钻研,多思考,创新教学形式,烘托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遨游在数学知识的海洋中。

采用SPSS 2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满足正态性,用t检验,不满足正态性,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用x2检验。

三、强化实践,为读写一体化搭建历练平台

(一)在文本情境中实践

如在教学《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这篇课文时,教师紧扣文本最大的写作特色——借物喻人展开教学。首先,教师为学生拓展了关于宋庆龄的生平资料,并探寻樟树与宋庆龄这一人物之间的联系,相机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其次,教师为学生拓展了一篇邓颖超为怀念周总理撰写的《海棠花开》,组织学生运用借物喻人的写法展开阅读;最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实践回忆:生活中还有哪些事物可以代表某一类人物?并顺势布置写作任务:运用课文中借物喻人的写法,尝试写一篇“由物及人”的片段,更好地促进了学生核心意识的不断发展。

如《黄鹤楼送别》这首诗,作者以生动的笔触、深情的语言展现了送别时的感染场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走进课文内容,教师引领学生进行了角色表演的方式,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能够站立在学生的角度上,涌动内在的认知话语。教师在学生情感的奔涌之际,引领学生进行实践想象:看着孟浩然的小船消失在长江的尽头,此时的李白心中可能会想些什么呢?学生的写作练笔中就着力回忆了他们在一起的欢乐场景,想象他与孟浩然再次相见的情境,并抒发自己的依依惜别之情。

(二)在链接生活中实践

我们需要在紧扣文本内容的基础上,将语文学习与自身的实际生活进行,更好地引领学生在深入实践的过程中丰富内在的认知体验,让学生在丰富的实践体验中促进学生核心能力的高效发展。

如在教学《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这篇课文时,教师引领学生以“地球与火星有些哪些相同之处,可以称为‘孪生兄弟’”为主问题,让学生罗列概括两者之间的相似之处。随后教师为学生拓展补充了火星的相关资料。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吸收信息、了解信息,并学会合理地处理和运用这些信息,教师为学生搭建了“新闻发布会”的场景,接受“中外记者”的提问,并让学生将参与的过程描写出来,形成一个围绕着“火星”为主题的实践报告,更好地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高效发展。

结 语

总而言之,阅读教学要关注学生的理解能力,更要关注学生的表达能力。教师要紧扣教材中的文本特质,通过聚焦、实践、拓展的认知,为学生核心能力的生长奠基。

[参考文献]

[1] 伏蓉.合理利用语文教材 提高学生习作水平[J].甘肃教育,2014,(21):97.

 
吴利芬
《名师在线》 2018年第14期
《名师在线》2018年第14期文献
100%安全可靠
7X18小时在线支持
支付宝特邀商家
不成功全额退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