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视野下的漆桥生命景观探究

更新时间:2016-07-05

乡是最古老的基层行政单位之一,由乡而衍生出乡里、乡籍,体现地域认同的观念意识。土与农耕文明密切联系,物随土产,生命依赖大地的赐予而繁衍生息。生命因生育而延传,素来有人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是“孝的文化”,生儿育女、传宗接代被视为最大的孝。先祖崇拜和祠神祭祀是仪式的重要主题,体现出生命认知与生命态度。仪式伴随整个生命过程,而且超越了这一过程,前后推移形成延续体系,成为群体共同认可的乡俗。

家庭是孕育生命的场所,是最基本的社会组织单元,也是个体生存空间的基础。由同宗同姓同地域的家族结成的群体即为宗族,村落是宗族生存的社会空间。本文以中国传统村落——漆桥为田野调查区域,通过数次的田野观察和走访,考察这一以家庭为纽带的生命群体赖以生存的聚落空间,繁衍生命的社会组织,探寻其保存历史记忆和传承价值观念的信仰民俗。

依据以上对各种类型、各种性质的电力负荷预测的原则,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最终确定适当的增长系数,可以实现对各个单元区到目标年份的电力负荷进行预测,将各个单元区块的负荷预测结果进行疊加等方式的处理,就能得到准确的电力负荷数据。根据各个区块的电力负荷预测结果,就可以为城市的配电网规划提供更为有利的依据。

一、滋养生命的聚落环境

漆桥位于南京市高淳区,村以桥名,镇以桥名。相传西汉丞相平当避祸王莽之乱,隐居于此,筑桥于河上,施以朱漆,遂有漆桥。村中居民90%为孔姓,孔姓是第一大姓。高淳23000多孔子后裔中约8000人在漆桥。漆桥镇160个姓氏中孔氏约占据人口1/3。据孔氏家谱记载,漆桥孔氏源于孔子第54世孙孔文昱,宋末元初时迁居于此,繁衍至今。漆桥孔姓辈分最高为72世“宪”字辈,最低为81世“钦”字辈。辈分排行:宪、庆、繁、祥、令、德、维、垂、佑、钦。

古村选址于漆桥河畔,三面环水,南距游子山不过数十里。面山环水的地理环境被当地人称为“半山半水”。村内主要街道——漆桥老街南北纵向长达500余米,地面以青石铺设,两侧多为民居古建,街道布局弧而不直,南北贯纵,蜿蜒曲折,主街曲折如蜈蚣状,支巷接连主街东西延展,这种自然弯曲的移步换景式布局,主次分明,受“直不储财”风水观念的影响。汉人风水观认为聚落布局以藏风聚气为先,若一地既不得水,也不藏风,容易风吹水劫,气场散荡无收。“藏风聚气,得水为上”的风水环境,为孔氏繁衍生息提供了理想的景观空间场所。村落的设计者究竟为何人,距今已无考,但孔氏族人至迟在南宋时期已迁居于此,安土重迁的农耕传统决定了孔氏族人必定在村落建设中不遗余力。

2#井于2018年3月27日至2018年4月3日进行了试验抽水、单井稳定流正式抽水试验及水位恢复。抽水延时61.5 h,水位恢复59 h,抽水成果详见表1。

不过,访谈中村中老人谈及村落设计时,更愿意将村落初创的功劳归于汉代的平当丞相。据《民国高淳县志》记载,平当为西汉末年丞相,因避祸王莽之乱,不愿归附新朝,举家徙居于此。平当的事迹在《民国高淳县志》中留有记载,书面记载与口头传承的内容基本一致。但受访者中一位孔姓祥字辈老人,多次强调村落建设的明代特征。他说,“平丞相明朝初年来这里,当时对村落进行了设计,按照规定,所有的沿街店铺不得超过一丈,后来有个铁匠找了理由将房子盖到一丈一,再后来房子越来越高,有的都达到了一丈八,当年的规定不管用了”。从现有文献来看,明清时期民间祠庙的高度大约在一丈八,宗族祠堂也应限制在这一高度,限定普通民居的高度不超过一丈,目的是强调宗族祠堂在整个村落建筑中的核心引领地位。除祠堂外,另一处体现宗族特征的公共建筑建于村北村口处,据当地K老人回忆,“今南陵关所在地,原有孝子牌坊一座,清代时村上出过一位进士,为报母亲养育之恩,立有孝子牌坊一座,民国时期因改建银行而拆除”。

主街是族群公共空间的核心,旧时村口处的节孝牌坊、村中的宗族祠堂、村尾的保平古井,沿着主街间隔有序分布,无一不在强调着以孝为先、聚族齐心、饮水思源的孔氏宗族核心价值观念。

二、孕育生命的家族组织

(一)宗祠

生命在家庭中孕育而生,家庭是最基本的社会组织单元。核心家庭由一对父母和未成年子女组成,扩大家庭则由一对父母和多对成年子女组成,子孙满堂是长辈的梦想,也是对扩大家庭的生动描述。由同宗同姓同地域的家族结成的群体即为宗族,宗族曾是漆桥家族组织的主要形式。宗祠是宗族祭祀的重要场所,以求“慎终追远,尊祖敬宗”。关于宗族,漆桥的年轻人知之甚少,老年人聚在一起时却总会聊聊过去的宗族。旧时的孔氏宗祠在主街中部,旧称至圣家庙,现在为金元宝餐饮店,改造前是村里的供销商店,对面是村中老年协会。由于面积较大且较为开阔,现在是村中老年人聚会的场所。据老人们回忆,当年宗祠内有72间房,每房代表一支。宗祠内原来有聚会唱戏的戏台一座。

图7为传感器信号处理电路,由图7可知,该电路主要包括信号放大电路以及A/D转换电路。本文选用的双通道热电堆探测器TPS2534共有4个引脚[16],分别为:测量通道(CO2)、参考通道(REF)、热电阻检测通道(TEM)和接地通道(GND)。从图7可以看出,测量通道的信号与参考通道信号从ICL7650SCBA运放的正向输入端输入,为了使放大处理后的输出电压位于后续A/D转换电路的参考电压范围内,因此,放大电路的放大倍数A设置为:

为了让阿花赏识我,为了能走进阿花的内心,我对阿花隐瞒了金融危机的这个重要信息,期望有那么一天,阿花会惊喜地发现,我是多么地富有卓越远见,在大风大浪前处惊不变,沉着应对。期望有那么一天,阿花会主动地把头靠在我的肩上,说阿坤,明天我要嫁给你啦!

孔氏宗祠修缮规模最大的一次是在康熙年间。当时66代衍圣公孔兴燮续修《甲午小谱》后,担心流寓在外各支,遂派人四处寻查,孔衍孟受托来到江南。康熙六年,孔衍孟至漆桥,感叹人口繁盛已逾5000,可惜祠堂太简陋,于是召集族人商议修建。康熙四十年,家庙遭风雨侵蚀,孔兴楷、孔毓仪主持重修,次年孔毓仪中进士,衣锦还乡后续修家庙,直至完工。后乾隆十七年(1752年)、咸丰十一年(1861年)又有修葺,建大成殿,光绪年间增建戏楼。1942年,宗祠毁于战火,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改建为漆桥小学。

图1 孔氏宗祠图

经历了时代变迁,尤其是“文革”时期批孔运动的影响,家庙虽已不在,但今原址中仅存的一间老屋内仍供奉有孔子牌位和开基祖文昱公的牌位。村中的老人总喜欢聊先祖的事迹,提到孔氏,老人们觉得非常荣耀。相比于江南孔氏堂,村中的老人们更愿意坐在这里谈论村落的历史和孔氏的变迁。屋角存有大型石条石磨等农业工具,据受访者K老人回忆说,过去孔庙有主屋、灶屋,厨房在最后面,小学搬走后,这里做过多年晒场。现在老年人还是喜欢来这里聚会。岁月或许改变了建筑的外观,却并未消亡这片土地上所承载的历史记忆。

提及江南孔氏堂,村民普遍认为这是旅游开发的产物。在旅游开发的大背景下,漆桥孔氏堂已成为老街上的标志性景点,也是游客驻足最多的地方。江南孔氏堂位于老街260号民居,三开间两进式清代民居建筑,现为高淳县文物保护单位。漆桥孔氏堂是记录漆桥孔氏繁衍变迁的重要纪念场所,堂内陈展内容丰富,既有漆桥历史介绍、漆桥民居建筑风格解析,又有孔氏家族相关的辈分说明以及孔氏祖训等。江南孔氏堂对漆桥孔氏繁衍情况进行详细介绍,梳理了漆桥孔氏与曲阜孔氏间的血缘关联。江南孔氏堂在村落文化保护中具有重要地位,它既承担着记录村落发展历史的博物馆职能,又承担着保存家族历史并祭祀先祖的宗祠功能。在未来的村落规划和旅游规划中,江南孔氏堂将成为村落举办祭孔仪式的主要场所之一。

(二)祭祀礼仪

1.宗族祭祖

祭祀是通过一定仪式向神灵致以敬意并祈求赐福的行为。祭拜孔子始于汉朝,此后经历代承袭,至明清时规模达到巅峰,成为“国之大典”。帝制消亡后,走过2000多年风雨的祭孔礼仪,在战事涤荡和政治变幻中几经变革。近百年来中国社会的剧烈变化使孔氏家族的祭祀内容也发生巨变,漆桥祭孔礼仪的主要内容已随时代变迁而湮灭。

从宗谱记述内容来看,家族祭祀有着严格的等级要求。祭祖的经费开支,一般由族田、族产公共收益中支出,若有不足部分则由族人捐助或摊派。这种等级尊卑的严苛性在时人记忆中仍留有深刻印记。访谈中K姓老人回忆说,“祖辈们提过,当年的宗祠很大,有72间房,分别代表周围72个姓孔村落,每个村落都会把自己祖先的牌位放在宗祠内。各房的名称有承德堂、义经堂等。”据说过去有人违了族规,就会到义经堂挨板子。有犯奸淫罪的女子则会遭到沉湖的惩罚,用竹子绑于船上,随风浪沉入水中溺亡。

在城镇化变迁的大背景下,漆桥的祭孔活动或许会复兴,但一定是现代语境下的传统复苏。改革开放后的浙江在南孔祭典上改变了诸多传统意识,穿现代人的服装,行现代人的礼仪,改“献三牲”为“献五谷”,改乐舞为朗诵《论语》章句。主张“今礼祭孔”和“百姓祭孔”为特色的南孔祭典,2011年被正式列入中国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崔铭先:《衢州南孔祭典》,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2015年,第3页。这也意味着祭孔从来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应当富有时代的气息和特色。漆桥的祭孔仪式也必定会因循时代发展的轨迹。

2.家庭祭孔

在漆桥乡土社会中,另一种祭孔礼仪则是一直延续将孔子作为圣人崇拜的民间祭祀礼仪。家庭祭孔中孔子兼有先祖与先圣两种身份。漆桥民居的厅堂正中常悬有两幅挂像,左边为孔子像,右边为毛主席像,中堂的供桌上常年摆放有贡品和香烛。进香不是宗族祭祀而是自发的个人祭祀行为,孔子被誉为文圣,施掌地方文运,其形象早已超越姓氏,成为众人敬仰的圣人。尽管家庭祭孔近几十年来也发生了很多变化,但不少人还是会在家中悬挂孔子像,老人们习惯将后辈上学所得的奖状、证书张贴于孔子像旁一侧的墙壁上,既是告慰先祖又有沾染文运之意。家庭祭孔不仅是祖先祭祀,更是文圣崇拜的行为。

4%氟嘧啶草醚+2.5%五氟磺草胺可分散油悬浮剂100毫升/亩,由常州市信德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提供。以不施药剂为空白对照。

三、延续生命的规约、伦理

(一)人与人

漆桥的孔姓居民约占90%左右。据访谈者K老人介绍,过去72个孔姓村落都分布周边,漆桥是孔姓的中心。除孔姓外,村中及周边仍有诸姓、丁姓、曹姓、张姓、朱姓、黄姓等姓氏。高淳一地古老姓氏众多,作为古都南京重要的附郭之地,高淳历史上接纳过无数巨家大族。孔氏文昱公一支于南宋末年迁居于此的时候,高淳已是人烟辐辏之地。孔氏虽为后居者,但能在此繁衍生息至今,与“谦让有度”的族群关系处理原则不无联系。

历史上漆桥孔氏宗祠历代皆有修缮。南宋孔文昱迁居漆桥后,孔文昱的五个儿子孔载贤、孔载良、孔载能、孔载正、孔载明草创家庙,定期率子孙拜谒。明代孔承琼发迹于漆桥,成为首富,再修家庙。后孔公约及子孔彦瑛,捐出宅第一座,银60两修建宗祠。之后孔承敏、孔宏璋、孔宏度、孔贞慎、孔贞忱、孔贞言、孔衍隆等相继经营祠庙。

漆桥孔氏族谱共有三部,分别是光绪丙子年(1876年)的《江南高淳漆桥孔氏宗谱》、“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的《江南高淳漆桥信四公房正八公支孔氏宗谱》和2009年新修的宗谱。前两套年代久远的宗谱已经发黄残破,但是仍能辨清字迹,现收藏于高淳博物馆内。前漆桥小学校长孔德潮,为孔姓德字辈后人,一生致力于族谱编撰,家中也收藏有光绪丙子年族谱和“民国”三十二年族谱。族谱中详细记录了孔氏自43世离开曲阜后辗转迁徙至高淳的情况,以及高淳孔氏后人的生辰年月、娶妻生子情况等。

1.1 传统教学模式下的方差分析教学过程 单因素方差分析的关键在于理解离差平方和的关系。按照单因素方差分析理论可以将它们分为三个部分:总离差平方和,误差项离差平方和以及水平项离差平方和[1]。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我们会推演总平方和是如何分解为误差项平方和与水平项平方和的。总离差平方和,水平离差平方和。通过对SST式进行分解,得到两个部分是SSA和SSE之和,从而有SST=SSA+SSE的结论。这样的拆解公式会让数理功底不好的初学者难以理解每部分的含义。

游子山北部有个村庄叫者(za)家桥,这里有个姓诸的员外,号称者百万。一天,孔文昱流落至此,到了者百万家。一天,他帮者百万洗脚,者百万说:你要小心,我脚底长了一根红毛,算命先生说我的百万家私都因它而起。孔文昱不以为然,说:这有什么,我两只脚底各有一撮呢。者百万一看果真如此,觉得孔文昱将来定要富贵的,就把女儿许配给他。结婚后,者百万给了小夫妻一座小山,两人就在山上搭了三间屋子。自此,孔氏繁衍生生不息。

民间故事中的很多情节或许有艺术创作的内容,但基本情节中的关键要素却往往是历史记忆的承接点。作为外来的孔氏,最初或许正是通过联姻的方式扎根于此。直至今天,在村落的管理上,孔氏与诸氏仍保存着密切的合作关系。“和睦相处”是孔氏的相处之道。随着人口增长,原有居住空间显得逼仄而必须扩展,在这一过程中,孔氏与其他族群间的交往冲突关系更不可避免。访谈者K先生讲述了另一段与族群相处的掌故:

漆桥村附近有个叫曹村的地方,村里住的都是姓孔的。当年这地方本来住的是曹姓,孔家的老爷很大度,经常在过年的时候,给压岁钱给曹家的小孩,从来都是一视同仁,曹家、孔家没有区别。后来曹家的老人们过意不去了,主动提出来搬到其他地方去住,把这村子让给孔家。所以这村子里面住的都是姓孔的。姓孔的人多,附近有72个村都姓孔,但很少有叫孔村的。

曹村的变迁或许只是孔氏繁衍生息过程中的一个缩影。宗族在繁衍生息中面临矛盾时,诉诸武力固然是解决方式之一,睦族和谐的相处方式亦是重要的解决途径。查阅方志,孔氏宗族虽然人口众多,却很少有与其他宗族发生武力械斗的记载,或许很多矛盾正是借助经济补偿的方式一一排解。当然,并非所有的族群关系都是和谐的。在城镇化的进程中,在村落拆迁与保护的过程中,在房屋置换和房产重新分配等利益面前,孔氏作为漆桥姓氏的代表,也与其它姓氏之间产生过隔阂。

点评:在2016年底,赵薇、黄有龙夫妇旗下的龙薇传媒宣布,拟收购万家文化29%的股权,收购对价达30.6亿元。这场交易之所以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是因为赵薇提出的30.6亿元收购款中,有30亿元将来自借款,杠杆比例高达51倍,这种几近“空手套白狼”的手法,加之以赵薇的名人身份,引发关注。但收购方案却在短时间内几经变更,从控股权转让变成只收购5%的股权,最后又完全终止,且双方不追究任何违约责任,这直接引发了万家文化的股价坐上过山车。

(二)人与祖先

汉人的先祖崇拜中除祭祀礼仪外,族谱修纂亦是追思先人,实现血缘认同的重要纽带。

最早与孔氏发生族群关系的是当地的诸氏,当地的民间故事《孔文昱娶妻赚山居》记载:

晚清至民国时期是高淳孔氏族谱大规模修纂的重要时期,诸多口耳相传的家族记忆通过文字编纂得以传承。2009年完成的《孔子世家谱》为孔氏家族总谱,记录在案的孔子后裔代数延续至83代,约有200万人,高淳入谱的人数达17429,漆桥孔氏成为江南孔氏中人口最多的一支。支谱入总谱,将支系与主系的血缘联系重新构建,耗费了前漆桥小学校长孔德潮数十年的经历。

实验组:对实验组疑似乳腺癌患者实施MRI检查,患者在这段过程中保持仰卧体位,对冠状位、矢状位和横断位先进行常规扫描,再进行增强扫描,将对比剂注入患者肘静脉。将扫描参数设置为层厚1.2毫米,扫描6次,每次间隔20秒,扫描时长60秒,在扫描过程中发现病灶要通过患者静脉注射每千克体重0.1mmol的对比剂,扫描时长为6min20s。

修谱是家族血缘认同强化或重构的重要途径,但修谱的过程却复杂而漫长。募集资金全凭自愿,各家5块、10块不等,关键还得一些有钱老版赞助。改革开放以来,乡土社会的家庭组织结构发生巨大变化,先祖观念、家族观念渐趋弱化,取名很多已不按辈分。独生子女一代中女子仍是不入家谱,带来诸多修谱矛盾。据说不少“宪”字辈的老人已经去世了,没能在族谱留名,给后续修谱带来诸多困难。

(三)祖训家规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积极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是十分重要的。一个人的语文素养,不仅体现在识字书写、语言运用等方面,更体现在生活的各个方面。所以,对小学生而言,在学习教材的过程中,一定要在教师的帮助下好好地培养自身的语文素养。一本好的教材固然重要,但是,如果不能对教材了解充分,不但浪费编写人员的心血,可能对学生不利。所以作为教师,一定要把握好部编教材的特点,让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更上一层楼。

时代变迁中族训家规多是作为历史遗存保存于展厅之中,以叙述宗族曾经的发展历史。虽然族规的管控与约束功能已不存,但族规中超越时代和体现人伦的部分内容,在地方文化和家庭文化的传承中仍具有一定借鉴意义。漆桥孔氏家训在训规基础上,结合自身需要和高淳地域文化特征,在伦理道德和行为约束上具有敦孝悌、崇节俭、戒争讼、禁赌博、择婚嫁教子孙等核心价值导向。濮阳康京:《高淳文脉探究》,南京:南京出版社,2015年,第121页。

祖训家训是维系宗族的重要伦理规范,是实现家族认同的重要伦理工具和家族价值观念传承的文本基础,祖训的内容往往具有指导性和普世性。孔氏家族的族规族训,以维护家族内部的正常秩序,约束族人的思想和行为为目的。族人凡有违犯族规家训者,会受到家法的相应制裁甚至官府的惩处,严重者甚至被家谱处名。

宗法族规是传统时代的产物,其中难免存有不少糟粕和禁锢思想的地方。现代社会中宗法族规虽已不存,但其中敬长老、孝父母、尊师长、崇俭朴、戒骄奢、禁赌博等教化内容仍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并对新型乡规村约的构建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四、表达生命态度的信仰仪式

民间信仰是活跃于民间的一种非正统性宗教。祠庙是民间宗教延续传播的重要场所,祠庙的祠神塑像、神灵牌位、建筑风格皆体现民间宗教的信仰特征。漆桥民间宗教兼有儒、释、道三教合一的信仰特征,历史上宗族的长期存在对高淳民风民俗、民间信仰生活的影响极大。

(一)祠庙

1.土地庙

3.妈祖庙

2.平丞相府

平丞相庙位于古村外围的荷花荡中,庙前小广场上立有平当丞相石像一座,石像下有碑记《平丞相传记》。平丞相庙主殿又称圣恩殿,由漆桥村老年协会2006年规划和筹备。从现存功德碑上所录人名来看,以孔氏后裔为主,捐资数额多寡不一,数百至数千不等。不过圣恩殿内的主奉之神并不是平丞相,祠山大帝位居中央,是主祭之神。

土地庙又称社庙,社,地主也。初指土地神,亦指祭祀土地神的场所。漆桥土地庙位于村口,三开间式仿古建筑,内奉有土地公公、土地婆婆一对,两侧有楹联:土能生百福福寿安康,地可纳千祥祥辉普照。入内又有联一对,与土地神执掌息息相关:保四时风调雨顺,护一方国泰民安。

李小树原来就和大黑猫住在我对面的那个寓所里,只要我在家,李小树有时会隔着落地窗和我打个招呼,有时他干脆拿着自己喜欢的马爹利酒过来串门。我们坐在客厅间的吧台上一边喝酒,一边聊天。李小树从来不聊他们娱乐界的事情,大多数时候,他都在谈论美酒和女人。

妈祖庙位于主街东侧的娘娘巷内,内奉妈祖塑像一尊。妈祖信仰是流传于中国沿海地区的汉族民间信仰。漆桥并不临海,妈祖信仰流传至此,究其原因可能是妈祖信仰沿福建商人的行商路径传播。漆桥旧名南陵关,为南北商贾汇聚之地,福建商人的足迹很可能沿水路散播至此。妈祖信仰传至漆桥,当地人又称之为“痧花老太”、“庚申娘娘,也被尊为生育之神。

4.游子山真武庙文圣殿

游子山虽不在漆桥村域范围内,却与漆桥文化关联性极强。相传孔子曾游历于此,登山顶极目远眺,见田原荒芜满目疮痍,顿生游子思归之情。后人为纪念孔子,将山改名为游子山。山顶真武庙的主殿为文圣殿,殿内主奉孔子。廊庑下有匾额“化成悠久”、“生民未有”、“与天地三”,概述孔子一生文章道德。殿内孔子塑像一尊,两侧为十二弟子塑像。游子山上的文圣崇拜早已超越了家族血缘的限制,成为具有普世影响的圣人崇拜,也成为地方文脉延续的重要象征。

(二)仪式

1.出菩萨

高淳民间信仰内容丰富,城隍、土地、关帝、祠山皆可称之为菩萨,庙会仪式俗称“出菩萨”。每逢诸神生辰之日即为迎神赛会之期,称“出菩萨”,是日抬神像巡行地界,旗锣华盖,阵势规模盛大,出会时常有地方“老年会”邀请戏班连续唱戏三天,吸引四乡群众赶往观望,街头摆摊杂耍,异常热闹。

“出菩萨”的仪式又称为傩祭仪式,以抬神出巡和傩舞祭祀为基本内容。傩神以面具为标志,常见的面具神包括祠山大帝、刘猛将军、东岳大帝、杨泗菩萨、关圣帝君、二郎神、五猖神、东平王、土地神、龙王、娘娘、判官、黑白无常等等。面具多以“魁头”作为背景装饰,以密匝的金花枝叶烘托散立花间的众神木雕小像。“五猖神”又称“五郎神”,其来源众说纷纭。有说“五猖”为东南西北中五方之神,他们以五行五色相区别。其中,东方青帝,主木,绿面具,着绿袍;南方赤帝,主火,红面具,着红袍;西方白帝,主金,白面具,着白袍;北方黑帝,主水,黑面具,着黑袍;中央黄帝,主土,黄面具,着黄袍。傩舞“跳五猖”中五猖,个个头插雉尾,肩背角旗,身披铠甲,手执片刀,就像戏剧中的武将一般。除五猖神外,“跳五猖”的角色还有土地神、道士、和尚、判官以及十多位手执钢叉的武士。

在进行城市湿地公园的景观设计工作中,必须遵守区域性的原则。通常,遵守区域性原则应注意:在设计中充分传承当地的人文特色。在这基础上,进行一个比较适宜的生态湿地公园的设计管理,充分将施工所在地的传统文化内涵融入建筑过程中,使其能够发展成为传递特有精神的渠道[4]。

“跳五猖”作为高淳傩舞的代表,是每年祠山庙祭中最重要的活动之一。傩舞具有神圣性和世俗性的双重特点。扮神巡游者从品德端正、身体强健的中青年男性中公选产生,出会之前,巡游者必须遵从一些禁忌,如素食、不近女色等。魁头体量较大较重,扮神者如心思不纯,则难以完成巡游过程。“跳五猖”出巡阵容浩大,其他擎旗者、锣者、执杖者、撑伞者、举牌者、握扇者、抬舆者等,在出会前一日,也必须注意自己的饮食起居,而免使神怒。除扮神者戴面具、扛“魁头”、着神袍外,其他随神出巡的村民也有整齐的着装,他们分别穿着红、黄马甲,并扎上红、黄头巾。陶思炎:《南京高淳的跳五猖与大王会》,《文化学刊》2009年3月,第127页。巡神过程一般在中午结束,扮演者到庙内卸妆后,在神像前扣头求吉告归。“出菩萨”仪式中常伴随曲艺表演,是娱神也是娱人的重要方式。

2.晒霉

有学者认为现代理论对图像研究的不足之处是必须把图像理解为一种语言。米切尔把语词与图像的关系看作是在再现、意指和系统的领域内反映了我们在象征与世界、符号与其意义之间关系。图像是一种不易归类的符号,伪装成自然的直觉和在场。语词则是人类意志的人为的任意的生产,通过时间、意识、历史和象征性的非自然因素的异化介入,扰乱了自然的正常秩序。米切尔将语词与图像的相互联系看作是“异质图画”,和维特根斯坦的“语言图像”有相似之处,语词与图像作为相互独立的符号系统在符号学中得到了解释,本文尝试提出这样的问题:地图作为语词与图像相互关联的图像媒介,区别于其它媒介的特质是什么?

“晒霉”习俗源起于高淳人的圣山——游子山。晒霉习俗延续至今,每年元宵节游子山上人潮涌动,人数以万计,已成为著名的民间节事和旅游活动。“晒霉”习俗起源于一则民间传说。相传清雍正年间宰相杨白安做了一个梦,梦中张天师对他说:看你一身霉气,晦气不少啊。杨急忙跪求天师相救。天师告诉他正月十五有天官下凡到江南巡视,要他到游子山顶伺候。正月十五这一天,杨白安骑马登上游子山顶。晌午时一团彩云向山上飘来,空中一位天官手持拂尘在杨白安头顶一掸,并告诉他“每年正月十五都来游子山相会”。随即飘离而去。后来杨白安事事顺利全家安康,消息传开,每逢正月十五这天百里之外的人都来游子山“晒晦”。“晒霉”向“晒晦”的习俗词义转换,蕴含了丰富的习俗内涵表达。一则祈求神灵赐福,二来观仰山河风光,人们称之为“晒霉”,以祈求晒掉过去一年的晦气,获得新一年的幸福安康。

员工的工作热情与培训公寓的服务质量、管理水平息息相关,是员工具备优质服务态度,培训公寓提高整体管理水平的重要保障。员工从思想上接受培训公寓的服务工作,从心里热爱它,是激发自己的工作热情、自动自发地干好本职工作的根本。积极帮助员工正确认识培训公寓工作的重要性,及时让员工全面了解到培训学校的当前情况及培训工作的进展程度,使他们感觉到自己是学校培训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员,同时,鼓励员工多向身边的先进和平凡行业里的优秀人物学习,提高思想认识,坚定他们认真工作的决心。

民俗仪式表现了漆桥人对待生命的态度,蕴含了丰富的价值观念,也是实现认同的重要手段。出会活动中的行头设计和歌舞表演阐释乡土社会中的审美观念与价值观念。出会行头以魁头和脸谱最具特色。以金叶饰边、列位诸神、高高立起由人扛抬的魁头,是金玉富贵的审美观念与“诸神在上不敢造次”的内敛式价值观念的有机融合。“跳五猖”傩舞表演展现的不仅是求财避祸的价值观念,不同颜色的脸谱面具还代表着不同的道德评价,黑脸的“祠山大帝”代表正直、勇猛,红脸的猛将代表忠勇、侠义。这种神格中体现的价值导向,对于乡土社会中价值观念的传承仍然具有现实意义。

五、结 语

漆桥生命景观变迁经历了从农耕时代到工业时代的变迁演进。宗族是漆桥生命景观的底色,孔姓宗族在中国传统社会中的独特地位,儒家安土重迁的文化传统决定了漆桥生命景观亦农亦儒的特点,村落的选址和布局皆有浓郁的宗族印记。时代变迁中,宗族随政治环境变化和社会经济结构变化而消亡,以短距离外出务工为主的小家庭成为漆桥生命景观的基本单元。规约中的家庭伦理观,民俗仪式中蕴含的生命态度和价值观念,将敦孝悌、崇节俭、戒争讼、崇正直、尚勇猛等核心价值观念传承延续。生境变化,生命常青。彭兆荣:《生生不息:乡土景观模型的建构型探索》,《思想战线》2018年第1期,第142页。生命因价值观念延存而生生不息,如绵绵瓜瓞,绵延不断。

现有农耕环境的维护与保持,是漆桥生命景观可持续利用的根本。从民俗传承的组织基础来看,结构相对稳定的农村家庭组织是信仰仪式传承的重要组织基础。漆桥居民大多为离土不离乡的城镇务工者,定期返乡频率较高,与乡村生活关联密切。加之高淳等地聚族而居、多世同堂的宗族传统,更便利了老人群体在信仰传承中的独特地位。旅游节事开发也是非遗生产性传承的重要途径之一。节事活动开展的文化基础仍然是家族文化和水乡文化。与水乡农耕文化相适宜的传统节令、习俗、艺术表演形式是创新传统节庆和发展现代节庆的人文基础。

魏文静
《百色学院学报》 2018年第2期
《百色学院学报》2018年第2期文献
100%安全可靠
7X18小时在线支持
支付宝特邀商家
不成功全额退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