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语
“文学人类学研究”栏目刊发4篇文章。正值世界经典论著弗雷泽《金枝》十二卷英文全本在我国出版之际,叶舒宪教授写了《弗雷泽:知识全球化的里程碑》一文为该书序,文章阐述《金枝》对人类知识和文学创作所产生的深远影响,指出随着文化人类学从“科学”取向到“解释学”取向的根本性转向,人们更加关注特定文化的意义编码规则,而研究中国文化的信仰根脉应回到《山海经》背后的200处产玉之山河,去做实地调研和采样。唐启翠《大小传统互证互释:以“三礼”匕箸进食礼仪为中心》通过系统梳理“三礼”文本所载进食礼仪及其用具,参照考古发现,重构早期中国匕箸进食礼仪的细节及其关乎“彝伦攸序”的社会意义。该文之文献与田野兼具的研究方法,再次印证了文化大传统和文字书写小传统遥相呼应、互为阐释的方法论意义。叶舒宪、徐新建、彭兆荣《〈文学人类学研究〉发刊词》总结了文学人类学作为新学科的发展历程,并探讨了作为新兴的交叉学科,文学人类学应该如何承前启后、继续推进等话题。孙梦迪《渊潭神话·龙王信仰·黑龙潭祈雨——〈清史稿〉神话历史研究案例》结合潭、覃之造字、《山海经》中保留的渊潭神话以及民间的龙潭祈雨民俗,对中国传统正史的最后一部《清史稿》多次记载的“黑龙潭祈雨”事件,进行神话历史视角的解读。
“民族学人类学研究”栏目推出“南京漆桥乡土景观”一组4篇文章。曹娅丽、霍艳杰、曹琴《漆桥乡民的艺术表述景观:一个古村落的艺术人类学考察》以民族志为框架向我们描述了漆桥乡民的戏剧与乐舞艺术,通过其表述内容与功能知识体系的分析阐释,来探讨乡村旅游中传统村落与信仰民俗的双向建构过程及其如何作用于艺术遗产的保护与发展。魏文静《乡土视野中的漆桥生命景观》通过描绘漆桥从农耕时代到工业时代的生命景观经历,指出现有农耕环境的维护与保持,是漆桥生命景观可持续利用的根本,以家族文化和水乡文化为基础的旅游节事开发是漆桥非遗生产性传承的重要途径之一。陆明华《漆桥村生态景观演变与优化路径研究》梳理了漆桥生态景观的演变历程与建造特点,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漆桥村的村落生态保护路径及策略。成慧《儒家礼制下的家族婚姻观——以漆桥孔氏家族为例》基于对漆桥孔氏家训族规和当地婚姻风俗的调查,探讨以孔孟荀为代表的儒家婚姻伦理观,以期为当代婚姻观念和仪礼的发展提供新的视角。
“西南边疆语言与文化研究”栏目刊发5篇文章。覃凤余《壮语语法研究与教学框架的优化与重构——纪念壮文颁布60周年(上)》呼吁建立一个与一般形态句法学接轨的新框架。黄莹洪《西南官话对境内台语双及物结构语序发展的影响》在研究中选取三个台语点,从境内和境外两方面来分析台语双及物结构句式的演变,此种比较视野值得年轻学者的学习。李斯颖《古骆越国的文献梳理与疆域辨析》通过辨析汉文典籍中的有关记载,确认古骆越国东西南北四向的疆域,其海疆直抵今日南海最南端的南沙群岛。杨玉梅《试析壮族长诗〈唱唐皇〉的民间立场与民族特色》指出长诗不以政治和战争为中心,而以人物命运和爱情婚姻为中心,体现了民间创作立场与民族文化特色。
“左右江革命老区发展研究”栏目刊发3篇文章。周叮波《民族地区重大水资源开发失地移民安置补偿调查研究——以桂滇黔邻边三大库区为例》通过对龙滩库区、天生桥库区和百色水利枢纽库区三大库区进行深度调查,实证分析桂滇黔邻边民族地区重大水资源开发失地移民的安置补偿问题。李维波《运用大数据推进广西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调查研究》基于大数据技术在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体系中的应用调查与分析,探讨构建广西特色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大数据运行管理机制。袁媛《“一带一路”框架下广西语言服务竞争力分析及提升策略》对广西语言服务竞争力进行分析,并提出合理适时的提升策略,有利于广西语言产业的进一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