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歌剧音乐创作现状研究
20世纪40年代,《白毛女》作为中国民族歌剧的开山之作被创作出来,成为久演不衰的红色经典。民族歌剧在7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不仅将我国歌剧艺术家创作的优秀音乐充分地展现出来,而且还对歌剧艺术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一、中国民族歌剧音乐创作的贡献
中国民族歌剧音乐创作的主要特点为使用戏曲板腔体结构,从而实现人物核心咏叹调的创作,以此能够将歌剧中主人公的情感、心理层次及存在的冲突充分地展现出来。民族歌剧中的音乐创作属于中国戏剧、中国歌剧及中国戏曲的音乐戏剧性思维,和西方国家歌剧及其他类型的歌剧并不相同,后者主要是将主题进行贯穿。此种音乐戏剧性的思维能够有效提高歌剧的审美效果,并且还能够提高音乐戏剧性展开的趣味性。民族歌剧音乐创作在音乐戏剧性展开及宏观音乐构造方面也使用了西方歌剧音乐的主题贯穿方式,并且在表演及歌唱方面融合了我国民族唱法、西方美声唱法、西方话剧、歌剧及我国戏曲表演美学,实现了歌剧艺术表现的进一步丰富[1]。由此可以看出,民族歌剧的音乐创作是我国歌剧表演艺术家和作曲家对歌剧艺术的贡献。
在世界歌剧发展史中,不管是英国、法国、德国还是美国的歌剧,都为了能够摆脱意大利歌剧模式进行了长时间的探索,创造了具有自己国家特点的歌剧艺术,而且还诞生了较多具有影响力的作品和大师。和这些国家相比,我国的民族歌剧在音乐戏剧性思维的拓展及民族文化特色的展现方面,其贡献是其他国家无法比拟的。所以,我们应该为我国民族歌剧的特点及优势感到自豪,不应轻易丢弃[2]。
二、现代背景下民族歌剧音乐创作的境遇
对于文艺来说,后现代价值中的解构性和平面性对其产生了影响。在此背景下,我国当代文艺所展现的价值消费特点较为明显,尤其是消费主义和现代传媒技术相互结合的背景下,现代文艺土壤及文艺先锋革命表现出了妥协性,意义消隐和价值解体也是文艺后现代主义的主要特点。
首先,现代的传媒技术能够有效地提高我国歌剧表现手法,但是歌剧的审美感知却在不断地弱化,这也是后现代文化驳论。在现代社会中,最大的进步就是技术不断地发展,技术理性在社会的各个方面都有所渗透,也能够充分展现出技术的负面问题,技术在为人们带来全新的视听感官享受的过程中,对大众的审美感知在进一步的弱化。现代文艺技术在网络等多媒体技术变化的过程中不断地提高,包括技巧及传播途径的多元化及复杂性,影视也被自媒体和网络所代替。传统艺术依赖于纸质媒介和表演形式,从而逐渐朝着全新的现代视听技术和多维空间技术、数字化舞台方面转变。歌剧对于技术具有一定的依赖性,歌剧属于根据音乐和歌唱将剧情充分表现的戏剧形式,两者也是歌剧的核心。现代民族歌剧中使用的音乐大部分都是大型的交响乐曲,此种音乐表现方式能够将重大的题材及丰富的情感世界充分地展现出来,这和交响乐的技术水平具有密切的联系。现代电子音乐技术的不断发展提高了交响乐表现手法的多样化,这也就是音乐方面的技术进步。在文艺大众化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此种音乐形式被不断地复制。但是在歌剧剧情方面,除了音乐牵引剧情,背景银幕及电子技术的展现使观众在观看歌剧的时候越来越视觉化,以此突破了传统歌剧的视觉限制,实现了歌剧的视听综合艺术[3]。
不同发酵工艺会对活菌的活力产生影响,在不同发酵条件下所得到的活菌存活率均有所不同,如果想要得到最高活菌数,必须控制其发酵条件,其中对发酵温度与发酵时间的控制尤为重要。
歌剧是一种音乐化的戏剧,能够充分展现音乐的表现力。其音乐表现基础为戏剧框架,剧中情节发展的基础就是音乐的逻辑线索,其音乐的表现手段就是戏剧的任务。民族歌剧的主要特点就是音乐表现的冲突,如果没有冲突,那么也就没有戏剧性。由于歌剧不仅要将社会生活充分地展现出来,包括性格和思想,而且在时空中具有较大的局限性,其无法像小说及诗歌一样从容,能够对社会生活进行细致的描写,也无法像舞蹈和音乐一样将思想情感充分地展现出来,所以就要在局限中找到出口,利用其中的情节和音乐充分表现思想感情,以此使歌剧艺术感染力能够进一步地展现出来。中国歌剧音乐在创作过程中虽然优秀作品较多,但是在歌剧整体方面的处理效果并不显著。歌剧形象和音乐因素具有密切的联系,包括歌剧的抒情、高潮、戏剧冲突。中国歌剧作品在音乐冲突性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作曲家在对音乐戏剧性塑造方面,尤其是旋律及冲突中没有较高的热情,并且认知不足,从而导致中国民族歌剧中缺少真正的震撼人心的冲突性场面[5]。
三、民族歌剧音乐创作中的问题
综上所述,宫腔镜手术中通过对围术期血糖的监测,能够有效预防水中毒并发症的发生,做到早发现、早治疗,大大提高了宫腔镜手术的安全性。
首先是坚持民族性。民族歌剧中的民族性主要展现在总体歌剧艺术形态背景下民族心理素质及民族审美习惯稳定性的特点,优秀的民族歌剧中都具有民族情感、生活习俗、审美价值等特点,是各民族在经济文化交往及交流过程中形成的。要利用民族故事、民族音乐,通过民族文化传承的方式将民族精神充分地展现出来,以此实现民族力量的凝聚。不管是在音乐表达还是表演方式中,对于中国戏曲、民歌及说唱等传统的民族音乐语言要主动吸收及继承。在中国歌剧创作历史中,经典歌剧作品中都具有西洋歌剧的创作特点,所以在未来歌剧音乐创作中,还要保证具备中国歌剧的民族性[8]。
现代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并且社会处于急速转型时代,全新的历史背景使中国歌剧要制定相应的发展规划,有效提高自身的创作水平。中西文化的交融及全新艺术的碰撞为中国歌剧带来了全新的机遇,中国歌剧正在从困惑中崛起。中国戏剧艺术博大精深,为中国歌剧艺术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养料,历史上优秀歌剧的创作经验也为中国歌剧事业的发展指明了道路。中国歌剧在产生初期就是中西文化相互结合的产物,使其走向世界具有一定的优势。中国歌剧中的音乐结构、乐器、发声方式、演奏形式都是世界各国所了解及习惯的,也为中国歌剧与世界歌剧的艺术沟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因此使用中国语言对中国故事进行讲述,将中国音乐、文化魅力充分地展现出来,让人们更加容易接受。创作理念属于歌剧的灵魂,中国歌剧要求具备民族精神及中国气质,在中西结合过程中,要谨记歌剧艺术形态中的中国歌剧重要性,融合并不是简单的模仿,而是要充分展现自身的优势,不断创作出符合时代及观众需求的作品。
四、民族歌剧音乐创作的发展方向
在中国歌剧音乐创作中,中青年作曲家占据创作人员的大部分。中青年是我国歌剧创作中的骨干人员,也是我国歌剧不断发展的希望。他们不仅掌握古典音乐创作技法,还掌握近现代音乐创作技法,但是对于中华民族传统艺术、民歌、民间音乐的认知并不足。音乐创作技法通过训练及学习就能够掌握,但是流传世间的永恒音乐旋律是学不到的。中国民族歌剧中能够流传的经典旋律是作曲家从灵感、精湛的技艺及民间音乐中提炼的。中国歌剧为何会引起人们强烈的共鸣,其主要原因就是当时的作曲家能够深入现实生活和民间,充分挖掘中国民间音乐,之后对其进行提炼和加工,从而创造出具有时代感、原生性的旋律[6]。
其次是突出中国特色。所有激进和偏激的态度都会使中国歌剧的发展和原本的生存轨道相背离。我国艺术家要勇于承认其他文化的优势和自身不足,学习优秀的创作手段及理念,从而形成自身的艺术风格,创造具有中华民族特色及艺术魅力的中国歌剧作品。如今,许多优秀的作曲家都开始尝试使用西方创作模式和先进的理念对歌剧进行创作,充分表达出中国人民的生活、喜怒哀乐,并且具有一定的效果。民族性是世界性的前提,而世界性是民族性的发展和结果。目前我国正处于文化转型阶段,各种文化的相互碰撞使我们必须重新审视民族文化,用宽阔的视野看待中国民族歌剧的发展,在民族歌剧音乐创作过程中融入民族文化精髓,学习借鉴世界各国优秀艺术经验,从而使中国歌剧能够在世界歌剧中立足[9]。
其次,现代化消费至上的消费主义也对中国歌剧艺术造成了侵蚀。现代社会思想不仅对人们消费方式及观念造成了影响,此种理念还融入到了文学艺术中,消费主义中的文艺要求影像快感,并且追求审美化的日常生活。现代我国民族歌剧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就是市场生存问题,这和现代社会消费理念具有一定的联系。消费主义使观众对歌剧欣赏需求及习惯发生了改变,传统经典格局在对主流意识形态诉求方面进行表达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与现实生活相互脱节阻碍了格局艺术功能的充分发挥。现代我国民族歌剧市场决策使用的措施都是被动的,在市场和艺术之间,歌剧无法实现平衡,好评及上座率存在矛盾。比如歌剧《运之河》,其在全国展演后开始着手于欧洲市场,如果除了财政支持及舆论宣传,只是根据自身艺术魅力无法实现后续发展。这并不表示歌剧本身缺乏艺术价值,缺少的是预期的消费观念,这也是现代中国歌剧面临的主要问题[4]。
歌剧艺术要求观众在观看的时候能够自行想象,所以在对歌剧进行欣赏的过程中,其对于舞台并不是被动接受的,而是利用充足空间实现想象,以此调动自身视觉和听觉从而参与到艺术中。观众是否能够对艺术进行欣赏和参与,和观众的态度有一定的联系,还和歌剧作品自身是否能够对观众想象力的充分调动密切相关。在我国,大部分的歌剧作品都是以抒情为主,这是因为作曲家要利用音乐充分吸引观众,并且使观众能够感动,此种方式属于歌剧创作过程中的主要手段,但是也不能够忽略歌剧的戏剧性。如果抒情的唱段较多的话不仅不会感动到观众,还会降低观众的兴趣和参与积极性。所以,我国民族歌剧最吸引人的地方并不是音乐抒情,而是歌剧音乐的戏剧性、叙事性、冲突性等方面。中国歌剧音乐创作过程中要和我国观众审美情绪及欣赏模式相互一致,如果其中具有大量的抒情唱段,那么就会降低剧中人物形象塑造和性格的展现,并且还会对场面及情节的动人性造成影响[7]。
我国具有数千年的文明史,中华民族多年的奋斗为现代中国人留下了宝贵的遗产。在多元文化相互融合的今天,有众多的故事题材能够打开我们的思路,传统民间音乐艺术也能够激发歌剧音乐创作的灵感。民间传说和神化故事都是创作人员充分发挥的题材,这点在国外大部分的经典故事中都有所展现,在中国歌剧不断形成的过程中也吸取过灵感。比如歌剧《刘三姐》,就是取材于广西壮族当地的民间传说。民歌属于中华民族音乐发展过程中最早的音乐题材,历史悠久,源于生产生活实践,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音乐体系,也是我国民族民间音乐体系中的主要组成部分。我国民族歌剧中的经典唱段都曾借鉴了民族民间音乐,比如歌剧《白毛女》中,为了塑造喜儿和杨白劳等音乐形象,分别使用了陕西、山西、河北等地的民歌小调进行改变和创作,较为成功的有《北风吹》《小白菜》等[10]。
此外,不要因为自尊心等原因放弃向人求助,而是主动向身边的成人寻求帮助。我们生活在一个成熟和有道德规则遵循的社会中,任何正常的成年人都不会无视一个被欺负的孩子的求助。
历史在不断地发展,中国民族歌剧的音乐创作也在不断地发展。在现代社会中,面对艺术和文学不断朝着多角度及多层次的方向发展,人们的审美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中国民族歌剧的创作者们要与时俱进,用现代化的意识和观念对歌剧艺术风格及创新问题进行全面的理解和认知。
近年来,威海市食品药品监管局坚决贯彻“四个最严”和“四有两责”要求,深入实施食品安全战略,通过“全域覆盖、全程监管、全民共建”的创建模式,全力推进国家食品安全城市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双城联创”。
参考文献
[1]居其宏.民族歌剧音乐创作的往日辉煌与现实危机[J].中国音乐,2013(04):6-11.
[2]刘丽丽.后现代主义与传统文化的冲突——中国原创歌剧的当代文化境遇 [J].四川戏剧,2016(09):32-35.
[3]刘宏奎.从“天鹅之歌”到“百鸟朝凤”——关于中国民族歌剧境遇与发展的思考 [J].音乐创作,2015(10):128-129.
[4]陶珂.回溯渊源·品评美感·解析困境——探讨民歌与民族歌剧的历史与现在[J].音乐创作,2013(10):133-135.
[5]徐丽娜.音乐、文化、民族生存方式的表达——解析原创蒙古族歌剧《蒙古象棋传说》的艺术建构[J].当代戏剧,2016(05):31-33.
[6]曹敏,王建平.论巴斯早期小说中人物的生存境遇——以《漂浮的歌剧》和《路的尽头》为例[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360(01):92-97.
[7]郇玖妹,刘再生.近代歌剧《岳飞》及其剧本初探[J].音乐研究,2015(05).
[8]叶松荣.捕捉“永恒的美”:中国歌剧音乐创作的生命力[J].音乐研究,2015(01).
[9]姚恒璐.作曲的艺术品位由“生存状态”所决定——兼谈创作在音乐事业中的核心地位[J].中国音乐学,2016,4(04):101-107.
[10]殷莹.以宋代宫廷音乐为例谈中国古代仪式音乐研究的时间维度 [J].音乐创作,2016(06):86-87.
上一篇:山东吕剧艺术的发展及困境
下一篇:宋迪天趣理论研究